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二上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集体备课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上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集体备课》,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课题:量一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常用尺,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2.通过对长方形各条边以及折痕的测量,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实际测量,培养学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与难点: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表象认识。能合理利用测量工具,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测量方法的操作能力。课前准备:米尺一把、卷尺一把、学生尺一把、三角尺一副、一张长方形纸。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认识尺1.提问: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带来的尺呢?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2.提醒:你的尺可以量哪些物体呢?如何来量呢?追问:量时应先找到什么?(o刻度)请学生介绍在课前准备的一种尺。在认识尺的活动中,目标主要是两个:一就是介绍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二就是如何来看这些工具的刻度。活动二:用学生尺量1.选择工具。讨论:要想量它的每条边长度,该用什么尺呢?(用学生尺量一量)2.测量长方形的边。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学生量后,汇报测量的结果。(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相等)3.测量长方形的折痕。追问:你知道怎样折,折痕是最长的吗?(长方形对角折的折痕最长)4.讨论。想一想:这样的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5.小结: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这很重要。学生取出一张长方形纸。独立用学生尺量长方形的各条边,并填在书上。小组活动:将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长方形边的特征,要让学生明确用什么工具量,如何量。要强调选择工具的重要性。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要渗透估测的意识。活动三:用各种尺量1.选择。提问:要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约有多长,要用什么工具呢?2.测量。3.比较。讨论:先估计一下数学书的长大约有几拃?4.说明。小结:我们测量出来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可千万不要小看。有的时候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就能用它们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活动: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然后再分组合作测量,汇报结果。活动:用手去测量一下,看看是不是和你估计的差不多。在这个活动中,除了让学生量出长度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当身边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我们的手脚来进行估测。活动四:想办法量1.选择。讨论: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2.活动。走10步,量量大约有几米?从篮球场的这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走了多少步,再量量大约有多少米。同桌合作完成。3.你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工具,可以量出球场上的哪些长度?小组讨论:具体的测量方案。按方案到球场上去实地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评选出最佳测量方案。先要组织学生充分地考虑好方案。学生的方案可能很多,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重点交流。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五:全课总结今天我们通过“量一量”这节活动课,知道了很多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下课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进行。课题:认识厘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与难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画出线段。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教师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一组跳绳、一组拔河)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1)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3)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4)师演示并指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小结
(2)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试着把它画在纸上。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4)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5)依据线段模型练习。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3.(1)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4.(1)以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说说能画几条线段。(2)引导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5.完成课本的其他练习6.全课总结: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试一试。(2)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3)同桌讨论: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1)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2)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3)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刻度尺上的结构,自然地揭示出“厘米”这个长度单位。通过比划并“寻找1厘米长”的物品,进一步体会“1厘米有多长”,认识到当我们表示很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课题:认识米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形成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2.在活动中,注重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重点与难点: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表象。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课前准备:米尺一把、卷尺一把、1米的绳子一根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复习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课桌长100(),宽40()。大拇指长约6()粉笔长约7()铅笔盒的长约23()2.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通过复习,为认识长度单位“米”作铺垫,渗透“米”和“厘米”的联系。活动二:认识米1.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等比较长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就比较麻烦了,这时该怎么办呢?2.认识长度单位: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1)比一比集体交流(2)看一看出示米尺,介绍刻度①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②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3)量一量。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要用米作长度单位?谈话:请同学们将一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请同桌先估一估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然后用这1米长的绳子一起去比一比,互相说一说比的感受。a.完成“试一试”。先估计一下,再去量一量。小组合作,做好记录。b.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同桌合作完成,认真测量,做好记录。C.举例说明。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同桌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在新授中,让学生先进行1米有多长的实践活动,初步形成对米的长度表象。在量不同物体长度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米的含义,建立1米的表象。活动三:生活运用1.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课桌长1(),宽40();学校的大楼高约20();小刀长约10()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7米70厘米70米80厘米80米追问:你是怎么排列的呢?3.一段红绳长26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1)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米)(2)还剩多少米?=(米)4.独立完成书上的其他习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建立把新知与生活实际建立有机联系,加深对“米”的认识。活动四:全课小结今天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双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课题:认识线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2、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3.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点与难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画出线段。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教师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一组跳绳、一组拔河)通过动手操作,直观认识线段。再通过举例证明,教师的归纳总结,明晰线段的特征。二、

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3)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4)师演示并指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小结
(2)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试着把它画在纸上。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4)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5)依据线段模型练习。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

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1)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

4.(1)以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说说能画几条线段。

(2)引导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

5.完成课本的其他练习

6.全课总结: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试一试。(2)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3)同桌讨论: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1)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2)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

(3)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在拓展巩固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出发,结合线段的特征加以整合。

延伸阅读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集体备课


1、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会写4个字。知道三对反义词。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火、文、六”

呈现“人、火、文、六”四个要求写的字,让学生观察四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1)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再描红。

(3)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五、作业: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板书设计:

14.画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2四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季的特征。

2.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从哪些地方看出是秋天呢?

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我们来看大屏幕,猜猜是什么季节?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看图片,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最后定格)

揭题: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板书课题2.四季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根据注音,读读课文。①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②有不明白的地方,用横线划下来;③标一标课文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看看小伙伴间能不能解决你感到困难的问题。

3、反馈

①课文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②提出难点,全班帮助解决(自主、合作、探究)(字词在本节课解决,课文理解教师酌情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11个生字。

2、哪些字的读音你认为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注意整体认读音节及平翘舌音)①指名说、带读

②自由读、开火车读生字。

3、练一练,连一连:

Yuánshìduìjiùshuōxiàyèxuědōngdùqiū

对说是叶圆夏秋雪肚就冬

*这些字哪些方面(字形)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能给这些字找找好朋友吗?(指名说)*“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这些词语多好呀,我也会试着说几个。

4、学写“七、儿、九、无”4个字

①读读“七、儿、九、无”4个字

②这几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③重点指导“七”和“九”两种笔画,让学生明白:①它们都是一笔写成②观察转折角度、运笔的大小

五、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初步感知了四季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

1、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句话进行研读。(合作学习)

2、小组汇报、交流。(允许学生用各种方法汇报:诵读、合作表演读等)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放背景音乐。

3、评价。(你觉得刚才的朗读好吗?为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指导),(激发情感,引起兴趣)

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背一背、记一记。自由准备,全班背诵。(轮流起立把一篇文章背完)

三、拓展作业

说说画画:

你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并能给图画取个名字。(放背景音乐,用背景音乐来调控画画的时间)

挑战题:(教师酌情决定做否)

读读下面的儿歌,你能试着写几句吗?

春雷唤醒了桃花。

夏雨洗绿了树叶。

秋风染红了枫叶。

冬雪铺满了大地。

四、课后延伸

找找描写春、夏、秋、冬方面的小诗,读读并能介绍给小伙伴们。

板书设计:2、四季

草芽(尖尖)————→春天

荷叶(圆圆)————→夏天

谷穗(弯弯)————→秋天

雪人(顽皮)————→冬天

3.小小竹排画中游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课文,知道祖国的江南是“鱼米乡”。

教学重点:

1.通过读课文,知道祖国的江南是“鱼米乡”。

2.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祖国江南风光的美,知道祖国江南是“鱼米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今天我这位导游想向各位推荐一个特色旅游景点,不知道各位是否有兴趣听我介绍一下: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您阅读我们旅行社推出的江南游介绍。江南一带位于中国的东部,那里物产丰富,有“鱼米乡”之称;那里河流密布,两岸树木茂密,禾苗绿油油。在那里,您可以乘坐“竹排”这种特殊的水上交通工具领略如画美景。

二、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㈠初读课文

师:书上又是怎样来描写江南美丽的景色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注意要读准字、词、句。

㈡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师:请小朋友看看上面的这些生字朋友,你都认识它们吗?赶快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㈢小组合作,认记生字。

师:现在请四人小组合作,你们想想好办法来记住这些字,看哪组记得最多。

㈣游戏:“捉气球”。

(课件演示:每个气球上标有生字,读对了就用鼠标点击生字,把气球定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㈠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㈡指名朗读课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㈢小组合作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㈣小组交流汇报

㈤全班齐读课文

四、书写指导,掌握结构

㈠谈话导入:小朋友,我们已经会写了好多字,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写几个新的字,你们有信心吗?

㈡出示“口”,学生认读并组词

⒈仔细观察,掌握结构

师:观察“口”这个字,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怎样写才好看?

⒉师范写,生书空

⒊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⒋展示学生作业,生评议

⒌继续写,争取比前一个有进步

㈢同样方法学写其它的汉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㈠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认读(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

㈡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解疑质疑

㈠读读想想,鼓励学生质疑。

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⒉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上做记号。

⒊四人小组交流问题,能在小组中解决的就直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待会全班交流。

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密”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江南是鱼米乡?

(3)小竹排是在水里游的,书上为什么要说“小小竹排画中游”?

㈡小结:江南一带河流很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因此人们都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正因为这里很美,就像一幅山水画,所以才会说“小小竹排画中游”。

㈢师补充课题,生齐读课题“小小竹排画中游”。

㈣朗读指导。

⒈在这么美的地方,撑着在竹排,看着两岸优美的景色,你的心情怎么样?

⒉那你能用快乐的心情来读一读吗?你自己来试着读一读。

⒊谁来试试看,把你高兴的心情读给大家听?(指名读,齐读。)

⒋拓展活动:评选“金嗓子”。(小组推荐人选,师生共同评比。)

⒌配乐朗读课文: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江南水乡美丽的风景,鼓励学生用适当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激发想象,丰富情感

⒈悟江南:小朋友都去过江南的很多地方,你能把你在旅游时看到的、听到的说给其他的小朋友听吗?

生交流介绍,师点评并指导说话。

⒉画江南:在课本的江南插图上填上美丽的一笔。

⒊诵江南:让学生根据画的内容改编课文。

⒋赞江南:小竹排顺水游到了江南的其它风景名胜区,让学生进行情境说话练习,说几句赞美风景的话。

四、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五、收集江南风景图片在教室中展览。

查找自己旅游时拍摄的照片,下节课向同学介绍旅游风景点的美丽风光。

板书:3、小小竹排画中游

鸟儿唱鱼儿游

树木密禾苗绿

4.哪座房子最漂亮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会认9个字。

3.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7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小学堂为什么最漂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演示课件,整体感知农村的变化。

1、谈话揭趣,今天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欣赏那里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农村风景图片)

2、生自由发言,说说看到的风景

3、师边演示课件,边叙述:勤劳的农民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造起了房子,你们看--(诗歌内容)出示板书:《哪座房子最漂亮》

4、数数有多少座房子,哪座房子最漂亮?

5、你能不能像老师那样来夸夸这些房子?一句、两句都行。

6、生看课件夸夸这些新房子。

7、指导学生圈字,指导读准字音学习生字,

a.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b.去掉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男女生比赛读。(看课件)

c.开展“小组擂台赛”读含有生字的词语。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

2、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词语,句子读给大家听,请小朋友来评一评。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看看课文有几句话,最喜欢哪一句话并做上记号。

2、朗读交流: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第一句

方法A、学生说理由,教师相机演示课件,让词组“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与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

方法B、学生说理由后,教师请他们在课文插图上图词对应连线。

(1)换词读诗句,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如果不重叠,你读了有什么感觉?)

(2)指导朗读:这么美丽宽敞的房子,谁能用朗读来夸夸他?

第二句

生说理由后,请他们在插图上指出“房前、屋后”的位置。

(1)说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花果香、树成行”图词对应连线。

(2)师生想象朗读。

第三、四句。

(1)在小朋友眼中,那座房子最漂亮?(请学生用诗句回答)

(2)为什么我们的小学堂会最漂亮呢?

(3)指导朗读第三四句(通过指名分别读三四句,引导学生比较、评价、领悟问句和答句的读法。)

(4)有感情地读好诗歌。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

四、课堂练习。

五、拓展活动。谈话:我们夸了图片上小朋友的学校,再来夸夸我们自己的校园。

六、布置课外作业。画画我们自己的学校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诗歌

1、生练习朗读。

2、指导学生背诵。(看图背诵,教师引背)

3、比比谁背的最好。

4、唱一唱课文。鼓励学生把课文编成歌曲,先在小组内唱,再到全班唱。

二、巩固识字。

1、做“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2、四人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去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3、交流:用比较法记偏旁:“穴”与“宝盖头”,“户”与“尸”。

4、开火车给“香、哪、门、们、窗、要、亮、房、们、座、漂、青”组词。

三、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了、子、门、月”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生字?

2、分析字形,记住新笔画:“横撇、弯钩”,并用比较法区别“了、子”;用说笔顺法记忆“门、月”。

3、指导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评。

板书:4、哪座房子最漂亮

青青的白白的

宽宽的大大的

小学堂

5、爷爷和小树

教学目标

1、识10个生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4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树立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2、理解重点词语“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了解人和花草树木的关系。

课前准备

1、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爷爷”和“小树”的头饰。

2、收集有关“树木为人类做贡献,人类为保护树林做了哪些事”的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出示课件或挂图:猜想一下这两幅图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先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再猜想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说说你怎样记住“爷”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爷爷”的读法和写法)问: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中写的是谁吗?(指名回答)一个是人,一个是树,人和树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学了课文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对话平台

二、初读

1、爷爷和小树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大声地读一遍课文,然后说给同座听。

2、再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周围的小朋友请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多读几遍。

3、指名读文,集体评议,说说在爷爷和小树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三、识字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10个生字,你现在认识了几个?是怎样认识的?

2、出示“到、冷、伞、热”你能说出这些字的偏旁吗?你怎样记住这四个偏旁?

3、拿出生字卡片组内先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互考。

4、比比谁的小主意最好,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些字吗?(比如用熟字换部件、换偏旁,用事物的样子记住字形,用看图猜字的方法识记等等。)

5、开火车读生字生词。

6、游戏:找朋友。将本课生字的偏旁和部件分开,做成头饰,让学生找朋友,组成本课的生字。

四、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请小朋友找一个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一听谁读得最正确。

3、指名分段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暖和”的“和”读“huo”,不要读成“hé”,要反复纠正。)

五、讨论

1、思考:通过朗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六、写字

1、出示“不、开”,认读。你会写这两个字吗?(书空)

2、引导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看每一笔都写在什么位置。

3、指导书写。(提示:“不”字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起笔。“开”第三笔是“竖撇”。)

4、自由练写。(提示边写边观察,注意写好每一笔。)

5、展示学生作品,评出最佳作品在全班展出。

(让学生养成正确写字的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导入

1、读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游戏:小小擂台赛。男女生对抗,比赛认读生字和生词,其他同学当评委,最后的胜利者是小擂主。

(采用多种方式让生字和学生多次见面,在生字的复现中巩固了识字。)

二、熟读

看课件或插图,多种方式练读课文,如:分组读,同桌练读,你读我听,男女生赛读,等等。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练读,要耐心地纠正学生的字音,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感悟

1、课件演示冬天的情景,说说小树在寒风里会说什么?爷爷是怎么做的?边读文边想一想“暖和的衣裳”指的是什么。

2、演示夏天的情景,夏天到了,小树是怎么做的?他会说些什么?边读边想“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可做动作理解)爷爷在树下乘凉心情怎么样?让学生读中体会。

(再现课文的情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渗透读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爷爷美好的心灵,感悟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关系,突破了教学重点。)

四、表演

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情节。

(根据学生爱表现、好玩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小结

人和树是有密切联系的,爷爷保护了小树,小树就能茁壮成长,并且为人们做许多的事情,如:可以乘凉,可以美化环境,可以净化空气等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爷爷那样保护小树!

六、积累

出示课后“读读说说”中的词语: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树、漂亮的衣服、雪白的云朵。指名读,你能仿照例子把后面的横线补充完整吗?

七、扩展

1、课件出示小树遇到长虫、干旱、缺乏养料、有人伤害等画面,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小树?

2、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树木为人类做贡献,人类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的资料。开“小记者会”。

(此项活动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利用活动时间进行。)

八、写字

1、出示“四、五”,指导认读。请你试着写一下这两个字。(书空,学习新笔画“竖弯”,引导学生注意“四”的笔顺规则“先外后内再封口”)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分析笔画的分布情况,特别是要注意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

(使学生逐步养成从整体观察,从主要特征着眼的好习惯。)

3、教师范写。(注意示范“竖弯”的写法:竖要直,转弯要圆,不要写成“竖折”。“五”第二笔是“竖”,行笔略向左斜。)

4、学生练写。

(在写字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个别辅导,要结合学生的书写困难,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5、评议。

板书:5、爷爷和小树

冬天暖和的衣裳

爷爷小树(不冷)

(不热)夏天绿色的小伞

语文园地二

我会连

1、出示拼音卡片:z、zh、c、ch、s、sh、n、l,问:这些拼音娃娃都是我们的朋友,你还认识他们吗?(指名认读,教师提示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鼻音和边音。)

2、出示生字,分四组认读,纠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尤其注意平翘舌音的读法。

3、游戏:小蝌蚪找妈妈。八名学生扮青蛙妈妈,头饰上写着八个字母,十八名学生扮小蝌蚪,头饰上写有十八个字。让小蝌蚪分别找到自己的妈妈。其它同学和老师当评委。

4、打开书,自己观察,根据书上的例子连线。

5、全班交流,共同订正。

读读比比

1、今天有六对双胞胎兄弟来我们班做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2、大屏幕出示六组生字。看,每对双胞胎兄弟长得都很象,你能区分他们吗?

3、小组讨论比较字的音、形、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汇报,重点突出字形的比较。

5、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下面的三对双胞胎。(这三组都是独体字加了偏旁)

我会找

1、播放课件,(将书上的图画制成动画)。今天的天气真好,郊外的景色真美,看,小白兔在玩捉迷藏呢!草地上还有这么多的红苹果呢!请你们仔细苹看看苹果上的字你认识吗?

2、自由练读生字,如果有不认识的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3、点击课件,两个小朋友走进画面,挎着的小筐上面分别写着“氵、辶”。有两个小朋友,挎着小筐儿来采果子了,这果子可不是随便采的,你能帮他们吗?

4、小组讨论:这两个小朋友该怎样采果子。

5、汇报。(演示课件)

6、你还认识其它的“氵、辶”的字吗?请你说一说。

我会读

1、在我们中国汉字这个大家族里,成员可多了,你能认识多少呢?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汉字了,看看这些词语和你们成为朋友了吗?

2、大屏幕出示词语,自由认读。有不会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3、同桌互听互考,纠正字音。

4、汇报。你想提醒大家在读这些词的时候注意什么?(注意平翘舌音,爷爷、我们、她们、漂亮的词尾读轻声。)

5、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

读读说说

1、出示句子: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指名读。问:这句话是说什么地方?有什么?

2、概括句式:什么地方有什么。

3、出示:江上有一座大桥。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4、出示:屋子里有____________。同座练说,再指名说。(指导用准量词)

5、出示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练说。

读读背背

1、出示图画,问:图上画的是什么?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2、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诗《画鸡》,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画家、诗人唐寅。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3、自己试着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4、四人一组互读互评。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简单地说出来吗?

7、看插图练习背诵。

8、表演。(可配上音乐)

口语交际:我们的画

(课前要求学生画一幅画,并把自己的画带到课堂上)

1、同学们喜欢画画吗?你想把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吗?(板书课题。)

2、出示图画,问: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做什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下这幅图。

3、你们也想象他们那样,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吗?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画。(说出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画这幅画,还可以讲讲画面上没有表现出来,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介绍后其它同学评评,说说好在哪,哪里应该改进一下。教师也参与其中。)

4、汇报,全班交流。(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作者介绍,集体评议。)

5、自由组合,看看、评评、议议别人的画,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介绍、提问和评议。

6、展览:小小图画展,把学生作品贴在墙上、黑板上,互相观看。

7、评选小画家,评出你自己心目中的小画家,说说你为什么评他。

8、作业:回家后把你的画和今天我们班办画展的情况介绍给爸爸妈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六单元《学会看病》

课型

 略读课文 参入集体备

课人员

薛金梅左淑娟

教材简析 

学会看病这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去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情感的启迪。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关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的描写,体会母亲感情变化感受母亲的爱子情深。

课前准备课件《懂你》、《感恩的心》两首歌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满文军的《懂你》,认真听想想这首歌主要写了谁?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板题)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就要求我们把平时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本课的阅读实践中,现在回忆一下,你都掌握了哪些阅读方法?

3、师小结。1、交流学过的阅读方法,

2、学生自由读课文1、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置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本课的教学更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过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读熟之后,同位之间复述故事的梗概。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读课文,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你感受深的句子,自己试着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并且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内提出问题各组选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全班交流收获与问题。

3、师引导选有价值的问题交流。

4、你想对文中的妈妈说些什么?

1、先小组合作学习在全班交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感受深的地方写批注

3、有感情读句子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抓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感知课文

1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2小组内交流。

3体会母亲爱儿子的句子。

1)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疼痛地缩成一团

①(出示:“时间艰涩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收缩成一团。”)

2师:既然时间过得慢,把“艰涩”换成“缓缓”行不行?为什么?(体会母亲在一分一秒中的煎熬)

小结:时间过得越慢,母亲就越忐忑不安,母亲越忐忑不安,时间越(过得慢)。放慢语速,齐读这段话。

3师:你还抓到哪个词能表现母亲的担忧?(疼痛)

师:疼痛到什么程度?(心收缩成一团)

小结:这哪里是狠心的母亲,这分明是一个疼爱孩子、很有责任心的母亲呀!

4、分角色朗读a小组读

b同桌读

5、师小结:文中的母亲在孩子病中采取“冷漠处理”的办法边授路线图边让儿子独自去看病锻炼儿子的独立意识,表现母亲对儿子的爱我们作为孩子用歌声表达对父母爱的回报好吗?全班唱《感恩的心》。

感受母爱的伟大,母亲的良苦用心

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仔细研读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体会母爱的伟大

①“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②“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

巩固延伸

1、学完课文后写读后感悟,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搜集有关母爱的诗句或用画的形式表达出对妈妈的爱。

3、阅读课外读本上有关描写父爱、母爱的文章。

交流感受拓展阅读指的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冷漠处理独自看病

母亲儿子

尽责的爱路线图

教学反思教学本文,我让学生仔细读课前提示,按要求去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学习,再全班交流,接着我设计了一组辩论,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理解课文,理解母亲看似“狠心”实则“尽责”的爱。

本课的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角色转换,入情入境。

在让学生解第一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你正在生病,可是你的妈妈让你一个去医院看病,你心里会怎么想?”有的说:“妈妈,你真狠心,我生病了还让我一个人去医院!”有的说:“妈妈一定是不爱我了,我生病了都不管我。”等等,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能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沂南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时间单位 张庄中心小学主备人从秀杰

课题口语交际六

课型

 口语表达 参入集体备

课人员

李长城左淑娟

教材简析通过出示三则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2、与人交流能理解对方,尊重对方。

3、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过程与方法: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父母的爱,与父母真诚谈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

课前准备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课|标|第|一|网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

情境体验引起话题

1、谈话导入: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穷、慈祥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2、再现情境: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体会父母的爱感受父母的爱,引出话题。再一次激发学生体会伟大而平凡的父母之爱。1.先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情感主题。

2.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1、师生共同回忆五年级时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

(2)说说在活动中感觉最快乐或最难忘的事。

(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2、揭示主题。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1)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2)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尽可能的纳入到即将制定的活动计划中去。

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

1、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

2、交流浏览教材后的感受。

(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2)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

(3)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注意倾听,特别是学生的困惑、疑问和活动建议,这些要成为最终的活动的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分组讨论,制定计划

1、重点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

(1)自由阅读,你认为有价值的可以画下来。

(2)课堂交流: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2、根据“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

3、分组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

(1)组内充分讨论:想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2)组内达成共识,填写活动计划表。

小组:“走进信息世界”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形式预期的成果

四、交流计划,取长补短

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

(1)清晰地汇报各项计划中的活动,随时回答同学的提问;

(2)认真倾听别的组的活动计划,及时记录与自己组的计划不一样的内容,需要的话可以向回报的小组提出疑问。

2、分组修改各自的活动计划。

(1)分析其他组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

(2)修改小组活动计划。

3、公布活动计划。

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公布各组的活动计划,比如:张贴,装订成册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

2、认识这几篇阅读材料中的7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要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交待任务

1、教师例举生活中传递信息的生动事例。

2、其实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来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等四篇阅读材料。

二、快速阅读,了解概况

1、默读阅读材料,思考:

(1)材料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2)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

边读边思考,在材料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2、课堂交流

(1)学生自由发言,特别要关注学生对上面两个思考题的认识来自于材料中的哪些语句。比如: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①速度慢。典型语句:

◇“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59年,到1852年才被人发现。”

◇“但是有个叫斐迪辟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的跑了40千米……”

②不精确。典型语句:

◇“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

◇“……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

……

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

①速度快。典型语句:

◇“计算机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②多媒体。典型语句:

◇“这个小学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学唱,除了把歌词、各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

③不受地域阻隔。典型语句:

◇“他赶紧问:‘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

2、再次阅读材料,思考: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变化的?

(1)重点阅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画出关键词语。

(2)尝试填写:

古代:驿差长途跋涉—→近代:()—→现代:()—→当代:广播、电视和()。

3、根据课堂讨论,填写下面的表格。

种类特点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现代信息传递方式

三、联系生活,了解现状

1、说说你在生活中接触到那些信息传递方式?举一个例子。

2、想想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你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感受《网上呼救》中紧张的气氛,体会桑恩热心救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阅读材料,体会影响

1、默读四篇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感受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们胜利了”》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的救助。——《网上呼救》

……

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

1、重点阅读《网上呼救》。

(1)默读课文,思考:

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

②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边读材料边思考,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3)课堂交流。

①苏珊当时的紧急情况:

“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只有她一个人。李他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的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

如果你就是苏珊,你能怎么办?

如果没有网络,结果会怎么样?

②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过程:

网上呼救—→打电话给县政府—→打电话给救援中心—→救援人员赶到学校

(4)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不可能的救助行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回答,教师要善于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使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

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1)默读材料,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

(2)教师展示电脑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

三、学科整合,延伸体验

1、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电脑上欣赏照片、音乐、动画,收发邮件、贺卡等,亲身体验多媒体电脑和网络的神奇,感受现代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

2、谈谈电脑和网络给自己和家人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变化。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能对记录进行分析,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课前准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好调查记录表,要求简单明确,便于记录。如:

家庭信息调查表

年月日

家庭成员获得的信息获得信息的渠道

爸爸

妈妈

2、做好调查,填写好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说说调查的过程

1、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引导学生注意同学间不同的调查方式,比如:有的用访谈的方式,一边与家长交流,一边记录;有的家长分别填写,学生整理汇总等。

2、说说调查的快乐和烦恼。

二、交流调查的结果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或者逐个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2、推荐组内“最有价值的信息”。

3、全班交流“最有价值的信息”。

三、分析调查结果

1、教师说明分析调查结果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有必要进行分析。教师可进行实例分析,如:

家庭信息调查记录表

调查日期:2008年5月28日调查人:501班唐晨迪

家庭成员获得的信息信息来源

爸爸中国男排以0:3负于日本队④

郊区有300多户农户要求作房屋拆迁评估①

全国人大举行《个税法》听证会③

妈妈天气预报:明天晴④

员村街开了一家大型水果超市①

广州西湖路万人免费品茶③

我柿子和桂圆嫁接在一起结出柿桂果④

失去双臂的男孩制成飞机模型③

一只北极熊来到广州动物园③

(说明:获得信息的渠道分类:①亲自看到或听到;②电话或短信;③报刊和书籍;④广播和电视;⑤网络;⑥其他。)

调查后的分析:

(1)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获得很多信息,对生活有帮助。如妈妈知道了明天天晴,准备洗晒衣服。

(2)从家中每个人了解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爸爸喜欢体育和了解国家大事,妈妈关心跟家庭生活有关的信息,我比较注意有趣的信息。

(3)我们家的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也有一些是直接看到或听到的,来自网络的信息不多,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上网的习惯,家里也没有装宽带网,上网不方便。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可以统计和分析一家人一天内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哪些渠道多,哪些渠道少;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信息相同吗等。

(2)写好书面的“调查结果分析”。

3、尝试对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调查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获取信息的渠道的比例

4、全班汇总交流调查分析结果,判断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5、讨论:我们今天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结果有什么作用?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推测作用,比如:企业如何选择最佳的广告渠道;如何最快地获得有效的信息等。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把握自己》,认识沉迷于网络的危害,坚定把握自己,告别网吧的决心。

2、了解演讲稿的一般特点,能写一篇简短的演讲稿。

3、认识7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教师谈网络的负面影响。

2、出示:“把握自己”。

二、阅读理解

1、默读阅读材料,想一想:从这篇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

(1)沉迷于网络的危害:

①影响学习成绩。

②影响身体健康。

③导致犯罪

……

(2)青少年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他所控制、所奴役。

2、课堂讨论。

(1)怎样理解“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

①师生共同历数“网络英雄”和他们的故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沉迷于网络的危险。

③小结:网络中有份丰富的信息资源,有效的利用资源就能获得成功,被不良信息捕获就会发生悲剧。

(2)面对网络怎样才能“把握自己”。

①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②教师宣读“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三、了解特点

1、自由朗读演讲稿,想想:演讲稿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1)有很强的针对性,有明确的听众。

(2)有鼓动性,竭力说服听众。

(3)摆事实,讲道理。

……

4、有感情的朗读这篇演讲稿。

四、写演讲稿

1、学习小组内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小学生应当多看电视

◆小学生应当少看电视

◆玩网络游戏好处多

◆玩网络游戏害处多

◆上网聊天多交朋友

◆上网交友危险大

◆我相信媒体上的广告

◆媒体上的广告不可信

2、根据讨论的结果,尝试写一篇简短的演讲稿。

3、课堂交流。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能明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参加辩论“怎样正确利用媒体”的辩论赛。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选择立场

1、交待辩论赛的一般规则和比赛办法。

2、出示辨题

辨题1:正方:小学生应当多看电视/反方:小学生应当少看电视

辨题2:正方:玩网络游戏好处多∕反方:玩网络游戏害处多

辨题3:正方:上网聊天多交朋友∕反方:上网交友危险大

辨题4:正方:我相信媒体上的广告∕反方:媒体上的广告不可信

3、选择辨题和立场,组成四场比赛的正反双方阵营。

二、小组讨论,充分准备

1、同一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辩论队,组内讨论:

(1)主题观点的陈述。

(2)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事实。

(3)反对对方观点的事实。

(4)总结观点的陈述。

2、根据同学的个性特点,做好分工。

三、展开辩论,陈述观点

学生分成四组展开辩论,要求学生善于倾听,并能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主要总结学生在辩论中的观点。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认识5个生字。

2、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明确目标

1、我们身边充满了信息,信息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2、我们遇到一些问题,可以搜集处理信息,撰写研究报告来解决。

二、阅读报告,了解特点

1、通读两篇研究报告,学习生字。

2、说说这两篇研究报告主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3、在这两篇研究报告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1)观察记录天气(风向)的变化。

(2)了解有关知识。

(3)收集相关的资料。

……

4、小结:研究报告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在掌握尽量多的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研究。

三、开拓思路,确定主题

1、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

(1)牛顿发现苹果掉在地上,通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

(2)瓦特观察水壶中的水开的情景,通过研究,发明了蒸汽机。

……

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研究的问题。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4、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值得研究的主题,比如:

(1)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

(2)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

(3)我家节约用水的调查

(4)校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

(5)究竟有没有“UFO”

(6)火星上有没有生命

……

5、学生竞争选择研究主题,组成研究小组。

四、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1、出示研究计划的范例。比如:

2、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3、课堂交流各组研究计划。

五、课外作业

按照研究计划,搜集研究资料,越多越好。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习根据研究的问题处理信息。

教学过程

一、组内交流信息

1、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简要的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的资料。

2、组内汇总搜集到的所有的资料。

二、学习处理信息

1、阅读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这篇研究报告中是怎样处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的?找到有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2)课堂交流:

①搜集到的信息是要分类的,可以按照信息的不同方面分类。

②搜集到的信息是要筛选的,有些要去掉。

2、对组内成员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

(1)讨论确定分类的标准。

(2)阅读资料,分类。

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

(1)明确筛选的标准:①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②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没有。没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

(2)阅读资料,讨论筛选。

三、形成初步观点

1、充分阅读资料,想想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充分讨论。

2、如果不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资料;如果资料已经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太多也不必要。要注意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四、补充搜集资料

1、根据讨论的结果,明确需要进一步补充搜集的资料是那一些方面的。

2、分头继续搜集。

五、课外活动

进一步搜集资料,分类、筛选资料,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研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讨论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

一、研读研究报告,领悟写作要点

1、认真研读两篇研究报告,思考:两篇研究报告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归纳:

(1)相同点:

①两个研究都有明确的结论。

②都有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过程。

(2)不同点:

①《奇怪的东南风》的写作思路: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

②《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写作思路: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

③两篇研究报告的语言个有特点:前一篇语言更形象生动一些;后一篇更严肃一些。

二、充分讨论,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1、根据前一阶段搜集整理的资料,小组内讨论:

(1)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拟定研究报告的标题

(2)我们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

(3)我们有哪些治疗?可以怎样表达?

(4)我们采取哪一种研究报告的写法?

2、课堂交流讨论结果,相互借鉴启发。

3、取长补短,进一步讨论。

三、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

1、确定组内执笔的同学。

2、一边讨论一边拟写初稿。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继续撰写研究报告,修改完善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

一、继续撰写研究报告

二、组内讨论修改研究报告

1、研究报告的标题是否表述清楚?

2、有关的信息资料表达是否明确?

3、语言是否通顺?

4、是否还可以用图表等方式更清晰直观的表达信息?

……

三、修改制作研究报告

小组合作誊写或打印研究报告,并做好装帧美工等工作。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交流汇报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总结综合性学习的收获。

课前准备

各小组做好汇报准备:(1)人员分工,确定主报告人;(2)准备好要展示的材料;(3)在教室内做好必要的布置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汇报研究报告

1、支持人宣布汇报展示活动开始,说明有关的注意事项。

2、各小组轮汇报展示。

(1)小组内的主报告人汇报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①研究的主题。

②调查研究的过程。

③研究的结论。

(2)同一小组的成员对汇报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

(3)听众提出疑问,请汇报人或其他成员解答。

各研究小组一次轮流汇报。

二、评价研究成果

1、全班同学对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及其汇报作出评价,如,打分、评星级等。

2、教师作出综合评价。

三、畅谈综合性学习体会

1、自由交流: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提出今后活动的方向。

(1)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书籍、网络,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随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库,比如:简报本、信息卡片等,并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以便今后查找。

(2)经常和其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养成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合理的使用各种信息的习惯。

(3)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试着写写研究报告,到时候还可以汇编自己的研究报告集。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米和厘米角和直角”,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教学内容: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

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形成“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测量长度。

2、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判断直角,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重点:建立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的画直角

教具准备:微机、三角尺。

学具: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米和厘米、角和直角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米和厘米

米厘米1米=100厘米线段

角和直角

角直角画角和直角

2、教师: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3、练习:填出合适的单位。

教学楼高12()橡皮长2()

小明身高1()课桌宽60()

4、教师:什么是线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

练习:完成103页第5题。

5、教师:什么叫角?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一个直角。

二、综合练习。

1、(1)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哪几个是直角?

(2)在图形里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

2、完成106页第7题。

3、画直角:完成106页第8题。

课后反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安排了《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等三篇讲读课文。《七律长征》这首诗形象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赞扬了中国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塑造了彭德怀同志可信可敬的人物形象。《大江保卫战》写了抗洪抢险活动中许多动人的事迹,反映了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

本单元还安排了一次作文训练和练习六。这次习作训练是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而练习六中所安排的内容也较为丰富,学生通过学习,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也将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不够灵活,学习自主性不强。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诱因,调动学生的积极自动性,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并结合背景资料来感悟文本,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理解课文,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写一篇“我最敬佩的一个人”的习作。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品词析句,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

2、学习借鉴课文的表达方法。

3、培养学生掌握写人的习作技巧。

三、情感目标

1、学习红军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体会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3、学习人民子弟兵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并能够灵活运用。

2、抓重点词句感悟文本,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掌握写人的习作技巧。

《七律长征》这一课的教学,我依循以下思路展开:先揭题并简介相关知识,接着讲读结合,引导感知诗意,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最后联系实际,激励学生。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我侧重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具体描写,来体察人物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体会彭德怀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

《大江保卫战》这一课,我着重抓住重点的词句,如“日夜兼程、全然不顾、劈波斩浪”等词语,以及课文中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观察插图,通过反复品读,体会到当时险恶的环境,感悟人民子弟奋勇的精神。除此之外,课文“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品格”的表达方法,我们也应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习作六要求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主动表达,结合学生各自的观察、感受,指导学生掌握写人的习作技巧。

练习六中的“语文与生活”与“诵读与积累“中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长征,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自己体会其表达的感情。“口语交际”教学时,让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影视剧,先分组和同学们说一说,再推荐代表上台作评说,最后师生再小结。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注重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文本。

2、应充分调动学生自读自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3、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及有关的语言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4、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5、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并给予鼓励肯定。

习题设计:

习题要围绕课标,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灵活地选择题型题量,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发展,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2017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2017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21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等。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师生交流有关长征资料。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这些词语:远征、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磅礴、尽开颜)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品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指名读。(2)结合长征资料体会诗意。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3)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根据提示,在小组里练说。第一步、找出是那一句。第二步、从中看出遇到了什么困难。第三步、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用“更喜”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五、欣赏歌曲《长征》。

六、总结、扩展阅读。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收集有关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3、课本P113第2、3题。

【板书设计】

万水:金沙江大渡河

远征难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乌蒙岷山

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绿线内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4、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教学准备】彭德怀生平资料、长征故事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出示课题: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齐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生交流彭德怀生平。

过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2、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纠正读音。

3、再读课文,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4、小组讨论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5、指名按分好的段落朗读课文并评议。

三、指导写生字。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通过学习,能否用一个字代替课题中的“和”,来概括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感情。交流:板书爱

二、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一)理解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欢他的大黑骡子?

苏教版四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集体备课


第五单元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说勤奋》

先从人人有一个美好的理想说起,随即以一句设问“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提出观点,引起学生注意。作者接着指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语句凝练,含义深刻。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以事实为例(这正是要让学生明白的写法)。你看,司马光小时候,“哥哥、弟弟读一会儿就去玩了”,而他“却在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这就是勤奋啊。长大了,他用“警枕”帮助自己抓紧时间读书写作,这“警枕”上浸透着他的汗水啊。他用19年时间写成历史巨著《资治通鉴》,19年需要多大的毅力,这巨著里包含他的心血啊。于是,“一生勤奋”的司马光呼之欲出!如果说司马光砸缸的记忆让学生还多少存有司马光是靠聪明取胜想法的话,那么下面“17岁才进中学”“学习成绩很差”的童弟周的事例则充分说明“勤能补拙”的道理。“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这对学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召唤!最后作者回归现实,“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结论水到渠成。

《李时珍夜宿古寺》

这篇课文的关键词仍然是:理想、成功、汗水、心血。课文叙述了李时珍带着弟子夜宿破庙,煮水吃干粮,月下记录察访收获,亲口品尝辨别药草的故事。“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好几个月了”,可以说是一路辛劳,一路汗水。“趁着大好月色”“边忆边写”,药草分不清就“放在嘴里嚼嚼”“接着往下写”,丝毫也不敢马虎,可以说每一笔记录都是李时珍心血的凝聚。读到这儿,《说勤奋》中的关键语句“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会再一次萦响于学生耳畔。不过,与前一课相比,从《说勤奋》学生更多理解的是勤奋对于实现理想的重要,而这一课,从李时珍“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的话语,学生会体会到理想信念正是勤奋努力的动力源!两相映照,“走向成功”有了明确的基本内涵。

《维生素C的故事》

本文讲述了航海家哥伦布带领船队在大西洋远航探险途中的一个传奇经历。船员中十几人得了“海上凶神”这种怪病,但在荒岛上他们却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了,这让哥伦布“又惊又喜”。哥伦布思考这其中是否有什么联系,后来经过研究发现了维生素C。可以说维生素C的发现与哥伦布的思考习惯、思维品质密切关联。过去遇到“海上凶神”的船员都死亡了,这一次却发生了意外,“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这样的质疑正是发明创造的发端。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和学生做一个反向思考:为什么不是旁人提出这样的联系思考的呢?当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我们会明白这“偶然”其实是哥伦布对航海事业的热爱,是哥伦布战胜“海上凶神”的迫切心情,是哥伦布对此事高度关注的必然结果。这与阿基米德发现皇冠的秘密、牛顿发现苹果的秘密是同一个理。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表面看似乎与“走向成功”没什么关联,但事实由于这篇课文的时代性,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连会催生学生许多的探索热情:互联网是怎么产生的?互联网的未来?于是因为互联网而成功的一个个含“金”量很高的名字(如丁磊、陈天桥、马云)会成为孩子们讨论的话题。这样,“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就又多了一份内涵:利用科技,创造无限。

单元目标要求

1、学习默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文章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文章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单元设计意图

可以看出本单元四篇课文后的练习都围绕着上述目标。《说勤奋》课后练习4“抄写句子,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为的是训练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后练习5“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既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暗示着说理文的一般写法。《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维生素C的故事》课后4“默读课文,说说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后练习5“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这些练习设计的目标无不指向学生朗读、复述、默读能力的培养,并由此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后练习4“找出课文中加引号的词语,说一说这些词语为什么要加引号”其实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变化,进而体会引号的用法。《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后还要求学生用上课文中的一组词语练习“说一段话,描写夜景”,这是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看得出,这样的安排头绪简单,重点突出,方便教师教,也方便学生学,语文阅读实践落在了实处。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16、说勤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警枕、稍微”等词语的意思。(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与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课前准备:课件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通往理想的桥梁又是什么呢?板书课题,读题。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勤奋。齐读“勤奋”找近义词齐读课题。解题:“说”就是谈的意思这是一般说理的文章。勤劳奋斗二、指导初读课文讲清要求:1、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划出文中生字,读准字音。2、读顺句子,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带着问题、按照要求读课文。自己练读个别读纠正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检查自读效果1、出示生字:桥梁、资治通鉴、宋朝、警枕、稍微、期末、习惯、远渡重洋、基础、社会、气馁、勤能补拙、卵指名读,读准字音。(注意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多音字等)正音。说说自己理解哪些字词的意思,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将以哪种方式解释。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警枕、稍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检查课文是否读顺。指名读课文3、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引导分段1)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2)怎样证明观点?3)课文最后讲了什么?指名读,正音。分自然段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正音。评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阐述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道理。根据问题分段,并在文中做记号。一(1)二(2—3)三(4)四、精读理解第一自然段出示: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出示:“古今中外……心血浇灌出来的。”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中心句。1、理解通往理想的桥梁是指“实现理想的途径”。2、将这句设问句换一种说法:勤奋是通向理想的桥梁。理解:鲜花汗水和心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强调“每一个”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五、指导书写枕、末、惯、基交流记忆方法,书写生字。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抄写熟读课文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17、李时珍夜宿古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解暑消热”等词语,重点掌握并列式词语的结构特点。(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李时珍吃苦耐劳的品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生互相讨论给课文分段,理清故事发展的四个过程。

重点与难点:掌握并列式词语的结构特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李时珍吃苦耐劳的品质。课前准备:课件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揭题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课题是——《李时珍夜宿古寺》2、从课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齐读课题人物:李时珍时间:夜地点:古寺二、初读课文:出示词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枯枝杂草长年累月解暑消热引导学生认识并列式词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能再说几个吗?学生分小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你从课文中了解到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分小节读课文。读词语结合课文或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开天辟地、桃红柳绿等齐读词语。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枯枝杂草、长年累月、解暑消热”等词语,重点掌握并列式词语的结构特点。三、再读课文1、谁来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么,大家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点的呢?交流2、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请你按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李时珍不畏艰险、克服困难、检持不懈,一心为老百姓着想。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圈圈画画,找到反映李时珍精神的句子。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外出察访——夜宿古寺——寺中谈苦——连夜记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李时珍吃苦耐劳的品质。学生互相讨论给课文分段,理清故事发展的四个过程。四、研读课文解决第一小节,让一名学生读一读,在扣住关键词谈理解。感情朗读第一小节。地方多:安徽、河南、湖北、等路途长:好几个月条件差: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工作细查: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实地调查访:走访许许多多的人五、布置作业1、完成习字册。2、阅读配套阅读。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18、维生素C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噙着、蓬头垢面、所谓、艰苦、浑身无力、路程、缺乏、拖累、不治而愈、适量”等词语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整体感知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与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整体感知课文。课前准备:课件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揭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维生素C吗,今天就来学习《维生素C的故事》。师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解题齐读课题生提问:维生素C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二、初读课文1、提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想一想。2、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生字新词出示:哥伦布噙着蓬头垢面蔬菜所谓艰苦危险浑身无力路程缺乏肚子拖累不治而愈尸体适量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生按自学要求自学课文2、交流自学情况(1)生字新词默读生字新词开火车朗读齐读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噙着、蓬头垢面、所谓、艰苦、浑身无力、路程、缺乏、拖累、不治而愈、适量”等词语意思。(2)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师随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读课文个别按自然段读课文随课文理解词语。2、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三、布置作业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比一比,再组词三、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比一比,再组词蔬()浑()拖()疏()辉()脱()蓬()伦()艰()逢()轮()坚()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与难点:教学以了解有关互联网的知识,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课前准备:课件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家有电脑吗?上网了吗?
2、板书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齐读3、让我们再次读课题,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自由发言。齐读课题。学生质疑:国际互联网是怎样一种事物?它又奇妙在哪里呢?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学题读准课文,初步知道“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2、检查自学效果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学生自学。读准课文,初步知道“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让学生说说“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儿,知道文章主要从互联网的工作原理、结构、作用来说明互联网的奇妙之处。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学习课文紧扣“奇妙”,理清课文。1、那么你想知道国际互联网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自由发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2、生质疑。
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还真不少,限于课文有限内容,我想我们只能解决其中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探究了。
3、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自读课文回答问题。根据课文内容解决问题。四、作业:1、抄写词语。2、继续研究问题。3、朗读课文1、抄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练习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读书勤动脑的好习惯,并学会运用成语的能力。能续写故事。2、读背成语,积累词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读书勤动脑的好习惯,并学会运用成语的能力。读背成语。积累词汇。课前准备:课件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处处留心(1)导入活动1、师:我们听说过人的鼻子,眼睛,嘴……争宠的故事,大家听说过电脑部件也吵架吗?翻看书,咱们看一看。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出声音。(2)、组织讨论1、你觉得小主人会怎么说?启发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2、评议3、将小主人的话补写下来师:你认为小主人会说些什么呢?注意要联系上文看看4、画线的部分,你能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来替换吗?5、换上成语后再读一读,感觉怎么样?(3)、拓展指导分小组表演课本剧。激趣导入新课,明确学习内容。自由读文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小组交流讨论汇报,评议补写句子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体会1七嘴八舌2情不自禁读句,进行区别体会自由分组表演。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培养学生读书勤动脑的好习惯,并学会运用成语的能力。能续写故事。二、教学成语。(一)、教学成语。1.复习。2.指导。(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指名一学生读,及时正音,集体齐读。(3)教师范读。(4)学生分组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可查字典。(5)学生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学贯中西:有关中西方的学问都通晓。形容人学问渊博。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著作等身:著述之多,等于身体一样高。形容著作极富。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3.练习。(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4.反馈。(二)、教学名言。1.审题。(1)指名读练习要求。2.指导。(1)让学生自读两句名言,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2)邻近同学讨论两句名言的含意。3.练习。(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座互背。4.反馈。课后请同学们搜集鲁迅的名言,互相交流。背诵学过的成语。多种形式朗读记忆。(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讨论交流词意。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满腹经纶:一肚子学问和才能,形容人饱学而有理大事的才能。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同座位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1)指名试背,说说记忆的经验。(2)集体背诵。让学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指名试读,正音。齐读。鲁迅的话是针对别人说他是天才讲的,意思是: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抒别人休息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1)指名试背。(2)集体背诵。(3)课外延伸。读背成语,积累词汇。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练习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写钢笔字。(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2学会帮别人出主意。(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重点与难点:学会帮别人出主意。课前准备:课件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指导写好钢笔字1读“我的发现”,明确写字重点2指导书写明确此次写字要求照样子练习展示写字作业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说话。二、口语交际(一)、谈话导入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你遇到问题时会怎么做呢?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太多了。我们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的就是人多智慧多。多数人遇到困难都喜欢请人帮忙出点子。今天有的同学遇到问题了,要请我们大家帮帮忙,愿意吗?(二)、训练交际。1、小黑板出示问题师:同学们重点选择一两个问题,注意请你多出几个主意,选一选,哪个好一些,在班上提出来。2、读文,明确要求“帮他出点子”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发言,选出好主意学会帮别人出主意。3、根据具体事例,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4、注意所出主意应该合情合理,能够使问题得到解决5、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很热心为别人出主意,而且大家都想得很周到,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能热心真诚地帮助别人。班级交流,其余学生评价。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习作5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某某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重点与难点: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1、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思考:这两篇习作分别写的什么内容?

你觉得两篇习作在写作上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自由读读两则例文片断。

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二、互相交流习作的特点

互相交流习作的特点

两篇习作片断最值得学习的是让被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熟悉的事物,是文章生动、有趣。

三、再读例文,学习写法。

再读例文,学习写法。

思考:在自述时,可以写那些内容呢?

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

四、明确要求,完成习作。

明确要求,完成习作。

再读读例文的阅读提示和例文后习作提示,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用自述的形式,选自己熟悉的事物,借助拟人、比喻等手法,将习作写得具体、生动、有趣。

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某某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五、自己确定写作素材

自己确定写作素材

让学生自己选择写作素材。

教科书小书包课桌电视机电冰箱等等。

六、师巡视指导

师巡视指导生习作。

七、互相交流,修改习作

互相交流,修改习作

小组中宣读自己的习作

自己先修改

同学交换了修改。

完成习作以后,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修改自己的习作

在班级中交流。

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应南疆优美风景、丰富物产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

语文园地六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五个方面的内容。口语交际是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或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这次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续,可以将习作和口语交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向学生做些习作方面的提示。这次习作要达到是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关键要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

教学目标:

1、本单元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有31个,会认的生字有2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必须弄清它的音、形、义,会认的字只要能读准字音即可。另外还要有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要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表达的结合课文重点进行与理解词语相关的练习,如组词、填空或仿说句子、仿写句子等;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若干次。结合单元综合练习在班级中开展有关城市标志的语言实践活动一次。

4、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和自己想去的地方。

重点、难点:

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是理解词语的意思。难点是了解祖国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1、古诗两首3课时

22、富饶的西沙群岛3课时

23、美丽的小兴安岭3课时

24、东方之珠1课时

语文园地六3课时

共计:13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课时

教学课题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标 知识

技能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的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 使学生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2分钟)

师:同学们,课前教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收集到了吗?在哪儿收集的?容易找吗?这说明了什么?

既然百分数这么有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好吗?你想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0分钟)

1、百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杯糖水)

你认为哪杯糖水更甜?

学生争论后得出不好判断的结论。

老师给出三杯糖水中糖的含量:7克、13克、9克。问:这下能判断吗?还需要什么条件?

再给出糖水的重量:20克、50克、25克。问:这下能判断吗?看什么?

生:看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样能判断哪个杯更甜吗?怎样就容易看出来了?(通分)

师: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分率,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

2、百分数的写法: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板书)师示范写35%。

请一位学生板演26%、36%,其他学生在本上写。

师生交流:百分数怎样写规范、美观?

①两个小圆圈要写的小一点。②斜线的倾斜程度。

3、由刚才的不好判断,到现在的一目了然,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大家在课前已经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百分数,你现在能说说这些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吗?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收集的百分数?说说它的意义。

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百分数,想不想看?

出示:读一读

(1)我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

(2)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3)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共获得51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16.9%;

(4)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是100%。

这些百分数都表示什么意义,你知道吗?

看了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

(三)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5分钟)

1、小组讨论: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学生 :

学生可能回答: ①分子 ②分母 ③读法 ④意义等的不同。

课件出示:

下面哪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个不能?说说为什么?

一堆煤 吨,运走了它的 。

百分数是分数吗?分母是100的分数是百分数吗?

得出结论:分数即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四)、拓展应用

1、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成语里也有百分数。

课件出示:请将下列词语用百分数表示出来

十拿九稳 百里挑一 百战百胜 一举两得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总 结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你的满意程度。

2、对教师满意吗?也用一个百分数表示。

3、最后,教师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作业设计 做一做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4% 读作:百分之十四

65.5% 读作:百分之六十五点五

120% 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

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课题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标 知识

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

方法 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两者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归纳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指生回答。

生1:带有百分号的数叫百分数。

生2: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要把百分数单独列一单元?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不能带计量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叫分率,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能带计量单位。

百分数与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在生活中广泛的运用到,所以有必要单独为一单元。

3、我们学过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为什么要转化?

生2:怎样转化?

师:对呀,为什么要相互转化呢?引导学生说出转化的意义。一是便于计算,二是便于比较。(板书),那怎么转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不过,百分数怎么转化成小数,小数又怎么转化成百分数,老师想把讲台让给你们,请同学们来当小老师,让讲台成为你们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自学课本84页(两分钟)

2、小组讨论(三分钟)

3、指生上台汇报,集体交流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1)出示例1:(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甲: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3÷5=0.6= =60%

4÷6≈0.667 = =66.7%

(3)小老师乙: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个过程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显得麻烦了些。而我可以将小数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就行了。

(4)教师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4、师:学到这里也累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完了吗?(没有,还有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没学),噢,那我们接着学百分数如何转化成小数的。

(1)出示例2:(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丙: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750×20%

=750÷

=750×0.2

=150(人)

750×20%

=750×

=750×

=150(人)

(4)小老师丁:老师,我的方法更简便,能将百分数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四、拓展应用:做一做

五、总 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和大家说点什么?

作业设计 练习十八6、7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例1、3÷5=0.6= =60%

4÷6≈0.667 = =66.7%

例2 750×20% 750×20%

=750÷ =750×

=750×0.2 =750×

=150(人) =150(人)

反思

第3课时

教学课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标 知识

技能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 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 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弄清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 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2 列式计算:4是9的百分之几?

50是200的百分之几?

3 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4 出示课件复习题:

一个乡去年原 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 的百分之几?

5 学生读题,找出题中的单位1,并独立解答。

6揭示课题:如果把这道题的问题变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应该怎样解答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1)指名读题。

(2)让学生找出题中的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

(3)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说出自己画图的依据。

(4)启发学生思考: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长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比较?哪个量是单位1.(板书:增加的÷原计划的)

(5)学生尝试列式计算。(1名同学板演)

(6)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的做法吗?

板书:14÷12≈1.167=116.7%

116.4%-100%=16.7%

(7)比较两种算法的相同点是什么?

2 将例3中的问题改为“原计划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该如何解答呢?

(1)提问:这道题中是那两个量进行比较?把哪个量看成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列式,老师板书。

(14-12)÷14

(3)比较观察

将例3改变问题后的列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除数发生了变化?三、拓展应用

(1).分析数量关系。

(1)求今年产量是去年产量的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 2)求今年小麦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3)求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2).操场上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3).一辆自行车原价是312元,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68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4).甲校学生人数比 乙校多5%,乙校学生人数比甲校少百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类怎样的百分数应用题?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作业设计 做一做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例3、14÷12≈1.167=116.7%

116.4%-100%=16.7%

答:(略)

心得反思

第4课时

教学课题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标 知识

技能 掌握稍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进一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与相对应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过程

方法 增强应用意识, 百分数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提高学生类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 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口算 3/4×4 2/3÷2/3 1+12%

(2)、20的3/5是多少? 30的70%是多少?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自主提问,生成问题。

1、教师口述信息: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2、抽生复述刚才听到的信息。

3、学生提出相关百分数问题,引入例题。

预设问题:①增加了多少册? ②今年有多少册图书? ③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二)、解决问题,引出例题。

1、出示例4:

师述:用刚才的信息加上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4。

例4: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有多少册图书?

2、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1)、重点 分析“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引导:思考“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是什么意思?在那见过类似的问题?如果把12%换成一个分数你会解决吗?(我们可以借助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解决百分数应用题。)等量关系是什么?(今年图书册数=原来图书册数+增加的册数)单位“1”是那个量?我们先求什么?(即问题①)求增加了多少册就是求什么?怎么列式?(1400×12%)(教师 一个数乘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式解答,强调过程的完整性。(抽生板演)

(3)、抽生说说算式的意义,回顾解题思路,说说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找单位“1”和等量关系。)

(三)、一题多解,拓展思维。

思考:解决这类问题还有什么方法?

(1)提示:借助刚才提出的问题③思考。(2)学生独立思考列式。1400×(1+12%)。(3)抽生说思路。(4)借助线段图分析“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5)找准解决问题关键点。(6)列式解答。

(四)、分析特征,自主归类。

1、师生一起归类,这类题属于“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回顾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联系实际,对比提升。

1、改编例4并解答。

学校图书室现在有图书1568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今年图书有多少册?

(1)学生自主思考解答。(2)小组合作解答。(3)全班交流。

2、分析这道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比较今天学的这类题与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件出示例5

学生试做,师板书:

1×(1-20%)×(1+20%)=0.96

(1-0.96)÷1=0.04=4%

四、拓展应用

比30米多60%是( )米。 40千克比( )少20%。

五、全课 。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作业设计 课后做一做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例4 1400×(1+12%)

=1400×112%

=1568(册)

答:(略)

例5 1×(1-20%)×(1+20%)=0.96

(1-0.96)÷1=0.04=4%

答:(略)

心得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第六组

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由“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组成。“活动建议”是板块的主体,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

(一)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由3篇短文组成,分别是《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三个故事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古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特点。从这三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已经重视信息的传递,但古人用烽火、漂流瓶等传递的信息量小,传递的速度慢,有时还会误事。

《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简要地介绍了“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的建设过程和它的作用。这个阅读材料的第一段,用简明文字回顾了人类历史上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变化,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一篇阅读材料,理清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远古: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古代:靠驿差长途跋涉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现代:电报、电话当代:计算机网络。与前几种信息传输方式相比,计算机网络无论在传递的信息量、信息的多样化以及传递的速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以一位北京的小学生制作一份“绘声绘色”的电子邮件为线索,介绍了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多媒体电脑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集成编辑,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量,传输的信息也更加丰富。阅读本文,最好让学生自己在多媒体电脑上操作,亲身感受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

《网上呼救》记叙的是一个发生在网络时代的真实故事,显示了网络的巨大作用。苏珊是芬兰赫尔辛基一所学院的学生,在图书馆突然发病,生命垂危,危机时刻她在网上聊天室发出了求救信息。美国德克萨斯州登顿县的男孩桑恩看到这条信息,展开万里营救,终于使苏珊脱离危险。救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通过网络进行万里营救就显得很不一般,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在整个营救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这个故事,我们除了看到桑恩的热心与机智和更多热心相助的人们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讨论你所知道的网络的作用,比如,银行用网络实现在ATM机上存取款,邮局用网络快速汇款,医生利用网络给在家中的病人看病,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演出。

《把握自己》是一篇在“警惕电子杀手,告别网吧”活动上的演讲稿。演讲从一名高三学生猝死说起,列举了不健康网站、沉湎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然后对同学们提出希望:要把握好自己,利用好网络资源,而不要被它控制和奴役。这篇演讲稿提出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很及时的。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不断改进,造福于人类,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辨别信息的良莠,正确利用信息,是现代社会一个人良好的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取健康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网络问题引出一系列如何对待媒体的问题,比如,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出版物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开展讨论,提高认识,正确利用媒体。学生也可以从中学到演讲稿的写法,如,列举事实,讲清道理,发出呼吁,语言要有感染力。

(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奇怪的东南风》记录了一次问题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起因是“爸爸得了一种奇怪的咳嗽病”,“我”发现爸爸的咳嗽好像和东南风有关,于是“我”开始做观察记录,最后在医生张伯伯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爸爸的病因,原来东南风带来的空气污染是爸爸咳嗽的病因。这个材料阅读的重点是记录表和张伯伯的话。记录表记载了两项信息,每天的风向和爸爸的病情;张伯伯对记录表进行分析,确定了东南风和爸爸的咳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病因。从这个材料中,我们可以学到怎样做简单的科学研究,学习通过寻找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篇比较正规的研究报告。报告分成“问题的提出”“调查的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等几个部分,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自己看法。这份调查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的情况和资料整理”部分。研究者从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有调查访问、查阅书籍报刊,也有上网搜集资料。资料涉及的面比较广,有李姓的来源、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李姓人口数量和李姓人口分布等,获得的资料比较丰富,这是得出结论的前提。由于资料比较丰富翔实,得出的结论也令人信服。研究者把结论分点列出,结论清楚明白。以这篇研究报告为范例,对学生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会起到启示作用。

这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2)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设计理念

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理念和教材提供的建议与素材,围绕“走进信息世界”这个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过教材提供的建议与素材,激励与启发学生开展活动,教师要引导并拓展综合性学习的思路,教给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中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认识信息与我们工作和学习的密切联系。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等优势,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

教学设计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活动目标

1.通过综合性学习,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及这

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

2.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活动资源

1.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学生多途径搜集到的有关信息传递的故事。

2.搜集的有关沉迷于网络的严重危害的事例。

活动开展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浏览《信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阅读材料,讨论和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活动内容

1.导语: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老师让你们收集感动中国2005的有关人物的信息,你们的信息找到了吗?你们是通过哪些方式获得的呢?(生答)

2.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谈到了自己获得信息的方式,很不错。同学们都知道,现在我们已进入了21世纪,也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真可以说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从古自今,信息传递方式有了怎样的发展,这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呢?今天开始我们就将开展综合性学习,去了解信息传递的改变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六组课文。)

二、阅读单元导语,进一步感受信息技术的神奇

1.生自读单元导语,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2.小组讨论:

①本组教材对我们的总的要求是什么?

②什么是综合性学习?

3.班上交流。

三、阅读活动建议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活动建议,快速地浏览阅读材料。

2、小组内讨论:

①活动建议中提出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②在活动时,我们可以参考哪些资料?怎样去获取这些资料?

3.班上交流。

四、制定活动计划,根据活动建议及本班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哪些活动。

1.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2.让学生回顾并讨论活动计划的写法。

3.班上交流活动计划的写法,师引导并明确其写法。(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展示活动成果的方法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工:

记录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整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活动成果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活动计划的制定。(要求: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五、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六、课外实践,搜集、查找、调查或其他活动收集并整理资料。

第一课时《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教学目标

1.流利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了解古代和现代社会有哪些传递方式

3.比较古代和现代传递信息方式的不同

课前准备

搜集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有一个远在北京的亲戚,他想知道我们重庆这两年发生了哪些变化?我该如何让他知道咱们这儿的信息呢?

2.生各抒己见。

3.师:刚才同学们给老师提了这么的好建议,我一定会把信息及时告诉他的。可是,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传递方式,那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二、初读材料,知晓大意

1.自由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说说古人是靠哪些方式传递信息的呢?(古代采用烽火、人报信、漂流瓶的形式传递信息)

2.你还知道哪些从前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呢?

3.读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并结合上一个故事,看看人类历史上从远古到当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远古: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

古代:靠驿差长途跋涉。

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现代:电报、电话。

当代:计算机网络

三、再读材料,比较差异

1.再将两篇故事连在一起读一读,并思考:比较古代和现当代的不同传递方式,古人的方式有什么缺点?

2.师:是啊,古代的人们已重视信息的传递,但他们的方式速度慢,有时还会误事。

3.从古至今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发展变化,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明白,人类在追求高效率信息传递方式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4.再读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的第二段,比较一下,因特网和所有的传递方式比,其优越性在哪里?

5.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6.生交流反馈。

(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

7.是啊,因特网真神奇啊,它将──(生齐说)世界连成一家!

四、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用过哪些信息传递方式,你比较喜欢用哪一种呢?为什么?

五、小结

从古至今,人们都需要交流信息,传递信息显得多么重要啊!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先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这都是──(生齐说)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第二课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

教学目标

1.能通顺流利阅读材料,知道主要内容。

2.让学生体会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

3.让学生体会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让学生亲身体验多媒体的神奇。

课前准备

可将课堂移到学生微机室上

一、《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读一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说说你了解到多媒体电脑有哪些功能呢?

(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集成编辑,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量,传输的信息也更加丰富)

1.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各抒己见)

2.是啊,电脑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啊!

3.让我们一起去走进这位魔术师,亲身感受它的神奇吧!

(师可结合信息技术课,指导学生网上冲浪,如欣赏照片、音乐、动画;给亲朋好友发邮件、贺卡等)

二、《网上呼救》

1.电脑不仅是位神奇的魔术师,它还可以救助别人呢!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网上呼救》吧。

2.生自由读。

3.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

4.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桑恩的热心与机智和更多热心相助的人们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了,和你的小伙伴讨论讨论你所知道的网络应用吧。

6.分小组讨论,生汇报。

(比如,银行用网络实现在ATM机上存取款,邮局用网络快速汇款,医生利用网络给在家中的病人看病,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演出……)

三、总结

网络是多么神奇呀,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好好利用强大的网络,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吧!

《把握自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短文《把握自己》,进一步学习讨论新《守则》、新《规范》。

2.通过对网吧危害的讨论和认识,让孩子们从思想上和行为上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传播。

3.呼吁社会、学校、家庭整合教育力量,为未成年人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信息空间。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收集网吧危害的事实,阅读短文《把握自己》,新《守则》、新《规范》并展开讨论,提高孩子们的道德认知。

2.分组合作,分工明确,制定网络文明公约。

3.多媒体设备,课件,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世界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信息传递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同时也有迷茫。在这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把握好自己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听一听一位朋友的演讲吧。

二、阅读文章《把握自己》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短文。

2.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演讲稿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勾出来多读读,体会体会,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老师不做评论。

三、讨论

(1)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2)由网络问题联系到一系列关于媒体的问题,比如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出版物对青少年的影响等。

四、师针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小结,布置学生收集黑网吧以及孩子沉迷的相关资料,并想想如何帮助这些沉迷的孩子。

第二课时

一、讲故事,以情感人

1.在音乐中,讲故事。

2.同学们,大家都喜欢上网,其实网络本身是没有错的,只是有些孩子在进入网吧以后,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差,常常沉迷在网吧虚拟的世界中不能自拔。信息的时代,成长的孩子,他们渴望与同龄的伙伴进行交流……而网吧里,游戏的刺激,聊天的诱惑,不良网站的毒害……让孩子们迷失了自我,甚至如痴如狂……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讨论这个社会关注的话题……

[说明:以情感人,用一个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引出今天的话题,为孩子们营造放飞思维的自由空间。]

二、展示网络预习成果

1.小组交流并整理收集的资料情况。

同学们,网吧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我们青少年自身的控制能力弱,好奇心强,难以自我抵制网络游戏以及有害信息的诱惑。特别是当前不少“网吧”的恶性竞争,一些经营者违规经营,不遵守未成年人不能进入等规定,造成一部份青少年沉迷于“网吧”,而这,对于我们的身心,甚至是生命都造成了危害!通过网络,你们都收集到哪些不良网吧对我们的危害?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然后展示。

2.分小组展示解说分类处理之后的资料:

危及生命;影响学习和身体;

养成不良习惯;心理不健康,远离亲情,远离现实……

[说明:收集、处理信息。孩子们展示自己收集、处理后的丰富翔实的事实和资料,在这过程中,让孩子们从内心真正认识到网吧的危害性。]

三、对照自己的生活,想想办法,对症下药

1.如今,未成年人进网吧的现象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不少青少年由于长时间泡吧而导致身体虚弱,造成营养不良,甚至威胁到了我们幼小的生命;不少曾经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也毁在网吧游戏里;还有的为筹钱上网不惜偷窃家中财物……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媒体频频曝光,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事例,你们发现了吗?

2.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争论。

3.人们常说,“网络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是啊!没有正确的引导,我们难免会受到错误信息的引诱。对于这种痴迷于网络的人,大家分小组讨论讨论,看看有没有好的办法来帮助他?

4.小组讨论后,每个同学都积极发言,各种方法,纷纷劝说。

四、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愿望

1.其实,电脑、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带来了很多乐趣,可是,这个虚拟的空间同样有危害我们心理、危害精神、危害健康的诱惑。因此,我们青少年很容易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我们除了依靠社会、学校、家庭的关心和指导外,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加强对不良网络信息的抵制能力。同学们,告别网吧需要我们大家的实际行动,你们有什么愿望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我们心中的愿望!!可以写几句宣传语,可以唱歌、可以画画……等等来表达。小组交流一下。

2.小组交流。

3.各组用自己喜欢的不同方式交流、表达自己对蒋康网络的愿望和心声!

五、制定网络文明公约

[说明:将情感推向最高潮。童心飞扬,童言稚语庄严宣誓:快乐上网,健康上网!远离网吧,拒绝网吧!]

1.刚才同学们已经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党中央,国务院也非常关心我们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大家都知道,教育部近日发布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也多次组织我们开展了学习和讨论,请大家看:(屏幕展示)

新《规范》第二十条明确指出:“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小学生“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

2.同学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自觉遵守新《守则》、新《规范》!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拒绝网吧!!自己的思想,自己管。让我们一起制定网络文明公约,大家共同遵守。

3.小组研究。

4.各组网络文明公约展示。

5.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到:快乐上网,健康上网!远离网吧,拒绝网吧!

[说明:分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健康上网最真实的愿望,进一步加强孩子们的网络是非观,激励孩子们为健康上网而努力奋斗!]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感动着我!只要我们自己坚定地抵制不良的网络信息,真正做到把握自己,那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帮助下,我们一定能战胜不良诱惑,帮助那些沉迷的孩子远离网吧、拒绝网吧!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周教案集体备课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周教案集体备课

数学 课程教案

6年级: 主备者: 马国霖 备课时间:10-9-3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2)

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8页 “练习与应用”第5~10题。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以及周长公式。 第二题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列出“2X+1.5×2=9”,也可以列出“X+1.5=9÷2”) 2、练习二、6 小组讨论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地铁一号线地上部分长度×2-0.7千米=地下部分的长度。 3、练习二、7 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请学生口答检验过程 4、练习二、8 出示第8题,生独立解决后根据数据说说感想。 5、练习二、9和10 重点强调数量关系等以及如何解方程的。 6、思考题 启发:取了若干次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说明什么? 说明取出的红球总数多10个。由此,可列出方程6X-4X=10。 作 业

练习二1——5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3)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9页 “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完成第11~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第11题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探索与实践”第11题。 2、第12题 实物投影出示。 操作完成后让同组同学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以检验各人操作是否正确。 3、第13题 可以提示学生课前在学校的跑道上或者其他已知长度的路上,按照正常的步行速度走一段距离,并记录好时间,反复2-3次后借助计算器算出平均每分钟大约步行多少米。 二、评价与反思 活动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指标回顾相关的学习情况,举例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什么不足。然后实事求是地给自己作出评价。同时,要提醒学生针对自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明确努力方向。

三、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0~11页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师: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师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学生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4、 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5、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6、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说说它的特征,量出它的棱长。 7、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作 业 1、做练习三第1题。 让学生思考: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2、做练习三第2题。 3、做练习三第3题。 4、做练习三第4题。 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5、做练习三第5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识(2)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2页的例3以及“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6、7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12页,并初步理解解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特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4厘米 4厘米 (1)正方体的底面面积是( )平方厘米 (2)要焊接一个长方体框架长10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一共需要多少铁丝? 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1、出示正方体纸盒: 师: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5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四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15页,了解方程解应用的方法。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复习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自主探究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4)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作 业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四第1题 3、做练习四第2题 4、做练习四第5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组集体备课


2l乡下人家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题

1.出示多媒体课件,指导看图。

(1)通过看图,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2)从图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整体给你什么感觉?

2.导入

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我们一齐来学习第2l课乡下人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小组长汇总。

4.全班交流

5.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

(1)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2)为什么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司空见惯的乡村事物来体现乡村生活的美好的?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同时也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四、梳理整合,浓缩场景

1.小组讨论交流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每人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场景说说,再把描写这一场景的部分融入自己的情感读给大家听听。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

(1)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指导点拨。

(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

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2)小组为单位轮读一至六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教师导语: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2.合作学习,感受美。

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抓住相关句段,引导学生感悟乡下人家富有情趣的生活环境和纯朴的生活,体会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体会作者拟人的写法,感受生动语言的美。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美。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课文主旨。

(1)齐读这一自然段。

(2)讨论探究:“独特、迷人”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它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这么生动的语言,这样优美的画卷,你能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四、延伸拓展,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1.学生自由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2.交流感受,并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无论何时

屋前:瓜、藤、叶(别有风趣)春天

院子里:花、竹、笋(朴素中带着华丽)

四处:鸡(悠闲自得)

小河:鸭(快乐游戏)

门前:吃晚饭(和谐自然)夏天

瓜架上:纺织娘(快乐歌唱)秋天

22、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镶、嵌、骏”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体会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4?感受荷兰美丽的风光。引起小朋友的赞美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将优美的语言通过积极的想象变成美丽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对荷兰风光的憧憬之情。理解文章词句,体会词句的美、文章的美。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收集的资料

我也知道一个国家,它在欧洲西部,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牧场之国)大家了解荷兰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荷兰有着这么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画面展示荷兰风景)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在这个迷人的国度里什么最吸引你。

2?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3?出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极目远眺剽悍强壮憨态可掬悠闲漫步

默默无言万籁俱寂辽阔无垠悠然自得

四、熟读课文,领略美景

1?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

3?小组交流反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五、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1?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深入品味文章,让学生体会四句相同的话,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读。

2?齐读,思考讨论: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从“真正”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教学。

(1)出示奶牛图,观察:你觉得图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画出描写奶牛颜色的句子。B?画出描写奶牛姿态的句子。

(2)除了奶牛,你觉得还有什么也吸引了你?

(3)出示骏马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①播放课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②思考:找出分别描写人、奶牛和自然共同点的一个词语。人——默默无言奶牛——沉默安详自然——寂静

③默读,思考:从这五、六段中哪些地方你读出了它们之间的融洽?

④交流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六、拓展迁移,记忆背诵

1?聘请小导游,带领大家去荷兰旅游。

要求:

(1)任选一个景点介绍荷兰的美丽风光。

(2)要加进导游的口头语。

2?学生在小组自由介绍,并推荐一名上台介绍。

3?指名学生介绍,评价。(配相应荷兰风光片)

七、总结

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诗情画意的风光中,感受到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逸,感受到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的赞美与向往。建议大家:

1?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2?继续搜集描写各国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读、比较、感受、积累。

3?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异域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

23、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认识“蚕、桑、昼、耘”等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三、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24、麦哨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4)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第一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

(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做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c.同桌互相交流。d.推荐代表交流。e.师生共同评议。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集体备课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集体备课”,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有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因而,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抓住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一主题,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

单元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4、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单元重、难点:目标1、3、4

单元课时安排:12-14课时

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师: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合作交流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6、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7、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8、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三、品读感悟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9、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四、拓展延伸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10、惊弓之鸟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师: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则有趣的成语故事,题目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好听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默读课文,注意以下几个要求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二、合作交流

1、检查单个生字

师:同学们都读好了是吗?这里有几个生字想考考你们。

出示:魏弦惨悲愈羸嘣拼

(1)指名读生字

师:谁能来和这些生字打个招呼呢?

指名读

提示: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巧记生字

师:今天这些生字比较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一下就记住它吗?可以用上那么平时用到的办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编字谜等办法。

指名说

师:知道什么是弦吗?看老师画(用简笔画画出弦)

2、检查词语

师:刚才单个的生字记起来很简单,现在来点有难度的。看生字带来了好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更羸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孤单失群

(1)认读词语

师:谁来当当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一读

指名领读

(2)理解词语

指导理解打猎的意思,并出示大雁图片了解大雁及其活动(板书大雁)

三、品读感悟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指名说

师:了解更羸吗?谁来介绍一下更羸?(板书更羸)

(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

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从这句话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呢?

指名说(更羸是魏国人更羸很有名更羸是射箭能手)

2、理解更羸的举动

师:是呀,当我了解了故事后,我也觉得更羸很了不起,你认为呢?请你把你佩服更羸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吧。

(1)生边找边划

(2)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A、指导朗读

师:是吗?不用箭可以把大雁给射下来?真有这样大的奇怪的事吗?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你能学学更羸的样子吗?

指导学生边读边学拉弓的样子。

师:那只大雁怎么样了?谁来读读写大雁的话?

指名读“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掉下来。”

B、理解两个直的意思

师:大雁一听到这么响的拉弦声,你觉得它的心情怎么样?

生:心理肯定很急。师:这一急它就会拼命地往上飞,这样一用力气,它的伤口就又裂开了,对吗?带着伤的大雁还有力气飞了吗?所以它是从半空中直往下掉呀!更羸可真了不起真的不用箭把大雁射了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记住更羸的本领。

生齐读句子

3、讨论

师:如果你是魏王身边的随从,你看到了刚才的那一幕,你的表情会是怎样呢?

生:很吃惊

师:是的,和我们一样,魏王也感到不可思议,让我们学学魏王的样子来替他说说这句话吧。

出示: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指导学生朗读出吃惊的语气。

师:不仅魏王感到吃惊,我也很纳闷,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问题

生:因为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师:更羸又是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呢?

生:它飞得慢,叫声很悲惨。

相机板书:飞得慢悲惨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更羸的判断吗?

相机板书:孤单失群

师:那你认为这只大雁受伤的时间长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伤口还没有愈合

师:你也是和更羸一样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板书:没愈合

师:除了身体上的伤害使得这个大雁听到弦响后掉下来,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了大雁掉下来?

引导学生理解大雁心理的害怕

师:更羸是这样说的:

出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声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理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

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你有什么话想对更羸说吗?

生1:更羸你真了不起

生2:更羸我很佩服你

……

板书设计:飞得慢没愈合

更羸大雁

叫声悲惨孤单失群

11、画杨桃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法:情境再现、画画、评评、读文悟理。

学法:自主学习、多读、多思、多感悟。

教学准备:杨桃两个,课前让学生看读杨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师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囗”)我写了一个什么?想象一下。像什么?都猜不着啊?它像一块豆腐。再看,

(教师在“口”里写“十”,成“田”)这豆腐怎么了?

一块豆腐切四块(教师板书在“田”下画“画”,成“画”)现在呢?这块豆腐怎么了?放在锅里怎么样啊?(板书在“画”上加“一”成“画”)什么字啊?(画)

现在你们按笔顺写一下,举起手来。(学生用手比划)

(板书“杨”)这是什么?这是什么?(板书“桃”)

2、交流资料

见过杨桃吗?课前你通过查资料、读资料袋了解到什么了?(指名谈)

读过课文吗?还想不想读?

二、合作交流

1、自读:你自己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书。默读也可以;朗读也可以;两个人读也可以;小组读也可以。你说老师我想搬上椅子找我的朋友去读也可以。读一次,开始。(学生各自读文)

2、指读:还想不想读了?谁读得最好?你起来,读第一段。(指名读文)“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画走了样。”

你觉得班里还有读得比你好的吗?你找他当你的榜样。

3、指名的榜样生读下一段。(生读文)“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让生上台)比如我现在是一个杨桃,放在这儿,让大家来画。老师让画杨桃的时候,你按照书上的介绍,当时课文中的“我”坐在什么地方?大家读读那句话。

(生齐读文):“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我坐在前排靠边的地方。”你指指看,“我”可以是咱们班的谁?就按现在的座位。还可能是谁?

4、分角色读:下面我们一起读下面这一部分。谁来当解说员?(指名)你就读叙述部分。谁来当老师?同学们说的话,大家一起读。看看你们能不能分清是谁说的话,开始。(学生按角色读文)

5、齐读:“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就画成什么样。”

6、指名读: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文):“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hǔi)使我一生受用。”(重点指导“诲”的读音)

三、品读感悟

1、再读文:还想不想读?这回我还让你们读,默读,默读完了我要让你们站起来说话,我不提任何问题,就让你随便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提问题也可以。明白没有?一边读一边想,想好你要说的话,想好你要提的问题。(学生默读课文)

2、交流读文感受

(1)你先举手,你想说什么?(指名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重点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

(2)我给画一样东西,你们能看出来是什么吗?

(教师在黑板上作画)我先画一个圆,中间再画一个圆,里面再画一个圆,还有个小把儿,这是什么东西,你们能看出来吗?如图:

你们为什么猜不到,看不出我画的什么画?因为你们用的是习惯的,常用的,常看到的那种观察角度。你们在喝水的时候,用水杯不用?这个图是从哪儿看水杯?

从上面往下看就是这样子是不是啊?不同的角度看东西就有不同的结论,明白没有?

(3)我再画样东西有兴趣猜吗?(教师在黑板上作画)我最善于画圆圈,一个小圆圈,两个小圆圈,三个小圆圈,四个小圆圈,五个小圆圈,然后再把它们围起来,是什么?你说。如图:

猜不到了吧?你们看我这只手,从这个端点来看(师将手伸展指尖对着学生)看这只手是不是画的样子?

可我要画成这样子(在黑板上画了只正面的手)一看就看出来。因为这是习常性的观察法,而今天我让你们从手的端点来看,就看不出来了。文中那个同学画的杨桃像五角形,同学们都笑了,他们为什么笑?

(生:因为同学们都用平常看惯了的方法去看,觉得画得不像,才笑。)

四、推展延伸

(1)、过渡:你们对画画感兴趣吗?感兴趣你再读读这篇文章。自我衡量一下,这篇文章你们读懂了没有?

(2)、看来大家对课文真的理解得差不多了,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下面开始考试。愿意不愿意接受?

(出示手中袋子)你们猜这袋子里面有什么东西?

前两排同学向后转,我这里真有一个杨桃,想让你们来画。你要能够画正确,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课文里面讲的道理,也就是含义,你们也就懂了。你要是没懂就画不正确。我一会一看你的画我就知道你懂了没有。我把杨桃放在这里。(教师将洋桃放到学生中间)只画杨桃。打开你们的本,不用画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廊就可以。给你五分钟的时间,开始作画。

(学生作画,教师查看)

好了,好多优秀作品我已收集过来了,咱们先下课,下节课再来评价。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口语交际是“说说我自己”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点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习作根握口语交际内容来选取合适的角度来介绍自己。我的发现中安排是的反问句和陈述句进行对比的两组句子。反问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有两种类型:

1、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

2、肯定形成的反问,表示否定的回答。让学生体会两组句子之间存在的意思相同,而语气上存在的差异。“读读记记”选取了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还有思想方法的谚语。“成语故事”《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人。

【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既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

1、问问同学老师眼中的自己。

2、小黑板。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说说我自己,与班队活动相结合,之前,请学生去向老师、朋友、同学了解自己,看看在别人眼里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一、班队形式展开活动(主持:老师)

同学们,课前,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的自己。组织一下,请你们来说一说。

(抽一部分学生说说别人眼中的自己)

通过三年的同班学习,老师和同学对你一定都一定的了解,但肯定不全面,而且很多关于你自己的一些方面,我们也许不知道,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老师自我介绍

三、组织语言,小队交流

1、想好自己要介绍自己什么?

2、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的特点。

4、请小组上台演示。

四、招聘启示“找朋友记者”1、挂招聘启示牌。要求介绍自己。2、由介绍得好的几位同学一起担任评委。

五、找朋友游戏

1、边唱边找朋友,介绍自己。

2、金话筒采访。让别人介绍自己。

同学相互评价。老师总结:

通过今天各种活动形式,同学们与同学们的距离更加接近了。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更能相互理解、愉快相处。

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导入

师:同学们都做了自我介绍,可惜有些同学还没做好准备,今天我们就把介绍自己的内容写下来,上次如果是面试的话,这次是笔试。

二、范文引入

(我叫……,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啊,一个词──其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着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这段介绍是向谁介绍的?

1、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

2、新来的朋友?

3、不认识的人?

三、下笔写作

四、评价,修改:1、自评自改。2、听取别人意见,修改。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

五、优秀作品赏评

老师读一读,同学们猜一猜。

我的发现

一、修辞法引入

1、学过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我们学了不少修辞方法,谁能举例说一说。

(比喻、拟人、夸张等)2、修辞的好处:

师: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字更优美,表达更加清楚。语气不同。)

二、交流新的修辞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修辞方法,叫反问句。学生质疑。

老师留悬。为什么是反问?与问句有什么区别?

出示句子: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自已体会,有什么不同与相同?(语气不同,表达意思相同)

归纳反问句的特点: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把一个确定了的意思用疑问形成表达出来叫反问。

三、句式转换练习

题:认真学习正是好学生的表现。

翠鸟美丽机灵,我们喜欢它。改成反问句。

同学互相出题,相互转换。

日积月累

一、读一读,想一想

以下的句子分别出现在什么课文中,写出课题。

抽生上台写一写。

(结合读读记记与平时对课文的熟悉度。)

青的草,绿的叶,各式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燕子》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翠鸟》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荷花》

我挑着满满的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珍珠泉》

二、想一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比喻句或是拟人句。

分一分,哪句是比喻句,哪句是拟人句。

读读背背

一、回忆语文园地二

上次我们读读背背的内容是?抽生背一背,都是描写什么呢?(与风景有关)

今天的与什么有关呢?读一读。(都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

二、小组合作背诵,比一比,赛一赛

成语故事

一、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心读短文,读准生字

2、找好朋友练一练,看谁读得好。

3、检查朗读。

二、自读自悟

根据下文理解椟的含义。理解成语告诉我的道理。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二上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集体备课》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集体备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67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