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二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学习重点 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学习难点 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导入 :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课堂板书设计]
(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 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 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锦 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
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六
学习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
2.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预习点拨:
1.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
一.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了解有关常识:作者朱光潜,著名,.主要著作有和.
2.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
锱
铢
镞
岑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二.概括,分析:
1.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阐明的密切关系,意味不同.,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讲的使用负面:
三.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四.分析.借鉴:
1.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巩固训练:
1.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
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导练:
一、进一步分析借鉴:
1.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
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2.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3.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
”,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5.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深化理解:
1.结合文中的分析,你从所读古诗词中举例谈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2.结合个人写作情况,谈一下自己对“套板反应”的认识及克服的方法:
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Α.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励
B.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谁说的:
①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惟陈言之务去.
③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作者认为王若虚对>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4.拓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写何景,口头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点。
〈〈咬文嚼字〉〉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1.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文艺心理学〉〉〈〈诗论〉〉
2.zī
z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
jiè
zǐ
词义:略
二.
1.略
2.阐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句式,文字增减,字眼)
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面: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套板反应,全无新奇意味。)
三.1.(见篇末)
2.略
3.一致。其基本性在于注意表面意思而忽略精神,在文中强调的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抓住了“精神”。
四.
1.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
3.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二课时
导读导练:
一、1、前者:意义固定,偏于类型;后者,意义游离,偏于个性。:清茶泡在泉水里和明月照者泉水都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AC不符,BD符合。
2、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创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4、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5、由字的联想的意义形成新的意境。
6、(1)、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2)、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略。
巩固知识:
1、C
2、分别是:谢灵运、韩愈、丘迟、王安石
3、略
4、提示:从展示的画面及意境方面理解。
人文掌故
萧伯纳的故事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到莫斯科旅游,在街上遇到了一位聪慧的小女孩,十分投缘,便站在街头天南地北的和她聊了很久,临分别时,萧伯纳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在街上和世界名人萧伯纳聊了很久。”小女孩看了他一眼,也学着他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和漂亮的苏联小姑娘安娜聊了很久。”
(选自“中国教育在线”)
名句有约
1.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3.学者先要会疑。(朱熹)
4.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
7.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歌德)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长歌行》)
10.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西洋记》)
素材积累
懂舍才有得
有一个人向三位修行人请教如何得道。第一位修行人说:“在果园里,我看到葡萄在早上长得茂盛美好;到了中午,许多人来摘取,留下一片破败狼藉的景象,我因此而得道。”
第二位修行人说:“我坐在池边,看到莲花在清晨时分开得美丽;到了中午,有一大堆人,跳进莲花池里洗澡,不一会儿工夫,莲花全被蹂躏殆尽,我因此而得道。”
第三位修行人说:“我在水边静坐,看到晨间溪里鱼儿悠闲地游来游去;到了中午,有人拿了网子、用了诱饵,这些鱼儿全都成了他的网中物,我因此而得道。”
这个人听完三位修行人的话后,在回家的途中,路过海边,看见沙滩上堆了许多沙堡。没多久,一阵阵潮水涌上岸来,当潮水退走时,先前那些沙滩上的沙堡,也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这才终于想通,世上的许多事物,不论费尽多大心机,花了多少力气,即使能够拥有,也都是暂时的。
懂得无常,就会舍得;能够舍得,才不会被物欲驱使,进而能够抛开得失,看清一切,悟得生命快乐的源泉。
(选自《意林》)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一位代表激动地说:“人民公仆就应该敢于碰硬,就应该有为民造福的远大报负,不能只想自己加官晋爵。”
B.座落在日内瓦市中心的万国宫是联合国履行国际使命的标志性建筑,每年三四月份,联合国人权会议就在它的地下负一层17号大厅举行
C.8月1日,广西首艘专业能源槽车滚装船“北部湾”号下水启用,这标志着我区船泊修造业向专业性船泊建造成功拓展
D.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仍在加大,在物价上涨并不慢的情况下,对于手头有充裕资金的市民来说,选择收益更高的投资产品显然更划算
2.下列各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句是( A )
A.除夕之夜,是大多数中国家庭举家团圆的良霄,而独出心裁、群英汇萃、令人欢欣愉悦的春节晚会,则是除夕之夜的一顿大餐
B.九寨民俗,纯朴深厚;九寨历史,源远流长;九寨机场,则给这个世外桃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C.只要中国航天人一如继往地发扬坚苦卓绝的优良作风,我们就有理由相信,“神七”的再次辉煌是计日成功之事
D.“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诬蔑我厂出口劳改产品,”李厂长义愤填赝地对大家说,“对于这种无耻滥言,对于他们的攻击,我们要同仇敌概,粉碎他们的阴谋。”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C )
A.与过去经济特区“让利”不同的是,此次中央淡化了优惠政策的试点,而以“试验”的名义赋与地方在制度创新的探索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先权,更大的自主探索主动权
B.自从6月12日我国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这种神秘物质并在广州亮相以来,可燃冰连日来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
C.在英语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疯狂地学英语,却淡漠甚至抛弃了自己的母语——汉语
D.当“祥云”火炬穿过美丽的天津街区时,随着流动的“祥云”望去,吸引人眼球的还有伫立在沿途两侧巍然不动的护卫公安民警和武警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这份处理贪官的文件措词严厉,被印发传达给各级干部,以敬效尤
B.由于患者自我参予镇痛,便能积极主动地加快康复速度,减轻心理压力
C.江湖险恶,人生路上,陷井重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马马虎虎
D.经过这次会商,他们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以前的争吵自然烟消云散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摧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廷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B.品牌的类同现象反映的是一些企业投机取巧的心态和占知名品牌的光以扩大市场份额的投机心理,其实这种傍名牌的行为并不会被消费者接受
C.多少形影不离的伙伴,关系密切的朋友,如胶似膝的情侣,骨肉相连的亲人,在日常生活的种种误会的冲击下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
D.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与世博会交往的历史也是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
6.下面是从一些报刊中摘下来的句子,请找出里面的错别字。
(1)聆听时代的蛩音。(某报“社会周刊”一篇文章的标题)____________
(2)杨澜问田长霖:“1990年出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校长,成为加州大学120年以来第一位华裔校长,为什么在1997年提出辞呈?”田长霖说:“提出辞呈原因很多,我已经当了7年的校长,做了许多的工作,不需要再恋战,所以在名望最高的时候退下来。”(《走出“美国梦”》访谈)____________
(3)采用先进的“快思逻辑”系统,就算是量度微弱或不规则的脉膊,也准确无误。____________
(4)笔者又送上特地带来的糖果,主人赶紧接过又马上贡奉在祖先排位前。(《探访洞穴民》)____________
(5)我们登上了……的主峰,登高远望,一揽众山小。(图片说明)____________
(6)此殿里有四面巨大的镜子,总统对镜子在殿内的作用感到不理解,李军告诉他,此镜不是正衣冠用的,而是用它避邪。(《克林顿迷上故宫》)____________
(7)以我之薄力是图劳的,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这小园的消失。(《永久的挽歌》)____________
(8)……而且在和平时期参军的指战员,也会容易忘记这个人民解放军克敌致胜的传家宝。(《还要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么?》)____________
(9)本刊的发行量在全国文化综合类期刊中始终高踞榜首。(《本刊重要启事》)____________
(10)轻时局部凸起,略带搔痒。(某月刊文章)____________
答案:(1)蛩音—跫音(2)恋战—恋栈
(3)脉膊—脉搏 (4)贡奉—供奉
(5)一揽—一览 (6)避邪—辟邪
(7)图劳—徒劳 (8)致胜—制胜
(9)高踞—高居 (10)搔痒—瘙痒
7.找出下面这段文章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小伙子,他说自己有一段为了排遣心头的烦燥,曾喜欢上“方城之战”,在单位的仑库里,在自家的阁楼上,经常“认劳认怨”地“坚苦奋斗”“发奋图强”。对任何事情都莫不关心,整天就好像丢了魂似的,因此得了个“困不醒”的“雅号”。这小伙子一面说着,一面还故意伸了个懒腰,惹得后面一位弱不经风的姑娘也笑得和不拢嘴。“后来怎样了呢?”我问。“那还用问吗?女朋友发出了最后通谍,我终于悔悟。要不,今天会在这儿排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烦燥(躁) 仑(仓)库 认(任)劳认(任)怨 坚(艰)苦奋斗 发奋(愤)图强 莫(漠)不关心 弱不经(禁)风 和(合)不拢 通谍(牒)
8.有的词语,通用的是引申义,原意一般人并不清楚,这也会造成写错别字。比如“提纲”有人误写作“题纲”。“纲”是渔网的总绳,“提纲”原意是提着渔网的总绳子,引申指“要点、要领”。下面词语中可能也有这样的错别字,请查字典并加以改正。
膏盲________ 规距________ 砥利________
布署________ 枢钮________ 方柄________
圆凿________ 改弦________ 更张________
答案:膏盲(肓) 规距(矩) 砥利(砺) 布(部)署 枢钮(纽) 方柄(枘)
9.写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现在,这些现象都违反了《__________________》。这部法律已于2001年1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就明确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乱造简化字 滥用外文字 生造网络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 除了某些特殊情形外,在公共设施、广告招牌、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公文、商品包装说明等诸多场合,都不得乱用不规范的简化字、繁体字和出现中文外文混用等现象
10.下面是一些招牌、广告中的词语,有错误与不规范之处,请指出。
(1)“e”厢情愿。(网吧招牌)
(2)“芯”想事成。(电脑硬件广告)
(3)精品装璜。(家具商城广告)
(4)紫沙陶器。(陶器专卖店招牌)
(5)精品桂元。(水果专卖店招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应为“一厢情愿”。 (2)应为“心想事成”。
(3)应为“精品装潢”。 (4)应为“紫砂陶器”。
(5)应为“精品桂圆”。
11.请改正下面的错别字。
(1)美景当前,不禁让我有“不知天上宫缺,今夕是何年”的感叹。______改为________
(2)我觉得自己是品学兼忧的好学生,大家一定都喜欢我。______改为________
(3)节日时,我们全家一起到历史博物馆参观冰马桶。______改为________
(4)报上报道说重金属污染过的牡蛎,可治癌……______改为________
答案:(1)缺 阙 (2)忧 优 (3)冰马桶 兵马俑
(4)治 致
12.订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说说写错的原因。
(1)按排。()
(2)迫不急待。 ()
(3)原形必露。 ()
(4)破斧沉舟。 ()
(5)风雨如诲。 ()
(6)病入膏盲。 ()
(7)事过景迁。 ()
答案:(1)应为“安排”,音形近而误 (2)应为“迫不及待”,音义近而误 (3)应为“原形毕露”,音义近而误 (4)应为“破釜沉舟”,音义近而误 (5)应为“风雨如晦”,音形近而误 (6)应为“病入膏肓”,形近而误 (7)应为“事过境迁”,音义近而误
1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驰 回溯 卫戍 皇天后土
B.辨认 影牒 荣膺 残羹冷炙
C.豆蔻 聘礼 修葺 金壁辉煌
D.城阙 编纂 恻隐 亭亭玉立
解析:A项,驰—弛;B项,牒—碟;C项,壁—碧。
答案:D
1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上山有许多寺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B.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故有领土,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是清楚的
C.作为一位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他不单给孩子们上课、辅导,还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
D.对峙的双方情绪激动,箭拔弩张,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避免了—起暴力事件的发生
解析:A项,胜—圣;B项,故—固;D项,箭—剑。
答案:C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辩论双方唇枪舌箭,针锋相对,相持不下,后来正方二辩出其不意地抛出三个有力论据,令反方措手不及,只好甘拜下风
B.这位专家关于城镇化建设要防止落入“五大陷井”的说法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认同,不少人对他的真知灼见竖起了大拇指
C.在“中国情结”绘画大奖赛中,作品《瑞雪兆丰年》创造性地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最终拔得头筹
D.每次登陆电子邮箱、微博或使用银行卡、会员卡时都须输入密码,而不同的密码容易混淆,这给人们平添了许多烦恼
解析:A项,箭—剑;B项,井—阱;D项,陆—录。
答案:C
如何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等,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从近十年的高考来看,对汉字的考查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考查人们常用但又常常读错写错的字,这包括一般词语和成语中的易错字,如“川流不息”写成“穿流不息”,“脍炙人口”写成“脍灸人口”等。第二考查的全是辨认别字。近十年的高考只考查过别字,没考查过错字。第三是主要题型有两种:一是判断句子或词语中是否有错别字,或者是有几个错别字,另一种是在句子的空格中选填正确的字。
解答字形题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音辨法
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如:①缀学;②掂量。此处将“辍学”(音chuò)误写成“缀学”(音zhuì);将“掂量”(音diān)写成“惦量”(音diān),一读拼音就能发现错误。另外如将“宁缺毋滥”的“滥”(音làn)错写为“乱”(音luàn),将“无耻谰言”(音lán)错写为“滥”(音lán)等,都可用音辨法较为迅速地将其分辨。
二、形辨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眼花缭乱、插科打诨、国籍。“潦”和“缭”形近音同,但形旁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意义不同。
三、义辨法
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更不容易出错。试看下列词语及其加点字:一愁莫展、不径而走、针贬时弊。“一愁莫展”的“愁”应改写为“筹”。“筹”的本义是“竹木或象牙等制成的小棍儿或小片儿,主要是用来计数或领取物品的凭证。”引申为“计策或方法”,“一筹莫展”即一个办法也想不出。
四、结构辨析法
借助词语(特别是成语)语法结构、词义对应来判断字形书写是否正确。如:人情事故、惹事生非。有很多成语在结构、意义存在对应关系。如“人情事故”的“事”应改为“世”,“惹事生非”的“事”应改为“是”,因为“是非”对应。
当然,要做到正确书写汉字,仅靠上述方法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关键还在于平时应注意落实,尽量弄懂词语意思。日积月累,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这样才不会对高考的字形考查题“望题兴叹”。
成功背后的秘诀
执著可以使人成功,变通也可以使人成功。执著可以使你具有愚公移山的大气、精卫填海的毅力、夸父追日的热烈;但变通也可以使你具有捷足先登的快感、“一览众山小”的豁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拥有了执著,便拥有了自信、拥有了决心。一生只走一条路的大游客徐霞客、一生只写一部书的史学家司马迁、一生只种草药、采草药、写草药的草民李时珍,他们都是永不回头的大师、执著的先驱。执著带来了他们的功绩。
拥有了变通,便拥有了先人一步的优势,它不等同于投机取巧,它代表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另一种处事哲学。鲁迅弃医从文,造就了一位拯救国人灵魂的文人。医学固然可以救人性命,但难以挽救麻木的心灵,于是,他选择了变通。陶渊明为仕途坎坷而苦恼,他不想沉沦于世俗的浑水。他仰慕的是那些洁身自好的贤人,终生追求的是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于是,他选择了变通。隐居南山,潜心诗文,变通造就了田园诗人的神话。
我更欣赏的还是兼顾执著与变通的人。因为他们较执著者多了几分灵活,少了些固执;较变通者则多了几分踏实,少了些“狡猾”。如果说执著是化学反应的条件,那么,变通就是催化剂,它加快了反应速度,使拼搏的人早日到达成功的巅峰,领略湖光山色。执著是人终生坚持的品质,变通是人因时因势选择的更宽阔的道路。
其实,成功很简单,只是从一数到十,不跳过就可以了。执著追求的信念,让奋斗的人们坚定了成功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而变通的方法,则让在困惑困难面前迷失方向的人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走向成功的终点。困难与失意只是成功道路两旁的过眼云烟,诱惑与烦恼是人生经历中的考验,没有永远的障碍,因为执著与变通便是路障的“天敌”。
执著与变通或许各有优缺,但将它们恰当地搭配,便会成为强劲的双翼。
成功其实很简单,那个秘诀就是“执著+变通”!
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七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
媒体设计
投影器一台,透明塑料纸若干张,准备让不同学生写出课文中心论点,一同投影,以供讨论。如无此设备,也可叫不同程度的学生若干人板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二、解题
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教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刘大木魁、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段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屯阝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涵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屯阝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附:课堂板书设计(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解说:板书显现顺序按①②③④⑤⑥序号,箭号在说明层次关系时再标上。)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057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