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57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57”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本诗的抒情结构。

2、学习典型的细节描写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刻画赞美劳动妇女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保姆大堰河形象的意义及体现劳动妇女的品质。

2、难点:叙事的典型细节和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典押:典当,抵押。

凌侮:欺凌侮辱。凌:侵犯,欺压。侮:欺负,轻慢。

忸怩不安:不好意思,不大方的样子。

一、背诵《水调歌头》

二、介绍作者(请学生看注解①):

艾青: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1910年生于浙江省金牛县畈田蒋村。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农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中长大”的。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美术青年遭到逮捕,国民党反动派以“颠覆政府”的罪名判处艾青有期徒刑6年。艾青在监狱里写了许多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赞美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他的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礼赞》《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二、解题: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真挚怀念的情怀和热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艾青的保姆没有名字,因她娘家在浙江省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

全诗13段,按作者思想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胳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诗节):怀念与痛悼。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撐覕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第一节:大堰河是卑微得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穷苦劳动妇女。没有姓名没有人生自由并列悲苦低微,靠出卖乳汁和汗水谋生!第二节:点明大堰河和撐覕的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回环往复强调摮粤舜笱吆拥哪潭ご罅说拇笱吆拥亩訑,倾注了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

第三节: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

荒凉的坟墓

冷落的故居

5联想、想象──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思念哀悼之情

典押的田地

长青苔的石椅

引出第二段对大堰河悲苦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4─8诗节):眷恋与感激。

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眷恋与感激。

第四节:抒写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

用八个排比句即八个细节,铺叙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写出关心、照料、温暖、爱抚乳儿,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劳和善良。

第五节:撐覕离开大堰河。

用问句,间接表现她对乳儿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内心的疼爱。

第六节:撐覕回到自己生活优裕的家中时,像陌生的新客一样忸怩不安。极力铺写地主家庭富裕豪华生活对比,反衬大堰河家庭的贫穷。进一步抒发对大堰河一家深挚的爱、深沉的留恋。

第七节:大堰河到“我”家来帮佣。

六个排比: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含着笑,不停地劳动表现了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善良。首尾反复,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她的伟大。第八节:进一步描写大堰河对乳儿真挚的爱。

典型细节:1.年节切冬米的糖;2.贴乳儿的画;3.逢人夸乳儿;4.梦里盼乳儿幸福。真切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感情,反映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9─11诗节):同情与控诉。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

第九节:大堰河死时一家人的悲痛。!丈夫为她流泪,儿子为她哭得很悲伤,表现她勤劳无私。死时呼乳儿名字,表现她广阔的胸襟。乳儿不在她旁侧,表现作者的哀悼与歉疚。

第十节:大堰河的殡葬。五个排比,是对大堰河一生的概括和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公正的控诉。

第十一节:大堰河死后她一家的悲惨遭遇。写她死后一家的遭遇,揭示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诅咒和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最后一句反复强调摯笱吆铀恢赖臄,深化全诗悲剧气氛,激发读者对大堰河命运的深深同情。

第四部分(12─13诗节):讴歌与赞美。

第十二节: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抒发诗人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用八个排比句直抒胸臆。结尾三个诗句,使“保姆大堰荷”含义更广泛,她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十三节: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用呼告手法,直接抒发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爱戴之情。这一部分,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由回忆、叙述转为直接讴歌、赞美后,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充分思索的余地。

小结:

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排比: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氛酣畅。

反复:加强感情和音节的旋律,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作文:

《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大堰河》

要求:把握大堰河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格,通过大堰河形象的表达的主题,可改动人称、顺序,

扩展阅读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实录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导入,背诵《大堰河──我的保姆》

师:我喜欢唱歌,轻易不露。古代唱又叫诵,今天我就给大家唱一首。

(乐起,韩军深情背诵,荡气回肠,声情并茂,师生唏嘘一片,上千师生热泪盈眶,之后掌声一片。)

师:唱得好吗?

生:好。

师:我们都唱过歌,但唱过诗吗?

生:没有。

师:文字是平面的,实际上也是立体的。是老师唱得好,还是诗人写得好?

生:唱得好,写得也好。

师:交换一下顺序,首先是诗人写得好,其次才是老师唱得好。我们看看写得好在哪里?

二、带领学生边读边诵

师: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师:(问一学生)你出生在哪里?

生:我出生在赣榆的赣马。

师:叫你赣马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地名不是人名。

师:大家连大堰河的名字都不知,只好用她村庄的名字叫她,说明什么?

生:大堰河身份低微。

师:我还擅长改诗,尤其是改名家的诗。譬如这一节,我这样改:

大堰河,

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坟墓,

你的瓦菲,

你的园地,

你的石椅。

这样改,非常简练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

生:原文细致入微,表达怀念之情。

师:还营造了什么氛围?

生:凄凉、悲惨。

师:看来不能改,老师改得不好,把凄凉、悲惨的氛围给减没了。

师:往下看,有一系列的在之后,这是一系列排比,划出一系列动作的词。会看出大堰河什么?

生:勤劳。

师:大堰河一系列的之后做什么?看出什么?

生:把艾青抱在怀里抚摸艾青;对艾青关怀得无微不至。

师:你们也给诗节续上几句在之后。

生:在你把全家的碗筷洗干净之后。

生:在你把地主家的猪喂饱之后。

师:刚才练习的是仿句子,你们一点也不比艾青差。

师:再看这句,听听我读得对吗?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我自己的家里

生:老师多加了一个我字。

师: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加上我,表示对父母的家有感情,不加,表示不喜欢父母的家。

师:呵,加我,表示认同父母的家是自己的家,不加我,表示不认同父母的家为自己的家。

师: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在这句中找出两个名词性的字,二字要对立、矛盾。

生:家和客。谁在自己的家里做客?谁在自己父母的家里作客?

师:往下看,还有没有这样矛盾、对立的写法?

生:妹妹和不熟识的,对立、矛盾。

生:天伦叙乐的匾对立矛盾。诗人从小被送养,有天伦,却没有叙乐。大堰河给过艾青爱和温暖,而父母家里没有温暖,就没有叙乐。

师:矛盾,对立,就是一种讽刺。大家看过电影、电视里,同样的矛盾对立所形成的讽刺吗?

生:匾上公正廉明,匾下却是贪官横行。

生:匾上明镜高悬,匾下却是徇私舞弊。

生:黄世仁的名字是世代为仁,但是他却为富不仁。

师:好,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我想起《药》中的红眼睛阿义,其实最不义。

师:地主家里往往挂着广积善德,杨白劳被驱赶时,现出黄世仁家的广善堂。

记得白居易有两句诗,也是矛盾、对立的写法吗?

生:《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同学们,在阅读写作时要注意这种矛盾、对立的写法。

师:五十年代艾青去欧洲,看到一个黑人小姑娘给白人家带孩子,唱着歌哄哭闹的白人孩子。写下诗句:

一个是那么幸福,

却在不停地哭;

一个是那么凄惨,

却在唱着欢乐的歌

师:

大堰河,

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

师:她干了哪些活?为什么是含着笑干这些活?

生:她乐观,面对苦难不悲观。

生:她能天天看见艾青。

生:她,还有梦想,梦见她的乳儿长大了,娶妻生子。

师:呵,梦字前面为什么加了不能对人说?如此美好的梦却不能对人说?

生:怕被人笑话。

师:怎么笑话?

生:有人会说她:攀高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一女生深情配乐读)

(在她的梦没有做醒时已经死了同着一手把的纸钱)

(配音乐,该女生读得非常投入,声咽,落泪,动人心魄。)

师:你唱得感人心魄,我们感谢她。

三、质疑问难,推向高潮

师: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为什么是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师:(故意地)我也不懂。你们自己得出结论。

生:灵魂高贵,一般,紫色代表高贵。

师:(学生恰好穿紫色)你的衣服也是高贵的紫色。

生:古代皇后,有的喜穿紫色衣服。也有球队的穿紫色队服。

生:有诗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紫色代表高贵福气,让大堰河的灵魂享福去吧。

生:我有问题,为什么不用金黄色,金黄色也是高贵的象征。

师:已经快下课了,你让我下不了台。

(众笑)

生:皇上用金色,皇后用紫色。

生:应用暗色,金黄色太亮了,与灵魂不符。

生:能不能不用紫色和金黄色,用别的颜色,因为紫色阴森森的。

生:紫色,不应当是高贵的意味。

师:为什么?

生:紫色是冷色调,有悲哀、凄惨、阴冷意味,代表大堰河悲惨、凄凉的命运,

师:你让我下不了台(众笑),我一会儿同意高贵的意思,一会儿同意凄惨的意思。(故意地)到底哪个对,老师也不知所从。谁能让我下台。(众笑)──关键的,大家想想,这两者是否矛盾,有没有联系?

生:不矛盾。因为生前命运凄惨,死后灵魂才高贵。

师:正因为大堰河死前承受了数不尽的苦难,命运悲凄、凄凉,所以她的灵魂才高贵,华美、高尚。盘剥人的人,死后肯定不是高贵的。

师:紫色是两种含意的混合,不矛盾,即因苦难、凄惨,而高贵、而纯美、而高尚。──猜想一下,艾青在写诗前是干什么工作的?

生:美术工作者。

师:对,他是画家。对颜色有特殊的敏感。他是印象派画家。找找文中还有哪些是写颜色的?

生:大红大绿的关云长、红漆雕花的家具、乌黑的酱碗、金色的纹、碾了三番的白米饭、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学生找出十几个)

师:课后写一小文,《〈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颜色字的运用》,务必背诵全诗。

师:今天,你们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博士、教授也没解决紫色的灵魂的含义,教参更没提过。但是我们连云港的四十多个同学解决了这个问题。了不得呀。来点自己掌声鼓励一下自己。

生深情背诵:

大堰河呀,

我是吃了你的奶

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一、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理清本诗的抒情结构。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究归纳法,学习典型的细节描写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刻画赞美劳动妇女的崇高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保姆大堰河形象的意义及体现劳动妇女的品质。
2.难点:叙事的典型细节和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典押:典当,抵押。
*凌侮:欺凌侮辱。凌:侵犯,欺压。侮:欺负,轻慢。
*忸怩不安:不好意思,不大方的样子。
作者简介:
艾青: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1910年生于浙江省金牛县畈田蒋村。笔名谐音。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农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和同人组织“春地画会”,用画笔投入了战斗。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美术青年遭到逮捕,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些青年们“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艾青在监狱里写了许多诗。正像他自己所说:“从那以后,我过的是囚徒生活。我和绘画几乎完全断了联系。我自然而然的接近了诗。只要有纸和笔就随时可以留下自己的思想感情。我思考得更多,回忆得更多,议论得更多。”《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赞美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
解题: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真挚怀念的情怀和热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艾青的保姆没有名字,因她娘家在浙江省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浙江方言“大叶荷”和“大堰河”完全一样。作者在诗里写道:“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
全诗13段,按作者思想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胳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诗节):怀念与痛悼。
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第一节:大堰河是卑微得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穷苦劳动妇女。
没有姓名
没有人生自由并列悲苦低微
靠出卖乳汁和汗水谋生
第二节:点明大堰河和“我”的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回环往复强调“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倾注了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
第三节: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
荒凉的坟墓
冷落的故居
联想、想象──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思念哀悼之情
典押的田地
长青苔的石椅
引出第二段对大堰河悲苦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4─8诗节):眷恋与感激。
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眷恋与感激。
第四节:抒写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
用八个排比句即八个细节,铺叙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写出关心、照料、温暖、爱抚乳儿,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劳和善良。
第五节:“我”离开大堰河。
用问句,间接表现她对乳儿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内心的疼爱。
第六节:“我”回到自己生活优裕的家中时,像陌生的新客一样忸怩不安。
极力铺写地主家庭富裕豪华生活
对比
反衬大堰河家庭的贫穷
“看着、摸着、坐着、吃着”表明“我”对这富丽豪华的一切的新奇,又“忸怩不安”,反衬大堰河家庭虽贫穷而充满欢乐。进一步抒发对大堰河一家深挚的爱、深沉的留恋。
第七节:大堰河到“我”家来帮佣。
六个排比: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含着笑,不停地劳动表现了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善良。首尾反复,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她的伟大。
第八节:进一步描写大堰河对乳儿真挚的爱。
典型细节:1.年节切冬米的糖;2.贴乳儿的画;3.逢人夸乳儿;4.梦里盼乳儿幸福。真切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感情,反映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9─11诗节):同情与控诉。
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
第九节:大堰河死时一家人的悲痛。
丈夫为她流泪,儿子为她哭得很悲伤,表现她勤劳无私。
死时呼乳儿名字,表现她广阔的胸襟。
乳儿不在她旁侧,表现作者的哀悼与歉疚。
第十节:大堰河的殡葬。
五个排比,是对大堰河一生的概括和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公正的控诉。
第十一节:大堰河死后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写她死后一家的遭遇,揭示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诅咒和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最后一句反复强调“大堰河所不知道的”,深化全诗悲剧气氛,激发读者对大堰河命运的深深同情。
第四部分(12─13诗节):讴歌与赞美。
第十二节: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
抒发诗人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用八个排比句直抒胸臆。结尾三个诗句,使“大堰河”含义更广泛,她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十三节: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
用呼告手法,直接抒发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爱戴之情。
这一部分,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由回忆、叙述转为直接讴歌、赞美后,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充分思索的余地。
小结:
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排比: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氛酣畅。
反复:加强感情和音节的旋律,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作文:
《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大堰河》
要求:把握大堰河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格,通过大堰河形象的表达的主题,可改动人称、顺序,改成记叙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
从容说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诗人1933年于狱中创作的。在诗中,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怀深情地追忆自己的保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惨的中国旧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的劳动妇女。
本课在教学时,侧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运用讲解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通过分析诗中“大堰河”的形象,理解诗中细腻的细节描写、大量排比句式、反复修辞的使用和铺陈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的情感。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介绍此诗的创作背景,范读课文,营造气氛,初步感受诗歌内容,分析诗中“大堰河”的形象,大致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在朗读的基础上,集中分析一些精彩感人的细节,体会诗中排比句式和反复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深入理解诗人蕴涵于诗中的深挚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中的细节描写、排比句式和反复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理解诗中人物形象及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叙事诗的抒情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分析、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诗中细节的描写和排比句式的运用及其对诗歌感情表达的作用。
3.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句式运用的妙处和诗人的情感。
4.合作讨论,深入探讨诗歌的深层含意。
5.思维拓展,感知不同文体的不同特征。
6.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不少人,如果现在你要写诗讴歌你最尊敬的人、你最感激的人、你最爱的人,你会选择谁呢?你又会选择写这个人的什么事呢?
生我会写妈妈。写妈妈在我生病的时候背我去看病,在我做错事的时候耐心地教育我。
生我也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对我生活上的照顾的确不少,我选择写她引导我学会读书并且爱上读书的事。
生我写我的父亲。我听过不止一位同学说,怕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较为严厉。但我与我父亲的关系就像两兄弟。在生活中,父亲教给我很多日常的生活知识,在学习上,父亲和我一起探讨难题。
生我想写我的外祖母。我父母一直在外地工作,我一直是跟随我的外祖母一起生活的。我的外祖母是一个很时髦的人,从她身上你一点也看不出她是一个老年人。她为人可活泼呢,有时我觉得她比我更像一个小姑娘。
师父母或祖父母往往是照顾我们的生活,引领我们成长的人。我想不少同学在初中或小学的时候都写过类似写人的记叙文吧。(学生笑)同学们选择父母等作为写作的对象可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然而,著名的诗人艾青,却把心中的赞歌献给了自己的保姆——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的劳动妇女。今天我们来欣赏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这位优秀的诗人,他把他心中最美最真的赞歌献给他的保姆。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我们一起来听课文的录音。一边听,同学们一边思考: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着怎样的童年生活呢?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讨论:在诗中可以看到“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生童年生活不幸。
师诗中哪里告诉我们“我”的童年生活不幸?
生没有父母之爱。诗中写道: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生可能“我”很小就被家庭抛弃了。因为有一句诗: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这句诗既是说“我”不认识那四个字,也应该是指“我”没有享受过家庭的快乐。
师分析得好。对“天伦”的理解很正确。
生大堰河很疼爱“我”。因为诗中两次重复写到“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生大堰河对“我”的疼爱还有一句: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这一句也是两次重复写到的,更直接写对“我”的疼爱。
师同学们都能分析诗中的诗句,看到诗人童年生活的影子。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资料,这是艾青在多年之后,回忆对他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多媒体课件显示】
我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一个姓蒋的地主家庭。我是这个家庭生下的第一个儿子,按理说这是要喜庆的。但因为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我会“克死”爹娘。父母迷信,因此不喜欢我,一生下来就遭到家庭的歧视。很快,就被送到本村一位贫苦的农妇家里抚养。这位妇女很小的时候从一个叫“大叶荷”的邻村卖到我们村,这个村离我们村大概五华里。“大堰河”这名字,小时候只是听口音的,1973年我回家乡,乡亲们谈起这首诗时告诉我,“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我们家乡的土音“大叶荷”和“大堰河”完全一样。所以,我在诗里写道:“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从哪里来就叫哪里的名。我在“大堰河”家一直住了五年。诗里写了:“我是地主的儿子,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五岁那年,因为我要去念书了,被父母带回去了。在“大堰河”家里的五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和伤感,使我对中国农民有了一种朦胧的初步印象。回到父母家里,我是在一种被冷漠、被歧视的空气中长大的。所以,我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
师这是艾青的一段自述。
师童年的生活中,没有家庭的温暖,只有大堰河给了小艾青母亲般的爱。艾青由此对大堰河是怀着多么深挚的感情啊。而这一首诗的创作还有一个特定的背景。它是艾青在狱中写成的。
师艾青在1932年四五月间从法国回到上海。不久,他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与江丰、力扬等一些美术青年,组织了“春地美术研究所”(即春地画会)。1932年7月12日,他们十二人就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押在第二特区法院看守所。后来,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三分院以“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主义”“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第六条、第十条,刑法第九条、第四十二条”为罪名,判处他有期徒刑六年。一天早晨,艾青从看守所的窗口看到外面下雪,想起了大堰河这位以淳朴的感情深爱着他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自己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全是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完之后也没有什么改动。因为看守所的生活也不允许我反复修改。”
深入探讨,整体感知
师怀着真挚的感情,用朴素的笔调,诗人在诗中塑造了大堰河怎样的形象?可以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
生大堰河是勤劳的。诗中第4节写了她一连串的劳动。煮饭、补衣服、帮小儿子包扎伤口。还有第七节也是写她劳动:洗衣、洗菜、喂猪、晒大豆和小麦。
师概括得好。我们把这两节诗读一读,看一看大堰河的劳动生活,诗人通过对大堰河劳动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生劳作的大堰河的勤劳形象。
【第一、二小组同学读第4节,第三、四小组同学读第7节】
生大堰河的生活很贫困。诗中写到“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就是说,她只能以做保姆为生,还有她的“园地”被典押。还有,诗中第10节写大堰河死时的情景,“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师读得很细致,连诗人描写大堰河下葬的细节也注意到了。的确,诗中的大堰河虽然辛勤劳作一生,但生活却仍然极端贫困。
生我认为大堰河是善良的。她生活虽然贫困,她喂养我虽然是迫于生计,但她对我仍还有真挚的感情,真心地关爱我,虽然“我”并不是她的亲生儿子。在第8节诗中的细节描写,最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
课堂小结
大堰河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勤劳、善良,却也受尽欺凌、尝尽艰辛。诗人用真挚的情、用朴素的笔去怀念大堰河,去讴歌大堰河。
布置作业
把这首诗改写成“我和大堰河的故事”,可以对诗中内容进行取舍,可以对诗中的人物和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但是不能随意地胡编乱造。
板书设计
大堰河的形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品读了艾青写给大堰河的诗。现在,我们来听听同学们写的“我和大堰河的故事”。
【三位学生读出他们改写的小故事。教师简要点评】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学生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师上一课我们侧重分析了诗中大堰河的形象。而这是一首抒情诗,在诗中,诗人又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生这首诗中使用最多的是排比的句式。如第4节中的八个排比,这八个排比,具体地写了大堰河繁重的劳动,赞美了她勤劳的品格。
生第4节运用排比句描写大堰河的功劳,我觉得写得很具体。就是排比句的运用使这种描写变得非常具体可感,形象生动,让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大堰河一刻不歇地劳动的身影。
生第4节的排比句是具体地描写了大堰河的勤劳,也可以看出她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和照顾着她的乳儿,也是歌颂她善良的品格的。
师分析得很细致,几位同学的分析正是对这首诗中排比句的运用和它的作用的最好的分析。排比句的运用使内容凝练,又具体丰富。这是从内容上分析的,在诗歌的音韵上有什么效果呢?同学们自己读读第4节,感受一下排比句在音韵上的作用。
生排比的句子句式是基本相同的,很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我觉得读起来很有气势,似乎一气呵成。
生我还觉得像海浪一样,一拨接一拨,一句接一句,很有节奏感。
师同学们对诗歌的感受力很强。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归纳:排比句在诗中的使用能使诗的语言凝练,内容具体丰富,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我们再看看诗中还有哪些诗节使用了排比句,是否也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呢?
生诗的第3节、第6节、第7节、第8节、第9节、第10节、第11节、第12节,全都是运用排比句式。
师这首诗中最主要运用的句式就是排比。除此之外,还有哪种修辞手法在诗中大量的运用呢?
生是反复。
师对。这首诗中还使用了多处反复,既有句子的反复,也有词语的反复。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反复的例子,并且分析它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生在很多的诗节中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包括第1节、第3节、第4节、第6节、第7节、第8节、第10节。
生还有词语的反复。如第10节,“同着”这个词反复使用了五次。第12节中“呈给”这个词反复使用了八次。我认为反复的作用应该是强调吧。
生我觉得反复修辞与排比句式的使用,在作用上有很多的相似点。
师请说说有哪些相似点。
生内容上的铺陈使得内容都很丰富,音韵上都很整齐,节奏感也很强。
生一节诗的开头与最后一句的反复还得令结构上首尾响应,结构可以说是非常完整,像一个完整的圆。
师排比和反复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在表达效果上却有相似处,同学们可以发现,有些地方既使用了反复,那么排比就会伴随着同时出现,如第12节。反复运用“呈给”,也同时使用了排比句,是一连八个句式相似的句子。其他诗节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师全诗大量运用排比句式和反复修辞表达了酣畅淋漓的抒情效果。排比句式与反复修辞的大量使用,使诗人的情感如千里黄河一泻汪洋,势不可挡。我们再次诵读诗,体味诗中的抒情效果。
深入研讨,挖掘主题
师“大堰河”这个极普通极普通的劳动妇女,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地位是极低下了,她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诗人说她的名字只是她村庄的名字,诗人只是根据谐音写了这三个字。但与这三个字同音的字还有很多,为什么诗人就选了这三个字呢?是否还有其深意呢?
生诗人的家乡是浙江,那一带是江南的水乡,河是随处可见的,所以诗人首先想到大堰河的村庄也会有条小河,并以小河命名那个村庄。
师结合地理环境分析,很有道理。
生也觉得是因为河多,令诗人想到大堰河的村庄也有河;但我想诗人也许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河多,也就是说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是很多很多的。诗的倒数第2节的倒数第二句,“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可见,我认为,诗人是歌颂大堰河,也是要歌颂像大堰河一样的许多劳动妇女。
师很有道理。在前面结合地理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提示诗歌的主旨之所在。还有高明的见解吗?
生我觉得诗人是特意选用“河”作为大堰河的名字的。因为在人类产生之初,河流就是孕育人类的。所以我认为诗人特意称大堰河为“河”,是要表达是大堰河般的劳动人民哺育了自己。
师同学们的联想越来越丰富了,都言之有理。
生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刚才突然想到的。倒数第2节诗中有一个词“紫色的灵魂”,“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诗人为什么用“紫色”来形容“灵魂”?
师这个问题问得精彩。同学们讨论讨论,自己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紫色是高贵的颜色,诗人可能是歌颂大堰河高贵的灵魂。
生我觉得是揭示大堰河受欺压。因为紫色是伤痕的颜色,诗人可能是要显示大堰河的不幸,生活艰苦,受人欺凌。
课堂小结
一个“紫色”留给我们这一课的学习一个精彩的结尾,同学们在课后继续讨论吧。可惜诗人艾青几年前已经去世了,不然我们可以写封信与艾青讨论。现在我们只能与他天上的灵魂对话了。
布置作业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抒情诗。选择诗中你认为最富于感情的一段,反复朗读,以求成诵。
板书设计
富有气势,便于抒情
拓展阅读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永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11.17
鉴赏提示:《我爱这土地》一诗作于抗战初期。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新奇,也突兀,不禁令人驻足,令人沉思。诗中的“鸟”是泛指,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吟咏的杜鹃、鹧鸪那样,它是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接着诗中出现了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诗人用上了大量修饰语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情感,形成了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然后用“我死了”,与前面的描写构成强烈的对比,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全诗的结尾,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蓄足了势,唱出了最高音符。这是对祖国深挚之爱的最强音啊!在那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年代,诗人所歌唱的“土地”也就具有了格外动人的力量。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同学们回答这道题时,应再详细一些,可多加分析,不要只列出一两句评价的话。
参考答案:前文有对大堰河形象的细致分析,概括起来说:大堰河是一个勤劳、淳朴、宽厚、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诗中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她品格的尊敬和赞美。
二、命题意图:本诗抒情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叙事抒情。叙事成分以及典型的细节很多,同学们要善于找出这些并加以分析,主要是分析表达了大堰河与“我”的感情。
参考答案:如第4节,集中写了大堰河的勤劳朴实的形象。诗中运用了“在……之后”这一状语格式,而且反复使用,多次强调。在每个状语中都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大堰河辛勤劳动的情景:搭好了灶火,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尝到饭已煮熟了……这些细节体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关心爱护之情。
三、命题意图:排比和反复手法是本诗的重要特色,要找出来并不难,难的是揣摩其表达效果。
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反复手法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其他修辞格也需要了解其表达效果,而不是单纯地了解是哪一种修辞格。
参考答案:《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在娓娓动情的陈述之中,表达了对大堰河深沉的挚爱。全篇不断地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如第4节中的八个排比,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繁重劳动,赞美了她的勤劳品格,另一方面表现出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歌颂了她的美好心灵。这样写,省去了许多笔墨,扩大了诗歌内容和意境上的容量。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节首尾句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0、11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四、略

《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说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诗人通过追忆大堰河短暂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真挚怀念与赞美。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揣摩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情”是诗的内核,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教学本课的一个原则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根据这一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掌握借助叙事抒情的艺术手法和排比、对比、反复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2、通过综合性研究学习,获得诗歌鉴赏的方法。

㈡、过程与方法:

1、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

2、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真挚而深沉的爱,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诗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因而把“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即通过品味典型意象来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定为本课教学重点,而把“体会本诗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将“现代诗歌赏读方法”贯穿课堂,运用朗读法,启思点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生:由于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接受“恩赐”,他们在情感态度方面多以己为中心,他们对母爱熟视无睹,作为老师的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养成感恩的美德。

四、说学法:“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母爱”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一:参读

(“论其诗知其人”,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诗的创作背景后,自由诵读。)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二:试读

1、范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指名读课文,有感情地读喜欢的段落。

(教师对诗歌的节奏、语调、轻重、快慢、情感等加以引导,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味。)

(三)整体感知

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脑子中勾勒大堰河的形象。可投影显示大堰河的人物画像,给学生一点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抽象出人物形象。这样整体感知的训练为后面分析作者在人物中饱含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投影显示“你感觉大堰河是怎样的一个人?”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三:议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四)合作探究

1、搜索意象把握情感

投影出示问题“关于大堰河,作者最为难忘的是什么?”

因为诗歌靠意象表达情感,所以只有发挥联想、想象,在反复诵读中方能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手、笑、哭、梦、泪、灰)

(老师适当点拨,并板书)

投影出示“这些具体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一环节学生分组活动,合作学习,首先找出具体描写的段落,其次运用联想与想象反复诵读,然后仔细体会,挖掘文学背后、细节深处所蕴含的作者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教师巡视检查讨论情况。这个问题及活动的设置,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意识,在互动交流中教师可适当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思维撞击,产生更多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教师总结并板书。

2、探究修辞体会作用

投影出示“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如果说本文重点是“内容上”的探究的话,这个设计就是在本诗“形式上”的探究。如果说重点的设计是“写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难点就是探讨“怎么写”及“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对于这个难点我让学生找出诗中运用修辞的诗句并在反复读中体会,在设想“不用”与“使用”的比较中突破。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四:美读

(饱含讴歌与赞美情感再一次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对比前面的朗读,在读中加深情感的领悟。)

(五)延伸拓展

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找到文章与现实的联系点,抓住这一联系点,让语文回归生活。我设计了“本诗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讲讲你和母亲的故事。”这个问题是把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对母亲的感情的过程。这样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讲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教师可以播放背景音乐,调动学生情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感恩美德,同时也深化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五:比读

(投影出示孟郊《游子吟》比较两诗的异同,并有感情地朗诵。)

(六)布置作业。把“你与母亲的故事”整理成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灰↑笑

↖↓↗

↘↙

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思想感情-----------及作用

↗↑↖

↙↘

泪↓哭

文章来源://m.jab88.com/j/5950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