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三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以诵读、讨论、练习为主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

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第一教时)

二:导入新课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检查预习

1、注音

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

2、填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四: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自由诵读

五:解释字词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

10、亦去之

六:翻译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wj62.com 泡泡演讲稿】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读

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八:理解课文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提示:(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详见教学论文《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论辨艺术》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从本题和第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

提:(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侵犯,而我国政府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此题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九、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提示小结: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十:结合原文语句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示: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以上两个问题可稍作讨论,不必深入探讨。)

十一:自由诵读,检查背诵;完成练习三。

十二:知识积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释,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学课文中与此相同的例句。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

C: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D:唯君图之

指示代词,这件事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学课文中实词鄙、若、知、说、辞的用例,并解释。

先帝不以臣卑鄙

浅陋

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

越国以鄙远

边境、边邑

十三:阅读迁移

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讨论:赵云的话有道理吗?先主为何不听?结果怎样?这对你有何启示?

教学说明:

笔者以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多读多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二是抓住字词,新旧联系,建立文言词汇网络;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忌死填硬灌。本文的教学即如是。

相关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2过程与方法:恰当运用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并学习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智慧。
二、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的情节及重点词语句式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言实为最高之军事原则,至少可用于战略,若能用于政略,效力尤大。——蒋介石
在波诡云谲的春秋时期,烛之武就是运用谋略,成功运用了离间计,瓦解秦晋联盟,保全了国家。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的缤纷世界。
(二)整体感知
方法:让学生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注意并归纳重点字的读音。

示例:汜(fàn)南 佚(yì)之狐夜缒(zhui)而出

亡郑以陪(p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que)秦

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三)理清思路
方法:恰当运用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小结: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郑伯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
学生活动:探究------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

小结: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再熟读。
(五)布置作业:诵读全文并总结重点读音及词语解释。
(六)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第二课时
分类总结(文中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知识。)
方法:让学生以探讨归纳的方式进行。
示例:1、重要实词:

(1)贰: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许:答应,听从。 “许之。”

(3)敝:损害。 “因人之力以敝之。”
……
2、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3、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4、通假字

①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②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③秦伯说(说,通“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5、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6、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二)迁移拓展
本文展示了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尤其是他的游说艺术。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去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根据下面的情境,试写一段劝说辞。(任选一题)情境一:父母经常偷窥你的信件,这天你一放学,就发现妈妈又在翻看你的日记本,于是你对妈妈说情境二:上高中了,学习紧张,妈妈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这天你发现妈妈在洗你的袜子,于是你对她说
(三)教师小结:《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
(四)布置作业:
1、归纳总结重点词语、文言句式。
2、同学们在写作文时,经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际上只要我们有心,完全可以开发一些课本素材。试以本文为例,开发一则作文素材。
示例:《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退秦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充分显示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
(五)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5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

(2)准确分辨一词多义。如若、论、辞、鄙、微、之等。

(3)注意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

(4)正确把握词类活用词。如:鄙、东、西、敝、军等。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通读全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3)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

2.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

(1)烛之武不拘形象从哪些情节中可以看出?

(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看《左传》文学的价值。

(参考答案)

关于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在第二部分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他满腹的委曲和牢骚。这一情节的描写,使在郑国危于旦夕之际,郑伯由于佚之狐的推荐看到的一线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用自责化解了烛之武的不满,使他只身卦秦。文章在有张有弛,曲折有致中显示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

再有,在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第三部分中,说理透辟,文章的主旨,决定了文章必须着意描写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陈辞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再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第三部分,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谈。然后一面说明秦国灭郑则无益而有害,舍郑则有益而无害。一面举出事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得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郑防御晋。

第四部分,晋师撤离郑国。

当晋国的监军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毅然撤军。说帮伯而退晋师正是烛之武所要达到的目的。

总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利用秦、晋矛盾,说退秦国围郑之师,瓦解秦、晋联盟,保住了郑国的历史事实。

《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

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在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中,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把握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
板书内容: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
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
《左传》(见课下注解):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指导学生关注介绍中的关键信息,可适当展开,如“编年体”与“国别体”“纪传体”之比较)
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
四、通假字的掌握
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五、讲读课文一、二段,强调对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1、讲读第一段:强调“以”“于”“军”等词语及状语后置句。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归纳:大敌当前)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 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归纳:临危受命)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一、二段,小结主要内容,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讲读课文三、四两段
1、讲读第三段:
⑴ 指导理解文段中的难句。
⑵ 强调“既”“越”“鄙”“焉”“为”“李”“济”“之”“封”“阙”“以”等词语及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写烛之武游说成功。(归纳:智退秦师)
2、讲读第四段:
强调“微”“夫”“因”“敝”“与”“武”“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
明确:此段写结果。(提示背诵此段内容)
三、齐读全文,加强整体感知
四、探讨烛之武的说辩艺术,并评价其人物
1、说辩艺术:
⑴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为对方着想。
⑵ 理由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2、人物评价:自信;有大局意识;有过人胆识。
五、作业布置
课后二、三题,做在书上。
第三课时
一、文学知识
《左传》。
二、字:强调识记通假字及所在的文言语境
三、词:实词(含词类活用)、虚词
文言实词:
1、晋军函陵
2、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何厌之有
7、既东封郑
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文言虚词:
1、以:
⑴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又:“扶苏以数谏故”)
⑵ 敢以烦执事(用,拿。又“以乱易整,不武”)
⑶ 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或结果。又如“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⑷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为”连用,把……作为)
⑸ “何以战”(凭,凭借。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⑹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2、于:
⑴ 以其无礼于晋(对。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等)
⑵ 且贰于楚也(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译)
⑶ 皆以美于徐公(形容后,引进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⑸ 赵氏求救于齐(介入对象。“向”)
⑹ 青取于之蓝,而青于蓝。(从)
3、之:
⑴ 公从之(代词。佚之狐的建议)
⑵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
⑶ 邻之厚,君之薄也。(结构助词“的”。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⑷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⑸ 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到……去。又:“辍耕之垄上。”)
⑹ 久之,目似瞑,意睱甚。(音节助词,无实义)
4、焉:
⑴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⑵ 焉用亡郑以陪邻?(如何)
⑶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又如:且焉置土石)
⑷ 又何间焉?(句末疑问语气。又“万钟于我何加焉?”)
5、而:
⑴ 夜缒而出。(表修饰。又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⑵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承接关系。又:今急而求子)
⑶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并列。又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 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又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⑸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关系。并且)
四、特殊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⑴ 以其无礼于晋
⑵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省略句:
⑴ 辞曰
⑵ 许之
⑶ 夜缒而出
3、判断句:
⑴ 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⑵ 邻之厚,君之薄也
4、宾语前置句:
⑴ 夫晋,何厌之有?
⑵ 子何恃而往?
五、记诵精美文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六、教材二、三大题难点处理
七、听读材料(可另安排时间)
1、广播剧剪辑:《秦晋之好》(10分钟)
2、广播剧剪辑:《烛之武退秦师》(11分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烛之武退秦师
设计方案(一)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此前两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曾经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围。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本文组织严密,前后照应,情节起伏跌宕,详略得当,生动活泼,说理透辟,学习时要仔细品味,这是学习的重点。
思路方法
1.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作适当介绍,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2.引导学生切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可用“解题导入法”,先解释《烛之武退秦师》这个题目,抓住“退”字,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然后提问:为什么要“退”?怎样“退”?“退”的结果如何?
安排一课时。制作部分多媒体课件。
三维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下,大凡事物总是现在的比过去的好的话,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艺术的某些方面,有没有与一般规律相反的情况呢?(这样一来一往的问答,并不难引导学生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罗马为代表的雕塑,比如据说维纳斯女神的断臂今人就无法设想能够补得很好,以及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写出当时那样的水平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故事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美国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吗?直到现在双方的冲突仍在持续,残酷的战争使得多少无辜的人流血死亡,骨肉分离!然而有这样一场战争:它没有炮火、没有硝烟;它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使强大的敌军不战而退,继而化敌为友。那就是发生在春秋时期弱小的郑国与强大的秦国之间的一场特殊战争: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及作者)。关于这场战争,左丘明在《左传》中用很少的笔墨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文化常识——诸子百家。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史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20万,超过《春秋》本文10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经典名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4)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使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自然形成了。
2.基础知识
一、重点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叛,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鄙陋。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③看不起,轻视。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3)许
①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瑕……”
②赞同。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约数。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④表处所。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4)微
①卑贱。例:“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史记曹相国世家》)
②幽微,精妙。例:微言大义(成语)
③隐蔽,不显露。例:恒公微服而行于民间(《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④如果没有。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5)敝
①坏,破旧。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谦词。例:敝人。
③疲惫。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损害,衰败。例: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驻军,名词作动词)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3)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5)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状语)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四、通假字
(1)共其乏困共,通“供”
(2)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3)秦伯说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五、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六、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3)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信息筛选
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总结烛之武的形象特点,梳理故事发展脉络。
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了秦、晋联合围攻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两大强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师。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晋的联盟。秦伯不但不再围郑,还与郑人盟,派兵戍之。晋国迫于压力,也不得不撤兵,郑国亡国的危机消除了。
文章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前往敌营。在大国国君面
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表现了他的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也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说退秦师。这是本篇的核心。“夜缒而出”,这一步说明兵临城下之严峻形势,为烛之武的成功作了铺垫。本段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步步紧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第一层:(“夜缒而出”至“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乃还”),回顾往事,揭出晋的贪而不义,使秦伯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而且留兵驻守。
第4段:迫晋退兵。
能力提升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文章的第①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1)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2.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明确:(1)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夜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
(2)波澜迭起,曲折有致。秦、晋两军夹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善于辞令的烛之武,并断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此为一波。但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然,烛之武对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有看法,对自己过去所受到的排挤也是愤懑不平的。此时,郑伯赶紧认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并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深明大义,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不计私怨,捐弃前嫌,毅然应命。这寥寥几笔,给行文平添了一层波澜。烛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了秦伯,秦伯答应退兵。晋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了,故事出现了第三折。最后,晋文公分析了形势,认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也撒了兵。至此,郑终于转危为安。
分析鉴赏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合作探究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明确: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增强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拓展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认错。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用粗线条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2.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郑伯一直不任用他,埋没了他的才能。
3.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明确: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明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
4.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
明确: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
文章顾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5.先让学生阅读有关朝鲜半岛核危机的新闻和新闻背景资料,接着让学生假定自己是中国外交部的特使出使朝鲜和美国,拜见朝鲜的金正日和美国总统布什,如何说服两国领导人和平地解决这一争端。有条件的学生也可先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然后交换网名,三人一组(中国特使、金正日、布什)扮演不同的角色,登入聊天室,进行模拟辩论。或了解台海危机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新闻资料,给台湾领导人陈水扁写一封信,劝说其停止分裂祖国。
[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共同找到了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把课文的学习与解决当今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郑国老臣烛之武说服秦伯解除对郑国围攻的过程,表现了烛之武临危受命、顾全大局、捍卫国家主权的崇高精神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作业设计
一、通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①②④D.②③⑥
2.烛之武的话中表现外交辞令中婉曲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3.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做法,实不足取。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予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明确:1.C2.B3.A4.A
二、学完这篇文章后,如果让你在标题“退”前添加一个字以更加鲜明地表达烛之武的形象,你会添哪个字呢?请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情节发展: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军撤离
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详略得当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习题解答
一、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
1.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句子又是这篇课文的关键句,熟悉了这些句子,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就容易了。
参考答案: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对烛之武的这段话要作点分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
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特点。古代汉语多单音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
参考答案:
朝——早晨亡——灭亡厌——满足国——国家戍——戍守
夕——晚上危——危险师——军队及——达到辞——推辞
三、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有理即可。
资料选编
一、《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散文名篇,清人编订的《古文观止》将其收录其内,可见其价值非同寻常。它不仅语言精练简洁、生动传神、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内容丰富复杂、包罗万象,而且情节结构、布局谋篇也是匠心独运,堪称典范。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来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一)两起两收的对称美。
纵览全篇,首先会感到行文布局谋篇的对称美。全文共计5个自然段,根据事件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1、2自然段为第一层(略写),第3自然段为第二层(详写),4、5自然段为第三层(略写),整体呈现“二一二”的结构布局。第1自然段写“攻”:秦晋联合,大军围郑,来势汹汹,锐不可当;郑国岌岌可危,朝夕难保。第2自然段述“守”:国难当头,命悬一线,郑国君臣惊慌失措,一筹莫展,烛之武临危受命,勇赴国难。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矛盾冲突的双方入手,写“攻”述“守”,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中间一段是全文主干部分,详叙烛之武游说秦伯、离间秦晋,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娓娓道来,步步紧逼,说得秦伯心悦诚服,从而改弦易辙。末尾两段分别从秦晋双方落笔,先写秦方背晋盟郑,班师回朝;再写晋方审时度势,因孤立无援只好撤兵后退。前面是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结尾是秦晋背约,秦郑结盟而孤立晋国。两段起,两段收,首尾简洁,中间饱满,呼应对称,精警圆美。
(二)离合变幻的对称美。
秦晋联盟,貌合神离,松散虚幻,缺乏坚实的结盟基础和统一的指挥调度,这从第1自然段的简洁叙事可以看得出来。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二者全属晋、郑宿怨而与秦无关,秦军不过是作为盟友援军被牵扯进来,为晋所用而已。“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围攻郑国,秦、晋驻军又分列两处,且相距遥远。从空间上来讲,这也就为下文烛之武离间秦晋及秦郑的秘密接触不易为晋人及时掌握提供了可能,也从侧面说明秦晋围郑缺乏周密的军事部署和统一的指挥调度,很有可能是利令智昏,各有所图。至于主体部分写到烛之武离间成功更是证明了秦晋结盟的脆弱松散,不堪一击。相反,郑国君臣内部力量的整合配置就大不相同。当强敌压境,国势孤危之时,势单力薄的郑国虽然有内部矛盾(烛之武的英雄末路、壮志未酬与郑伯的有眼无珠、埋没人才之间的冲突),但君臣之间却能够捐弃前嫌,团结协力,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这种“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凝聚力是强大的秦、晋所缺乏的。强国结盟的貌合神离、脆弱松散与郑国内部君臣的同心协力、一致对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在这种对比冲突中,文章更有力地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
(三)不露痕迹的对应美。
全文的情节结构可以说是里应外合,前呼后应,一线贯穿,层次井然,叙事张弛有度,圆美隽逸。首段埋设伏线,伏线有二,一是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二是两军阵列态势:“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从原因上讲,秦、晋围郑,以晋为主,秦为辅,且与秦无关,秦国完全没有必要死心塌地增援晋国。这就为烛之武的巧言离间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为郑人化敌为友,争取秦国准备了先决条件。而秦、晋驻军分列两处,缺乏周密部署和统一指挥,这既为烛之武的离间秦、晋和秦、郑的暗中接触提供了便利,因而也就使郑国的计划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有了以上铺陈,文章自然地进入主干部分,“说辞为一篇之主”,这段说辞分四层展开。第一层,指出“亡郑”只能“陪邻”,即扩张晋的势力范围,而于秦无益,因为秦、郑之间隔着一个晋国,即使灭了郑,秦国也不可能跨越晋国而将郑国纳入自己的版图。这种态势,一经点明,秦人是不可能不折服的。那么,反之又如何呢?所以第二层便反说,指明若舍郑不攻,秦国向东发展,反而有了一个补给军粮的通道,于秦无害而有惠,这一点对地处偏僻西隅而又时时也在图谋向东扩展的秦国来说,无疑极具诱惑力,自然也易于为秦君所接受。但作为说客,烛之武不能不估计到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晋独占郑的同时,许秦以割让晋国西部部分土地作为交换条件,以换取秦国的支持。因此,第三层便引晋背秦约为例,说明晋背信弃义,朝令夕改,不可信任,彻底破除秦对传统盟国晋的幻想。至此,利害得失已说得十分明确了,但烛之武犹嫌不足,再推进一层,指出亡郑的结果不只是“陪邻”,更主要的是,晋国强大以后,贪欲更大,向东亡郑之后,势必向西扩张,因而“阙秦”便势所必然。四层意思,三层言害,一层言利,语语在理,句句动心,尤其是说晋不可信任和肆其西封势必阙秦两层,令人毛骨悚然,不能不使秦穆公为之震动,有拨云见日之感了。
烛之武的游说终于收到预期的效果,“秦伯说(悦),与郑人盟”。不只如此,还留下将士为郑镇守,以防备晋军入侵,自己则率军回国。晋人见秦人背约,大势已去。尽管心中愤愤然,但多方权衡之后,也不得不撤兵。
由上可知,开篇的两处伏笔,实际上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事态的发展,烛之武的说辞,乃至最后的结局,无一不为这伏笔所牵制。文章正是在这种若隐若现的伏线贯穿下,将事件记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针密线合,天衣无缝。
(四)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烛之武退秦师》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可是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总体来说,其情节结构可以概括为“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开篇写秦、晋联合,攻城占地,直逼郑都,大有来势凶猛,锐不可当之势,郑国势单力薄,岌岌可危,朝不保夕,读者自然会为郑国命悬一线而捏一把冷汗(抑)。第二自然段写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关键时刻荐举烛之武出使秦军:“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烛之武是一个可以解民于水火,救国于倒悬的乱世奇才。“必”,一定,势必之意,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深刻了解和对其智慧才干的坚信不疑。读到这里,我们又感觉到郑国安危系于一人,万民生死系于一行的些许希望(扬)。这是一抑一扬。
烛之武应召进见郑君,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七十老朽,屈居“圉正”(相当于弼马温之类的官职),英雄末路,壮志未酬,自然免不了牢骚满腹,自责自怨。他是临阵退却还是义无反顾?读者不禁又为他,更为郑国的命运担心(抑),及至郑伯反躬自省、自责致歉进而晓喻大义、点明利害时,这份诚恳自责,这番透彻分析给烛之武以极大的思想触动,他终于顾全大局,勇担重任。我们心神为之一震,郑国或许有救(扬)?这是二抑二扬。
文章结尾写子犯建议晋文公击秦,在这个秦背晋约援助郑国的敏感时刻,这种原本就不牢实的盟国关系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潜在危险。读之令人心神倍感紧张,似乎“山雨欲来风满楼”(抑),可是晋文公一番“不仁、不知、不武”的理性分析和清醒判断果断地拒绝了子犯的建议,并最终撤军后退,这又让我们心神舒缓,紧张化为轻松(扬)。这是三抑三扬。
综上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弛有度,曲折多变,这也是其情节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佚之狐乃一只狐——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对此人产生怀疑。
秦、晋大军压境,乌云笼罩着郑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倡优乞丐,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国民心头,肯定犹如压上了一块巨石,恨不能马上飞往前线。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国纾难,理所当然。毋庸置疑,身为朝廷重臣的佚之狐应该是苦苦地思谋过退敌之策,否则,不会有“师必退”的论断。战争的风云因他的十四字方略和烛之武的英雄虎胆及超人智慧而消弭于无形,干戈化为玉帛。作为毫无疑义的功臣——烛之武,一开始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紧接着,有一种声音大了起来,那就是对佚之狐的赞美!甚至有人对他打抱不平!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味。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事中,佚之狐究竟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他固然不能同那些国难当头胸无一计甚至叛国投敌的庸碌鄙俗之辈同日而语,甚至比那些人高明、高尚千倍万倍!然而,他俨然一个超人,这场波诡云谲的战事,仿佛一场戏,而佚之狐似乎就是导演,虽然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事态的发展和结果又分明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请注意,我不是在赞扬他。
谁都明白,一开始,烛之武是不愿上阵的,这一点也应该在佚之狐的意料之中(佚之狐自己为此事就已经推托过,在此之前,大臣叔蹇正是推荐佚之狐给郑伯),还有谁比他更了解烛之武呢?倘若烛之武始终不愿上阵,确也无可厚非,只要品味一下他的那段身世之叹,我们便会觉得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之类的道理来要求他,甚至谴责他,都是十分可笑的,关键时刻“肉食者”干什么去了?最让人不解的莫过于佚之狐,他的能力应该不在烛之武之下(这从叔蹇一开始就力荐他以及他的十四字方略之英明都可以看出),几十年来,烛之武一直担任着郑国的圉马(相当于弼马温)这样一个卑贱到极点的职务,烛之武能办到的佚之狐岂会办不到?可是他为什么要力荐烛之武而不自告奋勇去见秦君?仔细想来,原因无怪乎三条:一是担心自己一走,国君身边再无能人辅佐;二是担心此去枉费心机无功而返贻笑天下;三是担心此去吉凶难料而且难保不会出现闪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
如果是后面两条,那么此人存在着严重的人格缺失就是毫无疑问的事。因此,我宁愿相信是第一条。可是,郑伯似乎不是一个“亲小人,远贤臣”的昏聩之君,从他同烛之武的谈话中不难看出他是那种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礼贤下士、诚恳待人的人。以这样一位贤明的国君为中心的偌大朝廷上不可能只有佚之狐一个能人吧?倘若郑伯的周围真的只有佚之狐一个能人,再无别的可用之才,那么问题难道不是出在佚之狐辈身上?他们尽到了举贤荐能的职责吗?显然没有。那么他们是不是因为嫉贤妒能一直在压制人才?从文中不难看出佚之狐就是郑伯最信任的人之一!如果一个国家的重臣眼睁睁看着一个杰出的人才在野外一天天衰老、萎缩而不向君主力荐,你能说他是一位良臣吗?
烛之武是不是一个人才?他的那番牢骚包含了多少辛酸啊!“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的,风华正茂,渴望一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时候,没有人想到他,就在秦、晋大军压境之前,还有最后机会可以享受暮年生活的时候,又何尝有人想到过他!而当郑国黑云压城将要天塌地陷的时候,有人想到了他,想到了他的人是了解他犹如了解自己的佚之狐,想到他是因为需要他深入虎穴以使自己能够脱身!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确实也该检讨自己的遗贤野外。我们应该谴责他过于信任身边的大臣,以致耳塞目盲;但,对他,我们也无法再苛求:他怎能冲出老谋深算圆滑世故如佚之狐辈的封锁?
这不能不让我想起大型搞笑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剧中的昏君乾隆,一有棘手之事,和珅便连忙举荐自己的对头纪晓岚,然后还要得意地冲纪晓岚幸灾乐祸的一笑,分明是在说:“怎么样,这回死定了吧?”弄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聪明绝顶的纪晓岚是“进亦忧,退亦忧”。这一招俗称为踢皮球,说重一点叫借刀杀人。由此看来,佚之狐堪称一位踢皮球大师了,在为人上,说他是一只老狐狸想来也不过分吧?
二、烛之武退秦师(课本剧)
根据《左传》改编
时间:战国周襄王52年
地点:郑国秦营
人物:烛之武、叔詹、郑文公、秦穆公、百里奚、杞子、逢孙、秦国密探008、谋臣、宫娥,兵士若干
第一幕
[人喊马嘶,军鼓阵阵。秦、晋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合兵围郑,郑危在旦夕]
郑文公(背手踱步)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众谋臣(颤抖)大王,您都踱三天了,小心您那骨折的腿啊!大王……(凄厉地)
郑文公(摇摇头,继续踱)……
探子甲(飞奔而至)报告大王,秦穆公率主将孟明视,副将杞子、逢孙已与晋军会师!
[话音未落]
探子乙(连滚带爬)大……大王,围兵已破我郊关,直逼曲淆。
郑文公(脸色煞青腿一软)安拉!
[众谋臣急忙上前搀扶]
郑文公(唱)(调按《倚天屠龙记》)这次是我真的完蛋了吗?断送这些先王留下的期待……
[群臣大哭]
叔詹大王莫急,上天有好生之德也。昨夜我仰观星斗,发现我们王气未竭!不可因敌军压境慌了手脚,须讨一个退兵良策才是。
郑文公说的容易,计从何来?(抹鼻涕一把,破涕为问)
叔詹大王您听我说。秦、晋围郑,只因为我们无礼于晋并不曾得罪秦国;如今只要退去秦国,围便解矣。
郑文公(半绝望地)如何退呢,爱卿?
叔詹找一个能说的,会道的,能吹的,会侃的即可……
郑文公(唱)(调按《单身情歌》)郑国的人那么多,能吹的没有几个。
叔詹老臣倒知一人……
郑文公(惊喜交集)Who?
叔詹此人便是烛之武。
说时石汉皆开眼,道破泥人也点头。红日朝升能夜出,黄河东逝可西流。
郑文公(大喜)快宣!快宣!(群臣喜急而宣)
烛之武(须发皆白,拄登山拐棍上)老汉今年七十三,又愁吃来又愁穿。空有一身好本领,就没混上半个官。如今郑王把我宣,肯定有事找我办。若是此事办成了,我是——嘿嘿,不愁吃来不愁穿!(咳嗽蹒跚而上)
烛之武参见大王。
郑文公(忙搀起)您就是烛老先生?
烛之武(深揖)正是老臣。
郑文公如今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寡人想让先生您往秦营跑一趟,您知道秦国……烛之武老臣都知道,不过,容我考虑考虑。
[作罗丹雕塑《思索者》状]
烛之武(面向观众沉痛地摇头)我年轻时他不用我,如今老了又来求我……唉,也罢!我也是郑国的优秀子民啊!(走回郑王身边)
郑文公(急切地搓手)……
烛之武好吧。老臣就走一趟!(群臣欢呼。“珍重”声四起)
郑文公(拉着烛之武的手,深情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老烛,保重啊!
[烛之武下,复又上]
烛之武(耳语郑文公)给我买份儿保险。(下)
第二幕
[秦营,觥筹交错,君臣欢饮]
秦穆公(酒从须上流下,一甩,大笑)哈哈哈哈……不出三日,攻下郑国城池,我要地有地,要财有财,要美女有美女——呶?
[群臣齐声附和,欢歌笑语,忽有哭声]
烛之武(边哭边唱)(调按《任逍遥》)让我哭也好,让我笑也好,郑国已经快完了;让我醉也好,让我醒也好,秦国也要完蛋了吆——
秦穆公噫?何人在哭?大内密探008——把哭歌的人押进来!
[烛之武踉踉跄跄被008押进来]
秦穆公哭歌之人是你?
烛之武正是老儿。
秦穆公(食指成钩形托起烛之武下巴)老头子,起来吧。你到两军阵前来溜达什么?还唱那么丧气的歌!惹得本王不高兴,可是要杀头的!
烛之武老儿当然知道。
秦穆公知道还唱。
烛之武唉,郑国危在旦夕,我伤心啊!
[秦穆公回头向群臣一笑]
烛之武(大笑)哈哈哈哈!不过……
秦穆公不过什么?
烛之武您助晋灭郑,也难逃亡国之命啊!
秦穆公你说什么?寡人看你是个老头子,刚才不与你计较,你竟越发放肆!
百里奚大王,且听他讲下去。
烛之武大王,老儿并非胡言乱语。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秦穆公谁是黄雀?
烛之武晋国是也!
秦穆公(仰天大笑)哈哈哈哈……老头子,你吃错药了吧?我助晋灭郑,明日郑都一破,我们要土地有土地,要财宝有财宝,要美女有美女,(回顾左右)晋国谢我还来不及呢,怎会有黄雀所为?
烛之武(摇头)素闻秦穆公乃一代明君,没想到今日一见——唉,见面不如闻名!
秦穆公(疑惑地)什么?
谋臣(悄悄地)他说您不文明。
秦穆公(不高兴地)我说话从来不带脏字,怎么就不文明了?
百里奚大王,他说您见面不如闻名!
秦穆公好老儿,竟然拐弯儿骂我!
烛之武大王,老儿并非此意。
秦穆公(甩袖)那又是何意?
烛之武为了秦国的发展前途,为了我们的共同利益,大王——我是来请您退兵的。(从旅行包里拿出一地球仪,快板)您来听,我来讲——
郑国深居晋东方,
秦国又居晋西方,
东西相距数千里,
遥遥相望不可及。
秦国助晋来灭郑,
两国至,郑既亡,
晋侯岂肯分郑疆?
郑国归入晋国地,
他们势力会更强。
到那时,你秦王,
势不及他必遭殃。
(拉住秦王的手,深情地)轻者说,你竹篮打水空一场;重者说,您会由此把国亡!
[群臣窃窃私语]
秦穆公说得好,说得妙,再来一段我还要,要是下面没了词儿,你的人头我也要!
烛之武(走进一步)若老儿没记错的话,晋文公当年逃亡之时,您曾有恩于他,可如今他羽翼丰满,本来许给您的焦、瑕两座城池却闭口不提,并且大造防御工事。这种背信弃义、出尔反尔之人,您能信他?
百里奚大王,休听他胡言乱语!(大怒,跨出一步)老匹夫,今天不教训你,你是不知道花儿为何这样红?(拔剑)
秦穆公且慢,退下。老先生所言倒有几分道理。不过,我若撤兵,土地——没了;财宝——没了;美女——(群臣齐呼)没了!!(耸肩,摊手)我损失惨重啊!
烛之武大王,您别急啊!(胸有成竹地)如今呐,东部可是比西部发达,尽管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您若放过郑国,哪天到郑国去旅游,我们作为东道主,实行食、宿、导游三包;您若放过郑国,哪天出兵经过敝国,我们为您提供粮草——大王啊,我们就是您东方的仆人啊!大王,还不要薪水啊,大王——
秦穆公(踱步)让我考虑考虑……
百里奚(沉痛地)大王,莫听他胡言乱语!
[其他谋臣悄悄道:“我看——值!”]
秦穆公…………
烛之武(在营门外大喊)大王,你们也已饱受征战之苦,回去休息休息吧;大王,为您的子民想想吧,他们妻离子散,好可怜……
秦穆公(果断地)杞子、逢孙听令!
杞子、逢孙末将在!
秦穆公你二人率一师二师去保护郑国,其他人跟我撤。
杞子、逢孙(异口同声唱)(调按《不能没有你》)不能退兵啊——是我唯一的语言!
百里奚两位将军随我来。(抚二人背至营门外)
烛之武百里先生……(掏出金砖若干)
百里奚(大怒)你把我百里奚当什么人了——(往台下指)有刺客!
(劈手夺过金砖,对烛之武说)好说好说。
[杞子、逢孙满头大汗回来]
百里奚(抱歉地)唉!眼花喽!(对杞子、逢孙)依我之见,还是听大王的吧,切不可惹怒大王!
[三人唏嘘而入]
百里奚大王,经过我们认真、详细、周密、妥善……
秦穆公(不耐烦地)干脆点!
百里奚(操方言)咱回家吧!
秦穆公(大喜)好!!
烛之武(一揖到地)大王英明,大王功德无量啊!
[秦军解围而去。歌声响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尾声
烛之武(背李宁牌旅行背包,唱上)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
(忽停住,掏出一红色本本儿,面向观众)事后,烛之武被评为“郑国十大杰出老年”。(完)
设计点评
本教案贯彻“双自主”的教学原则,用六个字来统领学习全文,这就是:读、解、辨、理、赏、诵。在教案中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多读多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二是抓住字词,新旧联系,建立文言词汇网络;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忌死填硬灌。
设计方案(二)
三维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关于《左传》“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道:“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255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2.基础积累
(1)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quē)
(2)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3)通假字:“知”通“智”
信息筛选
1.《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2.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明确:(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合作探究
1.第1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2.面对困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伯的重任。
3.在第3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4.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在风云突变中,头脑清醒,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想达到的目的。
拓展探究
结合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受,探讨烛之武这一人物的意义。
明确: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课堂小结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辩臣的形象。这一点,请同学们认真品味。
作业设计
1.写一篇短文,分析烛之武为何能说退秦军。
2.要求学生利用搜狐、3721等网络搜寻工具查寻有关本文的网页或相关的网站。通过解读这些资料,弄清本文的字词句含意,归纳出烛之武的辩论艺术。再进一步在网上搜集有关朝鲜半岛核危机的资料,把这些资料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里,再按烛之武的辩论艺术编写与金正日和布什的对话文本。
提示:学生制作提交文本,教师组织学生评价。评价标准:(1)是否准确理解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其说话艺术主要是:a.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唯君图之)。b.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c.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d.以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e.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君之所知也)。(2)是否将烛之武的说话艺术与朝鲜半岛有关资料相结合并具有一定说服力。
板书设计
郑秦晋围郑危在旦夕转危为安
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军乃还晋亦去之

文章来源://m.jab88.com/j/5997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