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关系》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关系》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归纳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师:老师想了解四()班学生人数方面的信息,你可以告诉我一些什么呢?
(全班共有多少人,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二、中心阶段:
(一)探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
1.在图式中表示出3个量的正确位置:
板书学生所说信息
如:四(1)班有男生21人,女生17人,一共有38名学生
出示线段图:我们试着用图式即线段图方式将这些信息一一填入(独立思考后汇报)
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这里共有3条线段,两条较短线段合成一条最长线段,男生和女生人数就是共有的人数可以表示在最长线段上,在男、女生中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多,剩下的2条线段中较长线段可以表示男生人数,较短线段可以表示女生人数)
师:你们说得真好,我们可以直观地根据线段的长短表示数量不同的几个量。
2.加减法关系:(1)师:假如我任意地擦掉其中的1个信息,你会算吗?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1+17=38或17+21=38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共有的人数
38-21=17共有的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8-17=21共有的人数-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2)师: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算,你能试着说说什么是加法?
板: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记忆定义
板:加数+加数=和
(3)定义减法?
板: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记忆定义
师:值得注意的是加法、减法都是一种运算。
板:被减数-减数=差
(4)再写出一些相应的题组题:
(一)
24+19=43
43-24=19
43-19=24
(二)
28+65=93
93-28=65
93-28=65
(三)
36+73=109
109-36=73
109-73=36
师:到底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小组探究后汇报
和就是减法中的被减数,加法中的2个加数分别是减法中的减数和差。
师:所以我们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是相反的意思,当然也可以说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二)求解未知数:
1、加数的求法:
出示:
120+50=170
50=170-120
120=170-50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练:未知数怎么求,说出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235+X=621
W+340=3402.被减数、减数的求法: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练:谁来出几道减法中求未知数的题,让大家来说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学生出题,板书后一一解答
3、再次复习本课知识点:
三、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关系》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如下:
1.多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以教材创设的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到达拉萨的路线图为背景,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从不同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在感知数学问题于现实生活的同时,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要我学”
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
2.借助线段图,突出几何直观教学。
3.对比观察,总结提升。
“推理、抽象、模型”思想是数学课程的三大核心数学思想。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加、减法算式,进行对比,最终抽象、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并发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更能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堂活动卡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直尺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我国的铁路路线图,你们知道被称为“通往拉萨的天路”指的是哪一条铁路线吗?
2.标注数据并提出问题。
师: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获取的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吗?
生1:我获取的数学信息是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我提出的问题是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2:知道总长和其中一部分的铁路长就可以求出剩下一部分的铁路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铁路路线图,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增进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比观察,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②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814+1142=1956。
③指名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④思考:加法的意义是什么呢?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预设
生1:加法的意义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生2:加法的意义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加法的意义。
指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1、。
你们能根据算式814+1142=1956中的三个数提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预设
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指名列式解答。
1956814=114219561142=814
对比观察:与第题相比,第、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四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2.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设计】
1.对于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学生第一次接触,因为在乘除法中,乘法、除法在混合运算中经常性的相互交叉,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部分的相互交叉时如何计算,除法是重点,掌握和理解他们的意义及运算规则
2.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能够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正确、迅速地解决问题。
3.教法设计:引导与讲授相结合。
4.学法设计: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出示导纲
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
你能看图编几道用加法计算的应用题吗?
你能列出用加法和乘法、除法计算的式子吗?
通过列式计算你发现乘除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想一想:乘除法各有什么意义?
应注意什么?
3.自学设疑
你有什么问题?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
组1: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组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3.理解除法的意义
师: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
(1)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组3:列式计算:12÷3=412÷4=3
(2)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组4: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3)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与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组5: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组6:引导学生观察第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质疑解难
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7: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被除数=商X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2.教师指导
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五、拓展运用
六、课堂检测
1.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504÷36=
2.已知403÷17=23……12,那么X+=403,17=(—)÷
3.44+44+44+44+44+44+44,用乘法计算是()
4.除数=()÷()
【作业布置】
编题自练
请你编2道题考考你的同学?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000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