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要知道学生课堂反应也会在老师教案课件里体现出来。小编为大家筛选了一篇题为“四年级上册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案”的推荐阅读,请您深入阅读本页发现更多精彩!
四年级上册数学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在四年级上册数学学习中,商的变化规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掌握这一知识点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商概念,并且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下面将详细介绍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商的含义,掌握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不同变化规律,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商的定义:商是指两个数中第二个数相对于第一个数的比值,表示为 b/a。
2.商的计算方法:
- 商的计算方法一:小学生应该掌握口算商的方法,即将被除数除以除数。
- 商的计算方法二:当除数过大,不能进行口算时,可以通过长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3.商的变化规律:
(1)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变小,商变大。
例如:6 ÷ 2 = 3,6 ÷ 1 = 6,除数变小,商变大。
(2)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变大,商变小。
例如:6 ÷ 2 = 3,6 ÷ 3 = 2,除数变大,商变小。
(3)当除数不变时,被除数变大,商变大。
例如:9 ÷ 3 = 3,12 ÷ 3 = 4,被除数变大,商变大。
(4)当除数不变时,被除数变小,商变小。
例如:9 ÷ 3 = 3,6 ÷ 3 = 2,被除数变小,商变小。
三、教学方法
1.通过教师讲解,让孩子深入理解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且掌握不同变化规律。
2.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孩子的知识点,让孩子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加深印象,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步骤
1.引入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孩子掌握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例子和讲解,介绍商的不同变化规律。
3.让孩子模仿示例,通过口算和长除法的方式进行计算。
4.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知识点。
5.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对于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很有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参与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掌握知识点更加牢固。同时,加强孩子的练习,让孩子在实际应用中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商的变化规律,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生1:我觉着除法中肯定有规律,因为乘除法个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
生2:我同意。而且我觉着如果被除数扩大了,除数不变,商也会跟着扩大。
生3: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也跟着缩小,除数扩大、商也跟着扩大。
生4:我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生5:我不同意。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会扩大,除数扩大、商会缩小。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板书)
(评析:简简单单的复习提问,不经意间将乘、除法之间挂起钩来,打通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巧妙的运用了正迁移,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猜测入手启动整个教学活动。)
二、验证猜测、研究规律。
(一)、验证第一个猜测: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师:合理大胆的猜测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重要的第一步,但仅仅停留在猜测上还不行,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生:验证。
师:你们打算怎样来验证?
生:可以列算式来试一试。
师:举例实验的方法,确实是个好方法,那么我们就来逐个的验证。先来验证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商是否也随之扩大或缩小呢?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把你们所举得算式和结论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1: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102=5,如果2不变,10扩大2倍,商就会变成10,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小组的结论是: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我们小组举了3个例子进行验证,42=2,808=10,305=6,每个例子都让除数不变,让被除数扩大、缩小,看商的变化,我们利用了计算器帮助演算,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师:对这两个小组的汇报大家有什么意见?
生1:我们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生2:我觉着第2组举了3个例子,更全面一些。
师:举例验证的方法确实应尽可能的多举例,这样才能更全面、正确率才更高,如果我们把全班的例子合在一起就更能说明问题。
(评析:猜测、验证是基本的数学研究方法之一,教师将这一研究思想作为整节课的核心贯穿始终,可见用心良苦。同时借助第一个层次的验证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列举法的应用要考虑它的全面性,仅靠一个例子是不能得结论的。)
(二)验证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
师:通过举例验证的方法,我们发现刚才的第一个猜想是正确地的!再来看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真的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请大家继续验证。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汇报:
生1:我们小组找了2个例子,并用计算器进行了验证: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除数缩小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生2:我们小组也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的变化方向是不一样的。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学生茫然)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大家所发现的规律,比如:有一个蛋糕,如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只吃它的,是一小块,如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它的,是一大块,如果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就会吃它的,更大的一块;这就像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就缩小,除数缩小商就扩大的道理是一样的。
(评析: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学生最难理解的,这与乘法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教师巧妙的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变抽象为形象,突破了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正确的结论应该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
(三)验证第三个猜测: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同学们,咱们还有一个猜测呢,怎么办?继续验证。
(学生小作合作,继续验证。)
汇报:
生1:我们小组发现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个猜测也是错误的。比如:20xx=2,如果变成405商是8,不是2。
我们又按照另一种方法去实验:20xx=2,如果被除数扩大2倍变成40,要想让商不变还是2,除数只能是20,也就是说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才不会变。
生2:我们小组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我们组又举了几个例子验证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是正确的。
师:这两个小组的研究思路真好,当他们小组发现有些猜测不正确时,能迅速做出合理的调整,而且还能主动地对新的调整再进行实验验证,这种研究思路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能像他们一样,决不轻言放弃,及时调整思路,继续深入研究。
师总结:我要忠心的祝贺大家:通过合理的猜测、反复的验证,成功地发现了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变化规律,大家真了不起!
(评析:教师借助这个层次,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不断的修正、反复的实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练习1:
师:这些规律在平时的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对计算有帮助呢?我们来看这样一组题,(出示):
342057=6076800240=320
3420xx7=7680024=
34257=768002400=
(学生迅速口答出得数,教师记录答案。)
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得这么快?
生:运用了刚才发现的规律
师:到底算得对不对呢?规律在这里用的合理不合理呢?用计算器来验算一下。(学生运用计算器来验证。)
学生汇报:通过验证,发现正确。
练习2:(独立完成)
24030=8
(2404)(30)=8
(2406)(306)=8
(240)(305)=8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通过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方法,研究发现了除法中的三条变化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猜测验证结论,这也是科学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希望今后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总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数学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必要的运用数学以解决问题的技能;隐性的数学包括:集中反映为具有元认知作用的各种思想意识,具有智能价值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具有人格建构作用的各种数学品质。这两者的培养同等重要,尤其是后者,更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正是将这一原则较好的体现了出来。
一准确把握起点,合理的运用知识迁移,奠定了整节课的研究基调
本节课的变化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前边在第三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为这节课的教学打好了知识基础。教师巧妙地抓住并利用了这一知识基础: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学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变化规律类推出了除法中的变化规律,既准确地找到了新知的切入点,合理的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又为后边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个探索研究的基调这些大胆的猜测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进一步的验证。这就将整节课的落脚点定位在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上。
二经历探索研究的全过程,借助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全课共有三次验证过程,看似有些重复,但细品起来,每次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第一次是使学生知道例举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使用此方法时应尽可能多的举例,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偶然性,提高正确率;第二次是让学生有意识的经历挫折,我们的猜测不总是正确的,可以通过实验来修正猜测,得出正确结论;第三次是提醒学生当研究思路出现偏差时,应学会及时调整,积极寻找新的思路继续研究,直至得出结论。三个侧重点层层递进,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展开。
在这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是最终目标(其实学生在这种积极主动地研究状态下、在经历做的过程中,自然理解掌握了被除数、除数、商这三者的变化规律,且会印象深刻),而引领学生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推测、勇于实践、科学严谨、不轻言放弃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数学素养,是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理念: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发展。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抓住了两点:一是利用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激情,提出猜测,展开教学;二是不仅仅将课堂教学的重点落在三个规律上,而是落脚到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上,将这种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方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之中,真正让学生成为一名数学知识的猜测者、研究者、发现者,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作者:济南市育贤第二小学崔俊扬济南市市中区教研室姚慧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师:同学们,来到阶梯教室,能和四(1)班的同学们在阶梯教室上课,我非常高兴,因为我班学生个个都是最棒的,上课认真,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这节课曾老师将带大家一起探索数学的奥秘,有没有信心把它学好?
师:先来一场热身赛,快速抢答。预备开始。
20xx=20xx0=168=20xx0=1608=3208=142=
56080=28040=
师:同学们算得既对又快,注意观察这些算式,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师:依据是什么?(按被除数不变、除数不变、商不变。)
二、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一)、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师:我们先来观察第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有变化。)
师:从上往下看,除数和商有什么变化?(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
从下往上看,除数和商有什么变化?(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
师总结: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反而缩小(扩大)。
师:继续观察除数和商的扩大、缩小有什么规律呢?
②式与①④比(除数乘10扩大了,商反而除以10缩小了。)
③式与②式比(除数乘2扩大了,商反而除以2缩小了。)
小结: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②式与③式比(除数除以2缩小了,商反而乘2扩大了。)
①式与②式比(除数除以10缩小了,商反而乘10扩大了。)
小结: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几,商反而乘几。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当被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
师实物讲解,平台展示。
练习:
1121
23133=7
773
(二)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
1、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商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的?
3、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讨论、交流、汇报结论: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几),商也乘几(或除几)。
练习:
13211
26412=22
1320110
(三)商的不变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总结出了商的变化规律。你们再想一想、猜一猜如果要商不变,被除数、除数会发生什么变化了?
师:同学们说对了吗?同学们可以带着以下问题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自己研究研究。
1、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商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的?
3、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汇报交流。
师: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这个数是0可以吗?
师:在这一条规律中要注意些什么?(同时、相同的数)
师:谁会完整地说一说商不变规律呢?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地数,(0除外),商不变。大家一起读一读。师:通过大家认真的观察、比较,同学们发现了商随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4、练习
729=8
72090=
720xx00=
三、应用练习,拓展提升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00700=8100300=280020=
2、谁是它的朋友。(用线段连接)
3208018060
180060016040
36060320xx00
3、思考题,填空。
(1)12030=(1203)(30□)
(2)6012=(602)(12○2)
(3)20xx0=(200□)(40○5)
(4)15050=(150○□)(50○□)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拓展:你能把今天所学的商的变化规律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比,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商的变化规律”,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师:同学们,来到阶梯教室,能和四(1)班的同学们在阶梯教室上课,我非常高兴,因为我班学生个个都是最棒的,上课认真,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这节课曾老师将带大家一起探索数学的奥秘,有没有信心把它学好?
师:先来一场热身赛,快速抢答。预备——开始。
200÷2= 200÷20= 16÷8= 200÷40= 160÷8= 320÷8= 14÷2=
560÷80= 280÷40=
师:同学们算得既对又快,注意观察这些算式,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师:依据是什么?(按被除数不变、除数不变、商不变。)
二、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一)、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师:我们先来观察第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有变化。)
师:从上往下看,除数和商有什么变化?(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
从下往上看,除数和商有什么变化?(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
师总结: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反而缩小(扩大)。
师:继续观察除数和商的扩大、缩小有什么规律呢?
②式与①④比(除数乘10扩大了,商反而除以10缩小了。)
③式与②式比(除数乘2扩大了,商反而除以2缩小了。)
小结: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②式与③式比(除数除以2缩小了,商反而乘2扩大了。)
① 式与②式比(除数除以10缩小了,商反而乘10扩大了。)
小结: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几,商反而乘几。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当被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
师实物讲解,平台展示。
练习:
11 21
231÷ 33 = 7
77 3
(二)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
1、 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 商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的?
3、 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讨论、交流、汇报结论: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几),商也乘几(或除几)。
练习:
132 11
264 ÷ 12 = 22
1320 110
(三)商的不变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总结出了商的变化规律。你们再想一想、猜一猜如果要商不变,被除数、除数会发生什么变化了?
师:同学们说对了吗?同学们可以带着以下问题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自己研究研究。
1、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商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的?
3、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汇报交流。
师: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这个数是“0”可以吗?
师:在这一条规律中要注意些什么?(同时、相同的数)
师:谁会完整地说一说商不变规律呢?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地数,(0除外),商不变。大家一起读一读。师:通过大家认真的观察、比较,同学们发现了商随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4、练习
72÷9=8
720÷90=
7200÷900=
三、应用练习,拓展提升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00÷700= 8100÷300= 2800÷20=
2、谁是它的朋友。(用线段连接)
320÷80 180÷60
1800÷600 160÷40
360÷60 3200÷800
3、思考题,填空。
(1)120÷30=(120×3)÷(30×□)
(2)60÷12=(60÷2)÷(12○2)
(3)200÷40=(200×□)÷(40○5)
(4)150÷50=(150○□)÷(50○□)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拓展:你能把今天所学的商的变化规律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比,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 ÷ 2 = 4
16 ÷ 4 = 4
32 ÷ 8 = 4
64 ÷ 16= 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四、巩固练习
1、书P94 1 (填空)
2、书P94 2 (填空)
3、书P94 3、4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第95页5、6、思考题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1)》数学教案
第6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1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1)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例8。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并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口答。
(1)50本练习本,分给1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2)200本练习本,分给4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3)500本练习本,分给10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从上面三道应用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从算式看,被除数、除数虽然改变了,商却没有变,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商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8第(1)、(2)两题。
(1)计算出来,并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
(2)提问:左边一组题中,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变没变?除数呢?商有什么变化?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你的发现吗?
(3)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发现右边一组题中算式的规律吗?
指名说一说。教师归纳: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4)从下往上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
小组内议一议,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2.出示例8第(3)题。
计算并观察下面的题。
6÷3=2
60÷30=2
600÷300=2
6000÷3000=2
(1)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2)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4)学生汇报小组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5)强调:
A.要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
B.乘或除以的数要相同。
C.同时乘或除以的这个数不能是0。
(6)你能举例验证这些规律吗?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87页“做一做”。
根据每组第1个算式的商,写出下面的商,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练习十七”第1题。
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得数,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说算法和得数,集体订正并归纳简便算法。
3.教材“练习十七”第4题。
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2)》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2)》数学教案
第6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2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2)
【教学内容】:教材第88页例9、例10。
【教学目标】:
1.加深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并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问题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中余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口算:
140÷20= 700÷70= 150÷30=
270÷90= 160÷80= 1200÷300=
你是怎么口算的?
学生口算,说出算法。
由此可见,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使我们口算得又对又快,笔算时能不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9第(1)题。
780÷30=
(1)你会算吗?是怎样计算的?学生独立练习,指两名计算方法不同的学生板演。
(2)这两种做法对吗?
第2种做法为什么是对的?学生可以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哪种方法简便一些?
(3)教师小结:
笔算时,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我们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得多。
2.出示例9第(2)题。
120÷15=
(1)这道算式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我们计算更简便吗?可以怎样做呢?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试算,看看谁的方法好。
(2)学生汇报算法,教师板书。
120÷15 120÷15
=(120×2)÷(15×2) =(120×4)÷(15×4)
=240÷30 =480÷60
=8 =8
(3)小结:这两种方法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2或都乘4,使除数15变成了整十数,这样方便我们口算出结果。
3.出示例10。
840÷50=
(1)同学们现在都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这道题了吧。先算算,看结果是多少。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2)指名学生说得数。
商都是16没错,余数到底是4还是40呢?
小组内讨论,验证一下。
(3)教师小结:用商不变的规律简便计算时要注意商是不变的,但是余数变了。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同时划去了几个0,余数末尾就要添上几个0。
所以840÷50=16……40。
4.巩固练习:
教材第8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七”第3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回答,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2.教材“练习十七”第8题。
先说说对错,错在哪里?再独立改正。
3.教材“练习十七”第9题。
(1)学生先算出第(1)题的结果,小组内讨论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小组内整理发现的规律,然后教师小结说明: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可以写成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使计算简便得多。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第(2)题,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七”第6、7、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紧抓学生知识的增长点,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效结合起来。
2.重视合作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理解并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画有表格的纸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揭示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数学王国的游乐园玩一玩。(课件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游乐园里有很多有趣的知识,也蕴涵很多规律,要想获得知识、发现规律,同学们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幅生动形象的游乐园的情境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1.探究除数不变时,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课件出示教材87页例8中的(1)题]
(1)课件出示导学要求。
①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商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的?
③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2)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也乘几(或除以几)。
2.探究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我们再来观察教材87页例8中(2)题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变了)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按照下列方式进行观察。
①从上到下观察被除数、除数、商。
②从下到上观察被除数、除数、商。
(3)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
(4)师总结: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几。
3.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和讨论,总结出了商的变化规律。那么如果要保证商不变,被除数、除数应该怎样变化?(学生猜测)
(1)提出要求。
完成教材87页例8中的(3)题,观察一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自主探究规律。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汇报、交流。
师: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这个数可以是“0”吗?在这一条规律中要注意些什么?(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这个数不能为0)
(5)师生共同小结: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商不变的规律》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商不变的规律》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12课时 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内容:
教学第23页例7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概括、验证等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收获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想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玩一个自编除法的游戏。老师这有三个数字--8、2、0、,每个数字在一道算式中可以出现一次、两次或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出现,但是要求每一道算式中的商必须等于4,限时一分钟,看谁写得多!
预测:
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oooooo
88÷22=4 888÷222=4 8888÷2222=4 88888÷22222=4oooooo
880÷220=4 8800 ÷2200=4 88000÷22000=4 ooooooo
发现:我们无论编出多少道不同的算式,什么是不变的?(板书:商不变)
商不变,是什么在变呢?(板书:被除数和除数)
探究:被除数和除数究竟有怎样的变化,商却不变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规律
探究:请观察我们自己编的一组算式,看看被除数和除数究竟是怎样变化的而商却不变?
要求:可以自己研究,也可以小组内共同探究。
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
预测1:学生对于“同时”、“相同”的用词不一定能用的准,理解不一定能非常透彻。
解决:让学生在自己充分理解、叙述的基础上提炼出“同时”、“相同”一词。
预测2:对于“零除外”,有些同学可能会想到这一情况,但对于其原因不是很清楚。
解决:让学生实际举例,使其充分理解--零不能做除数。
完成练一练。
三、应用规律,反馈内化
1、练习五第1题。根据每组第1题的商,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2、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16÷ 8=(16× 2)÷(8 ×□ )
(2)480÷80=(480÷10)÷(80○10)
(3)150÷25=(150○□)÷(25○□)
3、口算,练习五第3题。
竞赛:一分钟内能完成几道题,并说说做的快的原因。
4、简算400÷25=你会算吗?怎样变成我们学过的形式在计算呢?
预测:
400÷25=(400×4)÷(25×4)=1600÷100=16
400÷25=(400÷5)÷(25÷5)=80÷5=16
完成第3题
5、完成练习五第4题。说说思考过程。
6、完成练习五第5题,解释单价相同的道理。
四、总结延伸,应用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在乘法,加法、减法中会不会也有积、和、差不变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与学习伙伴一起研究、思考。
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
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4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3。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15×8= 25×4= 170×5=
26×100= 30×50= 32×300=
36×20= 9×800= 42×400=
8×600= 20×300= 240×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开火车练习。
2.引入。
买一个文具盒需12元,买2个文具盒需多少元?(24元)买4个文具盒呢?(48元)买6个文具盒呢?(72元)买文具盒的个数越多,所需的钱就越多。那么在乘法算式中,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投影出示例3。
(1)6×2=12 (2)20×4=1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仔细观察两组题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讨论,互相说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交流看法,在学生汇报中点拨。
(1)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二道算式比较,哪个因数没有变,哪个因数变了?是怎样变的?积又有什么变化?
(2)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比较,又有哪些地方变与没变呢?
(3)请将左边第二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也作类似的比较,发现规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你的发现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乘10、100,积也分别乘10、100。
(5)用以上的方法比较右边三道算式,概括出你的发现。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除以2、4,积也分别除以2、4。
(6)你还能举例说说你的发现吗?
3.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4.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1题。
(1)你能看出每组算式有什么规律吗?小组交流,独立填写得数。
(2)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2题。
(1)要求学生先弄清题意,想一想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点名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方法一:200÷8=25(米)25×24=600(平方米)
方法二:200×(24÷8)=600(平方米)
追问方法二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做法。(长不变,宽乘3,面积也乘3)
师:你的方法真巧妙,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能说说今天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规律吗?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课前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几道口算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
56+34= 68+25= 73-42=
100-57= 3×4= 6×7=
42÷6= 81÷9=
二、扩大、缩小
1、教学扩大
师:再看下面几道口算题。不但要口算出结果,还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课件出示课本第一组乘法算式:
37×10=
生:37×10=37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370。
教师显示结果:37×10=370
师:很好!下面看这道题:
出示37×100=
生:37×100=370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两个0,就是3700。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挺好的。在数学上,37×10还可以说成把37扩大10倍,37×100可以说把37扩大100倍。
教师显示:扩大几倍
师:37×10=370可以说37扩大10倍等于370,37×100=3700可以说37扩大100倍等于3700。同桌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举出一个乘法算式,并用扩大几倍描述一下?
2、教学缩小
师:下面,我们再来口算两道除法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幻灯片出示:400 ÷10=
生1:400 ÷10=40。因为400里面有40个十。
生2:400 ÷10=40。因为40乘10等于400。
教师显示答案:400 ÷10=40。
师:在数学上,两个数相除也有另一种说法——缩小。400 ÷10可以说把400缩小10倍。
教师显示:缩小几倍
师:400 ÷10=40,可以说400缩小10倍等于40。
师: 再看这道题,计算结果是多少。
出示:400 ÷100=
生:400 ÷100=4。因为400里有4个100。
教师显示:400 ÷100=4
师:谁能用“缩小几倍”这个词描述一下400 ÷100=4?
生:400 ÷100可以说把400缩小100倍等于4。
师:谁能举出一个除法算式,并试着用“缩小几倍”描述一下?
三、探索规律: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扩大几倍描述两个数相乘,用缩小几倍来描述除法。下面,我们就用扩大和缩小来描述乘法计算中的一些规律。请看下面这组题。
出示幻灯片:4×2=8
40×2=80
400×2=800
师:同学们,看这几个算式,请你用刚学的名词描述一下。
生1:4扩大2倍等于8。
生2:40扩大2倍等于80。
生3:400扩大2倍等于800。
师:说的很好!大家再来看这几个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每个算式中有一个2。
师:就是说,三个算式中,因数2没变。观察算式中另一个因数和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2:第一个和第二个算式比,因数4扩大了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10倍,积8也扩大10倍。
生3: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扩大100倍,积也扩大100倍。
师:观察的很认真,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就扩大多少倍。
生4: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因数40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很好!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同学们,分别找出了这几个乘法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呢?
生: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总结归纳出规律,幻灯片显示: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通过刚才的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了,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再来看这组算式。
出示:25×40=1000
25×20=500
25×10=250
师:观察这组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25。
生2:有一个因数不变,都是25。
师:对!这组算式中,也有一个因数不变。再看另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
生2:另一个因数越来越小。
师:对!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再认真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40除以2等于20,还可以说40缩小2倍等于20。
师:也就是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了2倍,对吗?
取得全班共识。
师:那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1:500比1000也缩小了2倍。
生2:第二个算式的积也缩小了2倍。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变化。
生1: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教师肯定学生的不同说法。
师:把其他算式进行比较,并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可能会说:
生1: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2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4倍,积也缩小4倍。
……
师:通过这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变化规律。谁能总结一下这个缩小的变化规律?
生: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指着上面两组算式)刚才通过这两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因数扩大、积也扩大,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规律,这两条规律可以概括在一起。
教师边说边整理规律.
幻灯片显示: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乘法计算中一条特别重要的性质叫做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四、尝试练习
师: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许多乘法计算变得简便。下面我们看,(出示幻灯片)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并自己完成。
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生1:第(1)组算式中,因数15不变,第二个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24比6扩大4倍,所以积也应扩大4倍。90×4=360
生2:第(1)组算式中,第三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30比6扩大5倍,积也要扩大5倍。90×5=450
生3:第(1)组算式中,第四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60比6扩大了10倍,积也要扩大10倍。90×10=900
生4:第(2)组算式中,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10=92
生5: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0比4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920×10=9200
生6:第四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较,因数40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0÷10=920。
生7:第四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230缩小10倍,因数40又扩大10倍,积不变,是920。
五、课堂练习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完成表格:(出示幻灯片)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出示课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再来当一次小法官,判断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学生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判断,说对意思即可。
师:下面还有一道生活中的题,(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
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重点说一说第(2)题是怎样想的。
生1:210÷30=7(分),小明每分钟走210米,他走路的速度不变,要走420米,比210米扩大了2倍,需要的时间也要扩大2倍。
7×2=14(分)
生2:速度不变,路程扩大2倍,时间也要扩大2倍。
六、拓展练习
师:刚才大多数的同学都非常棒,在挑战一下自己吧
课件:一种货物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120包。如果把货物改为每包重2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多少包?改为每包重10千克呢?(列出表格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这道题。
指名读题。
师:在这道题中,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
生:货物总千克数没变,每包的质量变化了。
师:货物的总质量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货物的总质量是4800千
克,根据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拉120包计算出来的。
师:那么,如果改为每包20千克或每包10千克,这批货物有多少包呢?请同学们列出表格,并计算出结果。同学可以商量。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进行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列的表格和计算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1: 生2:
每包重 包数 总质量 总质量 每包重 包数
40 120 4800 4800 40 120
20 240 4800 4800 20 240
10 480 480 4800 10 480
师:观察表(2)中的数据,说一说在货物总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包的质量和包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1:货物总质量不变,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20千克,缩小了2倍,而包数由120包变为240包,扩大了2倍。
生2: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10千克,缩小了4倍,包数却由120变成了480,扩大了4倍。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积不变。
师:做后看数学冲浪的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个因数没变,都是12345678。
生:第一个算式的积是9个1。
师:利用积不变的规律自己试着写出“数学冲浪”中算式的积。并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学生完成后,交流学生写出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年级上册《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通过对商末尾有零的除法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不够商1写0占位的意义,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进行计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够商1写0占位。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并比较熟练地计算这类除法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2÷13=600÷20=7200÷36=640÷16=
在口算过程中说一说计算52÷13、600÷20时是怎么想的?
2.笔算。
750÷5=900÷6=
订正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特别要强调,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除三位数。
(1)导入。
教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说明同学们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掌握得很好。
出示情境图:
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教师:你怎样理解“可以组成多少组”这个问题?
教师:你认为商是几位数?
(2)探究方法。
预设:
教师:先算18除什么数?
学生:先看被除数前两位,18除61个十,商3。
教师:这个3表示的是什么?余下的是多少?
学生:商3表示3个十,余下的是7个十。然后用18除72,商4。
【设计意图】在新知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会造成认知的冲突,以前学的是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看前三位,而现在够了,怎么办呢?通过学生自己去经历这一过程,探索出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3)试一试。
989÷43244÷58768÷26
2.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末尾有0。
出示:930÷31=
(1)学生试算930÷31,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教师在下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尝试做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2)教师: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为什么?被除数十位上的商是3,已经没有余数了,为什么还要在个位上商0?
(3)小组讨论,充分发表各种见解。
预设各种理解:
①因为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对着那一位写商;如果不够商1,就要在那一位上商0,所以商的个位上就写0。
②被除数十位上的商虽然是3已经没有余数了,但个位上的0除以31仍然得0,所以商的个位应写0。
③因为930÷31商的首位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商应该是两位数,所以应该是30。
④因为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3,除到被除数的个位商0,表示商是30个一,也就是30,所以个位要写0。
⑤如果商的个位不写0,商是一位数3,不表示两位数30,经验算,3×31不等于930,所以商不是3。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见解充分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商写得不完整的同学把商写完整,从而使学生再次体会到: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没余数,而个位是0,只要在被除数个位上补0就可以了。
注意:教师要强调这个0不能丢,并用红色粉笔描一描这个末尾0。
(4)对比练习。
把被除数改成940,即940÷31。
教师:想一想这道题与刚才题有什么不同?做题过程中有疑问的可以跟同桌议一议。
结合板演竖式提问:当十位上商3后,出现了余数“1”,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个位上的0移下来?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十位上的余数“1”表示一个十,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余数则表示是10。
提问:商的末尾不添0行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商的末尾不添0,商就不是两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十,而只是3;同样若商的末尾不添0,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验算,结果也不能等于被除数。
教师提问:比较两道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口述:相同点——都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不同点——前一道没余数,而后一道有余数。
(5)师生共同小结。
商末尾有0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余数,商末尾的0必须写上。一种是有余数但不够商1时,也要用0占位.为了防止商末尾的0丢掉,可在计算前判断商的位数,计算后进行验算。
(6)做一做。
722÷36901÷90
教师:边做边想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数前三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3)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新知运用
1.做一做。
784÷54649÷31364÷12762÷38
2.下面的计算对吗?
教师:在笔算除法时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的?
3.解决问题。
刘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同一种化肥,剩60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
教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理解花了的钱不知道,要先求,因为剩了60元,只有去掉这60元,剩下的钱才是用来买化肥的。
学生自主完成计算过程。
(四)全课小结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在试商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找规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我执教的一节市级分片公开课,本次公开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转变学习方式,加强有效学习。而转变学习方式主要是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三方面转变。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到实际教学,我对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探究性学习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渗透探究性学习。
第一:巧设质疑,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
1、导入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3、巧设质疑,创设探究情境。
“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
例如:在练习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时,让学生来猜猜桃树的棵数,这样学生产生矛盾、质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所需的材料(小棒、圆片、纸、笔等),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第二、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自主探索,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得生活体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与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2、合作探究学习,强化探究效果。
合作探究学习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合作能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同时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也培养了学生听说交往和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本节课中安排了这样三次探究活动:例题中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在这三次探究活动中,可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相辉映。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主要体现自主探究,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更加体现了合作探究。
第三、实践运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运用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最后都要归结到实践运用中去。那在课堂中怎样渗透其运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挖掘教材潜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2、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本节课中,锯木料的问题和沿圆周栽桃数和柳数只是教材中安排的练习题,但我把它们设计成两组的探究性学习环节,这样既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又如:我安排的机动练习中,摆放蓝花和红花的问题。学生设计出了三种摆放方法(两头蓝花、两头红花、头尾不同),甚至还有学生提出沿教学楼摆放一周的情况,可见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应用的能力非常强,更加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
我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要把学习能力、成绩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好。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第二: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第三: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一是在学生学习遇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小组,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二是意见不一或答案多样时也是合作的好时机。
第四:加强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传统的课堂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结果评价为主;新课程下课堂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更要注意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除了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还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等变化。
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我想应该从平时的课堂中加以重视和培养,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应该是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情况来定的。
文章来源://m.jab88.com/j/6467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