88教案网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2(青岛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2(青岛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2(青岛版)

第四单元凯蒂学艺-----表内乘法(二)
1课题信息窗1缝沙包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经历6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经历6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和凯蒂去小红家做客,并一起做几个沙包,你们高兴吗?瞧,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现在凯蒂正在小红家做客,小红家都有什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看你们能不能编一个小故事,想想小朋友们都会在一起说什么?(小组讨论时间充分一些,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图意)
2个小组的同学讲讲他们编的故事
缝一个沙包要用6块布、他们共缝了6个沙包、沙包真难逢……
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缝3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缝4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缝5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缝6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桌上一共有多少个纸杯?
墙上一共挂着多少只纸鹤?
凯蒂见大家那么聪明,他想请大家帮忙算算缝6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你愿意帮忙吗?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用加法加出来的(让学生说说如何列式边列算式边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分别求出要用多少块布说一说,在小组里摆一摆,编一遍,说一说。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编制的儿歌呀?)、可以列乘法算式让学生一一列出……
你们能根据列的算式编出其他的关于6的口诀吗?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2、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现在我们就借助儿歌来编6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6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让学生观察6的口诀及算式从中找出规律进行记忆)
3、刚才我们编制了6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茶几上放了多少个纸杯?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游戏:
看算式说口诀
看口诀说算式
同位互相背口诀
开火车背口诀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借助相关的问题引入对6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让学生用已经熟悉并喜欢编儿歌的方式,记住6的口诀。
2课题课本32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巩固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看,小蚂蚁来找大家玩了,我们和他们做游戏吧,你能根据要求请你把口诀填完整,然后想一想,怎样填,才能填得又对又快。(小组比赛看哪一小组所有同学都填完)
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2、完成自主练习2。
想一想,歌咏哪一句口诀计算。
3、完成自主练习3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看,我们来个小比赛,你能根据老师念的乘法口诀写出算式吗?有几个算式呀?
想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这个游戏吗?好,开始吧!
4、完成自主练习4
自主完成计算题,然后想一想,怎样填,才能填得又对又快。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
5、完成自主练习5
瞧,小明带来了许多气球装饰教室?你能估一估,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吗?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间说说自己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式计算)
6、完成自主练习6
看这两幅情景图,谁能说说看到什么?
同位之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间说说自己的方法。
在下面填空,完成算式的计算。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教后反思: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记住了口诀的基础上,才能灵活的应用口诀来解决问题。这节课,我注意检查了学生对口诀记忆情况,然后再引导他们正确的应用。并且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方法练习,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课题信息窗2叠纸啪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在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操场看凯蒂下课和小朋友们游戏的情况。你们高兴吗?瞧,你看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根据图意编故事。
二、探究新知:
1、现在凯蒂正在和小朋友玩什么什么?图上的小朋友都有在玩什么?说了些什么?(2个小组代表说故事)
叠纸啪、每人叠7个、一共能叠多少个?玩老鹰捉小鸡的有2组、玩转圈的有4组……
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叠纸啪的同学每人叠7个,一共能叠多少个?
玩老鹰捉小鸡的有2组,一共有多少同学?
玩转圈的有4组,一共有多少同学?
凯蒂见大家那么聪明,她想请大家帮忙算算7个同学叠纸啪,每人叠7个,一共能叠多少个?你愿意帮忙吗?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我们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小组里摆一摆,编一遍,说一说。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编制的儿歌呀?
用加法加出来的、用口诀算出来的……
你们还能编出其他的关于7的口诀吗?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2、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现在我们就借助儿歌来编7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7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
3、刚才我们编制了7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有多少同学在玩老鹰捉小鸡?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有多少同学在玩转圈?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游戏:
看算式说口诀
看口诀说算式
全班齐背口诀
同位互背口诀
开火车背口诀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7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教学本课时,我由学生做游戏的话题引入,结合看图将数学故事的方式引入,注意培养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4课题课本35-36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巩固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一个星期有几天你们知道吗?你能根据要求填出来吗?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2、完成自主练习2。
请你把口诀填完整,然后想一想,怎样填,才能填得又对又快。(小组比赛看哪一小组完成的最快)
3、完成自主练习3。
先自主完成计算题,然后想一想,怎样填,才能填得又对又快,然后将答案一致的锁与钥匙连线。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老师订正有错误的提出来强化讲一讲
4、完成自主练习4
你们喜欢热气球吗?看,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乘着热气球去旅行?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想和小伙伴一起去旅行吗?好,开始吧!
学生尝试自己完成算式的计算。老师订正有错误的提出来强化讲一讲
5、完成自主练习5。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看,我们来个小比赛,你能根快速地背出7的乘法口诀吗?你还能怎么背?
想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这个游戏吗?好,开始吧!老师订正有错误的提出来强化讲一讲
6、完成自主练习6
我们来把乘法口诀整理一下吧,学生尝试自己完成口算表的填写。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
7、看这幅情景图,谁能说说看到什么?
同位之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小组间说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尝试自己完成算式的计算。在下面填空,完成算式的计算。
8、聪明的小猫咪,你能看出它是怎样排列的?你能从表中找出什么规律?
开动你的脑筋,让他快速旋转,我们出发吧!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这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应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相关的问题,只有在记住了口诀的基础上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边学边练的方法,让学生每个算式都说出用了哪句口诀。
5课题信息窗3学做中国结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8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
3、能够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在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和凯蒂去教室里看看,并一起学做中国结,你们高兴吗?瞧,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现在凯蒂正在教室里做手工,教室都有什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看你们能不能编一个小故事,想想小朋友们都会在一起说什么?(小组讨论时间充分一些,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图意)
2个小组的同学讲讲他们编的故事
做一个中国结需要8枚钱币,他們共縫了?个中国结,中国结真难做……
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做3个中国结要用多少枚钱币?
做4个中国结要用多少枚钱币?
做5个中国结要用多少枚钱币?
做6个中国结要用多少枚钱币?
桌上一共有多少幅剪纸?
一周值日生一共多少人?
凯蒂见大家那么聪明,他想请大家帮忙算算做6个中国结要用多少枚钱币?你愿意帮忙吗?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用加法加出来的(让学生说说如何列式边列算式边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分别求出要用多少枚钱币说一说,在小组里摆一摆,编一遍,说一说。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编制的儿歌呀?)、可以列乘法算式让学生一一列出……
你们能根据列的算式编出其他的关于8的口诀吗?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2、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现在我们就借助儿歌来编8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8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让学生观察8的口诀及算式从中找出规律进行记忆)
3、刚才我们编制了8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茶几上放了多少个纸杯?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游戏:
看算式说口诀
看口诀说算式
同位互相背口诀
开火车背口诀
2、编个表格记口诀
中国结个数
1
2
3
4
5
6
7
8
需要钱币数
8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8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在本节课教学时,我鼓励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借助填表格的形式独立编出8的口诀。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我注意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把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
6课题课本39-40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8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巩固8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我们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吧,你能快速地对出口令吗?
2、完成自主练习2。
对卡片,说口诀。
3、完成自主练习3
自主完成计算题,然后想一想,怎样填,才能填得又对又快。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
4、完成自主练习4
你能算一算各有多少元钱吗?
学生尝试自己完成算式的计算。老师补充练习:老师说算式让学生说用的哪一句口诀。
5、完成自主练习5
学生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间说说自己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式计算)
6、完成自主练习6
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吧。
7、自主练习7。
你能填出下面算式中未知的因数吗?试试看。
8、自主练习8。
这是一道乘法综合应用的题,1,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3,4统一订正。
9、自主练习9。
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交流。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个别学生把口诀弄混淆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重新让学生回顾理解乘法的意义,另一方面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法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比一比谁记忆的又对又快。
7课题信息窗4趣味剪纸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在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操场看凯蒂下课和小朋友们游戏的情况。你们高兴吗?瞧,你看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根据图意编故事。
二、探究新知:
1、现在凯蒂正在和小朋友玩什么。?图上的小朋友都有在玩什么?说了些什么?(2个小组代表说故事)
作纸灯笼、每串9个、一共能剪多少串?
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剪纸灯笼的同学每串剪9个,一共能剪多少串?
一串幸运星的有9个,有6串,一共有多少个?
每行剪纸有9幅,有4行,一共有多少剪纸?
凯蒂见大家那么聪明,她想请大家帮忙算算7串灯笼,每串9个,一共能剪多少个?你愿意帮忙吗?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我们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小组里摆一摆,编一遍,说一说。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编制的儿歌呀?
用加法加出来的、用口诀算出来的……
你们还能编出其他的关于9的口诀吗?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2、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现在我们就借助儿歌来编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9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
3、刚才我们编制了9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有多少同学在玩老鹰捉小鸡?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有多少同学在玩转圈?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游戏:
看算式说口诀
看口诀说算式
全班齐背口诀
同位互背口诀
开火车背口诀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9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在这节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通过小组交流弄清应该怎样编9的乘法口诀,编完口诀后再让学生观察、分析9的乘法口诀,哪些好记,哪些不好记,引导学生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规律。
8课题课本43-44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巩固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九的乘法口诀,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
1、把口诀填完整。
自己先填,然后教师讲解,同桌互对。
2、:找规律
本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最后小组讨论,找出规律。
教师对学生的规律进行总结。
3、计算。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计算。
4、如何记乘法口诀更快。
这是一个规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下自己的规律,然后将小组的意见汇总,得出背乘法口诀比较快的方法,
5、用竖式计算。
这是学习竖式的基础,也是乘法利用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打好基础。
6、价格应用。
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价格问题,这是头一次遇到,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完全可以解决。
7、聪明小屋。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用连线的形式,找出搭配方法,最后通过交流加深对合理的思维方法的体验。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这节练习课主要通过每组题的练习,让学生提高9的口诀的应用能力。个别学生因为对9的口诀记忆不扎实导致做题慢,甚至出错。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解答完。
9课题课本45页回顾整理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6~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经历6~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在经历6~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我们不但学会了剪纸、缝沙包还学会了乘法口诀。
出示乘法算式卡8×6和6×8等类似这样的算式,
老师出示乘法算式卡开火车练习(强化学生对口决的熟练)
同为互相出示口算卡练习
老师将乘法口诀表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自主在书上填,填得快的同学到黑板上填!
全班总结。
让学生从口诀表中找出规律:
6的口诀又6句,
7的口诀有7句,
······
结论:几的口诀就有几句。
横着看一行比一行多一句,竖着看一列比一列少一句,全表一共有45句口诀。
9的每一句口诀,积的各位和十位上的数加起来都得9
除“一一得一”和每行最后一句口诀外,用其余的口诀都可以算两道乘法题。
(这些规律有的学生能自己发现,有得需要引导着让学生来说)
还有学生能发现一些规律只要符合实际情况就应该鼓励!
二、练习
补充练习题让学生尝试做各种不同类型的题!
讲解数学基础训练中的练习!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对1—9的乘法口诀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整理、分析乘法口诀,对乘法口诀进行整理和梳理,然后应用口诀解决计算题目。
10课题课本46页综合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1~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1-9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在这节课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进行复习。让学生把准备好的1—9的乘法口诀卡片,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乘法口诀。
11课题课本47页我学会了吗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说出是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熟练背诵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结合情景图将所学的乘法口诀运用到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本单元在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背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几个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二、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仪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图上共有几组商品?他们的价钱是多少?
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
生质疑,师板书:
1、动画片有多少张?
2、中性笔有多少枝?
3、笔记本有多少本?
……
分小组讨论,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式。
选代表说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1、动画片有多少张?
9×2=18(张)
2、中性笔有多少枝?
5×9=45(枝)
3、笔记本有多少本?
4×9=36(本)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所说符合图意就可以评价为好)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你学会了吗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1课题信息窗1---森林聚会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
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
(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
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
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
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4:先拿3个给大的熊猫,再拿3个给小的熊猫;剩下的4个每只再分2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7.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有1个1个分的,有2个2个分的,还有3个3个分的,4个4个分的,5个5个分的,都是分完为止。在同学们的分法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虽然分法不同,但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都是5个。
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8.师:刚才我们帮熊猫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着急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猴子分一分,看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吗?
(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分法。)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手操作的乐趣表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2课题信息窗1---森林聚会练习课
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2分石榴。
你能把这些石榴平均分吗?自己分分看。
2、自主练习3。
动手做一做,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方法。
3、自主练习4。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利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让学生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为除法意义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手操作的乐趣表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3课题信息窗2---动物联欢
教学内容:理解除法的意义,教科书第51~53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小动物联欢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们有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收入问题口袋。)
除法问题:
1、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2、30只松鼠,怎样分组?
3、6只小猴分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探索新知。
(一)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个小动物怎样排队?
1、.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师: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各种平均分的结果)
可能出现:
(1)每4只一行,,排3行;
(2)每3只一行,排4行;
(3)每6只一行,排2行;
(4)每2只一行,排6行。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用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
(三)30只松鼠怎样分组?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了队,那么30只松鼠怎样分组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助小松鼠分组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
(1)30只松鼠,若每组6只,可以分成5组,若每组5只,则可以分成6组。
(2)30只松鼠平均分成6组,每组5只;若平均分成5组,则每组6只。
2、师:谁愿意把你的分组方法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四)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
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分了组,小松鼠非常高兴。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教师向学生介绍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各部分的意义。
教师边介绍,边板书:
30÷6=530÷5=6
2、.师:谁知道这两个算式怎样读?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请会的学生介绍,也可由教师介绍)
3、师:“小熊怎样排队?”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五)小猴子怎样分组?
师:瞧,小猴子急了,请同学们来帮小猴子分一分组,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好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集体交流时说出师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介绍算式个部分名称及意义。)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第二题:圈一圈,填一填。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能运用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题信息窗2---动物联欢练习
教学内容:理解除法的意义,教科书第53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第3题:分一分,记一记。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3,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第4题:分一分,填一填。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3、学生自己完成自主练习5,教师集体订正。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能运用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题信息窗3---猴子捞月
教学内容:课本54——55页。有关0的除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会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3.学生说自己的做法,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0÷5。
4.小组讨论学习: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讨论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练习
1.先让学生看图自己列式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套用规律进行计算。
2.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讲解。
3.第三题只给出了条件,让学生在自己提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列式计算。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讲解再让学生完成。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猴子捞月
教后反思: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6课题信息窗4---水中救援
教学内容:课本第56——58页,除法的简单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看看谁能编出一个数学故事来。
四到五名学生讲述数学故事。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进一步理解图意。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知道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能平均分成几份”的除法
问题: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方法⑵:用算式表示15÷3=(条)
小练习:
1、28个枣,每个盘子放7个,需要准备()个盘子。
2、16个桃,每人分8个,可以分给()人。
(二)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除法
提出问题:把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
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方法⑵:用算式表示——10÷5=(只)
小练习:
1、14个橘子,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2、8个西红柿,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个。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先让学生实际分一分,在圈一圈,然后再做一做。
2、自主练习2。
先引导学生摆一摆,在练习。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在计算方面没有掌握技巧,不能熟练地利用口诀来求商。
7课题信息窗4---水中救援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59页,除法的简单应用。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3,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第4题: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3、学生自己完成自主练习5,教师集体订正。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8课题信息窗5---重建家园
教学内容:课本第60~62页,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
师:同学们,小动物们忙着重建家园,你们想帮帮他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帮助他们吧!(出示小动物重建家园情境图)
师:它们干得多么起劲呀!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从图中能发现:
(1)有20只熊猫,每个山洞住4只。
(2)有16只兔子,要建4座房子。
(3)有21块砖,每次搬3块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二、探索新知:
(一)师:同学们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20只熊猫,每个山洞住4只,该怎么住?
1、师:20只小熊,每个山洞住4只,怎么住呢?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师: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方案。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不同想法。
学生交流
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有16只小兔,要住进4座房子,可以怎样住?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解决了困难,那么小兔怎么住呢?
2、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和小熊解决了住处。那么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每个山洞住4只,需要几个山洞?
2、每座房子里住着几只小兔?
学生交流:
(1)是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2)介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五)21块砖,小熊每次搬3块,几次能搬完?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说说你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自己看图说题意,然后独立解答。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重建家园
教后反思: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算式列得比较准确,计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明对除法的计算还不熟练。
9课题信息窗5---重建家园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60~62页。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2。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在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2、自主练习3,4。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5。
练习时,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第二小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解决“够不够”这一问题,先要算出“7只猫需要多少条鱼”,然后再解决“还差几条鱼”这一问题。
4、我学会了吗。
让学生先独立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再读了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1(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1(青岛版)

第一单元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1课题变花---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信息窗解读:这幅图呈现的是魔术师在舞台上表演魔术变花的情景。图中的信息有:魔术师变花,变了3次每次2朵;有4个鱼缸,每个鱼缸4条鱼;空中挂着5串灯笼,每串3个;有4盏聚光灯,每盏有6个灯泡。情境创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2课题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借助练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练习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和练习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教具模块,分三组摆好。
进行提问:想知道一共有几块模块怎样列算式?
2、学生回答:3+3+3=9(块)
3、说说算法:一共有三组,每组有三个。
二、巩固练习。
(一)练习第三题:数一数,算一算。
1、让学生数数图中水果的个数。
2、列出相应算式。
3、找学生说说算法。
(二)练习第四题:小鸡种禾苗。
1、先让学生观察图,自己说说图意(个性设计)
2、小组交流图意,独立列出算式。
3、集体交流
4、教师提示;禾苗有多少棵?可以有几种算法?
5、提示算法多样化: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不同的算法,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三)练习第五题:洗照片(讲解法)
1、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图意,教师加以指导。
3、独立列出算式。
4、集体交流。
5、教师讲解:一共有三张照片,每张照片上有三个人,每人洗一张照片。
(四)练习第六题:找规律、涂颜色。
1、先让学生巩固复习单数、双数。
2、让学生观察图,自己说说图意。
3、独立列出算式。
4、集体交流。
三、补充练习。
1、利用投影出示电脑图,让学生仔细看图。
2、组织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六、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教学反思:在这节练习课中,我采用了同桌合作,小组讨论交流,交换学具的个数等形式,反复进行练习,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几个几连加运算的基础,还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算式的意义。
3课题变葫芦---乘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解读:这幅情景图是第一个信息窗的继续和发展,呈现的是魔术师变葫芦的情景。图中的信息有:8串葫芦,每串5个;3个笼子,每个笼子里有4只小鸟;4盏聚光灯,每盏灯有6只灯泡……情境创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乘法意义的学习。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后帮助找出写错的原因。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加,写起来又不易出错比较简便呢?
4、小组合作交流,创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创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较每种写法的优点。
5、引入乘法。
8×5=40或5×8=40
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和读法。
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另一个因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从加号到乘号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拓展,巩固新知
练习1:根据魔术师的表演把写出的加法算式改写出乘法算式。
练习2:寻找生活中的乘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后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已经学完,也为学生作了相应的检测,总体来说还可以,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有许多同学对乘法的意义理解还不透彻,如7个6相加,有些同学列式为6+7.而求8+8+8+8+8+8+8+8的和是多少,有些同学列式为8×8.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题目解决不够好,(1)一星期有7天,3个星期有()天。(2)我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是6小时,一周(过双休)在校学习时间大约是()小时。这两个题目可以说是拔高的题目,仍有大部分的同学做对了,但也有老师讲解完还是不明白的同学,还需多进行生活实践类题目的指导。
4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得出乘法的积。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意和加法算式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钢笔挂图,教师问:同学们仔细看图,一共有几个两枝?
回答:(3个)
谁会列加法算式?2+2+2=6(个)
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
出示小花图,教师问:同学们仔细看图,一共有几个5朵?
回答:2个,
下面小组讨论交流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么列。汇报学习结果。
二、补充练习
(一)动手操作题:
1、每堆摆2个,摆4堆。
2、小组讨论交流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么列。
3、汇报学习结果。
(二)动手摆一摆
1、每堆摆4个,摆2堆。
2、小组讨论交流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么列。
3、教师和全班学生讨论结果
三、自主练习
(一)练习第三题: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1、让学生观察题意
2、全班进行交流
3、教师提示:题目中有乘法,有加法,注意仔细审题。
4、学生完成
5、全班交流
(二)练习第四题:找朋友
1、先让学生观察图,自己说说图意
2、小组交流图意
3、集体交流
4、教师提示;秋天到了,枫树上的叶子掉了下来,要仔细帮他们找到家。
5、学生做题
(三)练习第五题:大手小手秀一秀
1、同学们把手拿出来,摆一摆,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图意,教师加以指导
3、独立列出算式
4、集体交流
5、教师讲解:注意观察好图片
(四)练习第六题:找规律、画一画
1、先让学生巩固复习乘法算式的意义
2、让学生观察图,自己说说图意
3、独立画一画
4、集体交流
四、补充练习
1、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5+5+5+53+3+32+2+2
(5×4或4×52×3或3×22×3或3×2)
2、练习第一题,
出示投影,学生做练习:
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几个。
每盘有几个草莓,有几盘,一共有几个。
同桌讨论后,把答案填上。
3、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个()相加以及乘法算式,进一步理解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2个3相加2×3=6或3×2=6
3个4相加3×4=12或4×3=12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六、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在这节练习课中,我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再集体订正讨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5课题教科书第8-9页信息窗3、自主练习。
信息窗解读:这幅情景图是前面信息窗的继续和发展,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魔术师变鸽子的情景。原来桌子上有三顶帽子,每顶帽子里面有1只鸽子,经过魔术师一变,帽子里一只鸽子也没有了。借此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1和0的乘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3=12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习。
1、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习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1+1+1=31×3=30+0+0=00×3=0
教后反思: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习,加以巩固.
第二单元看杂技---表内乘法(一)
1课题观看自行车表演---1、2、5的乘法口诀
信息窗解读:这幅图呈现的是一位老师与两个小朋友观看杂技表演――骑自行车的情景。主信息是5辆车,每辆车上5个人,其中每人手中转着2块红方巾。通过师生编儿歌的对话,引出对5和2的乘法口诀的探索,并学会应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
2、通过实践熟悉、掌握5和2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熟悉、掌握5和2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窗口
1、同学们,艺术节到了,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本领。你们看,她们现在正在表演的节目是——车技。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每辆车上有5个人,每辆车上有2个轮。
2、同学们观察得很具体。有一个小朋友,看了这个节目特别高兴,他不但发现了咱们发现的这些,还根据这些编了一个顺口溜,就在咱们书的右下角,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一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两辆小车4个轮,上面共有10个人。
3、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对能接着往下说的学生给予肯定,不能,也不做强求。
4、想知道这个顺口溜是怎么编出来的,怎样接着编吗?(激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也能会编顺口溜了,同学们想学吗?
二、新授。
1、摆一摆
用你手里的小圆片来表示车轮,用小棒来表示车上的人。先表示出一辆车的车轮和人的数量。
学生摆,教师巡视。
根据你刚才摆的,你能来说说一辆车有几个轮子几个人吗?
引导学生按照顺口溜的方式说一说。
板书:一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
125
2、现在咱们再来看看两辆车上有几个轮子几个人。
A在你刚才摆好学具的旁边,用同样的方式再表示一辆车。
B现在你摆了几辆车了?
C那么两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看着摆的学具说加强直关认识理解)
22+2=45+5=10
板书两辆车上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2+2=45+5=10
3、你能用同样的方式先摆一摆,再说一说3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指生答,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板书:3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32+2+2=65+5+5=15
4、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书上其他部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5、指生答:你是怎样完成的?
指生板演。
板书:4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2+2+2+2=85+5+5+5=20
5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2+2+2+2+2=105+5+5+5+5=25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这些加法算式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一辆小车上有五个人,就是1个5,那么可以用乘法算式1×5=5来表示。
指生说各部分的含义。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给他编了一个乘法口诀,就是一五得五。
2、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2辆小车上的人吗?
指生答2×5=10
那么我们也可以给它编一个乘法口诀,就是二五_____
3、在你的作业本上自己表示三辆小车的人数,并且给它编一个口诀。
4、学生独立完成四辆小车、五辆小车的乘法算式和口诀。指生答。
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我们借助儿歌来编了5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5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
刚才我们编制了5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一共转动着多少块红方巾?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自己完成书13页2的乘法口诀。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125
2辆车上__个轮,上面共有__个人22+2=45+5=10
3辆车上__个轮,上面共有__个人32+2+2=65+5+5=15
教后反思:这节课中,学生刚开始学习口诀,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口诀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忆,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课题课本14-15页2-5的乘法口诀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2和5的乘法口诀。
2.运用2和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2和5的乘法口诀的应用。
教学难点:2和5的乘法口诀的应用。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背诵2和5的乘法口诀。
⑴集体背诵。
⑵指名背诵。
⑶对口令。
二、做自主练习中的习题。
1、2、把口诀填完整。
3、看口诀说算式。
4、乘法的计算。
5、8解决实际问题。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说说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6、比较大小。
7、估一估,数一数,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朵花?
体会算法多样化。
三、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3课题观看顶碗表演---3.4的乘法口诀
信息窗解读:呈现的是教师和学生观看小丑表演――顶碗和晃板的情景。图中提供了灯笼、晃板、顶碗三组信息。通过师生有兴趣的编儿歌的对话,引出对3和4的乘法口诀的探索。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
2.通过实践熟悉、掌握3和4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熟悉、掌握3和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3和4乘法口诀的产生过程。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艺术节的表演越来越精彩了。小丑头顶小碗,手扔彩球,每个小丑头顶多少个小碗?手里有几个小球?
有一位小朋友又编了一个顺口溜,一个小丑3个球,4个小碗顶在头;两个小丑6个球,8个小碗顶在头。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二、新课
1、摆一摆
用你手里的小圆片来表示小球,用小棒来表示小碗。
先表示出一个小丑头上顶的小碗的数量和手里扔的小球的数量。
学生摆,教师巡视。
根据你刚才摆的,你能来说说没个小丑头上有几个小碗,手里扔着几个小球吗?
引导学生按照顺口溜的方式说一说。
2、现在咱们再来看看两个小丑几个小碗几个球。
A在你刚才摆好学具的旁边,用同样的方式再表示一个小丑。
B现在你摆了几个小丑了?
C那么两个小丑____个球,____个小碗顶在头?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加法算式
23+3=64+4=8
3、你能用同样的方式先摆一摆,再说一说3个小丑____个球,____个小碗顶在头?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指生答,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4、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书上其他部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让学生在摆的同时理解相同
加数连加的过程,为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做准备
5、指生答:你是怎样完成的?
指生板演。
这些加法算式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一个小丑3个球,就是1个3,那么可以用乘法算式1×3=3来表示。
指生说各部分的含义。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给他编了一个乘法口诀,就是一三得三。
2、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2个小丑手里的球吗?
指生答2×3=6
那么我们也可以给它编一个乘法口诀,就是二三_____
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由几个算式编出的口诀
全班齐读算式和口诀。
指生答。
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发现其中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乘法口诀。
三、巩固练习。
1、你能把学过的口诀说个你的同位听一听吗?
2、看口诀,说算式
自己完成书17页2的乘法口诀。
3、自己完成自主练习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熟记3、4的乘法口诀
整理学过的乘法口诀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个小丑3个球,___个小碗顶在头134
2个小丑6个球,___个小碗顶在头23+3=64+4=8
3个小丑9个球,___个小碗顶在头33+3+3=94+4+4=12
…………
教后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承接了信息窗1的情境图,引出继续看杂技的话题,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情境图中的信息,让后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展开自主编制口诀的活动。
4课题课本21页综合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1~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经历1~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于1~5的乘法口诀,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很多的实际生活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些综合练习。
二、自主进行综合练习:
1、兔妈妈给小兔子买耳环,看看小兔子,你发现了什么?兔妈妈一共要买多少个小耳环呀?请你把相应的算式填出来。
2、请你把答案填上,并且想一想,怎样可以做得又对又快,和同学交流一下。
3、这些加减法的计算你还会吗?自己独立做一做。(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4、你能看着口诀写出算式吗?再说几个乘法口诀考考你的同位。
5、小明遇到了一个难题,这里有一张写字台,请你仔细观察后,想一想,5张写字台,有多少个抽屉?多少扇门?多少条腿?你能不能试着编个小儿歌接着说下去呢?
6、请你找一找图中的规律,然后算一算,涂一涂。
7、今天是周末,红红的爸爸、妈妈约了同事一起去旅游,请你思考一下,他们租这辆车行吗?在小组中说明你的理由。
8、小猴子给我们带来了一道智力题,要把木料锯成4段,需要锯几次?如果是5段呢?10段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老师拿一张纸条当木料“锯”给学生看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自己独立思考解答问题,提出疑义。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这样效果很好。
5课题课本22页我学会了吗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将所学的乘法口诀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得数想口诀,也能够根据口决列算式,可以由算式想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亮亮要帮奶奶找药,他可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发现了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它们吧!
学生完成问题的解决。学生还能提出问题,让他们根据各自提出的问题列式
二、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基础训练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在完成了课本的这项练习以后,我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编一个故事,讲给同学听,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的运用。
第三单元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
1课题信息窗1教室里的角
信息窗解读:本图呈现的是学生们在教室里进行手工制作的情景。画面中蕴含着大量有关“角”的信息。教材以借助对生活中具体角的讨论,提出“什么是角呢?”问题,展开对角的知识的学习。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重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难点: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红领巾、三角板、纸、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啊,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
学生:观察剪好的五角星。
师:对,就是角,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哪里还有角?
(2)、什么是角?……
二、学习新知:
师:在图中你发现那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学生:同为交流观察到的角,再到前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师:你能说说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来的过程。结合刚抽出来的图形讲述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学生:理解角,认识角。
师: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学生给角的各部分命名。
教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一个角吗?
学生:学生独立做角,可能会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剪一剪、摆一摆,也可能用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作角。
三、认识直角:
出示情景图
师: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
学生:到情景图上找角。
出示:
显示在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
学生:观察并再一次认识角。
师: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发现:
(1)这些角有大有小。
(2)第三幅和第四幅图中的角形状一样……
师: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看,直角符号像什么?你还在哪见过直角?
学生:在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本节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由此引出对角的认识和学习。
2课题课本25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重点: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直角的画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找找角,下面的图形中那些是角?并说说为什么说他们是角。
出示图片:
学生:学生独立做出判断,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同学汇报,主要说说那个是角,为什么?
教师小结:同学们判断的非常正确,1、4、6、7这些图形是角,因为他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而且边是直直的组成,所以这些图形是角。而其他的图形,有的没有顶点,有的边不直,所以他们不是角。
2、说说你见过的角。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方面的找角。
3、师: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请你看看下面的图形中有没有直角,如果有就用直角符号标上。
学生可以用直角尺帮助去量一量来验证,并且标上直角符号。然后全班交流。
4、画一画
这部分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直角的画法,然后教
师对于学生的讨论给于指导,并且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画直角,最后用直角板老验证。关键提示学生要标上直角符号。
5、看图列式: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6、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7、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在练习画角之前,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具体事物如三角板、扇子等上的角的样子,分析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的样子,然后根据角的组成各部分名称,练习画角。
3课题信息窗2玩调皮猴
信息窗解读:这幅情境图是呈现的是小朋友在手工课上玩调皮猴的情景。在玩的过程中通过一个小朋友提出的“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这个问题,引出对比较角的大小的研究和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三角板、卡纸、剪刀、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图画。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什么这两个调皮猴不一样高。)
二、新授。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认真,看出这两个调皮猴不一样高。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我认为是两根木条的长短不一样。
我认为是角的大小不一样。
……
师:同学们发言真积极,还有想说的吗?
学生:我观察发现,调皮猴身上的木条的长短是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请大家测量一下。
学生:木条的长短确实一样,调皮猴的高度是与角的大小有关的。
师:哪个角比较大呢?请你估计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与大家共同分享?清在投影上展示讲解一下。
学生:我们是这样做的,把这两个角描下来,重叠在一起比一比。
我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第一个角比直角大,第二个角比直角小。
我们用纸折出与第一个角同样大的角,再放到第二个角上比较。
……
师: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谁估计对了呢?想想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为什么?
学生:我喜欢第二种,这种方法又快又简便。
师:既然同学们都喜欢用第二种方法,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完成一个任务:你们能再三角板的帮助下给他们分分类吗?
学生:在小组里练习分类。
师:谁想上来分分看看?
学生:请几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分给大家看,要边说边分。
师:像这样的,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大家再在小组里分分,说说这些角的名称。
学生:在小组里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刚才学习的非常认真,那你能不能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这些角?你的周围又没有这样的角?你的生活中又没有这样的角?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再交流。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纸来折一折锐角和钝角。然后用三角板来验证一下,折的对不对。
用纸片来拼一拼锐角和钝角。
你会画锐角和钝角吗?那就请你来画一个吧。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直角、锐角、钝角
教后反思: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玩,在玩中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中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进一步以我们的调皮猴为什么不一样高了呢?这一问题引出对角的大小比较的学习。
4课题课本27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三角板、卡纸、剪刀。
教学过程:
1、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
因为在课堂上练习过,所以可以请学生回顾一下,说几个就可以。
2、比较角
用三角板先来比一比,比直角小得角就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
在班级中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角的,为什么说他们是锐角和钝角。
3、画锐角和钝角
这部分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这些角的画法,然后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给于指导,并且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画锐角和钝角,最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验证。
4、让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操作,通过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准备两个长短不一样的活动角,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5、对图形中的角,只要学生能数出个数就可以,不要再过多的扩展,以免增加学生的难度。
6、这是一个做角的活动。可利用图中呈现的方法,也可用自己所喜欢的其他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角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与本单元的信息窗首尾呼应,突出了动手操作的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认真观察,寻求符合条件的多个答案。
7、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8、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基础上,通过练习,一方面深化了对锐角、直角和钝角概念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了画角的知识。练习时,我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借助合作交流学习角的画法。
5课题课本28页我学会了吗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从图形中找角。
教学难点:从图形中找角。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综合练习。
“我学会了吗”呈现了一幅用各种图形拼成的风景图。该图图文并茂,用一首小诗增加了题目的诗情画意。练习时,可通过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等形式,引导学生用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找出图中所包含的各种角。然后组织交流回顾,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可引导学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学习:
1、找一找图中的锐角、直角、钝角。
2、找出两个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并和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3、你能用带角的图形来创作一幅画吗?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在这节中,我充分利用了情境图,通过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等形式,引导学生用单元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体现能力培养和数学美的教育。
课题实践活动一-—我们身上的小秘密
信息窗解读:本实践活动是在第二册已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开展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合作测量,记录和了解人身体的有关数据,感受人体上的数学,形成初步的研究与探索意识。
课型: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身体各部分的长度,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感受人体的数学。
2、主动参与小组学习,初步学会与伙伴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3、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自身的联系,数学就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对学生进行数学人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身体各部分的长度,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感受人体的数学。
教学难点:主动参与小组学习,初步学会与伙伴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测量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1.5米长的米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通过怎样才能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呢?复习有关厘米和米的知识,为后面的活动做准备。
2、教师向学生了解询问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小秘密,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我们身上还有其它的小秘密,进入活动。由此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二、活动过程。
1、在认识庹、身高、脚长、拳的周长,让学生们进行估测,来调节课堂气氛,进一步加深对估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29页的插图。
提问:插图中学生是如何分工的?
都是由做什么的?
他们各自是如何进行测量的?
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他们是如何准确读出测量结果的?
如何记录?
学生小组研究讨论,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整理。
3、小组测量。
(1)小组内分好工,有测量的、被测量的、记录的,要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指导,真实的关注每个小组的进展情况。
(3)小组整理记录让学生填写p29上的表,做到记录准确,书写认真。
4、分析整理。
小组内同学进行比较分析测量数据,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比较的方面。如每位同学的庹长与身高的关系、拳的周长与脚长的关系、同学与同学庹长、身高、拳的周长、脚长的关系等。然后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汇报、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关注规律的总结,启发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特别是与自己身边的关系,让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性。
三、书写活动报告。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测量后,组织学生进行书写本次的活动报告。书写时要提醒学生做到说清活动的内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收获、以及在活动中的感想。在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存在数学,落实《新课标》中的“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新知识以及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让学生通过书写活动报告,更深入的了解本次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四、实践活动练习。
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庹长、身高、拳的周长、脚长的关系。虽然我们重新研究和发现了他们存在的各种关系,但毕竟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老师祝贺你们的成功,老师这里有一个新的问题不能够解决,老师想让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帮老师解决,这也是一次你们自己发现获得知识的机会。
一、调查内容。
1、每个人的身高与腿长的关系?
2、腿长与裤子长短的关系?
3、你关心自己的身高吗?
4、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成长呢?
二、调查方法。
先通过同学了解每个同学的身高、裤子的长短,同学家长的身高、裤子的长短,然后全班或小组内进行交流信息,并进行记录、整理。
三、调查表。
姓名
身高
腿长
裤长
四、分析后回答以下问题。
1、你发现身高与腿长有什么关系?
2、你发现腿长与裤长有什么关系?
3、你通过调查获得了那些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知识?
五、书写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书写你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发现了什么?都进行了那方面的活动?有哪些感想?对一些习惯不好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我们身上的小秘密。
教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又注重智力发展,学生热衷于实践方面的课程,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动,在活动中获得未知的新东西,更喜欢这个过程。避免了单纯的说教和想象,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来获得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到的知识。其次,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的良好机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许多的活动不可能一个人单独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又需要多个人的配合协作,同时又离不开个人的积极思考。因此这个过程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最后,给学生一个同学之间知识进行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培养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和情感。是学生之间产生思想碰撞的一个机会,可以让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从而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情感培养。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青岛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青岛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
内容第七单元信息窗2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括号的作用,理解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型新授
重点
难点对运算顺序的理解与运用个人实施情况

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参观一个养鸭场,看一看从那里我们能学到那些知识。
(出示课本P81情境图)
二、提出问题
1、观察情境图,找出并熟悉图中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1)现在花鸭比白鸭多多少只?
(2)要买500个鸭蛋还差多少个鸭蛋?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小组讨论一下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
(1)现在白鸭有多少只?
(2)花鸭比白鸭多多少只?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
305-95=210(只)398-(305-95)
398-210=188(只)=398-210
=188(只)
2、根据学生列式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并从中总结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解决问题(2)
先同桌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独立列式解答。
先算剩下多少个鸭蛋,再算还差多少个鸭蛋。

程列式
600-200=400(个)500-(600-200)
500-400=100(个)=500-400
=100(个)
4、结合问题再次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和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2、火眼金睛辨对错
284-184+95365-(65+285)193-(317-246)
=100+94=300+285=510-246
=94=585=364
(1)以上的题做得对吗?说说错在哪里,并改正过来。
(2)计算这样的题应注意什么问题?
3、
235-165-60530-130+20
235-(165-60)530-(130+20)
对比每一组中的两个题,你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现在花鸭比白鸭多多少只?要买500个鸭蛋还差多少个鸭蛋?
398-(305-95)500-(600-200)
=398-210=500-400
=188(只)=100(个)
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后记

课题练习课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
内容P83自主练习主备人
教学
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括号的作用,理解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型练习
重点
难点对运算顺序的理解与运用个人实施情况

程一、基础练习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460-(218+147)524+(276-159)
540+(121+80)684-(726-541)
2、
700-240+150620-310-270
700-(240+150)620-(310-270)
对比每一组中的两个题,你发现了什么?
二、火眼金睛辨对错
178-(78+50)530-(130-20)
=100+50=400-20
=150=380
(1)以上的题做得对吗?说说错在哪里,并改正过来。
(2)计算这样的题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独立完成,订正时注意两种方法的区别,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

程2、自主练习4
先观察对比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再计算,对比计算结果。
对比时,引导学生从形式和运算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3、自主练习5
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5月2日比5月1日少看了多少页?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引导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并独立解答问题。
4、自主练习7
独立完成
思考:怎样知道够还是不够。
5、自主练习8
(1)先根据身高记录单算出林文今年的身高,再解答题目中的问题。
(2)能不能猜想一下爸爸今年的身高?为什么这样想?
6、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思考自主练习9和聪明小屋的问题。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后记
课题混合运算共1课时第1课时
教学
内容第七单元信息窗3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课型新授
重点
难点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运用个人实施情况

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到小芳姥姥家的花圃去看一看,看一看在那里我们能学到那些知识。(出示课本情境图)
二、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仔细看图,图中有什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交流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重要问题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3)月季还剩多少棵?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两种方法
(1)从一串红的棵数中去掉上午卖出的再去掉下午卖出的,
(2)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算剩下
二数第9页

程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注意第二种方法中小括号的应用。
2、解决问题(2)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
先算山菊花有多少棵,再算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解决问题(3)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4、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总结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口算,独立完成,注意8×9+3100-63÷9的运算顺序。
2、自主练习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自主练习3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3)月季还剩多少棵?

教后记
二数第10页
课题加减混合运算综合练习共1课时第1课时
教学
内容教材P88我学会了吗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应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课型练习
重点
难点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个人实施情况

程一、《我学会了吗》1题
1、蔬菜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它富含人体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消化系统必须的粗纤维等,多吃蔬菜有益人体健康。这是新星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调查表,(出示调查表)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1)喜欢吃卷心菜和西红柿的比喜欢吃黄瓜的多多少人?
(2)喜欢吃西红柿的比喜欢吃胡萝卜和芹菜的多多少人?
3、你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吗?试一试
集体订正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二、《我学会了吗》2题
1、(出示手机销售情况统计表)这是胜利商场手机销售情况统计表。从表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交流信息
二数第11页

程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三月比一月二月的销售总数少多少?
3、你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吗?试一试
集体订正
4、第一、二季度分别销售手机多少部?
(1)先讲解“季度”的意义
(2)独立计算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销售量
(3)你能估计一下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手机销售情况吗?说出你的理由。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三、练习
1、P87自主练习5数学故事
根据图中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P86自主练习4
根据图中数据同桌讨论怎样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青岛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青岛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教材通过学生春游时分面包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然后结合具体实例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通过野营时分小鱼的活动,引出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无论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教材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分食品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平均分的问题,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得出结果。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些小朋友参加野营活动的情境,通过提出一些有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除法竖式的写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1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1—分食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有剩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这一群小朋友春游时正在吃午餐,他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是怎样分的?(出示挂图)
二、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解决问题。
1、引导看图,提出问题。
请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你看到什么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师:你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先自己试试看。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商量后再交流。
2)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3)交流:
(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分?(锻炼学生的思维)
4)师:用算式怎样表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引导学生互相读算式
5)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分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每人2碗,还余2碗;11瓶饮料平均分给4人,每人2瓶,还余1瓶;
师:同位互相说说算式,独自观察,发现了什么?(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仔细观察图画,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人?)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1题。
学生先动手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再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评议。)
2、出示第3题
练习时,引导学生先仔细读题,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适当进行补充)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说出来听一听。
作业设计:
认识有余数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说说生活中遇到的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1(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1—分食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有余数除法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
教学准备:
电脑、挂图、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32÷8=14÷6=45-5=
2×9=3×9=34÷5=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同位互相说说做题理由,重点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做法)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创设情境,让小组同学摆出自己的学具:铅笔数、橡皮数;再数数小组的人数;把这些学习用品平均分,每个人应分多少?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平均分成几分有剩余的情况。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完成自主练习。
1)出示第1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圈一圈,再一填,最后同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集体评议时,要关注个别学生)
2)出示第3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讨论: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集体评议时强调有余数除法。
3)出示第5题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然后互相说说,13个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集体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出示第6题
学生看图后想一想:
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
想一想,你还能题什么问题?
5)聪明小屋
(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积极动脑寻找不同的规律。
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表现的非常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课后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听。
作业设计:
进一步认识有余数除法;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考考你。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14÷4=3(盒)……2(个)16÷6=2(盒)……4(个)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2——搭帐篷
教学内容:
第6页信息窗2,第7页你问我答。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电脑、挂图、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来到野外可高兴了,有的扎帐篷,有的采野果,有的采蘑菇……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信息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2÷4=5(人)……2(条)
3、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板竖式,并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
注意数位一定要对齐。
4、小组内解决: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5、独立解决: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三、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1()里最大能填几?
这是一道试商练习,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评议。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试商方法。)
2、学生独立做自主练习2。(把竖式写完整)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数位要对齐。(特别注意商的位置)
3、出示自主练习5
25÷6=()……()
44÷()=()……8
做一件风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做()件
鼓励学生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再进行计算。
4、补充练习。
先摆一摆,再计算
(1)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9÷2=()……()
(2)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根,还剩()根
11÷4=()……()
四、教师小结:做有余数的除法题时应注意什么?
作业设计:
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22÷4=5(人)……2(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2——搭帐篷
教学内容:
第8、9页的练习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谁能举例说明?指名回答。
2、出示投影:你知道余数它藏在哪里吗?请你把它找出来。
14÷4=3……2
8÷5=1……3
16÷3=5……1
10÷4=2……2
3、小组内说说算式的意义
二、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4
把余数是2的涂成红色。
2、解决实际问题:快乐的星期天。
题目给了4幅图,分别画的是小男孩星期天做的事情,根据图画,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根据找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游戏:蚂蚁躲雨
27÷836÷622÷748÷9
37÷448÷849÷733÷5
想一想蚂蚁到哪去躲雨?分组讨论
(1)没有余数的算式
(2)余数是3的算式
(3)余数是1的算式
4、把2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1)小组里分一分,统计有几种分法,填在表格里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25----
3
4
5
6
四、小结。说一说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作业设计:
回家与父母一起分糖果,记录分的结果,列出相应的算式;
思考:一堆苹果,如果6个6个地分,最后余3个,那么3个3个地分,最后余几个?(鼓励学生回家先用小棒摆一摆,还可以与父母一起进行,最后再回答)
板书设计:
27÷836÷622÷748÷9
37÷448÷849÷733÷5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第10页信息图及“丰收园”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形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投影出示:口算并说出各部分名称
57÷850÷764÷8
41÷672÷946÷9
2、看图填算式。
(1)9÷4=(盘)……(个)
9÷2=(个)……(个)
20÷3=(个)……(个)
20÷6=(束)……(个)
(2)学生先看懂图意再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
二、教学:我学会了吗?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先自己进行探索。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对自己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自我检测。
(先回想学过的知识,在根据要求思考题目)
(1)二年级有46个学生来看足球赛,至少需要乘几辆车?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鼓励学生说一说)
这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知道的?
有46人每辆车限乘8人
46÷8=5(辆)……6(人)需要6辆车。
(2)50元最多能买多少张c区的票?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这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知道的?
鼓励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3)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鼓励学生从多具角度进行观察,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给与肯定。
3.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与回顾,总结自己学习本单元的表现和主要收获。学习了本单元,你有什么收获?丰收园里的果子,你能摘到几颗?
作业设计:
将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板书设计:
丰收园
我知道生活中经常用到有余数的除法;
我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积极、合作、会想、会问、会用)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
信息窗1:来到城市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一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是学习万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情境图分别呈现了下火车的人数,停车场停放汽车的数量、住宅楼的户数及花坛中花盆的数量。借助“一千是多少?”及“怎样写一百二十五呢?”引入计数单位千的认识和千以内数的读写。教材内容选择联系城乡的现实性素材,为学生认识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大数。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整十数的口算加减法。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通过用数来描述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个星期天,我们的手拉手学校的同学来到了青岛,你们看看,他们都参观了咱们城市的哪些地方?(学生回答)。
请学生找出信息,并读出信息.
(学生可能有些数读不出来)
师适时小结:看来这里有很多新的数,我们还不能很准确地读出来,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和学习“千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究、建立数感。
1、初步感知。
(1)出示一小堆方块(10块)
谈话:你能估计一下这里有多少个方块吗?请你数一数。
(学生进行初步地数数体验)
提问:我们是怎样数的?(学生可能回答:一个一个地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一]
继续提问:我们还可以怎么数?(学生可能回答: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
教师对学生多种数的方法都要给予肯定。
(2)出示一堆方块(100)
谈话:你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块吗?
(学生进行估计,可能回答50块或80块)
课件演示:一排10个方块,共10排。
提问:现在你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能一下子说出是100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以10作单位清楚、方便,并板书[十]
请学生随着课件一十一十的数一数:10、20、30……90、100
(3)出示更大一堆方块(1000块)
谈话:你现在还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个吗?
(学生再次进行估计)。
课件演示:一板100个方块,共10板。
提问:现在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也能一下子说出是1000个方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以100作单位,能更方便地数数。板书[百]
请学生随着课件一百一百的数一数:100、200、300……900、1000
(4)进一步感知1000这个数
请学生回忆并提问:刚才我们在900以后数的数是多少?我们刚才是怎么数出1000的呢?
(学生根据数的过程回答: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引导学生开火车数数:
l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到1000
l一百一百地数,再从1000数回100
2、认识计数器上的“千”。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二十五吗?
(学生自己尝试拨数)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一百二十五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让学生在回忆前面所学计数器上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继续提问:你知道从右边起的第四位是什么位吗?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认识千位)
3、活动体验。一千到底有多少呢?
(1)[出示一本笔记本]
谈话:请同学们看,这本笔记本有100张纸,1000张纸有这样的几本?
请学生想象一下做做手势,比划一下1000张纸的厚度。
(2)[出示一袋牙签]
提问:这袋牙签有200根,多少袋牙签是1000根呢?
学生能够估计出大约5袋牙签是1000根。
教师呈现1000根的牙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1000这个数。
(3)[出示一本书]
提问:书上的这段文字大约多少?请你估计一下。一页大概有多少字?1000字有这样的几页呢?
学生从估计简单的文字数量到估计稍多一点的文字数量,逐步感知千以内的数。
(4)生活中感知:
提问:
l我们的阶梯教室能坐500人,几个这样多的人是1000人?
l我们班同学40个,多少个班的同学大约有1000人?
l一千到底有多少,你能不能也举出你身边的例子呢?
4、数数练习(一个一个地数):
(1)从195数到204。
(2)从407数到414。
(4)从989数到1000。
5、学习写数: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读数,你能试着写出这个数吗?写125。
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写的方法,并向学生介绍习惯的写法是从高位写起。
练习写数。
谈话:同学们仔细思考,想想三百和八百零八怎样写呢?(学生自己试写)
如果个别学生将八百零八写错,引导学生仔细想一想,八百零八里面有几个十,(一个十也没有),在十位上应该写几?
三、解决问题,实际运用。
谈话: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数。我们来看看我们身边的数!
1、谈话:刚才我们在情境图上看到了很多的数,现在你能准确地读出这些数吗?
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出示:温州大桥全长6977米,桥塔有50层楼那么高。184根钢索,把宽27米、跨江400多米的巨大桥身托了起来。桥面上有6条行车道。399根双叉灯柱整整齐齐排列在两旁。
请学生自己先读,并且在小组中交流。
3、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数,你们也搜集了不少吧,请你们相互交流,汇报在生活中搜集到的数。
4、猜数游戏。(以“幸运52中猜价格”为形式)
(1)吸尘器150元。
(提示语以“少了”或“多了”为标准,如:生说100,师说少了,生说200,师说多了等,直到猜中为止。)
(2)羽绒服789元。
(方法如上。)
(3)消毒柜999元。
(改题提示为:它的价格是一个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字都相同。是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1000非常接近,请学生以此为例进行猜测。)
5、拓展游戏活动:
谈话:有两个小朋友在做一个转盘游戏,我们来看看:转盘转到了3、6、9,这三个数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们把它们写出来。
学生交流结果(369、396、639、693、936、963。)
四、全课总结,不断升华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认识了比百大的数——千以内的数,希望你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身边的数学,认识千以内的数。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手拉手学校的同学今天来到了数学王国,他们想邀请你们和他们一起闯关,去探寻数学的奥秘,你们想去吗?
学生充满快乐地开始学习活动。
二、闯关练习,巩固知识:
1、拨珠数数游戏:
谈话:请你先拨出178,然后在个位上再拨上1颗珠子,用计数器边拨珠边数数,读出“179”,接着照样子继续边拨珠边一个一个地数下去。
让学生先自己数一遍,再在小组进行交流,重点交流从179数到180的过程,一直数到191。
请学生照着这样的样子,再多举几个例子,边拨珠边数数。
2、拨珠写数游戏:(自主练习3)
谈话:刚才大家都能够正确地拨珠数数,那么写数呢?请你自己试着写写拨出的数,看看每个数中“4”表示的意义,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在小组里多加一些相应练习,多拨珠写数。
教师要加强这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3、看图填数游戏:
出示情境图(自主练习2)
先让学生独立地观察图写出数,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写出的,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蝴蝶采蜜:(自主练习4)
谈话:这些蝴蝶都到哪朵花上采蜜?请你连一连。
挑选267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数都表示什么?
5、我当口算小能手:(自主练习5)
请学生快速计算出这些口算题,再在小组中进行批阅和交流,请计算错误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全班进行点评。
6、你说我写:(自主练习6)
活动时,可以2人一组,一人说数,另一人写数;也可以3人一组,一人说数,两人写数;还可以变化形式,一人说数,一人说组成,其它人写数,加强熟练程度。
7、我来考考你
“聪明小屋”是一道智力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教师可激发学生想出多种答案。这道题的答案有:380、508、586、589、598、600、660、690、900、960、990。
三、总结提升:
谈话:愉快的旅程就要结束了,看来今天大家都有了很多的收获,你都来说说吗?其实,还有很多数比1000还要大,下节课让我们和手拉手学校的同学继续我们的数学旅程吧,相信你会更有收获的。
课后反思:

信息窗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信息窗二。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千以内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大到万以内数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正确迁移到万以内的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以后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教材的重点是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难点是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3、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感受身边的数据。
1、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数的知识?能大声的说给同学们听吗?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更大这样的数,你瞧:(多媒体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数据,你呢?(请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数据并展示。)
二、认识计数单位“万”
1、故事竞猜:课件出示故事画面
森林里小猪、小熊、小猴比赛数数,大象当裁判。它们从989开始数,比比谁先数到5000。
小熊是这样数的:989、990、991、992、993……
小猪是这样数的:989、990、1000、1010、1020、1030、1040……
小猴是这样数的:989、990、1000、2000、3000……
(1)小朋友你猜猜谁先数到5000?为什么?数数都可以怎样数?
(2)你能像小猴这样继续数下去吗?试试看。
(3)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师生一起边数边拨,当拨到9000时,问:再拨1000是多少?怎样拨珠?
小结:10个1000是10000,这就用到一个新的计数单位“万”(板书:万),他所在的位置是什么?你能联系前面的知识说说吗?
(4)今天学了“万”你觉得应该怎样补充数位顺序表?
(5)读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
2、感知“一万”。
问:你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用过“万”这个计数单位吗?你们觉得万这个计数单位大不大呢?你知道“一万”究竟有多少吗?我们来看看吧。
A、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邢慧娜获得了女子10000米跑的冠军。你知道她围着体育场的跑道跑了多少圈吗?(25圈)(课件二)
B、我们学校有多少人?(1036)想象一下,一万人大约有多少?(10个我们学校这么多人。)(课件三)
C、一张纸非常薄,10张纸叠起来大约厚1毫米。一万张纸叠起来有多厚呢?(1米)(课件四)
D、如果每秒数一个数,连续不停的数,数到一万,大约需要多长时间?(3小时,就是同学们从上早自习起到第三节课下课那么长的时间。)(课件五)
3、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刚才听你们读起这些数时都那么流利,真不错。那你们是怎么读的呢?
(1)认、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
教师一次在计数器上拨出3个百、6个十和5个一。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再在千位上拨上2个千。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千位上的“2”读作“二千”,百上的“3读作“三百”,十位上的“6”读作“六十”,个位上的“5”读作“五”。)学生齐读一遍。
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并讲解:千位上写2,百位上写3,十位上写6,个位上写5。)
练习:师在每个数位上再添一个珠。问: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3个千、4个百、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学生试读写,一生汇报,一生板演。
(2)认、读、写万以内中间有0的数。
A、去掉百位上所有的珠(3个千、7个十、6个一)。
问:这个数是怎样组成的?你能读出它是多少吗?(强调:百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读作“零”。)你能写出来吗?(一生板演)
B、去掉十位上所有的珠(3个千、6个一)。
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的?应该怎样读?
学生试读,指名汇报,强调: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零。
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
练习:师写出6003,让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和读法。
独立练习P17第2题(强调:末尾的0不读)
问:像这样的万以内的数,你们在生活中遇见过吗?把你们收集到的数据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读一读。
请几生汇报:1202,6078,2002,6008,2260,2200,2000。读一读
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
三、练一练。
1、P18D3
2、发散练习:按要求写数。
(1)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2)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3)4个千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4)1个万、6个千、4个百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5)写一个比3205小的四位数。
(6)写一个比9080大的四位数。
(7)写一个最接近10000的四位数。
(8)写一个比7839小2000的数。
(9)写一个比6045大5的数。
(10)组数游戏:请你用0、6、0、1组成四位数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谈话:同学们,谁想谈谈上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咱们就来比一比谁会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好吗?
活动一:基本练习
1、接力数数(课本第17页第1题。)
学生分组用小纸条接力,一个同学做完就传给下一个同学,直到全组都做完。哪个组先做完、做对的是赢家,并给这个组奖励。
2、填空。
9089的下一个是(),9799的下一个是(),9899的下一个是(),下一个是(),9989下一个是(),9999的下一个是(),
3、课本第18页第4题,并补充以下练习(课件出示)。
(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
(2)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共有鸟类1189种。
(3)南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全长8346米。
4、填一填
(1)3560读作(),是由()个千、()个百、()个十组成的。
(2)5316读作(),是由()个千、()个百、()个一组成的。
(3)9998再数()个一就是10000。
(4)9920再数()个十就是10000。
(5)9800再数()个()就是10000。
5、抢答题(课本第19页第6题)
把口算题制成不同的动物头形,先在组内抢答,谁做对谁得到头像,谁就是裁判。哪个小组先做完,哪个小组就得到一个大的动物头像。
教师宣布比赛规则,
教师宣布比赛开始,
给有关组奖励。
活动二:变式练习
摆数游戏:教师出示写有数字的小棒,请你用2个4和2个0组成以下各数:
a、摆出只读一个0的四位数。
b、摆出不读0的四位数。
摆出之后再读一读。
课后反思:

信息窗三------走进学校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3。
教材简析:
该图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光明小学和实验小学的学校人数、学校餐厅以及图书馆”引入对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
教学目标:
1.掌握数位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2.掌握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并认识近似数。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农村的小朋友非常好客,今天他们邀请城市的小朋友去参加手拉手活动,让我们一起跟着他们到农村去看一看,好吗?(出示教学插图)
1、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左边有950棵桃树,右边有1200棵梨树。
鹌鹑有895只,鸽子有806只。
动物彩蛋530个,脸谱彩蛋495个。
2、找到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这节课主要解决比较多少)
可能有的学生会说果树真多,左边有950棵桃树,右边有1200棵梨树。哪种树多?
鹌鹑有895只,鸽子有806只,鸽子和鹌鹑谁的只数多?
……
3、引导解决哪种果树多。(不同数位的数比较大小)
学生思考,要知道哪种果树多,需要比较1200和950的大小。
(1)怎样比较1200和950的大小?
学生分小组交流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2)方法一:
学生根据数位的多少来比较,得出四位数比三位数大,1200950。
方法二:
学生根据数的组成,里面有几个百,进行比较,得出1200950。
方法三:
学生借助标准数1000来比较,得出1200950。
(3)鼓励、肯定:同学们用各自的方法,均得出1200950,这说明什么树多?什么树少?
活动二
1、我们再来解决鹌鹑和鸽子谁多的问题吧。(相同数位的数比较大小)
养殖场有鹌鹑895只,鸽子806只,怎样知道谁多、谁少呢?
这就需要比较895和806的大小。
2、学生充分讨论,全班交流:
介绍一下你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好吗?
(1)数位相同,从高位比起。
895和806百位相同比十位,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895806。
(2)借助标准数(即近似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890接近900,806接近800,因为900比800大,所以895806。(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此法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介绍自己的这种方法)。
(3)谁还能举例说说谁是谁的近似数。可多安排学生举例说明。
活动三
1、其余的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
动物彩蛋和脸谱彩蛋哪个多?
……
2、学生自主解决补充出示的其它有关比较的问题。
3、介绍一下,你解决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问题的方法。
如:不同数位……相同数位……学生交流。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数字王国擂台赛。
先将计数器表示的数写出,再比较大小。
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第一题百位上8比3大,所以803大于308,第二题999是三位数,1000是四位数,三位数比四位数小,所以999小于1000)
2.手指裁判。(打手势判断:是<的,伸出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握紧;是>的,则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
1001○999123○96765○769
3.谁发现了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
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就小。位数相同的数比大小,从最高位比起。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后面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真思考、自行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搭桥引路,让学生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已是水到渠成,从而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
活动二:
自主练习
第1题:是结合现实情境比较大小的题目。
题目中出现了位数相同和不同的数的比较两种情况。教师可多为学生提供现实性的素材,如两个书架上图书册数的比较、两本书的页数的比较、两页纸上字数的比较等,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现实生活中较大数的感性认识,为以后估数打下基础。
第2题: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内容。
第3题:进行连线,学生在做完后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第4题:是一道通过语言描述确定数的大小的练习题。
练习时,要指导学生体验大(小)得多与接近的差别,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连线。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地扩充,如让学生说一个比800大得多、小得多、大一些、小一些等等的数,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5、6题:让学生在小组的范围内进行。
第7题:是一道分析、应用统计数据的题目。
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交流。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的答案,学生预测的结果只要有合理的根据就应给予肯定。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如果学生提出计算的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
[设计意图]
这些练习题的设计,形式活泼、富有弹性,诱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因材施教。用操作学具设置开放性习题,既使学生思维辐射到与同题相关的知识点上,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的意识。
[课后反思]

信息窗四估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四。
教材简析:
教材在引导学生认识千以内及万以内的数的同时,始终将数的估计与数的认识结合在一起,并专门设计了本信息窗,呈现了城市的孩子到农村去参观新建的学校、苗圃、菜地的情境,引导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大约有多少学生在做操?”“大约有多少棵大白菜?”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估计的策略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估计事物的过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计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七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1)师生交流对农村的感受和印象。
问:小朋友们,谁去过农村呀?说说你对农村的印象和感受吗?
请有过对农村亲身感受的孩子说一说对农村的亲身感受。
教师引导:是啊,美丽的新农村,农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老师继续带同学们走进新农村,和农村的小伙伴手拉手,体验一下农村生活,好吗?
(2)课件展示走进农村的场景画面。
场景一:手拉手希望小学操场。
场景二:白菜园。
场景三:小树林。
边展示边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
课件定格三个场景,问:看着这三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有多少棵小树苗?
教师有顺序的将这些问题板贴。
2、数一数,初步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数一数。
问:数一数,你能很快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给学生时间一定时间,让学生数数看。
(2)谈体会:
问:你得出结果了吗?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因为数量太多,一时数不过来、也数不清楚。
(2)有些白菜被挡住了,看不着,没法数。
(3)我数出了每行有6个人,有16行,想用乘法,16X6我不会算。
……
(3)教师引导:
遇到数量较多的物品,我们一下子数不过来,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先估计一下大体数量,今天我就来学习数量的“估计”。板书:估计。
补充板书:大约
大约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大约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大约有多少棵小树苗?
[设计意图: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广阔的农村充满了好奇,本环节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通过走进农村、体验生活的情境,扩大学生感受估计的空间,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千、万这两个较大的计数单位,“估计”是发展学生对较大数的数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让学生体会估计的重要性的认识,本环节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数一数,亲身感受一下“数大数”的困难,体会到必须要寻找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估计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寻找估计策略。
1、探寻估计策略。
(1)明确问题:大约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课件展示场景一:手拉手希望小学操场。
(2)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画面,动脑筋、想办法,请你自己先试着估计一下。
(3)小组内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估计的?在小组里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4)小组汇报,向全班介绍估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下面方法:
两横排大约是30人,用笔把两横排圈出来,六横排圈了3个圈,大约是90多人;
两竖行大约是10人,把两竖行圈成一圈,16竖行可以圈成8圈,大约是80多人。
数出每竖行有6人,10竖行是60人,再加上6竖行36人,一共是96人。
一半有8竖行,每行有6人,一半有48人,两半合起来大约有96人。
……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用笔笔圈一圈,估一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估计正确率。
(5)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普遍都采用数出有几行、有几列,然后通过确定一部分来估计全体的方法,还有不少同学用到了估算。估计的方法很多,只要合理就是正确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相同,
2、巩固估计策略。
问题一:大约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课件展示场景二:白菜园
(1)学生个人尝试估计。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画面,请你自己先试着估计一下。
(2)全班交流估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下面思路:
先算出1畦白菜有多少棵(一畦白菜有5行,每行6棵,共30棵),再推想8畦白菜大约有多少棵(2畦大约有60棵,4畦大约有80棵,8畦白菜大约有240棵。)
先估计2畦白菜有多少棵(2畦白菜有10行,每行6棵,共60棵),8畦白菜4个两畦就是有4个60棵,大约有240棵。
……
(3)教师小结:估计的时候要有一定根据,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计。
问题二:大约有多少棵树?
(1)教师提出要求:比一比,看谁估计得最快、最准。
学生比赛。
(2)交流估计经验。
请估计的最快最准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估计方法。
[设计意图:对于估算的策略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在平日已经断断续续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寻找估计的策略和方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体会估计要有一定的依据。学生的估计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合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本环节最后还设计了“比一比,看谁估计得最快、最准”的小竞赛,请比赛的前几名同学介绍估算经验,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最合理的估计策略,优化估计策略。]
三、走进生活,巩固拓展,完善估计策略。
1、估计“给爷爷的一封信”的字数。
(1)课件出示小明给爷爷的一封信,请一名学生读一读。
师生交流读信感受。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估一估小明大约写了多少个字?
学生尝试估计后,全班交流估计的结果和估计方法:
A、先估计1行的字数,再算几行的方法。
B、先估计空白的格数,再整页写满的字数减去空白的字数。
C、用割割补补的方法,将开头一行的字补到第三行中,凑成一整行,再按(1)的方法进行估计。
……
2、教材25页自主练习第2题。
估一估,大桶里能盛多少个乒乓球?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观察大桶的体积大约是小桶的2倍,所以大桶能装的球大约是小桶的2倍。
3、教材26页自主练习第3题
大约还能再放多少盆花?
“还能再放”是什么意思?
然后学生独立估计,全班订正。
4、教材26页第5题
学生独立估计后,全班订正,交流估计的方法。
5、课外实践:
在学校操场上走100步,估一估有多少米?
想一想1000步大约有多少米?
围学校操场走一圈,数一数走了多少步,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米?围绕这个问题请你写出一份小实践报告。
[设计意图:课堂中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必须回到生活得到应用,才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给爷爷的一封信”,到生活中常见的乒乓球、盆花、水果数量的估计,再到对操场距离的估计,本环节将估计的知识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初步形成的估计的意识、能力、策略和方法在不断的应用中,使获得拓展与深化。]
课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全册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全册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loo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4课时)(教学进度:9.1----9.8)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3课时)(教学进度:9.9----9.30)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教学进度:10.8----10.12)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教学进度:10.13----10.31)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l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教学进度:11.1----11.8)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教学进度:11.9----11.30)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统计(3课时)(教学进度:12.1----12.7)
八、数学广角(2课时)(教学进度:12.8----12.16)
九、总复习(4课时)(教学进度:12.26----1.1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备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重点:
1、体验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2、会用厘米、米量物体的长度。
3、会量、画线段。
教学难点:
1、建立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2、能直观辨别线段。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尺子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赶至1厘米的实际长度,行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
直尺、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长度单位
1、你们想不想知道你的数学课本的宽有多长?学生选用盒中的物品量一量它的长度。(如:橡皮、小刀、硬币等)
学生说出自己量的长度。
教师总结:为什么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因为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
2、质疑。
如果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尺子)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厘米尺
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感知1厘米的长度。
(2)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用直尺量一量自己食指的宽大约是多少。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
(5)你知道2厘米、3厘米……有多长吗?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请同学们把纸条举起来,估计一下是几厘米。
2、量几厘米
介绍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学生量纸条验证。
四、巩固练习
判断(课件演示)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对长度单位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因而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并能量实际物品,估计是物品的长度.判断方法对不对.
以前教学厘米,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用尺量,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
现在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量度的必要性。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观察、实践、讨论、各抒己见,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今后注重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多想不同的方法。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4—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
直尺、米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际测量: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不同的尺子,请你们从中选用一种不同的尺子,分别测量一下墨水瓶盒的高和每个小组内最高的同学的身高。
2、汇报交流。
3、提问:通过实际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4、认识米尺。
观察厘米尺和米尺的异同点。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米。
(1)认识1米的长度。
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提问:1米有多长?用你们手中的直尺比一比。
(2)感知1米的长度。
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
(3)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
2、用米量。
(1)量出1米长的绳子。
(2)合作量出1米绳子长多少厘米?
提问: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归纳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3、学习用卷尺测量长度。
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米并量出了1米的绳子,那么我们要测量操场的长,应该怎样做?(学生汇报)
在测量操场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卷尺。(出示卷尺,认识卷尺)
观察教科书第5页的“做一做”。
三、实践运用。
1、估一估,量一量。
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教室门的高,教室的宽等。
2、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
3、测量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实践活动:回家后用卷尺测量床的长和宽,写字台和餐桌的高。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测量物体的能力和初步估测物体的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
1角硬币,曲别针,小刀,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各若干个,粉笔,铅笔,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比一比,下列物体哪个长,哪个短。
(1)粉笔和曲别针比,粉笔长,曲别针短。
(2)粉笔和铅笔比,粉笔短,铅笔长。
提问:粉笔一会儿说它长,一会儿说它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多短。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人。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
2.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
(1)讨论怎样用实物测量数学书的宽。
(2)以用曲别针测量为例说明测量方法:先找到数学书的宽边,用曲别针的左端与数学书宽边的左端对齐。然后,一个接着一个摆,要放平、摆直。最后,数一数大约摆了几个曲别针,数学书的宽就是几个曲别针那么长。
(3)小组合作。用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4)汇报测量结果。
①用1角硬币作标准量,数学书的宽约7个硬币长。
②用曲别针作标准量,数学书的宽约5个曲别针长。
③用三角形作标准量,数学书的宽约4个三角形长。
④用木块作标准量,数学书的宽约15个木块长。
(5)老师:通过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论:用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都是量数学书的宽,但是测量的结果却不相同。
3.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小组合作。请同学们任意选一物体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或用“一柞”等去量桌子的长、宽,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汇报测量结果。
(3)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①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的长,数学书和铅笔盒不一样长。
②桌子是4根铅笔的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的长,而桌子比铅笔盒长。
选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4.用同一物体作标准去量不同的物体长度。
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去量数学书的长、宽,粉笔的长,桌子的长、宽等。
测量物体的长短,用统一物体作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用木块量一量手指的长度,宽度。量完后说一说大约是几个木块的长。
2.第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四)思维训练
第2页“做一做”第3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亲自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用同一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等不同测量方法得知,要知道物体的长与短必须用统一物体作标准去量。
线段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线段的特征,体验画线段的方法和估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数学的美。
课前准备:
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线段,告诉学生这就是线段。
仔细观察,线段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2、画线段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应该怎样画线段?你会画线段吗?(小组讨论)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有四个点,每两个点之间画线段。
2、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呢?
课后体会:
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画的线段,找出线段的特征,判断线段,画线段.不足之出画线段不表长度.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能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过去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习方法单一,学生没有自主性。现在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寻找问题,探究问题。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体备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是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估算等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
课本3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星期天,我带着100元钱到商店想买一下生活用品。不知道够不够,你们帮我算一算。
二、探究方法
1、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估算进行计算。
28元大约30元、43元大约40元、24元大约20元。
30元+40元+20元=90元
100元-30元=70元70元-40元=30元30元-20元=10元
三、巩固练习
1、做做一做课本31页。
2、做练习六2、3题。
四、总结:
五、测试:练习六第1题,学生先估算每题的得数,再回答问题。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探究不同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通过不同的练习,尽可能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说,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28页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显示例3的画面:你能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2、学生独立试做。
3、集体订正交流。
二、巩固练习。
1、课本2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五第8题。比一比谁能夺的红旗。
3、做练习五第5题。独立完成,同桌订正。
三、课堂总结。
加减混合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测试:练习五第7题。
课后反思:
通过上车和下车的情景,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的推移,学习新知,掌握计算方法。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说明:在朝阳读书活动中,老是把部分学生的藏书情况进行了统计,可是老师不小心把刚统计好的数据表撕破了,你们能不能帮老师看一看它们藏了多少本书?
出示已破的统计表。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解决的办法。
2、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3、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说出购球的价钱
说明:现在体育用品店搞活动每个球优惠8元,说一说每个球的价钱。
2、猜数游戏:
(1)左手拿2根小棒,右手比左手多4根,右手几根?
(2)右手拿7根小棒,左手比右手少5根,左手几根?
同桌互相猜数。
3、通过讲野鸭岛的故事让学生计算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有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四、总结:
测试:
1、拍手游戏:
我拍3下,你比我多5下。
我拍9下,你比我少拍4下。
2、杨喻杰今年7岁,我比她大15岁,我多大?
爷爷今年56岁,小青比爷爷小42岁,小青多大?
课后反思:
通过游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新知识.创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感知生活需要数学解决问题,懂得学习数学有用.
通过联系实际,创设“朝阳读书”活动情况的统计,让学生帮助解决问题,从而探究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且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1、例2及练习五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连加、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做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演示课本例1的课件并提问:你能根据刚才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分组讨论并提出问题。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作好记录。
教师有选择性的:“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个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边说边画出来。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连加
你能列出这个问题的算式吗?
小组讨论列出算式。
分组讨论计算方法。
独立计算。
教师总结算法。
2、连减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农民伯伯种的西瓜获得了大丰收,一共收了85个西瓜。小华运走了40个,小刚运走了26个。农民伯伯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出算式,独立计算。
学生口述算法,教师小结。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27页做一做。
2、红星小学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参加游泳的有28人,参加跳高的有11人,参加跑步的有59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摘西瓜、运西瓜的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寻求不同解决方法,教师及时给与判断,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实际中运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课本8---10页。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算法
1、有一天,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他们一共租了两辆公共汽车,如何安排呢?大家估算一下那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2、学生先自己思考,在互相交流。
3、教师指名说一说自己设计的方案。
4、共同验证方案好不好?行不行?可以用什么方法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
5、验证
(1)一班和二班合乘一辆车的方案。
36加30等于多少?可以怎样计算?(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笔算计算的方法。(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在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2)三班和四班合乘一车的方案。学生说出验证的方法。
(3)自己验证其他的方案。
6、总结:刚才大家说的非常好,谁能说一说笔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第9页和第1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先同桌订正,再集体订正,让学生生说出出错的地方。
2、我帮你检查(屏幕出示小动物做的题)学生指出错题的原因。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数学知识
1、做练习二第1题。算一算应付多少钱?
2、比比谁聪明
3745
+2?+?5
-----------------------------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不仅想出了乘车的方法,还学会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不过老师有一事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安排一班和三班的合乘一车呢?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一下答案。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解决乘车问题,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方案,可以探究不同的知识。学生自己探究新知识,思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加法竖式的用途.帮助改错可以检测学生的理解水平.教师把自己放在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今后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课本11-12页及练习二3—6题。
教学目标:
通过解决问题理解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交流自己的想法
上节课,老师要求同学们考虑一下二(1)班和二(3)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吗?你们考虑得怎么样了?
1、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先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有的口算、有的说用笔算)
2、教师总结:
笔算36+35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说出相同数位对齐,先从个位加起等。通过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师强调向十位进1以及进位的写法。
二、练一练:
1、做11页做一做。
三、总结计算方法
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
(1)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3)个位满十时,向十位进1。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摆一摆,算一算。做第3题。
2、笔算各题。做第4题。
3、判断对错,帮他改正。
4、帮爸爸算账。到海洋馆买票。
5、比一比谁聪明。写出两个数相加得数是99的竖式。
课后反思: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解决问题,思考方法,课堂上交流,大部分学生能思考方法,但个别学生不认真完成,以后需注重习惯的养成.
以前教学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说明笔算应记住的三条。现在教学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学生自己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练习二的6—10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
3、经历整理、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计算出每个蘑菇卡片上的算式,并将他们放到相应的篮子里。
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回顾总结:两位数笔算加法应注意的问题。
二、探究练习。
1、开展“数学门诊”活动。
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让学生说一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练习二第7题。
3、第9题。
4、第10题。
三、拓展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的思考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教学内容:
课本16—17页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建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1)、为什么说北京赢了?(2)、根据4个城市的票的数,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
1、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
3、集体交流方法。
(1)可以用口算。
(2)可以笔算。
(3)可以用计数器。
三、明确计算方法。教师说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熟悉计算规律。
1、基本练习:做练习三第1、2题。填在课本上。
2、选做:练习三第3题。做其中的2题。
3、解决问题:(1)、练习三第4题。
4、检测:出示10题。限制时间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自己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积极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逐步增强。通过交流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2)
教学内容:
课本19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屏幕出示图片:飞机24元、火箭38元、汽车23元、轮船47元。
1、我有50元,买飞机还剩多少钱?(50-24=)
2、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笔算方法。再交流方法。
让学生理解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10减4。
2、假如你有50元,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要买的东西并计算。
二、明确计算方法。教师说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熟悉计算规律。
基本练习:做19页做一做第2题。填在课本上。
做练习三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帮小鸡找妈妈。做练习三第8题。
检测:出示3题。限制时间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90-56=70-45=60-53=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买东西的情景,学生可以探究不同的数学知识,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从而探究新知识。理解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今后教学时多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尽量做到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教学内容:
课本18页例2。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屏幕出示图片,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张?等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
1、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第1问的计算方法。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
3、集体交流方法。
(1)可以用口算。
(2)可以笔算。教师通过摆一摆小棒理解退位的含义。
(3)可以用计数器。
三、明确计算方法。教师说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独立解答其余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熟悉计算规律。
1、基本练习:19页做一做的第1题。填在课本上。
2、选做:练习三第5题。
3、判断对错:做练习三的第6题。
4、检测:出示10题。限制时间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五、实践活动:
回家调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一看他们相差多少岁?
课后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置身于申奥的情境中,感到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探究新知,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退位的含义,并能正确的计算退位减法.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知识。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11—13题以及24—25页练习四4—8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分类等多种能力。
3、经历整理、归纳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完成22页练习三的第11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独立计算。
交流算法及计算结果。
二、探究练习。
1、体验加、减法计算方法。
完成练习22页第12题。
2、运用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练习22页13题。
3、完成练习四24页第4题。
4、完成25页第7题。
三、布置作业。
25页练习四的5、6、8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3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那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学生通过课后复习,说一说共学习了那些知识?
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1、笔算加法(进位和不进位)。
2、笔算减法(退位和不退位)。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解决问题(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比一个数少几)
5、估算
二、巩固练习
1、学生根据笔算内容编题。并说出应注意的问题。
2、综合练习:
(1)课件出示4题。笔算
(2)课本33页第2题。
(3)练习七第6题。
(4)练习七第7题。
三、课堂总结:回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课后反思:
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能系统的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级注意的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通过练习,及时总结方法,善于今后运用方法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课教案全册


《长度单位》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4、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大致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根据回答整理:
1、米和厘米是我们测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米用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厘米用来表示比较短的物体。它们的英文分别是:m和cm。
2、回忆1米、1厘米到底有多长。
你还记得1厘米到底有多长吗?1米呢?
①用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表示1厘米。
②说说生活中哪有1厘米长的东西?如:手指宽度,方格边长,订书钉长度,语文书厚度等。
③具体估
请大家拿出口算本,用你的手指估一估口算本的宽度。
④反馈,两种估法
学生投影展示:
一个手指估
两个手指交替估
哪种方法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更准确。
⑤用尺子量一量,口算本到底有多宽。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0刻度对准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0不见了怎么办?
谁估得最准?
3、那1米有多长,你还记得吗?
生张开手臂。
是的,1米大约是我们两只手臂张开的长度,有些小朋友可以手握住拳头,有些还要稍微收拢一些。
练习:填上恰当的单位名称
(1)、一本书厚约1()
(2)、电脑屏幕长25()
(3)、讲台长约130()
(4)、一棵大树高约5()
(5)、一幢大楼高20()
(6)、跑道长400()
4、厘米与米的关系。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400厘米=?
5米=?
知道这个关系,我们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①1米—1厘米=()厘米
1减1不是等于0吗?
为什么不能直接减?单位不一样
那怎么办?统一单位再减。
②1米+1厘米=()厘米
③弟弟身高86厘米,他再长()厘米,正好是1米。
你是怎么想的?
1米=100厘米
100厘米-86厘米=14厘米
三、复习线段
师: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出示线段。
1、线段有什么特点?
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的,一条直直的线。
2、画线段
①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同桌检查是否画对了。要注意什么?端点、直、量一量。
③画一条比3厘米多2厘米的线段。检查。
3.出现错例判断四、独立练习
长度单位专项训练。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认知结构,并能合理、灵活地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2、提高学生归纳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4、培养正确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00以内加减法知识的整理以及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猜测: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现在老师告诉大家我的年龄和×××同学的年龄加起来是38,我几岁?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揭题:小朋友们用数学的知识算出了老师的年龄,真能干。这其实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这个学期我们继续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对本学期学的《100以内加减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看看谁能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一知识。
(板书:100以内加减法复习)
二、系统梳理,形成网络
1、我们先来看看小朋友们整理得怎么样?(预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需要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的表格,要求每个学生早一天先各自独立地对本单元的知识作初步的整理和复习。)
2、全班整理完善表格,然后同桌交换一下表格,互相检查。
3、学生相互补充整理。
还有一条该怎么填?(随机而行)没关系,等一下我们肯定能找到。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升
我们已经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下面老师要出几道题检查小朋友学得怎么样,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一)基础性练习
练习一:31+2647+1790-11
57-1864+1779-28
1、估一估(估算时应注意什么呢?)先估后算这样比较快。
2、算一算(比比谁是计算小能手?)
⑴你是怎么算的?
⑵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老师现在要变个小魔术了,看!这些算式就变成了什么?
练习二:31+26-18=47+17+17=90-11-28=
1、估一估
2、算一算
(二)综合性练习
小朋友做得真棒,下面老师奖励带大家去儿童乐园玩一玩。
1、课件出示:
(比太空船便宜9元)
2、这张价目表你能看懂吗?
小火车的价格怎么算?
完整表格:现在你知道这条毛毛虫应该填什么了吗?
3、老师玩了两项刚好花了50元,猜猜我玩了哪两项?玩一次太空船比木马贵多少?如果我玩了3项,还剩下1元,你猜我又玩了哪三项呢?你是怎么想的?
现在给你40元,你最多可以玩几项?有哪些玩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三)思考性练习
小朋友真会动脑筋,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数学摩天轮上藏着什么数学知识?
1、课件出示有数娃娃的图形:
问:仔细观察周围的8个数娃娃,想想中间藏着数字几?怎么想?
根据学生回答重点板书:30+40=70
25+45=70→十位的2加4怎么会等于7呢?
34+36=70
50+20=70
2、大家的眼睛真亮,那你还能再创造一道□+□=70吗?
出现错误时,追问:怎么改就对了?还可以怎么改?
老师也想来写一写,(两道写完后问:你知道我接下来写什么吗?为什么想得那么快?
引导共同得出规律,并小结:看来我们在计算时不仅要学会算,而且要学会看和想。
3、机动:那你还能写□-□=70吗?(不允许写整十数)
四、课堂总结,回顾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到表格)你最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这节课在小朋友的合作下,我们共同整理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表现真棒,在以后的复习中,小朋友也可以应用今天学的方法自己去整理与复习。

“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发展练习
1、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75754□
+□6-3□-3□+25
7□4□3□6□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小红小东小丁
45下36下53下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名称。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
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同桌互相背乘法口诀。
2、交流反馈:你的同桌1~9的乘法口诀背得熟练吗?还存在什么问题?
3、教师抽查。
4、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五()六九()()四十二……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发展练习。
1、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先复习倍数的含义,然后完成102页的第3题。
2、交流反馈。
3、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107页第13题然后校对。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实际应用
1、独立完成107页第12题。
先在小组内轮流提出问题并解决。
全班交流反馈。(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机会。)
2、109页地16题:设计游乐计划。
(1)、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同桌合作设计游乐计划。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题意进行描述,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乘除法的复习课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乘除法计算。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乘除法的认识。
3.提高运算能力。
教学过程:
新年快到了,动物王国的动物们正在进行比本领大会。老师听说动物一国的动物们想邀请聪明好学的孩子去参观指导,同学们想去吗?太好了,这也正是检验我们本学期学习成果的好机会。还等什么,赶快出发吧!现在加上老师去动物王国的共有41人,如果我们坐汽车去,每辆车坐9人,需要几辆车?如果每辆车坐8人,5辆车够坐吗?
一、赢取门票(口算)
我们已经来到动物王国的门前。同学们只要能在三分钟之内答对题纸上的口算题,就可以进去担任指导。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汇报:读题说得数,并说一说画线的题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小结:同学们都有资格走进动物王国。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动物王国的友谊大使早已把门票藏在你们的座位下,大家快来找。
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动物王国,同学们,小动物们正为参加这次大赛抓紧排练呢!你们最想先去谁家看一看。(课件演示)
二、给大树治病(计算改错)
咦!啄木鸟没在家,原来它去为大树治病了。你知道它是怎样给大树治病的吗?它的本领你会吗?你的题纸上也有这些算式,教师想看一看谁能最先为大树治好病,请把做错的题改正确。
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为大树治病的?
同学们真有本领,把生病的大树都治好了。看,大树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三、摘桃子(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到了小猴家,我们发现它正在练习摘桃子。你们知道它是怎样摘的吗?想不想亲自动手摘一摘呢?请同学们完成摘桃子题。
汇报:要求读题说得数,并说一说用的是哪一句乘法口诀。最后一道算式还可以怎样填?
同学们真能干!树上的桃子都被同学们摘下来了。
四、给小天鹅排队形(给24平均分)
小天鹅是动物王国的舞蹈家,在这次大赛上它要和伙伴们跳芭蕾舞。现在正忙着给大家排队形。它在想给24名演员怎样排队。
你知道应该怎样排吗?请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一下该怎样排,然后用小天鹅的图片动手排一排,粘一粘。要求横竖排要对齐,看哪一组排得正确,美观。
汇报:请每一组代表把本组的作品拿上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评一评,哪一组排得最好,颁发优秀指导奖。
其他小组排得也不错,老师相信小天鹅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在演出中一定会变幻出许多优美的队形来。
五、指导小袋鼠蹦格子(找2,3,5的倍数)
小袋鼠正练习蹦格子,它要怎样跳呢?
什么样的数是2的倍数?(能被2整除的数)
小袋鼠要从数几跳起?每几个数一跳?用同样的方法,3和5的倍数你们会找吗?请把2,3,5的倍数写在答题纸上。
汇报:分别说出2,3,5的倍数。
同学们,这四个小动物都各有各自的本领,其它的小动物也不甘示弱,它们都要在这次大赛上一显身手。
现在比赛马上开始了,我们赶快到赛场去看一看吧!
六、帮小动物解决问题(图画应用题)
比赛开始了,小动物们比得多起劲呀!在比赛的过程中,它们还遇到了一些问题,你能及时为它们解决吗?
1.如果每边六只熊比拔河,需要多少只熊来参赛?
2.小刺猬和4个伙伴比运苹果,结果它们每次运得同样多,它们每次共运多少个苹果?
3.(),小白鸽每天送5封,几天能送完?
4.12只青蛙被平均分成4组比跳水,其中第3组有几只?
汇报:读题并列式解答,再说一说每一道题的思考过程。
现在小动物们的问题都解决了,我想这些小动物们定会在比赛中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为小动物比本领大赛做了很好的指导,和它们成为了好朋友,同学们的本领真大!老师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学到更多的本领!

《方向与位置》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整理,能说明物体的位置关系,熟练地描述从一地到另一地的具体路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方向、位置
1、揭题:复习《方向与位置》,板书课题。
2、出示下图。从这幅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1)指名说后同桌互说。
(2)反馈交流。(大面积的反馈)
3、重点辨别相对位置:
(1)“幼儿园在花坛的西面,花坛在幼儿园的东面。”
两句话都是介绍幼儿园和花坛的位置关系的,为什么一个是西,一个是东呢?
(2)“花坛在的东面,在的西面,在的南面,在的北面。”
你会填吗?为什么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标准不同,说法也不同)
像这样介绍,你也会吗?指名说,同桌交流,汇报。
(3)猜猜我在哪儿?
师:我在邮局西面,商场南面。猜猜我在哪儿?
让同桌猜猜你在哪儿。
二、路线、距离。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1)早上,小明、爸爸、妈妈分别要去小学、电影院、幼儿园,他们分
别怎么走?下午,怎么走回家?
(2)去时三人分别走了多远?谁走的路最远?谁走的路最近?
(3)如果你也住在这个居民区,星期天最想上哪儿?怎么走?走多远?
2、独立解决,小组交流,反馈。
三、拓展练习。
1、5只小动物玩捉迷藏游戏,你能帮小猫找到其他4个小伙伴吗?
(1)小狗藏在大树东50米处,用“”标出;
(2)从小狗藏身处先向西10米,再向北10米,就是小兔藏身处,用“〇”标出;
(3)从大树处先向西30米,再向北10米,最后向东5米,就是鸭子藏身处,用“√”标出;
(4)小熊从藏身处向东走20米就是大树,用“≈”标出小熊的藏身处。
学生作业纸上练习后反馈。
2、想一想,算一算,画一画。
第一次:小白兔离开家向西跑了6米;
第二次:向北跑,路程是向西跑的5倍;
第三次:向东跑,路程比第二次多10米;
第四次:向南跑,路程与第二次一样多;
第五次:向西跑,跑了34米正好回到家。
画出小白兔跑的路线图。
3、4人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动物园,并向同伴说说你最想去哪儿?怎么走?走了几米?(每个小组发一份粘有双面胶的动物图6个及白纸一张)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一、填空
1、早晨,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方,左面是()方,你的右面是()方。
2、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方,左面是()方,你的右面是()方。
3、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时,你的后面是()方,左面是()方,你的右面是()方。
4、早上,旗杆的影子在它的()边,中午,旗杆的影子在它的()边,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旗杆的影子在它的()边。5、如果学校在你家的南面,你放学回家要朝()方走。秋天到了,小燕子从()方,飞到()方去过冬。
二、选择。
1、太阳()是东升西落。
A.一定B.不一定C.不会
2、与北极星相对的方向是()。
A.东B.南C.西
3、小明座位的西南方向是张强的座位,那么小明在张强的()方向。
A.东南B.西北C.东北
4、三(1)班教室的黑板在教室的西面,那么老师讲.课时面向()面。
A.东B.南C.西D.北
5、张丽面向南站立,当她向后转之后,她的左面是(),右面是()。
A.东B.西C.北
三、看图填空。
1、把手表平放在桌面上,用数字12正对着北方。正对着南方的是数字();数字3正对着()方。
2、小铃面向西站立,向右转动两周半,面向();向左转动l周半,面向()。
3、下图是某小区的平面图,请根据平面图填空。
(1)1号楼在中心花园的()方向;3号楼在中心花园的()方向;4号楼在中心花园的()方向。

(2)4号楼在2号楼的()方向;1号楼在2号楼的()方向。
(3)中心花园在()的北面,()的西北面,2号楼的()方向。
(4)()在()北面。.
(5)5号楼的西面有()号楼和()号楼。
三、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人的影子在西方,太阳应在东方。()
2、和西北相对的方向是西南。()
3、在森林中可以利用树叶的疏密来识别方向。()
4、面对早晨的太阳,你的右手边是南方。()
四、解决问题。
1.小强的家门面向东,放学回家后站在门前,面向家门,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向?
2.小明和小立背对背站立,小明向北走150米,小立向南走120米,两人相距多远?
3.李芳与张林相邻,李芳东面有25名同学,张林西面有5名同学,这一排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角的认识”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二、综合练习
1、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统计”的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二、拓展练习
1、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随堂练习。
3、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时、分、秒》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重、难点:
识别钟面上的时刻与经过的时间
复习过程:
一、复习钟面
(一)复习内容
钟面上有数字1~12。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秒针
时针短分针长秒针最长最细
1大格里有5小格,数字几就是第5×几小格(5的乘法口诀)
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走24圈是一天。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是60分,即1小时。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即1分。
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
分针走1圈,时针走1大格
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
(二)随堂练习
填空:
(1)钟面上有()大格,()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
(3)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走()大格是1时,这时时针走了()大格。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5)1时=____分,1分=____秒,1时=_______秒
(6)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圈是()秒,也小是()分
(7)()针走一大格是1时,()针走一小格是1分。
(8)分针走一圈走了()个小格,也就是()分,还可以说走了()时。
(9)一天有()小时,时针走()圈,分针走()圈。
(10)钟面上最长的针是()针,它走得最(),最短的针是()针,它走得最()。
注意:填空时一定要细读题,弄清题意,特别要分清“大格”和“小格”
3、巩固练习(见后页巩固练习)
二、读、写时间
(一)复习内容
1、二种写法:普通写法:9时08分,
电子钟写法:9∶08
(注:两种写法的数字写法一样,不需要把第一种写成9时零8分)
2、看钟面记时
(1)整时:分针指12,时针对正数字。
如:7时,分针指12,时针指7
(2)半时:分针指6,时针指两数字中间,走过了数字几,就是几时30分。
如:7时30分,分针指6,时针指7和8之间。
(3)分针指第几小格,就是几分,
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
如:分针指第14小格,时针走过7,就是7时14分。
注意:A、几时刚过:时针走过且接近数字几(拿钟举例)
如:7时05分,时针走过7,但很接近7。
B、几时45分~59分,时针走过数字几,但接近数字“几+1”
(4)特殊情况:6时:时针与分针成一直线
12时:时针与分针重合
3时、9时:时针与分针成直角
但这些情况其实每一小时都有可能会经历,但只有上面几个时刻是整时。
3、看时间画钟
注意:(1)时针短、分针长
(2)要精确到每一小格,不能有误差。
(二)随堂练习
1、填空
(1)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是()时。当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是()时。
(2)()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时整,时针和分针成一直线。
2、读一读,写一写
3、连一连
4、请画出时针和分针
三、体验时间
(一)复习内容
1、快与慢时间短─→快时间长─→慢
2、填单位方法:联想体验,比较
例:小明一天睡10(),把每个单位都代进去想一想,显然每天不可能睡10分或10秒,太短了。
(二)随堂练习
1、填空:100米赛跑,小军用了16秒,小明用了15秒,()跑得快。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小华每天睡9(),跳绳10下用了7()。
(2)小亮吃饭用了20()。
(3)小明跑50米用了12()。
(4)中央电视—1台的新闻联播大约需要30()。
(5)小华跑100米用了17()。
(6)我们每天午睡大约1()。
(7)脉膊跳10次用了8()。
(8)妈妈每天工作8()。
(9)一场足球赛需90()。
(10)小丽写1个毛笔字用8()。
(11)从北京到天津,汽车开了2()。
(12)1节数学课40(),课间休息10()。
四、时间的计算
(一)复习内容
1、单位换算
1时=()分1时30分=()分
1分=()秒1分20秒
70分=()时()分90秒=()分()秒
方法:(1)大─→小
利用公式:1时=60分1分=60秒
把时全化成分把分全化成秒
如:2时10分:2时=120分,120+10=130分,所以2时10分=130分
(2)小─→大A.分─→时
从几分中减去60分作1时,剩下的能再减60分就再加1时,不能减就作几分。
如:70分70分-60分=10分,所以70分=1时10分
又如:130分130分-60分=70分,还可再减60分即70分-60分=10分
1时+1时
所以130分=2时10分
B.秒─→分,方法同A
2、时间大小比较
1时30分○70分
可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或把小单位化成大单位,看方便,方法同单位换算。
3、计算时间
(1)计算快慢
小红跑50米用12秒,小华用16秒,谁快?谁慢?慢多少?
方法:无论计算快多少还是慢多少,都是计算“相差多少”,用慢的时间-快的时间。
(2)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计算方法:列竖式(草稿纸上列)
时分秒
±时分秒
时分秒
(60进制)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人教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人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第1周长度单位

第2周100以内的加减法2

第3周100以内的加减法2

第4周100以内的加减法2

第5周角的初步认识

第6周表内乘法1

第7周表内乘法1

第8周表内乘法1

第9周表内乘法1

第10周表内乘法1

第11周观察物体

第12周表内乘法2

第13周表内乘法2

第14周表内乘法2

第15周表内乘法2

第16周统计

第17周数学广角

第18周总复习

第19周总复习

第20周总复习

第1单元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科数学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2、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6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1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2)在生活中找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师: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师: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3、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①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②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拃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8厘米。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可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交流得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去量才能量准确。

(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在测量实际物品时,为计算方便,可以取整数)

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厘米)

小结: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

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二年级数学上册秋游导学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秋游导学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秋游

连减运算

【学习内容】教材P4-5

【学习目标】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重难点】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引导】

问题引导错误改正及整理

(必须抄写题目)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知识连接:用竖式计算。

85-23=50-39=100-56=

预习检测:

(一)观图,获取信息。

(p4图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出示并解决问题。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合作探究-------大胆质疑,透析重难点

1、(p4图2)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2、(p5第3题)机灵狗不小心把订报刊的统计表弄脏了。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3)四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多少本《小故事》?

日日清巩固达标训练

1、(p5第1题)

(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张阿姨还剩下多少元?

2、用竖式计算

77-33-25=96-39-45=100-91-8=

【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能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

2017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解读(北师大版)


2017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解读(北师大版)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加与减”
本单元主要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和加减法估算。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加减法估算,并培养估算的意识。
2、第二单元购物(元、角、分的认识)
通过设计一系列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学生能充分认识人民币,能解决一些与人民币有关的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第五单元“乘法口诀(一)”,第八单元“乘法口诀(二)”
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九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从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性打好基础。
2、第六单元“测量”(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下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1.关于乘除法的含义
第三单元的标题为“数一数与乘法”,第七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教材要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体验乘除法含义的设计思路。在学习乘法之前,教材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3个3个地数、4个4个地数、5个5个地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可以用乘法表示的问题。而学生只学过用加法,将感受到用相同数连加的方法进行计算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儿童乐园”“有几块积木”“动物聚会”等情境,由几个几个地数,抽象出用乘法算式表示的模型,使学生具体地体验乘法的含义,而不是背诵乘法的结论。在学习除法之前,教材安排了三个“分一分”活动――“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数目由小到大,突出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在大量的“平均分”活动中,抽象概括出除法算式。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验除法的含义。教材不要求学生背诵除法的结论,也不分“等分除”“包含除”。
2.关于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趣工具。本册教材分两段进行,“乘法口诀(一)”是2~5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二)”是6~9的乘法口诀,共81句。教材采用“大九九”的形式(即,1~9中的每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9句),并分成两段展开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分散记忆的难度,由于2~5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小,相对好记一些,所以教材先安排熟记2~5的乘法口诀,然后再进行6~9乘法口诀的教学;6~9乘法口诀的数目虽然比较大,但是新学的口诀越来越少,而旧的口诀又得到相应的巩固。除此之外,教材在乘法口诀的设计上还有以下特点。
(1)每一部分口诀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引入的
例如,第30页,通过数松果数,引入编5的乘法口诀;第14页一双筷子2根,通过就餐摆筷子的情境引入编2的乘法口诀。这样安排,便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用连加算出得数,为编口诀做准备。
(2)以5的乘法口诀作为起始内容进行编排
因为每只手有5个手指,这是人人都有的学具;数数时,经常5个5个地数。这些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探索规律,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掌握口诀编制的方法。
(3)在编制乘法口诀的设计上,逐步扩大学生探索的空间
在编制2~5的乘法口诀时,一般都安排实物情境图,填写相同数连加的得数,并先给出2~3句编制过程的范例。6~9的乘法口诀则要求学生独立编制。这样安排,逐步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口诀编排设计上注意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以便于学生来记忆口诀。教材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练习,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
例如,第36页学习3的乘法口诀时,教材安排了“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引导学生找规律。第78页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安排了“圈一圈”的小栏目,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6×9=6×□+6×□,帮助学生找相邻的口诀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熟记口诀。
另外,教材设计了新颖的富有童趣的练习,除了一般的题目和“对口令”等形式外,还安排了“对口令”“找朋友”“找座位”等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表内乘除法,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学习能力
“整理与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本阶段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这部分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你学到了什么”,这是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二是“我的成长足迹”,这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与态度的总结与反思。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举措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以下举措。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本册教材的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二)适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二年级数学上册小熊请客导学案


小熊请客
【学习内容】教材P38—39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运用口诀的优越性。
2、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
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9串有多少个红果?
数一数,填一填
红果串数123456789
红果个数
你能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
1×4=4一四得四2×4=8二四得()
3×4=()三四()4×4=()四四()
4×5=()四五()4×6=()四六()
4×7=()四七()4×8=()四八()
4×9=()四九()
反馈检测:
1、连一连
3×8129+9
6×2246×3
3×6186+6
3×4204×6
5×410+10
2、填入“<、>、==”
4×3○124×7○275×4○15
4×6○221×4○32×4○10
3、解决问题:
(1)、一件衣服钉4个扣子,25个扣子能钉6件衣服吗?

(2)、一个星期爸爸上5天班,4个星期爸爸一共上几天班?-

错题改正及整理

【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能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

二年级数学上册做家务导学案


做家务
【学习内容】教材P32—33
【学习目标】
1、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发现口诀之间的联系,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利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利用经验规律探索编制2的乘法口诀,掌握2的乘法口诀。
难点:学会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1、直接写得数
5×3=4×8=5×5=
9×2=3×5=5×1=
2、今天,我们来了解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在家帮助过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3、小明跟你们一样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这个星期天,小明家来了9位客人,他主动给客人端茶、拿水果。吃饭前,又帮着摆碗筷,看看小明忙得不亦乐乎,我们一起帮小明摆一摆,

【合作探究】---------大胆质疑,透析重难点
1、摆一摆,数一数。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
有几双123456789
有几根
2、照样子写一写,编一编。
表示算式口诀
1双筷子有2根1个21×2=2一二得二
2双筷子有()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筷子有()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筷子有()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筷子有()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筷子有()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筷子有()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筷子有()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筷子有()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技能拓展应用,搭建晋升平台
1.计算6×2和2×6时,用的是同一句口诀().
2.3乘2得(),再加1得().
3.4个2相加是(),再减5得().
4.5×2=2×4=5×2=
6×2=2×9=4×2=错题改正及整理

【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能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间活动导学案


课间活动
【学习内容】教材P34—3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场景,能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图与式的对应,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计算,提高灵活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意识,体验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具体环境中,掌握并灵活应用2、5的乘法口诀。
难点:区别乘法与加法的含义,熟练掌握2、5的口诀。
【学习过程】

预习任务:
1.直接写得数。
2×3=3×3=2×2=2×1=
2×5=口诀:________3×5=口诀:________

【合作探究】---------大胆质疑,透析重难点
1、观察课本34页主题情景图,找数学信息说一说,5×2能解决操场上的哪些问题?(至少写出两个数学问题)
2、观察课本34页说一说,算一算。你能说出这些题目的意思吗?我们能从中发现那些数学问题?(试写出一个并解答)

【当堂检测】——技能拓展应用,搭建晋升平台
1.一共有几只小鸡?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
口诀:____________
2.计算。
5×5=3×5=2×5=5×1=
5×4=5+5=4×5=5×3=
3.把口诀补充完整。
五九()()得五()十六
()二十()一十三五()
4.填空。
(1)一条红领巾有()个角,5条红领巾有()个角。
(2)一只手有()根手指,一双手有()根手指。
(3)1面国旗有5颗星,()面红旗有40颗星。错题改正及整理

【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能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青岛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青岛版)

单元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画角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借助三角尺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会用直角符号表示直角;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画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1、较好的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教室内的活动作为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教材又适时地将其中的数学信息抽取起来,让学生观察、分析,理解知识,努力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强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教材从学生对角的已有认知入手,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认知角,借助学生所喜欢的小制作活动引起对角的大小的探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容易理解。
单元教学重点
角的认识
单元教学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
课时分配
信息窗1教室里的角——2课时
信息窗2玩调皮猴——2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身上的小秘密1课时
解决措施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2、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备注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角的初步认识(一)
汪群叙永县白腊乡白腊九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辩认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三角尺、纸、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角吗?你能说一说吗?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
出示例1图,观察这些物体,指出那里是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角的概念
1、折角
⑴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角吗?
⑵你们用手摸一摸角的这儿(顶点)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角的这两边,有什么感觉?
学生摸一摸后,说一说感觉。(尖尖的;直直的光滑……)
⑶在学生折的角中选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⑷小结:角是有大小的。
2、做活动角
⑴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出一个活动角吗?
①学生试做
②操作:听口令,变大变小。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⑴抽象出角的图形
演示:由活动角抽象成几何图形角。
教师演示,学生想象:用小圆点代替图钉,用两条直直的线代替硬纸条。会是什么图形?
⑵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你们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两条线又叫什么吗?
①看书第43页
②反馈。板书:顶点、边、边
4、小结: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全班交流
2、课堂活动,第2题。数一数,共有几个角?
⑴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1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4、练习十第2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二)
汪群叙永县白腊乡白腊九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例3、例4以及练习十3——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感受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三角尺上的直角,会判断直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辩认角。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指出那里是角。
2、引入新课。我们还继续学习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直角的概念
1、认识直角。指一指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黑板面上各几个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分别说一说。
⑶教师小结:这些角都是直角。
2、认识三角板上的直角。
⑴学生拿出三角板,你能指出直角吗?
⑵教师在黑板上画直角,并画上直角符号。告诉学生这是直角符号。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角
⑴拿出小朋友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观察长方形、正方形有几个角,它们都是什么角?
小组活动,相互说一说。
教师: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4、折直角
⑴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试折,你是怎样折的?
⑵说一说教室里哪些是直角。
5、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想知道它们是不是直角,怎么办?
⑵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断。
教学过程
⑶教给学生比的方法。
⑷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的4个角是不是直角。
6、小结: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习十第3题。指出图中的直角,并标出直角。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全班交流
2、练习十第4题,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5题。议一议有几个直角?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说一说有几个直角?数一数。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二)
三表内乘法
6、7的乘法口诀(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38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6、7的乘法口诀。
3、会用6、7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6、7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教师:阿姨正告诉小朋友,每本台历6元,两个小朋友正在说一个星期有7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学习例1
㈠学习编六的口诀
1、一本台历有6元,2本呢?(师生共同说二五一十)3本、4本、5本呢?
学生口答结果或算式,教师板书:6×5=30
2、6本台历多少元,用乘法怎样表示,编成口诀是什么?为什么?
3、你能写出6——9本台历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吗?
①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板书:
㈡学习编7的口诀
1、数一数一个星期有几天?师生共同数。
2、5个星期多少天?6星期呢、7个星期呢?……9个星期呢?
3、学生写出7的算式和口诀。
4、你能写出8——9个星期的算式和口诀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教师板书:
7×7=49七七四十九
7×8=56七八五十六
7×9=63七九六十三
教师:根据这些算式,同学们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
板书课题:6、7的乘法口诀。
5、提问:①分别说说6、7的口诀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③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先说口诀,再填空。
2、算一算。独立完成。
3、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38页第1题。同桌活动,对
六七——四十二七八五十六——7×8=568×7=56
2、游戏。教材39页第2题。摆一摆,算一算。小组活动。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六、作业:P391题
板书设计
6、7的乘法口诀
6×6=36六六三十六
6×7=42六七四十二
6×9=54六九五十四
教学6、7的乘法口诀(第2课时)-练习课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1页练习九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6、7的乘法口诀。
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巩固6、7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谈话引入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6、7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2、揭示课题: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二、自主练习,合作交流
1、练习九第1题。⑴同桌对口令
⑵在口算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一句口诀通常可以算出两个乘法口诀的积。
2、练习九第2题。看口诀,写算式。独立完成。
3、练习九第3题。课件出示
老师这里有两朵花,小朋友将花心和花瓣上的两个数相乘,积填在大花瓣上,就能看到两朵智慧花。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
三、师生互动,探究练习
1、练习七第4题。⑴出示第一排,学生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⑵独立完成第二排。
⑶小组讨论第三排。
⑷反馈
四、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练习九第7题。出示第7题的对话。
⑴学生提问解答。
⑵选择“两个货架上各有几个热水瓶”解答后对算式进行对比。
五、作业:
P405题
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6、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6、7的乘法口诀(第3课时)-练习课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8——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6、7的乘法口诀。
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练习九第8题。出示第7题的对话。
⑴学生提问解答。
⑵选择“两个货架上各有几个热水瓶”解答后对算式进行对比。
二、练习九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九第10题。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得出算式并解答
四、看图提数学问题,并解决。
学生看图,你看懂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
五、思考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六、作业:P419题。
板书设计
6、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8、9的乘法口诀(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8、9的乘法口诀。
3、会用8、9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会用8、9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教师:你知道一只螃蟹有几条腿吗?请你数一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学习例1
㈠学习编8的口诀
1、两位小朋友想统计一下1——9只螃蟹的腿的条数。他们只统计1——4只螃蟹,你们能帮助他们吗?
⑴填统计表。
2、你能用乘法怎样表示,编成口诀是什么?
①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3、你能编出9的乘法口诀吗?
教师:根据这些算式,同学们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
板书课题:8、9的乘法口诀。
4、提问:①分别说说8、9的口诀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③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先说口诀,再填空。
2、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35页第1题。全班游戏。
手指游戏。
2、教材35页第2题。分别把9乘1——9的积圈起来,再找规律
⑴独立圈出9乘1——9的积
⑵反馈。
⑶提问:圈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六、作业:
P442题
板书设计
8、9的乘法口诀
8×8=64八八六十四
8×9=72八九七十二
9×9=81九九八十一
教学8、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练习十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8、9的乘法口诀。
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巩固8、9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谈话引入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8、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2、揭示课题: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二、自主练习,合作交流
1、练习十第1题。⑴同桌对口令
⑵师生活动。
2、练习十第2题。
⑴独立完成。
⑵你是怎样想的?用的哪句口诀?
3、练习十第3题。看算式写得数。
老师这里有六只灯笼,小朋友将灯笼上的算式算出得数,你用的哪句口诀?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找出这样的算式吗?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练习十第5题。出示第5题,每盒有几个?
⑴学生对口令:提问——解答。
2、练习十第6题。在游乐园中,你可以提出哪些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⑴独立观察思考。
⑵小组活动。
⑶反馈。你提出哪些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四、思考题
五、独立作业
P444题。
六、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8、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2)
教学内容
教材45――46页7――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8、9的乘法口诀。
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谈话引入: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8、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2、揭示课题: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二、基础练习:
1、出示练习十的7题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图文结合所表达的意思,问题是什么?求的是几个几?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共同解决
(2)小明带43元钱,可以买哪一组物品?你是怎样思考的,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2、小组之间对口令完成
3、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四、作业:
P468题
板书设计
8、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练习十:
789
教学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47—49页
教学目标
1、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经历整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3、系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熟记1——9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
经历整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熟记1——9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谈话引入,再现知识
1、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已基本结束,回忆一下,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下面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又清楚又有特色。
2、小组活动。展示整理结果。教师加以归纳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表内乘法用口诀求积
1——9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计算
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
二、寻找规律,记忆口诀
以作业单的形式出示不完整的乘法口诀表,让学生按表中的排列规律将口诀表补充完整。
1、学生独立填完表,再与书中第39页的乘法口诀表对照,看自己填对没有。
2、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填的表?
3、乘法口诀表横、竖、斜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4、你能说说乘法口诀表有什么作用吗?
5、同桌活动,记口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作业
P492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教学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p49-50页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2、经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谈话引入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乘法的复习。
2、揭示课题:
二、复习乘法的意义
1、整理与复习第3题。
⑴出示图,观察思考,说一说图的意思?(每个排球9元……)
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⑶填出书上的空。
2、练习十一第1题。看图填算式:⑴独立完成。⑵你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口诀的运用
1、练习十一第2题。看算式写口诀。⑴独立完成。⑵反馈。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一句口诀两个算式。
2、练习十一第3题。做转盘,玩游戏。
课前做好转盘,同桌游戏。小圆每转一格,把对着的数相乘,说出乘法算式和口诀
3、练习十一第4题。写算式。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练习十一第5题对比练习
⑴独立观察思考,列出算式7×9=637+9=16
⑵反馈。为什么两挂图、小棒、图片等个算式不同?
5、解决问题。看图思考,这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四、思考题:在()里填数。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9的乘法口诀整理复习3

教学内容
教材51-52页8-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引入课题: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乘法的复习。
2、揭示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7题
引导学生看图,明白图意是算几个几相加?
学生独立立式并计算
2、8题填表
教师创设情景,购买东西,帮妈妈算帐
激发学生的兴趣。
3、9题
通过解决此类问题,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体会爸爸妈妈的辛苦。
4、学生独立完成10、11、12题,教师个别辅导
三、拓展延伸
完成思考题
四、作业
P506
板书设计
教学四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
白腊九校:陶启杰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挂图、米尺、直尺、。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爱心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大小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大,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经理课桌应做多长吗?你准备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学生自由量后汇报,教师板书记录: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54厘米长……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2.导入课题: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挂图出示: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文具盒长20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教师:尽管同学们的身高不同,但1厘米却是一样长的,结合你或同学的身高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cm的长度)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有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cm长,从2到3也是1cm长……挂图演示1cm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cm。图钉的长是1cm。小方块每条边的长是1cm(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1cm长)。手指的宽约是1cm(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cm,之后汇报)。请孩子们再用手比画一下,1cm是多长呢?(学生比画出1cm的长度)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cm有多长?刚才有的同学在观察尺子时发现尺子上有字母“cm”,它表示厘米,我们今后在写厘米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字母“cm”表示。(教师板书:1cm)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设计
测量长度
1厘米=1cm
挂图
测量长度
白腊九校:陶启杰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米尺、直尺、吸管。
一、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喝牛奶的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经理。
二、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填空教科书第56页例1,让学生填一填。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小黑板出示)
(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cm。
(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cm。
(3)爸爸的身高是170cm。
(4)黑板宽约3cm。
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再用挂图动态显示量的方法。
4.介绍数学文化
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挂图展示古时人们如何测量,介绍数学文化。)
5.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己一庹、一拃的长度及肩宽等人体身上的数据
三、总结
反思,拓展延伸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板书设计
测量长度
估一估
量课桌
。。。。。。
2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1米长的卷尺、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课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测量与统计
活动一:
(1)量一量家人的身高,记录下来.
(2)交流每个家庭的身高.
(3)把各个家庭成员的身高分类汇总制成统计表.(教师要加强指导)
表一:学生身高统计表;表二:妈妈身高统计表;表三:爸爸身高统计表.
(4)综合分析三个统计表,看有什么发现?
(可能:父母身高越高,子女的身高相应的也越高.)
活动二:
(1)测量学生们的体重,制成统计表;
(2)与身高统计表一起进行分析,看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身高与体重呈正比,即身高越高,体重也相应的越重.)
(3)根据统计数据可以提出一些什么建议?
(建议超重的同学减肥;建议不达标的同学注意饮食习惯,不挑食.)
认识米用米量




认识米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教学数学实践活动(小小测量员)

教学内容
教材p68-69页用mdmcm量长度。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能灵活运用测量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求大树的高度,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测一测”、“问一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卷尺
一、提出活动总要求
今天我们在学校操场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要求同学们运用测量的有关知识来完成下面活动。
l.用步子测出操场的长度。
2.用步子篮球场的一周长度。
3.估计旗杆的高度、测量乒乓台的长和宽等。
二、分组要求
全班学生按学习小组分成八个小组,分别依次完成上述三项活动。
三、教师引导点拨
(一)用步子测出操场的长度。
1.提出要求:你们能想办法测出操场的长度吗?让学生各抒已见。
2.组织讨论:让学生排除一些复杂或不够现实的设想,选择较方便又实际的方法。
(二)用步子篮球场的一周长度
1.提出要求:你们能想办法测出操场的长度吗?让学生各抒已见。
2.组织讨论:让学生排除一些复杂或不够现实的设想,选择较方便又实际的方法。
3.实际操作。
(三)估计旗杆的高度、测量乒乓台的长和宽等。
1.介绍情况:学校操场设施,那些可以进行测量。
2.提出要求:你们能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和宽吗?
3.指导实践。
四、小结评价
1.让学生交流所用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
板书设计
教学1、分一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1、例2,72页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活动中,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难点:体会到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小棒、五星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70页情景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6个★
问:把它们分成两堆,你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并在黑板上贴一贴:
★★★★★★
★★★★★★
★★★★★★
(2)引导学生对比三种不同分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前面两种方法分的两堆都不一样多,而第三种方法两边都是3个,是一样多的。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练习。
完成72页课堂活动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一分,再说说有几种分法,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
2、教学例2。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每盘放6串,可以放几盘?每盘放2串,又可以放几盘?
(2)小组内探讨:还可怎样平均分?
(3)问:能不能快速知道可以平均分成几份?举个例子。
生:因为18里面有3个6,所以每盘放6串,就可以3盘。
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成多少份,就是去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4)分一分,圈一圈。
引导完成73页第2题。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
★★★★★★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教学白腊小学教案
分一分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3,课堂活动第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把物体进行平均分,并体会到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3、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把物体进行平均分。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说一说
每人用10根小棒
1、让学生把10根小棒分成两堆,说说有几种分法,哪一种是平均分?
2、在小组内交流分的过程。
3、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⑴理解题意: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
⑵用小棒表示铅笔。拿出12根小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并在同桌之间说一说。
(3)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3页课堂活动3题的游戏。
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巩固练习。
引导完成练习十四1—4题。
板书设计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会读除法算式。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除法算式。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说一说
每人用24根小棒,按两种要求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分的过程。
⑴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⑵每3根一份,可以分几份?
二、新课探究
1、教学例1。
⑴拿出8个小●,平均分成4堆,每堆有几个?
学生操作口答。
⑵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8个、4堆、每堆有2个之间的关系呢?
2×4=84×2=8
还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呢?
⑶教师: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算式来表示:8÷4=2(板书)谁知道8÷4=2是什么算式吗?给各部分取个名字。
板书:8÷4=2除法
除号
⑷怎么读这个算式呢?学生试读。
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8、4、2分别表示什么?
⑸小结:把几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个数是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各部分的意义,并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三、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8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2(青岛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111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