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一.基础知识掌握
1、给加点字注音。
颛臾()冉有()社稷() 柙()
虎兕()萧墙()相夫子() 椟()
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远人不服
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颠簸辅助B.不稳定跌倒辅助
C.不稳定颠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跌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
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于: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
③虎兕出于柙于:
④龟玉毁于椟于: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
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5)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B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D无乃/尔/是/过与
(7)“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A既来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
(9).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二.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8.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①为短文断句。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为加点的字注音
A.省B.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C.交:
B.忠: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答案
8.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
9.①A.xǐngB.chuán
②A.计谋,主意B.忠诚,忠实C.交往D.讲信用
③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高二语文下册《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重点讲解
【原文欣赏】《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着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字词: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邦国;今义:国家;家: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家庭)
词类活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
成语积累
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谓祸患起于内部。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练习题:
1.下列各句中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
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
解析:选B。A.过:责备。C.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
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析:选D。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C项,连词,表示假设,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③⑤
解析:选B。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谏伐匈奴书》知识点复习”,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谏伐匈奴书》知识点复习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咸)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翻译: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深切的谏言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躲避严厉的惩罚,敢于直言进谏,所以帝王不会办事失策以至于功业流传万世。现今我不敢隐瞒忠心来逃避死亡,所以献上自己愚昧的计策。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微注意一下。
《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再大,如果好战也一定会灭亡,天下即使平安,忘记战争一定会灭亡。”天下已经平定,天子于春秋两季阅兵,诸侯春秋练兵,用来不忘记战争。况且愤怒的人是违背道德的,武器是不祥的器物,争夺的人节操卑劣。古代的君主一旦发怒,一定会有横尸遍地,所以圣明的君王会慎重行事。只顾一味的追求打仗胜利,并且用尽自己本国武力的君主,是没有不后悔的。
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威武,蚕食天下,吞并各个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之君相媲美。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匈奴没有固定居住的城池,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如同迁徙的鸟,难以控制他们。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统治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把攻打匈奴作为一时快意之事,不是好计策。”秦始皇不听从,于是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占领土地上千里,以黄河为边境。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黄河以北。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地运送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出发,转运到黄河以北,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不能得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待到汉高祖平定天下,攻取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积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以。那匈奴的习性,像群兽聚积和众鸟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汉高帝没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向北进军到代郡的山谷,果然遭到被围困在平城的危险。汉高帝很后悔,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这以后,天下人民才没有了战争的事。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会耗费千金。”秦朝经常聚积军队几十万,虽然有歼灭敌军,杀死敌将、俘虏匈奴单于的军功,这也恰恰足以结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偿全国的耗费。匈奴侵犯边境,抢掠人畜,以此为生活的来源,天性本来如此。所以从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来就不按法律道德的标准加以规范和督导他们,只将他们视为禽兽加以畜养,而不把他们看作是人类。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遵循近世的错误作法,这正是我感到最为恐慌的事情,百姓感到最为痛苦的事情。况且战争持续一久,就会发生变乱;做事很苦,思想就会发生变化。这样就使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使官员们相互猜疑而与外人勾结,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野心,那秦朝的政令不能推行,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个人所分,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所以《周书》说:“国家的安危在于君王发布的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的用人。”希望陛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并对此稍加注意。
作者简介:
《谏伐匈奴书》是西汉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所做的文章。山东临淄人。
背景:
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建议打击了地方势力,实现了中央的有效控制,妥善地解决了国内政治难题,使武帝得免除后顾之忧。
字词:
逆德:背逆的德行。
兵:武器。凶器:凶恶的器物。
末节:最末等的节操。
重行:慎重对待。
务:致力。穷武事:用尽武力。
任:凭借。
齐:相等。三代:指夏、商、周。
委积:此泛指仓廪所蓄的粮食和财物。
鸟举:像鸟儿飞翔。举,飞举。
踵粮:携带粮食行军。
重:繁。不及事:无济于事。
役:役使。
靡敝:疲弊。
辟:通“?”,开拓。河:黄河。
泽卤:盐碱地。
丁男:成年的男人。
暴兵露师:把军队暴露在荒沙野地之中。有:通“又”。
是:此。岂:难道。
蜚刍挽粟:飞速转运粮草。蜚,通“飞”。刍,喂牛马之草。挽,引、拉。
黄腄:指黄县和腄县。负海:靠海。
率:大致。钟:容量单位,即六斛(石)四斗。致:得到。
疾耕:拼力耕种。
练习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安国坐法抵罪抵:抵偿
B.田甲日:“然即溺之”溺:用小便浇灭
C.安国及大行王恢将将:将领
D.群臣议者多附安国附:赞同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
有兰溪生携一仆来候试,寓于东厢
B.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
C.田甲亡走。安国日:“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D.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蚡
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答案:A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体现韩安国“持重”性格的一组是()
①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②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③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
④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蚡
⑤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⑥不如勿许,兴兵击之
A.②⑤2B.③⑤C.①②D.④⑥
答案:A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42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