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十五从军征》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五从军征》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直接导入,让学生感知诗歌,初步了解战争。】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生读)
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通过对话,使学生感知古代战争的残酷,了解汉代乐府诗。】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
3、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4、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诗歌。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互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目标的设定,结合了新课程标准上的三维目标,有对学生提出的目标的肯定,有方法上的指导,也有情感及习惯的渗透。】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
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
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
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
(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
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3、师: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
师: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就是有点快。
4、师:是呀,读得有些着急,要是能静下来读得慢一点就好了。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5、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组员都解决不了的词,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生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师:看来,尽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
生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
生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
生5:贻是什么意思呢?
生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
6、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
师: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这样安排任务,考虑到让学生从整体来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此环节以学生自读、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主,我仅在生僻字音、词义上提供帮助、进行点拨。】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一定很激动,因为他能大难不死回到家乡,很想快点回家和亲人团聚。
师:你能读读第一句话,读出他的这种激动吗?(生读)是啊,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几十年离家还能活着回来,是有些激动的。但仅仅如此吗?想想,从一位15岁的少年到一位80岁的垂垂老者,他还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2:我觉得他心里一定很担心,几十年都没回家了,不知道他家的亲人怎么样了。
师:那你读出这份担心来。(该生读一句。)
生3: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沉重,也很担心、焦急,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说不定父母都不在人世了。
师:是呀,他的心里一定充满着担心和焦急,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忧)我们一起来体会他的这份心情。(生齐读第一句。)
2、师:80岁的老兵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我请一个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生1:我会带着很沉重、悲伤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远处就是你的家,家里人都死得差不多了。”
师:请你读出这份悲伤来。(生读,有些快,没有感情。)没听出你的悲伤呢?静下心来再读。(生再读,好多了。)
生2:我会很同情地告诉他。因为也许我家也有人在外打仗,我家也有人死去。
师: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生1: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快晕过去了。
生2:我悲痛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生3:我在路上的忧虑给证实了,我的心情跌至了谷底。
生4: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在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侥幸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
3、师: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朗诵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十五从军征》为叙事诗,语言平实简洁,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指导学生想象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生1:我看到他们家很荒凉,没有人,明显能看出很久都没人住了。
生2:我看到一些野兔看见老人仓皇逃跑,井台边有很多野葵菜,井里一滴水也没有了。。
生3:我家的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很久都没人打理了。野鸡在屋梁上安了家,到处一片狼籍。
生4:我想到了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现在杂草丛生,远处还有一堆堆坟墓,我感到十分悲伤。
师: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吗?(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生1:65年前,他15岁,每天一回家,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2:他们家人每天早上一起去打井水,特别快乐、温馨。
生3:他们家虽然非常简陋,但一家人该干活的干活,该料理家务的忙着料理家务,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生4:他当时才15岁,经常和朋友一起开心的玩,比如捉迷藏啊之类的,父母在家早就准备好了饭菜
生5:我一定会想到我家背后有一棵高大的树,到了秋天,叶子一片金黄。家里养了几只鸡鸭,特别热闹。
师: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男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句子,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4、师: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生:我觉得他吃着饭菜,却觉得是无味的。因为家里破败,再也没有家的感觉了。
师:那请你读出这种无味。(生读)
生:我觉得他吃着也会觉得很酸。我联想到我的爷爷奶奶,他们60多岁,都在家里安度晚年,每天都会做好饭菜,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享受着老人的天伦之乐。而这位老人都80多岁了,却还是孤苦伶仃地一个做饭一个人吃着,失魂落魄。
生:我觉得他吃着,一定觉得很苦。因为以前他在家时,和家里一起吃饭;打仗时,虽然很苦,但吃饭时是和战友们一起吃,应该是很热闹的。而现在,吃着野饭野菜,又没人陪着他吃,一定很苦。
师:你能读出这种苦吗?(生动情地读)真的很苦呀!
师:我也觉得他苦啊!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全班都起立深情地读。)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指导学生细细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全诗没用一个比喻、拟人、夸张的语句,也不见一个修饰性的词语,但学生通读全诗,了解大意之后,在诗歌侧面描写的景物中,可以深深体会到老兵命运的“凄凉、悲惨。】
师:写好的先来说一说。
生1:我哭泣我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呢?再也看不到生我养我的父母了。
生2:我颤抖着双腿走到我的父母坟前,老泪纵横:我的父母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十分对不起他们。
师:他在泣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请你把这种泣读出来。(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除了泣他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他还会泣什么?
生3:他还会泣别人。说不定还有其他很多家庭的亲人也死去了。
师:是啊,就拿他们村庄来说不知有多少家庭也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生4:我觉得他可能还会泣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友,也会泣跟他一样侥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战友。也许,那些战友回到家看到的景象也是这样。[小精灵儿
师:是啊,不知有多少战士几十年征战在外而成了(生:松柏冢累累)甚至是尸骨未寒。把你的这种泣读出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生5:我会哭泣着想到:我唯一的牵挂---家人没有了,我唯一的朋友---战友没有了,唯一的美好回忆---家园也荒芜了,那我还有什么呢?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战死在沙场算了。
师:生不如死啊!
生6:我觉得他还在泣战争带来的危害。因为肯定还有无数人,无数个家庭也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大家带着这种泣读最后一句话。(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多种形式读诗:自读自品,情入内心;大声诵读,震撼人心;配乐读,入情入境,感人至深。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五、小结,升华主题:
1、师: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走进他这段回乡历程。(生齐读全文)
师:正如刚才很多同学所说,老人的经历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
生1:我觉得战争太残酷了。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老人也不会家破人亡。
生2:我觉得战争有好处但也有坏处。但战争的坏处远远大于战争的好处。
生3:不管正义不正义,战争都是十分残忍的。
生4:有时战争是为了某些政治利益和权利,可以实现某些梦想。但在实现这些梦想的同时,却是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的。
生5: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比一切都更可贵和重要的,是人的生命。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远离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
2、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这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从一位老兵回乡经历的角度,感受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以及乐府诗里的《战城南》等等,建议同学们可以在下课后找来读一读,看看它们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次强调,升华主题。让学生整体感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JAB88.COm

延伸阅读

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精品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精品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2、板书,齐读课题。

3、从诗的题目中,从哪儿看出与战争有关?

4、这首诗节选自?学生齐说,板书汉《乐府诗集》

5、谁来介绍乐府诗?教师补充;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们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6、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

1、这首诗中有很多生字比较难读,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

出示课件,指生读,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桌听听。

3.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交流

4.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再读古诗,能否把这首诗额诗意简单说说。

学生自己练说,指名说。评价:你说的比较详细,你说的比较全面。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课文后面虽然没有注释,但是你们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这种好方法要继续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5.下面老师说诗句的意思,你看老师描述的是那句?

兔子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从梁上飞来飞去。

远远看去,松柏之间,坟茔相连的地方,便是你的家啊。

饭和菜一会儿就熟了,却不知有谁陪我一起吃啊

6.古诗语言的含韵,意境悠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古诗。

三、深入诵读

1、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

哪一句给我们介绍了他一生的经历?

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从这句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个字知道哦的?

一个“始”字可看出他从军历程之长,盼家之心已久。

这位在战场上征战了65年的老兵,此时,他最渴望,最盼望的是什么?

再读诗句,看他的愿望能否实现?

2.是啊,80岁的老兵满怀希望返回家乡,他是多么的希望亲人早已路旁迎接,可他的亲人呢?

引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乡人,你会怎样告诉他这个消息呢?你用这种语气读一读。

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悲伤,让我们怀着悲伤的心情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述:毕竟是65年了,家中有亲人离我而去也是正常的,可这一座座坟墓都是谁的?我的兄弟姐们呢?难道,难道是他们,他们是何时离我而去的,我的亲人啊。。时间仿佛定格在这里,这位老兵怔怔的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松柏,想起儿时父母的呵护,与兄弟姐们的嬉戏。。家,我的家呢?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的往前走,他在寻找昔日温馨而又热闹的家园,近了,走近了,可他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3、引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屏幕出示,学生自由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你能把这种景象读出来吗?

评价:我听出了悲伤。我看到了一片狼藉。

板书:悲。

此时此刻,老人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如今竟成了----------------

我65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

一切的一切都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

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让我们一齐用诵读表现出来吧

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

同学们,这位老兵65年九死一生的付出与等待,并没有换来他所期待的----

而现实给予他的却是

出示: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自由读,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理的痛苦。板书:苦。

在当时的朝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些痛苦呢?

还有哪些人像老兵一样孤独呢?

学生想象;失去孩子的老人,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母…..

教师口述: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

分角色朗读:女生读生活上的苦,男生读精神上的苦

5、失去了亲人,无依无靠的老兵面对着一切,他又能怎样?

引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是怎样的一个看啊?把它读出来

他或许看到了乡邻,或许他看到了希望,此时,这位老人无论看到什么,他都潸然泪下。板书:泣

他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的哭泣啊,他会哭什么呢?板书:泣

情景诵读: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

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

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

当老兵想到自己的孤苦无依时,他更是—————————————————

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

四、升华

1、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用读来表现他的凄苦与悲凉吧。老师读红字的部分,你们读白颜色的字

2.古诗重在诵读,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内心。

3、通过这首诗,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4.是的,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请看图片。(多媒体展示)

5、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6、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战争的刀痕。出示知识扩展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标1、标2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诗题

1.说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生1到生3。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跟战争有关的诗。2.齐读课题。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抓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

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课文。二、明诗意

1.师:请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就更好了。2.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学生互评。

3.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字音没有读准。出示PPT我们一起把诗句中的生字读一读。

4.结合注释,自己说说各诗句的意思。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

5.(回顾板书)这是一首叙事诗,刚才那位同学也谈到了他的意思。其实,它向我们传递了五个一。一个征战多年回家的老翁、归家途中的一次谈话、回家看到的景象、做出饭菜无人品尝,出门远望流下了眼泪。(补充板书:一翁、一言、一景、一行、一泪),三、入诗境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翁,了解他的故事。(一)一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古诗语言简练,一个词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含义。

1.这两句中的哪些字词触动了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生1、生2(你了解了字词的意思。)(透过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品味主人公的情感)我们把这种抓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方法称为: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

2.“征”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生2、生3。(想象时你抓住了细节,更生动了)(你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身边)

这首诗歌写于1900年前,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老师也明白了:要想读懂古

诗,就要展开想象。板书:展开想象。3.在大家的描述中,老师也仿佛看到了??

A:三十岁的他,本有着温柔的妻子和淘气的孩子,如今却伤痕累累地躺在帐篷外,鲜血浸透了他的衣裳:思念着家乡的他,能回去吗?十五从军征,三十??。

B:又过了三十年,六十岁的他头发花白,背也驼了,他多想回家呀,但,他能回去吗?(不能):十五从军征,六十??。

C:又过了二十年,他已经八十岁了,你看,他,步履蹒跚,拄着拐杖,实在不能再征战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六十五年的征战中,唯一不变的是老兵对家的思念。(板书:盼归家)

(二)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1.(PPT出示)小组长带领大家,选择你们印象比较深的1-2个部分,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办法,自主合作学习。2.全班汇报。

学习内容一言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一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一行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一言

3.抽生交流,指导学生朗读展示。

4.你看,老兵站在那里,满怀期盼地问——,你听,老兵急切地问——,可乡里人是怎么回答的呢?

6.老兵问的是家,乡里人回答的是冢。从乡里人的回答中,老兵知道了什么?(家里人都变成了坟墓)板书:知亲讯一景

7.学生汇报交流。生1生2。

学习建议1.自主学习,批注感受;2.小组交流,补充质疑;3.带着体会朗读。8.诗中写了哪几样事物?(兔子、野鸡、野谷、野葵)在这荒凉破败的院子里,老兵还会看到些什么呢?生、生2,生3、生4。仿照诗歌的样子说上两句吗?生1、生2。9.对于我们来讲,那可能只是一个破败的庭院,但对于老兵来讲。那是……(家)10.那曾经是一个怎样的家?(温馨、幸福)教师引读:曾经温馨的家园,如今却成了……曾经幸福的家园,如今却成了………

看到此情此景,满怀期盼的老兵,他的内心感受又如何呢?(板书:满悲情)一行(你从哪些字词读懂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11.抽生交流。

12.忙忙碌碌的老兵终于停下来了,他的面前是热气腾腾的饭和汤。孩子,请你尝一口,这口汤是什么味道的?是呀,老兵的内心比这汤更苦。创设情境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妈。可是慈祥的阿妈来了吗?不,没有。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齐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爸。可是严厉的阿爸来了吗?不,没有。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齐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姐。可是温柔的阿姐来了吗?不,没有。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齐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弟。可是淘气的阿弟来了吗?不,没有。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齐读)

这是家的象形字:房子下面一头生机勃勃的猪,充满了富足与希望;这是冢字,上面的秃宝盖表示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家上的一点仿佛太阳,给老兵以温暖与希望;当太阳陨落,家,就成了冢。冢是什么呀?(坟墓)这个坟墓埋葬了老兵的亲人,埋葬了老兵的希望。他的心里只剩下??(悲痛、孤独、)教师相机板书:余悲痛一情:

满怀悲痛的他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3.还记得诗歌的第一句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此刻,我想问问大家,老兵回到他期盼的家了吗?(生2)

14.如你们所言,这个没有家人、没有幸福的小院子,不是老兵的家。盼归家,盼归家,然而真正回家后,他却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5.孩子,让我们走近老兵,走到他的身边去,和他一起看一看。当他佝偻的背影立在门口,

当心酸的泪水划过他布满皱纹的脸颊。他会看到什么呢?用你手中的笔告诉我们吧!17.谁愿意分享你的感受。读的时候加入情感就更好了。学生交流汇报。生1、生2.生3教师相机归纳板书:这是一滴怎样的泪呢?(心茫然、满辛酸、诉绝望??)四、总结升华

1.回顾板书:今天我们学习了《十五从军征》,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师:这是一位征战了多年、渴望归家的老人,生:一翁思归家;师:与乡里人的谈话让他心生不安,生:一言知亲讯;师:过去温馨的家园如今却变得荒凉破败,生:一景满悲情;师:他做好了饭和汤却无人分享,生:一行余悲痛;师:泪水打湿了他破旧的衣衫,生:一泪心茫然

2.我们学习的《十五从军征》出自于《乐府诗集》。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不知其作者。猜猜是谁写的,他为什么写这首诗呢(老兵、老兵的亲人、乡里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是谁写的诗,我们现在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写这首诗的人,对老兵怀着深深地同情。就好像历经千百年,战争依然存在一样,这种对人的理解与关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与之相伴,生生不息。4.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故事。(配乐齐诵)

5.学了这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和什么疑问吗?(生1、生2、生3)6.带着我们的思考,再读课题。

战争十五从军征一翁思归家

一言知亲讯一景满悲情一行余悲痛一泪心茫然

咬文嚼字展开想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414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