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下33”,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回顾鲁迅生平;
2、识记并运用“攒、拗、确凿……”等词;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4、口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情感与德育: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下载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下34”,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实施方案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目标: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过程和方法目标: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对童趣,童真的感悟。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具:
黑板,讲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不占课时)
1.看“预习提示”了解作者生平及学习重点。
2.查字典,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菜畦蟋蟀缠络竹筛觅食渊博鼎沸绣像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
(1)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查字典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2)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
[引导](1)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两句)
(2)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百草园)
(3)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4)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1)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2)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3)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4)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1)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1)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2)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3)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55页第2──4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短时间完成)
[引导](1)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2)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3)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4)课后研讨与练习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1)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喜爱)
(2)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依恋)
(3)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1)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2)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作业: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词语:确凿蟋蟀鼎沸桑葚收敛骨髓叵测人迹罕至倜傥
2.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3.学习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学习百草园中景物描写一段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德育目标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童心。
【重点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3.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设想】
1.结合鲁迅童年生活,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考虑,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即可。
3.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4.教学准备:
学生: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多媒体教学课件。
5.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放一段音乐《童年的小摇车》)同学们,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的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2.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6岁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教他的老师是寿镜吾先生,寿老师自20岁考取秀才后,就没有再参加乡试,决定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60年之久。鲁迅对寿镜吾老师很尊敬,他在南京读书、东京留学的时候,每逢回家,常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老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为早上开的花,到傍晚才去采摘。比喻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情景到晚年回忆。
二、题解: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1.“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2.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3.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三、整体感知
1.文章(1-8)叙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0-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9)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启下为主)
2.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衬托关系,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对比关系,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和谐统一的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四、课文研讨之一
1.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①(2)有趣的动植物;②(3-6)神奇传说-美女蛇的故事;③(7-8)雪地捕鸟。
2.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似乎确凿”没有矛盾。前者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这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者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3.第2段作者写了十六种景物:莱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③共性都是静物。
★“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鸣蝉、黄蜂、叫天子。②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③都是动物。
★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①先写动物,后写植物。②有无限趣味的原因: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四件事)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4.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第二,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第三,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4.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5.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作用--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插入美女蛇的故事作用--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
6.课文第7、8段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7.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五、课文研讨之二
1.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2.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让他学更多的知识。他错误地认为是对他过错的惩罚。对百草园的留恋、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
3.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启蒙的地方,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三味书屋的环境;三味书屋的先生;三味书屋里的学习内容。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好的朗读习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4.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
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
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一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
1.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只剩了回忆的时候”(《朝花夕拾》小引)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的生活。文中的语言活泼、形象,很值得同学们学习。
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2.童年与少年时的鲁迅是一个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的孩子。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成长)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3.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课后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904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