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说数》教学设计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说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数》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
1.把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生动性特征,体会科学小品的文章美。
2.从文章的描述中感悟数字美、数学美。
3.拓展研究,认识科学美和科学精神之美,培养课外阅读科学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课前阅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基本信息,并完成课后习题一:
课文是以什么线索来展开说明的?请你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数字情结的民族。有人统计,一部《唐诗三百首》,嵌入数字的诗就有一百三十首之多。历代诗人以数字入诗更是随处可见,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不胜数。清代文人纪晓岚更是别出心裁,他有一首咏雪的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芦花皆不见”,将数字运用得出神入化,堪称数字妙用的典范。
数字的背后,更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含义。它是记录人生的足迹。比如我们七岁背起书包进了学校的大门,十八岁庄严地宣誓成人。孔子还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里的数字,成了人生中一道道里程碑,记录了我们的成长。
普普通通的数字原来拥有这样多的寓意,是这么的有趣。那么数究竟是怎么来的?数又是如何发展的?数还有什么新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准确严谨、情致盎然的科学小品文——《说数》。(在黑板上书写课题)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一、把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生动性特征,体会科学小品的文章美。二、从文章的描述中感悟数字美、数学美。三、拓展研究,认识科学美和科学精神之美,培养课外阅读科学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二、梳理结构
1.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两个小组的最佳示意图进行投影展示,教师从旁评点。
2.幻灯片放映教师整理的示意图:
自然数
零整数
带负号的自然数有理数
分数实数
无理数复数
虚数
3.教师总结:这张作者思路示意图其实就是数的发展史,作者是按数的发展史来安排行文结构、进行“说数”的。
那么作者到底是怎样将这个“数”说得准、说得好的呢?他“说数”的语言都注意了些什么呢?首先我们从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特征角度把握文章的基本信息。(板书“准确性”)
三、分析文本(准确性、生动性)
(一)文章的准确美(是非抢答环节)
1.竞赛规则:全班按座位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抢答。题目公布后,各组成员若有知道答案的,立即站起来回答,不用举手,谁答得快谁拥有答题权。要求不仅答对是非,更要在文章中找出理据。每组基准分为一百分,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一题扣十分。
2.抢答题:
①自然数的实物原型是十个手指。
②负数概念的形成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
③虚数和虚数轴都是人们想象和创造出来的,并没有实际的原型。
④整数、分数填满了整个实数轴。
⑤整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
⑥无法用整数或者分数表示的数称为无理数。
⑦圆周率是无理数,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⑧所有分数都可以化为小数,所有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
3.答案:(主要让学生动口说,教师只起到从旁指点和拔升之用。)
①错误。自然数的实物原型可能是十个手指。
②错误。负数概念的形成恐怕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
总结:“可能”与“恐怕”均是表示“估计、也许、大概”的副词。如果少了课本原文的这两个词,意思就变得绝对化,完全不容质疑了。在科学小品中,经常出现表示时间、范围、可能等的副词,如“往往”、“有时”、“一般”、“可能”、“绝对”、“根本”等。有时说话斩钉截铁,很肯定;有时话说得很灵活、有分寸。这些词恰恰显示了科学小品行文的严谨与准确。
板书:注意修饰限定词的功用
③错误。虚数轴是数学家为了解决虚数在数轴上没处摆而“创造”出来的。但虚数却在生活中具有原型:电工学中利用复数表示交流电,虚数代表虚功,使得电工学计算大为简化。
④错误。整数、分数只是有理数,实数轴上还有无理数。
总结:两题都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那么我们在阅读科学小品时,要注意信息提炼的完整性。
板书:注意信息提炼的完整性
⑤错误。零和自然数以及带负号的自然数统称为整数。作者的概念明确,表述严谨。带负号的自然数不等于负数,两个概念有交集。
⑥错误。实数范围内,无法用整数或者分数表示的数称为无理数。注意概念提取时的范围限制。
总结:两题都犯了概念表述的错误,一个是概念有交集,一个是未加限制范围。
板书:注意概念表述的明确性
⑦正确。这是根据课文一个简单的推导。圆周率不同于有限位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包含着无限的信息,因而圆周率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像圆周率这样的数是无理数。因而无理数也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⑧错误。所有分数都可以化为小数,这是我们从课文中得出的正确概念,但是并不代表所有小数也可以化为分数,比如圆周率。此推导不可逆转。
总结:阅读说明文,除了从遣词造句上精准掌握作者明确说出的意思外,还要学会运用逻辑推理,对作者尚未表达出的意思进行合理的推导。7、8两题,前者可以顺推,而后者不可逆推。要仔细研究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板书:注意逻辑推导的合理性
4.教师总结:科学小品文的作家们遣词造句时字字精准,句句严谨。那我们在提取文章信息时,也要注意修饰限定语的功用、信息提炼的完整性、概念表述的明确性和逻辑推导的合理性这四个方面,这样才能准确合理的把握文章基本信息。
(二)文章的生动美(自由发言环节)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找出文章中生动有趣的描述并谈自己感想。
刚刚我们是从黑板上的四点去把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特征。做到这四点,仅仅是将“数”说得准了。科学小品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说明文,除了讲求科学性、准确性之外,还得具备小品文的特征——即文学性、生动性。大家读完《说数》后,觉得它跟你平时所接触的数学课本一不一样?它是以平实说明为主,还是以生动说明为主呢?如果是生动说明,它又是怎样深入浅出、活泼生动的来说明事物的呢?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前后交流讨论,找出课文中生动有趣的描述并谈谈这种描述方式的好处。
2.教师明确增强文章生动性和说明效果的几种方式。可让学生诵读文中优秀文段或字句。
⑴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引用
⑵修辞方法:比喻、对比、拟人
⑶遣词造句:妙用成语、妙用佛语、嵌字、化用诗句、作诗
⑷表达方式:说明中穿插议论和抒情。
3.教师总结:以上这些方法均给《说数》增添了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得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枯燥的说明读起来情致盎然。
准确性与生动性相结合,科学性与文学性并重,《说数》因而展现出独特的风采,成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小品范文。
四、拓展阅读(堂上进行)
以沈致远为代表的科普作家们秉持着端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无比热爱的饱满情绪,成功地用文学语言展现了科学领域的知识,带给读者新的视野、新的感受。下面我摘录了一段文段发给大家,它出自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昆虫记》作者、法国学者法布尔之手。请大家进行堂上阅读,从准确性、生动性两点着手,筛选信息,体悟文字美感,回答大屏上的问题。限时五分钟。
1.大屏显示阅读题
1.筛选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段的说明对象是,说明内容是。
2.划出文段中你认为重要的修饰限定词,体会它的功用。
3.总结文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分析其效果。
2.学生答题,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握此文段中修饰限定词的表达效果,和对比、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带来的活泼生动、明白晓畅的说明效果。
3.教师总结:法布尔的《昆虫记》迄今仍热销世界各地,深得广大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群体的喜爱,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将昆虫的世界看成了人类王国,介绍昆虫的知识的同时给予了昆虫人的感情和生命。由此看来,科普创作不一定是死板的、单调的,只要带着沈致远的那颗童心,和法布尔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都能从科学中发现美,发现情趣,发现智慧,并带着热爱的心态将其投诸于文字。科普阅读也不一定是枯燥的、乏味的,只要带着汲取知识的渴望,和欣赏审视的态度,我们必能经历一次科学之旅、美学之旅,得到知识的同时接受美的熏陶和洗礼!
五、知识迁移
1.其实我们的科普作家们除了创作科学小品外,还经常采用一种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创作形式来传播科学知识,大胆发挥科学想象,那就是我们大家都读过的科幻小说。
现在请大家谈谈,你们都读过哪些科幻小说作品?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作家的想象和虚拟是不是完全脱离科学实际的?他写的东西有没有可能成为现实?
2.教师推荐:凡尔纳是现代科幻小说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机器时代”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西方和日本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我国的科幻小说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代表作品《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
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吉尼斯记录,成为当时的畅销书。此后,“小灵通爸爸”叶永烈又二游、三游未来,小说中的许多幻想“气垫船”“电视手表”“环幕立体电影”“隐形眼镜”如今都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倪匡的卫斯理系列以无尽的想象、周密严谨的推理著称,是世上第一冒险家的故事。他的科幻小说走的是猎奇探险的路线。
3.教师总结:科幻小说采用的或生动活泼或惊险刺激的叙述方式,故事性强,趣味性强,因而成为大众欢迎的文学样式。这些科幻小说虽然以想象和虚拟为主,但科幻小说家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违背基本的科学常识,相反,他的大胆猜测和想象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正如沈致远所揭示的,数的发展需要人们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科学的发展同样需要人们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相信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能更深刻地体会科学小品的准确美和生动美,感悟数字美和数学美,并最终能欣赏科学美和科学精神之美。科学的未来是你们的,改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人类科学的发展史是否还有新的篇章?我们且拭目以待”!
六、作业
1.课外阅读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分析文章内容和语言风格,并做成读书卡。
2.就“说……”为题,尝试写一篇说明文。内容不限,可以“说火箭”“说原子”等任意。
要求体现科学小品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特征。
附:板书设计
说数
科学性注意修饰限定语的功用
注意信息提炼的完整性
注意概念表述的明确性
注意逻辑推导的合理性
文学性
《说数》教学思路及课后反思
广东广雅中学张璇
《说数》是广东省语文教材必修3中“科学小品”单元的课文,教材是将其作为“基本阅读”课文来编排的。因此我在设定《说数》教学思路时,一开始便将其定位为“一堂新课标指导下的科学小品文阅读课”。基于这个定位,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把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生动性特征,体会科学小品的文章美。二、从文章的描述中感悟数字美、数学美。三、拓展研究,认识科学美和科学精神之美,培养课外阅读科学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归结起来,这三个目标首先是立足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提炼的能力,指导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征,由篇及类,掌握阅读一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其次是重点培养学生感受鉴赏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学会从文本中感受数字美、数学美;第三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学会由文本中感受科学美和作家们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之美,并由此联想到其他科普类文体的阅读和写作。
明确了这三个教学目标后,接下来就是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五个步骤:一、导入;二、梳理文章结构;三、分析文本(准确美、生动美);四、拓展阅读;五、知识迁移。(详见教学设计)
具体操作时,我的指导思想是教师指导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基础与拓展相结合,传统教法与新理念相结合,力求展现高质、高效的课堂。
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我花了些心思。这是一篇以讲授知识为主的科普类文章,如果课堂上采用满堂灌或者一对一的提问方式,势必会形成沉闷的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这也是传统教法无法突破的障碍。为了更大程度上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能动性,我从一开始的导入着手,处处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导入我从传统诗词入手,引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并在课堂的开头就让他们养成了张口发言的好习惯。接下来的梳理结构环节,我让学生们小组讨论交流,推选最佳示意图上台展示。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氛围。分析文本环节,我针对要解决的两个问题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学生活动。一是大组是非抢答,以竞赛的形式体现,在抢答过程中培养学生“眼明、嘴快、心细”的能力,并将阅读重心引导到文本上,从字句上体会科学小品的准确美;二是自由发言,学生找出文中生动的句子后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感想,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后的拓展阅读和知识迁移,仍是重在让学生“堂上练”和“堂上说”,把握时机巩固已学知识,并扩大学生视野,培养课外阅读科学文章的兴趣和能力。从整堂课来看,学生活动的反响较好,学生有话说,并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个别同学的发言更是突破了传统思维,精辟独到,赢得全班的掌声,相当精彩。整个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让人较为满意。
在知识拓展方面,除了第四部分拓展阅读(法国学者法布尔《昆虫记》节选)和第五部分知识迁移(科幻小说欣赏)以外,我在整堂课中的其他部分也注意了进行适当拓展。比如导入部分的诗词名言,我说上半句,让学生回忆下半句,便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还有在讲授准确把握文本信息时,我提到了修饰限定语的功用,并提醒学生注意“有时”“常常”“特别”“一般”等副词在科普类作品中的作用,这也是对修饰限定语教学的一种拓展。因而在课堂的信息量上,整堂课的设计是达到要求,比较充实了。
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不是对传统语文课的否定或反叛,而是对传统理念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因而我的设计还比较注重对传统优秀教学经验的传承。课堂中我多次采用诵读教学,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美和文字的张力。词语的教学也是立足文本,吸收了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总的来看,学生并没有在热闹的课堂活动中冲昏头脑,而是学到了扎扎实实的知识。
上完这堂课后,我感觉自己的整个设计比较流畅,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会了阅读科学小品的方法,并体悟到了文章揭示的数字美和数学美。但在知识迁移部分,我觉得不很满意。原本我引入科幻小说欣赏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之美,并联系课本文尾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科幻小说与科学小品毕竟不属于同一体系,在这里将这种文体导出对学生来说比较具有迷惑性,似不妥当。那究竟怎样引导学生体悟科学精神之美?这个还需要好好思量。因为阅读课的教学关键不是老师说,而是学生自己用心体会,用语言表达。而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说?或者各位同仁可以集思广益,一起来想想办法M.JAb88.COm

扩展阅读

说数


一.教学内容:
《说数》
1.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1929年11月出生。1948年5月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9年在溧阳参加工作,1956年考入浙江大学,1959年被选拔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80年由中国科学院派赴美国,在纽约理工大学做访问科学家。1983年起在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工业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及研究科学家等职务,从事微波电子学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1990年受聘于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院,先后担任研究员、院士等职务,现任资深院士,负责高温超导体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沈致远在国际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四十多篇学术论文。主要专业著作有:《微波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1979年出版),被国内高等学校有关科系长期用作教材;《高温超导微波电路》(1993年在美国出版),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中国清华大学等校选作博士研究生教材。在微波技术、微波应用及高温超导应用等领域中有多项发明,现拥有多项美国专利。
近年来沈致远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1998年应邀在《文汇报》副刊《笔会》上开辟《天趣园》专栏,发表科学散文及随笔,题材涉及数学、物理、生物、环保、天文、信息、电脑、网络、经济等方面。这些文章结集为《科学是美丽的——科学艺术与人文思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创作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基本解读。
纯粹的数字在一般人眼中实在是枯燥乏味,所以一般人不太愿意跟数字打交道。而本文作者却对数字津津乐道,从自然数到负数、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或比喻,或拟人,或对比,使枯燥的数字洋溢着灵性和生气。
作者“说数”最具形象性的手法是引入数的实物原型,如自然数的原型可能是人的十个手指,负数的原型是债务;分数也有原型,三人平分一个西瓜,每人得三分之一;甚至复数和虚数也有实际的原型,电工学中利用复数表示交流电,利用虚数代表虚功。有了这样一些原型作依托,原先有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概念,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数字当中还隐藏着自然界的无穷奥秘,比如零的发明,圆周率的“此率绵绵无绝期”,都同属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文中对此作了重点介绍,让人不由为之惊叹。
作者是成就卓越的物理学家,但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和形象思维能力,文中所引的《圆周率》和《零赞》两首小诗,幽默风趣,如同明灭闪烁的两颗明珠,使略显沉闷的行文活泼灵动。
全文依照人类认识数的历史进程渐次展开,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呼出数学史上的一个个发明。思路清晰,层次细密,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层进式。下面是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的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它使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
自然数→正数、负数→零→整数、分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虚数、复数→未来的发展。
从第1自然段指出自然数是数学之起点,到第14自然段说明上文所举不过是人类至今的认识,期待数的发展史有“更新的篇章”,作者指点江山,气度不凡,行文举重若轻,从容不迫。
(3)精华鉴赏。
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其中对于圆周率的详尽介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首先将圆周率与整数、分数作比较,具体说明了无理数“既不循环,也无终结”的特点。其中又将圆周率信息量的无限与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信息量的极其丰富却终究有限作比较,让人为之惊叹。接着又引用作者的小诗《圆周率》,形象地表现了圆周率之独特个性。然后介绍了人类一直在计算圆周率的更精确数值,却终究不可穷尽的事实,让人为之震撼:
“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关于圆周率的介绍,让读者充分地感受到了数字中包含的无穷奥妙,感受到了看似枯燥的数字中蕴涵的诗情画意。
2.课本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基本内容,抓住线索,理清结构。
参考答案:可参看“基本解读”。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把握住本文的基本特点,掌握一些把抽象事理说明得生动具体的技巧,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全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前面“问题探究”具体分析的关于圆周率的介绍就是一个最详尽的例子。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下面的一些方法:
比喻。如把数字比喻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数学王国,把零比喻成其中的国王,形象地说明了零在数字中的重要性。
引用。如引用作者的两首小诗《圆周率》与《零赞》。
作比较。如把圆周率无限的信息量与北京图书馆中藏书丰富但有限的信息量作比较。
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增添了灵气和活力,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试想,如果删去运用这些方法介绍的内容,全文将会显得空洞浮泛,读来味同嚼蜡。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数学的美,从全局去把握本文的深刻性,训练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参考答案:
对称美。如第4自然段中“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奇异美。如第4自然段中“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
创造美。如第4自然段中“-1的平方根是什么?这可不好办!大家都知道乘法的符号规则是:正正得正,负负得正,任何数的平方均为正数,据此-1的平方根就根本不存在。但不存在的东西可以创造出来!这就是科学的创新精神。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
举例略。
(4)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去领会文章语言的特色,体会数字的巧妙。
3.相关资料。
零——始于何时何地
零这个数对于我们数的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初开始创造数的系统时,并没有自动包含零。事实上,古埃及人的数的系统就没有零。公元前1700年左右,60进制数的位置系统发展起来。古巴比伦人用它和他们的360天的日历相协调,并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但其中没有设计零的符号,而是在需要放置零的地方留一个空的位置。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巴比伦人开始用作为零的符号。在巴比伦人之后,玛雅人和印度人发展了数的系统,该系统第一次用一个符号代表零,这个符号既起位置的作用,也起数零的作用。
数学文化的美学观
数学美的主要内容一般反映在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等方面。
高等数学发展到今天,数学内容和含义高度抽象深刻,符号也愈益丰富。
当你掌握了这些语言的时候,就更能体会到数学符号的精练、准确、简洁、无懈可击,更了解数学美。据说,大数学家高斯有一个思维特点,他的著作力求简洁、清晰、优美,他时常提醒、要求自己“把每一种数学讨论压缩成最优美简洁的形式”。
奇异美就是数学文化中的创造性美。培根说:“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调和中有某些奇异!”的确如此。奇异美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比如,有理数稍一扩张,新数就被称为“无理”数;实数再一扩展,新数就被叫做“虚”数。实数之后出现“超实数”,复数之后出现“超复数”,有穷数之后又有“超穷数”。
和谐是数学美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和谐就是一个度,是一种中庸的最佳状态。比例是关于模数与整体在测量上的协调。比例给人一种和谐,莫过于黄金分割法。
数学所讨论的宇宙,远比现实的所谓宇宙宏伟雄大;通常所说的宇宙只是三维空间,而数学则是把三维空间作为一部分的四维空间、五维空间……n维空间。数学是一座远远地超越了我们想像的华丽宫殿,站在这个无比庄严、宏伟的宫殿前的数学家们,以崇敬赞叹的目光远眺着它的壮观、它的美妙,那些能够感受到这种数学美、宇宙美的人,是可以被称之为爱因斯坦所谓的“有宇宙宗教性的人”。
品读科学之美丽
詹克明
用了几天时间通读完《科学是美丽的》全书,首先让我感到敬佩的是作者深厚的学养与广博的知识。全书涉及数理化天地生各基础学科中几乎所有的科学前沿问题,同时还兼顾哲学、艺术、经济、环保、医学以及社会等诸多问题。如数学中的数论、群论、分形几何、大数定理;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夸克、超弦、时间空间、真空起伏、冷核聚变、碳纳米管;天体物理中的宇宙年龄、黑洞、大爆炸理论、地外文明;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结构、盖娅学说、克隆风波、基因食品、蚂蚁社会;环保学中的杀虫剂残毒、红树林保护;经济学中的知识经济、不可预测性;哲学中的自我意识、人工智能;还有诸如当今世界的全球一体化等问题。这些大多是近年科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作者不仅能够对这些艰深问题用浅近通达的文字表述,还能不失其科学内容的准确性,这点是很难得的。如今,面对高度分化、无比艰深、无比庞杂的科学分支,任何一个通才的知识掌握恐怕都难以应付。沈致远先生并非理科出身,又长期在工业界供职,其学识竟是如此渊博,何以如此?我体会,首先在于他对科学前沿的最新发展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有着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只有永葆童稚好奇之心的人才会在谋生之余,出自本能地保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时刻跟踪科学全局的最新进展。正是这种非功利的知识追求成就了沈先生如此全面的学问功底。再者,作者素有认真的写作态度,有意从一些最具权威性的报刊科学专栏或科学书籍中选取素材,力求其科学内容准确可靠。例如,作者直接参考《纽约时报科学时代》版的文章就有12篇,此外还有《科学新闻》、《物理世界》等杂志,这些期刊一般都比较严谨。除此之外,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作者都有一些各个科学分支的朋友,据我所知,有些还是这些领域里颇具权威的知名学者,与他们的互相切磋无疑会加深这种科学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散文虽不同于科普文章,但从沈先生这本书中,广大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读者无疑会获得很多全新的科学知识。
最值得推崇的是,书中有许多颇具匠心的篇章,作者都能以独特的视角展示自己的精彩思维。如《竹木前缘》,作者能从中国算盘结构中看出它是“五进位和二进位之混合制”,并使用了“二浮点制”等本质特征。在《毛笔与电脑》中,作者指出“整个毛笔几百根毛就有上千个自由度”,使得电脑绘图软件很难实现毛笔的功能。从现代科学眼光来审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中有许多居家常见的东西却有着无比深奥的科学内涵,它们看似简单,却是复杂无比,以致处理起来,连最先进的电脑都束手无策。我曾听到方毅先生说起,中国围棋就有这种特异性,在国际象棋方面电脑可以大败世界冠军,但在中国围棋上它未必赢得了业余棋段的少年棋手。书中《蝉与数论》是篇奇文,它从“蝉的生命周期为什么偏偏是质数”中看到只有昆虫的生命周期为质数年数时才能在出土时尽可能少地遇到天敌的捕杀。再如《蒙娜丽莎微笑揭密》,作者从人眼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区域,它们各有不同的感知灵敏特性,按此解释了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为何会时隐时现。
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常会风闻一些科学发现的幕后新闻,如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中的一些不公正;冷核聚变中违反科学研究常规的近乎闹剧行为;以及“测不准原理”发现者海森伯与德国纳粹的瓜葛……这些都能在书中找到确切的科学史料。它警示着科学家应该有怎样的道德人格,这在今天的中国科学界尤其重要。那些力图避开同行科学判定却热衷于谋求行政首脑支持与媒体宣传鼓噪的人,总要时不时地推出一场闹剧,名利双收之后偃旗息鼓再无声息,为有识之士所不理、不信、不屑。
科学求真,艺术尚美,《科学是美丽的》书名涉及到一个“科学与艺术”的大问题。此类话题近年来十分热门,著名学府曾为此召开过国际性专题研讨会,科学大师与艺术大师们也曾强强联手出版过大型专题画册,热心人围绕这一交叉领域奋力挖掘,竭力将文章做大做足。只是眼下成果还很有限,多涉及到一些浅层联系,尚未取得深层次的重大突破。由于两者的本质差异,科学与艺术毕竟不存在像“科学与技术”、“科学与自然哲学”那种直接的血缘联系。
大自然本无所谓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刚孵化出的昆虫“就地聚食”先吃掉母亲的肌体,非洲猎豹扑杀草原上的野牛幼仔,以及痈疽溃烂、尸身腐败,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它们与绚丽的花朵、多彩的贝壳同在,共同构成了大自然的真实。科学必须真实地反映大自然,因此它必然受到这种客观性的约束,但科学毕竟属于人类思维的产物,故又有其主观性的一面。正是这种主观性容纳着人们对它的理解、赏鉴与迷恋,作为一种个人感受,“科学是美丽的”正是寓于这主观性层面之中。
【模拟试题】
[说明文阅读]
请你认识大白鲨
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生活着大约350种鲨鱼,它们已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存了3亿多年。在所有的鲨鱼中,大白鲨个儿最大、最凶猛、最为矫健有力,没有任何海洋动物敢与大白鲨为敌。
生物学家认为,大白鲨可以长到7.61米长,寿命达20年。刚生下来的大白鲨幼鱼约1.06米,出生的当天就会自己捕食。雌大白鲨成年时长4.84米,体重达1360-2721千克。渔民因渔网被凶悍的大白鲨撞破扯烂而一无所获的事时有发生。
大白鲨是典型的肉食动物。幼小的大白鲨捕食鱼类,身体长到2.74—3.65米时,转而捕食海洋中比鱼类个子大的海豹、海狮之类的哺乳动物。捕食时,大白鲨往往先在猎物四周慢吞吞地游来游去兜圈子;然后悄然沉下海底,将身子隐蔽在礁石之间。窥准时机,猛然闪电般向上直扑猎物的腹部或尾部,刀锋似的利齿将猎物咬成几块,三口两口就把猎物吞进了肚里。
大白鲨的表皮覆盖着一排排叫做真皮齿的尖利鳞片,每个鳞片犹如一粒细小的利牙,鱼皮表面像砂纸那般粗硬。高速游动的大白鲨如果擦碰到人体,人的肌肤会被割划得皮开肉绽。
大白鲨的体温比周围水温高6℃。据科学测算,肌肉温度每提高5℃,肌肉的收缩力便增加2倍。这是大白鲨反应神速、肌肉爆发力强大的主要原因。
大白鲨的鼻孔上边有一系列感觉小孔,这些小孔能_________(灵巧、灵敏、灵活)地探测到猎物发出的微弱电磁场,因此大白鲨能百发百中捕获猎物。通过鼻上小孔,大白鲨还能依据地球电磁场,在漆黑一片的海底游动时丝毫不差地把准方向。大白鲨游动时,将上下颚收缩在鼻子下边,使头部成流线型,以减少水的阻力。
大白鲨是海洋生物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起着控制海洋中某些哺乳动物数量的作用,吃掉其中的老弱病残者,促进生存竞争。另外,大白鲨还吞食海洋中的动物尸体,清洁海洋。可惜的是,体态优美的大白鲨由于受到误解,被人类大量捕杀,数量急剧减少,现在已被世界动物保护组织列入了濒危动物名单。
1.文中横线处应选填括号中的___________一词。
2.“大白鲨可以长到7.61米”中的“可以”所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白鲨捕食海豹、海狮之类的捕乳动物时,先要沉下海底的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惜的是,体态优美的大白鲨由于受到误解”一句中所说的“受到误解”,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说明大白鲨反应神速、肌肉爆发力强大的时候,运用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7.针对大白鲨被捕杀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灵敏
2.可能长到7.61米长
3.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鳞片的锋利和粗硬
4.(1)隐蔽自身
(2)准确地攻击
5.以为它只会伤害人的生命,带有攻击性
6.列数字
7.略

说数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数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4.说数教案
1.文本全解。
(1)作者简介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1929年11月出生。1948年5月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9年在溧阳参加工作,1956年考入浙江大学,1959年被选拔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80年由中国科学院派赴美国,在纽约理工大学做访问科学家。1983年起在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工业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及研究科学家等职务,从事微波电子学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1990年受聘于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院,先后担任研究员、院士等职务,现任资深院士,负责高温超导体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沈致远在国际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四十多篇学术论文。主要专业著作有:《微波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1979年出版),被国内高等学校有关科系长期用作教材;《高温超导微波电路》(1993年在美国出版),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中国清华大学等校选作博士研究生教材。在微波技术、微波应用及高温超导应用等领域中有多项发明,现拥有多项美国专利。
近年来沈致远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1998年应邀在《文汇报》副刊《笔会》上开辟《天趣园》专栏,发表科学散文及随笔,题材涉及数学、物理、生物、环保、天文、信息。电脑、网络、经济等方面。这些文章结集为《科学是美丽的——科学艺术与人文思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创作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基本解读。
纯粹的数字在一般人眼中实在是枯燥乏味,所以一般人不太愿意跟数字打交道。而本文作者却对数字津津乐道,从自然数到负数、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或比喻,或拟人,或对比,使枯燥的数字洋溢着灵性和生气。
作者“说数”最具形象性的手法是引人数的实物原型,如自然数的原型可能是人的十个手指,负数的原型是债务;分数也有原型,三人平分一个西瓜,每人得三分之一;甚至复数和虚数也有实际的原型,电工学中利用复数表示交流电,利用虚数代表虚功。有了这样一些原型作依托,原先有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概念,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数字当中还隐藏着自然界的无穷奥秘,比如零的发明,圆周率的“此率绵绵无绝期”,都同属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文中对此作了重点介绍,让人不由为之惊叹。
作者是成就卓越的物理学家,但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和形象思维能力,文中所引的《圆周率》和《零赞》两首小诗,幽默风趣,如同明灭闪烁的两颗明珠,使略显沉闷的行文活泼灵动。
全文依照人类认识数的历史进程渐次展开,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呼出数学史上的一个个发明。思路清晰,层次细密,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层进式。下面是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的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它使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
自然数→(正数)、负数→零→(整数)、分数呻(有理数)、无理数→(实数)、虚数、复数→未来的发展。
从第1自然段指出自然数是数学之起点,到第14自然段说明上文所举不过是人类至今的认识,期待数的发展史有“更新的篇章”,作者指点江山,气度不凡,行文举重若轻,从容不迫。
(3)精华鉴赏。
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其中对于圆周率的详尽介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首先将圆周率与整数、分数作比较,具体说明了无理数“既不循环,也无终结”的特点。其中又将圆周率信息量的无限与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信息量的极其丰富却终究有限作比较,让人为之惊叹。接着又引用作者的小诗《圆周率》,形象地表现了圆周率之独特个性。然后介绍了人类一直在计算圆周率的更精确数值,却终究不可穷尽的事实,让人为之震撼:“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关于圆周率的介绍,让读者充分地感受到了数字中包含的无穷奥妙,感受到了看似枯燥的数字中蕴涵的诗情画意。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基本内容,抓住线索,理清结构。
参考答案:可参看“基本解读”。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把握住本文的基本特点,掌握一些把抽象事理说明得生动具体的技巧,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全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前面“问题探究”具体分析的关于圆周率的介绍就是一个最详尽的例子。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下面的一些方法:
比喻。如把数字比喻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数学王国,把零比喻成其中的国王,形象地说明了零在数字中的重要性。
引用。如引用作者的两首小诗《圆周率》与《零赞》。
作比较。如把圆周率无限的信息量与北京图书馆中藏书丰富但有限的信息量作比较。
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增添了灵气和活力,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试想,如果删去运用这些方法介绍的内容,全文将会显得空洞浮泛,读来味同嚼蜡。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数学的美,从全局去把握本文的深刻性,训练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参考答案:
对称美。如第4自然段中“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奇异美。如第4自然段中“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
创造美。如第4自然段中“—1的平方根是什么?这可不好办!大家都知道乘法的符号规则是:正正得正,负负得正,任何数的平方均为正数,据此—1的平方根就根本不存在。但不存在的东西可以创造出来!这就是科学的创新精神。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
举例略。
(4)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去领会文章语言的特色,体会数字的巧妙。
3.相关资料。
零——始于何时何地
零这个数对于我们数的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初开始创造数的系统时,并没有自动包含零。事实上,古埃及人的数的系统就没有零。公元前1700年左右,60进制数的位置系统发展起来。古巴比伦人用它和他们的360天的日历相协调,并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但其——中没有设计零的符号,而是在需要放置零的地方留一个空的位置。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巴比伦人开始用作为零的符号。在巴比伦人之后,玛雅人和印度人发展了数的系统,该系统第一次用一个符号代表零,这个符号既起位置的作用,也起数零的作用。
数学文化的美学观
数学美的主要内容一般反映在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等方面。
高等数学发展到今天,数学内容和含义高度抽象深刻,符号也愈益丰富。
当你掌握了这些语言的时候,就更能体会到数学符号的精练、准确、简洁、无懈可击,更了解数学美。据说,大数学家高斯有一个思维特点,他的著作力求简洁、清晰、优美,他时常提醒、要求自己“把每一种数学讨论压缩成最优美简洁的形式”。
奇异美就是数学文化中的创造性美。培根说:“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调和中有某些奇异!”的确如此。奇异美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比如,有理数稍一扩张,新数就被称为“无理”数;实数再一扩展,新数就被叫做“虚”数。实数之后出现“超实数”,复数之后出现“超复数”,有穷数之后又有“超穷数”。
和谐是数学美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和谐就是一个度,是一种中庸的最佳状态。比例是关于模数与整体在测量上的协调。比例给人一种和谐,莫过于黄金分割法。
数学所讨论的宇宙,远比现实的所谓宇宙宏伟雄大;通常所说的宇宙只是三维空间,而数学则是把三维空间作为一部分的四维空间、五维空间……n维空间。数学是一座远远地超越了我们想像的华丽宫殿,站在这个无比庄严、宏伟的宫殿前的数学家们,以崇敬赞叹的目光远眺着它的壮观、它的美妙,那些能够感受到这种数学美、宇宙美的人,是可以被称之为爱因斯坦所谓的“有宇宙宗教性的人”。
品读科学之美丽
詹克明
用了几天时间通读完《科学是美丽的》全书,首先让我感到敬佩的是作者深厚的学养与广博的知识。全书涉及数理化天地生各基础学科中几乎所有的科学前沿问题,同时还兼顾哲学、艺术、经济、环保、医学以及社会等诸多问题。如数学中的数论、群论、分形几何、大数定理;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夸克、超弦、时间空间、真空起伏、冷核聚变、碳纳米管;天体物理中的宇宙年龄、黑洞、大爆炸理论、地外文明;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结构、盖娅学说、克隆风波、基因食品、蚂蚁社会;环保学中的杀虫剂残毒、红树林保护;经济学中的知识经济、不可预测性;哲学中的自我意识、人工智能;还有诸如当今世界的全球一体化等问题。这些大多是近年科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作者不仅能够对这些艰深问题用浅近通达的文字表述,还能不失其科学内容的准确性,这点是很难得的。如今,面对高度分化、无比艰深、无比庞杂的科学分支,任何一个通才的知识掌握恐怕都难以应付。沈致远先生并非理科出身,又长期在工业界供职,其学识竟是如此渊博,何以如此?我体会,首先在于他对科学前沿的最新发展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有着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只有永葆童稚好奇之心的人才会在谋生之余,出自本能地保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时刻跟踪科学全局的最新进展。正是这种非功利的知识追求成就了沈先生如此全面的学问功底。再者,作者素有认真的写作态度,有意从一些最具权威性的报刊科学专栏或科学书籍中选取素材,力求其科学内容准确可靠。例如,作者直接参考《纽约时报科学时代》版的文章就有12篇,此外还有《科学新闻》、《物理世界》等杂志,这些期刊一般都比较严谨。除此之外,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作者都有一些各个科学分支的朋友,据我所知,有些还是这些领域里颇具权威的知名学者,与他们的互相切磋无疑会加深这种科学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散文虽不同于科普文章,但从沈先生这本书中,广大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读者无疑会获得很多全新的科学知识。
最值得推崇的是,书中有许多颇具匠心的篇章,作者都能以独特的视角展示自己的精彩思维。如(竹木前缘》,作者能从中国算盘结构中看出它是“五进位和二进位之混合制”,并使用了二浮点制”等本质特征。在《毛笔与电脑)中,作者指出“整个毛笔几百根毛就有上千个自由度”,使得电脑绘图软件很难实现毛笔的功能。从现代科学眼光来审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中有许多居家常见的东西却有着无比深奥的科学内涵,它们看似简单,却是复杂无比,以至处理起来,连最先进的电脑都束手无策。我曾听到方毅先生说起,中国围棋就有这种特异性,在国际象棋方面电脑可以大败世界冠军,但在中国围棋上它未必赢得了业余棋段的少年棋手。书中《蝉与数论》是篇奇文,它从“蝉的生命周期为什么偏偏是质数”中看到只有昆虫的生命周期为质数年数时才能在出土时尽可能少地遇到天敌的捕杀。再如《蒙娜丽莎微笑揭密》,作者从人眼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区域,它们各有不同的感知灵敏特性,按此解释了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为何会时隐时现。
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常会风闻一些科学发现的幕后新闻,如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中的一些不公正;冷核聚变中违反科学研究常规的近乎闹剧行为;以及“测不准原理”发现者海森伯与德国纳粹的瓜葛……这些都能在书中找到确切的科学史料。它警示着科学家应该有怎样的道德人格,这在今天的中国科学界尤其重要。那些力图避开同行科学判定却热衷于谋求行政首脑支持与媒体宣传鼓噪的人,总要时不时地推出一场闹剧,名利双收之后偃旗息鼓再无声息,为有识之士所不理、不信、不屑。
科学求真,艺术尚美,《科学是美丽的》书名涉及到一个“科学与艺术”的大问题。此类话题近年来十分热门,著名学府曾为此召开过国际性专题研讨会,科学大师与艺术大师们也曾强强联手出版过大型专题画册,热心人围绕这一交叉领域奋力挖掘,竭力将文章做大做足。只是眼下成果还很有限,多涉及到一些浅层联系,尚未取得深层次的重大突破。由于两者的本质差异,科学与艺术毕竟不存在像“科学与技术”、“科学与自然哲学”那种直接的血缘联系。
大自然本无所谓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刚孵化出的昆虫“就地聚食”先吃掉母亲的肌体,非洲猎豹扑杀草原上的野牛幼仔,以及痈疽溃烂、尸身腐败,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它们与绚丽的花朵、多彩的贝壳同在,共同构成了大自然的真实。科学必须真实地反映大自然,因此它必然受到这种客观性的约束,但科学毕竟属于人类思维的产物,故又有其主观性的一面。正是这种主观性容纳着人们对它的理解、赏鉴与迷恋,作为一种个人感受,“科学是美丽的”正是寓于这主观性层面之中。

《说数》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数》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数》教案

执教日期: 年月日

课题

说数

课型

1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过程

方法

把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生动性特征

运用多种方法把抽象的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数字美、数学美,体会科学艺术的共通性

重点

把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生动性特征

运用多种方法把抽象的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

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把抽象的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感悟数字美、数学美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阅读文章,找寻嵌入数字的诗,梳理文章结构,并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数字情结的民族。有人统计,一部《唐诗三百首》,嵌入数字的诗就有一百三十首之多。历代诗人以数字入诗更是随处可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教学过程续

将数字运用得出神入化,堪称数字妙用的典范
数字的背后,更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含义。它是记录人生的足迹。

比如我们七岁背起书包进了学校的大门,十八岁庄严地宣誓成人。孔子还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这里的数字,成了人生中一道道里程碑,记录了我们的成长。
普普通通的数字原来拥有这样多的寓意,是这么的有趣。那么数究竟是怎么来的?数又是如何发展的?数还有什么新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准确严谨、情致盎然的科学小品文——《说数》。(在黑板上书写课题)

二、体裁:科学小品是一种用通俗平实、形象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既可以“小题大做”,也可以“大题小做”。它可以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联为一体。它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诗的醇郁。具有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通俗性的特点。

三、梳理结构
1.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两个小组的最佳示意图进行投影展示,教师从旁评点。
2.幻灯片放映教师整理的示意图:(出示卡片,并摆出关系)
自然数带负号的自然数零整数有理数分数实数无理数复数虚数P3.教师总结:这张作者思路示意图其实就是数的发展史,作者是按数的发展史来安排行文结构、进行“说数”的。
那么作者到底是怎样将这个“数”说得准、说得好的呢?他“说数”的语言都注意了些什么呢?首先我们从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特征角度把握文章的基本信息。(板书“准确性”)

四、分析文本(准确性、生动性)
(一)文章的准确美(是非抢答环节)

①自然数的实物原型是十个手指。②负数概念的形成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
①错误。自然数的实物原型可能是十个手指。
②错误。负数概念的形成恐怕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

总结:“可能”与“恐怕”均是表示“估计、也许、大概”的副词。如果少了课本原文的这两个词,意思就变得绝对化,完全不容质疑了。在科学小品中,经常出现表示时间、范围、可能等的副词,如“往往”、“有时”、“一般”、“可能”、“绝对”、“根本”等。有时说话斩钉截铁,很肯定;有时话说得很灵活、有分寸。这些词恰恰显示了科学小品行文的严谨与准确。
板书:修饰限定词准确

教学过程续

③整数、分数填满了整个实数轴。
③错误。整数、分数只是有理数,实数轴上还有无理数。
总结:两题都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那么我们在阅读科学小品时,要注意信息提炼的完整性。
板书:信息提炼完整
⑤整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
⑤错误。零和自然数以及带负号的自然数统称为整数。作者的概念明确,表述严谨。带负号的自然数不等于负数,两个概念有交集。
板书:概念表述的明确
4.教师总结:科学小品文的作家们遣词造句时字字精准,句句严谨。那我们在提取文章信息时,也要注意修饰限定语、信息提炼的完整、概念表述的明确这几个方面,这样才能准确合理的把握文章基本信息。

(二)文章的生动美(小组讨论环节)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找出文章中生动有趣的描述并谈自己感想。P
刚刚我们是从黑板上的点去把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特征。做到这几点,仅仅是将“数”说得准了。科学小品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说明文,除了讲求科学性、准确性之外,还得具备小品文的特征——即文学性、生动性。大家读完《说数》后,觉得它跟你平时所接触的数学课本一不一样?它是以平实说明为主,还是以生动说明为主呢?如果是生动说明,它又是怎样深入浅出、活泼生动的来说明事物的呢?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前后交流讨论,找出课文中生动有趣的描述并谈谈这种描述方式的好处。

2.教师明确增强文章生动性和说明效果的几种方式。可让学生诵读文中优秀文段或字句。
【第一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数当然也有原型,例如三人分一个西瓜,每人得三分之一)、打比方、做比较(作比较。如把圆周率无限的信息量与北京图书馆中藏书丰富但有限的信息量作比较)、引用、做诠释(以零为中心,将所有的整数从左至右依次等距离排列,然后再用一根水平直线将它们连起来,这就是“数轴”。)下定义(零和自然数以及带负号的自然数统称为整数)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引用
【第二组】修辞方法:比喻、对比、拟人、引用

【引用】《圆周率》与《零赞》如:“道是无理却有情”(原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率绵绵无绝期”(原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比喻、拟人】A“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无理者,不进道理也!不知道为什么圆周率背了这么个恶名?”B、这样一来负数开平方的难题就迎刃而解。C、从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发展到复平面上的“众星捧月”,……

【第三组】表达方式:说明中穿插议论和抒、说明、描写。

描写:加入了分数和无理数以后,数学王国更扩大了,在零这位国王两边雁翅般排开的阵容就更加威武雄壮了.

抒情: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

教学过程续

3.教师总结:以上这些方法均给《说数》增添了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得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枯燥的说明读起来情致盎然。
准确性与生动性相结合,科学性与文学性并重,《说数》因而展现出独特的风采,成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小品范文。

【思考探究】抽象甚至是枯燥的数字在作者笔下为什么会成为形象而美丽的抒情对象?
(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讨论后明确:⑴、数学符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能发现许多数字的原型。而生活本身就是美的,生活的美决定了数学的美。⑵、热爱能发现美,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正因为作者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才会去发现并感受常人难以认识到的美。⑶、自然科学家本身较高的文化修养使之能以一种文化的眼光去领悟科学,从而产生丰富而浪漫的想象。
板书:存在美/发现美/感悟美P

教师补充小结:人们常把数学与计算机、围棋或理化相提并论,但专家指出,与数学最接近的学科很可能是音乐与诗歌,爱因斯坦就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诗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他自己就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创作者就是地质学家李四光,我国最优秀的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等都是作诗的好手。科学是美丽的,更因为科学家们有一颗能感受美创造美的心灵。

五、作业:

必做:课外阅读《指数的威力》随笔《零的联想》

选做:仿照课文中两首小诗的写法,选一个数字或符号写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说数
科学性注意修饰限定语的功用
注意信息提炼的完整性
注意概念表述的明确性

课后反思

运用多媒体方面这节课

《说“木叶”》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说“木叶”》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㈠、导入:
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同学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
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空阔黄色——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疏朗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繁润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㈢、迁移
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⒊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
⒋倘有时间,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
展示形象。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㈣、作业布置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61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