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一课新闻两则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一课新闻两则”,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一课新闻两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课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中路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东路军:较为顽强但一举击溃M.JAb88.cOm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精选阅读

《新闻两则》16


1新闻两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能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流程:

一、背景导入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争取得了彻底而伟大的胜利! 1949年4月20日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就是毛主席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kuì〉退要塞〈sài〉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歼〈jiān〉灭

2.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已经。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这篇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作者怀着什么样的的心情写的文章?

这篇新闻报道了渡江战役开始后三四天的战况,作者满怀豪情,整个战役气势磅礴。

(二)四边互动

1.你了解新闻吗?阅读新闻要把握那些要素?

----新闻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仅指消息,它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阅读新闻要把握新闻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结构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记叙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 1949年4月20日 夜起至 4月22日 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情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之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导语是开头两句,简述渡江战役取得成功。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主体部分按中、西、东三路大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由议论将话题从西路军自然地转向东路军。

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的敌情时说“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作者从敌我双方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面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

准确、简洁而富有气势;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四、课堂训练内容

1.填空:

新闻记叙的六要素是指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讨论完成书后练习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二组:

①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第三组: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汗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答案:

第一组: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组: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的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组: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新闻篇幅短小、结构严谨、气势雄浑、感情浓烈,语言简炼准确,充分体现了新闻结构的特点,是短新闻报道重大题材、广阔场面的典范。

2.方法归纳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要素和记叙要素。课文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战况,要分别把握这些要素。

六、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搜集有关“神舟五号”发射升空的资料,写一则简短的消息。

2.实践探索

到图书馆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3.课后练习1、2、3。

七、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标题导语:兵力、战线、战况

主体: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关于新闻的常识,你已经了解了多少?请给大家说说。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新闻常识来分析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绥靖(suíjìng)鄂(è) 豫(yù) 杜聿(yù)明

2.选词填空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A(A、溃退B、溃败C、溃逃),毫无斗志。

(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B(A、顽固 B、顽强 C、坚强)。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说明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进而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四边互动

1.介绍解放战争概况。

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边疆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 1948年11月6日 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人物:中原我军。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情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敌方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课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5.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

简准确明;生动形象。

6.学了这两则新闻,你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什么新的认识?

可概括为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四、课堂训练内容

1.阅读下列新闻,勾画出导语部分

服务教学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我校建起生物园

前日,我校在学生宿舍楼通向教学楼的道路两旁,筑起栏杆,建起了生物园。过去遇到刮风下雨,校园黄沙横飞,遍地淤泥,人们戏言道:下雨是“水泥地”,天晴是“扬(洋)灰场”。情况虽然谈不上严重,但着实叫人不便。如今,学校因地制宜,在道路两旁建起了生物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能使教师的生物课更形象更生动。生物课上多多少少会有些小实验,为了做个小实验,同学们要准备好多天,现在有了生物园,我们就不用愁了。现在,生物园的种子已经发出嫩芽,希望同学们能保护好她。

2.阅读下列是新闻片断,为它补写一个导语。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年4月23日 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光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入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已渡过江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答:21日黄昏,人民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间敌军防线,强渡长江,向江南进军。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从这则新闻中我们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国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2.方法归纳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正确划分层次。

六、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回忆你所看过的表现战争的影视作品,想想其中精彩的细节片断,谈谈你的感受。

2.实践探索

(1)搜集战争题材的“小人书”,和同学交流。

(2)最近学校里举行了哪些重大活动或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请你为大家作一次报道。

七、板书设计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毛泽东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层背景,以史说明南阳是战略要地

第三层回顾蒋介石重视南阳→放弃南阳

第四层回顾南线我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前途黑暗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要点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要点分析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课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中路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东路军:较为顽强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新闻两则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新闻两则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朗读新闻)

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kui)锐不可当(dang)业已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三、研读反思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看导语。

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看主体。

①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

四、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磅礴大气;

2、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

3、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扫清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检查作业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十八宿(xiu)绥靖(suijing)阻遏(e)杜聿(yu)明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四、自主研讨

1、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2、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标题

②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3、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五、质疑反思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六、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布置作业

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767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