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逍遥游》第二课时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逍遥游》第二课时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逍遥游》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庄子。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由于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是怎样的“自由”呢?希望我们能够在《逍遥游》中能够窥见其中的点滴。

二、理解文章内容。

1、听读全文前,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

斥鴳笑之

宋荣子犹然笑之。

2、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

三、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

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

3、本段中其实有一句话可以证明以上的内容,而且这句话是作者写鹏如何大,如何飞至九万里的目的,是哪一句?

明确:“天之苍苍,……亦若是而已矣。”就是说,人们仰而观天,苍苍而无所至极;殊不知九万里高空的鹏俯而下视,也如人们仰视苍天一样。在九万里高空的鹏把地面的人、物看得很渺小,但地面的人或其他小生物看远在至极的高空的大鹏不是一样的渺小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完全泯除了事物的大小。在他看来,世间的万物都是一律平等的。鲲鹏之大,尘埃之小,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4、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板书:蜩与学鸠否定以突出大鹏

四、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1、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明确: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2、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张默生)

板书:蜩与学鸠、斥鴳否定以突出

五、最后看第三板块,齐读朗读第三节。

1、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蜩鸠与大鹏都是有所待,蜩鸠却去讥笑大鹏,这不可取;同样,如果大鹏去讥笑蜩鸠的话,是否可取?

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

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

再如比宋荣子更高一筹的列子,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板书:“知效一官”等四种人否定以突出宋荣子、列子

六、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

1、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确: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板书:“知效一官”等四种人否定以突出宋荣子、列子惋惜以突出

蜩与学鸠否定以突出大鹏惋惜突出

2、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3、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

板书:蜩与学鸠否定以突出大鹏惋惜突出

“知效一官”等四种人否定以突出宋荣子、列子惋惜以突出“至人、神人、圣人”

七、小结: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JaB88.cOm

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板书:

蜩与学鸠大鹏

“至人、神人、圣人”

远胜世俗依然“有待”的绝大自由

世俗很感满足的极小自由

惋惜突出

否定以突出

天人合一的绝对自由

“知效一官”等四种人宋荣子、列子

八、学生讨论: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

1、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世上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才能进而达到“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养亲以尽天年而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俯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而超现实地在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来,“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

2、专家的看法: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

九、课文小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延伸阅读

高二语文《逍遥游》课时教案


《逍遥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近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习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小知(zhì)

斥鴳(yàn)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辩——辨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

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千里具粮各别)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可谓想像奇特。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逍遥游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

————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

1、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逍遥游》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逍遥游》第一课时教案

逍遥游(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落实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大约在公元前369年,“天崩地坼”(李泽厚语)血雨腥风的战国,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当时叫“蒙”的小国,一位思想家带着他的第一声啼哭诞生了,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与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

对于庄子我们并不陌生,高一时就拜读过庄老先生的《秋水》,我想请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语及其意义是否还有同学记得?(望洋兴叹:看到别人的伟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笑话了;现表示被内行人笑话。)

既然并不陌生,我们是否能够遥想一下庄子的形象呢?(答案具有开放性,大致要点:曾垂钓于濮水,曾向监河侯贷粟,曾以卖草鞋为生,著《庄子》“十余万言”[《史记》语],是一位被褐怀王的隐士高人。)

可以让学生多介绍相关的故事。

明确知识: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4、《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鲁迅: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二、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断句: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āo)草芥(jiè)夭阏(è)

蜩蝉(tiáo)舂粮(chōng)蟪蛄(huìgū)大椿(chūn)斥鴳(chìyàn)泠然(líng)万仞(rèn)蓬蒿(gǎo)

三、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存在的疑难问题(字词)。

四、选三个学生读,随时正音,纠正错误,学生初步理解内容即学生谈本段讲了什么。

五、学生再读课文,看图说话。(等于翻译课文)明确:

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

明确: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彭祖——众人;鹏鸟——斥鴳。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明确: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六、附录,以下内容最好在课文梳通中加以落实。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智”。年,寿命。本句意思是说:小智不能理解大智,小寿命不能理解大寿命。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

6、“而彭祖乃公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特,独。匹,比。彭祖,名铿,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到商,年八百岁,故以久寿见闻。全句大意:然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现在却独以长寿闻名。众人还都希望同他齐寿,不是太可悲了吗?

7、“汤问棘也是巳。”汤,商朝的建立者,亦称成汤。棘,汤时的大夫。汤曾向棘询问有关宇宙的道理。原文是: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汤王有“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的话,与《逍遥游》所持的思想一致。庄子肯定性重述其问,也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鹏举万里而图南与斥的“彼且奚适”之问对照,进一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8、“此亦飞之至也”––—这样也就达到了飞翔中最得意的境界。

9、“此小大之辩也”––—这就是小智与大智的区别。

人教版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情分析

该教学班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较薄弱,基础差。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3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评论(0)学时重点

1、熟通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

评论(0)学时难点

1、熟通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逍遥游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活动2【讲授】逍遥游第一课时

二、解题

1.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2.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活动3【练习】逍遥游第一课

检测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奋飞,此指鼓起翅膀。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③抟扶摇而上抟,环旋着向上飞;扶摇,旋风。

④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则,就。

⑤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触,碰。

⑥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到。

⑦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独。

⑧莫之夭阏者阻塞。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劝,勉励;非,非难。

⑩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拼命追求的样子。

⑾之二虫又何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①,这,指示代词;之②,动词,到。

⑿夫列子御风而行╱而御六气之辩驾驭。

⒀宋荣子犹然笑之讥笑的样子。

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即使)这样,那么……

②众人匹之一般人。

③腹犹果然吃饱的样子。

④穷发(fà)之北指草木。

3.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

①水击三千里在水面上,名词活用状语。

②而后乃今将图南向南飞,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4.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表并列。

②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表承接。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而①:表修饰;而②:表承接。

④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表转折。

5.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乘着。

⑦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6.指出下列各句中“也”的用法和意义: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陈述句中表肯定语气。

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句中表停顿。

③南冥者,天池也表判断语气。

7.指出下列各句中“且”的用法和意义:

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再说。

②且适南冥也将。

8.指出下列各句中“夫”的用法和意义:

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指示代词,那些。

②夫列子御风而行发语词。

9.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①而莫之夭阏者没有什么。

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再说,表进一层。

③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

④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此虽免乎行同介词“于”。

10.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冥,通“溟”。

②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

③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④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⑤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⑥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11.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①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③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④奚以知其然也?介宾前置。

⑤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⑥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⑦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12.翻译下列固定结构:

①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不是……吗?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里用得着……呢?

③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还是……呢?表选择关系。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当鹏迁往南海的进修,振翼拍水,水浪远在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译: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因此而更为沮丧。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⑤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至人(庄人认为修养最高之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活动4【作业】逍遥游第一课时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整理、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

4.2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1.探究对“逍遥游”的理解。

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评论(0)学时重点

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评论(0)学时难点

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逍遥游第二课时

一、导入话题: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可见,“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之所在。那么,什么是逍遥游?怎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这是解读本文的一个切入口。下面我就随着“水击三千,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走进《庄子》,走进庄子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

活动2【讲授】逍遥游第二课时

二、探究对“逍遥游”的理解

㈠方法点拨

解读议论文,我们常常采用剥洋葱式的方式,层层剖析,披文见义。《逍遥游》是篇旷世奇文,解读方式自然也不能囿有常规。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从挖掘其思想精髓入手。那么,同学们认为应从哪段开始?(生答:第三段。)

㈡重点探究

1.齐读第三段。(在重点语句下作上记号)

2.思考下列问题:

⑴这一段中,除了圣人、神人、圣人外,还列举了哪几类人?他们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没有?为什么?

明确:一类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或称之以出类拔萃之佼佼者),这四种人自鸣得意,以为生活得很惬意。其实,他们和斥安鸟一样,目光短浅,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一类是宋荣子之徒,其虽比前四种人高明一些,能置世人的赞誉与责难于度外,认请自物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但仍未达到逍遥之境。一类是列子之属,其比宋荣子更胜一筹,御风而行,飘然若仙,不汲汲于利,几近于神,然也未臻逍遥之境界。此三者,一言以蔽之,有所待也。待,就是凭借、依靠之意。德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为利所驱;“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为名所累。那四种人待于功名利禄,宋荣子“犹有未树也”,修养不够,列子“虽免乎行”,仍要“御风而行”。

⑵以上三类人,皆有所待,故不能臻逍遥之境,至此我们才体悟到真正的逍遥就是“无所待”。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无所待”呢?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顺万物之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边无边的境界之中)”,即能顺应自然规律,摆脱一切依赖的限制,进入到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⑶谈谈你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解。

解说:至人,即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李商隐的《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中一个就是“庄周梦蝶”的故事,此故事说明天人合一,万物同化的哲理,即忘掉自我)。神人,即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树功业;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声名地位。(“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尾于涂中。’”此故事说明庄子不愿为功名所累,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桎梏之后的一种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那么这三者是同一境界吗?宣颖在《南华经解》中说“此三句一篇之主也。第一句又三句中之主也”,三者之中,“至人”为最高之境界。能够做到忘掉自我,达到天人合人、万物同化的境界,还谈什么功与名,还谈什么生与死(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

小结:由以上分析可以得之,逍遥游就是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限制,无所凭借,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与物同化,从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状态。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种思想追求,是他在现实困境之中的心灵慰藉。

4.3第三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1、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评论(0)学时重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评论(0)学时难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逍遥游第三课时

三、分析论证思路

1.学生自由读第一、二段。

2.思考下列问题:

⑴第1段中列举了哪几类事物?它们达到了逍遥之境没有?为什么?

明确:鲲鹏、野马尘埃及蜩与学鸠。形体硕大的的鲲鹏腾空而起,乘海风飞上万里高空,可谓雄奇壮丽,然而它须“海运将徙”“去以六月息者也”,这说明它仍“有所待”,没达到逍遥之境。那么,就更不要说“以息相吹”的野马尘埃和“枪榆枋而止”的蜩与学鸠了。

⑵作者举“覆杯水于坳堂之……”的故事,旨在说明什么?有什么目的?

明确:这个故事说明世上万物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之中,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庄子指出,水太浅就浮不起大船,依次推之,风太小就托不起大鹏的翅膀。这说明大鹏展翅高飞,绝云气,背青天,仍有所依靠,仍受到一定限制,只是所依靠、所受限制有所区别罢了。其意图仍在说明大鹏的“有所待”,没达逍遥之境。

评说:在第一段中,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又以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表现出它们目光短浅、毫无自知的可怜与可笑。

⑶“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小知”指野马尘埃及蜩与学鸠,“大知”指鲲鹏。“小知不及大知”总结上文。“小年”指朝菌、蟪蛄、众人(普通人),“大年”指冥灵、大椿、彭祖。“小年不及大年”开启下文。同时,有了这总结上文、开启下文的语句,才使文章的诸多设喻,显得多而不乱,繁而不杂。

⑷“此小大之辩也”有什么言下之意?

注:可以以类比的方式来点拨学生。如学生打架,老师调解纠纷。一人说对方先动口,一人说对方先动手,老师一针见血指出,这只是大小不同罢了。言下之意,两人都有错,都不要为自己辩解。

明确:无论小智还是大智,无论是小年还是大年,它们只是形状、或所占空间、或所占时间的大小、多少不同罢了,皆是“有所待”的,没达到逍遥之境。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它们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达到逍遥之境。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

四、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解说:庄子的思想超凡脱俗,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迥然不同的哲学精神。“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对这种理想中的逍遥,无法用现实的语言来描述,因而只能通过制造各种意象,通过感性的、直观的形式,通过诡谲的语言来表述。因而,其文呈现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特色。下面我们来加以赏析:

㈠借用寓言,生动透彻

庄子的哲学思想,“意出尘出”,超凡脱俗,非逻辑论述所能阐明的,而只有过一些具体的、形象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的的故事,才可以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玄妙的、难以言传的逍遥的精神境界,形象地展示出来,这也正体现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创作原则。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方,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共有一百多个寓言,可称为一部寓言故事集。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思想是一种很好的、也是很特殊的方式,有意会之妙。

㈡想像奇特,意境开阔

读《逍遥游》,让人无不沉浸在庄子所创造的奇幻世界当中。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太空,想像十分奇特,给人一种开阔的境界。丰富的想像使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㈢诗化语言,跌宕跳跃

清人方东树评庄子:“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此说极恰。庄子之文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逍遥游》正体现了庄子这种典型的语言风格,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五、课文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奇幻,文字之跳跃,真可谓妙笔纵横,别具一格,无愧鲁迅先生“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评价。

活动2【作业】逍遥游第三课时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6*逍遥游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6*逍遥游

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时重点

1、熟通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

学时难点

1、熟通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逍遥游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活动2【讲授】逍遥游第一课时

二、解题

1.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2.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活动3【练习】逍遥游第一课

检测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奋飞,此指鼓起翅膀。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③抟扶摇而上抟,环旋着向上飞;扶摇,旋风。

④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则,就。

⑤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触,碰。

⑥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到。

⑦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独。

⑧莫之夭阏者阻塞。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劝,勉励;非,非难。

⑩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拼命追求的样子。

⑾之二虫又何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①,这,指示代词;之②,动词,到。

⑿夫列子御风而行╱而御六气之辩驾驭。

⒀宋荣子犹然笑之讥笑的样子。

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即使)这样,那么……

②众人匹之一般人。

③腹犹果然吃饱的样子。

④穷发(fà)之北指草木。

3.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

①水击三千里在水面上,名词活用状语。

②而后乃今将图南向南飞,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4.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表并列。

②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表承接。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而①:表修饰;而②:表承接。

④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表转折。

5.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乘着。

⑦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6.指出下列各句中“也”的用法和意义: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陈述句中表肯定语气。

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句中表停顿。

③南冥者,天池也表判断语气。

7.指出下列各句中“且”的用法和意义:

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再说。

②且适南冥也将。

8.指出下列各句中“夫”的用法和意义:

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指示代词,那些。

②夫列子御风而行发语词。

9.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①而莫之夭阏者没有什么。

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再说,表进一层。

③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

④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此虽免乎行同介词“于”。

10.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冥,通“溟”。

②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

③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④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⑤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⑥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11.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①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③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④奚以知其然也?介宾前置。

⑤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⑥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⑦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12.翻译下列固定结构:

①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不是……吗?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里用得着……呢?

③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还是……呢?表选择关系。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当鹏迁往南海的进修,振翼拍水,水浪远在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译: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因此而更为沮丧。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⑤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至人(庄人认为修养最高之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活动4【作业】逍遥游第一课时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整理、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⑵徙⑶⑷⑸⑹蜩⑺

⑻⑼舂⑽⑾⑿⒀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4)而征一国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反”通“返”(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

出处

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训俭示康》

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

《逍遥游》

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

出处

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逍遥游》

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

名义

(3)图

例句

出处

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图谋

图穷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

《促织》

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

出处

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

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

《郑人买履》

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

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王忠肃公翱事》

摆、设

(5)穷

例句

出处

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

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训俭示康》

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尽心上》

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889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