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法。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
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
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
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
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2、把握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音频朗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
2、字、词、句等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展开。
3、以“讨论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变化。
【教学准备】
1、音频朗读材料、视频介绍材料、课件。
2、预习作业
①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③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则新闻(视频),王羲之《妹至帖》仅17个字,拍出2400万元。
一则典故(幻灯片),《兰亭序》作了唐太宗的随葬品。
足证王羲之无愧“书圣”称号。
**二、常识简介:作者、作品
1、请1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作者。
2、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书法艺术,点到即止。
3、视频短片拓展视野,学生更好理解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三、听音频范读(正音)
1、要求学生标出生字词的读音。
2、生字词注音。
癸(guǐ)丑修楔(xì)事清流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形骸(hái)游目骋(chěng)怀
趣(q)舍万殊若合一契(qì)齐彭殇(shāng)
**四、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关键词,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与原因。
2、合作学习,讨论并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邻桌讨论。
(2)学生展示。
(3)教师明确:
情感变化:乐→→痛→→悲
因时、地、景、人、物、事而乐;
因生命短暂、人生易老而痛;
因“前人”、“后人”对“生死”的感慨相同,故生“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
**五、教师示范朗读(详解1、2语段字、词、句)
1、同学指出1、2段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
3、教师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句。
①重点实词(黑体字):
岁在癸丑
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足以畅叙幽情
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重点虚词(黑体字):
信可乐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③词类活用(黑体字):
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
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
④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判断句,判断目的)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词的宾语)
列坐其次(省略句,省略介词)
**六、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明:如果时间不够,本环节略去。
**七、小结本课时
1、同学们大体知道了王羲之其人其事和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2、同学们初步领会了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我们详细解读了1、2自然段,读懂了这两个语段的内容。
**八、布置作业
1、以文中三个关键词为纽带,背诵全文。
2、借助课下注释,读懂文章3、4段内容。
3、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积极情感。
**附1、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时、地、人、物、事
↓
痛——生命短暂、人生易老
↓
悲——亘古不变的规律**附2: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1、反复诵读文章。
2、解析3、4自然段的字、词、句,读懂语段内容。
3、完整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哲思。
3、理解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写法。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兰亭集序》教学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的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汉字书法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而能被称为“书圣”的,则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全篇字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同时,《兰亭集序》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二、明确目标
三、背景、解题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情感)
会()稽癸()丑修禊()流觞()曲水
彭殇()激湍()形骸()趣()舍万殊
游目骋()怀若合一契()
2.学生个读,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3.默读全文。要求: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五、自主探究
(一)记叙兰亭盛况
1.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析: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析: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看到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2.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4.再读第一段,(在板书提示下)熟读成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2.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3.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4.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5.全班齐读。
六、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七、创新思维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兰亭集序》是一片优美的散文,历来脍炙人口,但是这篇文章文字比较艰深,主旨有很深奥,以高一学生的文言功底和生活阅历来解读它,普遍感到吃力。所以课堂上出现了一种令人头疼的现象:要么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索然寡味;要么就一会儿讲文言知识,一会儿分析思路主旨,将文章讲得支离破碎。
我认为成功夺得授课艺术应体现在学生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和得到良好审美体验的效果上,体现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己的灵魂等多重对话的深刻上。因此,面对《兰亭集序》这样的文本时,我们应该探讨的是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的授课方法。我遭遇此文已有两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枕巾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呢?他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而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导入后,我为学生泛读课文,要求学生正音,并找出每段中体现作者感情的一个字。读完后,学生稍加思索,很快就找出了乐痛悲三个字,并且看出了作者的感情变化。(板书:乐--痛--悲)
此时,如果接着问第一段写乐是从哪些方面写的,学生势必会因文本艰涩望而生畏,缺乏信心,思考积极性就难以调动到最佳程度。我采用了化难为易的分析方法,做了下面的引导:第一段写的是乐,乐在哪里呢?老师给分析了一下,归纳为五点,即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在原板书乐字的下方继续板书:时令宜人、高朋满座、环境幽美、活动高雅、天气晴朗)
接着问:同学们能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可以小组合作,力争找得又快又全。
这样设问,使第一段的分解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背诵作了准备。事实证明,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很快得出答案,即此五乐分别是前五句。然后教师每提问一乐,学生就用文中原话回答,同时解决此句中的文言知识。整理完五乐,再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用尝试回忆法背诵第一段,两次就能达到基本背过。
这样,第一段文言知识讲解、内容讲解和背诵课文同时完成。接着我过渡到分析第二段: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潺潺、胜友云集,曲水流觞、泼墨挥毫,赋诗饮酒,不亦乐乎!可作者的感情怎么变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景、盛会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二段,看看作者的心思到哪去了?
学生朗读后会有一种茫然之感。因为第二段不管从文字还是从感情理解上都是难点。这时,仍然需要教师做化难为易的点拨。我是这样提示学生的:这段觉得难吗?其实不难,你只要注意文中的三个分号,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听说后,马上投入到分解课文中去了,不一会儿,三个分号涉及的三层意思全部概括得清清楚楚: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痛事向之所欣化为陈迹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展开了反复的激烈的对话,整理出了思路,同时理解了字句。(补充板书:两种人生、两种体验、两件痛事)
此段当堂背诵有一定难度,为了不冲淡整体教学效果,我将熟练背诵的要求放到了课后,在课堂上重点练习了有感情朗读。因为学生已经了解了本段内容和作者感情,读得比较投入,朗读的整体水平大有进步。
第一、二段讲解完毕,那么第三段就不难处理了。本段理解的难点在字句翻译、背景理解上。字句的翻译借助课下注释,教师稍加点拨就可解决。而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就需要老师的讲解了。因为一死生,齐彭殇不仅体现了老庄的虚无思想,也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心理。作者认为这种虚无的思想是荒诞的,是胡说八道。
字句和背景讲解清楚后,我抓住时机问了以下问题:本段作者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虚无思想,反对把生和死混为一谈,看来他不是悲观主义者了,那么他的悲又从何来?
这是一个颇费心思的问题,机会让给少数优秀学生。教师点拨提示归纳为快乐与生命不能永恒的惆怅与感伤,是第二段两件痛事的深化。(补充板书:快乐不能永恒、生命不能永恒)
最后,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末说侯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那么你学了斯文,有什么感想呢?
这个问题是课堂的高潮,也是结束,是检查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自己灵魂对话效果的最后一环。对学生的回答以肯定为主,但也要趁机引导,最终归结到珍惜拥有拥抱快乐敬畏生命(同步板书)等话题上来,给学生以心灵的震动后,本节课就应及时小结,戛然而止。我是这样小结的:
王羲之真是一个奇人,他能在别人皆作态时袒腹东床气度实在非凡;他能在别人皆乐时想到乐后之痛之悲,思想何等深邃!他的人格和他的书法、散文一起化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荫蔽着后人。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而我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生命与永恒!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去思索探究,就会缩短与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
《兰亭集序》
[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重点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案例剖析]
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辑的目的,请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
这一题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
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实际上说明做诗的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即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学法导引]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反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
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1、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具体体现为第一部
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巩固发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列坐其次
③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④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
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2、以下各组句子,加点字意思分别相同的一组是
①A、群贤毕至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B、少长咸集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死
C、茂林修竹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D、畅叙幽情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②A、俯察品类之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信可乐也宁信度,无自信也
C、夫人之相与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不能喻之于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③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B、极视听之娱初极狭,才通人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④A、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若合一契若入前卫寿
C、列坐其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未尝不临文嗟的悼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指出下列加点的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其:
②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其: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之:
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之:
4、“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与“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中的两个“其”所指的内容是否一样?从原文中找出它们的具体内容。
答:
5、根据课文天空。
全文分两层意思,第一层叙事写景,第二层议论抒情。第一层中,作者用“,”来写人;用“,,,”来写兰亭地理位置及景色;用“,
,,,“写出兰亭之会的高雅。
6、原文中,作者写江南三月浓艳之物又不见其妖冶,用“”绘竹,只言其而弃其;用“,”来写水的而弃其。写山不见山,“竹”与“水”给山以无限生机,耐人寻味。
7、细读课文,品味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对死生意义的论述。
8、熟读课文,全文背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9、课文第一段作者写相聚之乐,这里选的两段则写筵散之。原文第一段是实写,这两段则是写。
10、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写本文心境的一句话。
[拓展创新]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5题。
梁①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②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④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注)①梁,即战国时的魏国。②劬(qú):勤劳。③窳(yǔ):懒惰。④惄(nì):忧思。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窃:②楚亭怪而察之怪:
③因具以闻楚王闻:
④梁王以为信信:
1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其”相同,两个“以”不同B、两个“其”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其”不同,两个“以”相同D、两个“其”不同,两个“以”不同
13、“楚令闻之”一句中“之”指代的内容是
14、翻译下列语句
①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译文:
②此梁之阴让也译文:
③楚王时则称说译文:
15、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本能文的中心思想。(30字以内)
□□□□□□□□□□□□□□□□□□□□□□□□□□□□□□□
★分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任意一题。
16、通过字帖或有关手段,搜寻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集序》,分析鉴赏其高超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艺术鉴赏文章,在班内交流。
17、有组织的精心一次室外活动,形式不限,体会群聚而谈的的意趣,事就某一个问题座谈讨论,而后写一篇精短的感悟文章。
18、组织一次以“感悟生命意义”的演讲比赛。
[参考答案]1、①聚会②排列③实在④不同,差别⑤造化⑥一一列举2、①B②D③A④C3、①曲水②“取舍万殊,静躁不同”的人们③“已为陈迹”的“向之所欣”④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文章4、一样,指人,即文中的两个“或”(有的人)5、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6、茂林修竹修绿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碧7、(略)8、(略)9、悲虚10、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11、①偷偷地②感到奇怪③禀告④确实12、B13、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14、①人家做可恶的事,你也跟着做可恶的事,为什么心胸狭窄得这样厉害呢②这是梁暗中对我们的礼让啊③楚王时常称道这件事15、通过梁人浇灌楚瓜的故事,赞美了以德报怨的美好情操。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500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