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回顾导入:

1、师: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生1:我们学过一篇叫做《炮手》的文章。

生2:还有《鸡毛信》

师:是啊,记得主人公是。。。。(生齐:海娃)

生3:五年级时,我们还学过《生死攸关的烛光》,讲的是二战时期法国伯瑙德母子三人在战争中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故事。

师:你记得可真清楚。还有吗?

生4:还学过《草帽计》

师:恩,是啊,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使用的计谋。使用这个计谋的是?(生接说道:贺龙)

2、师: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生齐读:《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生读)

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

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

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

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

(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

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3、师: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

师: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就是有点快。

4、师:是呀,读得有些着急,要是能静下来读得慢一点就好了。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5、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组员都解决不了的词,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生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师:看来,尽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

生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

生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

生5:贻是什么意思呢?

生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

6、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

师: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一定很激动,因为他能大难不死回到家乡,很想快点回家和亲人团聚。

师:你能读读第一句话,读出他的这种激动吗?(生读)是啊,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几十年离家还能活着回来,是有些激动的。但仅仅如此吗?想想,从一位15岁的少年到一位80岁的垂垂老者,他还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2:我觉得他心里一定很担心,几十年都没回家了,不知道他家的亲人怎么样了。

师:那你读出这份担心来。(该生读一句。)

生3: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沉重,也很担心、焦急,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说不定父母都不在人世了。

师:是呀,他的心里一定充满着担心和焦急,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忧)我们一起来体会他的这份心情。(生齐读第一句。)

2、师:80岁的老兵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我请一个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生1:我会带着很沉重、悲伤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远处就是你的家,家里人都死得差不多了。

师:请你读出这份悲伤来。(生读,有些快,没有感情。)没听出你的悲伤呢?静下心来再读。(生再读,好多了。)

生2:我会很同情地告诉他。因为也许我家也有人在外打仗,我家也有人死去。

师: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生1: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快晕过去了。

生2:我悲痛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生3:我在路上的忧虑给证实了,我的心情跌至了谷底。

生4: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在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侥幸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

3、师: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朗诵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1:我看到他们家很荒凉,没有人,明显能看出很久都没人住了。

生2:我看到一些野兔看见老人仓皇逃跑,井台边有很多野葵菜,井里一滴水也没有了。。

生3:我家的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很久都没人打理了。野鸡在屋梁上安了家,到处一片狼籍。

生4:我想到了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现在杂草丛生,远处还有一堆堆坟墓,我感到十分悲伤。

师: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吗?(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生1:65年前,他15岁,每天一回家,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2:他们家人每天早上一起去打井水,特别快乐、温馨。

生3:他们家虽然非常简陋,但一家人该干活的干活,该料理家务的忙着料理家务,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生4:他当时才15岁,经常和朋友一起开心的玩,比如捉迷藏啊之类的,父母在家早就准备好了饭菜。

生5:我一定会想到我家背后有一棵高大的树,到了秋天,叶子一片金黄。家里养了几只鸡鸭,特别热闹。

师: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男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句子,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4、师: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生:我觉得他吃着饭菜,却觉得是无味的。因为家里破败,再也没有家的感觉了。

师:那请你读出这种无味。(生读)

生:我觉得他吃着也会觉得很酸。我联想到我的爷爷奶奶,他们60多岁,都在家里安度晚年,每天都会做好饭菜,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享受着老人的天伦之乐。而这位老人都80多岁了,却还是孤苦伶仃地一个做饭一个人吃着,失魂落魄。

生:我觉得他吃着,一定觉得很苦。因为以前他在家时,和家里一起吃饭;打仗时,虽然很苦,但吃饭时是和战友们一起吃,应该是很热闹的。而现在,吃着野饭野菜,又没人陪着他吃,一定很苦。

师:你能读出这种苦吗?(生动情地读)真的很苦呀!

师:我也觉得他苦啊!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全班都起立深情地读。)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师:写好的先来说一说。

生1:我哭泣我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呢?再也看不到生我养我的父母了。

生2:我颤抖着双腿走到我的父母坟前,老泪纵横:我的父母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十分对不起他们。

师:他在泣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请你把这种泣读出来。(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除了泣他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他还会泣什么?

生3:他还会泣别人。说不定还有其他很多家庭的亲人也死去了。

师:是啊,就拿他们村庄来说不知有多少家庭也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生4:我觉得他可能还会泣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友,也会泣跟他一样侥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战友。也许,那些战友回到家看到的景象也是这样。

师:是啊,不知有多少战士几十年征战在外而成了(生:松柏冢累累)甚至是尸骨未寒。把你的这种泣读出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生5:我会哭泣着想到:我唯一的牵挂---家人没有了,我唯一的朋友---战友没有了,唯一的美好回忆---家园也荒芜了,那我还有什么呢?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战死在沙场算了。

师:生不如死啊!

生6:我觉得他还在泣战争带来的危害。因为肯定还有无数人,无数个家庭也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大家带着这种泣读最后一句话。(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五、小结,升华主题:

1、师: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走进他这段回乡历程。(生齐读全文)

师:正如刚才很多同学所说,老人的经历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

生1:我觉得战争太残酷了。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老人也不会家破人亡。

生2:我觉得战争有好处但也有坏处。但战争的坏处远远大于战争的好处。

生3:不管正义不正义,战争都是十分残忍的。

生4:有时战争是为了某些政治利益和权利,可以实现某些梦想。但在实现这些梦想的同时,却是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的。

生5: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比一切都更可贵和重要的,是人的生命。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远离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

2、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这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从一位老兵回乡经历的角度,感受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以及乐府诗里的《战城南》等等,建议同学们可以在下课后找来读一读,看看它们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

板书设计:



7

战争

十五从军征



谁?(汉)《乐府诗集》



打什么仗?



为什么打?



结果?忧------悲------泣

延伸阅读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材简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

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十五岁从军到了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十五从军征》,学生齐读诗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会读(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师:在读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

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

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

2、师:这是一个80岁的老兵的回家经历师范读(配乐)

师:你仿佛感受到了什么?(是呀,悲呀,惨呀)你们也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心情。

(生读诗歌)

师: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同学们可以借用工具书给它注上拼音。

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组员都解决不了的词,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生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师:看来,尽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

生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

生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

生5:贻是什么意思呢?

生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

4、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

师: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三、深入诵读,展开联想读懂(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一定很激动,因为他能大难不死回到家乡,很想快点回家和亲人团聚。

师:你能读读第一句话,读出他的这种激动吗?(生读)是啊,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几十年离家还能活着回来,是有些激动的。但仅仅如此吗?想想,从一位15岁的少年到一位80岁的垂垂老者,他还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2:我觉得他心里一定很担心,几十年都没回家了,不知道他家的亲人怎么样了。

师:那你读出这份担心来。(该生读一句。)

生3: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沉重,也很担心、焦急,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说不定父母都不在人世了。

师:是呀,他的心里一定充满着担心和焦急,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忧)我们一起来体会他的这份心情。(生齐读第一句。)

2、师:80岁的老兵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我请一个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生1:我会带着很沉重、悲伤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远处就是你的家,家里人都死得差不多了。

师:请你读出这份悲伤来。(生读,有些快,没有感情。)没听出你的悲伤呢?静下心来再读。(生再读,好多了。)

生2:我会很同情地告诉他。因为也许我家也有人在外打仗,我家也有人死去。

师: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生1: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快晕过去了。

生2:我悲痛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生3:我在路上的忧虑给证实了,我的心情跌至了谷底。

生4: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在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侥幸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

3、师: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朗诵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1:我看到他们家很荒凉,没有人,明显能看出很久都没人住了。

生2:我看到一些野兔看见老人仓皇逃跑,井台边有很多野葵菜,井里一滴水也没有了。。

生3:我家的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很久都没人打理了。野鸡在屋梁上安了家,到处一片狼籍。

生4:我想到了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现在杂草丛生,远处还有一堆堆坟墓,我感到十分悲伤。

师: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吗?(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生1:65年前,他15岁,每天一回家,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2:他们家人每天早上一起去打井水,特别快乐、温馨。

生3:他们家虽然非常简陋,但一家人该干活的干活,该料理家务的忙着料理家务,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生4:他当时才15岁,经常和朋友一起开心的玩,比如捉迷藏啊之类的,父母在家早就准备好了饭菜。

生5:我一定会想到我家背后有一棵高大的树,到了秋天,叶子一片金黄。家里养了几只鸡鸭,特别热闹。

师: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男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句子,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4、师: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生:我觉得他吃着饭菜,却觉得是无味的。因为家里破败,再也没有家的感觉了。

师:那请你读出这种无味。(生读)

生:我觉得他吃着也会觉得很酸。我联想到我的爷爷奶奶,他们60多岁,都在家里安度晚年,每天都会做好饭菜,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享受着老人的天伦之乐。而这位老人都80多岁了,却还是孤苦伶仃地一个做饭一个人吃着,失魂落魄。

生:我觉得他吃着,一定觉得很苦。因为以前他在家时,和家里一起吃饭;打仗时,虽然很苦,但吃饭时是和战友们一起吃,应该是很热闹的。而现在,吃着野饭野菜,又没人陪着他吃,一定很苦。

师:你能读出这种苦吗?(生动情地读)真的很苦呀!

师:我也觉得他苦啊!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全班都起立深情地读。)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师:写好的先来说一说。

生1:我哭泣我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呢?再也看不到生我养我的父母了。

生2:我颤抖着双腿走到我的父母坟前,老泪纵横:我的父母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十分对不起他们。

师:他在泣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请你把这种泣读出来。(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除了泣他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他还会泣什么?

生3:他还会泣别人。说不定还有其他很多家庭的亲人也死去了。

师:是啊,就拿他们村庄来说不知有多少家庭也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生4:我觉得他可能还会泣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友,也会泣跟他一样侥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战友。也许,那些战友回到家看到的景象也是这样。

师:是啊,不知有多少战士几十年征战在外而成了(生:松柏冢累累)甚至是尸骨未寒。把你的这种泣读出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生5:我会哭泣着想到:我唯一的牵挂---家人没有了,我唯一的朋友---战友没有了,唯一的美好回忆---家园也荒芜了,那我还有什么呢?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战死在沙场算了。师:生不如死啊!

生6:我觉得他还在泣战争带来的危害。因为肯定还有无数人,无数个家庭也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

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大家带着这种泣读最后一句话。(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四、小结吟诵,升华主题吟诵(感悟诗境,提升情感)



1、师: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吟诵再次走进他这段回乡历程。

出示:《十五从军征》



师:这位80岁老兵的经历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生1:我觉得战争太残酷了。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老人也不会家破人亡。



生2:我觉得战争有好处但也有坏处。但战争的坏处远远大于战争的好处。



生3:不管正义不正义,战争都是十分残忍的。



生4:有时战争是为了某些政治利益和权利,可以实现某些梦想。但在实现这些梦想的同时,却是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的。



生5: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比一切都更可贵和重要的,是人的生命。

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远离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

五、积累(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师: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

《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在下课后找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在不同年代不同文人笔下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布置作业:

1、找找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读读

2、预习《出塞》

板书设计:

服役久

家凄凉

战争的残酷

泪沾衣

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 教案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哲勇
教学目的: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交流资料
1、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六、作业
1、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第二课时:
导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
一、交流资料
1、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安史之乱,避难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2、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
3、阴山:即阴山山脉,起自甘肃,延绵内蒙古,是古代中原地区北方的屏障。
4、互文: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三、比较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这两首诗歌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板书)
四、学生小结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资料提供者:

霍懋征教学实录——《望庐山瀑布》


霍懋征教学实录——《望庐山瀑布》

霍懋征教学实录——《望庐山瀑布》

评析:江苏张汉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十分注意古诗教学,她教得活,教得巧,例如《望庐山瀑布》,她只花了十分钟就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我们来看实录作评析,从中获取教益。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

(板书:望庐山瀑布)

点评: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当然不同。另外学生能一下子背出李白的许多诗,证明霍老师平时多有补充,教得扎实。

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是垂挂着的白布。

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注意“瀑”字怎样写?

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pù。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

(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点评:教者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师: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共同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议论。)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生:“九天”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点评:出示幻灯,打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教者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

(学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们再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是多么漂亮。谁能讲讲这首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能讲下来很好,谁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它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点意见,“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是不是可以说成是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讲?

(学生逐句讲)

点评: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教者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像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解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

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峰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都掉下来了。

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缭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像是天河掉下来了。

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一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

(学生纷纷要求背诵,一般都能当堂背下来。)

师: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抄诗本上。

点评:一首古诗,温旧出新,扣诗解题,突破难点,启发想像,巧妙结旨,点明特色,还要读和背,仅仅花了十分钟,无疑成为古诗教学的典范了,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学习。

木兰从军


南北朝时,陕西延安罕尚义村有一个退伍的老军官花弧,武功很好,立过战功,退伍后,把一身武艺传给女儿木蕙和木兰,木兰聪明勇敢,比妹妹更是要强。当时北京的突厥忽然入侵,奸淫掳掠,百姓死伤很多。

一天差人送来元帅的命令,征集各地义民从军保卫国土,对木兰说:姑娘,军书十二卷里都有你父亲的名字,这次征兵,凡退伍的军官都要从征,父亲年老儿子替征。

木兰回到机房,心里愁闷,想起父亲年老,体弱多病,又没大的儿子可以替代,怎么是好,国为效力,自己本有责任,无奈女子从军,非常不便,想到这里,不由叹息。

后来,官差再次来催,花弧扶病出迎,觉得自己为国御敌,义不容辞,便要收拾行李动身。木兰就要代你入伍,大家也不同意,都说女孩家去不得。在木兰一再坚持要女扮男装的要求下,又给大家表演了高强的武艺,父亲才同意让她替自己出征。

女扮男装后,又到市上给木兰买弓箭鞍马,一切打点好。朝廷命令贺廷元帅出征。当下点齐人马,刀枪整齐,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开赴前线。

木兰她们过了黄河又渡黑水,披星戴月,翻山越岭,急奔前线。行军途中,有一个战士说起妇女在家安享清福,苦事都让男子做了,木兰道:杀敌救国,就是战死,也很光荣。妇女在后方也有责任,供给前方衣食所需,怎么说无用!

她们被编队听用。在一次整顿兵马后,敌兵又犯,来到黄土坡下,两军交锋时,突厥忽然退走,元帅不知是计上前去追,不料被伏兵两侧包围,廷玉元帅大惊,想退回已经来不及了。只得死命地拼杀。这时木兰在十分危急时分,赶来杀退突厥王,救走元帅。木兰又领后杀了回马枪,冲进敌营杀得突厥兵大败而逃。自此后,木兰很是受到元帅的器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并不断地受到升赏。

一日夜深人静,木兰奉命巡营,忽见宿鸟惊飞,自北而南,怀疑敌后夜袭,便去见元帅。他们设计将人马撤出大营,四下埋伏,等候敌人入网。又命木兰带领一支人马,埋伏放过敌兵,然后去夺取突厥兵的营寨。到时元帅随后策应。

突厥王屡次来犯,却久已经未得手,这次发动了全军为偷营,满心想会马到成功,摸进大营来,却只见空寨一座,自知中计想退时,四下伏兵已杀来。自是死伤无数。好容易退回嘉峪关,又遭遇木兰拦截,被木兰打下马来。突厥王被擒,大势已去,官兵纷纷投降。木兰一面派人禀报元帅,一面进城安民。并吩咐士兵严守军纪,不得妄动百姓一草一木。嘉峪关百姓欢喜迎接汉军进城。

这次木兰手臂上也中了箭伤,在营中休养,贺元帅来探望,并欲以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花木兰。木兰推说箭伤发作,请求返乡省亲。这时几个将领也来探望,大家羡慕她将要成亲。但她假说自己家中有妻,能敌千军万马,众将不信。朝廷宣诏劳军,颁给黄金玉帛,大家向木兰庆贺,木兰说道:不愿升官受赏,决心还乡生产。给元帅留言述明自己为国立功,不图富贵,元帅勉强允许。

木兰回乡,百姓沿途招待,家中父母姐弟出来迎接。便宜团圆,人人欢喜。她脱去战袍,换上衫实裙,又回到织布机房,安心织布。

一天,贺元帅前来为自己女儿提亲。花父推说儿子受风寒,染病在床。贺元帅要去床前探病。花老无法再推,只得换来木兰相见。木兰身穿衫裙,走上堂来。贺元帅仍说要见将军。花老说:就是她。贺元帅看了很久,才恍然大悟。

花老安排酒宴,向贺元帅请罪,木兰女扮男装之事。酒筵过后,木兰将贺元帅请到机房说:以前国家多难,我才代父从军,为国效力,不求名利。如今国内安靖,我愿仍旧勤于纺织,尽我妇女本分。贺元帅听了,十分钦佩,便回朝交旨去了。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十五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鸦喝水》教学设计十五”,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办、法两个字。

2、初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读准课文的字音,读通句子。

具:乌鸦的图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讲故事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只可爱的小鸟,(出示乌鸦的图片)你们谁认识它?(生答:乌鸦)

师:对,这只可爱的小鸟的名字就叫乌鸦。

2、师:大家在看看老师黑板上的这两个字,有人认识吗?(大屏幕出示乌鸦)会读的同学把这两个字读给大家听。能不能把这两个字教给其他同学认识。(会读同学领着全体同学读)

3、识记生字:我们大家都认识了这两个字,能不能想办法记住他们。记字(指名说)

(熟字加偏旁:大屏幕出示:鸟――乌牙+鸟=鸦)

4、谁能很有礼貌的跟乌鸦朋友打个招呼?

5、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这只可爱的小乌鸦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乌鸦喝水》,(板书:乌鸦喝水)现在老师就请我的电脑朋友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播放动画)

6、你觉得故事怎么样?你还想听吗?可是故事已经将完了。不过没关系老师告诉你们这个小故事就是语文书上的第十九课的内容。只要你把这篇课文读懂了,学好了,你也能向我的电脑朋友一样,把这个故事将给大家听。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读课文,学生读课文老师提要求:

(1)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问问你的同桌或小组同学。

(2)读通句子,感觉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2、指名读。

师:你们读的可真认真,谁愿意到前边来当一回小老师给大家读一读。(生)这么多同学愿意读啊!老师想多给同学们几次机会,你们觉得怎么读比较合理呢?(分自然段读)

(生读)适当的评价

3、识字

师:细心的同学你发现屏幕上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字的颜色不一样,不同颜色的字是生字)

学生读字(把这些字读给你的小组同学听一听)

读词(大屏幕出示这些字所在的词:乌鸦喝水口渴瓶子办法渐渐)

小组合作:一起想办法记住这些字。

汇报:(1)去掉音节读课文

(2)换语境读课文。

4、写字

⑴、出示生字,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它们都是什么结构的字,怎样才能把他们写好,应该怎样写,每一笔占什么位置。

⑵、书空

⑶、师范写,学生边写边说笔画名称

⑷、学生练写

三、再读课文

师:没有了生字朋友做障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课文读的更好的。

1、现在老师想让你们再课文读一读。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想问一问大家,我们这一次读课文除了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外还应该怎么读呢?(生答:读出感情)(自由读)

2、觉自己读的怎么样了?是按你们自己说的要求那样做了吗?

3、小组分自然段比赛读一读。

4、学生评一评,哪组读的最好,好在哪?

5、再读课文,按照读好的小组那样读

四、总结

木兰从军_语文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木兰从军_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大意。

2、 会认16个字,会写8个字。认识一个多音字为。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我国古代英雄人物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以及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会讲木兰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会讲木兰的故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板书设计:

木兰从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师生一同欣赏花木兰的影片。

2、让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景象。

3、学生打开书指读一遍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互相解决。

2、引导学生说一说明白了什么。

3、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吗?

4、在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

5、 去掉拼音读一读读生词、生字。

三、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站、征、扮三个生字。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在自己写生字之前,先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再下笔。

四、课内延伸

1、讲一讲课下搜集的故事,评选出故事大王。

2、把课文以及课外故事中的好词、好句整理在小本本上。

《狼和鹿》教学设计十五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狼和鹿》教学设计十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狼和鹿》教学设计十五

《狼和鹿》教学设计十四

163学习网

作者:沈高明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唱着大风车这首歌到凯巴伯森林中去游玩一翻,好吗?

小朋友,大风车将开到凯巴伯森林中去,你们想不想到那儿去一饱眼福,看看美丽的大森林?

2.小朋友,睁开眼吧,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凯巴伯森林,仔细的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投影1森林鹿小鸟)(要求用一段完整的话说出来)

小朋友们,我们做游戏时是那样的开心,无忧无虑,可这些鹿为什么一边做着游戏,一边东张西望,还向后看呢?它们怕什么呀?(生答)

在小朋友的心目中,狼是什么形象?狼和鹿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狼是不是见到鹿就吃?它会挑什么样的鹿来吃?能用“但是或可是”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看到这样的情景,小朋友们,你们会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目睹那一劫难的小鹿,你会想些什么?

3.过渡:看来,小朋友们都希望把狼消灭掉,让美丽可爱的小鹿生活下去,凯巴伯森林周围的人们也恨透了狼,于是,猎人们一起背起了猎枪,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大家看看狼怎么样了~~~~~

狼在死之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进行说话练习和想像训练)

好,小朋友们说得都不错,现在鹿已经过上了自由的生活,老师想问问小朋友,没有天敌的鹿在森林里生儿育女,于是鹿越来越多,而森林是不会变大的,粮食来自树木,它们会怎么办?森林会变成什么样?不如我们再回去看一下

4.投影3(森林鹿小鸟)你们看到了什么

投影填空()的鹿在林间()

()的小鸟在()

鹿为什么会无精打采的?小朋友,你来猜猜看有哪些原因?(饥饿、生病)

鹿饿了,干吗不去找吃的?这么多的鹿怎么会一下子生病了呢?

5.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吗?(森林狼鹿)

通过这件事,我们能不能把狼消灭掉?为什么?(师小结)

6.小朋友,让我们走出森林,回到课堂,把我们看到的情景编成故事讲给森林外面的人听,让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

7.刚才两位小朋友都讲得不错,以下面我们请几个小朋友把刚才的故事表演出来吗?老师这儿有头饰,谁有信心上来试一试,请下面的小朋友配合一下。

8.演得很好,老师把这些头饰奖给你们,下面再请你们说一说,听了故事看了小品,你们明白了什么?

9.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现在让我们一起天着风车走出森林,回家吧,回家后,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好吗?

小泽征尔的判断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去学。我一直以这句话为座右铭,所以在执教《小泽征尔的判断》一课中我以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这个理念为核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学、主动学,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光辉和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以下几方面教学:

一、创设情境,自然融入。

二、语言精练,注重注重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的设计。

三、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请孩子们试着边读边勾画,将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字、词、句旁。这是一个尝试,孩子们自己读书去写体会,又把自己的体会拿出来分享。我把时间都交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用所学的读书方法圈点勾画,作批注,去体会文章的字、词、句。虽然有些孩子的体会十分勉强,但我觉得孩子们真正的在思考,成了学习真正的主人。孩子们思维不成熟,所以他们想得也很不周全,不过没关系,相信在多次这种尝试之后,孩子们能写出独特、精彩、成熟的体会。

最后,我设计了面对这位著名的指挥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意在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拓展学习资源,看似平常的环节,实际是营造了强烈的文化氛围,达到追求、陶冶学生心灵的效果,从三个维度去把握教材、演绎教材。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没有真正落实读,且读的形式不丰富,所以孩子们没有读出味儿来。

二、评价学生的语言应有评判性,还应该有具体内容,这一点我做得不是很好。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利用有效的评价策略,评价方式,使课堂从机械走向灵活,从僵化走向开放。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3积累咏月的诗词。一、学生活动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二)赏析《十五夜望月》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三)诵明月之诗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四)思维训练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五)学生小结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语文乐园(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更深刻的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准确的读出句子所包含的语气。

3积累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4通过读短文感受学生时代读书的快乐,并学习写读后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并运用。

教学安排: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想一想”: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再次齐读词语,仿造着再说几个词语。

二.学习“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下列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3.自由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4小组评读,读出句子的语气。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学习“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

2说说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十四十五减几》教学设计


《十四十五减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例1~例2,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掌握14,15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14,15减几的计算题。

2.经历探究14,15减几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3.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口算。

12-411-613-5

12-711-313-8

学生口算出结果后,抽学生说一说12-7和12-8的具体计算过程。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11减几,12,13减几的基础上,这节课继续学习14,15减几。板书课题:14,15减几。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教师:星期天,小朋友们乘着公共汽车参观了动物园,瞧!他们正在回家的路上呢!(出示课件)坐着小朋友的汽车缓缓驶来。

教师:车上原来有14人。(课件:汽车刹车声)怎么回事!(出示课件)车停了,画外音:“我们到家了,再见!”6个小朋友下来。

教师:下来6个小朋友,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车上还剩几个小朋友?教师:要求还剩几个小朋友,怎样列算式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4-6=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14-6怎样算。4人小组交流,讨论后小组汇报,教师板书: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倒数法:14,13,12,11,10,9,8,还剩8人。②想加法算减法。因为6+8=14,所以14-6=8。③10-6=4,4+4=8。④14-4-2=8。⑤因为13-6=7,所以14-6=8。教师要着重给学生讲授②、③、④。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计算14-6,请仔细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种?指定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做一做,例1后面的算一算。14-9=14-5=14-7=学生计算后一起订正答案。

2、教学例2校园一角有一块空地,学校决定给空地披上绿荫,因此全校同学响应号召,都去植树,瞧,这边有4个小朋友正在植树。(出示课件例2)4个小朋友有植15棵树的任务,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完成任务没有啊?学生观察图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还要植多少棵?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列出算式:15-9=教师:同学们,开始我们学习了14减几,那么你们能不能用相同的方法来计算15-9?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将交流的结果告诉大学,教师选取3种,板书:①因为6+9=15,所以15-9=6。②10-9=1,5+1=6③15-5=10,10-4=6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这多么的方法来计算15-9,非常好。请你们用上面的方法完成15-7、15-8中的1道题,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题,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最后每组出1名代表将本组的算法讲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道题的联系:两道题都能想一个加法算式来计算,由7+8=15,可以计算两道减法算式:15-7=8,15-8=7。

教师让同桌的一个同学说一道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说两道能用这个加法算式计算的减法算式,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按课堂活动的方式写出14,15减几的算式,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发现?

教学反思:

创设情景,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由于有前面11,12,13减几的学习基础,所以在算法的探讨上教师没有做过多的引导,要求学生根据情景图直接说出算法,这样给学生的思维留下较大的空间,有别于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在这个教学环节里,一是借鉴前面的计算方法来计算15减几的题目。二是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两道题的联系,从中强化想一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的计算方法

《白鹅》教学实录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鹅》教学实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白鹅的视频)

师: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白鹅很美丽。

师:有没有想起一首古诗

生:背诵《咏鹅》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白鹅这篇课文。读课题。

(介绍丰子恺先生)

师:昨天预习了课文,生子都认识了吗?生字离开了课文,大家还能认识吗?

生:能。(认读生字,提示多音字读音供)

师:这些字大家能读正确吗?

(出示两字词语)

生读。

师:什么是净角?

(出示净角脸谱)

(出示四字词语)

继续认读生字。

师:基本上读懂了,打开课文,大声把课文读一读,碰到难读的多读几遍。想一想,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课文。

师: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非常喜欢白鹅,因为它太淘气了!

师:很有趣,我们来看看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文有联系句子,划下来。

生勾画。

师:你划了哪些?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为什么要勾画这里?

生:因为整篇文章都在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的。

师:找到这句话再读一遍。

(师板书)

师:第二自然段更重要,不仅联系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还告诉了我们全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鹅的高傲的?

生:叫声、步态、吃相

师:(板书)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词。

生读。

师:怎样写高傲的?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个最能表现白鹅特点的词,在旁边写写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画一画。

生默读,师巡视。

师:你找到了哪个?

生:我划了厉声叫嚣

师:这是厉声叫嚣,这是古人写的嚣厉声说明鹅怎么样?

生:凡有生客进来

师:必然厉声叫嚣(教读)

分组练读。

师:不错。还有谁是用图画来表现?

生:我画的是一只鹅。

(师把学生画的展示给其他学生看)

师:带着你的想象,也来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一生读。

师:就像她这样,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还找到了哪个词语?

生:厉声喝斥。

师:为什么找这个?

生:这个词好像是说:这是我的地盘,你走开!

师:带着心中的感受,再来试一试。

生读。

师:有进步。好了,刚才大家展开了想象,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体会到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以后学习中要多多体会。

师:刚才我们已经体会到,白鹅是一种高傲的动物,请再读一读第一、第三自然段,看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想好了,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

生:我觉得白鹅非常凶。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这是我的地盘,快走开!

生:我觉得白鹅很霸道,但是也可爱、天真。

生:我觉得它非常勇敢。

(师板书:勇敢)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陌生人来了它引吭大叫,不像小鸡小鸭一样。

师:所以,养鹅也能看守门户。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白鹅的勇敢高傲,但是学课文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从字里行间体会感情。作者表面上在写白鹅的高傲勇敢,实际上是在夸白鹅勇敢尽职。

(板书尽职)

师:谁能带着感情来读一读。

生:好一个高傲的白鹅!

一生再读。

师:你强调了好一个。

一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老师有一个建议,速度慢一点,我们的感情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

生再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生词。

学生认读生词。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了步态的特点?

生读。

生:第四自然段是用拟人的方法来写出了白鹅的特点的。

生:我觉得第四自然段是用比喻的方法来写白鹅的。

师:

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说像净角一样出场?

师:谁见过净角出场?想不想看净角出场的样子?

(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

师:你想到用什么词语来表现净角出场的样子?

生:大模大样

生:

师:谁能联系文中描写鸭子和鹅的句子,表演大白鹅和鸭子走路的样子。

两生表演。

师:谁能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

走得时候很高傲。

表演鸭子的学生:她(表演白鹅的学生)、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刚才再一次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再读读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

生读词语。

师:作者用准确的词语,生动的字眼,给我们描绘了高傲、勇敢的白鹅。你愿意把自己当成一只怎样的白鹅介绍给大家。能用上文中的两三个词,加上自己的想象更好。

师提示:可以看着屏幕来练习。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的白鹅

学生练习说。

生:我是一只骄傲的白鹅,小鸭子小鸡

师:你说得真好,我想跟你交个朋友。

(跟学生握手)

总结下课

《草》教学实录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按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草》,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大道无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是我经常仰望的星空。下面是《草》的课堂实录和华东师大著名教授李伯棠先生的点评,我作为晚辈也妄加了一些评论,求教于方家。

顺便提一句,前不久我邀请特级教师费蔚来我校展示《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人文、灵动、大气。同样是古诗教学,但教学风格迥然不同,真可谓古诗教学百花园,万紫千红总是春!(费蔚《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及评析见本人记录教育的博客)

师:上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

●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徐如松评(以下简称徐评):学习古诗从古诗导入,言简意赅,单刀直入,温故而知新,唤醒记忆,增加积累,水到渠成。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很多诗。这些诗写得可美了。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出示)

●徐评:课始让学生齐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背诵做出恰当的评价,即流利,又有感情,达到了朗读要求的高级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评(以下简称李评):教师用亲切、鼓励的口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领读题目和作者)。这首诗有3

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学生拼读生字,师指名读,领读了读得不准确的尽字。)

师:生字都读准音了。请小朋友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学生自由读课文)

●徐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前提下,由学生确定学习起点。写了什么是基本要求,有什么不懂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

生:这首诗是写草的,我是从题上看出来的。

师:你很聪明!读文章,首先要好好读题目;有些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哪儿看不懂?

◆李评:审题,是教学新课的重要一环。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通过审题,可以窥见文章主要写什么。

生1:离离我不懂。

生2:原上我不懂。

生3:一岁一枯荣我不懂。

生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不懂。

师:干脆一句话:都不懂!(笑声)没关系,于老师帮助你们读懂。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

●徐评: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难于把握,所以一位学生回答了字词不懂以后,其他学生如法炮制。于老师的幽默的评语不仅善意地批评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也及时地调整了提问的指向性,写哪儿的草,找准了切入点。于老师并不急于解释词语,而是从组词入手,为释义打好基础。

◆李评:通过自读课文,让学生提出疑难之词和句子,然后在讲读课文里分散地结合上下文一一予以解释。这是十分高明的教法,因为这样教,不仅可以分散难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上下文中自己得到正确的解释。

生1:原因。

生2:原来。

生3:高原。

生4:校原。

师5:校园的园不是空虚原,以后老师告诉你。

●徐评:对于学生的知识性错误,于教师直截了当予以指正,不在此花费时间。

生6:草原。

生7:原子弹。

生8:原始人。

师: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指着刚刚板书在黑板上的上述词语)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的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

生:草原!

◆李评:教师巧妙地先让学生用原组词,然后在这些词汇中找上正确的解释。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发展了学生思维,而且对原字在本文中的理解更深刻了。

●徐评:先积累词语,再结合语境选择词义,这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策略。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

◆李评:老师用图画的形式解释离离,使得教学更具形象性了。

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

生1: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2: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3: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生4: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李评:这不是看图说话吗?这不是语言训练吗?老师要有训练意识。

●徐评:词语教学形式多样,于老师发挥自身善于绘画的特长,采用直观法教学离离。不仅解释了词义,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生1:离离就是茂盛的意思。

生2: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李评:学生看了老师的图以后,很快就领悟了,说明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是不可少的。

师:说得完全正确!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离离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谁能看着图,说得再具体一点?

生: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一眼望不一边。

◆李评:教师很有训练意识。在学生懂得了离离的含义后,要求学生把离离结合上下文说得具体一些,进行说话练习,这样就把读和说结合起来了。

●徐评: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才能提高。词义的教学不能就词解词,必须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运用多种感官,有所创造。以上是第一句的教学。

师:很好!再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生1:我今年8岁了。

生2:我奶奶今年80岁了,还能做饭。

师3:不简单!祝她健康长寿!

生4:祝老师岁岁平安!(掌声)

生5:祖国万岁!

◆李评:这样教学,显得极为风趣,表现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的融洽。

●徐评:岁的教学,不仅体现了情感的交融,而且极为生活化,融德育于其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小朋友刚才说的句子中都有岁字。这一个小朋友说,他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他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

生:(齐声)8年了!

师:8岁是8年,1岁呢?

生:(齐声)1岁就是一年!

◆李评:岁字的教学设计极为高明,融理解、训练于一体。

师:1岁就是一年,这不懂了吗?哎,一年有几个季节呀?

生: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师: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刚发芽的小草。)

师:这是春天的小草。春天的小草怎么样?谁能看图说一说?

生1: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

生2: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草发芽了。

生3:春天来了,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评:这又是一次观察、说话训练。

●徐评:除了观察力的训练外,更是想象力的培养。

师:说得太漂亮了!夏天呢?(老师又画了一棵长得茂盛的草。)

生:夏天到了,天气很热,雨水很多,小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怎么样了呢?(在黑板上画了一棵老叶发黄的草。)

生: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慢慢变黄了。

师:慢慢一词用得好,小草变黄有个过程。冬天呢(接着又画了一棵枯黄的草。)

◆李评:教师用图画画出了草在一年四季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形象鲜明地描绘了一一岁一枯荣的情境,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理解。

生1:冬天,小草都冻死了,叶子变黄了。

生2:到了冬天,小草叶子黄了,耷拉脑袋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

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徐评:围绕岁字拓展成为一个四季板块,融观察训练、生活感悟和语言培养为一体。

师:小朋友这么聪明,我想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学生纷纷举手)。不过我不想让你们说,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看看枯该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能写对,说说明他懂了。(一位小朋友把荣写在夏天草的下面,把枯写在冬天草的下面。众赞叹。)

师:写对了!请你说说枯、荣的意思。

生: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黄了,干了的意思。

师: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众赞叹)

◆李评:利用图画来让学生解释枯和荣的含义,这样便把含义深奥的枯和荣,变得浅显易懂了。

师:再看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烧不尽就是烧不

生:(齐声)就是烧不完!

师: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边说边将草原图上的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说着又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

●徐评:于老师不满足于尽的字面意思,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让学生刨根究底,为下文引导学生感悟顽强生命力作铺垫。

生1: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

生2:河边上的草烧不完。(笑声)

师:白居易说的烧不尽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

生: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李评:学生很能动脑筋,说虽然烧着了地上的草,但草根没有烧着,这是老师循循善诱的结果。这叫会教。

师:对呀!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说完画了下面的图。)学到这儿,我想,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许多小朋友举手)谁能到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小朋友看图思考。于老师请一位举手最高的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这位小朋友用绿粉笔在地平面上画上了草叶)

◆李评: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教学时是利用图画让学生自己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徐评:因为解决了第三句中尽的深刻内涵,所以第四句的教学变得水到渠成。不用教师多少辅导,学生自己也能全面领会。

生:(指着图)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众笑)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该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师:改得有道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上了几条斜线。)

师:噢,这就是风!(众笑)可是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李评:这就叫循循善诱。

(该生把线条和草擦掉,作了修改。听课老师赞叹不已,并为之鼓掌。)

◆李评:这位小朋友真聪明,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这就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现在请小朋友跟于老师朗读这首诗。(于老师抑扬顿挫、有感情地领读全诗。)小朋友,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1: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2: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

师:(板书强)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将顽写在强前边,并在顽上加上拼音wn)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了不起呀!正因为这样,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请小朋友朗读这首诗,看谁能背诵出来。(学生认真朗读,老师指名背诵。)

◆李评:对小草生命力的评价,其实是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巧妙结合。

●徐评:巧妙地点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让学生朗读或背诵时也明确这一点,有感情也能更到位。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李评:最后教师和学生扮演角色背诵这篇古诗,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把教学过程推向了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于老师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把检查跟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众笑)

◆李评:教师带着风趣的口吻,表扬这位学生,给这位学生极大的鼓励。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李评:教师故意把作者白居易说成是李白,以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记忆。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李评:教师故意把诗句背得结结巴巴,让学生背出来,这又是一种检查和鼓励方式。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嘛写草啊?

生:(一楞)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李评:教师故意反问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啊,引导学生回答草很顽强,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李评:教师故意把枯荣说成窟窿,两个词音相近、义不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辨间能力,一方面又丰富了学生词汇。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小朋友,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下课)

◆李评:教师故意说,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这是又一次进行了今昔对比的思想教育。

●徐评:于老师的这个背诵指导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从妈妈、哥哥、奶奶三种身份入手,突出了多个方面的重点、难点,巧妙巩固提高,收获的岂止背诵而已,个中价值不可估量,甚称板块设计的一个里程碑!

《看书》教学实录


看书

教学目的

1.会认本、像、着、最、狗、叫、猫、跳、又9个生字。会写又、手、书、本4个字及词语一本书。

2.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教学重点: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书本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看书的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⑴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师:利用生字卡片点名读、和开活车的方式读,比一比,谁读得准,以便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⑵重点指导最、狗、猫三个字的读音,发现读得不准的要及时纠正。

⑶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⑷师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如最字,可启发学生:这个字是我们认识的哪些字组成的?让学生把它拆成日、耳、又三个已经认识的熟字,以便帮助记忆。叫和猫可连成一起编成儿歌小猫、小猫,喵喵叫来记忆。本字可与木字进行比较。

2.写字。

⑴让学生先看一看要写的字的字形。

⑵师引导:又本两字书写时撇和捺要伸展。手字书写时撇和两横要写在上半格,这三笔的间隔要均匀,下面一横要写长一点,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是弯钩。

⑶书空

⑷课堂练,教师辅导。

二、朗读、背诵指导。

⑴朗读第一节的前三句,语速稍缓慢,语调轻而低,体现爸爸、妈妈和我沉浸和陶醉在书本中。我也爱看书中的也字应拖长一点,表现出我

也喜欢看书。第二节的前三句中,厚厚大大花花绿绿应读重些,强调书的种类多。

⑵带着愉快的心情轻松地朗读,体会我对书中的小狗小猫猴子的喜爱之情和被它们所深深吸引,体会了我对书本的浓厚兴趣。

⑶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表演朗读。

⑷检查互读。试背诵。

三、感悟、理解。

⑴让学生朗读课文后,师引导观察: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让学生说说,然后引导学生,小朋友的爸爸和妈妈在看书,小朋友和他们一样在看书,就是我也在看书,体会也的用法。

⑵让学生做拿和捧的动作,比较课文中用词的准确性,同时体会小朋友一家对书本的喜爱。

⑶找出课文中的一些句子,读一读,然后让他们进行想象,感悟课文内容的精彩。

⑷结合课文内容,编故事,把编的故事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回忆,再进行交流。

五、实践活动

⑴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在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

⑵布置学生看外书,喜欢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看谁看的书最多。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899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