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语文《蜀相》复习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语文《蜀相》复习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语文《蜀相》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翻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简介: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背景: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字词: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Jab88.coM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练习题:

1、哪两句写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

2、简要赏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的好处.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这两句运用议论,既写出了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意对即可)

3、流露了作者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精选阅读

蜀相高效课堂导学案


352高效课堂导学案
课题:《蜀相》
编制人:姓名:班级:组别: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预习案】
1、作者介绍。
杜甫,字,世称、,自号“”,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而他则被称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锦官城外柏森森:
2)三顾频烦天下计:
3)两朝开济老臣心:
4)出师未捷身先死:
【探究案】
1、本诗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表达什么情感?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最传神的字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训练案】
一、阅读《蜀相》,完成下面的习题。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向往和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深挚而悲壮。
D.尾联表示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概括了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二、阅读诗歌,完成下面习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第三联上下两句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
答:

选修《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选修《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古诗“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构思和反衬的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能力。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以《蜀相》《书愤》两首诗歌为文本,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含英咀华
二.新课导入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他用嘶哑的歌喉和着血泪唱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和诗中圣哲。

他是我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情痴,也是南宋小王朝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曾经空有补天之志,却长恨报国无门。

三.走近杜甫、陆游

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载浮载沉——绝恋沈园——临终示儿

四.披文入情,探讨文本

●整体感知【诵读】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情感。

●【文本探究】

1.一个标题——《蜀相》;2.两个“诗眼”——“寻”“愤”;

3.三个人物——杜甫、陆游与诸葛亮

五.问题延伸

从杜甫、陆游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内涵: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来源于读书人对社会、民族、国家前途深切的关怀。(悲天悯人、惩恶扬善、揭露黑暗、反对征伐、歌颂治平……)

●途径:出官入仕成了士子自我实现的惟一通道。(孔子周游列国、科举、终南捷径、干谒诗)

●理想破灭的表现

①“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殉道死节:(怀石投江的屈原、被诛灭十族的方孝儒、为文化守节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一轮圆月照天心”的李叔同)

②“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逍遥放旷:(不愿“留骨而贵”“将曳尾于涂”的庄子;“拟把疏狂图一醉,赢得青楼薄幸”柳永;“穷途之哭”的阮籍)

③“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坚韧自持。

总结:一个民族没有天才是可悲的,有了天才而不加崇敬的民族是可怜的奴隶之邦。

(此为该课案设计的中心问题。选修与必修是否应该有区别?如何区别?)

六.课堂检测(通过示例,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答题能力和技巧)

怎样理解《蜀相》颔联中“自”、“空”二字的意蕴?并尝试比较《蜀相》和《书愤》中的“空”字的运用。

(参考答案:两字同义,有“徒然,白白的”之意。碧草萋萋,无人欣赏;黄鹂婉啼,无人倾听。乐景写哀情,反衬了寂寞、凄凉之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步骤:①解释字义。②解释句子。③明确表现手法。④分析表达效果。)

七.课后作业(巩固)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高二语文下册《师说》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下册《师说》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唿!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煳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简介: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背景: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着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字词: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0.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3.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5.犹且:尚且。

练习题:

l.下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六艺经传(zuàn)贻(yí)

B.句读(dòu)苌弘(cháng)聃(rán)

C.阿谀(yú)授之书(sòu)蟠(fán)

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

2.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3.下列各句中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高二语文《鹊桥仙》复习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二语文《鹊桥仙》复习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二语文《鹊桥仙》复习学案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翻译:

秋云多变,流星传恨,牛郎织女在七夕渡天河相会。

秋风白露在秋天相遇,胜过了人间无数的儿女情长。

温柔情感如水,美好时光如梦,不忍回顾各回鹊桥两头的路。

如果双方的感情是坚贞不渝的,又何必执着于朝夕相守。

简介:

《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江苏高邮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

背景:

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

字词:

(1)鹊桥仙: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2)纤云: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3)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4)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5)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6)忍顾:怎忍回视。

(7)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610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