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长度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
2、回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4、结合生活实际,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6页1-2
教学目的:1`、在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
2、会选择恰当的单位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
1、请几位同学写出自己记录的里程记录
重庆——合川88km重庆——成都340公里………………
2、看了同学门的展示,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题
3、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1,理解1千米=1000米
1、回忆小组测量的一段距离
几个这样长的距离是1000米
2、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有时候也说为1公里
(二)估计1千米有多长
1、回忆自己生活环境中哪两处是1千米
2、学生汇报
3、小结
1千米(公里)=1000米字母表示1000m=1km
(三)学习例2
1、学生设计体验1千米有多长的方案
2、教师整理活动方案
400米的跑道,走两圈半,1千米走()分钟
400米的跑道。跑两圈半,1千米跑()分钟
用皮尺量100米,记录:我走100米用(0分钟,估计1000米用()分钟
我跑100米,用()分钟,估计1000米用()分钟
3、学生选择活动方法
4、学生实践体验1千米
5、学生汇报
课后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例3,课堂活动1-4,练习十二1-4
教学目的: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时分秒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85页-86页例1-例3,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1、知道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小时有多长
3、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会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过程:一、引入
同学门,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
是时间
在2001年11月11日的7时30分,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这句话中,用到了那些时间单位?
二、新课
1、出示钟面,关于钟面你知道了什么?
2、看一看,钟面上有几个大格?一个大格有几个小格?
3、学生观察并回答
4、教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5、学生拨针讨论:1小时是多少分钟?
学生动手操作
得出时针走1大格,分针刚好走一圈,是60个小格,就是60分
那我们用算式表示就是1时=60分
学生填读书
6、体会1分钟
1分钟我们能做什么呢/
活动:学生数数数脉搏
击掌跳绳跑步
课后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87页例3、4和课堂活动
教学内容:1、知道1小时有多长
3、知道1秒有多长
4、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分针走小格呢
2、1小时是多少分?
3、1分你能做些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小时是60分,那有多长?
我门一节课有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多久?有多少分钟了?那在休息10分钟就是60分,也就是1时
1小时能做些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举例
学生看书
2、教学例4
你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那条一次是多少时间?
有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吗?
那1秒有多长?
学生回答
观察钟面,认识秒针,
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
那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
观察秒针走一圈后分针走了多少
得出1分=69秒
三、课堂活动
1、10秒你能派多少个球?
学生活动
2、完成4题
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90-92页例5-6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会认识几时几分
2、通过活动,感知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5、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钟表、作息时间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放收音机正点报时的声音
2、教师:同学门,你们听见了什么?
3、出示钟表图,让学生说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5
1、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几时、几时半了,下面钟表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出示例5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认为应该怎样认?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时针超过了几格,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
在认时间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后汇报
(二)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例6图,学生认时间
2、看,小熊还等大家来帮他们写一写,你会吗?
3、抽学生板书,并说方法
4、教师教写法
先写几时,再写:,再在:的后面写几分,几分要占两位
注意:不是冒号,要写在中间
5、书91页,学生练习
三、在活动中体会
1、出示时间,学生边说边拨
8:10分11:157:353:08
学生边说边拨
2、同桌练习
3、帮助动物纠正错误
课堂活动3题,学生仔细观察,有错误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说?
4、联系生活实际,估计时间表
你们喜欢看那些电视节目?
这些节目在什么时间播出,请你填写节目时间表,
学生活动
课后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93-94页例1-2
教学目的:1、简单的单位换算
2、会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分=?秒1时=多少分
二、新课
1、教学例1
森林里,动物们正举行运动会,现在是小动物门在举行赛跑,你们想知道谁得了第一吗?
学生看图,你都看到了什么?
乌龟跑了2小时,小兔跑了1小时20分小狗跑了180秒
你知道谁最快吗?
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集体讨论
2、教学例2
现在我们在来看,小朋友去游乐场,从下午2:50一直完到3:40,他们玩得可高兴了,他们玩了多久了,你会计算吗?
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
集体汇报
三、课堂活动
1题
第一节课8:45分上,9:25分下,用了多少分?
小名下午2时到校,4:20离开,在学校多少小时?
课后记: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94页例3,课堂活动2,练习十三1-4
教学目的:1、会简单换算
2、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一、复习
120秒=()分3十=()分70分=*()时()分
小红3:40买东西,4:10回家,他用了多久
二、新课
1、教学例3
学校举行运动会,团体赛从8:30——9:40,用了多久时间?
学生讨论
单项从9:50——11:50,有开了多久?
学生独立计算后讨论
集体汇报
2、96页2
学生先独立计算
集体在讨论汇报
三、练习
练习十三1-2
课后记:
第6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97——99页3-6题
教学目的:1、会人读时间
2、会简单的换算
3、会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时=()分1分=()秒
二、练习
1、3题
学生独立完成
2、4题
学生填写后集体订正
说自己的方法
3、5题
自己读体后完成
4、6题
小朋友要春游,都有那些活动,看书,那你会安排时间吗?
学生独立安排计划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课后记:
认识图形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拼图
3、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00-103页
教学目的: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会自己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小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一、创色情景引入新课
1、同学门,你们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吗《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学生找后口述
3、你是怎样辨认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我们今天旧来讨论
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小组动手实践,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教师指导方法,用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
3、跨组交流
三、合作交流
1、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教师整理并板书
4条边4个直角
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相等
四、巩固拓展
课堂活动练习十四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03页——104页
教学目的:1、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一、创色情景,引入课题
1、出示:各种角,如红领巾黑板桌角等
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什么角?
学生汇报
2、揭示课题
其实,在生活中,角到处可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角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
展示三个角
老师:观察角,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2、组织研究
请用三角板比一比3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比较探后交流
教师板书:比直角小比直角大
3、指导学生看书103-104
教师: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三、巩固提高
1、你能用手臂比出大小不同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吗?
2、用纸折角
3、用小棒摆角
四、尝试画角
同学们能比,能折,能摆这3种角了,你会画吗?
学生画角
五、练习
六、课后记
第3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05页
教学目的:1、认识平行四边行的特征
2、会辨认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一、创色情竟,引入新课
教师:课前同学门观察了楼梯扶手,防盗栏,篱笆等实物,请你们说说观察结果
学生汇报
教师:这些都是平行四边形,生活中,到处可见平行四边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平行四边形?
学生汇报
平行四边形到处可见,今天我们一起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实践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用纸条做长方形后拉一拉,看有什么变化?
小组合作交流
全般汇报
课后记: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08-109
教学目的: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平图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色情景,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
老师今天带大家到图形王国去完
2、出示各种图形
3、出示各种图形平成的实物图片
二、讨论观察
1、大树叶子想什么?树干呢?
2、鱼和帆船,象什么图形,你会拼吗?
3、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是我们学国的图形拼成的?
4、学生交流
三、操作实践
1、学生动手拼图形
学生展示评价
2、学生用三角行拼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3、七巧板
介绍七巧板
学生用七巧板拼图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记: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09.11.19授课人:刘兵年级:小学二年级学科:数学
教学内容: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重点是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在重点的突破上我设计选“最喜欢的小羊”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参与。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的题材来自生活,来自学生熟悉的事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从而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在难点的突破上,我预设问题,学生用我所发的统计图统计时用1格表示1单位不够,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想出办法。通过预设问题,学生不但回忆了旧知,更重要的是亲自感觉到统计的数据比较大时,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从而理解和掌握了为什么要1格表示2个单位,同时,为以后学习1格表示更大的单位打下了伏笔。
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设计与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进行统计(选取“最喜欢的小羊”,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资源的使用上,充分利用投影仪和自制的简单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投票单,统计表,方格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生互相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吗?那你们都喜欢看哪些动画片呢?(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如果有学生说到《喜羊羊和灰太狼》,老师顺势就说自己也比较喜欢这部动画片,便又提问:你们都喜欢他们当中的哪一个角色呢?(指名回答)一听到你们的回答呀,有那么三只羊就发生了争吵,为什么呢?(课件出示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的图片)因为他们都说自己是最受小朋友们喜欢的那只羊,于是他们又找到了村长来帮忙解决,你们说村长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于是村长就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他这个忙,在这三只羊中,请你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羊。
2、这三只当中,到底哪一只才是你们最喜欢的那只小羊呢?我们应想个什么办法呢?(学生出主意)
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统计的方法
板书:统计
(二)确定方案,收集数据
1、投票环节每人领到一张选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只羊。(注意,每人只能选一只羊)
2、让小组长收集选票
3、计票选票收集好了,现在你们知道它们各自的得票数吗?要知道每只羊的得票数还要把选票进行整理。
(三)整理数据,分析结果
1、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记录他们的票数?
2、教师进行唱票。
3、下面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也可小组合作(抱票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要仔细听,认真地听报出来的结果,不要计错,同时到学生中间去看看,学生采用的不同方法,以便接下来的分析反馈)
4、记录好后,总结每只羊的得票数。
5、让学生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到课前所发的统计表中。
出示统计表
姓名
美羊羊
懒羊羊
沸羊羊
票数
6、学生填完后,投影展示一两位同学的统计情况
预设:学生可能有画勾,画圈,写数字。
教师可以用板演的方式,适时介绍画“正”字的方法,让学生比较哪种计票方法最合适。最后让学生得出哪种方法最好。介绍正字方法的好处:为什么要选择“正”字呢,因为正字有5笔,我们五,十,十五,二十的算比较方便。“正”字的笔画不是横就是竖,所以用起来比较方便。
小结:画“正“字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并且又方便,在这里哪只羊的数量增加1,就在那只羊的名称下面加一画。合计的时候如果是画正字的话算起来会非常的方便,你们发现了吗?
7、师:在生活中为了更清楚,更美观地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还可以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
8、学生拿出课前所发空白统计图,同时投影空白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1)这张统计图上有多少格?(10格)
2)可是如果他们有的票数超过了10票怎么办呢?(学生分组讨论想出办法)
9、讨论完后,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10、师小结:当统计的数据较大时,我们可以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
提问:如果统计的数据更大一些我们可以怎么办?
11、师生共同把空白统计图的数据填上。
1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把统计图作好。
13、展示学生所画的统计图,师生共同进行评判,(特别是单数票时怎样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4、说一说,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15、师小结:经过学生们收集票数、整理票数、统计票数,羊得的票数最多,它当然也就成了最受小朋友喜欢的羊了。
(四)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学得非常认真,辛苦了!老师还想在你们班做一个调查,老师这儿给大家提供了三项体育运动项目:跑步、跳绳、游泳,你们最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1、让学生想办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选择举手表决,班长点数,老师记录)。
2、学生翻开课本95页,根据整理得统计表完成“做一做”
3、展示学生所填的统计图。(师生共同订正)
4、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布置作业:97页第二题
板书设计统计
美羊羊:
懒羊羊:
沸羊羊:
姓名
美羊羊
懒羊羊
沸羊羊
票数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分米和毫米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分米和毫米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内容:
课本27页例题,28-29页想想做做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
学生尺、明信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还记得上学期咱们学过的量长度的单位吗?你能用手指和胳膊比量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我们在什么时候用到米?什么时候用到厘米?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探究
1、认识分米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量一量:请你用自己的学生尺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20厘米,10厘米)
看看自己周围还有什么是10厘米或20厘米的?
教师:(出示10厘米长的长方形的边)像这样长的一段线段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单位来代替“1分米”,你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吗?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
汇报结果
1分米=10厘米
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
说说今天咱们认识的新朋友叫什么?(分米)
1分米是10厘米,你能在自己的学生尺上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吗?比量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你的学生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用自己的尺子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想怎样画?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动手试一试。
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说说你是怎样数的,结果怎样。
(1米=10分米)
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
●学生汇报自己量的情况。
●学生小组中自己进行一下测量,说说自己测量的什么大约是10厘米,什么大约是20厘米?
●汇报测量结果。
●小组同学进行讨论,用等式的形式进行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自己画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尺、长1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板。
学生尺米尺
学生实践操作:
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二、认识毫米
今天老师有一个小问题需要大家帮忙。你能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厚度吗?
大家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老师还想知道的更准确一点,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知道不到1厘米的数学书厚度到底是多少呢?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它就是——毫米。
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你知道1厘米里有几毫米吗?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几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部分例子:硬币的厚度,乘车卡的厚度等)
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
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画。(区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
三、巩固
你能说说他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
小组合作练习: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枝铅笔,先讨论量这两种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再独立进行测量。
在()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2()床长2()
大米宽2()黄瓜长2()
三条线段哪条最长?先说说,再量。
量一量自己的拇指宽是几毫米。
1分米里有几毫米?你是怎样知道的?
板书设计:
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第二课时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
课本3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
小推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A.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5.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第二单元:克千克吨
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重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重要,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重量单位。
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1、3。
教具准备:天平称、台称、电子称,一些实物和实物图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2—P24,例1、例2、例3、例4,P23—课堂活动1、2。P25—课堂活动1、2。
教学目标:1、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重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同时培养克服困难、用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具准备:各种称,2分币1枚,橡皮擦一个,一支铅笔,一个苹果,一本学生字典;两袋碘盐,一把干面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轻重。
1、师出示P22情景图,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有很多动物在玩,大象在和老牛坐跷跷板,大象很重,老牛比大象轻。
2、联系生活实际,掂一掂,想一想。
请学生在自己的桌子上拿出数学书、作业本、文具盒,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它们的轻重,互相说一说。
3、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一本数学书的重量,为什么说法不样呢?看来还是需要一个统一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识物体重量的单位:克和千克。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动手实践,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
(一)教学例2
1、认识称。
要想知道某个物体到底有多重,怎么办呢?
课前,小朋友观察调查了生活中常用的称,指名汇报见过什么称?
学生汇报:磅称、杆称、盘称、天平、电子称、人体称。
2、认识克
⑴称一称。用天平称出1枚2分币。调好天平,拿1枚2分币放在左盘,再拿1颗最小的砝码,这上面标着1克,放在右盘看指针摆动,停下来指向中央,这就说明什么?
学生观察天平的使用方法后回答:“1枚2分币重1克。”
学生掂一掂1枚2分币的重量,感知1克。
⑵再称一称一个橡皮檫的重量。
⑶找一找,看看哪样物品约重1克。
学生汇报:1枚药片,2颗图钉,4、5粒黄豆……
⑷刚才我们称的这些物体的重量是用的什么单位?
生:都是用的克作单位。
师:我们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
⑸做P23—第2题,先估一估,再称一称。(四人小组合作称一称)
(二)认识千克
1、师:小朋友都进行过体检,你们还记得医生告诉你们体重的单位吗?(用千克作单位)
2、用人体称称出自己的体重,并填出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千克。
3、教学例4
⑴先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再掂一掂,感受1千克。
分小组称出2袋盐、一把干面的重量,得出都是1千克。每个小友再掂一掂1千克的这些物品,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⑵师再把两袋盐放在天平上称,从而得出重1000克。进而观察得出:1千克=1000克
并介绍用字母表示克和千克。
⑶刚才称自己的体重,2袋盐的重量,一把干面的重量用的是什么单位?(千克)
师:也就是计量较重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
(三)师小结:我们计量物品有多重的单位是克和千克;通常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物品重,用千克作单位。
三、课堂活动
1、P25—第2题,估一估,称一称。
2、P25—第2题,找一找,估一估。
四、独立练习
练习四第2题,在书上连线。再读一读。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认识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六、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25——P26例5,例6,P26课堂活动1、2,练习四1、4。
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继续感知、建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重要,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重量单位。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具准备:实物卡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师:我们昨天学习认识了重量单位,小朋友知道重量单位有哪些?1克大约有多重?1千克大约有多重?
指名说一说。
二、谈话引入新课:
小朋友都知道了自己的体重(指名几个说出自己的体重),你们的体重都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千克)森林动物园里有一头牛,它也称了体重,你们想知道它的体重吗?
三、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
1、师出示一头牛的实物图片,并告诉小朋友这头牛的重量是600多千克,这时来了一头大象,小朋友猜一猜谁重,谁轻?(大象重,牛轻一些。)
⑴师:边说边贴纸片。(大象说:我的体重相当于10多头牛的体重。)你们猜一猜一头大象大约有多重?(6000多千克)
⑵活泼顽皮的鲸也游来了,它说:我的体重相当于100多头牛的体重。师边说边贴纸片。
⑶你们能猜出一头鲸大约有多重吗?(比大象重很多,大约有60000多千克。)
2、认识“吨”这个重量单位
⑴大象和鲸都很重,用千克作单位都不方便,不容易计量。因此们计量很重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所以大象和鲸的体重都用吨作单位。
⑵吨这个单位比千克还要大一些。那么,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有哪些呢?(从大到小:吨、千克、克,从小到大:克、千克、吨)
(二)教学例6
1、师:我到市场去买了一箱苹果,这一箱苹果重10千克。如果要买10箱同样的苹果,,你们能帮老师算一算,这10箱苹果重多少千克?(100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0个10是100,所以10箱苹果重100千克。
2、那么50箱同样的苹果重多少千克呢?(500千克)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5个100是500,所以50箱重500千克。
3、100箱同样的苹果重多少千克?为什么?
生:重1000千克。(10个100是1000;或100里面有2个50,1个50箱是500千克,2个50箱就是500+500=1000,所以100箱重1000千克)
4、认识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现在有一辆载重量为1吨的汽车,理解载重量的意思就是装东西的重量。车上装有100箱10千克重的苹果,也就是这100箱苹果的重量是1吨,刚才我们计算了这100箱苹果重1000千克,说明吨和千克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全班齐读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三)小结:吨这个单位比千克大,计量很重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1吨=1000千克。
四、课堂活动:
1、P26—1,生自己先读一读,再全班读一读,说一说。
2、P26—2,学生先独立填写,再全班订正。然后再全班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练习四第1题、第4题。
六、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27—例7,例8,P28—课堂活动1、2、3,练习四3、5、6、7、9。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千克、吨这两个重量单位。
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体验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计量重量的单位有哪些?按一定的顺序是怎样排列的?
生:有克、千克、吨;(吨、千克、克)
师:克、千克、吨它们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生: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7
1、师出示例7的挂图,让学生独立看图,比一比哪种动物最重,哪重动物最轻?
2、学生先独立比较,填写在书上,再同桌说一说,最后全班交流。
3、指名回答,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比较方法:我们在比较轻、重时,都要先换算成相同的单位,然后再比较。
(二)教学例8
1、学生看图自学,先自己说一说图意,再同桌说一说,最后全说。
2、学生再计算还剩多少?
3、指名说出是怎样想的。
甲生:5吨就是5000千克,5000—2000=3000千克,所以还剩3000千克,也就是3吨。
乙生:2000千克就是2吨,5吨—2吨=3吨,所以还剩3吨。
三、课堂活动:
1、P28—1题,对口令。(生和师对,生和生对)
2、P28—2题,把重量相同的用线连起来。(生先独立连,再全班订正。)
四、课堂作业:
1、P30—3题,生先独立填写,再订正。指名说出是怎样想的。
2、P30—5题,生填写在书上,再全班订正。
3、P30—6题,生独立算一算,填在书上,再集体评讲。
4、P31—7、8题,同桌互相讨论,再说一说,填写在书上。
五、课后记:
实践活动:小当家
教学目标:1、通过围绕食品采购,市场调查、分析、当家理财、编制计划,从而了解自己,了解家庭,了解社会。
2、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和考察。
教学重点: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合理编制采购计划。
教学准备:食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1、师:小朋友在家里与爸爸妈妈商量了这个月你们家准备采购哪些商品?准备用多少钱?分别买多少数量?
2、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3、师:小朋友在菜场、商场、超市里看见的同一种商品的价钱一样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4、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5、师小结:我们在买商品时,先要确定采购物品的数量和需要的钱,还要调查每种商品的价钱,才能合理的编制采购计划。
二、师生共同探讨采购计划。
1、师先示范画出采购计划表,填写要买的一种商品所需要的价钱。
2、学生独立把采购计划表填写完整。(师边巡视边指导)
3、学生填完后,再全班交流,指名向全班介绍自己编制采购计划的经过,展示自己的采购计划。
三、通过展示后,评选合理的采购计划。
四、课后记: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减法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减法
教学目标:
4.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并且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5.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估算的策略。
6.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教学难点:
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课时:
十一课时
第一课时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学会减法的验算。
教学重点:
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500-20040-309-6
口算时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说明: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2)13-572-5048-4
8+522+5044+4
问:每组题中的两道算式,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说,认识:差+减数=被减数。)
2.笔算
43-2168-7
指名板演,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怎样算?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
(板书课题:不退位减法)
二.新授
1.教学例题:出示书架图。
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说:3个书架分别有民间故事书185本;童话书210本;儿童小说335本。)
1)问:儿童小说比童话多多少本?怎么列式?
指名说,师板书:335-210=(本)
你能什么办法得到结果?你会计算吗?
(生写在草稿本上。自己写一写,再同桌互查。)
指名上黑板写,全班核对。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数位对读齐,从个位算起。)
2)你会验算吗?
讨论,再算一遍或用加法验算
(生试算,再指名上黑板写)
3)图上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同桌互说后汇报。
4)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独立思考,四人小组互说
指名提问,再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生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认真验算。
2)请4位小朋友上来完成这些题目。
3)核对答案。
4)师:他验算的对吗?你是怎样验算?
2.想想做做第2题。
1)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指名说:注意数位要对齐。)
2)生自己完成,同桌互查。
3)指名板演。
4)全班核对答案。
3.想想做做第3题。
1)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齐读第1小题要求。你需要找到哪两个条件?
请你列式计算。
生试做,指名板演。
3)剩下的题目,同桌互说要找哪两个条件,再列式计算。
4)指名两位小朋友板演。
5)全班核对答案,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名读题。
2)本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3)同桌互说怎么求。
4)学生写在书上。
5)同桌互查。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四人小组互说后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得到了什么?减法如何验算?
板书设计:
不退位减
335-210=125(本)
335
+210
125
第二课时退位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54-5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教学退位减,先教学只有一次退位的减法,再教学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重点:
教学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1.口算:13-612-4
33-632-4
43-662-4
口算第2、3行时,要求说出过程,师办板书得数。
问: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样算?
师:当个位上不够减时,就从十位上也就是他的前一位上退出1,然后合起来再减。
2.用竖式计算。
623-41253-4
指名板演,再说说百以内笔算减法是怎样算的。
3.引入新课:
刚刚我们看到,笔算减法时,要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这节课我们将用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
(板书课题:退位减)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问题1:瞧!书架上有这么多的书。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你会算吗?
(学生在草稿纸上算一算。)
1)指名板演。
2)请不会计算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在哪儿遇到问题不会做了?
3)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4)明白吗?你来试试看,这回能做了吗?
5)让学生再试着做一做
6)核对答案。
问题2:民间故事比童话少多少本?
1)学生自己算一算,再小组讨论。
2)你们又遇到什么问题了?
(向十位借一后,十位又不够减了。)
3)以前不够减时我们怎么办的?
(向前一位借一。)
4)师示范,边做边说。
5)生跟着自由说一说。
6)自己在草稿纸上算一算。
7)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8)四人小组互说后在全班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说一说你计算的过程。
2)生边说,边做。
3)请三位小朋友上来做。
4)自己验算。
2.想想做做第2题。
1)这题完成在本子上,并要验算。
2)指名板演。
3)集体检查并订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木鸟医生在为大树体检,你们也来帮帮他吧!先找出病因,再帮他们治一治。
1)小组互说,再改正。
2)请三位医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帮他们治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1)自己读题。
2)大象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你知道了吗?自己列式计算。
3)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写。
4)对答案,并订正。
第三课时退位减(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6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千以内笔算退位减的方法,并能熟练的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掌握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千以内笔算退位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的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掌握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
二.教学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比一比,算一算。
12-515-711-618-9
120-50150-70110-6180-90
1)这儿有4组算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互说后汇报。
3)请你们自己算一算。
4)指名汇报,核对答案。
5)和同伴说一说,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算的。
5)同桌互说后汇报。
2.练习。
150-80120-80160-90
130-60120-50180-90
学生们口算,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森林到游泳池:120米;乌龟:我已经跑了40米;青蛙:我已经跑了70米;小鸭:我已经跑了90米。
1)生自读题目,指名说题意。
2)谁跑得快?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3)每只动物还要跑多少米才到游泳池?
你知道吗?请你自己算一算。
4)生计算后汇报。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三.笔算减法练习
1.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725-475637-449
1)生笔算练习,指名板演。
2)分别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指名说千以内的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被减数357516627434210
减数18440927613873
差
1)在草稿纸上计算、验算,并完成这张表。
2)指名说,核对答案。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让我们的空气更清新,我们必须保护环境。每位同学家里的废电池就是环境的一大公敌,因此我们要集中的收集电池。看这个年级的学生收集电池的情况。
男:我们一班共收集了254节废电池。女:我们二班比你们少收集69节。二班收集了多少节?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准备怎么解决这题。
3)同桌互说,再写在书上。
4)指名板演,核对答案。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女: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了188天。男:她打破了169天的记录。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
2)你对题目有什么疑问?
师问:什么叫“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
就是比记录少用了多少天?
3)生自己完成这题,指名板演。
4)集体核对答案。
5.完成想想做做第10题。
1)生观察图片以及文字。
2)通过这图你知道了什么?
3)看茄子老师要我们做什么?要你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4)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5)小组互说。
6)互说后在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在进行千以内的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页练习四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计算练习
120-40170-90160-80140-70
指名口算,并说说口算过程。
2.完成练习四第1题。
口算
100-9070+60140-60
570-500130-9060+300
160-8030+80420-20
1)同桌互指算一算。
2)开火车说答案。
3.完成第2题。
1)师出示题目。
问:左边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右边三题呢?
你能猜一猜它们的差会有什么特点吗?
2)生独立计算。
3)指名汇报。
4)说一说:在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互说后汇报。
5)师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就越小;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小,差就越小。
4.完成第3题。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36-153545-437851-359
2)生自己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3)核对答案。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第4题。
1)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这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3)同桌互说后汇报。
4)你会计算吗?请写在书上。指名板演。
5)核对答案,订正。
2.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题意。
理解“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人数同样多”。
3)这样的题目你会做了吗?四人小组讨论后汇报。
4)生自己完成。
5)汇报,对答案。
6)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解答问题时,要先找出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与问题无关的条件不要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第五课时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8-59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数学眼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死套类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数学眼光”。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各题补充完整,再解答。
1)一本书80页,看完20页,?
2)商店运来200箱橘子,卖出100箱,?
3)一段布长10米,还剩多少米?
4)商店里有80个水瓶,还剩多少个?
从上面这组题可以发现问题和条件之间的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指名说。
小结:根据两个条件可以求一个问题;要解答一个问题,必须要有两个有联系的条件。
二.新授
1.出示例1:
有民间故事185本,民间故事书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还剩多少本?
1)谁来说一说,这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生自说,再指名说。)
2)怎样才能求出结果呢?
生自己思考,再在四人小组互说。
3)你准备怎么求?师整理:
A.根据“有故事书185本和上午借出36本”这两个条件,可以先算上午剩下多少本;再根据“下午借出52本”,可以算出下午剩下多少本。
B.先算一天借走了多少本,再从原来的数字里减去它。
4)这两种方法你觉得怎么样?
5)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6)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7)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是怎么思考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这题是什么意思?
2)你知道这题怎么做吗?
3)自己列式计算。
4)指名板演。
5)全班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2.完成第2题。
1)生自己读题。
2)问: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3)同桌互说后汇报。
4)你知道红红有多少张邮票吗?自己列式计算。
5)指名板演。
6)全班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3.完成第3题。
1)生自读题。
2)通过这题,你知道了什么?
3)同桌互说后汇报。
4)自己列式计算。
5)全班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3.完成第4题。
1)生自读题目。
3)小朋友们在做花,你知道些什么?
4)四人小组互说后汇报。
5)生自己列式计算。
6)全班核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4.想想做做第5题。
口算下面各题。
40+90150-60340-300
130-8070+20050+60
60+500110-30750-50
1)生自己完成。
2)集体核对。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185-36-52=97(本)
第六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60-61页练习五第1-10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
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2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2.完成第4题。
1)指名生自读题。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订正。
4)指名说解题思路。
小结:在解答这两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
3.完成第9题。
1)生自读题。
2)指名说题意:女孩比左边的男孩矮15厘米,右边男孩比女孩高24厘米。
3)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4)集体订正。
5)指名说解题思路。
4.完成第10题。
1)生自读题,独立完成。
2)指名板演,集体核对。
3)指名说解题思路。
5.你认为在解以上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要先理解题意再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估算练习
1.完成第1题。
1)生独立完成。
2)开火车集体订正。
2.把下面的算式看作几百加几百,再估算结果。
503+192797+296498+307
1)生估计,师板书。
2)将加号改为减号,你能估计出结果吗?
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3)像这样的减法,如何估计出结果?
3.完成第5题。
1)生独立完成
2)集体核对。
师提醒注意“约等于”的书写及格式。
4.完成书上第3、6、7、8题。
1)生独立完成以上四题。
2)指名板演,集体核对。
3)小组交流讨论,说各自想法。
第七课时隔位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6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当遇到被减数的十位上是0时,要从被减数的百位上退1当“100”再来减。
2.借用拨动算珠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这一退位减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计算中的这一难点。
3.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笔算,并坚持验算,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遇到被减数的十位上是0,要从被减数的百位上退1当“100”再来减。
教学难点:
借用拨动算珠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这一退位减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计算中的这一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263—164263—184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完成。
2.今天我们学习:隔位减。(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指名读题。
2)你知道这五环代表什么吗?
3)真不错!你想知道上一届奥运会的一些情况吗?看小姑娘是怎么说的。
4)生说:我国参加2000年奥运会的男运动员有108名,女运动员有202名。求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少多少名?
5)算式可以怎样列?
6)指名列式。(师板书:202-108)
7)同意吗?那你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写在草稿本上。
8)(找一些没算出结果的或算错的学生)你计算出了吗?
9)他算的对吗?或请其他人帮他。
10)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也不够,怎么办?)
11)我们可以用算珠拨一拨。
请生上来拨一拨,边拨边说拨的方法。
12)现在你能想到如果用竖式可以怎么算?
同桌讨论。
13)你为什么这样算?
请你用他的方法再算一遍,边算边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教学试一试
1)生自己先算一算。
2)你是怎么算的?在小组里说一说。
3)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写一写,说一说。
三.联系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03-158600-347800-592
2)请你们写在本上,并按步骤检查。
3)独立完成。
4)汇报核对。
2.想想做做低2题。
1)请你做一次医生,帮它们治病。
2)第一棵树的毛病出在哪儿?你改一改。
3)汇报核对。
4)其他树的毛病你能帮忙找出来吗?
5)汇报核对。
3.想想做做第3题
1)请你自己算一算,再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各自计算,进行观察。
3)开火车对答案。
4)你发现了什么?
4.想想做做第4题
1)图上小朋友在做什么?
2)看图,你了解了什么情况?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同桌互说,汇报。
5.想想做做第5题。
1)下面是四、五、六年级《科学画报》订数的统计,请你把表格填写完整。
年级四五六
份数205
四年级比五年级少34份,六年级比四年级多78份。
1)生自己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四年级、六年级订了多少?你有办法知道吗?
4)学生自己计算后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学了什么知识?
第八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页练习五第1~3题
教学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
(板书课题:练习)
二.计算方法的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20—40130—90720—20
240—200560—60300+600
180—90140—50160—70
2.完成练习五第1题。
1)请学生完成第一组题,指名板演。
集体核对、订正。说一说每题的各个数位上是怎样算的?
问:第1题十位上是几减几?第2题十位上是几减几?第3题呢?
为什么被减数十位上都是0,计算时却不同呢?
2)生完成第二组题,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每题的各个数位上是怎样算的。
问: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在计算的过程中,三题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生完成第三组题,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每题的笔算过程。
问:这组的三题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根据刚才的计算,总结一下这类题计算时该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指名说。
师小结。
3.练习
506—287401—255400—255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第2题。
1)指导学生读动电费单,说明:“千瓦时”就是“度”。
2)指名说电费单每一栏中的意思。
问:这里让我们算什么?
3)请学生计算。
4)出示第二张统计表,生独立完成。
5)组织观察、讨论: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2.完成第3题。
1)师示范:用数字卡片拼成两个分别带有0的数字,问:你能算出他们的差吗?和呢?
2)两人一组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
第九课时练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页练习五第4~7题
教学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注意把计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注意把计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
(板书课题:练习)
二.计算方法的练习
1.口算。
300+600160—90180—90
120—40320—20480—80
40+5110—60170—80
2.完成练习六第4题第一横行。
1)生练习,指名板演。
(师提醒学生要看清运算符号。)
2)集体订正,说说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4)指名归纳总结: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减法?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加法?笔算加法与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第5题。
1)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
自由说一说。
2)现在一共有多少袋?你会求吗?
生自己完成。
3)请几种方法不同的学生上黑板写。
4)结果算得对吗?
核对答案。
5)你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汇报。
2.完成第6题。
1)指名读题。
2)这是一个玩具柜台。300元钱能买哪两样东西?
同桌互说。
3)你是怎么买的?
指名汇报。
4)买完后还剩多少钱?
计算后汇报。
3.完成第7题。
下面是东庄小学三个假日小队做好事件数的统计。
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三小队合计
205件198件()件602件
(1)第三小队做好事多少件?
(2)第二小队再做多少件好事就和第一小队一样多?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看着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
指名汇报。
2)第三小队做了多少件好事,你知道吗?
计算后汇报。
3)第二小队再做多少件好事就和第一小队一样多?自己列式计算。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同桌互说。
6)汇报。
板书设计:
练习
第十课时复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复习第1~6题
教学要求:
1.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弄清算式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掌握算法。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注意把统计和估计等知道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千以内的减法笔算的知识,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好。
(板书课题:复习)
二.笔算减法的复习
1.口算。
630—600370—301000—500
120—40320—20480—80
40+300200—60170—80
2.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第1组题。
1)观察3题有什么想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2)自己算一算。
3)开火车核对答案。
4)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5)被减数(减数)相同……
6)这组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第2组题。
1)观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自己算一算。
3)开火车对答案。
4)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5)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复习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反馈,提醒:验算之后在写横式答案时要看清再写,不要将验算的结果写下来。
4.完成复习第3题。
1)生独立看懂表格。
说明:用水量通常用“立方米”做单位。
2)生独立练习。
3)集体核对。
三.减法估算的练习
1.说一说下面各数大约是多少。
203791598608
2.完成第4题。
1)生进行估算,反馈时说说自己估算的过程。
2)指出:在估计时,我们可以把这些数看作是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将它们相加。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2)生进行笔算检验。
四.计算综合练习
1.完成复习第5题。
生独立完成。(注意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完成复习第6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自己试做,注意进位、退位的情况。
3)组织评讲。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第十一课时复习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复习第7~10题
教学要求:
1.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弄清算式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掌握算法。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注意把统计和估计等知道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的减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复习)
二.计算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完成第7题。
1)学生一组一组的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核对、订正,并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比一比,千以内数的加法、减法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估算得数大概是几百,再算一算。
603—309596—208499—109
1)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问:估算有什么用处?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第8题。
1)学生看图后,读一读题。
2)通过这题,你知道了什么?
3)大人骨头有多少块?你准备怎么求?
4)同桌互说后汇报。
5)学生列式解答。
6)集体核对。
回顾:指名说说这题是怎样思考的,以及每一步的含义。
2.完成第9题。
1)小朋友们去做什么?
同桌互说
2)你知道了些什么?
汇报。
3)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请生读题。
4)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汇报。
5)学生自己完成。
6)核对答案。
3.完成第10题。
1)完成前3题,引导学生观察找出算式的规律。
2)学生交流。
3)根据发现的规律将题目做完。
4)学生根据规律写出几个类似的算式。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案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今天客人老师来看我们上课你们高兴吗?比一比哪位的小朋友们表现的最出色。表扬(××××)。老师表扬的这些同学你们知道吗?但客人老师不认识,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客人老师也能认识他们呢?
2、同桌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向大家介绍?
3、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办法?
4、小结:我们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法把
这些小朋友介绍给客人人老师。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B、试一试:
刚才几位同学的位置你会确定了,那么你你自
己的位置会确定吗?
1、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2、交流
3、考考你
( )坐在第3组的第5个;
坐在第5组的第3个是( );
我们的班长坐在第( )组的第( )个。
4、找朋友(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
一个学生说我的朋友在第几组的第几个,另
一个学生说出你好朋友的名字。
二、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1、出示小动物做操图:(课件)
出示小猴子的话:问小猴子的第一排是指哪一排?
同桌讨论:
交流:
听听小熊是怎样介绍的?
提问:说说它是怎样数的?
现在小猴指的第一排到究竟是哪一排?
小结:在这里排数是从前往后数,个数是从左往右数
打开书对你的同桌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
交流:
(1) 教师点小动物,学生说它在第几排的第几个。
(2) 教师说第几排的第几个,学生上来点
2、出示小动物住宿图
学生自由说说每个小动物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交流
3、出示书架图
谁能找一找小辣椒向我们介绍的新华词典在什么位置?
说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小结:在这里的层数是从下往上数,本数从左往右数。
同桌说说《成语词典》、《数学家的故事》分别
放在第几层第几本。
交流:
三、找座位“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两个不同的剧院:说说剧院里有些什么?
座位号有什么特点?单号从哪边走较快?哪双号呢?
出示两张电影票说说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
四、闯关:(第3题)
第一关:画▲(1)第1排第3个;(2)第1排第5个;(3)第4排第2个
第二关:画○ (1)第3排第1个;(2)第4排第3个
第三关:画★ (1)第2排第4个;(2)第5排第5个
五、全课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实践:请同学们课后观察我们生活中有关物体的位置,和身边的人说一说。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挂图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整理和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整理和复习》教案
第六课时 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复习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1、小组比赛背乘口诀。
2、让四人小组说说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3、全班汇报四人小组讨论的结果。
4、师生共同梳理第二单元的内容。(1)除法的含义。(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
(1)除法的意义。
A、老师呈现课本35页第1题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B、让学生相互说说这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C、练习。(老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除法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再出示一些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进一步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A、老师出示小鸟、小鹿选汽球的图面。再采用倒计时的方法抢算。
B、让算得快的小朋友结合具体的算式说说怎样想商。
C、再组织以四人小组为参赛单位的摘平果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A、老师出示课本35页工人叔叔运水果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重点展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C、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D、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6、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编辑推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资源
米尺、直尺、硬币、橡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引入: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有狮子、狗熊、小猴、小狗等。一天,狮子大王宣布要选出最聪明的一个小动物来当它的助手。小动物们可激动了,个个都想当狮子大王的助手。这不,选拔考试开始了,想不想去看看呀?
狮子大王是这样选拔的:请你说出这些测量的结果?
一棵大树高8(),一片树叶长8(),一个铅笔盒长2()
前两道题小动物们都顺利过关了,可轮到第3题,意见大了。小兔说:“这个铅笔盒长2厘米。”小狗说:“这个铅笔盒长2米。”小猴说:“这个铅笔盒长2分米。”到底哪一个小动物的答案是正确的呢?小朋友你们能给它们当个裁判吗?学生讨论。
二、引导探索
(一)认识分米
1.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看到或听到过“分米”这个词?
2.教师强调1分米就是10厘米那么长。并且请大家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3.体会1分米的长度。
教师:请同学们在发的硬纸条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把它剪下来。告诉学生,这是自制的分米卡。先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然后用手势比划一下,最后再用分米卡验证一下。
教师:现在小朋友对1分米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你们能互相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4.教学1米=10分米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在米尺上找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每组的组长汇报结果。
5.多层训练,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分米。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哪儿是数学课本的长边,就去把长边摸一摸,再量一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3)教师:请小朋友们估计以下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二)认识毫米
1.让学生尝试量书本的厚度,各自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测量结果不满1厘米时,我们需要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1毫米的认识理解。然后组织学生观察直尺: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并实际量一量,进一步感知1毫米。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
3.体验毫米的用处: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想一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5.引导学生把四个长度单位排排队,体会大小关系。
6.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几毫米?并且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选择自己带来的任意一样物体,量量它的厚度或长度是几毫米。
7.小结: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三、综合练习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四个长度单位了,你能灵活运用它们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你有收获吗?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总结提炼:是啊,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末这四个长度单位。用毫米作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和更短的长度,并且能量得更准确,为了度量的方便,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单位。小朋友们要根据不同物体的长度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并加以运用。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资源
笔芯、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故事引入
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小兔说:“我跳了9分米。”小猫说:“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都说自己跳得远,因而争论不休。
教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不作评价。)
教师:到底谁跳得远?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教师:小朋友,你们都有自动铅,那你们知道自动铅的笔芯有多长吗?让我们来量一量好吗?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枝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教师:同样的笔芯,有的人量出来是6厘米,有的人量出来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么,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是啊,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是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2.教师:我们测量了笔芯的长度,知道6厘米=60毫米,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教师:小朋友们量得课桌的高是8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80厘米有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3.练习:50毫米=()厘米
20分米=()米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教师:结合测量,许多小朋友已经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了。接下来,就要看看谁能灵活运用学到的新知识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量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是几厘米,再说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评一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一下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几厘米,再量一量,看看对不对。最后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学生活动,反馈交流。)
四、总结评价
1.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么样?
2.教师:下面,请大家参加一个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你们愿意吗?
请每个同学回家后拿一个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发芽,再记录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再交流。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8分米
加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法,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
2.学生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学会加法的验算方法,并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4.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法,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
教学难点:
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课时:
七课时
第一课时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第32页例题,第33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
法的过程。
2.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液晶投影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写过日记吗?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篇数学日记,大家想看吗?
(出示小黑板)
2.同学们,你们看了小黑板,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指名提问题,教师整理)
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4)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指名列式:143+126)
问:下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求出结果。
(生练习,小组讨论交流)
2.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指名说)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鼓励学生用笔算的形式计算。
1)问:在列竖式时,两个加数要怎样?如何计算?
2)问:应从哪一位算起?
教师列竖式计算:
百十个
143
+126
269
3)指名说笔算过程,以及在结果中每一位上数表示什么?
4)小结:三位数相加时应怎样列竖式,从哪里算起?
4.教学验算方法。
1)介绍:要检查算得对不对,还要验算。
(板书:验算)
2)将例题中的两个加数位置交换,该怎样列式?
(板书竖式:126)
+143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3)学生笔算,看计算的结果和例题相比会怎样?
4)说明:在笔算是要检查加法做的对不对,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计算一遍,看得数是否一样,这样的检查叫做验算。
5.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三位数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算起: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生独立计算)
2)你想怎样验算?
3)汇报。你是怎样算的?怎样验算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说一说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
2)独立计算。
3)汇报。
3.想想做做第4题
1)说图意。
2)独立计算。
3)汇报。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计算。注意对齐数位。
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
143+126
百十个
143
+126
269
验算:
126
+143
269
第二课时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3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650+9060+90
8+370+80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
37+25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4.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笔算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二.新授
出示例题图,学习例题。
1.出示问题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43=
2)学生尝试笔算。
3)指名说计算办法。
问:从哪位算起?说说个位上相加的过程。
问:十位上8加4得多少?十位上满了十怎么办?十位上的和怎样写?
问:百位上相加是多少?为什么得2?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4)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笔算过程。
5)请学生在书上进行验算,再填写横式得数。
2.出示问题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2+126=
2)请学生独立探索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核对,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学生独立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3.归纳
1)请你想一想,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怎样算?
(组织学生讨论)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小结:做笔算加法要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
2)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6576334
+243+646+569
208712893
2)汇报。
3.想想做做第4题
1)说图意。
2)怎样列式?
3)独立计算。
4)汇报。
4.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计算。注意对齐数位。
2)你是怎样验算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三位数加法笔算要怎样算?
板书设计:
进位加
85+143=85+126=
8585
+143+126
208211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第三课时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35-36页,想想做做第5-9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谁来说怎样笔算这类加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练习有关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
比一比,算一算。
6+87+96+35+7
60+8070+9060+3050+70
1)学生自己口算。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2)同桌说一说,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算的?
3)比一比:每组题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4)指出:在计算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进一位。
2.想想做做第6题。
1)说说图意。
2)小兔到学校怎样走比较近?同桌说一说。
3)同桌说:小猴呢?谁到学校的路近一些?
4)指名说。
3.想想做做第7题
1)独立计算。
2)汇报。
3.想想做做第8题
1)说图意。
2)小明一共跳了多少下?小方呢?
问:怎样列式?(指名列式)
3)独立计算。
4)汇报。
4.想想做做第9题
1)说图意。
2)在图上指一指每个小动物的家在哪里。
3)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1000米远吗?
从松鼠家到小狗家呢?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内交流。
指名说。
三.课堂小结
在计算不进位加时要注意什么?
第四课时连加
教学内容:
课本第37-38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1.口算。
8+5+16+7+39+8+2
6+5+39+7+37+8+6
2.找出最快最好的办法,口算出每个三角形上数的总和。
439
557581
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笔算三个数的连加。
(板书课题:连加)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你打算怎样列式?(指名说)
教师板书:85+143+126
2)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算?
(同桌说,再独立计算试一试)
指名说如何计算。
3)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4)指名说:还可以只列一个竖式
85
143
+126
354
5)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四人小组说一说。
2.教学试一试: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怎样列式?(指名说)
178+194+236
178
194
+236
□□□
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方便?十位上呢?同桌讨论。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学生自己完成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独立计算。
53279586
316402117
+125+311+208
2)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2.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自读题目,理解题意。
2)指名说题意: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3)生独立计算。
4)汇报核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名说图意。
2)三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怎样列式
3)学生独立计算。
4)汇报核对。
4.想想做做第5题
1)指名说图意。
2)师小结:花坛每边268厘米,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花坛的栏杆一共长多少厘米?
3)学生独立计算。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4)汇报核对。
5.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获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连加
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126=354(本)
85
143
+126
354
第五课时加法估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40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7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1.实物展台。
2.液晶投影。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引入新课
1.说说下面各数比较接近几百。
896401608597888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样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板书课题:加法估算)
二.新授
1.教学例题:出示商品广告。
1)请同学说说有哪些商品?价格分别是多少?
2)你能说说每件商品的价格大约是几百元吗?(同桌说)
师指名说。
3)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怎样列式?
206+292
4)你是怎样想的?四人小组说一说。
5)指名说。
师板书:
206+292≈500
200300
能写等号吗?为什么?
6)500哪来的?(同桌讨论。)
指名说。
7)指导读法:二百零六加二百九十二约等于五百元。
2.教学试一试:买一台吸尘器和一套音响大约要多少元?
1)你是怎样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2)指名说,强调说出理由。
3)问:妈妈带了800元钱,能买这两样东西吗?为什么?
这800元能买哪几样东西?
4)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说。
5)指名说,集体判断。
3.小结:当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因此不能用等于号,而要用约等于号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503、492、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2)同桌说一说。
3)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1)生独立完成练习。
2)指名汇报:每只蝴蝶应飞到哪朵花上?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说怎样估算。
2)师小结: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
3)生独立计算。
4)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小于700?在□里画“√”
599+297□403+508□295+306□
2)生独立完成。
3)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5.想想做做第5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大于500?在□里画“√”
299+185□136+398□67+414□
6.想想做做第6题
1)指名说说每件商品的价格。
2)任意选两样东西,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并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3)指名说。
7.想想做做第7题
1)小组里说说:下面每组数中,你认为哪一个数最特别?为什么?
2)指名说。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估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加法估算
206+292≈500
200300
读作:二百零六加二百九十二约等于五百元。
第六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41页练习三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的笔算方法,对千以内的加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使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自觉进行估计,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准确笔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千以内的加法笔算以及验算的知识,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好。
(板书课题:练习)
二.笔算加法的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630+40370+200990+10
520-400680-2001000-400
2.练习三第1题
1)你会算一算,比一比吗?
230+68445+414
260+68445+464
267+68445+469
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3)开火车集体核对。
4)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5)指名说。
师引导问:这三题在笔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6)计算之后还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你会验算吗?
(学生进行验算)
7)问:你用什么办法来验算的?
3.练习三第2题。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2)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指名板演)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3)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4)指名说自己是怎样验算的?要检查些什么?
5)小结:检查时要看验算的结果与竖式的结果是否一致,还要看数字有没有抄错。
4.练习三第3题
1)指名说图意。
2)生独立计算。汇报。
三.加法估算的练习
1.说说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
204598499305
2.练习三第4题
1)出题目:先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再算一算。
304+106402+467248+395
596+297196+729635+208
2)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说。
3)汇报。说说要注意什么?
4)小结:在估算时,我们要把这些加数看作是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将它们相加,注意要用约等于号。
3.练习三第5题
1)指名说图意。
2)问:“三年级去的人数与一年级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3)生独立完成,要求:先估计一下,三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再算一算你估计得对不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有什么要注意的?
第七课时练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页练习三第6-1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的笔算方法,对千以内的加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使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自觉进行估计,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准确进行笔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及连加。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数的加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三第6题
1)出示:口算下面各题。
60+90430-400500+300
745+4030+900600-200
2)生独立计算。
3)汇报核对。
4)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三.解决问题练习
1.练习三第7题。
1)指名说图意。
2)一共编了多少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同桌说)
3)指名汇报。
2.练习三第8题
1)说图意。
2)独立计算。汇报。
3.练习三第9题
1)学生自读题目。
2)问:要求”现在比原来短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3)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生独立计算。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4)指名汇报。
5)生独立解决:这捆电线原来长多少米?列式计算。
4.练习三第10题
1)出示: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46+113552+175
346+213452+275
346+313352+375
2)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引导问:第一组中的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第二组中的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呢?你推算它们的结果会不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3)学生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4)学生汇报结果,验证。
5)小结。
第一组: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增加100,和也相应地增加100.
第二组:第一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减少100,第二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增加100,结果和不变.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池上》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池上》教案
【原文】
池上(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练习题】
一、解释词语。
白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踪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浮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默写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解释词语。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二、默写古诗。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和不确定现象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59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