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最简公分母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最简公分母》,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最简公分母

与异分母的分数通分类似,通常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字母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
系数取各因式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最高次幂及单独字母的幂的乘积。
注:
(1)约分和通分的依据都是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分式的约分和通分都是互逆运算过程。
甲,乙两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若相向而行,则
小时相遇;若同而行则
小时甲追上乙,那么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倍.
A.
B.
C.
D.
若分式方程
的值为
A.1B.2C.3D.4
下列各式的变形中,正确的是
A.
B.
C.
D.
要使分式
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A.x≠-1B.x≠-2C.x≠-1且x≠-2D.x≠1
分式
的最简公分母是
A.
B.
C.
D.

延伸阅读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公因式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公因式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因式分解。
2、常用的因式分解方法:
(1)提取公因式法:
(2)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3)十字相乘法:(4)分组分解法:将多项式的项适当分组后能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分解。
(5)运用求根公式法:若的两个根是、,则有: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
(2)提出公因式或无公因式可提,再考虑可否运用公式或十字相乘法;
(3)对二次三项式,应先尝试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不行的再用求根公式法。(4)最后考虑用分组分解法。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
①结果必须是整式
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
③结果是等式
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
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
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
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
②确定商式。
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事项: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探索规律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探索规律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一)如增幅相等(此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相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6=6n-2(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
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3+2×(n-2)=2n-1,总增幅为:[3+(2n-1)]×(n-1)÷2=(n+1)×(n-1)=n2-1所以,第n位数是:2+n2-1=n2+1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
三)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给出的数:0,3,8,15,24,……。序列号:1,2,3,4,5,……。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n2-1,第100项是1002-1。
(二)公因式法:每位数分成最小公因式相乘,然后再找规律,看是不是与n2、n3,或2n、3n,或2n、3n有关。例如:1,9,25,49,(),(),的第n为(2n-1)2
(三)看例题:A:2、9、28、65.....增幅是7、19、37....,增幅的增幅是12、18答案与3有关且............即:n3+1B:2、4、8、16.......增幅是2、4、8.......答案与2的乘方有关
即:2n(四)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减去第一位数,成为第二位开始的新数列,然后用(一)、(二)、(三)技巧找出每位数与位置的关系。再在找出的规律上加上第一位数,恢复到原来。例:2、5、10、17、26……,同时减去2后得到新数列:0、3、8、15、24……,序列号:1、2、3、4、5分析观察可得,新数列的第n项为:n2-1,所以题中数列的第n项为:(n2-1)+2=n2+1
(五)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加上,或乘以,或除以第一位数,成为新数列,然后,在再找出规律,并恢复到原来。例:4,16,36,64,?,144,196,…?(第一百个数)同除以4后可得新数列:1、4、9、16…,很显然是位置数的平方。
(六)同技巧(四)、(五)一样,有的可对每位数同加、或减、或乘、或除同一数(一般为1、2、3)。当然,同时加、或减的可能性大一些,同时乘、或除的不太常见。(七)观察一下,能否把一个数列的奇数位置与偶数位置分开成为两个数列,再分别找规律。
三、基本步骤
1、先看增幅是否相等,如相等,用基本方法(一)解题。
2、如不相等,综合运用技巧(一)、(二)、(三)找规律
3、如不行,就运用技巧(四)、(五)、(六),变换成新数列,然后运用技巧(一)、(二)、(三)找出新数列的规律
4、最后,如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则用用基本方法(二)解题
四、练习题例
1:一道初中数学找规律题0,3,8,15,24,······2,5,10,17,26,·····0,6,16,30,48······(1)第一组有什么规律?(2)第二、三组分别跟第一组有什么关系?(3)取每组的第7个数,求这三个数的和?
2、观察下面两行数2,4,8,16,32,64,...(1)5,7,11,19,35,67...(2)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取每行第十个数,求得他们的和。(要求写出最后的计算结果和详细解题过程。)
3、白黑白黑黑白黑黑黑白黑黑黑黑白黑黑黑黑黑排列的珠子,前2002个中有几个是黑的?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常量与变量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常量与变量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对于一个确定的函数关系式,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含有自变量的代数式有意义.
四、函数值
函数值是指自变量在数值范围内取某个值时,另外一个变量与之对应的一个值.
五、函数的表示方法
在表达变量之间关系时,图像法、列表法和解析法是表达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
1.图象法: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优点:可以直观、形象地把函数关系表示出来,从图象中函数的性质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缺点:由图象只能观察出函数近似的数量关系.
2.列表法:用表格列出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表示函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优点:能明显地显示出自变量的值和与之对应的函数值.
缺点:它只能把部分自变量的值和与之对应的函数值列出,不能反映函数变化的全貌.
3.解析法:用自变量x的各种运算构成的式子表示函数y的方法叫做解析法.
优点:简明扼要、规范准确,并且可以根据解析式列表和画图象,进而研究函数的性质;
缺点:有些函数无法写出解析式,只能通过列表或画图象来表示.
【变量间的关系考点分析】
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其它联系密切,应用广泛,因而成为中考热点之一,是历来中考数学的重点和热点,考查这部分以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等形式出现.既有对函数基本知识的考查,也有函数的综合题目.跨越了代数、几何、等多个知识点,囊括了整个初中数学知识和重要的思想方法.特别是近几年涌现出大量设计新颖、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特点的阅读理解题、开放探索题以及函数应用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注重生活实际,善与思考和分析,活用数学知识,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本考点主要集中于基本概念、写变化关系式、观察图象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概念的理解,来考查通过对表达变量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来书写变量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考查学生会阅读图象获取有用信息,弄请图象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语言加以合理地表达;考查学生通过对表达变量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来书写变量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考查学生会阅读图象获取有用信息,弄请图象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语言加以合理地表达.考查学生用表格分析数据关系的能力.能从中提炼信息,发现规律,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变量间的关系知识点误区】
解题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但必须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1.概念混淆
有些同学往往将自变量当成因变量,同时对变化趋势表述不准确.
2.忽视书写要求
有些同学在写出的变化关系式中往往出现以下错误:未分清自变量;写成方程的形式,没有把因变量单独放在等式的左边,自变量与常量放在等式的右边.
3.忽视横、纵轴的意义
在解关于坐标系的问题时,未弄清横、纵轴表示的意义,从而得出了与答案相反的结论.
4.注意两种图象的区别
公路上依次有A,B,C三个汽车站,上午8时,小明骑自行车从A,B两站之间距离A站8km处出发,向C站匀速前进,他骑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5km,若A,B两站间的路程是26km,B,C两站的路程是15km.
(1)在小明所走的路程与骑车用去的时间这两个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设小明出发x小时后,离A站的路程为ykm,请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
(3)小明在上午9时是否已经经过了B站?
(4)小明大约在什么时刻能够到达C站?
如图所示,梯形的上底长是5cm,下底长是13cm.当梯形的高由大变小时,梯形的面积也随之发生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
(2)梯形的面积y(cm2)与高x(cm)之间的关系式为.
(3)当梯形的高由l0cm变化到1cm时,梯形的面积由cm2变化到cm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x度,底角为y度,那么底角度数y与顶角度数x之间的关系式是,其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
在烧开水时,水温达到l00℃就会沸腾,下表是某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记录的数据: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水的温度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时间推移2分钟,水的温度如何变化?
(4)时间为8分钟,水的温度为多少?你能得出时间为9分钟时,水的温度吗?
(5)根据表格,你认为时间为16分钟和18分钟时水的温度分别为多少?
(6)为了节约能源,你认为应在什么时间停止烧水?
一次试验中,小明把一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其下端悬挂砝码,下面是测得的弹簧长度y(cm)与所挂砝码的质量x(g)的一组对应值:
(1)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弹簧的原长是多少?当所挂砝码质量为3g时,弹簧的长度是多少?
(3)砝码质量每增加1g,弹簧的长度增加______cm.
下表给出了橘农王林去年橘子的销售额(元)随橘子卖出质量(千克)的变化的有关数据: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橘子卖出5千克时,销售额是多少?
(3)估计当橘子卖出50千克时,销售额是多少?
下表是小华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
(1)时间是8分钟时,水的温度为;
(2)此表反映了变量和之间的关系,其中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3)在时间内,温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时间内,水的温度不再变化.
2012年1-12月某地大米的平均价格如下表所示,其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当自变量等于时,因变量的值最小.
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2中,随a的增大,S也,其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
公路上一辆汽车以5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行驶的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中,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714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