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等待戈多”,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等待戈多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在一个地铁车站
[美]庞德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1913年,意象派诗人庞德在巴黎协和地铁站下车时,突然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了一个,又看到了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由此一种“突发的情绪”油然而生。一整天他都努力寻找能表达感受的句子,先是写作大段的诗,然后成了“小块小块的色彩”,几经辗转,几经推敲,一年之后,世界上出现了《在一个地铁车站》。
本诗采用比拟和想像的手法,表达社会虽有其黑暗的一面,但美丽与生机是并存其中的;人生虽然艰难,但希望与机遇是伴随其中的,因此,在逆境中,不应丧失信心,在顺境中,应保持忧患意识。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本文是其第一幕。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生于爱尔兰,1937年定居巴黎,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贝克特的创作有诗歌、小说、戏剧等。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获。
2.背景资料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这些作品逐渐地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不少国家竞相上演。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他在此时创作出《等待戈多》是不奇怪的。
作为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贝克特早年结识了同样侨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深受其现代派文学创作的影响。他在23岁时写的论文《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中,就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因而主张将作品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式即内容”的艺术表达效果。他的小说中的哲学沉思就往往与叙述的无序、情节的重复、词语的含混难以分解,彼此一致。
【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
症(zhèng)候症(zhèng)状症(zhēng)结嬉(xī)笑
窥(kuī)视堕(duò)落忏(chàn)悔忿(fèn)怒
祈(qí)祷咀嚼(jué)倒嚼(jiào)咬文嚼(jiáo)字
鸨(bǎo)母
2、字形
土墩 兴高采烈症结 浑浑噩噩 咀嚼 迷离恍惚
泻漏 胆战心惊僵硬 嬉皮笑脸 啰嗦万劫不复
窥视 甜言蜜语 消磨 荒诞无稽
3、词义
症结:中医指腹腔内结块的病。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
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佛家称世界从生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
噩梦:可怕的梦。
鸨母:开设妓院的女人。
合作探究篇
【课文内容透析】
1.脉络梳理
2.主旨感悟
《等待戈多》共两幕,写两个流浪汉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他们莫名其妙地等了一天,最后被告知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可是第二天戈多依然没有来,他们只好继续等待下去。本剧表现现代文明中一些人精神上等待与失望、苦闷和迷惘。
3.写法点击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等待戈多》这部荒诞性戏剧的经典作品正体现了这种反传统的艺术主张。
⑴欠缺逻辑的剧情。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也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贯性。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局,胡言乱语中突然还会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给人以强烈的突兀感。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简直使观众倒胃。这不可思议的东西却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在贝克特看来,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痛苦的、零碎的,人与人的关系凭理性是永远也说不清的。因此,他认为在剧作中表现连贯的情节是胡编乱造,蒙哄观众。而他所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⑵凋敝的舞台形象。幕布一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神态恍惚的流浪汉,这些“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剧荒原般的气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在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⑶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既无前因后果,又文不对题。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由于夹杂在人物的胡言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这样的语言当然不是由于作者的笔力不支所导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贝克特想用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语言,来表明一种认识,即在非理性化、非人化的社会里,人既然失去了作为人的特质,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没有了完整的语言。
贝克特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了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这种荒诞,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因此,有人称他是“与荒诞生存状态抗争的贝克特”。
⑷在剧作风格上,《等待戈多》将喜剧与悲剧融合在一起。
《等待戈多》表现的中心是“人”,人的存在、人与环境的冲突,但贝克特不再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以遒劲有力的笔精心刻画出充满昂扬斗志的抗争英雄,而是以闹剧的方式,随意涂抹马戏团小丑般的人物。他们欲生不成,求死不得。行尸走肉般地苟活,却还全然不知,盲目乐观。从理性的角度看,这是一幕人类的悲剧。这和40年代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作品表现的内容一样。1942年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一个能用理性方法加以解释的世界,不论有多少毛病,总归是个熟悉的世界。可是一旦宇宙中间的幻觉和照明都消失了,人便自己觉得是个陌生人。他成了一个无法召回的流浪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关于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同时也缺乏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自己的生活分离,演员与舞台分离的状况真正构成荒诞感。”这里,“陌生的”生存环境,人是无法召回的“流浪者”,精神的失望等,这些内容让索福克勒斯来写,也许会催人泪落。然而《等待戈多》的戏剧效果全然两样。当看到爱斯特拉冈在精疲力尽地脱靴子,无聊地争食红萝卜与波卓吃剩的骨头的时候,读者或观众都不禁哑然失笑。然而这种笑决不是传统喜剧所引发的开怀畅笑,而是一种凄然的笑,悲在笑中。因为在其根本上表现的是人类的痛苦境地。剧中有个非常典型的场面: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久等戈多不来,异常绝望,打算上吊自杀,这当然是悲剧性场面,但两人又因体重不同而发生谁先谁后的争执,又赋予场面以某种喜剧色彩。正是在这种悲喜交融、凄苦的笑中,更好地表达了人生的悲惨。
⑸动作细节鉴赏
贝克特主张只有那些没有情节、没大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纯正的艺术。在《等待戈多》中,作者把情节和动作都减到最低限度,并且让这些细节不断重复,没有什么变化。在不断重复中,这些细节因此富含象征意味。
爱斯特拉冈脱靴子,象征着要摆脱痛苦。连接波卓与乐克之间的那根绳子,既象征着富人对穷人的依赖,又象征穷人无法摆脱富人的钳制。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吉米尔把两人及幸运儿的帽子交替着不停戴下去的没完没了的动作,让观众感到滑稽可笑,但在这笑声中,又让人体会到了人生毫无意义的可悲。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吉米尔玩上吊,也让观众感到好笑,在这笑声中,同样让人感受到人生的绝望。
为填补单调的时间空白,减轻不断袭来的恐惧不安,剧中人物总是做些机械的动作,说些无意义的话,借此证明自己可悲的存在。两个流浪汉在舞台上脱靴子、穿靴子,取帽子、递帽子,唱歌演戏讲故事,闲聊拥抱,互相谩骂:虽然忙个不停,但这一切都毫无意义;虽然满台热热闹闹,却“什么也没发生,没人来,也没人去,太可怕了”。这些是他们内心痛苦的外部标志。
作者就是这样让舞台动作和细节说话,把情感心理转化为视觉形象的。两个流浪汉的痛苦就这样通过他们的无聊、烦闷得到了表现。他们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
⑹品味对话
贝克特认为,社会是毫无意义的,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荒诞不经的,人与人之间根本无法沟通,那么,作为沟通思想感情工具的语言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理性的、逻辑清楚的语言只能掩饰世界的本质,妨碍人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因此,在《等待戈多》中,人物语言便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整个剧作中人物的语言往往是语无伦次,支离破碎,剧中人与人之间构不成对话,让人莫名其妙。例如:
爱斯特拉冈:“瞧这个(他拎着叶子根部,把吃剩下的胡萝卜举起,在眼前旋转),奇怪,越吃越没滋味。”
弗拉吉米尔:“对我来说,正好相反”
爱斯特拉冈:“换句话说?”
弗拉吉米尔:“我会慢慢地习惯”
爱斯特拉冈:(沉思了半晌)“这是相反?”
弗拉吉米尔:“是修养问题。”
爱斯特拉冈:“是性格问题”。
弗拉吉米尔:“是没有办法的事。”
爱斯特拉冈:“奋斗没用。”
弗拉吉米尔:“天生的脾性。”
爱斯特拉冈:“挣扎没有用。”
弗拉吉米尔:“本性难移。”
爱斯特拉冈:“毫无办法。(他把吃剩下的胡萝卜递给弗拉吉米尔)还有这点儿吃不吃?”
这段对话,毫无事件因果前后联系等逻辑思维,根本就无法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说话人之间没有对话的共同话题,说话人本人也没有一以贯之的话语思路。在大段大段的语言转换之间,这种非逻辑性非理体现得十分清楚。对话的重复和无意义,语言的非逻辑性等,都增加了作品的荒诞感。但所有这些语言,又确实是人那种荒诞感、绝望感的一种外化形式。
贝克特很善于把自己某些深刻的思想通过人物的胡言乱语表达出来。表面看来是些东拉西扯的胡话,借助这些急促的对话短句,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空虚、迷茫与恐惧。作者正是用这种语言填满剧作演出的时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人物的荒诞感。
此外,剧中人物反复地讲着“咱们走吧”、“咱们不能”、“为什么不能?”、“嗯?咱们走不走?”、“上帝”、“营养学”、“通大便的药”等台词,相互没有联系,颠三倒四,语意不明,都是作品中人物以荒诞的语言对荒诞世界所发表的荒诞看法。
4.重难点解惑
贝克特荒诞剧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中。这是一个两幕剧,基本内容大致如下:
两个瘪三式的流浪汉在黄昏的乡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他们无聊地闲谈,做些机械的动作,讲些不知所云的故事。但戈多迟迟不来,以至于烦闷得想到自杀,但又不甘心,想等戈多来弄清自己的处境再死。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来人,却不是戈多而是波卓。他手持鞭子,一手牵着被拴着脖子的“幸运儿”。幸运儿扛着沉重的行李,拱肩缩头,脖子被勒得正在流脓,惨不忍睹。波卓气势汹汹,虽原谅了恐惧的狄狄和爱斯特拉冈,但随意虐待幸运儿,称之为“猪”,挥来斥去,幸运儿也惟命是从。波卓吃饱喝足,对黄昏作了一通“抒情”的解释,逼幸运儿为他们跳了一通舞。最后波卓才牵着幸运儿和流浪汉告别。总算磨掉了一个黄昏,天将黑时,一孩子来到,他传达戈多的旨意: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来。
次日的黄昏,还是同样的乡间小路,同样的两个流浪汉,同样的目的──等待戈多。等待得无聊至极,一个流浪汉唱了一支无聊的“狗”歌,他们追忆过去的往事,彼此争吵谩骂,但仍不见戈多来。他们反复着下面的对话:
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
总算等到了人,却仍是波卓和幸运儿。这时的波卓眼睛瞎了,幸运儿成了哑巴。昨日气势汹汹的波卓,跌倒在地爬不起来。两个流浪汉好不容易才把他扶起来走了。接着还是孩子来,宣布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来。两个无望的流浪汉又想起了上吊,解下裤带子,但一拉就断了。死又死不成,只好明天再等,再等……
《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⑴关于“戈多”与“等待”
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据此可以认为,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他会来吗?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说它无望,是因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织出来的幻想;说它无可奈何,是因为处于绝望境地中的人们除了等待,已别无它法来维系他们苟活的生命。等待固然虚妄,但也惟有等待了。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
剧中人物对于“戈多”的“等待”,显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曾就此评说道:“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这其实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一种体验。
⑵人物分析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且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⑶痛苦加失望、悲惨加迷惘是《等待戈多》内容的突出之点。
幸运儿的痛苦直接呈现在读者或观众面前,是看得见的痛苦。两个流浪汉的痛苦是通过他们的无聊、烦闷来表现的。他们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在他们眼中,什么都没有意义,一切都无需去记忆,连时间概念都没有。爱斯特拉冈说:“……今天是不是星期六?今天难道不可能是星期天?或者星期一,或者是星期五?”第二幕中弗拉季米尔问波卓什么时间瞎了眼,波卓大发其火:“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有一天,难道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有一天,任何一天。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们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钟,难道不能满足你?他们让新的生命诞生在坟墓上,光明只闪现了一刹那,跟着又是黑暗。”生存即是死亡,时间没有实在意义,是永远停滞的瞬间。为了填补这个单调的时间空白,减轻不断袭来的恐惧不安,他们总是做些机械的动作,说些无意义的话,借此证明自己可悲的存在。两个流浪汉在舞台上脱靴子、穿靴子,取帽子、递帽子,唱歌演戏讲故事,闲聊拥抱,互相谩骂,然而这一切都毫无意义。虽然满台热热闹闹,却“什么也没发生,没人来,也没人去,太可怕了”。这些是他们内心痛苦的外部标志。
⑷剧作在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之中。人们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望、再等待、再失望,在期待中耗尽生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舞台上演出的是人类社会的抽象化缩影。两个流浪汉是人类的象征,他们生活在世上只有一件事:等待戈多。戈多是什么?西方评论家绞尽脑汁,作出各种解释,从一个著名的摩托运动员到巴尔扎克的一部不出名的早期喜剧中的一个角色,进行种种类比评析。也有人问过作者: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回答:“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对戈多的含义无法也无须去作琐细的考证,但剧中戈多确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救星和希望。然而象征人类的流浪汉,等来的却不是救星,却是痛苦和压迫──幸运儿和波卓。幸运儿是痛苦的化身,他备受折磨,任人奴役。波卓是压迫的体现,他蛮横凶狠,傲气十足。第二幕中波卓瞎了眼,求救于流浪汉,表明了作者的另一观点:命运变化无常。用剧中人的话说:“天底下没有一件事情说得定。”流浪汉等待的希望是渺茫的,今天等不到,明天还是等不来,永远得不到。剧作第二幕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幕的再现,加强了这种观念的直观性,要是继续写下去,第三幕、第四幕,照样还是等待、等待……
【名师引领探索】
查找资料,了解《等待戈多》诞生、演出经过:
有一天贝克特走在巴黎的街道上,迎面被一个陌生男子刺了一刀,他以为自己死了,醒来却躺在医院里。警察抓到了谋害他的凶手,贝克特痊愈后去监狱看望这个人,他问凶手为什么要刺杀自己,那人回答他:我也不知道——现实的荒诞性几乎在生死的一刹那让贝克特领悟了。于是,反映人生荒诞的《等待戈多》便酝酿在作者心中。1952年,《等待戈多》问世。
《等待戈多》首演轰动,从此,它云游四方,在各地上演:在物质富足的地方演《等待戈多》是醒世,在精神沦陷的地方演《等待戈多》是警世。
1957年,旧金山演员实验剧团为圣昆廷(SanQuentin)监狱的1400名囚犯演出《等待戈多》时,仅仅几分钟后,就吸引住了这些世界上最粗鲁的观众,并且在心灵深处使他们感到了震惊。据说,从此以后,戈多剧中的台词、角色,都成了圣昆廷特有的语言和传说的一个永久组成部分。当然,不能说囚犯们具有更高的鉴赏水平,但是他们的处境确实使他们处在《等待戈多》一剧中的状态,从而有助于他们理解这个话剧。他们一直等待着拿钥匙为他们开门的人,那个人就是“戈多”。事实上,贝克特的寓所就位于巴黎最著名的监狱附近,从他的书房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囚犯们手扶栅栏,眼望蓝天的情形。这一幅画面不知是否会对贝克特创作《等待戈多》产生影响。
【类文欣赏】
秃头歌女
[法国]欧仁约内斯库
第十场
[人物同前场,缺玛丽。]
马丁太太:这首诗使我毛骨悚然……
马丁先生:可是诗中有某种热情……
消防队长:我觉得这诗十分出色……
史密斯太太:然而……
史密斯先生:您夸张了……
消防队长:注意,确实如此,这一切是很主观的……但是,这就是我的世界观,我的梦想。我的理想……再说,这使我想到我该走了。既然你们没有钟,我呢,再过三刻钟加十六分钟,我准时要到城那头去救火。我必须赶紧去,虽然这不是什么大事。
史密斯太太:这会是什么火灾?一次壁炉的小火?
消防队长:甚至还不是。一时的激情和胃部有点火辣辣的。
史密斯先生:那么,对您的离开,我们感到遗憾。
史密斯太太:您真好玩。
马丁太太:多亏您,我们过了一个真正的、富有笛卡儿风味的一刻钟。
消防队长:(朝进场门走去,然后,停步)顺便问一下,秃头歌女怎么样了?
史密斯太太:她总是照老样打扮,戴着帽子!
消防队长:噢!那么,再见,先生,太太们。
马丁先生:祝您幸运,常有火灾!
消防队长:但愿如此。祝大家也一样。
[队长离去。大家送队长到门口,然后又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
第十一场
[人物同前场,缺消防队长。]
马丁太太:我能为我兄弟买一把小折刀,你们不能为你们的祖父买下爱尔兰。
史密斯先生:人们走路用脚,但是人们取暖用电或煤。
马丁先生:今天有谁卖出一头牛,明天会有一个蛋。
史密斯太太:在生活中,必须从窗口看。
马丁太太:既然椅子上没有人,人可以坐在椅子上。
史密斯先生:无论如何必须把一切都考虑到。
马丁先生:天花板在上,地板在下。
史密斯太太:当我说是的时候,这是一种说话方式。
马丁太太:各人有各人的命运。
史密斯先生:您拿一个圈圈,抚摸它一下,它将变成恶性循环!
史密斯太太:学校老师教孩子读书,小猫小时,母猫给它们喂奶。
马丁太太:就在此时母牛把它的尾巴给了我们。
史密斯先生:我在乡下时,喜欢孤独和平静。
马丁先生:要这样,您的年龄还不够老。
史密斯太太:本杰明富兰克林有理:你们不如他安静。
马丁太太:一个星期是哪七天?
史密斯先生:Moa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Sunday。
马丁先生:EdwardisaClerk;hissisterNancyisaTypist,andhisbrotherWilliamashop-assistant。
<导读>
1949年,《秃头歌女》写成,1950年5月正式在巴黎梦游人剧院首演。这部作品使约内斯库走上了荒诞戏剧的创作道路,并且成为这种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一开始,《秃头歌女》的演出就受到冷遇,除了少数人表示称赞外,绝大多数观众和评论家均认为该剧莫名其妙,不屑一顾。但《秃头歌女》的演出失败并未使约内斯库放弃创作,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创作思想。
《秃头歌女》没有通常的戏剧情节。任何传统的剧作都有一个或简或繁的故事,并且通过这个故事的起伏、悬念、高潮、结局来展示主题,这就是人们惯称的戏剧情节。但是看完《秃头歌女》这个剧后,人们很难说出它有什么完整的故事内容,传统的戏剧情节完全被排除在外。人们看到一个简单的过程:从史密斯夫妇的闲谈开始,随后是女仆,马丁夫妇的出场及对话,接着又是消防队长的出场和交谈及退场,最后是两对夫妇的争吵,全剧在马丁夫妇再出现,重复史密斯夫妇的开始时的姿态和对话而告终。这根本谈不上戏剧情节,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延续。这种延续是那样的平铺直叙,又缺乏必然的联系,使人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引人入胜之处。但显然作者是故意不采用传统戏剧情节的。
剧中的人物是一些没有性格的形象。传统戏剧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往往是通过剧情来展示其性格的,他们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个性及一定的心理活动。但是《秃头歌女》中的史密斯夫妇,马丁夫妇,既没有显示他们的性格,又没有描写他们的心理活动,而消防队长和女仆则更是毫无个性的人物。他们的言行都是机械的,不反映什么心理活动和思想。史密斯在开始闲聊时谈到的博比沃森竟是一个家族中的共同的姓名,商店推销员是这个家族所从事的唯一职业。马丁夫妇之间竟互不相识,必须经过一番交谈才能相认。剧中的六个人物尽管出场先后不等,但很难按传统戏剧的标准去指出那个或那几个是主要角色。在剧本结束时人物的对话变成了语无伦次的叫喊和吵架,结尾时,马丁夫妇代替了史密斯夫妇开始时的场面和对白,更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可有可无和可以替换的特点。
jaB88.cOm

扩展阅读

等待戈多教学全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等待戈多教学全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等待戈多(节选)
●说课
《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戏剧作品要注意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特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缺乏鲜明的性格特征,没有激烈的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道具功能奇特怪异。作者以此来体现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方荒诞戏剧的概况以及《等待戈多》在戏剧历史上的重大影响。了解萨缪尔贝克特。
2.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本文所体现的深刻人生哲理。
3.理解节选部分中的戏剧语言、环境描写、情节结构的荒诞特点。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差别。
●教学重点
以“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为突破口理解本剧的“等待”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本剧人物梦呓之言和无聊动作所隐藏的人生痛苦与绝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了解内容,设计问题讨论是较合适的教学方法,问题可以是: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
●教学用具
投影介绍有关贝克特及西方荒诞戏剧的概况,有条件准备《等待戈多》剧牒片,事先让学生观看,印发有关作者和作品的介绍文字。
●预习要求
课前印发有关资料给学生,要求在上课前浏览一遍(参见“备课资料”部分)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从《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导入:
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语言的无理和荒诞)
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语言的无意义)
3.“你真的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说嘛,虽然你深情地看着我,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吗?那就给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语无伦次)
其实有很多事情在其表面的荒诞之下,内里却有着令人信服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我们就来欣赏一出真正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一剧,1959年在巴黎上演,主要是因为此剧作者贝格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们用传统的审美眼光看待该剧时,它又是那样的不可理解,甚至是难以卒读。难怪许多有经验的理论家和观众都对此迷惑不解。据说一个演员在演完《等待戈多》之后怒气冲冲地说:我根本不知道演的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一个谜,又不是一个谜。让我们打开书本。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剧本说明部分,一生扮爱斯特拉岗,一生扮弗拉季米尔。
三、归纳与提要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
明确: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2.他们在干什么?有什么动作?
明确: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无聊动作。
3.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两个形象你有哪些感受?
示例1:从人物形象上看,两个流浪汉既已成为被社会挤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两人可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它们成了西方工业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他们那疯疯癫癫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在这种荒诞的外形下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就更深沉、更强烈,它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我想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
示例2: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卑微、低贱、丑恶。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些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一天的事也不记得了,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胆战心惊地向波卓乞讨吃剩扔掉的骨头。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可以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他们面前只不过是天国的神话。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本质,成了现代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失去了个性的小零件。剧中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种习俗、思想感情的代表,他表现的只是类型,而不是个性。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只是“人类的缩影”。
四、重点解读
1.剧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戈多,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示例1:戈多究竟指什么?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时时出现的“期望”“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处境这种希望的一种寄托物。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这就说明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示例2: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示例3:戈多与其说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物质、一种渺不可见的希望,或者直接理解为来了后叫人大失所望的明天。人类正是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憧憬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示例4: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2.研讨“等待”。
教师点拨:有人认为,《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英国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曾就此评说道:“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投影)所以我们说,这出戏的主题即“等待”。关于“等待”我们大家可能还有着自己的感悟,老师很希望你能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对学生的讨论持鼓励的态度,只要有理就行)
示例1:这种等待具有多种含义:它意味着碌碌无为的人生——这种虚无的等待的累积,或无限的日常琐碎动作的机械反复,即人生;它象征着虚无缥缈的希望。
示例2:为什么要等?既然是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两个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剧中人物对于“戈多”的“等待”,显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这其实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一种体验。
示例3:我们已经知道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他会来吗?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说它无望,是因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织出来的幻想;说它无可奈何,是因为处于绝望境地中的人们除了等待,已别无它法来维系他们苟活的生命。等待固然虚妄,但也惟有等待了。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
五、比较探究
教师点拨:我们在此之前看过许多戏,也读过不少剧本,如《雷雨》《茶馆》等,我们也知道戏剧有三大要素,即:戏剧要有曲折的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其中人物的语言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体现人物的性格。这一类戏剧我们称为传统戏剧,而对于《等待戈多》却是反传统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荒诞性。试通过比较分析其荒诞性的具体表现。
示例1:传统戏剧一般都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有比较具体的社会属性。如《茶馆》中的众多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在他们身上有鲜明的烙印。再看《等待戈多》,人物只有两个(节选部分),在他们身上并没有体现什么社会属性,人物也缺乏独特的个性。他们实际上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象征而存在的。象征着人类生活的单调、困窘和无价值。
示例2:传统戏剧一般比较注重对客观环境的反映和烘托。如《雷雨》中,既有工人罢工的社会环境,又有雷雨到来前后的自然环境的烘托。而《等待戈多》大家可以看到,故事发生的环境相当模糊,一条路,一棵树,道具如靴子、帽子、皮鞭等等都非常简单。荒诞派戏剧家认为客观环境都是非本质的,于是他们有意识的剥去它们,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道具只是成为直喻社会存在的一个符号。这些都象征着人类旅程的沉重和毫无意义。
示例3:本文的语言形式和传统的戏剧语言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戏剧语言,如《屈原》犹如一篇散文诗,《雷雨》激烈而充满感情的人物对话,《茶馆》中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各有各的鲜明的人物语言。而本文的语言确实很难和读者进行沟通。语无伦次,缺乏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在阅读时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正是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所在。原本语言是人交流沟通的工具。而荒诞派剧作家却认为,社会是荒诞不经的,人与人,人与社会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人与人之间根本就无法交流,人物间的语言根本就是多余的,理性的逻辑清楚的语言只能成为掩饰世界的本质,妨碍人们认识世界的本质。所以本文的语言就体现出以下特点:语言支离破碎,语无伦次,让人莫名其妙,人物与人物之间构不成对话。如狄狄和戈戈之间关于忏悔的对话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不知所云。文中还有大段大段的语言转换,非理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表现的更加明显。但是人物的语言在这种荒诞性的表现形式下却体现了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比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甚至是绝望,对前途的渺茫,对过去的无所适从等等,都能使读者感受到。
示例4:欠缺逻辑的剧情。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也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贯性。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局,胡言乱语中突然还会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给人以强烈的突兀感。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
示例5: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幕布一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神态恍惚的流浪汉,这些“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剧荒原般的气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在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示例6:思想意义的荒诞,反映了西方现代社会的荒诞现实和人们的心理状态。戈戈和狄狄衣衫褴褛,言行鄙俗,思想混乱。剧作家描述这样的形象破碎的人物,目的在于集中地反映人类的卑贱状态,强调人的异化与毫无价值。
●板书设计
等待(!)戈多(?)
爱斯特拉岗
●学习卡片
我们在一生当中总在等待着什么,等待着机会的来临,等待着奇迹的发生,等待着幸福的降临,等待着厄运的离去。有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的等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却不知道自己等待的究竟是什么,甚至我们等来的却不是我们一直想要的,等待花开花落,等待潮起潮退,等待岁月的轮回,等待着直到时间的尽头。
1.戈多是谁:是他们自己,迷失了自己,所以才会这样/心目中的上帝,能拯救他们的/是个借口,让自己觉得还有活下去的意义/死亡/小男孩的恶作剧,他只是想戏弄他们,但他们宁可想其有,也不愿可能会得罪权势人物/上层社会中他们所希望的东西,物质上的利益上的施舍,或者是一种福利制度/就是等待,没有目标,不知所措/无休止的明天/不确定的信仰、寄托/死神,因为人在死之前是毫无意义的/自由/社会给他们的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2.为什么要等:等待戈多需要理由吗?/毫无意义,是种需要,生命状态/为什么不去找呢?他们其实是害怕戈多的出现的,因为他的出现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绝望/等不是目的,只是个借口,借口闲谈/生活需要变化,但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能等待。

高三语文教案:《等待戈多(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3.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4.通过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荒诞派戏剧在巴黎戏剧舞台上的上演,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被打破了,贝克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我们今天要学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三、学生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

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四、 介绍荒诞派戏剧。

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引入“荒诞派戏剧”这一概念,然后介绍荒诞派戏剧的由来、思想基础、表现主题的形式等。介绍重点应放在其与传统戏剧的区别上,如荒诞派戏剧不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关系,不强调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不要求在舞台上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等。

五、 仔细阅读课文节选的第一幕,进一步体会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在教师介绍的荒诞派戏剧的相关常识指导下,具体体会荒诞派戏剧表现主题的形式,从而认识这一现代文体。

六、 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对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对作者作一些简要的介绍,重点介绍贝克特在荒诞派戏剧创作领域的地位与贡献,接着联系学生已有的现代历史知识,简要介绍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社会现实,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七、 布置课外阅读

阅读《等待戈多》全剧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两位流浪汉苦苦地等待着戈多,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那天,他们在等待什么呢?”导入。

二、分析作品,讲解重难点。

教师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结构及语言等方面作较为全面的分析。

教师要讲清这部剧作一改传统戏剧的情节模式,剧中没有戏剧冲突,没有起因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情节结构,没有丰满、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对话,代之的是没有跌宕起伏的、无头无尾的情节,毫无人格魅力的卑微、肮脏、猥琐的“非人”和重复机械、单调乏味、不合乎逻辑的语言。虽然这是一出“什么也没发生”的戏剧,但却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表现了“上帝死去”后人生意义和终极目标的失落造成了人存在的虚无与荒诞感。

三、布置课外任务

1.将本文排演成课本剧。

2.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条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荒诞派戏剧作品,以加深对这类作品的认知。

《等待散场》教学设计


《等待散场》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分析,理清小说线索,明确小说叙述者“我”的作用,探讨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从细节入手进行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微型小说层层设疑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小小说写作。

【教学思路】

一、播放《天鹅湖》第二幕音乐。

二、请学生讲述《天鹅湖》的童话故事,老师补充。

《天鹅湖》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王子和天鹅公主最终冲破恶魔的重重阻挠而“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我们今天不是要学习《天鹅湖》,我们要见证一段现实世界里的爱情故事。(板书《等待散场》)

三、文体探究。这是一篇微型小说,按照小说的篇幅可以分为长、中、短、微型小说,那么跟其他小说相比,微型小说有什么特点?(参考“点击链接”《方寸微雕展现大千世界》)

四、进入文本

(一)“等待散场”,谁在等待散场?

“小伙子”和“妙龄女郎”(小伙子的女朋友)

1、从那里可以看出“妙龄女郎”就是“小伙子”的那个“她”?

从“我”在门廊里意外遇到“妙龄女郎”,先误以为是“女士”,后来又说“不,应该是一位妙龄女郎”,暗示了小伙子等的“她”是恋人(女朋友),而不是母亲或者老婆。另外从文末对“妙龄女郎”的描写,她那么暧昧的望着雨丝掩映的“小伙子”,也暗示了她就是“小伙子”要等的女朋友。

(二)为什么等待散场?

1、小伙子为什么等待散场?他为什么不陪他的女朋友一起去看《天鹅湖》?因为他们只有一张票。

2、他们为什么只有一张票?这张票是怎么得来的?

⑴作者说是他们只等到这一张退票;⑵他们很穷,买不起两张票;(从文章环境描写和几处暗示来看);⑶票很紧张,不好买,只弄到一张;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这张票都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比宝贵的。

3、为什么小伙子不去看而是让女朋友去看?(为什么是小伙子在外面等而不是“妙龄女郎”在外面等?)⑴他很爱他的女朋友;⑵也许他正在追求她,想趁机打动她;

4、为什么在“我”把票无偿让给他时,他还是不愿进去而是毅然拒绝了?(请同学读小伙子难为情地解释这一段)他答应在外面等她,可见他是一个遵守承诺的人,对爱情充满了信心和幻想,坚贞朴实。

5、我是一个狂热的芭蕾舞迷,为什么“我”还要把票让给他?我被“小伙子”感动了,想成全他们。更重要的是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的行为,想起当年那些“荒唐与甜蜜场景”,在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也许他当年也做出了象小伙子一样的“傻事”。

6、试着分析小伙子的心理活动,他在等待时的心情怎样?是不耐烦还是幸福和甜蜜的?他想到些什么?

7、妙龄女郎为什么等待散场?她有票吗?(有,收票员问她“您不看了吗?”)那她为什么不坐在座位上舒舒服服的欣赏芭蕾舞剧,而要站在门廊里等待散场?她牵挂着在外面等她的“小伙子”。

8、文章的结尾是怎样描写妙龄女郎的?(请同学朗读)怎样理解她的举动?我觉得这里的省略号包含了很多,你能试着分析一下她的心理活动吗?

五、探讨“我”的作用。

1、“我”是谁?

小说的叙述者。“小说的叙述者从来不是作者。”——《小说面面观》

2、既然小说的主人公是小伙子和妙龄女郎,为什么却写了那么多关于“我”的内容?“我”在文中究竟有什么作用?

“我”是小说的线索,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

六、《天鹅湖》与主题。

结局写《天鹅湖》最后一曲的乐曲,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即将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永恒的旋律”是指什么?

是爱的旋律。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天鹅湖》,不仅在结构上达到完整,而且也升华了主题。小说最后写王子与天鹅公主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不正暗示着“小伙子”和“妙龄女郎”的爱情也将会得到圆满吗?这样,小说的主题变鲜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赞美了两个人彼此关心,相互挂念的美好纯真的爱情,赞美了美好的人性。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是美好的。然而,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天鹅湖》中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终于冲破恶魔的阻挠而圆满,所有的爱情童话都有一个美妙的结局,我们幻想中的爱情毕竟是美丽动人的,可是现实世界中的爱情能象童话世界里的爱情一样美丽圆满吗?

我们在座的同学,风华正茂,正处于青春的骚动和幻想中,也许每个人心底都埋藏了一个童话故事一样美丽的带着玫瑰色的梦想,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和希望。可是,现实与理想总是相差甚远,我想成功的爱情还必须要有事业做保障,对于大家来说就是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让爱的力量促使我们不断达到事业的高峰。否则,就象小说里的小伙子一样,即使能凭一颗执著真诚的心打动姑娘的芳心,却隐藏着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忧郁,也许这样的爱情也是不圆满的。

那么你们怎样看待爱情,特别是现实世界里的爱情?

七、作业。

展开丰富想象,设想一下散场后的情景。写一篇200字以上的情景描写。(等待散场后干什么?)

八、再放《白天鹅》舞曲,课毕。

微型小说两篇(《等待散场》《差别》)学案


微型小说两篇(《等待散场》《差别》)同步测试
基础与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粗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诡异(guǐ)痴迷(chī)默然(muò)
B.倏地(xiū)荒唐(huāng)妙龄(líng)
C.摩挲(suō)旋律(lǜ)牢骚(sāo)
D.蔼然(ǎi)掩应(yìng)库存(cún)
【参考答案】C(A默mò;B倏shū;D掩映)。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与同事们一直保持中距离,不偏不倚,不太疏远,也不靠得太近,这样更有利于工作。
B.台湾当局“一边一国”的错误言论导致台湾股市下跌,也引起了台湾人民的怨声载道。
C.教育孩子决不能简单粗暴,那种动辄拳脚相加、耳提面命的做法,只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D.对您这篇文章中所谈的问题,我深有同感,忍不住在后面加了几句话,就算狗尾续貂吧。
【参考答案】D(A望文生义。不偏不倚——并非指交往距离,而是指处理问题的公正态度。B“怨声载道”——主谓短语,动词性,一般做谓语,而不能做宾语。C感情色彩错误。耳提面命——褒义词。)
3.下面句子使用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自己要看!”我一边回答他,一边掏我的票。咦,怎么没有?
B.“不,”那小伙子蔼然地对我说,“我不要您的票,您快进去看吧!”
C.小伙子很难为情,解释说:“我答应在外面等她——她也许会随时提前出来——我还是要在这儿一直等着散场……”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生怕在我们交谈的一瞬间,那姑娘会从门内飘出,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
D.又问我:“您是……怎么回事儿?”我发现先遇上的那位女士,不,应该说是一位妙龄女郎,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我也扭身朝外望去,只见那个小伙子仍在原地,双臂抱在胸前,痴痴地朝剧场大门这边守候着……
【参考答案】C(“她也许会随时提前出来”前后“——”应改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哈利波特》中文版一经出版,便深受广大中学生读者所欢迎,短短九个月时间里,该书便重印了九次。
B.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既为了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还希望通过军事打击除掉萨达姆。
C.一部现代小说的优劣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是否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D.在这次韩国内阁的大换血中,著名的梨花女子大学前校长张裳被提名担任新总理。一旦韩国国会批准这一任命,张裳将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
【参考答案】D(A项“便深受广大中学生读者所欢迎”结构杂糅,B项重复赘余,可去掉“的目的”。C项搭配不当。“塑造”“环境”搭配不好。)
5.下面对《等待散场》《差别》两文的解读,不太切合文意的一项是()
A.《等待散场》小说没有直面写爱情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是如何相爱的,而是通过“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描述这个故事。
B.《等待散场》故事结尾,《天鹅湖》里的爱情乐曲回荡,小伙子和恋人虽然没有在一起看舞剧,却以自身的爱恋向世人宣告,爱情是人间永恒的美妙旋律。
C.《差别》中的阿诺德和布鲁诺的真正差别是思维方式。两个人都很勤快,但是仅仅做到“勤”还是不够的。在勤的基础上懂得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观察,会做得更好。
D.《等待散场》以叙述者沉浸在《天鹅湖》中的“永恒的旋律”结束,而《差别》最后用老板的一句问话结束。小说的结尾虽然告知了读者一些信息,但读者想像空间仍然很大。
【参考答案】D(“小说的结尾虽然告知了读者一些信息,但读者想像空间仍然很大”一语不确,应改为“小说并没有告诉读者什么,只是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体会”)。
6.仿照下面三个比喻句,任选一个英文字母,写两个与例句形式相同的比喻句。
例句:A像一张互相支撑的梯子;像一座高高耸立的铁塔;还像一枚冲向云端的火箭。
仿句①

【参考答案】①B像两本摞在一起的词典,像可爱的孩子的小脚印,像两个握紧的拳头。
②C像古代贵族妇女的发髻,像宁静的避风港,像一张笑歪了的嘴。
7.阅读下面的一段材料,请在下面的横线上为当事人拟一句幽默的话,再转换为一句充满诗情画意的话。
例:据说,一位美国记者曾指着周恩来的“派克”钢笔说:“总理阁下,贵国连一支上好的钢笔都要进口吗?”总理依旧谈笑风生地说:“这得感谢美国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厚赠啊!”令那位记者无地自容。可见,幽默在谈话中能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1)荣获第2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简惠景,在影片《约翰尼贝林达》中出色的扮演了一位又聋又哑的母亲。在颁奖晚会上,主持人让她谈谈获奖的感想。她说:“
。”
(2)转换为充满诗情画意的话:
【提示】此题考查仿用、选用、变换句式及语言的连贯。第一问要有幽默感且符合简惠景所扮演的角色特点;第二问要有文采,并紧扣第一问的内容(注意题干中“转换”一词)。
答案示例:(1)我在影片中一言不发而获奖,所以,我还是缄口不言为好;
(2)“彼时无声胜有声”,身体的残疾不能阻止爱心的传递和交融,这或许是我成功的秘诀吧!
8.填空:
刘心武(1942~),作家。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长篇小说《》,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刘心武擅长题材,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做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参考答案】当代班主任钟鼓楼青年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
等待散场
已经是晚上9点钟了,我才到达剧场门前。剧场里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肯定已经跳完了如梦如幻的第二幕,而且华丽诡异的第三幕说不定也所剩不多。我是个狂热的芭蕾舞迷,因此尽管因为业务上的急事耽搁到8点40分才得脱身,还是风风火火地跳进出租车赶到剧场。
我出了汽车才感觉到下着小雨。从我下车的地方到通向剧场大门的宽大阶梯,还有一小段距离,为了避免淋雨,我从售票处以及相连的平房那儿绕向阶梯,因为那里有挡雨的棚檐。我一边小跑,一边朝剧院大门望去,慌急中,我忽然撞到一个人的肩膀上,我立足定神一看,是个小伙子,戴着一副眼镜。他的眼珠子在镜片后也细打量着我。
“您有票吗?”
我吃了一惊。竟还有比我更痴迷芭蕾舞的。这剧场前的小广场上,在路灯光下,霏霏细雨中活像巨型甲虫的小汽车,默然地斜趴成一大排,除了我们俩再没别的人影。里面舞台上剧已过半,他还在这里等退票?
“我自己要看!”我一边回答他,一边掏我的票。咦,怎么没有?
“不,”那小伙子蔼然地对我说,“我不要您的票,您快进去看吧!”
我从衣兜里掏出一堆名片,从中抽出了那张宝贵的剧票,顺口问:“你不看,呆在这儿干什么?”
“等散场。等她出来。”
我立刻明白,是一对恋人同来等退票,只等到一张,因此小伙子让姑娘先进去了。我倏地忆及自己的青春,一些当年的荒唐与甜蜜场景碎片般闪动在我心间,我不由表态:“啊,你比我更需要……你进去吧!”
我把票递给他,他接过去,仔细地看了一下排数座号,退给了我,我那张票是头等席,180元一张,他是等我主动打折么?我忙表态:“不用给钱,快进去吧!”他却仍然把我持票的手推开了。
我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古怪。
小伙子很难为情,解释说:“我答应在外面等她……她也许会随时提前出来……我还是要在这儿一直等着散场……”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生怕在我们交谈的一瞬间,那姑娘会从门内飘出,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
我抛开那小伙子,跑向剧场大门。小雨如酥,我险些滑跌在门前的台阶上。从每扇门的大玻璃都可以看到前廊里亮着的灯光.可是我推了好几扇门都推不开。后来我发现最边上的一扇是虚掩的,忙推开闪进。前廊里有位女士,我走过去把票递给她,她吃了一惊,迷惘地看看我,摇头;紧跟着前廊与休息厅的收票口那儿走来一位穿制服的人。显然,那才是收票员。他先问那位女士:“您不看了吗?”又问我:“您是……怎么回事儿?”我发现先遇上的那位女士,不,应该说是一位妙龄女郎,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我也扭身朝外望去,只见那个小伙子仍在原地,双臂抱在胸前,痴痴地朝剧场大门这边守候着……
从演出区泻出《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即将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妙龄女郎望着雨丝掩映的那个身影,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我站在那儿,摩挲着鬓边白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
9.解释下面的词语。
⑴诡异
⑵倏地
⑶摩挲
⑷旋律
【参考答案】⑴诡异:奇异;奇特。⑵倏地:忽然;快速。⑶摩挲:抚摩;抚弄。⑷旋律: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
10.简单梳理一下这篇小小说的结构。
答:
【参考答案】《等待散场》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主要写我去看芭蕾舞剧,但是有事情耽搁了一些时间。第二部分从“我出了汽车才感觉下着小雨”到“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写我与青年人的对话,知道他没有票,在等待看舞剧的女朋友。第三部分为倒数第二段,写剧院里小伙子的女朋友也在朝外看正在等待她的男友。第四部分是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感受。
11.从“迷惘”到“眼里闪出异样的光”,揭示妙龄女郎内心怎样的思想变化?
答:
【参考答案】姑娘先是“迷惘”,到后来“望着雨丝掩映的那个身影,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表明姑娘先是对爱情徘徊不定,后来被小伙子的行为感动,决心确立爱情,并对未来的爱情充满了信心。
12.小说结尾中的“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什么?文中描写《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作
用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永恒的旋律”就是指无私伟大的爱情。两个爱好艺术的年轻人彼此相爱,心牵对方,只想着对方。他们自己的爱情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奏出人间至善至美的永恒旋律。文中描写《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烘托故事氛围,暗示小伙子与姑娘的爱情最终走向成功,歌颂爱情的美好。
13.《等到散场》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也写得“一波三折”。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这一特点。
答:
【参考答案】无巧不成书,一撞,撞出个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来。“您有票吗?”以为小伙子要夺己所爱。“我自己要看!”此一波折。原来小伙子不看,等散场。二波折。“我”热情主动让票,虽然票价180元.但仍晏成人之美。但小伙子婉拒了,让人觉得“古怪”,此三波折。谜底解开,让人感慨。表达了小伙子的痴情与守信用。(大意正确即可)
14.下面对小说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多次描写到“霏霏细雨”、“小雨如酥”、“雨丝掩映”等雨的场景,目的是烘托全文,渲染意境。
B.通过对妙龄女郎的细节描写,可以揣摩她对于爱情是有一番思想斗争的。
C.结尾说“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是说“我”沉浸于优美的《天鹅湖》舞曲里,除此没有太多的深意。
D.小说语言细腻,思想表达含蓄,是一篇优秀的做型小说。
E.《天鹅湖》舞曲最后表达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将冲破恶魔阻挠而终于圆满,暗示人间所有的爱情都有曲折,但终会走向圆满。
【参考答案】CE(C项“我”也被人间美好的爱情所陶醉,讴歌了纯美、真挚的爱情;E对于人间的爱情说的太绝对)。
(三)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20题。
夜半来客
[美]罗阿瑟
奥萨贝尔一点也不像小说所描绘的侦探,跟他穿过这家阴暗的发着霉味的法国式旅馆走廊的福勒感到很失望。奥萨贝尔住的房间很小,在六楼,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应有的住处。
奥萨贝尔是个大胖子,很胖。“你失望了吧?作家先生。”奥萨贝尔转过头来说。他呼哧呼哧喘着气,悄悄笑着,打开他的房门,站在一边,让他扫兴的客人先进去。
“可是,我的朋友,鼓起劲来!”奥萨贝尔继续说道,“很快你就会看见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它,好几个男人和女人丧失了生命……这很有戏剧性,是吗?”他边说边从身后把门关上,然后打开电灯。福勒突然毛骨悚然:屋子中央站着个男人,他手里握着一支手枪。
奥萨贝尔惊愕地眨了几下眼睛。
“马柯斯,”他上气不接下气,“你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你在柏林呢。在我房间里干什么?”
马柯斯是个瘦弱的男人,个头不高,那张脸容易让人想起狐狸脸上的表情。除了眼前这支手枪,他看起来并不十分危险。
“今晚不是有人要送一份关于某种新式导弹的报告给你么?”马柯斯低声说道,“我想它在我手里要比在你手里更好一些。”
奥萨贝尔走到一张沙发旁,一屁服坐下。“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他咬牙切齿地说,“这可是第二次了:有人从窗外那个该诅咒的阳台翻进我的屋里来!”
“阳台?”马柯斯惊奇地问,“不,我用的是钥匙。早知道有阳台,我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了。”
“这不是我的阳台,”奥萨贝尔生气地解释着,“是隔壁房间的。可它延伸到我窗下,这两间屋过去是一个单元。任何人都可以从隔壁的空房间到阳台上去。上次有个家伙也是这么进来的。”
马柯斯看了一眼福勒,命令道:“请坐好!咱们得等上半个小时。”
“不,确凿地说,是三十一分钟。”奥萨贝尔闷闷不乐地说道,“会面定在十二点半。现在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得知这份文件的,马柯斯。”
这个瘦小的间谍不怀好意地笑起来:“我们倒想知道你们的人是怎么把它搞到手的。得啦,今儿夜里我要它重新回到我的手里,那是什么?谁在门口?”
听到敲门声,福勒跳了起来。奥萨贝尔不动声色地微笑着。“那是警察,”他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文件,应该受到一点额外的保护。我通知过他们来这儿检查一下,以确保万无一失。”
敲门声一阵紧似一阵。
“现在你作何打算?奥萨贝尔先生!”
“假如我不去开门,他们会有其他办法进来的。对于开枪射击这个办法,他们是决不会犹豫的。”
马柯斯飞快地朝窗户退去。他用身后的一只手把窗户打开,一条腿跨进窗外的黑夜。
“把他们打发走!”他警告说,“我在阳台上待着。支走他们,不然我就开枪!”
敲门声更响了。有人在喊:“奥萨贝尔先生,奥萨贝尔先生!”
马柯斯将全身重量压在一条腿上,曲扭着身体,手枪仍然对准胖子和他的客人。另一支手抓住窗框。然后,他抬起另一条腿,跨过窗台。
门把转动,马柯斯飞快地用左手推了一下窗子,朝阳台跳下去,接着一声惨叫,他落下去了。
门开了。侍者亨利手托盘子站在那里,盘子里有一只瓶子和两只玻璃杯。
“这是您要的饮料,先生。”他把盘子放到桌上,熟练地打开瓶子上的软木塞,然后离开了房间。
浑身大颤、脸色苍白的福勒盯着他的背影。“可……可是……警察呢?”他结结巴巴地问。
“哪来的警察?”奥萨贝尔长叹了一声,“不过,我预料亨利会来的。”
“可是,阳台上的那个人……”福勒又问。
“不,”奥萨贝尔回答说,“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我想当一匹马》)
15.这篇小说,至少有三处令读者感到意外,请写出来。
答:⑴


16.文中画横线的“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一句,与下面的哪个情节相呼应?有什么作用?
答:
17.文中画波浪线的“福勒的眼睛转向这房间惟一的窗户。夜幕降临,窗外漆黑。”与下面哪个情节相呼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8.出色的烘托映衬,是这篇小说的特色之一。请结合文章简要说说这方面的特色。
答:
19.简要评述一下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
答:
20.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情节的发展环环相连,发展迅速,虽然短小,但堪称精悍,可与许多需要读几小时或几天的侦探故事或惊险小说相媲美。
B.小说以奥萨贝尔接受一份重要的新式导弹报告的始末为主线,表现了一个传奇人物不凡的身手。
C.小说第一段说明住所是在六楼,而那段的中心内容是福勒抱怨奥萨贝尔的住处不怎么样,这就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为下文悄悄地埋下伏笔。
D.福勒在小说中是个起穿插作用的人物,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的情景,通过他提出的疑问,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真实可信。
E.小说中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调动了大量人物描写的手段,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篇幅中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三)课外拓展【参考答案】
15.(1)马柯斯突然出现在寓所中;(2)马柯斯信以为真的阳台并不存在;(3)敲门人并不是警察而是侍者。
16.与后来侍者来送饮料的情节相呼应。这恰恰说明奥萨贝尔对旅馆服务的要求很高,成为侍者来送饮料的伏笔。
17.与马柯斯跳下“阳台”的情节相呼应。从福勒这个第三者眼睛,看到外面漆黑一片,加强了马柯斯跳楼的真实性。
18.为了突出主人公超人的智慧,小说首先以其体质之弱来烘托其智慧。从外表来看,从动作神态及举止来看,奥萨贝尔可谓与其职业、身份格格不入。正因为如此,其临危不惧的镇定与超人的智慧更能得到凸现。小说的另一人物——作家福勒,则对主人公起烘云托月的作用。其“失望”,其“扫兴”,其“毛骨悚然”的惊恐,其惊慌失措的语态,无一不对主人公起着很好的烘托作用。
19.“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小说情节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着多处扣人心弦的意外和悬念。神秘的“夜半来客”,奥萨贝尔耿耿于怀的“阳台”,突然而至的敲门声,一次次激起了读者心中的“审美期待”,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20.B、E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88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