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突破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必要的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以适当的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同时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总归纳能力。
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建议:
(1)由《乔家大院》剧照,引出明清时代的晋商,引入本节内容。
(2)“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一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乡村的商业活动和古代商人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四民月令》中内容,使学生明白在乡村中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对于“古代商人的活动”这部分内容,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让学生阅读教材后,整理出古代商人的活动。
(4)第三目主要讲述了古代“市”的发展。需要按照教材顺序整理出从秦代到明清“市”的发展过程。在讲述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市”的繁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5)“商人重利轻离别”一目,主要讲到商人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发达的古代商运,以及客商的风险三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现有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奔波、艰苦的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与商人生活相关名著,激发学生的兴趣。
(6)“商业都会的崛起”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商业都会的发展情况。需要按照教材顺序,介绍从战国到清代商业都市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清《盛世滋生图》”,向学生介绍清代苏州城的商业繁荣情况。
教学建议:
(1)由《乔家大院》剧照,引出明清时代的晋商,引入本节内容。
(2)"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一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乡村的商业活动和古代商人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四民月令》中内容,使学生明白在乡村中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对于"古代商人的活动"这部分内容,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让学生阅读教材后,整理出古代商人的活动。
(4)第三目主要讲述了古代"市"的发展。需要按照教材顺序整理出从秦代到明清"市"的发展过程。在讲述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市"的繁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5)"商人重利轻离别"一目,主要讲到商人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发达的古代商运,以及客商的风险三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现有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奔波、艰苦的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与商人生活相关名著,激发学生的兴趣。
(6)"商业都会的崛起"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商业都会的发展情况。需要按照教材顺序,介绍从战国到清代商业都市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清《盛世滋生图》",向学生介绍清代苏州城的商业繁荣情况。
点击下载://files.eduu.com/down.php?id=272087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历史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Ⅱ教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概述古代中国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业都会的兴盛以及著名商帮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3.描述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感受商业的流动性与活跃性。
一、“市”的形成与发展
1、秦代:管理“市”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严格管理。
3、南北朝时代:有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其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①“草市”作用显著,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②“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①“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也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②“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二、商业都会的兴盛
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都市因商业的集中而繁荣,“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3、王莽执政时期(新朝):①王莽曾经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
②有“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和成都,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4、唐代:①长安的市已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商业区;②洛阳市场的规模远超长安;③扬州也曾经“雄富冠天下”;④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都会。
5、宋代:都市商业繁盛。①汴京商市异常繁荣,②“夜市”连着“晓市”,③还有定时的“庙会”集市。
6、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和盛泽镇非常繁盛,著名的四大名镇是: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三、著名商帮
明清时期,出现以同一地域为纽带的会馆和商帮,其中,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2、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3、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4、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www.
一、选择题。
(C)1、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A)2、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B)3、“凡市,以日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朝这种政策反映出
①市有严格的空间限制②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③本质上体现出政府的抑商政策④夜市的繁荣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B)4、下列对“草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②政府对“草市”未实行行政管理
③“草市”在唐代逐渐演变成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
④宋代的“草市”已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C)5、“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场景发生在
A、汉都长安B、唐都洛阳C、宋都东京 D、元都大都
(B)6、下图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三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由小说说描写的情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施复夫妇是机户②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明代手工业还比较落后④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③④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
(B)7、阅读下图,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的主要不同是:
①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②商业繁荣③出现了“夜市”
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⑤长安城是“棋盘格”结构,东京城是“回”字形结构
A、①③④⑤B、①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④
(D)8、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①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②出现了按地域集成的商帮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④打破了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③④
二、材料题。
9、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用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
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要遵循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文章来源://m.jab88.com/j/532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