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附录八 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附录八 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
纵观20世纪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8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相关的论著;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性论文不断涌现,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二十多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共有96篇。80年代主要集中于对李白诗月亮意象的研究,成果较为单薄;90年代以后,李白诗月亮意象仍是研究热点之一,与此同时,从古典诗词的整体出发,探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以及它成为古典诗词典型意象的原因的论文明显增多;也有不少论文对李白以外其他诗人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研究;还有的论著则采用了原型批评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全新的探究,使这一专题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化。
一在众多的自然物象中,月亮为什么深受历代文人的青睐,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月亮客观的美感特质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从外形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圆形给人造成的视觉印象是美满、丰盈;曲线则柔美、回旋。在光色上,月亮或银白,或微黄,清新淡雅,光亮但不刺目,有着含蓄的光彩。这些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世界。肖体仁撰文从月亮的形、色、光“悦目”的特点对此作了阐发。[1]他引用毕达哥拉斯的话“圆是宇宙间最和谐的图像”来证明圆月之受人喜爱。“它给人柔和、优美、完整的感觉,看起来感到很愉快,很舒服。”就月亮的色与光,肖文把月亮与太阳作了对比:“太阳光太强烈、太刺眼”,而月亮则“黄色显得明朗、欢快、活跃、在宁静、清冷的夜晚,黄色给人热情、温暖的感觉。”“以白色为主要特征的月亮的光泽更是明亮、皎洁、清澈。”从月亮的自然美的层面给出了月亮特别受喜爱的原因。杨芙蓉提出“月圆之时,发出清幽明亮的光,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这种美不同于刚劲的阳美,而是具有朦胧与阴柔的美感效应。”[2]郑小九也认为自然美是月亮受到重视并广泛入诗的重要原因。“月亮由缺到圆、由朔到望的有规则的形体变化,构成了月亮形体美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圆月、满月更是人们心目中最为丰满、最为圆润、最为充盈的月亮,诗人们对中秋月的爱怜简直成了一种“温柔的狂热”。[3]持论相似的尚有杨发的《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象》。
(二)月亮的原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诗词艺术中的独特地位。论者多是从神话、哲学等角度来探讨这一原因的。除了广泛征引本国早期文化典籍外,更采用了神话原型批评等理论,为月亮意象的研究拓宽了思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吕氏春秋?精通》“月,群阴之本”等等和有关月亮的一系列神话,尤其是嫦娥奔月神话,几乎是每一个论者在阐述这一问题时都要借助的材料,从而得出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原型的结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傅道彬《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认为月亮“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流转了中国广阔的心灵空间”,凝聚着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5](P42)除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原因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将其运用到月亮意象的研究中。刘传新借用容格的原型理论对嫦娥奔月、月中蟾兔等神话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月亮与华夏文明关系密切,是因为初民用月亮意象“传达了他们的生命观回答了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的诞生与死亡的重大问题”,是一种“包含着无数次的人生体验、凝聚了初民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原始意象。”[6]刘永升同样借助神话和早期典籍资料,运用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和容格的原型理论,认为月亮原型是一种投射着女性先民孤寂心境的情结意象,“是上古女性先民孤戚心灵的载体,蕴涵着人类历史进程中女性地位由盛转衰的深层文化内涵。”[7]包莉秋作文分别讨论了容格的原型理论和中国文化中的月亮意象,[8]但只是指出容格引入了原始意象,即原型概念,而月亮恰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的原始意象这样一种关系,似并未运用原型理论对月亮意象进行实质性的论述。
(三)月亮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契合强化了诗人对它“悦目”之美,而更侧重于它的“赏心”,注目于月亮意象与中国传统的美学价值取向之间的契合。傅道彬在其《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一文中对此有所说明:“月亮所反映的心灵空静与空间明净的审美趣味,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正相吻合,体现着中国艺术精神的动向。”“静观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努力目标。……古代哲学家在静观中摒弃尘世中的凡念俗想,进入无牵无累的逍遥游的自由精神境界,这种哲学的思考到了文学理论家那里就成了‘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论五藏,澡雪精神’(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审美追求。而这种艺术境界就在恬淡而纯净的月色中得到了充分表现。”[5](P57)除了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入手,不少论者也同时注意到了中西审美追求的不同,并通过中西比较来凸现中国人对于“月亮”的偏爱。张映光也论及这一问题。“文人们对‘月亮’这个代表着阴柔、和谐随顺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并不是一种巧合,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唐宋以来一些以自然闲适、清净虚远、淡泊宁静为生活和艺术目标的文人雅士在生活情调和审美情趣上的必然反映,这种反映恰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在美学追求上的某种差异,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上的中国特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这一枚‘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及其平淡、幽远、闲适、宁静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的一个窗口。”[9]肖体仁亦认为,比较西方人对阳刚美的欣赏,中国古代诗人更喜欢柔性美,月亮恰是这种柔性美的典范。[1]庄超颖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和”,“和为贵”。中国传统文化不提倡激越强烈,不提倡狂飙巨浪。而月亮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正与此契合。[10]与以上稍有不同,寇鹏程则是结合着中国古典诗词尚婉约这一点来阐述该问题的。“那一轮发着清幽皎洁光芒的月亮,它那如水月光洒向空漠夜幕的时候,月亮本身的形象确实很‘婉约’而且给人无限冥漠恍惚的幽思,很切合中国诗词‘温柔敦厚’、‘味外之味’的意境追求的美学价值取向,是一个入诗的上佳的‘象’。”
二月亮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也是80年代,尤其90年代之后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我国的古代诗词中,许多意象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是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稳定性的。如乌鸦象征不祥,梅花代表傲骨,兰花表现高雅等等。但月亮的象征意义却具有明显的复合性,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最集中。从现有的论著来看,学者们对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主要谈到了如下四个方面的观点:
(一)月亮是女性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与女性”,“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月亮既然是诗化的女性,它也就有一种婉约朦胧通脱淡泊的女性美学风格。”傅道彬的《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一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月亮与女性的关系,其观点可以作为这一研究的代表。他认为“女性”是月亮的最基本的象征意义,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5](P42-48)此外,还有不少论者从女性的视角,对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作了有意义的探讨。吕发成指出“月亮是美人的象征,具有杂糅的内涵。”“月亮常常是美人的代名词,用月亮来象征美人是最原始的手法,也是最一般的意义。但其内涵却非恋人或亲眷,而是夹带着许多难以言传的复杂感情的。”[12]可惜只是点到为止,对于“难以言传的复杂感情”,却没有作出更进一步的解释。熊昕绘也提到“唐诗宋词中写女子伤春惜别之情时,常常用‘月’来比喻象征这些纯洁、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13]同样只是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涂昊借用美国分析心理学派学者M艾瑟哈婷《月亮神话———女性的神话》一书的理论,揭示了《花间集》中的月亮意象背后存在的“月亮———女人”模式及其心理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为什么人们常常把月亮和女人联系起来?涂文以为:首先,这与月亮自身的特点分不开。“月有阴晴圆缺,时隐时现,朦朦胧胧,且洁白晶莹……月亮的性格与女人的性格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月亮的周期与女人的生理周期在内在含义上是相通的。月亮的光辉那样轻柔,面孔又是那样冰冷,使男人想起可望不可及的‘伊人……这些特点是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古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产生‘月亮———女人’模式的原因。涂文以为,古时交通不便,男子由于求学、宦游、征戍、经商等原因外出,留女子在家中守候,“只有月亮才是闺中女人凄凉的伴侣,不胜幽怨的精魂。”其实对于男子又何尝不是。古代诗词中频繁出现月亮意象的除了宫怨、闺怨题材,还有大量的以男子为抒情主体的羁旅、宦游、征戍、送别等题材。涂文此处只提月亮与女子的密切关系,未免有仅取所需之嫌。再次,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也是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历史和传统中,一直是主张阳刚与阴柔相辅相成的……阴是月,阳是日,阴是女人,阳是男人这些观念如此根深蒂固,自然地在人类的意识深处易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由此,涂文得出结论,“‘月亮———女人’模式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种必然的心理定势。”[14]孟修祥也指出月亮意象是“温柔的女性化的象征”。在农耕民族的文化圈里,“不仅将月亮象征大地、农耕、不死与再生,也象征温柔贞静的女性。在漫长的心灵历程中,月亮就像一位温柔贞静的女性,负载着诗人词客们的脉脉温情和美妙憧憬。”[15]前引刘永升《中国古代诗歌月亮原型初探》一文,也通过对月亮神话和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分析,得出月亮是女性的象征的结论。汪宁在这一点上却有与众不同的看法。“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才被我们看见,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中,就成为女性的特指。[16]男尊女卑是后起的观念,把月亮之所以成为女性的象征的原因归为古代社会女性卑下的社会地位,似乎并未切中肯綮。
(二)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不管是边塞深闺,还是羁旅宦途,抒情主人公都钟情把月亮作为其孤独失意情感的寄托。80年代的研究论文侧重从女性的角度探讨月亮意象的这一象征意义:“被封建帝王锁禁深宫的宫女妃嫔,被浪子游人抛撇在家的少妇弃妻,待守闺中渴望爱情的赵女秦娥,她们是那样孤独和寂寞,以至于月亮成了她们最忠实的伴侣,月亮为她们分忧解闷,又惹动她们更深沉的哀怨。[17]古代大量以女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诗词,多借月亮抒发其相思不得的怨情,月亮意象成为深闺女子孤独和失意的象征。90年代后的研究有所拓宽,不再只注目于宫怨闺情。“月亮反映了女性的悲伤忧郁之情,因此它又成为失意者的象征。因此中国士大夫失意彷徨无可奈何之际,总是引月为知己,借以自慰,由此月亮也构成了士大夫孤独的心象。[5](P48)把孤独与失意作为月亮衍生的象征意义之一,然而傅文对于月亮的这一象征意义只是作出一个精到的结论,并未展开详细论述。对此作出较多阐发的是刘传新。他以大量的思乡怀人诗例证明“月下怀人诗表现的是与亲人、恋人、朋友离别后孤单凄凉的境遇,愁苦萦回的心态,并祷祝着日后会合团聚的实现。”“月亮意象是离愁的标志与象征物”,“催化、加剧着人们的离情别绪与思念之情。”同时刘文也证明“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所谓故乡,并非仅具有自然地理上的意义,而主要是作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诞生地结下不可替代的关系的。”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在的孤独和感伤。而“故乡与明月是这样的密不可分,”所以“漂泊的游子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6]吕发成也把月亮意象作为“孤苦的象征,思念的寄托。”“不论是出门在外的游子,还是苦守家园的妇姑,都把月亮看成了寄托思念、象征孤苦的理想象征物,表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的主题。”[12]王建把“思乡和相思”作为月亮意象最重要的情感内涵加以阐释,对男子而言,月亮“带去的是故乡的温馨回忆”和漫漫乡愁;对女子,则是无休止的清冷寂寞和牵挂。[18]李丹也认为月亮“引发出浓重的乡愁和深沉的离恨”,[19]体现着古人对团圆幸福的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孤独和憾恨。阮忠则侧重以男性的视角论证“月的孤独,让人深悟了自我的孤独。”该文选取李白和杜甫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作为典型,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力图阐释月亮意象中蕴涵的古代士大夫的羁旅宦游的孤独、空有抱负不为重用的失意和悲愁情绪。他认为李白的《月下独酌》“妙在以孤独之苦写乐,以乐映衬孤独之苦,使其苦更甚。”而杜诗《月圆》“情绪要昂奋得多”,诗人并不写自己在月圆之夜的孤独,然而落笔“孤月”,仍然掩饰不住月亮意象中所蕴涵的孤独怀抱。[20]周新也指出月亮意象往往与文人仕途失意,羁旅行役联系在一起,“反映他们孤独寂寞的心态和思乡怀人之情,是诗人“心灵孤寂时的家园寄托和心灵寄托。[21]此外如熊昕绘《关于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杨芙蓉的《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探幽》等文所论皆不出以上范围。
(三)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月亮意象这一象征意义的专门论述集中于90年代之后。刘竹指出,月亮代表着“人生的追求与哲理的升华”。通过对李白《把酒问月》等诗歌的分析,刘竹认为,月亮意象引发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千古感慨系之于月: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却只如逝水一样,只有明月亘古如斯。明月长在,人生短暂,何不以‘无常’求‘有常’?”[22]杨芙蓉也认为“月之阴晴圆缺,生息不已,使人们从社会、人生、哲学诸角度对人类进行探索和深沉思考。”明月“亘古不变,引起诗人无尽的思索,人生短暂明月常在的喟叹油然而生。”[2]张映光对此有更详细论述:“永恒而宁静的月亮,曾经引发了多少文人骚客关于宇宙人生问题的哲理思考和悠悠情思。它已“不再有一般咏物作品的轻盈明快,而往往是一种深沉的浩叹。”诗人在浩叹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他们对宇宙的存在和时光之流难以把持有着特殊的敏感。宇宙中月亮是永恒的,而人生和历史的历程却不会恒守常态,因此,“象征永恒的月亮便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在诗人的创作构思中。他们的深沉喟叹总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对于人生时空局限性的审美悲情”[9]。傅道彬把“宇宙永恒”作为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缺时圆,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闻意识和人生喟叹。”[5](P47)“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5](P54)傅文的结论可作为这一研究的代表。王力坚探讨《春江花月夜》中“月”意象所表现的超然时空性,认为“文学作品中的宇宙意识就是一种‘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无一瞬’(陆机《文赋》)的超然时空意识”,而《春江花月夜》中的“月”突破现实时空的拘囿,“建构了一个横亘古今、精鹜八极的超然时空境界。诗人也只有在这样一个超然的时空境界里,才能如此无滞无碍的探索宇宙、反思历史、省悟人生。”[23]李丹也认为月亮“启迪着人们的宇宙意识,”表达对无限的向往,“使诗人对自我的生命有了更细致的体味,也引诱着诗人实现心灵向世界、向宇宙的飞翔。”“表现着神思高举、与天地同一的宇宙意识。”[19]严云受除了论证“象征永恒的月意象,对于诗人的敏感的心灵,每每引发生命短促的叹息”,还指出月亮虽然引人愁绪,但同时还是人生的最大的温慰。“人生虽然有种种缺憾,但只要在明月下相望相待,也就得到了补偿。”
(四)月亮是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孟修祥把月亮作为高洁、光明的象征,“诗人从月亮的皎洁、清宁与安详和蔼之中看到了自我的高洁与纯粹;月亮犹如一面镜子,从中关照自我,而自我又带着月亮的特性。”[15]孟文结论的得出更多的在于把月亮皎洁的视觉特征与人品的高洁作类比。傅道彬似是更进一步,他从月亮的“永恒”的象征意义推演出月亮“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5](P65)杨芙蓉同样选取李白的《月下独酌》为典型诗例,强调古代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已不是一种纯然的客观物象,而是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诗人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审美境界,纷扰相争的现实世界已全然抛到了脑后,将心绪系于纯洁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身上,获得身心的宁静与升华。这是文人士大夫常常追求的‘道’家境界。”[2]把月亮意象的这一象征意义与传统的道家思想结合起来。王力坚也提到,月亮所具有的超然审视点,“使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开拓一个绝、寥廓、遥渺、邃远境界的同时,亦展现出作者那哲人般冲融而澄静的心境。”[23]周新认为月亮以其宁静安谧的神韵和玲珑晶莹的光彩,引发出诗人妙悟宇宙万籁的空灵情怀,“成为诗人借以逃避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使诗人“顿悟人生禅机,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总体上看,目前学界对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几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学者们对“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并未作出界定,往往是同时使用;或者是有的用“象征意义”,有的用“情感内涵”,但是探讨的内容大体不逸出上面的总结。
三对个体诗人作品中的月亮意象的探讨,也是研究重点之一,其中又以对李白诗月亮意象的研究最为集中,且呈现出逐渐深入的特点。具体而言,80年代初期,从诗歌艺术、创作心理、美学特征等角度展开论述的文章,还很少或处在相对较浅的层面上,而且文章的结尾处往往拖上一条批判的尾巴。如肖文苑总结了李白写月诗“格调多变,感情强烈”、“比喻生动,联想丰富”、“表现巧妙,构思新颖”的艺术特色,但是论述相当简单。在文章结尾,他指出了李白写月诗的“局限性”:“李白对月的追求,有时是为了个人的解脱,消极避世,及时行乐。这些都是应当给予批判的。”[25]杨知秋也通过对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感性分析,认为李白一生喜爱月亮,追求光明,但“在伸手不见掌,提灯昼行的封建社会里,很难见到一线光明。到头来,还是落得一个捉月而死的结局。”[26]尽管这类文章的论述简单,硬加上去的“尾巴”也缺乏认真的学术思考,但对以后的研究还是有一定影响的。80年代中期以后,也有很多论文致力于探讨李白钟情于性方面,李白的作品都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不仅注意刻画月亮的形态,突出月亮的客观存在,而且还力图把握月亮与自我人格同构的哲理神韵,将自我与明月融化到宇宙间,从永恒的自然法则与多变的人生风云的对比中,感悟月亮对人生的启迪,从而净化自我、超越自我。”[29]吕华明从“时空跨越、情感跨越、任侠性、儒侠性、道侠性以及亲情、友情”等方面,总结了李白月意象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认为李白在写月时打破了前人的规范,刻画了前人从未描写过的月的景境。“李白对月的描写,有两种是前人所没有过的,一个是‘沙月’,一个是‘石上月’。这两种月的物象给人的感觉是凝固性多于流动性。”“以沙和石作月的陪衬,从人们流动的意象中发掘出超流动的意象,这就是李白沙月和石上月在文学创作中的贡献。”并且指出李白在其诗歌中非常善于塑造月之气氛。“李白用不同的笔触,塑造了两种不同的月之气氛:宁静平和,宁静淡愁。”[30]王德春比较分析李白诗中日、月意象,“日意象经常与诗人的事功意识相联系,表现的是其积极而严正的追求;月意象则往往以其母性的光辉呼唤着诗人的温情,更多地表现了其浪漫的诗人情性。”[31]虽非针对月亮意象的专门之论,但通过比较,使得月亮意象的特征更为突出,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李白之外,苏轼、王昌龄作品中的月亮意象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陈迎辉认为苏词中月亮意象内含的“托意怀人的现实关照”、“豁达超越的哲学关照”、“静穆孤独的本体关照”,体现了苏轼生命境界的三个层面,“月意象并非苏轼刹那间审美感受所得到的心灵对应物,而是一个具有精神原型性质的意象,它承载着苏轼自身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生命信息和美学追求。”[32]傅异星从“对家乡亲友的怀念纠合他的人生感慨”的“现实层面”和“将生命流逝的沉痛包含在豁达的人生观中,体现他对生命的清醒认识和主动把握”的“哲理层面”,分析月亮意象的内涵。并且通过对苏轼“水月”意象的分析,指出其阔大澄明的人生境界正是通过对“水月”的描写实现的。[33]孙芙蓉认为“月亮”是王昌龄七绝中最成功的意象。文章分别分析了王昌龄边塞诗、宫怨诗、送别诗中的月亮意象,认为“征人月因包含深沉悠远的历史内涵而显得悲壮空旷,宫人月因体现幽愁哀怨的宫女情而显得凄冷孤寂,友人月因寄托真挚深厚的友人情谊而显得真挚旷达。”[34]索祖翠亦对王昌龄送别诗、边塞诗、宫怨诗、自遣诗等诗歌中的月亮意象的情感内涵作了分类探讨,[35]但与以上所述诸家的观点并无实质的不同。四咏月诗的比较研究也很受关注。就笔者所能见到的材料,最早对这方面作出论述的是林少华。他从比较文学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咏月诗和日本和歌中的咏月诗在表现手法、象征意义、风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同,为中国古代咏月诗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36]张浩逊比较李白和杜甫的咏月诗在抒情方式、情感内涵上的异同,认为杜甫抒发对月亮的喜爱心情要显得委婉、朴实些,与李白驰骋想象、任情畅怀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李白是直露淋漓的,杜甫是温婉蕴藉的”,而思亲怀乡是其主题情感方面的共性。[37]徐轶强分析比较不同体裁和风格的作品中月亮意象的差别。“诗中的月多圆满,词中的月多残缺”,“浪漫主义、豪放派诗人词人作品中的月是圆满的,皎洁的;现实主义、婉约派的作品中的月就大多是残缺的,阴晦的。”[38]周之祥也注意到这一问题,认为唐诗中的“明月”到宋词中多衍化成“残月”、“冷月”。[39]杨晓斌从写月诗本身之特性(词汇、声律、技法等)、文化内涵等角度比较分析由汉末到盛唐写月诗的承继与发展关系。认为由汉末至盛唐,写月诗“在句法、声律上不断规范,从而臻于成熟的近体诗;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也日渐丰富,与主体的情感联系日趋紧密,自然之月逐步人化,变得多愁善感。写月诗走向了成熟,月亮意象也随之确立了其基本的文化内涵,,即月是乱离、相思的折射与见证,又是团圆的寄托与希望。”[40]王莹则把中国古代诗歌与鲁迅、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的内涵作比较:“鲁迅和张爱玲在对月亮意象的书写上,都脱胎于古典,并赋予其现代性内涵(如带有西方象征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的特点)……成功的完成了月亮意象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41]林贞玉总结了李白对韩国古代诗人李奎报的影响及二者在审美意识上的共同之处。[42]曾峻梅认为《古今和歌集》中仅阿倍仲麻吕的“汉土见月”受唐诗影响较大,“与《静夜思》有神似之处”;其它多数作品虽也接受了汉魏六朝诗中月亮意象的影响,但更多地“体现出平安歌人细腻的感受和理性趣味”。唐诗则不同,在承袭汉魏六朝诗中月亮意象的同时,“又在诗人独特体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表层和深层意象。诗中的月壮美雄浑,传达出旷远悲凉的人生意味”[43]。刘茹斐从自然生态环境、伦理文化心态和美学倾向的差异来分析中西文化中月亮意象的不同,认为中国的月亮意象表情含蓄婉约,而西方的月亮意象则更外露、直接甚至热烈。[44]五也有些论文从诗歌主题的角度来探讨月亮意象。殷宪认为“月”是唐诗中表现别离主题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它尚有柳、酒、水等),“月的阴晴圆缺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共同之处,而重团聚、苦离别又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心理”,月“自然成了文人们赖以表现别离和思乡怀友主题的现成材料”,“成了离人们映证友情、乡情、亲情的明镜和遥寄情怀的信使”[45]。殷文虽非专为月亮意象而发,但对月亮意象的研究却是富有启示意义的。苏志敏、张雷则以月亮意象为主,兼及其与孤城、胡乐的组合,讨论了“月”及其意象组合在开掘边塞诗的内蕴、构建边塞诗的意境、涵括边塞诗的情感诸方面起到的独特作用。认为以心象和物象融合的“月”入诗,使得盛唐边塞诗“情感更为含蓄深沉,境界更为雄浑高古、苍凉悲壮”[46]。傅满仓也分析了唐代边塞诗中“月”与“乐”两种意象的组合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两种意象直接诉之于读者的视听感觉,既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又增强了诗歌的美感,进而使边塞诗呈现出有别于阳刚的一种婉曲的风格”[47]。庄超颖侧重月亮意象的特征与离人心理情感的契合,“月亮意象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与离人的感情需求相一致;月亮意象的惟一性、共享性使离人产生超越空间的玄妙之感,从而获得感情慰藉;月亮意象是离人期待团聚的寄托与象征。”
总之,20世纪以来的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除传统的研究问题在不断深化和明晰外,研究范围有所扩大、研究方法也在更新。但不难看到,月亮意象的研究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研究方法和角度尚需进一步更新,大多数学者把探讨的重点放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或情感内涵上,而对它在诗歌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明显关注不足,这样就使得研究范围和内容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这些都是下一步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
议论写法指要
一、议论文知识表解
议论文
特点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
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
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要素
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
事实依据
理论依据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
演绎法——由一般到个别
分类
立论
从正面阐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
驳论
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其正确观点
结构
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论证结构
并列式
对照式
层进式
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方法
例证法
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
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类比法
用另一同类事物或事例比较说明论点
对比法
用反向事例或事理比较说明论点
引申法
又叫归谬法,先假设所驳观点是“正确”的,从而引申出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其错误二、议论文特点扫描
1、明确的目的
当我们了解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个现象或某些问题时,总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主张和观点,把这些看法、主张和观点表达出来,并加以阐释、说明,就是议论;写成文章,就是议论文。议论文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阐述正确的看法、主张和观点,明辨是非,议论的生命就在于此。如果对生活中某件事情、某个现象或某些问题没有自己的看法、主张和观点,就没有写议论文的必要。写了没有针对性的议论文,就是无的放矢,无病呻吟。好的议论文,不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还应该积极倡导正确的看法、主张和观点。2、正确的观点
观点就是我们的看法和主张。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主要的看法和主张,这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有分论点。分论点是从中心论点分解出来的,从属于中心论点,几个分论点共同论证中心论点。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一个错误的观点哪怕能够自圆其说,也是无法得到大家认可的。观点的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和道德标准。议论文要能写得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必须有深刻而有创意的观点。这里的深刻而有创意,不只是指言他人所未言,还指观点是从司空见惯的事情、现象或问题中总结出来的。3、充实的内容
写议论文,应该注意议论文的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要内容充实,最要注重论据和论证。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一般是用事实、道理、定律、公式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作为论据的事实、史实和数据,必须确凿无误,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此外,论据要充分,也要真实可信。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用论证的类型一般分为两种:立论和驳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阐述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式。驳论是对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进行批驳,只要批驳成立就行了。立论和驳论常常是互相联系的,在立论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观点,驳论中有时也要立论,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常用的论证方法一般有:就内容而言,有事实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就方式而言,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论证、正反论证等。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往往搭了一个架子,看起来论点、论据、论证完整,可是只有一副架子而已,好比恐龙的骨架,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好的议论文,应该有具体的内容,而且是精心搭配,严密组织的。4、清晰的逻辑
不管什么文体的文章,都要讲究逻辑的严密清晰,议论文尤其讲究。一段毫无逻辑的话,只能让人读了不知所云。逻辑的严密体现在论证上。论证要严密,无懈可击,清晰地表现在行文上,让人读了一目了然。议论文不得胡乱说话,所以语言要求准确;同时又不必板起面孔说话,所以语言尽可能活泼一些。三、议论文常见模式
第一种:总分式(最常见的全文结构,也称“总分总式”)
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在论说文的写作中,往往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议论的中心问题,展开层次,逐一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要遵循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即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这种全文的论证过程是由人们认识事物时思维的自然过程决定的,不是人们主观赋予或规定的。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论点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同样是议论文,有的侧重理证,有的侧重例证;有的横式并列论证,有的纵向深入论证;有的一事一议,有的借题发挥,有的比喻论证。【例文借鉴】(几乎篇篇皆是,略)
第二种:并列式(比较常见的论证结构)
并列式,也叫“横式”,也叫排比论证。它常用于议论文的论证部分,其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也就是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其先后次序有时是可以前后互换的;它们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例文借鉴】
老鹰哲学
南太平洋上的小龟纵然聪明,不过,最终还是葬身鹰腹!自然界中鹰享有盛誉,仔细总结,发现其有以下三个特点,称之为老鹰哲学。
老鹰哲学之一:看清事实
看清事实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小龟们看到侦察兵爬进了大海,便以为一切安全,便心安理得地爬出了出来,结果呢?只能遭受灭顶之灾。而老鹰却正好相反,它们看清了还有成千上万隐蔽在沙中的小龟,结果大获丰收!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应该看清事实,否则会让我们遗憾终生!司马家族不就因此而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遗憾恼怒吗?我们不也经常因广告效应而买到一些伪劣产品吗?所以,我们需要看清事实。看清事实是一种智慧。
老鹰哲学之二:引而不发
老鹰没有因游客的出现而放弃狩猎,它在等待机会,游人走了,它的机会便来了,最终它成功了!
战争中的“诱敌深入”不也正是这样吗?我们经受住小的诱惑,是为了垂钓更大的猎物,让更多的敌人进入我们的包围圈,一举将它们歼灭!现实生活中不也这样吗?我们一直在等啊等,直到股票涨到一个很高的价位时,我们才把手中的股票抛售出去。这不正也是一种智慧吗?很多时候,我们同样需要引而不发!
老鹰哲学之三:坚持不懈
老鹰没有因游客的出现而放弃了这次捕食,它坚持了下来,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人难道就不是这样吗?苏武牧羊几十载,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他的坚持不懈;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她没有放弃,与各种不利因素作斗争,最终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而成为残疾人心目中的偶像,这是她的坚持不懈;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些都是他们的坚持不懈;八年抗战,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也是坚持不懈……
伟人尚且如此,我们平凡人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坚持不懈是一种智慧!
这便是老鹰的哲学!有了它,老鹰得以捍卫自己的领空,称霸一方,无人匹敌!
学习老鹰的哲学,我们便能驾驭着老鹰的智慧,长出一双坚强的翅膀,以一双锐利的双眼,自由搏击于长空!
本文部分,是“老鹰哲学”一、二、三,它们并列形成排比段落,从三个方面阐述“老鹰哲学”。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从老鹰身上挖掘到符合题意的因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写出了一篇见解新颖、层次清晰、论据充足、很有创意的好文章。行文中,他联系古今名人的事例,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将老鹰哲学的三个特点阐述得通俗易懂,明晰透彻。文章文风朴实,用词贴切,语句干净利落。读起来很顺畅,很舒服。在高考这样紧张的环境中能写出这样从容不迫的好文章,显示了作者很好的写作功力。“老鹰哲学”的提法是本文的创新点,尽管有需商榷之处。
第三种:递进式(比较常见的论证结构)
递进式,又称推进式结构,或纵式结构。其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它们的先后次序一般是不可以互换的,意思是一层一层先后蝉联的。【例文借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天使。
心中的天使是与生俱来,但它不像手脚那样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而是暗藏在体内一个幽深的角落,其位置因人而异并且飘浮不定。但,它一定是存在的,并需要你
用心寻找,才能雕刻出来。(第一段提出全文论点,即论述“是什么”)
雕刻家用他的手将天使复原,让世人看见了他的面貌,我们赞叹他精湛的技艺,却往将更重要的一环忽略了:他找到了心中的天使,并且抓住了它。若没有这一步,一切的技巧都是枉然。
建筑师通过绘制蓝图,可以设计出美轮美奂的摩天大楼。但是,任凭他有天才的设计天分,若不知道这大楼建在何处、有何用途,也不能完成设计。只有知晓了大楼的一些细节情况,才可以设计出壮丽并且实用的楼房。这设计的过程,同样是艰辛的,他需要考察地质、预算经费、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功能,最后得出一个最为优化的方案。那蓝图,就是建筑师心中的天使。他雕刻天使的方式,也是寻找。
小说家之所以可以创作出好的小说,不仅需要言辞的锻炼,不仅需要一个好的故事,更重要的在于,他必须清楚,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传达怎样的意念。这一点不是现成的,而需要艰苦的寻找。伟大的小说家博尔赫斯曾这样描述他的创作状态:“在动笔之前,眼前总是晃动着重重的人影。”可见,那种模糊的意象仅仅是一种创作的冲动,在经过内心的揣测和挣扎之后,故事的线索、人物的样貌等细节才渐渐浮出水面。小说的诞生,也是天使的临世。小说家雕刻天使的方式,是寻找。
(2-4段运用三个比喻性论据分析原因,即论述“为什么”)
那么,你若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如斯的创作天分,只是一个普通的公民,过着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平凡生活,你心中有那只天使,它在哪里呢?你,该怎么将它雕刻出来呢?
其实,和小说家、建筑师一样,心中的天使,需要你自己去寻找。
求学道路上的你,要问问自己的爱好是什么,专业的选择也许将左右你的一生,不要迫于世俗的压力走上歧途。
求职过程中的你,要问问自己的天分是什么,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不要屈从于金钱官职而丧失自我。
如果你在求学、求职的道路上遭遇坎坷,要问问自己,年少时的梦想是什么,若将它拾起,说不定又是一段柳暗花明。
那天使,在你心中,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他都是那只高贵的天使,你要用心找到它,全力以赴抓住它,像小说家一样描摹、像建筑师一样勾勒,最后,你便可以拥有它。
(5-10段运用类比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论述“怎么样”)
雕刻出心中的天使,每个人都可以成就令人瞩目的事业。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结构,是是最一般的递进式结构,是遵循人的认识常规而自然形成的,其先后次序不可换。它是最有助于拓开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本文是以类比推理展开的层进式议论文。
第四种:“对比式”
对比式论证,指文章从正面和反面取材、论证,也即“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各层次既独立又相互支撑,全方位地对问题进行论述。它能使论述过程更加严密,见解更具说服力。【例文借鉴】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恕。
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他却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恕。
多一份宽恕,多一位朋友。多一份仇恨,多一个敌人。
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仇视别人就是仇视自己。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心灵一片纯静。
作者没去论述宽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等,而是紧紧围绕着“选择”,反反复复地说出“选择宽恕”的好处,和“选择仇恨”的恶果。通过一次次的对比论证,让人接受“宽恕”的心灵选择,而抛弃“仇恨”的心态。【例文借鉴】
人之常情
地震后的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地动山摇的那一瞬间,谭千秋老师为什么不是自己先跑出去,而是毅然地用他并不健壮的身躯为四个学生撑起了生命的钢铁之伞?
大难当头,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反应。而地震留给人逃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甚至要以秒计算,让人来不及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所以,那短暂时刻人们的行为基本上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或者说是一个人多年生理、心理、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综合力量的释放。我曾经大胆地设想,如果谭老师在那一刻在向学生高喊“快撤”之后自己也跑出去,应该没有人会责备他;再退一步,哪怕是谭老师连“快撤”也没有喊就自己先逃了出去,似乎也不会有人对他不依不饶。毕竟我们的社会进步了,对人的正常的情感、正常的本能(也就是“人之常情”)能够承认、肯定,进而尊重。所以,“先跑”是不应该成为罪过,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
但我很快就为自己的大胆而惭愧。谭老师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如果”的,他的强烈的角色意识,他的放大了职业精神,给了他坚强的支撑。他镇定有序地组织学生们外撤,那一时刻他的心中应该说只有学生,唯独没有他自己。对他趴在讲桌上的情形,人们也曾设想了种种可能,但我始终坚信,谭老师始终没有放弃和学生一起跑出去的念头的,那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应该是始终微笑着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的,哪怕是震波肆虐的片刻。也许就是在他俯下身去要拉起学生向往冲的一霎那,房子倒了,钢筋水泥把他的形象定格成了师魂的雕塑。大写的“人”演绎了大写的“情”。
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权利,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所以我们可以对诸如“震时先跑”的人持宽容态度。我觉得,对具体的生命个体而言,这个意义上的“人之常情”只不过是最一般、最本初的“情”,这里的“人”更多的还是自然意义的概念。人是有其社会属性的,伦理、道德、文化、责任等等综合因素铸就的是大写的“人”字,而大写的“人之常情”应该是高悬在人们心中的一轮太阳。
本文通过假设“震时先跑”也值得宽容,与谭千秋老师“毅然地用他并不健壮的身躯为四个学生撑起了生命的钢铁之伞”的“下意识的反应”进行对比,深情歌颂了谭千秋老师光辉形象。本文是极好的时评,也说明了作者不仅仅关注校园生活,更把眼光投入到更加广阔的社会,视野开阔,值得称赞。第五种:“启感式”
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感想类可以先叙材料后发感想,也可以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这里主要谈先叙材料后发感想的写法,因为这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这种写法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当然也可以采取“联”“引”“议”“结”或“引”“联”“议”“结”的步骤。【例文借鉴】
有用者,即是“材”
同样的一根怪状树根,木匠认为它一无是处,弃之一旁;雕塑家却视为至宝并加以雕刻,成为艺术品。大相径庭的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材”?衡量“材”与“非材”的标准又是什么?我认为:有用者,即是“材”。“有用”是衡量“材”的标准。
(“引”,引出材料,并提出论点。)
对于人,同样如此。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有才之人,但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中能够发挥他的作用。何谓人才?有用的人就是人才。喜剧演员潘长江有一句话讲得好:“个子小怎么了?浓缩的都是精华,小有小用,大有大用呗!”不错,实际正是如此,在舞台上需要潘长江这类搞笑丑角而不需要姚明那样的九尺男儿。可以这样讲,舞台上的潘长江要比姚明有用,而球场上的姚明却要比潘长江有用,这也正是“笑星”与“球星”的区别。
商业巨子宗庆后说得好:“有用的人为我所用,有用的人各施其用,那企业就活了。”也正是这句话成为“娃哈哈集团”的用人标准。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是第一个在全国推行“只看本事,不看学历”的用人标准的公司。的确,作为一个明智的决策者,作为一个精干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唯才是用”。
(“议”,证明论点,用了两段。)
古往今来,善于用人的例子不胜枚举。曹操曾不顾关羽为敌邦之将而施以厚恩。对于谋士们的反对,曹操坦言:“虎勇之将,仁义之将,关云长有大用矣。”华容道解围证明了这一点。信陵君曾不顾侯公身份低微而屈身与其交游并以礼相待,他的理由很简单——“侯公,有用。”果然,献计,然后“面北自刎向我主”,印证了信陵君的判断。
(“联”,联系引申,因原用了今人事例,此则用古人事例,进一步证明观点。)
有用,即是“材”;有用者,即是“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清晰化,判断“材与非材”的标准应该走向专业化。与其“样样通”不如“一样精”。一个人在自己特定的发展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出了社会价值,那么他一定是有用的,那么他一定是位专业人才。
朋友,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请相信自己就是晴空中美丽彩虹上的一条色柱,纵然你只会现出一种色彩,但你是有用的,彩虹因你而美丽。
有用者,即是“材”。愿我们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结”,有结论,回答了“怎么样”,并作抒情式号召。)
本文为典型的“引一议一联一结”的结构形式。引材料,简明扼要;明观点,要言不繁;发议论,情理相生;联现实,有的放矢;作结论,善于照应。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语言准确,都是本文的闪光点。第六种:“比喻式”
比喻式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糖衣裹着的炮弹”,形象地说明了资产阶级的阴险、毒辣;“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万里长征”比喻整个过程,“第一步”比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这一胜利,还只是整个革命进程的“第一步”,这就形象地说明夺取全国胜利不仅不能骄傲而且应坚持两个“务必”才能达到目标的道理。俗话说:“说不清,打个比。”因为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能够激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有时作者论述不清的东西便可以由读者通过想象来加以补充,加以理解,从而清楚起来。生动风趣的比喻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设想,从而使文章的论证生动、形象、深刻。运用打比方的方式来构建文章可使文章涉理成趣,灵气飞动。课文里有文言议论文《劝学》、有现代议论文《拿来主义》,再如:①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加里宁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家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作了详尽严谨的论证,听众始终茫然而不得要领。
有人问:“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
加里宁乘机反问:“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脚还是左脚?”
全场静默片刻,突然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农民代表们都笑了。
一大篇抽象论证没能说服农民,一个浅显的比喻却说尽深蕴之理。
②在一次教授会上,为爱米诺德能否成为讲师发生了一场争论。一位教授激动地说:“怎么能让女人当讲师呢?如果她做了讲师,以后就要成为教授,甚至进入大学评议会。难道能允许一个女人进入大学最高学术机构吗?”
希尔伯特教授反驳道:“先生们,候选人的性别绝不应该成为反对她当讲师的理由,我请先生们注意:大学评议会,毕竟不是澡堂!”
这里“大学评议会不是澡堂”就是反喻。这一反喻掷地有声、铿然作响,驳得对方哑口无言。【例文借鉴】
找工作就像谈恋爱
找次工作好比谈场恋爱,中意一家单位就像钟情一位姑娘,朝思暮想、辗转反侧,忽而胸有成竹,忽而患得患失,忽而意气风发,忽而痛定思痛。
找工作之初,收集用人单位的情况就像留心爱人的一举一动,写求职信仿佛是写情书,投递简历便是“求爱”第一步。不过,投递的时候,你千万要像抛绣球那样,瞄准了再扔,否则本想扔给才子,却撞中了莽汉。
终于有家单位通知面试了,怀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喜悦,信誓旦旦地向该单位诉说着自己的“情有独钟”。回家后就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等待,再等待。佳人让你望穿秋水,单位也让你秋水望穿。有时石沉大海,有时有信儿传来,轻描淡写“简历已入人才库”,就像她忽然说“我俩不合适”。
没人回答“为什么”,只能沉默,只有憔悴,只会自问“你以为你是谁”,带着阿Q般的自诩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自慰。
几个月后,终于从失意中恢复过来,“天生我才必有用”,“好男儿何患无妻”,于是重整盔甲又开始奏着“高山流水”觅知音。
只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终于,累了。希望,失望,再希望……
渐渐的,“爱谁谁了”的感觉在黑暗中疯长,是个单位就行,就像只要是个姑娘都愿意似的。只是仍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刷下的总是我”?有时候,想起曾经“初恋”过的那家单位,心头也会涌上一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惆怅与沧桑。
其实,一切不必太认真:找个工作,谈场恋爱都不是一辈子的事。
只是,天空了无痕迹,鸟儿却已飞过。
文章在写“找工作”的情形时就用了一连串的相似联想,用类似的“谈恋爱”情形来比喻描摹,使“找工作”的情形得到异常形象新颖的表达,让读者也随作者的联想而联想,随作者的体会而体会,让人觉得别具一格,幽默俏皮。
四、议论文写作要点
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文章例话》)首先应明白议论文是把能“说服他人”作为终极目的的。写好议论文,要着重提高几种能力:(1)认识深刻;(2)有创见;(3)角度新颖;(4)说理充分。一句话,增强说理能力。写好议论文,要着力做到几个方面:既要抓得准,又要说得透,还要理得清。可以参考以下做法。1、总构出全篇的框架
将阐述道理的过程设置为紧扣思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主体内容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开拓思路的论证结构。至于怎么灵活用好这种结构,则关键在于变通,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中各自的论述侧重点。
2、分解出几个分论点
议论文重在说理,说理要充实,文章要达到一定的篇幅,就必须对中心论点进行剖分,然后对每个分论点进行论证即说明理由。不会剖切出分论点,是不可能写好议论文的!分解分论点的方法有:
(1)并列法。即对中心论点进行“横”向的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以显示思维的全面性。从各个方面把道理讲深讲透了,文章厚度感就大为增强,才理足气盛。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分解为这样三个分论点:①)苦可以激发进取心;②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③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比如,《缺憾》一文,列举了印度泰姬陵的悲剧性故事、《乱世佳人》扮演者费雯丽的“两道高低长短不一的柳眉”、日本的东照宫的有意颠倒“一支梁柱的雕花”、“女娲补天”“老天也会损坏的”等事例,从“横”的方向,阐述了“完美”和“缺陷”的辨证关系。最终落脚到“人世间的缺憾遗恨更是常态,又何须苦苦痴想求全”的结论上。(前有《细节的魅力》等例文)(2)层进法。即对中心事理作“纵”向剖析,以显示思维的深刻性。分论点间,结构上要呈现出一种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结构美;逻辑上要呈现出“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一种“台阶性”思维过程。如“在困难面前”可以分解成这样的几个分论点: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这三个分论点就呈递进关系。(前有《无法完美》等例文)(3)对比法。即将事理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以显示思维的鲜明性。如“学贵多问”可以分解成这两个分论点:①多问可以相互参照,便于释疑;②孤陋寡闻导致学业荒废。(前有《功夫在课外》等例文)3、引用典型鲜活论据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例文借鉴】
好奇心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那么放眼世界呢?这样的“好奇而无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贞德满足了中世纪人们的好奇心;怒吼的伽西莫多满足了芸芸众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语言,在这样的语言之中写的尽是愚昧,平庸,衰亡与了无生机。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淡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与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可以说,没有观察与帮助我们更好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者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
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就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的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
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这是2008年江苏高考卷作文中难得的一篇议论文。本文在论述“真正的好奇心”时用了三段、三个分论,形成并列式,结构清晰规范;更值得肯定的是文章运用典型而鲜活论据,如鲁迅作品人物祥林嫂、阿Q、喻体“铁屋子”,中世纪的火刑柱,帕斯卡尔、《哈姆雷特》的名言,似乎在论证中随叫随到,恰好地表现出深刻的立意、独立的见解。4、注重处理事理关系
在议论文写作中,既要摆出事实论据,又要有必要的理论论据,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文章写作成败的关键。就同学们的写作实践看,许多同学常犯的毛病是重事实论据而轻理论论据,或两者没有有机的结合。反观成功之作,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将“事”与“理”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对事例进行分析,而不能“以摆代论”。【例文借鉴】
努力
努力是使人生不至于浅陋、无聊和空虚的催化剂。
短跑运动员都会你追我赶地拼命冲向终点,而在人生之路上跋涉的我们,也本能地害怕碌碌无为的到达终点,毕竟人生只有一次。于是我们都力求在路上有讲究地活着,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多姿多采。
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因此每个人都在追求生命的完美。上帝说,单个的男人或女人都是残缺的一半。因此,苍茫天地间的每一个男人和女人终其一生就是一种天长地久的寻觅,找寻一场得以丰富和完善自我的爱情。也许他们到过生命终点时仍与爱情失之交臂,也许只有短暂的“曾经沧海”。无论如何,生命中有某一瞬间的怦然心动,有努力的寻找和寻找的努力,就有幸福的人生。选择爱你的需要努力,而爱你选择的更需要天长地久的努力,正如苏芮那首颇得沧桑漫漫与地老天荒之味的《牵手》所唱:“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会更忙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看每天赶去上班的匆匆忙忙的人们,那里面流动着多少憧憬,多少向往,即使昨夜才同丈夫(妻子)吵过嘴,一样义无返顾的前进。人都害怕停滞,害怕死寂,愿做永动之时钟,不腐之流水,不蠹之户枢。行动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证明。“子贡倦开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好一个“生无所息”!也许我们的努力在一开始与我们完美的目标尚有很长一段距离。可这正是我们再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永恒的人生正像一条无止境的跑道,只有不断地进步,才有可能接近我们向往的那个地方。因此,我们要以同一种激情面对失败与成功,对自己跳起来老够不着的东西也心怀执著,随时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如弦上之箭,如出鞘之剑。
小学时就读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时以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充其量也就只明白“好好学习”,并未真正懂得“天天向上”。在原始森林里见到那些向光植物,往往会从心底生出一种真切的感动,它们为了得到阳光照射,硬是向上长到数米甚至十米高,求生的努力几乎达到极致。生活中也常常这样,生意人赚了一万就想着如何再赚十万乃至百万,可谓马不停蹄,人难止步。这种“贪”往往为一些人所不齿,被贬斥为欲壑难填。其实这种向上的努力任何人也难以自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也不能忍受那种失去追求的日子。努力是跌倒了还要爬起来,是对平淡的改观,对落后的改善,对成功的加码。生命的不安是人类精神的根本,敬安而没有努力,以至没了自己,也就消失了时代的助力和贡献。“落后就要挨打”,于国家如此,于民族如此,于个人亦是如此。
每一段努力都会踏上一个新台阶,而这又是下一段努力的起点,于是我们就不会忘了一位伟人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这篇议论文章思路很开阔,内含也比较深远。中学生一般写来,大都是学习、工作的努力,而在本文中“努力”成了一种生活态度、道德修养。这是对生活真切体验后的睿智。
本文在事理关系的密合无间上给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把最简单最淳朴的道理论证好了,就是一篇好文章。
二、论据的选用朴实而典型,有名言,也有并不新奇的甚至很原始的事例,如原始森林里的向光植物,却也像信手拈来而有力证明着观点。
许多同学常因搜寻不到新奇的事例做论据而烦恼,以为有了新奇的论据才能写好文章,这是所谓“论据先行”;殊不知写议论文章应是“道理先行”,有了实在的道理,再顺拈论据以佐证,这种论据一般是不会没有的,甚至是俯拾即是的。
许多同学常把论据摆了一大堆,全是现象呀,新奇事例呀,而没了最需要的道理,倒是导致了议论文的浮浅和平庸。本文则能以说理为主纲,顺拈论据佐证,将论据紧密融入说理中,为我们写议论文处理好“事”“理”关系提供了范例。
注重论证吧,论证是什么?讲一点道理。什么是道理?简单地说,不过是一些因果关系而已。
5、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这里的“实际”,指的既是“现实”也是“历史”;既是“生活真实”也是“艺术真实”,消除在这个问题上的片面认识,以便拓开联系生活实际的思路。
6、摆事实是说理关键。应把用“排比语段”来作为阐述道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用“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等句式加以反问,将事实作为讲理的一种强化手段来推广。
7、讲究一点哲理思辨。具体地说就是把“联系发展”“一分为二”“实事求是”“整体与部分”“看问题要全面”“绝对与相对”等哲学观点有意识地引入文章,以增强文章的思辨色彩。从根本上解决议论文不会讲理或讲理太肤浅的问题。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专题复习:实用写法指要”,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实用写法指要按2007年起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所界定的实用类文章,包括范围较广,指新闻、通讯、访谈、调查报告、传记、社科论文等,高考中主要应用于阅读,而写作上几乎应用不到,因此本节不作讲述,只扼要介绍传统体裁分类下的说明文和常见应用文的体裁特点和写作要点,因为在目前的高考写作中可能会用到。一、说明文知识图解
说明文
特点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为写作目的以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解释、介绍实体性事物事理说明文——解释、介绍抽象性事物按写作方法分
介绍性说明文——一般是介绍实体(建筑物、用品等)事物描述性说明文——说明与描写结合,形象具体地说明事物,具有一定的文艺色彩记叙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发展或生产、操作过程阐释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议论,阐释抽象的事理按功用范围分
一般说明文——说明一般事物或道理科技说明文——说明科技产品或高新科技知识应用说明文——以说明书、简介、规则等为主要样式方法
下定义
用判断句对事物本质特征做简明概括的说明举例子
列举事例对事物做具体说明分类别
按照一定标准、角度对较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再逐一说明打比方
运用比喻方法,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形象化的说明作比较
将此事物与彼事物进行比较,说明此事物
横向类比对比纵向引资料
引用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列数字
用数字资料对事物加以说明画图表
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说明作诠释
就事物的某一特点做些解释摹状貌
对被说明对象进行状貌摹写顺序
空间
由外到内由下到上或由上到下由前到后时间
按发展过程按工艺流程按认识过程逻辑
由主到次由浅到深 二、说明文写作要点说明作为五种基本表达方式中的一种,也应该很好地掌握它。关于说明,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说明是一种解说事物的方式,解说语气一般比较平实,讲究清晰、准确和逻辑顺序,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
2.写说明文一定要注意顺序和层次。常见的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种。如果是科学说明文,则特别强调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内在逻辑顺序。
3.说明的常用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但也不排除运用比喻、借代、拟人等修辞手法作形象化的解说。
三、应用文知识图解
书信
要求
要考虑收信人的身份、经历、文化水平等特点,做到得体、明白
要针对写信目的,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要避免啰嗦、雕琢,做到语言简洁、平直
格式
信封
上:收信人邮编及详细地址
中:收信人姓名(居中)
下:寄信人地址、姓名及邮编(偏右)
信瓤
开头——收信人称呼:单独成行,顶格书写,后加冒号
正文
问候语:单独成行,空两格写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结尾:表祝愿或敬意;“祝”或“此致”可紧接正文或单独成行——单独成行则应空两格;“敬礼”或其他,另起一行,顶格
署名
写信人姓名:结尾后另起一行(偏右)
写信的时间:姓名下另起一行(偏右)
电报
要求
语言精炼、明确;不加标点,不分段;每格一字,字迹清楚
格式
电报头栏:由电信局营业员值机员填写
收报人住址、姓名
电文和署名:先写正文,紧接着写发报人姓名
发报人姓名、住址、电话:详细填写(不发出)
启事
要求
内容清楚、完整
语言明确、通俗
格式
首行正中写启事名称,字体大于正文字体
第二行空两格写启事内容(目的、意义、内容、形式、要求)
正文后另起一行于右侧署名,再另起一行于右侧写日期
慰问信
要求
内容视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感情充沛真挚;文字要朴实
格式
标题:首行居中,“慰问信”或“致某某的慰问信”
称呼:标题下空一行,顶格写慰问对象
正文
首先说明写信的原因
再叙述对方的事迹或困难
最后提出希望或鼓励
结尾
结束语,鼓励或祝愿的话
署名
写慰问信的单位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写在正文右下方
日期
另起一行写发信的年月日,居右
通知
一般通知
要求
内容清楚完整;格式正确
格式
名称:“通知”或“某某通知”,字体略大,首行居中
正文:被通知者的名称和所要通知的内容
落款:写在正文的右下方
日期:发通知的时间,写在落款的下一行
特殊通知
比较重要的通告,如:“任免通知”、“工作调动通知”等
新闻
特点
事实的真实性
时效性
指导性
格式
标题
居中,简明,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
用简明的语言把新闻的主要内容告诉读者
主体
写明新闻的主要内容,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结尾
归纳或预示前景,也可以没有结尾
说明书
要求
书面语言,通俗、准确、鲜明
实事求是,如实反映
格式
标题:居中写标题,如“说明书”或“某某说明书”
中间:写正文,多用分条陈述式分项说明
落款:写明制作说明书的单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等(偏右)
求职信
特点
言辞诚恳,态度端正
格式
标题
“求职信”三字居首行正中
称呼
第二行定格写“某某公司经理”或“某某局负责同志”等字样
正文
先自我介绍,接着写有关事项
针对性自我推销
结尾
强调求职的愿望
写感谢或致谢的惯用语
右下方写上自己的名字
调查报告
特点
鲜明的宗旨;明确的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
格式
开头
交代调查的时间、地点、范围、目的等内容
主体
交代调查的对象、方法及经过
结尾
归纳出结论
演讲稿
特点
话题来自于生活
注入演讲者强烈的感情
简洁性
语言真实亲切
格式
开头
开篇点题
主体
多方面去阐明或证明演讲的主题
结尾
对全文做一收束,呼应主题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
1、应用文的特点
(1)因事而写,内容真实。应用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用”。为用而写,有用才写,这是应用文与其他文章的最大区别。
(2)对象明确,非看不可。
(3)语言得体,文字简易。
(4)时间性强,讲求及时。
(5)格式固定,书写规范。
2、应用文的种类
应用文的范围很广,如启事、读书笔记、书信日记、倡议书、感谢信、表扬信、演讲稿、申请书等,最常见的有十四五种。按照不同的用途,应用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行政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用来处理公务的,一类是个人用来处理私事的。
3、应用文的用途
(1)传递信息。(2)处理事务。(3)交流感情。(4)用作凭证。
四、应用文写作要点
不同的应用文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但用得最多的恐怕还是叙述语言,其次是议论语言和说明语言。如写信,语言表达方式大都和记叙文或议论文一致,启事就有可能要加用一些说明语言,演讲稿往往有论辩的要求,这就需要议论。因此,写好应用文,它的基础还是语言表达,在这一前提下,再考虑应用文的格式规范,包括口吻、称谓、身份、行款等,凡在中学阶段涉及到的应用文,它的基本行文方式和格式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五、应用文八体写法
1、书信
一般书信(包括请柬)包括五个部分:(1)称呼。信纸第一行顶格写,后面加冒号。(2)正文。第二行空两格写起,转行顶格。可有若干段落。(3)结尾。正文写完,如果正文最后一行空格比较多,可以接着写“此致”、“祝”等词语,否则,另起一行空两格或四格写“此致”、“祝”等词语。然后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进步”等祝颂语。(4)署名。一般写在祝颂词下行的后半行。(5)日期。写在署名下一行,靠右边写上年月日。请柬除具有书信的特点外,还要特别写明出席的具体时间、地点,用语要客气有礼貌。另外,还要注意信封的写法。要写清收信方的邮政编码和详细地址。收信人的姓名、称呼位置居中。称呼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不宜写“父母大人”、“姐姐”等称呼。如果是挂号信,还要写清发信人姓名;如果是特快专递信件,还须按要求写上自己和对方的电话号码。2、启事
启事,本义为:.陈述事情。多用于下对上;作为应用文文体,则为公开声明某事的文字,多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启事的写法是:第一行正中写启事的名称,如“征文启事”。第二行空两格起,写启事内容。末尾右下方分两行写署名、日期。启事的有些内容要十分具体明确,如地址、时间、联系办法等。有些内容就不应写得具体明确,如“失物招领”中有关失物的详情,以防冒领。3、通知
通知的一般格式是:第一行居中写“通知”二字。第二行顶格写被通知方的名称,加冒号(如果正文已明确了通知的对象,被通知方的名称也可略去)。下行空两格起写正文,如果正文内容较多,可分条写,以便读者把握内容要点。署名和日期分两行写在正文的右下方。4、电报
在电报专用纸上按要求逐项填写收报人的姓名、地址。电文一般不加称呼,不点标点,不留空格。署名紧接正文,可用对方熟知的略语表示。数字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每一格最多可写四位数。写电文既要简洁,又要明白,不要因过简而产生歧义,引起误解。5、新闻
新闻的样式很多,下面简介一下简讯的格式:(1)标题概括简讯的主要内容。(2)导语导语是简讯开头的一段话,要求用极简明的话概括简讯的最基本内容。(3)主体主体是简讯的主要部分,要求具体清楚,内容翔实,层次分明。(4)结尾是对简讯内容的小结。有些简讯可无结尾。6、广播稿
广播稿的格式和一般报刊用稿的格式没有什么区别。但要注意收听效果,语言要通俗口语化(书面语改为口头语,文言改为白话),避免因音同字不同造成误解,也不要因念不出标点而产生误解,如“‘希望小学’每个学生都有本《家长捐资助学调查》。”读起来容易使人产生不同的理解。7、申请书
写申请书的目的是通过向上级或有关主管部门提出自己明确而具体的某种要求并申明理由,以期得到批准。申请书的一般格式是:(1)标题括事由和文件名称,如“入团申请书”。(2)正文包括申请原因(含申请者有关方面的基本状况)、事项、理由和要求。(3)结尾署明申请者和日期。写申请书,事项要明确,态度要积极,言辞要恳切,理由要充分。8、说明书
说明书要求对所说明对象的介绍既全面又有重点。要客观、准确、简明、通俗,不可因追求文词华美生动而失实,产生误导作用。应用文为特定需要服务,受到明确的写作目的、专门的阅读对象、一定的使用场合等条件的制约,因此,行文要注重得体:既要准确表达意思,又要适合对方的心理情感,适应特定的人际关系,适应传递信息的环境条件和其他条件。遣词造句既要说得“明”,又要说得“雅”,因此,要学会正确使用一些习惯用语和少量惯用文言词语。注意:
应用文较之一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与生活、社会联系更紧密,格式、行文习惯更有规矩。我们无论使用哪种应用文,都必须按其各自规范化的约定俗成的格式来写,不能随意杜撰。强化常见应用文的格式训练,包括书写要求、行款式样、结构形式、习惯用语,称谓和签署等,这是应用文写作训练的重点。语言要简明得体,注重规范性。1)简明。简明是指语言简要、明确,不能像记叙文那样细致描述,也不能像说明文那样具体阐明,更不能像议论文那样逻辑推理。2)得体。得体是指语言的运用要注意语言环境。这里主要指具体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及表达方式等。语言得体首先要注意表达对象。对领导、老师、父母及其他长辈,一般不能用“希”“望”,应该用“请”、“恳请”。应用文中的某些公告,有告之于公的意思,所以表达上应十分客观,如合同、规则等,而有些则不同,如报告、请假条等,带有请示性质,语言应谦敬些,应用文中的书信,带有最重的主观色彩,给不同对象写信,更得强调语言的得体。语言的得体还要注意表达方式。有的应用文要用书面语表述,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告示等,有的则强调口语,如发言稿等;大部分应用文在表达方式上用记叙、说明和议论性文字,如果用抒情笔调来写,则显然不得体。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046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