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比较难的一节抽象概念课。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点并不是要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总结,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这节课我先用前边学习的运算定律进行复习导入,唤醒孩子们在研究这些定律时使用的方法。然后继续使用之前的植树活动引入,之后让学生们自己找数学信息、独立完成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们小组讨论,按照之前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去探究验证。随后引导学生们总结出规律,做习题。这节课中感觉到后半部分有些学生有点跟不上。
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
果不其然,在对孩子们的“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检查来看,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这是好多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很容易和乘法的结合律弄混淆。我就想搞清楚,到底孩子们是哪里没有搞清楚?于是课下又提问了几个老在分配律出错的孩子运算公式,发现有的孩子能结结巴巴地把公式背出来,有的是比较顺利地进行背诵。但是会顺利背诵公式的孩子们是哪里不会呢?这依然令我困惑。
带着这个问题,我拿着生活中的25元的书包打比方,问问买23个和28个需要多少钱?孩子们算的很快。他们知道把23分解成20加上3,还有部分学生28×25=(20+8)×25,我当时一顿,哎还不是完全不会!孩子们在真正的生活中还是一大部分人会自觉的用乘法分配律。可是,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孩子们确实很难达到自觉地运用分配律去计算,特别是一些变式就更加的困难了。
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有三四个孩子的下面的结果让我大跌眼镜——28×25=(20+8)×25=20×8×25,当时我就在想:孩子们把这两个公式记混淆了。果然,我给他们出了一道题72×25=(8×9)×25=8×25+9×25,我在给学生们一一讲解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这一类问题出现是因为孩子们没有自觉观察算式特点的习惯。他们只是急匆匆的完成自己的作业,对于此类的计算的目的单纯得很就是只要得到答案,就忽略了计算的过程。
我想,应该多出一点类似于(80+8)×25,72×25,125×32×25的这些题对孩子们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来提高孩子们对公式概念的认识。在做题过程中慢慢的进行引导,经过两天多的反复练习,总算情况好了一些。
出现这些情况我想还是备课不足导致的,今后我会更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这样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延伸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学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

3、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学习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学习关键: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计算

25×4125×8125×(8×40)

二、探究与交流

自学课本第26页例7。(先独立思考,试着完成例1,然后小组内讨论解决下面的问题):

1、我得到的数学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及说解答思路。

3、观察并讨论:这个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左边到右边的计算顺序有什么改变?

4、你能用你喜欢的图形、符号、文字或者你名字中的三个字来表示这个规律吗?试举例

三、自我挑战

1、下面那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3、计算并比较

24×(200+4)25×200+25×4

265×105-265×5265×(105-5)

4、选做题

167×2+167×3+167×5=167×

28×225-2×225-6×225=×225

39×8+6×39-39×4=

四、自我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课型】新授课
【课题】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的方法研究乘法分配律。
2、能表述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教学重点】
通过“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的方法研究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37×5×24×51×252×13×5
125×5×825×8×3125×4×2
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乘法的一些知识,乘法分配律。默读今天的学习目标,读完给老师举手示意。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通过购买花土和花肥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我们今天带着我们的花肥和花土一起去花园给我们花园的芍药和牡丹施肥吧。出示情景图。同学们仔细观察情景图看一看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芍药每行12棵,有9行,牡丹每行8棵,有9行。芍药种植面积长15米,宽8米,牡丹种植面积长10米,宽8米。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三、尝试训练
(一)独立思考,自主尝试
为了帮助大家学习,我为大家制定了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
1、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有几种方法?
2、比较解答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3、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
(二)合作探究,互帮互助
1、分组讨论:
(1)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汇报交流,点拨归纳
汇报(1)
A、可以先求牡丹的棵树和芍药的棵树,然后两个数相加就是一共多少棵。
B、也可以先求每行有多少棵花,再求一共有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并回答、板书
方法一:12×9+8×9
=108+72
=180(棵)
方法二:(12+8)×9
=20×9
=180(棵)
我们组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
(四)独立探究
刚才同学们把上个问题解决的很好,那你能不能独立地把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自己解决。
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方法一:15×8+10×8
方法二:(15+10)×8
(五)合作探究
12×9+8×9=(12+8)×9
15×8+10×8=(15+10)×8
比较两个等式,看看等号的前面和等号的后面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与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结果相同?这是不是一个规律?我们举例子来验证一下吧。
四、课堂小结
乘法的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的规律。
用字母表示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a+b)c=ac+bc
四、巩固练习
236×3+7×236=(+)×
(125+60)×=125×8+60×8
七、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2×9+8×9=(12+8)×9
15×8+10×8=(15+10)×8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分析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分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分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今天又会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吧!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由前面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继续学习、探索。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是工人师傅为学校的厨房墙面贴的瓷砖,可以输出或算出有多少块瓷砖。
师:你真细心。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学生先估算: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学生试着估计。
3、学生汇报验算方法和结果。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1:(3+5)×10生2:3×10+5×10
=8×10=30+50
=80(块)=80(块)
生3:(4+6)×8生4:4×8+6×8
=10×8=32+48
=80(块)=80(块)
4、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非常的好。请你仔细观察这四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3+5)×10=3×10+5×10;(4+6)×8=4×8+6×8
5、观察、讨论算式的特点。
师:这两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呢?两边的计算结果师怎样的?
生1: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2: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6、举例验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算式的特点,能再列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如:(40+4)×25和40×25+4×25;63×64+63×36和63×(64+36)
师:这几个同学举得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内验证。
讨论交流:(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小组代表汇报。
7、教师小结。
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8、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字母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
9、寻找简算原因: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那么乘法分配律能否使计算简便呢?比较上面四个算式,看哪个算式计算简便,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题目里两种不同的计算,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发现、概括、归纳,从而发现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收获,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0、请结合4×9+6×9这个算式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试一试”。
1、观察(80+4)×25的特点并计算。
(1)出示题目。
(2)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算式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第(1)题: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第(2)题:教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小组内数以说,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全班点评。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1)限时一分钟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有准。
(2)集体订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完成“练一练”第4题。
师:你能快速的算出算式26×21的结果吗?
引导学生知道,可以将21看成20+1,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最后让学生自主计算58×11和47×102。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
板书设计
(3+5)×10生2:3×10+5×10
=8×10=30+50
=80(块)=80
(3+5)×10=3×10+5×10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文章来源://m.jab88.com/j/6052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