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变形记》(节选)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变形记》(节选)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变形记》(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圈划关键词句,理解小说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2、联系实际,理解主人公变形的深层原因,感受小说所反映的冷酷的社会现实。
说明:《变形记》是本单元中阅读难度最大的一篇。它所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这一主题对于上海的高一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和艰深。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们的学生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的,这就成为学生理解小说主旨的情感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从而体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本单元是小说单元,而《变形记》所运用的手法又极其荒诞离奇,所以,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关注小说创作中最传神的细节描写和人物描写,透过荒诞离奇的外表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从而降低阅读本篇的难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2、难点:思考格里高尔的家人在格里高尔变形之后的反应的内涵。
说明:小说阅读时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捕捉细节和体会人物心理来完成的,这对于跨越《变形记》阅读的难度有很大帮助,也是小说教学应该落实的主要方法。理解小说所反映的冷酷的社会本质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学生也是有相类似的情感体验的。小说中家人的反应是超乎常理的,但正是这种反常强化了作品的主旨,理解这一点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要求学生关注格里高尔家人的反应有助于理解小说的艺术手法和主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布置预习熟悉情节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指出不明白之处,并概括故事情节。1、课前阅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在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
2、概括故事情节,准备课堂交流。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小说的内容比较艰深,所以,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疑问。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各自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施不同层面的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口头交流预习作业1、要求学生口头交流小说的情节。
2、要求学生交流在预习时产生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简单归类。
3、要求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尝试自行解决疑问。1、口头交流《变形记》(节选)的故事情节:一天早晨,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从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格里高尔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家人和公司里的同事见到格里高尔的变化都惊恐万分
2、口头交流在预习时产生的问题。1、要求学生课堂交流故事情节,有助于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简单归类,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设置不同层面的要求。
3、教师对学生提出自行解决疑问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再读课文了解背景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第3段中,格里高尔心里所想的“晦气事”是指哪些事情?
2、请根据课文内容,给格里高尔设计一下一天的行程安排,准备小组交流。1、阅读课文,理解文中所指的“晦气事”的内涵,并作课堂交流。(“晦气事”主要是指推销员的工作辛苦,饮食低劣,缺乏真实的友情,家庭还债的心理压力巨大,老板的苛刻冷酷使格里高尔受尽了气,格里高尔始终生活在重压之下。)
2、给格里高尔设计一天的行程安排,并作小组交流。1、“晦气事”揭示了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是了解课文背景和主旨的基础。
2、给格里高尔设计一天的行程安排,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格里高尔所处的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读课文圈划词句初步理解课文主旨阅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思考:
1、格里高尔在变成一只甲虫之后,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变形前后,格里高尔的形象是否有变化?
2、当发现格里高尔没有上班之后,他的父亲、母亲、妹妹和公司里的秘书主任有怎样的反应?发现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后,他们又有怎样的反应?(要求:注意小说中对众人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1、阅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思考问题,课堂交流。(格里高尔的心情主要经历了从疑惑到忧郁,到苦恼烦闷,到痛苦焦虑,到激动失控,到镇静,到绝望不安的变化过程。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虫”,却始终关心着自己的家人。)
2、阅读课文,圈划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并作课堂交流。1、体会格里高尔在变形之后的心情变化,以及形象的始终如一,有助于感受格里高尔所处的社会的冷酷无情,从而理解格里高尔变形的深层原因。
2、小说的社会背景比较复杂,要求学生关注众人的反应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格里高尔所处的冷酷社会的无情。
四读课文品味语言深入理解课文主旨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中三次提到格里高尔亲人的“哭”,分别有怎样的内涵?
2、作者为什么如此刻画众人的反应?1、阅读课文,品味语言,思考三次“哭”的内涵,并作课堂交流。(第一次:第17段,妹妹的哭表现出妹妹对格里高尔的关心。第二次,第22段,母亲的哭表现出母亲对格里高尔的关切。第三次,第25段,父亲的哭表现出父亲的绝望和冷酷。)
2、思考作者刻画众人形象的作用,并作课堂交流。(要点:注意母亲和妹妹的变化,父亲始终一贯的冷酷。)1、理解格里高尔亲人的三次“哭”有助于通过各个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旨。
2、思考作者刻画众人反应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冷酷社会对人性的泯灭。
五读课文品味细节深入理解文章主旨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第31段“父亲从后面使劲地推了他一把”这个细节反映了什么?
2、格里高尔能否最终回到人类的社会?
3、请根据课文内容推想格里高尔会有怎样的下场?1、阅读课文,品味细节内涵,课堂交流。
2、小组讨论:格里高尔最终能否进入人类的圈子?格里高尔会有怎样的下场?
1、细节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旨的主要手段,指导学生捕捉细节、品味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对格里高尔下场的推想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回顾质疑问题,思考文章内涵1、要求学生自行回答预习时提出的质疑问题,在小组中作简单交流。
2、阅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再次提出疑问。1、自行回答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文,提出质疑。1、要求学生自行回答质疑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在教学过程即将结束的时候要求学生再次提出疑问,有助于学会养成深入研究的学习习惯。
3、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拓展阅读作业反馈布置作业:
1、思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有格里高尔这样的人?如果有,请给他们开一张药方。
2、把虚幻和现实结合起来,是本文主要的艺术特色,请从文中找出若干细节来加以阐述。
3、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阅读《变形记》全文,完成一篇读后感。完成作业。1、给格里高尔开药方,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2、要求学生品味细节,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一个环节。
3、课外阅读《变形记》全文,有助于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全面了解小说主旨,了解卡夫卡的写作风格。
思路点拨
预习、质疑的环节是成功阅读本文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交流时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而教学过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再次提出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研究的学习习惯。
课本中所选的《变形记》虽然是节选,但篇幅仍然非常长,所以,长文短教是教学应有的策略。而“短教”更要求教师要抓住重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筛选关键词句,反复阅读文章,品味内涵丰富的语言。几次反复阅读课文的环节的设计都是出于这样的一个目的。
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超出常理的人物形象之下蕴涵着的现实意义,从而体会艺术创作和反映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变形记》全文,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主旨和艺术风格。
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教师只需要求学生能够捕捉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并初步理解其内涵即可。
练习举隅
1、根据文意填空,并阐述理由。
①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__________,我早就辞职不干了。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的父母对这一切还__________;多年以来,他们已经深信格里高尔在这家公司里要呆上一辈子的,……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她(格里高尔的母亲)撞上桌子,又__________倏地坐了上去,似乎全然没有注意她旁边那把大咖啡壶已经打翻,咖啡也汩汩地流到了地毯上。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1~3段,写格里高尔“变形”,似乎早有准备,几乎没有特别的惊异和惶恐,只像患了头痛脑热一样;周围环境毫无变化,四堵熟悉的墙壁、画以及窗外的一切没有变化,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3、下面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格里高尔怎样的内心状态呢?
也许开除了倒更好一些,谁说得准呢。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那个家伙准会从写字桌后面直蹦起来!他的工作方式也真奇怪,总是那样居高临下坐在桌子上面对职员发号施令,再加上他的耳朵又偏偏重听,大家不得不走到他跟前去。但是事情也未必毫无转机;只要等我攒够了钱还清了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不过眼下我还是起床为妙,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
4、请联系文中的语言,说说小说的真实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变形记》(节选)教案2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学习外国文学要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阅读时,一要抓住基干,二要以意会之。要注意外国小说中静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会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把不同时空的情节高度集中起来的一种手法。从心理描写中可以了解丰富的情节。以变形、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读这个单元的小说,要注意对非现实的情节的欣赏。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资料显示屏]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浩劫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分子严重的信仰危机,其理论基础,则是这时期广泛流行的种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战争的种种灾难,使作家们原有的理性、正义、博爱、信赖等价值观念全部倒塌。……他们便一反传统文学的理性思维、有序组合和对事物的现实描写,而主张在非理性和反常规的格局下表现作家主观的直接体验。于是我们看到,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渗透悲观情绪和虚无思想,且到处充满潜意识、梦幻、象征、直觉、联想和自我。其人物描写常常非性格化,故事叙述常常非情节化,结构安排常常非层次化。……总之,非理性、反传统、重表现、重自我、重形式,即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它是处于信仰危机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百科辞典文学辞典》,学苑出版社出版,总主编:何立,第518页)
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对“异化”下的定义:“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资本论》第六章的初稿,转引自《新德意志报》文化周刊《星期日》1963年第31期)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设计思路:《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二、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是可能的。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三、讨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方法:1?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
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2?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
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2?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恶狠狠的样子,把他赶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③受重伤后,遭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平和。一只苹果落到背上,格里高尔身受重伤,终于被妹妹厌弃。他异常冷静,面对变形,面对厌弃,面对死亡,他感到孤独、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3?格里高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了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种超脱——死亡。
四、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
明确: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当然,对小说的主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五、研究:这篇小说是如何通过荒诞的情节来表现社会生活本质的。
落实课后练习三的要求。
明确:(1)小说借助荒诞的情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异化。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母亲无奈,父亲狂怒,妹妹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脉脉温情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2)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使荒诞、变形的情节真实可信。
设计B
 ?设计思路:从《变形记》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的揭示上研究《变形记》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同设计A。
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同设计A。
三、借助袁可嘉先生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本质特征的揭示(袁论见“资料显示屏”),分析《变形记》的思想内容。
1?《变形记》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揭示。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卡夫卡创作《变形记》的时代、生活背景。他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片面的。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是绝大多数人每天所面对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2?《变形记》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他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当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了。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情感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父亲暗暗存了一笔钱,他为妹妹上音乐学院而筹划……他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引起了他父亲、母亲、妹妹态度的变化。他的母亲可怜儿子,想看看儿子。看见儿子,却昏过去了。她内心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他的父亲由惊奇而愤恨而狂怒,用手杖赶儿子回屋里去,用苹果砸他,慈父之爱已消失殆尽。他的妹妹开始还照顾他,不久便厌恶,最后把他锁在房里。由于他的父母亲和妹妹的亲情淡薄,人性扭曲,致使格里高尔绝望而死。他死后,全家人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地外出郊游。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别人的生活。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只是金钱和利益。
3?《变形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展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包括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变形记》表现了对人的本性的揭示与否定,在冷漠的现实世界中,人已经难以保全自己的本性,人已经异化,成了非人,这显然是作家对人的本性的深刻透视。
4?《变形记》对人与自我关系的展示,体现在小说中大量表现人物意识的混沌与虚幻。格里高尔在“累人的差事”和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完成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的乐趣、自我的价值,但彻底失败了,变成了大甲虫。大甲虫象征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处境,象征了自我的一种怯懦、逃避和封闭。
设计C
探究性学习:《变形记》写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为大甲虫,最后凄凉地死去。请参阅有关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由人变成大甲虫??
2?格里高尔清早起来就变成甲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然而,格里高尔对自己变形似乎早有准备,变形后又像正常人一样想他的差事,并沿着这个线索展开情节。请从现实与虚幻的结合上鉴赏卡夫卡作品的写作特色
《变形记》(节选)教案3
教学目的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2、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曹雪芹在自题《红楼梦》的绝句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卓别林《摩登时代》中所演的在机器大生产中加式流水线上,变异为机器的工人形象。
3、从卡夫卡在《城堡》中借K之口说的要“残酷地镇压不利于完成任务的一切”说起,简介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情况:1883年至1924年,命短;痛苦的情感生活――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没有自己的家庭;银行小职员,对工作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得不去;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为艺术而献身;影响巨大,成就卓著,是现代派表现主义大师;三部长篇。
二、默读全文,完成如下表格
 情节
心情或态度一、初变甲虫,家人的反应二、清理房间,格被驱打三、将被丢弃,绝食死去
格里高尔惶恐、回忆忍受痛苦绝望
秘书主任惊骇、逃走
父亲恼怒、驱赶打击厌弃
母亲惊骇躲避`昏厥冷漠
妹妹关心生气厌弃
 
(以上表格内容仅供自己参考,学生的概括只要有理,大致同就行。)
第二课时
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整个情节很荒诞,但读起来却能让人理解?
(细节很真实,尤其是格的心理活动,让人觉得他虽是虫形,实是“人心”,而且对甲虫的习性和对格变形后的心理把握得准确,让人可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荒诞不是乱讲,而这是部分同学写作文时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不讲逻辑,不注重细节。)
2、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为甲虫?
(这是文章的思想意义所在,是讨论问题中的重点,要注意延伸和拓展。
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而人之所以会丧失人性是由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冷漠,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把握)
3、如何评价家人对格的态度。
(这是一个难题,也是卡夫卡对人类出的一份难以回答的试卷,它充分显示出卡夫卡的冷静和深刻,还有勇气)
教后:
学生的讨论较为激烈,第一个问题属于理解层面,结合学生写作中不讲逻辑的毛病自己作了一定的阐述。
第二个问题的讨论最为热闹,具体如下:
工作压力/生活紧张,频率快,――甲虫则是行动缓慢的/作者刻意安排的,想用来检测一下人间的真情/利益驱动下,人的本性丧失了/甲虫是自由的,是格的一种理想/甲虫之有“甲”,是格下意识的防范心理起的作用,也是现代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壁垒/大身躯,小足,显示出格不堪生活重负的特征
归纳起来说,学生们主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为什么会变,为什么变成甲虫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相当深刻。
对第三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分为两种观点:对家人责备;认为可以理解,应该如此。――反映出了现代学生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但部分同学的观点很“现实”,显得有点和“传统美德”有出入。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寒颤(zhàn)转动(zhuàn)
踅(xué)薄暮(bó)
B.重听(zhòng)思忖(cǔn)
瞥(biě)气喘吁吁(yúyú)
C.积攒(zhuǎn)下颚(è)
砰(píng)少(sǎo)不更(gēn)事
D.撂下(liào)休憩(qì)
瘸(qué)羞赧(nǎn)
2.选词填空。
(1)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__________(克制、抑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
(2)他舒了一口气,暗自__________(思索、思考、思忖)道:“看我没用锁匠吧!”并将脑袋搁在门把上,想将门完全打开。
(3)以后,等消除了__________(阻碍、障碍、妨碍),他一定会更兢兢业业地工作。
(4)不管他多么__________(谦和、谦逊、谦恭)地转动脑袋,父亲只是一个劲儿拼命跺脚。
(5)妹妹突然尖叫起来,“他又来了!”在一阵完全令格里高尔不可思议的__________(惊慌、惊恐、惊愕)中,妹妹甚至离开了母亲,……
(6)对此他防不胜防,因为他对此等事情往往一无所知,待到他__________(精疲力竭、精疲力尽)作完一次推销旅行,在家里亲身感受到那糟糕的、莫明究竟的后果时他才有所感悟。
(7)我们的党员干部绝大多数都能起模范带头作用,违反党纪国法的人是__________(微不足道、微乎其微)的。
(8)父母对这一切__________(不以为意、不甚了然、不以为然);天长地久,他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以为格里高尔在这家公司里工作,一辈子可以吃穿不愁了,……
3.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
A.妹妹只是耸耸肩膀表示一筹莫展,刚才她还信心十足,如今这一哭她一反常态没辙了。
B.我并不是冥顽不化,我喜欢工作;出差是辛苦的,但是不出差我就没法活。
C.格里高尔有能力承担并且也确实承担了全家的开支,家里人也好,格里高尔也好,大家都司空见惯了。
D.格里高尔想挣扎着往前爬,仿佛一换地方这突如其来的,难以置信的疼痛便会消失似的。
4.选出下列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
A.他由于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来开门,所以实际上这扇门已经开出相当大的一个缝隙了,而人们却还看不见他自己的身影。
B.萨姆沙太太做了一个似乎想拉住那把扫帚的动作的样子,但没去拉。
C.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这个意见还坚决呢。
D.尽管是清晨,清新的空气中却已透着些许暖意。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该罪犯曾利用职权,先后将集体企业的10辆小汽车分别送给某市长和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长期使用。
B.上网的诱惑令现代人无法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网迷们心疼不已。
C.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京——西安铁路建设沿线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在堰墩发现了西周中晚期的村落遗址。
D.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之迅速、见效之广泛都是我们所不及的。
6.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的时代,是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不但要盈亩满畦的牡丹和菊花,我们也要树下的紫罗兰,草地边的蒲公英。_________我们的责任是不但让读者能兼收并蓄,而且还可以各取所需。
A.世界上没有不爱花卉的人,但是每人的爱好又是多种多样的。
B.世界上没有不爱花卉的人,但是每人的爱好不尽相同。
C.因为每种花都有生存的权力,人们既爱牡丹、菊花,又爱紫罗兰、蒲公英。
D.因为每种花都有生存的权力,那么每位读者也有选择的权力。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课文,回答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7.格里高尔变形后,家里人对他的态度有变化,请简要概述格里高尔变形前后妹妹、爸爸、妈妈的态度变化。
a妹妹的态度:(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爸爸的态度:(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妈妈的态度:(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家人态度的变化和对变形的描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不超过20个字)
9.分析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心理活动,概括出格里高尔的性格特征。
10.文章第一部分1~3段,写格里高尔“变形”,似乎早有准备,几乎没有特别的惊异和惶恐,只像患了头痛脑热一样;周围环境毫无变化,四堵熟悉的墙壁、画以及窗外的一切没有变化,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超过40个字)
(二)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11~15题。(20分)
夜半来客
[美]罗阿瑟
奥萨贝尔一点也不像小说所描绘的侦探,跟他穿过这家阴暗的发着霉味的法国式旅馆走廊的福勒感到很失望。奥萨贝尔住的房间很小,在六楼,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应有的住处。
奥萨贝尔是个大胖子,很胖。“你失望了吧?作家先生。”奥萨贝尔转过头来说。他呼哧呼哧喘着气,悄悄笑着,打开他的房门,站在一边,让他扫兴的客人先进去。
“可是,我的朋友,鼓起劲来!”奥萨贝尔继续说道,“很快你就会看见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它,好几个男人和女人丧失了生命……这很有戏剧性,是吗?”他边说边从身后把门关上,然后打开电灯。福勒突然毛骨悚然:屋子中央站着个男人,他手里握着一支手枪。
奥萨贝尔惊愕地眨了几下眼睛。
“马柯斯,”他上气不接下气,“你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你在柏林呢。在我房间里干什么?”
马柯斯是个瘦弱的男人,个头不高,那张脸容易让人想起狐狸脸上的表情。除了眼前这支手枪,他看起来并不十分危险。
“今晚不是有人要送一份关于某种新式导弹的报告给你么?”马柯斯低声说道,“我想它在我手里要比在你手里更好一些。”
奥萨贝尔走到一张沙发旁,一屁服坐下。“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他咬牙切齿地说,“这可是第二次了:有人从窗外那个该诅咒的阳台翻进我的屋里来!”
“阳台?”马柯斯惊奇地问,“不,我用的是钥匙。早知道有阳台,我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了。”
“这不是我的阳台,”奥萨贝尔生气地解释着,“是隔壁房间的。可它延伸到我窗下,这两间屋过去是一个单元。任何人都可以从隔壁的空房间到阳台上去。上次有个家伙也是这么进来的。”
马柯斯看了一眼福勒,命令道:“请坐好!咱们得等上半个小时。”
“不,确凿地说,是三十一分钟。”奥萨贝尔闷闷不乐地说道,“会面定在十二点半。现在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得知这份文件的,马柯斯。”
这个瘦小的间谍不怀好意地笑起来:“我们倒想知道你们的人是怎么把它搞到手的。得啦,今儿夜里我要它重新回到我的手里,那是什么?谁在门口?”
听到敲门声,福勒跳了起来。奥萨贝尔不动声色地微笑着。“那是警察,”他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文件,应该受到一点额外的保护。我通知过他们来这儿检查一下,以确保万无一失。”
敲门声一阵紧似一阵。
“现在你作何打算?奥萨贝尔先生!”
“假如我不去开门,他们会有其他办法进来的。对于开枪射击这个办法,他们是决不会犹豫的。”
马柯斯飞快地朝窗户退去。他用身后的一只手把窗户打开,一条腿跨进窗外的黑夜。
“把他们打发走!”他警告说,“我在阳台上待着。支走他们,不然我就开枪!”
敲门声更响了。有人在喊:“奥萨贝尔先生,奥萨贝尔先生!”
马柯斯将全身重量压在一条腿上,曲扭着身体,手枪仍然对准胖子和他的客人。另一支手抓住窗框。然后,他抬起另一条腿,跨过窗台。
门把转动,马柯斯飞快地用左手推了一下窗子,朝阳台跳下去,接着一声惨叫,他落下去了。
门开了。侍者亨利手托盘子站在那里,盘子里有一只瓶子和两只玻璃杯。
“这是您要的饮料,先生。”他把盘子放到桌上,熟练地打开瓶子上的软木塞,然后离开了房间。
浑身大颤、脸色苍白的福勒盯着他的背影。“可……可是……警察呢?”他结结巴巴地问。
“哪来的警察?”奥萨贝尔长叹了一声,“不过,我预料亨利会来的。”
“可是,阳台上的那个人……”福勒又问。
“不,”奥萨贝尔回答说,“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我想当一匹马》)
11.这篇小说题目所说的“夜半来客”指的是(3分)()
A.马柯斯B.福勒C.奥萨贝尔D.侍者
12.这篇小说,至少有三处令读者感到意外,请写出来。(5分)
13.文中画横线的“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一句,与下面的哪个情节相呼应?有什么作用?(4分)
14.文中画波浪线的“福勒的眼睛转向这房间惟一的窗户。夜幕降临,窗外漆黑。”与下面哪个情节相呼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小说情节的发展环环相连,发展迅速,虽然短小,但堪称精悍,可与许多需要读几小时或几天的侦探故事或惊险小说相媲美。
B.小说以奥萨贝尔接受一份重要的新式导弹报告的始末为主线,表现了一个传奇人物不凡的身手。
C.小说第一段说明住所是在六楼,而那段的中心内容是福勒抱怨奥萨贝尔的住处不怎么样,这就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为下文悄悄地埋下伏笔。
D.福勒在小说中是个起穿插作用的人物,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的情景,通过他提出的疑问,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真实可信。
E.小说中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调动了大量人物描写的手段,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篇幅中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参考答案
一、1.D 2.略 3.C 4.D 5.B 6.B
二、(一)7.a亲近——厌恶;b恼火——同情;c痛心——轻松。
8.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
9.孝子、善良、忠实、富有责任感。
10.抓住社会现象去分析。
(二)11.A
12.(1)马柯斯突然出现在寓所中;
(2)马柯斯信以为真的阳台并不存在;
(3)敲门人并不是警察而是侍者。
13.与后来侍者来送饮料的情节。这恰恰说明奥萨贝尔对旅馆服务的要求很高,成为侍者送饮料的伏笔。
14.与马柯斯跳下“阳台”的情节。从福勒这个第三者眼睛看外面漆黑一片,加强了马柯斯跳楼的真实性。
15.BE
《变形记》(节选)教案4
变形记
教学目的:
1、体会作品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2、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3、领略外国小说心理描写艺术。
教学重难点:
1、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并对比家人的心理变化。
3、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讨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不敏感政治,作品也并不太关注重大的政治事件。主要的作品有:《地洞》《城堡》《审判》。1883年至1924年,命短;痛苦的情感生活――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没有自己的家庭;银行小职员,对工作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得不去;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为艺术而献身;影响巨大,成就卓著,是现代派表现主义大师;三部长篇。
2、关于现代派文学和表现主义
现代派文学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等各种资产阶级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发端于十九世纪末,确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可参看本单元后的“知识短文”)。它的文艺思想可概括为:重视主观表现,轻视客观反映;重视艺术想象,轻视客观摹仿;重视形式,轻视内容等。其特征是反传统、荒诞、意识流和象征。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卡夫卡的《变形记》、捷克作家恰佩克的剧本《万能机器人》、瑞典的斯特林堡的剧本《到大马士革去》等,以其深邃的哲理、新颖的形式,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危机,而为世界读者所瞩目。
3、写作背景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二、《变形记》通过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也是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小人物的杰出著作。
三、学生阅读小说,理清故事情节和线索。
1、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忧郁,却不忘工作。家人发现后惊慌、愤怒,把他赶回卧室。
2、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养成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仍关心家人的生活幸福。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家人都对他改变了态度。
3、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打工挣钱,却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陷入绝望,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爱意死去了。全家开始了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
4、小说的情节线索:双线结构: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慌愤怒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情节
心情或态度一、初变甲虫,家人的反应二、清理房间,格被驱打三、将被丢弃,绝食死去
格里高尔惶恐、回忆忍受痛苦绝望
秘书主任惊骇、逃走
父亲恼怒、驱赶打击厌弃
母亲惊骇躲避`昏厥冷漠
妹妹关心生气厌弃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挖掘格里高而变成甲虫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
格里高尔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一个勤勉、善良、忠厚、坚强、富有责任感的人,
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浓厚爱意和诗意追求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一个无可挑剔的好人。
二、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巨大的债务压力
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友情
家庭:冷漠,厌弃
教师小结:人变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
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卡夫卡撕破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本质。
三、认真想一想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变形人?
孔一己、范进;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马家爵
1?《变形记》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揭示。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卡夫卡创作《变形记》的时代、生活背景。他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片面的。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是绝大多数人每天所面对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2?《变形记》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他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当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了。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情感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父亲暗暗存了一笔钱,他为妹妹上音乐学院而筹划……他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引起了他父亲、母亲、妹妹态度的变化。他的母亲可怜儿子,想看看儿子。看见儿子,却昏过去了。她内心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他的父亲由惊奇而愤恨而狂怒,用手杖赶儿子回屋里去,用苹果砸他,慈父之爱已消失殆尽。他的妹妹开始还照顾他,不久便厌恶,最后把他锁在房里。由于他的父母亲和妹妹的亲情淡薄,人性扭曲,致使格里高尔绝望而死。他死后,全家人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地外出郊游。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别人的生活。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只是金钱和利益。
3?《变形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展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包括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变形记》表现了对人的本性的揭
示与否定,在冷漠的现实世界中,人已经难以保全自己的本性,人已经异化,成了非人,这显然是作家对人的本性的深刻透视。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穹(qi$ng)顶重(zh^ng)听积攒(z3n)
B.休憩([emailprotected]) 下颚(8)隐匿([emailprotected])
C.颤(zh4n)抖 汩(g()汩 笨拙(zhu#)
D.羞赧(n3n)更(g5ng)事 癫(di1n)狂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可思义 一愁莫展 惦记
B.突如其来 疲惫不堪 晨曦
C.六神无举 小心翼翼 担搁
D.迄今为止 晕头转向 泻露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那许多只脚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B.坐在那张斜面桌上并居高临下同职员说话,而由于他重听,人家就不得不走到他跟前来,这也真可以说是一种奇特的工作方式了。
C.格里高尔被这嘘嘘声搞得焦头烂额。
D.家人也好,格里高尔也罢,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嘛。
4.下列句子中,横线处应填的一组词语是
①而________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成为知心朋友。
②尽管遭到了种种不幸,还是从旧日的岁月里积攒下了一笔当然是相当________的财产,在这期间没有动用过的利息使这笔当然的财产略微有所增加。
③听到身后这________的嘈杂声,格里高尔大吃一惊,他的细脚顿时都发软了。
[ ]
A.萍水相逢 微不足道 突如其来
B.同病相怜 微不足道 不约而同
C.同病相怜 微乎其微 突如其来
D.萍水相逢 微乎其微 不约而同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萨姆沙夫妇在双人床上坐直身子,先从老妈子带来的惊吓中镇定下来,才慢慢领悟到是怎样一回事。
B.他们正写着,老妈子走进来说她要走了,她因为早晨该做的活儿已经做完。
C.如果这是格里高尔的话,他早会认识到,人和这样一头动物是不会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就会自愿跑掉了。
D.他的确不知道,他是应该拯救什么,这时他看到了此时已是空落的墙上挂着那位穿一身毛皮衣服的醒目的女士画像。
6.下面语段中横线处,填上哪一项最恰当
但是葛雷特的话反而让母亲感到不安。走到一边,一眼看见印花墙纸上那个巨大的棕色斑点,她还没有来得及回过神来意识到她看到的是格里高尔, ①: “啊,天哪,啊,天哪!”随即便好像完全绝望似的张开双臂,一头栽倒在沙发榻上,不动弹了。“ ② ”妹妹举起拳头,怒目闪闪地说。 ③ 
[ ]
A.便扯开轻微沙哑的嗓门喊道②你,格里高尔!③这是自变形以来她直接对他说的第一句话。
B.①便扯开轻微沙哑的嗓门喊道②格里高尔,你!③这是自变形以来他听到她直接说的一句话。
C.①便惊慌失借地喊道②你格里高尔③这是自变形以来她直接对他说的第一句话
D.①便惊慌失措地喊道②格里高尔,你!③这是自变形以来他听到她直接说的第一句话。
课内纵横
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亲爱的父母,”妹妹边说边用手拍了拍桌子算作引子,“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你们也许不明白这个道理,我明白。我不愿意当着这头怪物的面说出我哥哥的名字来,所以只是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我们照料它、容忍它,我们仁至义尽了嘛,我认为,谁也不会对我们有丝毫的指责。”
“她说得对极了。”父亲自言自语。还一直在气喘吁吁的母亲露出一种癫狂的眼神用手捂住嘴干咳起来。
……
“他必须离开这儿,”妹妹喊道,“这是惟一的途径,父亲。你只需抛开以为这是格里高尔这个念头。我们这么久一直相信这一点,这是我们真正的不幸。可是这怎么会是格里高尔呢?如果这是格里高尔的话,他早就会认识到,人和这样一头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就会自愿跑掉了。我们就没有哥哥,但是能继续生活下去,会缅怀他。可是这头动物现在却在迫害我们,驱赶房客,显然是想占领整幢寓所,让我们露宿街头。你瞧,父亲”,她突然尖叫起来,“他又来了!”在一阵完全令格里高尔不可思议的惊恐中,妹妹甚至离开了母亲,简直是推开了她的扶手椅,仿佛她宁肯牺牲母亲也不愿待在格里高尔身旁似的,并急忙奔到父亲背后,父亲只是由于她的态度才情绪激动起来,也站起身,像是保护妹妹似的在她身前略略举起双臂。
可是格里高尔根本不想吓唬什么人,更不想吓唬妹妹。他只不过是开始转身,想走回自己的房间去,不过这动作显得很引人注目,因为身上有伤残,在做艰难的转身动作时他不得不用脑袋来帮忙,他多次抬起头来并用头撞击地面。他停下来,环顾四周,他的良好意图似乎让人给看出来了,这只是一种瞬间的惊恐。如今大家都默默而忧伤地望着他,母亲伸出手并拢着双腿,躺在她的扶手椅里,她疲惫不堪地几乎合上了眼睛。父亲和妹妹并排坐着,妹妹用手搂着父亲的脖子。
“现在我也许可以转过身去了吧!”格里高尔边想边重新开始干了起来。他抑制不住因为过度劳累而发出的喘息声,也不得不时不时歇一口气。不过倒也没有人催他,一切全听凭他自己做主。当他完成了转身动作时,他便立刻开始径直往回爬去。也对于他和自己的房间之间距离之大感到惊异,根本就不明白,他身体这样虚刚才是怎么几乎不知不觉走完同样这段路的。一心只惦记着赶快爬行,他几乎没注意,现在家里人不吭声不滋扰他。当他已经到达门口时,他才扭过头来,没完全扭转过来,因为他觉得脖子变僵硬了,不过他总算还看到,在身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有妹妹站了起来。他最后瞥了母亲一眼,母亲完全睡着了。
他刚进入房间,房门就被急速关上,闩上门闩,锁了起来。听到身后这突如其来的嘈杂声,格里高尔大吃一惊,他的细腿顿时都发软了。是妹妹这么迅捷地采取了行动。她早已站直身子等着,然后她灵巧敏捷地向前跨出几步,格里高尔根本没有听见她的脚步声,她一边转动锁眼里的钥匙,一边朝父母喊了声“终于锁上了!”
“现在怎么办?”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在黑暗中环顾了一下四周。不久他便发现,他现在几乎再也动弹不了了。他对此不感到惊异,他反倒觉得,他迄今居然一直能用这些细腿活动,这才是不自然的。此外他感到相当舒适。他虽然感到浑身疼痛,但是他觉得,疼痛仿佛正在渐渐减轻,最终似乎会完全消失。背上那只烂苹果以及四周蒙上了软乎乎的尘土的那个发炎的部位他几乎已经感觉不到。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在钟楼上的钟敲响凌晨三点之前,他便一直处于这种空洞与平和的沉思状态中。窗户外面的朦胧晨曦他还经历着了。然后他的脑袋便不由自主地完全垂下,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
7.“如果这是格里高尔的话,他早就会认识到,人和这样一头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就会自愿跑掉了”这句话,可以看出格里高尔什么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节选的这几段文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写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他最后瞥了母亲一眼,“母亲完全睡觉了”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的真实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践
读下文,完成11—14题。
 
四个字
 
帕 蒂
 
我登上南行的151号公共汽车时,阳光灿烂。不过,芝加哥的冬日景色实在一无是处——树木光秃,融雪滩滩,汽车溅泼着污水泥浆前进。
公共汽车在风景区林肯公园里行驶了几公里,可是谁都没有朝窗外看。我们这些乘客穿着厚墩墩的衣服在车上挤在一起,全都给单调的引擎声和车厢里闷热的空气弄得昏昏欲睡。
谁都没做声。这是在芝加哥搭车上班的不成文规矩之一。虽然我们每天碰到的都是这些人,但大家都宁愿躲在自己的报纸后面。此举所象征的意义非常明显:一班彼此紧贴着坐的人,在利用几页薄薄的报纸来保持距离。
公共汽车驶近密西根大道一排闪闪发光的摩天大厦时,一个声音突然响起:“注意!注意!”。
报纸嘎嘎作响,人人伸长了脖颈。
“我是你们的司机。”
车厢内鸦雀无声,人人都瞧着那司机的后脑勺。他的声音很威严。
“你们全都把报纸放下。”
报纸慢慢地放了下来。司机在等着。我们把报纸折好,放在大腿上。
“现在,转过头去面对着坐在你旁边的那个人,转啊。”
使人惊奇的是,我们全都这样做了。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露出笑容。我们只盲目地服从,这是群体本能。
我面对着一个年龄较大的妇人,她的头给红围巾包得紧紧的。我几乎每天都看见她。我们四目相投,目不转睛地等候司机的下一个命令。
“现在,跟着我说……”那是一道用军队教官语气喊出的命令。
“早安,朋友!”
我们的声音很轻,很不自然。对我们其中许多人来说,这是今天第一次开口跟别人说话。可是,我们像小学生那样,齐声对身旁的陌生人说了这四个字。
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微微一笑,完全不由自主。我们松了一口气,知道不是被绑架或抢劫。而且,我们还隐约地意识到,一向以来我们怕难为情,连普通礼貌也不讲,现在这腼腆之情一扫而空。我们把要说的话说了,彼此间的界限消除了。“早安,朋友。”说起来一点也不困难。有些人随着又说了一遍,也有些人握手为礼。许多人都大笑起来。
司机没有再说什么,他已无须多说。没有一个人再拿起报纸。车厢里一片谈话声,你一言,我一语,热闹得很。大家开始时都对这位古怪司机摇头,话说开了,就互相讲述别的搭车上班的趣事。我听到了欢笑声,一种以前我在151号公共汽车上从未听到的温情洋溢的声音。
11.为什么每天碰在一起的人在坐车时要躲在自己的报纸后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早安,朋友!”四个字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谈谈本文的主要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颤ch4n) 2.B(义—议 愁—筹 举—主 担—耽 泻—泄)
3.C 4.A 5.C 6.A 7.善良,为家庭着想 8.2个部分。第一部分(……到“妹妹用手搂着父亲的脖子”)写格里高尔一家人对格里高尔的“处理”意见。余下为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爬向自己的房间平和地死去。 9.这两句话,一方面表现了格里高尔对家里人的爱,对母亲的爱,另一方面显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冷漠的人际关系 10.一方面写格里高尔妹妹、父亲、母亲的态度、行为是真实的,一方面写格里高尔的双重行为特性(人的心理,甲虫的习性)也显得真实。
11.怕难为情,不懂礼貌 12.一方面暗示了人际关系的冷淡,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在沟通之后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13.语言是沟通人心与人心的桥梁,一句“早安,朋友!”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14.以小见大行文紧凑而有波澜 生考试

《变形记》(节选)教案5
教学设想一:变形探究

题为《变形记》,此处“变形”一词很值得探究,它至少可以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生理上的变形。

但格里高尔虽变形为甲虫,他内心依然保留着美好的人性,仍然记挂着工作,仍然为父母和妹妹操心,是为家庭着急、分忧,他的情感中充满了对亲人的关心、体贴之情。因此,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格里高尔是虫形而人心。

2.当时社会人们心理上的变形。

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他的家人形未变却变了心。开始时家人对格里高尔还有所牵挂,但后来就变得十分冷漠,甚至要设法摆脱他,把他扫地出门。连身边最亲的人尚且如此,亲情变成仇情,更何况是社会上的陌生人呢?从这点上说,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是人形而“虫”心。

3.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运用的变形的艺术手法。

此处“变形”是指卡夫卡采用一套有别于传统的叙述方式和技巧,通过变形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的处理,让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披上一层奇异的色彩,以此来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同一事物,进而探究其本质。卡夫卡在作品中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的思考,在荒诞的故事背后是并不荒诞的情感表达,寄寓的恰恰是卡夫卡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痛彻的思索。

在对变形作探究之后,还可联系现实,让学生在自由谈的氛围中谈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人被异化的现象”“怎样才能我们不被异化”这一类的话题,这也就是南京大学中文系赵宪章教授所强调的“挖掘经典作品的当代内涵”,同时也能让学生对作品加深理解。

教学设想二:比较解读

《变形记》的深刻性在于尖锐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对“异化”的解释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而反映“人的异化”现象的作品绝不只有《变形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作一番比较解读。

1.以《促织》与《变形记》互为参照,作比较解读。

《促织》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蒲松龄在无意间已隐约触及到了“人被异化”的问题,成名之子作为人的时候没有价值,魂化为蟋蟀却有了价值,让这个山穷水尽的倒霉人家否极泰来。蟋蟀原是玩物,而作品中人却成了可怜虫,任由蟋蟀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人与物间的不正常关系不也符合马克思所作的“异化”解释吗?而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中表现主义的代表,是有意识地以变形手法,集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的人成为非人,人被异化的现象。

两部作品虽相隔两百多年,却遥相呼应,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

2.以《守财奴》与《变形记》互为参照,作比较解读。

《守财奴》中的葛朗台从箍桶匠发家,到最后爱财如命,视财胜命,为财亡命,成了一个变态的吝啬鬼,这是一个人被金钱异化的典型。由《守财奴》对“人被金钱异化”的描写来切入《变形记》的教学,也不失为一种思路。

而且卡夫卡还曾说过一句颇耐人寻味的话:“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摧毁一切障碍;而我的手杖上宁可写的是,一切障碍都在摧毁我。”比较“我能摧毁一切障碍”和“一切障碍都在摧毁我”两句话,即能发现两位作家文学观、表现手法的不同:巴尔扎克作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以自己的天才之笔、摧枯拉朽的气势批判社会中的不合理存在,他的整部《人间喜剧》多是如此;而卡夫卡则以表现主义的手法来表现“现代人的困惑”,人在现实中弱小得不堪一击,这正符合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卡夫卡所有作品都是表现“人在外部世界的规定下显得无能为力”这一主题。

若再深入一步,还可由上述的两个作品、两句话进而联系两位作家的生平、文学观、创作活动等作一番研究性阅读,那将更有收获。
一 小说所叙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故事,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文中哪些句子揭示了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是什么使格里高尔这样的小人物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

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人变了形。从第一节的叙述,可以分析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
1.工作辛苦,饮食低劣,友情淡薄,心里烦恼。小说写道:“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做生意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的、低质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2.还债的心理压力,受老板的气,使格里高尔生活在重压之下。小说写道:“……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就会走到老板面前,把我的意见一股脑儿全告诉他。……只要等我积攒好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要五六年吧,我就一定把这件事办了。”
可见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生活的原因,心理的原因。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引起父亲、母亲、妹妹的变化:
母亲:可怜儿子,想看看儿子。看见儿子,却昏过去了。求丈夫别伤害儿子。
父亲:由惊奇而愤恨而狂怒。用手杖赶儿子回屋里去。对儿子扔苹果,追赶儿子。最后同意女儿的意见,把儿子弄走。
妹妹:开始照顾哥哥,不久厌恶,对着这个怪物,她无法跟这样的动物一起生活。最后把哥哥锁在房里。
父母亲、妹妹的亲情淡薄,人性扭曲,致使格里高尔绝望而死。
二 第二、三节中,妹妹、爸爸和妈妈怎样对待格里高尔?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见课文说明“人物和心理描写”。
三 格里高尔突然变成大甲虫这个情节是荒诞的。明明是荒诞的故事,为什么读者会感到合情合理,富于真实感呢?作者是怎样把握这种“艺术真实”的?它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描写有什么不同?
见课文说明“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四 卡夫卡的作品经常描写人物的内心状态和幻象,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的深层心理反应。下面是课文中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
1.不过话说回来,谁知道被解雇对我来说就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呢?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就会走到老板面前,把我的意见一股脑儿全告诉他。他非从斜面桌上掉下来不可!……嗯,希望还没有完全破灭,只要等我积攒好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要五六年吧,我就一定把这件事办了。那时候我就会时来运转。不过眼下我必须起床,因为火车五点钟开。
2.如今,格里高尔和母亲隔开了,由于他的过错母亲也许濒临死亡边缘。那门他不敢开,他生怕会吓跑了必须待在母亲身边的妹妹。除了等待,他现在没有什么别的事可做。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他开始爬行起来,他到处爬。他在墙上、家具上和房间天花板上爬,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在钟楼上的钟敲响凌晨三点之前,他便一直处于这种空洞与平和的沉思状态中。窗户外面的朦胧晨曦他还经历着了。然后他的脑袋便不由自主地完全垂下,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
参考答案:
1.工作勤奋,有责任感,为还清父债而忍辱负重。有自己的追求,有人生目标,还清父债就辞职,争取“一身轻松”的自由生活。
2.为不能挣钱养家而忧虑,善良而又温情,眷恋家人。
3.清醒地了解自己的处境,面对死亡也为家人着想,个性中有坚强的一面。
《变形记》(节选)教案6
教学目的: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绍见教师用书)
四.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D)
A.偌大(ruo)重听(zhong)积攒(zan)黏性(nian)
B.羞赧(nan)挪动(nuo)颤抖(chan)踅过(zhe)
C.咂巴(za)跺脚(duo)昏厥(jue)瘸子(que)
D.皱褶(zhe)蜷缩(juan)愣怔(leng)一瞥(pie)
E.思忖(cun)撂下(liao)譬如(pi)胸脯(pu)
六.成语积累:
①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D)
A.怒气冲冲目不转晴不由自主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引人注目不可思议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气喘吁吁六神无主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精疲力竭精神焕散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少不更事无济于事全神贯注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为期不远赫赫业业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心平气和冥玩不化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闲言碎语飞短流长无可奈何
七.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九.布置作业: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一.概述内容: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二.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3.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四.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提示: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五.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六.小说里所表现的异化有几个方面?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七.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联系本课内容,你怎样看?(自由发言)
八.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的同情。

九.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小说,并认真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分析艺术特色

一.本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提示: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二.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提示:“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三.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提示: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四.这篇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试具体说明。

提示: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五.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六.《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提示: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七.处理课后作业:

略,见教师用书。

八.作业布置:

1.完成同步练习。

2.课外阅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变形记》(节选)教案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首次集中选入四篇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的代表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开拓视野,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尊重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本篇课文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欣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起点,也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桥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
(1)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
(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3)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能力。
(2)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作为第四单元的首篇,学生们对于鉴赏西方现代主义作品还比较陌生,所以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探究的方法鉴赏小说的主题,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是本文的重点。
《变形记》的作者是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的,因而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一)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根据高三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可采取先按提纲预习课文的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把握老师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面的学生来回答不同深度的问题,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收获。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有思考、探索和尝试的机会,突出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新《大纲》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课拟以讨论式和比较阅读的方法教学。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格里高尔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
(二)新课讲解
1、讨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问题: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篇小说的主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重点内容板书)
当然,对小说的主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2、讨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大甲虫这个情节是荒诞的。明明荒诞的故事,为什么读者会感到合情合理,富于真实感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篇小说的艺术特点。(板书)
3、比较阅读、拓展思考:
《变形记》的深刻性在于尖锐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对“异化”的解释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而反映“人的异化”现象的作品绝不只有《变形记》,试比较本文与蒲松龄的《促织》的共同特点。
明确:《促织》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蒲松龄在无意间已隐约触及到了“人被异化”的问题,成名之子作为人的时候没有价值,魂化为蟋蟀却有了价值,让这个山穷水尽的倒霉人家否极泰来。蟋蟀原是玩物,而作品中人却成了可怜虫,任由蟋蟀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人与物间的不正常关系不也符合马克思所作的“异化”解释吗?而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中表现主义的代表,是有意识地以变形手法,集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的人成为非人,人被异化的现象。两部作品虽相隔两百多年,却遥相呼应,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
(三)归纳总结
本课小结
(四)反馈练习
联系现实,让学生在自由谈的氛围中谈谈: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人被异化的现象?
2、怎样才能我们不被异化?
目的在于挖掘经典作品的当代内涵,同时也能让学生对作品加深理解。
(五)板书设计
一、小说主题
格里高尔的异化
资本主义社会
摧残人性
亲人的异化
二、艺术特色
首先,荒诞与真实相结合。
1、人物心理真实。
2、细节描写真实。
3、人物关系真实。
其次,冷峻、客观、单调的语言。
《变形记》(节选)教案8
变形记》说课稿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变形记》是本单元的讲读课文之一,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二、说教法
1、导读法
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性小说。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教师要给以适时适当的点拨。所以教师要做大量的备课工作,掌握卡夫卡的创作动势。在讲述全本小说的大致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背景及创作意图。鉴于课时量的限制必须把学生的课下预习和教师的导读结合。
2、讨论法
学生对卡夫卡的创作情况不是十分了解,课下的资料的阅读和交流变的尤为重要。因此课上的讨论是学生互相补充资料的一个过程。设置适当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但可以丰富知识,还能够在相互的置疑和回答中得到启发。并且关于卡夫卡的文章至今仍有很多地方存在争议,学生的讨论是对个人个性化观点的一种肯定和张扬。而且语文老师不应该把教更多的放在知识点上,而应放在启智上。而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提高他们的辨证思维力。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提取----分析----置疑”的鉴赏过程和鉴赏方法。
2、培养学生的主题的归纳能力。掌握归纳主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绍见教师用书)
四.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D)
A.偌大(ruo)重听(zhong)积攒(zan)黏性(nian)
B.羞赧(nan)挪动(nuo)颤抖(chan)踅过(zhe)
C.咂巴(za)跺脚(duo)昏厥(jue)瘸子(que)
D.皱褶(zhe)蜷缩(juan)愣怔(leng)一瞥(pie)
E.思忖(cun)撂下(liao)譬如(pi)胸脯(pu)
六.成语积累:
①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D)
A.怒气冲冲目不转晴不由自主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引人注目不可思议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气喘吁吁六神无主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精疲力竭精神焕散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少不更事无济于事全神贯注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为期不远赫赫业业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心平气和冥玩不化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闲言碎语飞短流长无可奈何
七.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九.布置作业: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一.概述内容: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二.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3.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四.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提示: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五.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六.小说里所表现的异化有几个方面?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七.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联系本课内容,你怎样看?(自由发言)
八.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的同情。
九.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小说,并认真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分析艺术特色
一.本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提示: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二.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提示:“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三.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提示: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四.这篇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试具体说明。
提示: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五.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六.《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提示: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七.处理课后作业:
略,见教师用书。
八.作业布置:
1.完成同步练习。
2.课外阅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延伸阅读

《变形记》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变形记》”,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变形记》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寒颤(zhàn)转动(zhuàn)
踅(xué)薄暮(bó)
B.重听(zhòng)思忖(cǔn)
瞥(biě)气喘吁吁(yúyú)
C.积攒(zhuǎn)下颚(è)
砰(píng)少(sǎo)不更(gēn)事
D.撂下(liào)休憩(qì)
瘸(qué)羞赧(nǎn)
2.选词填空。
(1)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__________(克制、抑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
(2)他舒了一口气,暗自__________(思索、思考、思忖)道:“看我没用锁匠吧!”并将脑袋搁在门把上,想将门完全打开。
(3)以后,等消除了__________(阻碍、障碍、妨碍),他一定会更兢兢业业地工作。
(4)不管他多么__________(谦和、谦逊、谦恭)地转动脑袋,父亲只是一个劲儿拼命跺脚。
(5)妹妹突然尖叫起来,“他又来了!”在一阵完全令格里高尔不可思议的__________(惊慌、惊恐、惊愕)中,妹妹甚至离开了母亲,……
(6)对此他防不胜防,因为他对此等事情往往一无所知,待到他__________(精疲力竭、精疲力尽)作完一次推销旅行,在家里亲身感受到那糟糕的、莫明究竟的后果时他才有所感悟。
(7)我们的党员干部绝大多数都能起模范带头作用,违反党纪国法的人是__________(微不足道、微乎其微)的。
(8)父母对这一切__________(不以为意、不甚了然、不以为然);天长地久,他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以为格里高尔在这家公司里工作,一辈子可以吃穿不愁了,……
3.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
A.妹妹只是耸耸肩膀表示一筹莫展,刚才她还信心十足,如今这一哭她一反常态没辙了。
B.我并不是冥顽不化,我喜欢工作;出差是辛苦的,但是不出差我就没法活。
C.格里高尔有能力承担并且也确实承担了全家的开支,家里人也好,格里高尔也好,大家都司空见惯了。
D.格里高尔想挣扎着往前爬,仿佛一换地方这突如其来的,难以置信的疼痛便会消失似的。
4.选出下列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
A.他由于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来开门,所以实际上这扇门已经开出相当大的一个缝隙了,而人们却还看不见他自己的身影。
B.萨姆沙太太做了一个似乎想拉住那把扫帚的动作的样子,但没去拉。
C.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这个意见还坚决呢。
D.尽管是清晨,清新的空气中却已透着些许暖意。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该罪犯曾利用职权,先后将集体企业的10辆小汽车分别送给某市长和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长期使用。
B.上网的诱惑令现代人无法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网迷们心疼不已。
C.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京——西安铁路建设沿线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在堰墩发现了西周中晚期的村落遗址。
D.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之迅速、见效之广泛都是我们所不及的。
6.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的时代,是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不但要盈亩满畦的牡丹和菊花,我们也要树下的紫罗兰,草地边的蒲公英。_________我们的责任是不但让读者能兼收并蓄,而且还可以各取所需。
A.世界上没有不爱花卉的人,但是每人的爱好又是多种多样的。
B.世界上没有不爱花卉的人,但是每人的爱好不尽相同。
C.因为每种花都有生存的权力,人们既爱牡丹、菊花,又爱紫罗兰、蒲公英。
D.因为每种花都有生存的权力,那么每位读者也有选择的权力。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课文,回答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7.格里高尔变形后,家里人对他的态度有变化,请简要概述格里高尔变形前后妹妹、爸爸、妈妈的态度变化。
a妹妹的态度:(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爸爸的态度:(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妈妈的态度:(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家人态度的变化和对变形的描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不超过20个字)
9.分析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心理活动,概括出格里高尔的性格特征。
10.文章第一部分1~3段,写格里高尔“变形”,似乎早有准备,几乎没有特别的惊异和惶恐,只像患了头痛脑热一样;周围环境毫无变化,四堵熟悉的墙壁、画以及窗外的一切没有变化,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超过40个字)
(二)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11~15题。(20分)
夜半来客
[美]罗·阿瑟
奥萨贝尔一点也不像小说所描绘的侦探,跟他穿过这家阴暗的发着霉味的法国式旅馆走廊的福勒感到很失望。奥萨贝尔住的房间很小,在六楼,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应有的住处。
奥萨贝尔是个大胖子,很胖。“你失望了吧?作家先生。”奥萨贝尔转过头来说。他呼哧呼哧喘着气,悄悄笑着,打开他的房门,站在一边,让他扫兴的客人先进去。
“可是,我的朋友,鼓起劲来!”奥萨贝尔继续说道,“很快你就会看见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它,好几个男人和女人丧失了生命……这很有戏剧性,是吗?”他边说边从身后把门关上,然后打开电灯。福勒突然毛骨悚然:屋子中央站着个男人,他手里握着一支手枪。
奥萨贝尔惊愕地眨了几下眼睛。
“马柯斯,”他上气不接下气,“你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你在柏林呢。在我房间里干什么?”
马柯斯是个瘦弱的男人,个头不高,那张脸容易让人想起狐狸脸上的表情。除了眼前这支手枪,他看起来并不十分危险。
“今晚不是有人要送一份关于某种新式导弹的报告给你么?”马柯斯低声说道,“我想它在我手里要比在你手里更好一些。”
奥萨贝尔走到一张沙发旁,一屁服坐下。“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他咬牙切齿地说,“这可是第二次了:有人从窗外那个该诅咒的阳台翻进我的屋里来!”
“阳台?”马柯斯惊奇地问,“不,我用的是钥匙。早知道有阳台,我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了。”
“这不是我的阳台,”奥萨贝尔生气地解释着,“是隔壁房间的。可它延伸到我窗下,这两间屋过去是一个单元。任何人都可以从隔壁的空房间到阳台上去。上次有个家伙也是这么进来的。”
马柯斯看了一眼福勒,命令道:“请坐好!咱们得等上半个小时。”
“不,确凿地说,是三十一分钟。”奥萨贝尔闷闷不乐地说道,“会面定在十二点半。现在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得知这份文件的,马柯斯。”
这个瘦小的间谍不怀好意地笑起来:“我们倒想知道你们的人是怎么把它搞到手的。得啦,今儿夜里我要它重新回到我的手里,那是什么?谁在门口?”
听到敲门声,福勒跳了起来。奥萨贝尔不动声色地微笑着。“那是警察,”他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文件,应该受到一点额外的保护。我通知过他们来这儿检查一下,以确保万无一失。”
敲门声一阵紧似一阵。
“现在你作何打算?奥萨贝尔先生!”
“假如我不去开门,他们会有其他办法进来的。对于开枪射击这个办法,他们是决不会犹豫的。”
马柯斯飞快地朝窗户退去。他用身后的一只手把窗户打开,一条腿跨进窗外的黑夜。
“把他们打发走!”他警告说,“我在阳台上待着。支走他们,不然我就开枪!”
敲门声更响了。有人在喊:“奥萨贝尔先生,奥萨贝尔先生!”
马柯斯将全身重量压在一条腿上,曲扭着身体,手枪仍然对准胖子和他的客人。另一支手抓住窗框。然后,他抬起另一条腿,跨过窗台。
门把转动,马柯斯飞快地用左手推了一下窗子,朝阳台跳下去,接着一声惨叫,他落下去了。
门开了。侍者亨利手托盘子站在那里,盘子里有一只瓶子和两只玻璃杯。
“这是您要的饮料,先生。”他把盘子放到桌上,熟练地打开瓶子上的软木塞,然后离开了房间。
浑身大颤、脸色苍白的福勒盯着他的背影。“可……可是……警察呢?”他结结巴巴地问。
“哪来的警察?”奥萨贝尔长叹了一声,“不过,我预料亨利会来的。”
“可是,阳台上的那个人……”福勒又问。
“不,”奥萨贝尔回答说,“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我想当一匹马》)
11.这篇小说题目所说的“夜半来客”指的是(3分)()
A.马柯斯B.福勒C.奥萨贝尔D.侍者
12.这篇小说,至少有三处令读者感到意外,请写出来。(5分)
13.文中画横线的“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一句,与下面的哪个情节相呼应?有什么作用?(4分)
14.文中画波浪线的“福勒的眼睛转向这房间惟一的窗户。夜幕降临,窗外漆黑。”与下面哪个情节相呼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小说情节的发展环环相连,发展迅速,虽然短小,但堪称精悍,可与许多需要读几小时或几天的侦探故事或惊险小说相媲美。
B.小说以奥萨贝尔接受一份重要的新式导弹报告的始末为主线,表现了一个传奇人物不凡的身手。
C.小说第一段说明住所是在六楼,而那段的中心内容是福勒抱怨奥萨贝尔的住处不怎么样,这就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为下文悄悄地埋下伏笔。
D.福勒在小说中是个起穿插作用的人物,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的情景,通过他提出的疑问,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真实可信。
E.小说中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调动了大量人物描写的手段,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篇幅中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参考答案
一、1.D 2.略 3.C 4.D 5.B 6.B
二、(一)7.a亲近——厌恶;b恼火——同情;c痛心——轻松。
8.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
9.孝子、善良、忠实、富有责任感。
10.抓住社会现象去分析。
(二)11.A
12.(1)马柯斯突然出现在寓所中;
(2)马柯斯信以为真的阳台并不存在;
(3)敲门人并不是警察而是侍者。
13.与后来侍者来送饮料的情节。这恰恰说明奥萨贝尔对旅馆服务的要求很高,成为侍者送饮料的伏笔。
14.与马柯斯跳下“阳台”的情节。从福勒这个第三者眼睛看外面漆黑一片,加强了马柯斯跳楼的真实性。
15.BE

变形记教案


变形记教案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教学目的: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绍见教师用书)
四.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D)
A.偌大(ruo)重听(zhong)积攒(zan)黏性(nian)
B.羞赧(nan)挪动(nuo)颤抖(chan)踅过(zhe)
C.咂巴(za)跺脚(duo)昏厥(jue)瘸子(que)
D.皱褶(zhe)蜷缩(juan)愣怔(leng)一瞥(pie)
E.思忖(cun)撂下(liao)譬如(pi)胸脯(pu)
六.成语积累:
①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D)
A.怒气冲冲目不转晴不由自主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引人注目不可思议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气喘吁吁六神无主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精疲力竭精神焕散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少不更事无济于事全神贯注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为期不远赫赫业业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心平气和冥玩不化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闲言碎语飞短流长无可奈何
七.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九.布置作业: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一.概述内容: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二.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3.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四.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提示: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五.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六.小说里所表现的异化有几个方面?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七.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联系本课内容,你怎样看?(自由发言)
八.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的同情。
九.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小说,并认真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分析艺术特色
一.本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提示: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二.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提示:“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三.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提示: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四.这篇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试具体说明。
提示: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五.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六.《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提示: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七.处理课后作业:
略,见教师用书。
八.作业布置:
1.完成同步练习。
2.课外阅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变形记》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变形记》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变形记》学案

一、简介
1、作者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刺》《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他钻研过中国哲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作品特色介绍
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语)。《变形记》则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力方式,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也就是“非人”,“非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变成“甲虫”也就很自然了。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现实主义手法写非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变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为家挣钱,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如“突变甲虫”事,既符合“突发事件”的社会现象可能性,又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生存竞争高压下,人被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的本质真实性。此外,在整体的荒诞情节中,又有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内容。如变甲虫后的行动,符合甲虫习性;而思想情感与人物相合。
3、时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际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使用极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等言行心理。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一半内容。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小说分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
第1部分,写格里高尔变甲虫,惊慌而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卧室。
第2部分,写格里高尔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3部分,写家人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而死,家人开始过新生活。
2、情节线索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的线索:变甲虫——成累赘——绝望死
家人的线索:惊慌同情——厌弃憎恨——解脱喜悦
3、人物形象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当时社会的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在公司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对父母,他是孝子;对妹妹,是好哥哥;对公司,他是好职员。变甲虫,他还为还父亲债担忧,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而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厚道而又在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4、主题
通过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经历以及家人亲情的变化,批判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
5、写作特点
体现了“荒诞性”包含“真实性”的特点。具体分析见前“作品特色介绍”。
作文题:
以“偶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800字以上。

不如一只蚊子
高三(8)邹菁菁

先说说:“蚊兄”的光辉事迹吧,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其它蚊子都被蚊香熏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之,唯有他清醒地找准目标,在我的胳膊上狠狠地叮了一口。
可为什么被叮了,我还是称他“蚊兄”呢?因为我想到:有时自诩为天地之王的人类,竟还不如一只蚊子。
可不是嘛!巴尔扎克就说了:“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可人类中这样的傻子实在不少,人家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于是书店中常掀起一阵阵“科普潮”、“米兰·昆德拉潮”、“老庄潮”,可买回家后,又有多少人真正静下心来去品味书中真谛呢?于是在电视上我们就能看到一群群疯狂的“追星族”,对明星们简直是五体投地一般崇拜。于是在街上就常有密密麻麻的围观者,他们有时甚至在犯罪面前也只是看客,没有人愿意见义勇为。这些人确实不如我的“蚊兄”。
吠形吠声也就罢了,因为要改正并不难。只需做之前先扪心自问:这样做是否出于本心。
然而,我的“蚊兄”的最可贵之处是:不在蚊香中迷失自己。换成人类的词汇,即:不在错误的气氛中迷失。
“气氛”实在是个可怕的词。因为什么事一旦成了气氛,做的人就不止一百二百,而是几乎人人如此了。而万一这气氛不幸是错误的,那么后果用“误国误民”形容不为过。在这种错误的气氛中保持独立清醒的人是大英雄,而火上浇油且乐此不疲的人是败类。
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鲁迅不但自己清醒,且用自己的一枝笔去唤醒国人;拉斐尔画出人类的美,让人们从仰慕天神转而仔细审视自身的美。他们都是在错误的气氛中站得住并且努力抗争的真英雄。
日军侵华时,有军官以杀人取乐,还展开杀人竞赛。他们失去人性,视人生命如同草芥。日本军队中竟没有人以此为耻,更不用说制止暴行。在当今和平年代,仍有很多日本人受蛊惑,大放反华厥词。像这般的人不会独立思考,真是可恨、可悲、可怜。恐怕连我的“蚊兄”也瞧不起他们。
在错误的气氛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认为这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了。随波逐流,代价一定是惨重的。
我们人应该常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连一只蚊子也不如?
[评语]:这篇作文写得很机智。从挨蚊子叮一口想到这个“蚊兄”“独醒”,进而联想到世上之人无主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之现象,批驳此类人“连一只蚊子也不如”。文笔很老辣,亦非一日之功。

变形记备课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变形记备课”,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备课资料
一、表现主义的“间离法”
表现主义的创作主张是遵循“表现论”美学原则而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模仿论”原则相对立的。它反对“复制世界”,即不把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作为真实的依据,而主张凭认真“观察”和重新思考去发现或洞察被习俗观念掩盖着的,而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实。为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以造成审美主体与被描写的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你的惊异,迫使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探悉同一个事物的本质。这种艺术手段通称“间离法”,在布莱希特那里叫做“陌生化效果”。《变形记》的变形即是一种间离(或“陌生化”)技巧。
二、对变形的理解
第一种观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甚至可以泛指人类的一般社会的处境),金钱、机器等“物”确实操纵了“人”,把人变成“物”的奴隶,进而把“人”变成“物”或者“非人”。主人公格里高尔在自下而上的重压之下变成了甲虫,即便如此,他的受压迫的自下而上的焦虑,他的职业习惯仍未消失,最后,在歧视的包围与深深的孤独中死去,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的深刻写照。这一观点认为,格里高尔由人变虫,是物化劳动、与人敌对的社会压迫导致的结果。面对这种非常强大的、不可名状的、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力量,格里高尔无能为力也无法逃脱,只能以死亡告终。
第二种观点:变形不是人的异化或异化的结果,恰恰相反,而是对异化的逃避和反抗。也就是在变形之前,格里高尔已经被异化了,变形只是格里高尔借以反抗和逃避的异化状态。小说通过意识层次和潜意识层次,揭示主人公意识中异化与反异化斗争的一个完整的戏剧化过程。具体表现为,当意识层占主导时,主人公处于对异化的适应状态,这时,他对工作和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变形的惭愧与内疚,使他产生重返人类世界(异化世界)的愿望;而当潜意识层次占主导时,主人公则产生反抗和逃避异化,实现自我的强烈意念,这样,他的死亡就是对异化社会最彻底的摆脱。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050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