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陋室铭》《爱莲说》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陋室铭》学案
教师寄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陋室”的环境和生活,理解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陋室”不陋的说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鸿()儒()牍()
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有仙则名()(2)惟吾德馨()
(3)无案牍之劳形()(4)往来无白丁()
C、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铭是古代用来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的一种文体。
1、作者用哪些句子描写陋室的?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
2、你认为陋室是什么样子的?试用几个词或句子说一下。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为文中结尾,其用意是什么?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情操?
五、拓展延伸
1、“陋室”简陋,却因其主人“德馨”而不陋。从刘禹锡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呢?
2、你还知道刘禹锡的哪些诗文?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六、课尾检测
1、重点词语解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灵:()
(2)斯是陋室斯:()(3)惟吾德馨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劳形:()
(6)何陋之有?何:()
2.解释古今异义词。
无案牍之劳形古意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笑有鸿儒交通:古意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何陋之有?
4、阅读文段做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_的写法。
《爱莲说》学案
教师寄语:学习周敦颐,永远做一个“虚心”、“正直”,“洁身自好”的人。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莲花的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感受莲花形象,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淤()濯()涟()蔓()亵()噫()鲜()
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乎众矣()
C、翻译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借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行文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用“我喜爱,因为它。”造句。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莲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你认为作者具有什么品质?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作者“独爱莲”,陶渊明“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2、《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在污浊的现实与秽亵的世风中,有许许多多能过持身高洁而“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士仁人,你认为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条件?能否举出历史上的人物为例加以说明?在今天的社会中,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有积极意义吗?
六、课尾检测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不蔓不枝()(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陶后鲜有闻()
2、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简答。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4、阅读文段做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全文的中心句是。
(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5)本文采用了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陋答案:一、A、xīnhóngrúdúB、(1)出名(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官府的公文(4)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略。
二、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略
三、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陋室不“陋”表现在:(1)环境之幽雅(2)室中人交往之雅(3)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3、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又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四、1、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五、学生自主探讨交流。
六、1、(1)出名成为灵异的水(2)这(3)美好的品德(4)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使……乱(5)官府的文书使身体劳累(6)什么
2、形:古义是形体,身体今义是样子
鸿:古义是大今常指鸿雁
3、(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有什么简陋的呢?
4、(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调素琴,阅金经
(3).鸿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爱答案
一、1、A、fányūzhuóliánmànxièyīxi?n
2、B、洗涤沾染玩弄应当C、略。
二、1、作者认为莲的可爱之处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像莲花一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君子。
2、言之有理即可。
三、1、作者将莲比做花中的君子。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同上。
3、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四、1、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表达了作者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厌恶。
五、言之有理即可
六、1、(1)枝蔓(2)亲近而不庄重(3)指隐居的人(4)少
2、(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3、(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1)莲,花之君之者也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C(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盛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的思想感情。
(5)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陋室铭》导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陋室铭》导学案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
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ppt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课本翻倒183页练习三,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
四、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
五:集体背诵
学生对照黑板板书背诵全文。
六:作业布置
学习指导:22课《陋室名》的练习题。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陋室铭》,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五单元第22课陋室铭1课时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学习本文修辞多样,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引经据典的写作特色。重点难点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赏析写作特色。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及要求(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经历、时代背景。(2)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勾画疑难词句,留待课堂上讨论解决。2、预习自测(1)铭,本是古代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
。(2)本文作者,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有“”之称。本文选自《》。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
1、小组内自查预习内容,朗读并翻译课文,分类整理文言词汇: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惟吾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一词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名:①有仙则名
②何陋之有②不能名其一处也
往来:①往来无白丁
②其中往来种作
2、师生共同翻译课文,解决疑难词句。
二、精讲互动:1、本文共9句,朗读课文,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2、讨论问题,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并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开头为什么要写山水?这里的有仙之山、有龙之水,“不在高”“不在深”,“仙”和“龙”,“名”和“灵”分别比喻的是什么?(2)陋室的环境如何?往来的都是些什么人?陋室的生活怎么样?这些句子都是用了哪些写作手法?(3)作者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4)文章末尾引用了孔子的话,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但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了后半句?三、达标训练:1、解释句子黑体字的意思。(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3、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堂小结《陋室铭》以的手法,反向立意的方式,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从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
的志趣和情操。
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课文。2、完成《陋室铭》练习册内容。课后反思第五单元第22课爱莲说1课时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张魏萍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积累名句。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重点难点1、理解莲花的君子风格。2、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以及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及要求(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了解有关“说”的文学常识。(2)借助工具书掌握本课字词。2、预习自测(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字,号濂溪,世称。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2)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1、朗读并初译课文:(1)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2)翻译的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2、小组讨论解决疑难词句,并整理归纳下列词汇:(1)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
②香远益清:
(2)一词多义:
①之:水陆草木之花②远:香远益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③清: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
3、师生解决再次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二、精讲互动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才能理解作者所言之志(1)请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划出来。(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2、理解“菊”和“牡丹”正衬和反衬的作用,以及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2)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3)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莲花、牡丹分别比作什么?对陶渊明、世人各持什么态度?三、达标训练用原文中的句子填写: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学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1、内容上我们懂得了莲花的君子品格。2、写作上学会了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课文。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内容课后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705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