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上册《点击新材料》学案粤教沪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上册《点击新材料》学案粤教沪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点击新材料》学案粤教沪版

随着人们对物质属性的深入研究,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他们也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并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m.JAb88.cOm

一、纳米材料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nm=10-9m纳米材料尺度:1~100个纳米1、特点当材料的微粒小到纳米尺寸时,材料的性能就会发生显著变化。黄金的纳米颗粒黄金2、应用工业、农业、能源、环境保护、医疗、国家安全等方面钻石电脑芯片马铃薯生命无限延长将煤炭中的原子重新排列向沙子中加入一些微量元素,并将原子重新排列土壤、水和空气的原子重新排列细胞老化时一个分子一个分子地制造出来新细胞

二、超导材料1、特点当温度降到一定时,材料的电阻变为零的特性称为超导体。2、应用前景广大,若用来输电可节约能源和材料。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电流引线高温超导列车三、形状记忆金属1、特点有些合金在加热时能像弹簧一样拉长和扭曲,冷却后保持这个形状不变;当再次加热时,他们又恢复到被拉长或扭曲的形状。(1)单程记忆(2)双程记忆(3)全程记忆某合金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又能恢复低温相形状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变为形状相同而取向相反的低温相形状形状记忆合金在较低的温度下变形,加热后可恢复变形前的形状,这种只在加热过程中存在的形状记忆现象称为单程记忆。2、应用记忆合金属管的接头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上的半球形的网状自展天线。先把天线在低温下折叠成一小团,放在卫星或飞船里发射或升空后,太阳的热量使它从发射的折叠状态展开成半球形的工作状况。

如图:四、隐形材料1、特点能将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大部分吸收掉,反射回去很少2、应用飞机、坦克等重要军事目标或武器上隐形战斗机是利用新型的隐形材料制成的重要军事武器,涂有隐形材料的战斗机能将雷达发射出的无线电波大部分吸收掉,反射回去的却很少,使雷达变成了“睁眼瞎”.而普通飞机反射回去的无线电波信号很强,雷达接收屏能接收到,因此能显示出普通飞机的存在态。1、纳米:长度单位,1nm=10-9m2、超导材料:电阻为零的材料。3、形状记忆合金:加热后能随意拉长和扭曲,冷却后形状不变;再次加热可恢复到原来形状。4、隐形材料:能吸收电磁波。除了本节所介绍的新材料外,你还知道哪些新材料?

相关知识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五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学习根据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计划、准备实验器材等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4.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基本规律的雏形。
重点实像,理解物体在凸透镜焦距、二倍焦距之内外的成像规律。
难点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教具演示
学生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
1.有关凸透镜的一些名词:光心、焦点、主光轴、焦距
2.请学生看图解说
介绍我们实验中将用到的凸透镜的焦距。强调实验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不会随凸透镜移动而改变。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了解凸透镜。
1.光心:光心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O)
2.焦点:平行光经凸透镜会聚的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F)
3.主光轴:过焦点和光心的直线叫主光轴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f)
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
(1)凸透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叫它
(2)那么通过它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
(3)用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是放大的
(猜猜看,试试看)
指导学生看学案上的箭头。你会观察到什么样的像?移动凸透镜,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相同,像的情况怎么样
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定有学生答:放大镜
学生进入物理学习的情境中。在活动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引导他们提出来)
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像的大小不同,像的正倒也不同
指导性的活动,使学生可能会考虑到成像与焦距有关
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有一段时间去找原因
2.猜想
猜猜看:这些结果与因素有关
3.制定实验计划
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
指出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可不受光具座限制,可不用它,自己选择实验器材
让学生汇报设计的方案计划
提示: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是不同含义。只有当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计划
选择同学们提出的方案,自己小组内讨论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案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求
(1)不管用何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物距、像距、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2)想办法得到放大、缩小、等大的三种情况的像
学生自由实验学生可能很难发现虚像
指导实验: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会观察到?
(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有发生
(先猜,后试试)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探究活动(预测)
5.组汇报数据、初步分析数据
学生汇报数据
学生小结
三.思考与作业课后练习:2,3,4,一课一练
四板书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名词
1.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2.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条件:物体放在大于2倍焦距(U2f)2.当物体靠近凸透镜(U↓),像远离凸透镜(V↑),像变大。
3.当物体放在2倍焦距(U=2f),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三.放大镜
放大倍数:凸透镜越凸,放大倍数越大。

课题第六节透镜与影像(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眼睛的光学原理
2、知道照相机、望远镜的光学原理
重点知道眼睛的光学原理、照相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光学原理
难点照相机、望远镜的光学原理
教具演示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我们的眼睛为什么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呢?
同学们外出秋游,总想照张相留个影,你想知道照相机是怎样给你留影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简介眼球的构造,说明眼睛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
1、近视眼:眼的屈光能力过强。
近视眼镜:凹透镜
2、远视眼(老花眼):眼的屈光能力太弱。
老花镜:凸透镜
二、照相机
镜头:凸透镜
成像原理: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三、显微镜和望远镜
由两个凸透镜或一凸一凹两个透镜组成
三.思考与作业一课一练
四板书一、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简介眼球的构造,说明眼睛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
1、近视眼:眼的屈光能力过强。
近视眼镜:凹透镜
2、远视眼(老花眼):眼的屈光能力太弱。
老花镜:凸透镜二、照相机
镜头:凸透镜
成像原理: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三、显微镜和望远镜
由两个凸透镜或一凸一凹两个透镜组成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认识物质的一些性质(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2、知道物质具有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硬度等性质
3、能够按物质的性质区分物质。
重点物质具有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硬度等性质
难点能够按物质的性质区分物质
教具演示条形磁铁、铁片、磁带磁盘、电学演示箱、糖水盐水、竹筷、铁汤勺、指南针
学生各型号的铅笔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有很多种,他们的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能不能通过P72的四个图指出:
1、这些物体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2、他们都具有哪些特点?
从而使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多样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物质的磁性质。
磁性质学生们应该有所了解,演示磁铁吸钉,出示各种利用磁性制成的物品:如指南针、磁盘等。
让学生开动脑筋想想还有什么物体是利用磁性制成的?
如:电话、磁悬浮列车等。
二、物质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1、导电性
进行“活动1、2”,说明有些物体具有导电性,而且导电性有强弱之分。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酸碱盐溶液、大地等
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塑料、干木柴、纯净水等
半导体:导电性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如硅、锗等
2、导热性
进行“活动3”,说明有些物体具有导热性,而且导热性也有强弱之分。
热的良导体:容易导热的物体,如金属
热的不良导体:容易导热的物体,如橡胶、木柴、竹子等
三、硬度
通过“活动4”学习如何比较物体的硬度。
课堂练习:P78-课外活动

课题第二节测量物体的质量(2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
2.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重点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教具演示铁钉、铁锤、木桌、木凳、托盘天平、硬币、乒乓球、一杯水、彩色挂图等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回答
二教学过程设计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81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天平的使用
A.盘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C.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小结:(在板书中小结)
进行“活动1”和“活动2”,学习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观察实物
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
三.思考与作业如何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一课一练
四板书第七章第一节质量
一.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000进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P82

课题第三节密度(2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重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具演示
学生天平(带砝码),木块2个,铁块2个,量筒,水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15100.5
木块210200.5
石块11042.5
石块2208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P90-2
5.小结
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与速度的物理意义对比说出密度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完成练习
三.思考与作业P90-3,一课一练
四板书第三节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5.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课题第四节点击新材料(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几种新材料

重点知道几种新材料的性质
难点知道几种新材料的性质
教具演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现在,为了适应不同行业、不同规格的需要,各种新材料曾出不穷,他们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点击这些新材料。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纳米材料
特点:小
二、超导材料
特点:电阻几乎为零
三、形状记忆合金
特点:能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原状。
四、隐形材料
特点:能避开雷达等工具。
五、其他新材料
如:液晶
三.思考与作业一课一练
四板书一、纳米材料
特点:小
二、超导材料
特点:电阻几乎为零
三、形状记忆合金
特点:能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原状。四、隐形材料
特点:能避开雷达等工具。
五、其他新材料
如:液晶

课题第五章第一节认识分子(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知道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难点知道分子大小的数量级
教具演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会“水滴石穿”呢?铁铲永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走进花园,在较远的地方我们就能够闻到花香,这是为什么呢?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物质的组成
简介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提问:这个猜想对吗?你认为呢?
2、分子:自然界中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任何物体,无论它们的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介绍我国关于物质组成的理论:五行说。
二、分子的大小
简单介绍“活动”的内容,体验分子的大小
指出分子的直径数量级10-10m

强化感受练习:P99-1、2M

三.思考与作业一课一练
四板书一、物质的组成
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2、分子:自然界中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任何物体,无论它们的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二、分子的大小
直径数量级10-10m

课题第二节“解剖”原子(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什么是原子。
2、了解原子的结构。
3、知道微观世界物质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知道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难点知道分子大小的数量级
教具演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
2、分子有多大?
分子是世界上最小的微粒吗?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原子:一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是组成分子的更小微粒。
介绍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说明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提问:原子是世界上最小的微粒吗?
二、电子、质子与中子
介绍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发现及相关的实验。
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带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三、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汤姆生的糕点式结构:错误
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正确。证明实验:a粒子散射实验
四、原子的结构
原子——电子(-)
原子核(+)——质子(+)——夸克——???
中子——
五、微观世界的尺度
三.思考与作业一课一练
四板书一、原子:一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是组成分子的更小微粒。
二、电子、质子与中子
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带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三、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汤姆生的糕点式结构:错误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正确。证明实验:a粒子散射实验
四、原子的结构
原子—电子(-)
原子核(+)—质子(+)—夸克—???
中子—
五、微观世界的尺度
课题第三、四节飞出地球、宇宙深处(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地心说、日心说和万有引力定律。
2、知道宇宙的构成。
重点知道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难点知道分子大小的数量级
教具演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晚上,我们抬头可以看到茫茫星空,你知道头顶上的宇宙有多大吗?你想不想飞出地球,去看看地球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就带大家“飞出地球”,到“宇宙深处”去看看。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古人的宇宙图景。
二、地心说和日心说
1、地心说(托勒玫)
2、日心说(哥白尼)
三、万有引力定律与飞出地球
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及三个宇宙速度
了解到要飞出地球,甚至是太阳系,宇航器就必须具备有第一甚至第二、第三宇宙速度。
四、宇宙的构成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和外形新
光年(l.y.):光一年走过的路程
1l.y.=9.4605×1020m
光年是长度单位
三.思考与作业一课一练

四板书一、古人的宇宙图景。
二、地心说和日心说
1、地心说(托勒玫)
2、日心说(哥白尼)
三、万有引力定律与飞出地球
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及三个宇宙速度四、宇宙的构成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和外形新
光年(l.y.):光一年走过的路程
1l.y.=9.4605×1020m
光年是长度单位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教学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们怎样区分声音(续),1课时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五节,习题课,1课时。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段组成,是按照声音的“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来安排的。通过四个活动以及讨论、看图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板书: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①.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②.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③.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④.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
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4,让学生归纳:
板书: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把声音显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5,让学生归纳
板书:3.示波器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

4、声音的传播条件
①.活动2: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不相同,空气的效果最差,木杆的效果最好)
②.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2-7,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③.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
教师提问: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板书: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5、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结合观察图2-7),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板书: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2)V固>V液>V气

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结合图2-11,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
板书: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完成P29的“自我评价与作业”的No.1.2.3.4.5.6.

五、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在探究有些问题时,探究方案的设计,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的科学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这恐怕是刚系统地接触科学探究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可作专门的训练,以达到纠正,提高的目的。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会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和调节弦乐器的音调,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安排,是通过实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即以实验为基础,而不要求具体的数量关系。本节安排了二个活动、一个信息浏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音调,知道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难点】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刺耳;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
板书: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调的概念,知道物理学中的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2、活动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将刻度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另一端,拨动刻度尺,使尺上下振动,听它发出的声音。改变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也就改变了它振动的快慢,它发出的声音有变化吗?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体会两种情况下声音的变化。
3、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体会,学习频率的概念、单位,知道“1HZ”的含义。
4、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归纳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波形比较频率,进一步理解频率的含义,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
2、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了解生活中与声音的音调有关的现象,了解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的频率范围和不同的动物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记住:人的发声频率大约是85~1100HZ,人的接收频率是20~20000HZ。
3思考: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

三、怎样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活动2: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1、按照课本图2-20组装仪器
2、提问:如何调节弦的张紧程度?
如何调节弦的长短?
3、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注意控制变量),并完成填空。
5.思考:课本32页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五、巩固练习
1、课文P34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响度因素;会用声音的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安排,是通过实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即以实验为基础,而不要求具体的数量关系。本节安排了二个活动、一个信息浏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乐音,知道乐音的三要素,并能用这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提问:什么是音调?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引入新课:我们还可以用响度和音色来区分声音的不同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强弱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响度的含义、意义。我们通常说声音的强弱不同、大小不同,用物理语言来说,就是响度不同。
活动1: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1、在发声的录音机喇叭上撒些小纸屑,观察喇叭在不同响度时,小纸屑的振动情况。教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2、用手轻按自己喉部的两侧,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让学生比较两种情况下手的感觉。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3.教师讲解振幅的概念,知道其含义。可结合课文P35图2-27的用波形比较振幅来帮助同学们认识振幅,比较振幅。
4、通过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归纳,得出结论。并完成P35的文中填空。
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5、启发: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有关,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吗?
例如:弹拨琴弦时,琴弦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6、教师:结合实例及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体会,归纳出声音的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6,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及零分贝的规定。
7、思考:“响鼓还要重锤敲”是什么道理?

(二)、声音的品质
活动3: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
1、让学生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
教师提问: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让学生回答。
2、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7,学习音色的概念,决定因素。知道不同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三)、乐音的含义及其三要素
指导学生结合本节的学习过程,自学这部分内容。形成认识:我们正是根据这些特性都能区别不同声音的。
(四)巩固练习“自我评价与作业”;

【反思】
本节的教学主要是乐音的三要素,同学们学习的效果较好,基本上都知道三要素是什么及其影响因素。但在运用这三要素进行声音的区分时,有的弄不清楚是利用的哪个要素。对这一点,下节课要举例进行解释,区分声音时,有时三者都不同,关键是认识到主要因素的区别。例如,敲击瓷器辨别好坏,它发出的声音音调和音色都不同,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调,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色,我认为这里主要是利用音色来判别,因为好的与坏的,其自身结构发生了变化。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与建筑及音乐的关系;了解超声的一些应用;知道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和防治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通过阅读和查询,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一些应用,通过阅读和活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声现象感兴趣,有自豪感;能查找资料了解超声波的应用;能自觉保护声环境。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声音与建筑、音乐、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应用。本节内容分为四部分,本节教学方式主要以阅读讨论和讲解相结合为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超声和次声及其一些应用;2、知道噪声的防治途径。
【教学用具】立体声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实验、讲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它的一些特性。当人们掌握了声音的知识后,就可以有目的地利用和控制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板书:2.3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与建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声音与建筑的关系,知道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都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它们都是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
(二)声音与音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
1、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语言。
2、对声音的研究也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3、结合P41的图2-37,知道“双耳效应”的作用及“立体声”的形成。
(三)听不见的声音
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学超声和次声。它们都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控制和减少烦恼的噪声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知道噪声的概念、现代城市的主要噪声源及控制和减少噪声的三个途径。
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四、巩固练习:当堂完成本节的自我评价和作业。
五、反思:文中对次声的应用没作介绍,可向学生适当补充一些这方面的信息。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集【粤教沪科版18份】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教学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们怎样区分声音(续),1课时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五节,习题课,1课时。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段组成,是按照声音的“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来安排的。通过四个活动以及讨论、看图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板书: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①.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②.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③.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④.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
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4,让学生归纳:
板书: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把声音显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5,让学生归纳
板书:3.示波器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

4、声音的传播条件
①.活动2: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不相同,空气的效果最差,木杆的效果最好)
②.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2-7,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③.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
教师提问: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板书: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5、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结合观察图2-7),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板书: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2)V固>V液>V气

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结合图2-11,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
板书: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完成P29的“自我评价与作业”的No.1.2.3.4.5.6.

五、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在探究有些问题时,探究方案的设计,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的科学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这恐怕是刚系统地接触科学探究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可作专门的训练,以达到纠正,提高的目的。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会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和调节弦乐器的音调,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安排,是通过实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即以实验为基础,而不要求具体的数量关系。本节安排了二个活动、一个信息浏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音调,知道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难点】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刺耳;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
板书: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调的概念,知道物理学中的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2、活动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将刻度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另一端,拨动刻度尺,使尺上下振动,听它发出的声音。改变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也就改变了它振动的快慢,它发出的声音有变化吗?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体会两种情况下声音的变化。
3、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体会,学习频率的概念、单位,知道“1HZ”的含义。
4、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归纳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波形比较频率,进一步理解频率的含义,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
2、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了解生活中与声音的音调有关的现象,了解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的频率范围和不同的动物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记住:人的发声频率大约是85~1100HZ,人的接收频率是20~20000HZ。
3思考: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

三、怎样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活动2: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1、按照课本图2-20组装仪器
2、提问:如何调节弦的张紧程度?
如何调节弦的长短?
3、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注意控制变量),并完成填空。
5.思考:课本32页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五、巩固练习
1、课文P34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响度因素;会用声音的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安排,是通过实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即以实验为基础,而不要求具体的数量关系。本节安排了二个活动、一个信息浏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乐音,知道乐音的三要素,并能用这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提问:什么是音调?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引入新课:我们还可以用响度和音色来区分声音的不同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强弱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响度的含义、意义。我们通常说声音的强弱不同、大小不同,用物理语言来说,就是响度不同。
活动1: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1、在发声的录音机喇叭上撒些小纸屑,观察喇叭在不同响度时,小纸屑的振动情况。教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2、用手轻按自己喉部的两侧,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让学生比较两种情况下手的感觉。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3.教师讲解振幅的概念,知道其含义。可结合课文P35图2-27的用波形比较振幅来帮助同学们认识振幅,比较振幅。
4、通过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归纳,得出结论。并完成P35的文中填空。
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5、启发: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有关,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吗?
例如:弹拨琴弦时,琴弦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6、教师:结合实例及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体会,归纳出声音的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6,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及零分贝的规定。
7、思考:“响鼓还要重锤敲”是什么道理?

(二)、声音的品质
活动3: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
1、让学生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
教师提问: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让学生回答。
2、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7,学习音色的概念,决定因素。知道不同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三)、乐音的含义及其三要素
指导学生结合本节的学习过程,自学这部分内容。形成认识:我们正是根据这些特性都能区别不同声音的。
(四)巩固练习“自我评价与作业”;

【反思】
本节的教学主要是乐音的三要素,同学们学习的效果较好,基本上都知道三要素是什么及其影响因素。但在运用这三要素进行声音的区分时,有的弄不清楚是利用的哪个要素。对这一点,下节课要举例进行解释,区分声音时,有时三者都不同,关键是认识到主要因素的区别。例如,敲击瓷器辨别好坏,它发出的声音音调和音色都不同,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调,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色,我认为这里主要是利用音色来判别,因为好的与坏的,其自身结构发生了变化。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与建筑及音乐的关系;了解超声的一些应用;知道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和防治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通过阅读和查询,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一些应用,通过阅读和活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声现象感兴趣,有自豪感;能查找资料了解超声波的应用;能自觉保护声环境。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声音与建筑、音乐、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应用。本节内容分为四部分,本节教学方式主要以阅读讨论和讲解相结合为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超声和次声及其一些应用;2、知道噪声的防治途径。
【教学用具】立体声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实验、讲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它的一些特性。当人们掌握了声音的知识后,就可以有目的地利用和控制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板书:2.3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与建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声音与建筑的关系,知道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都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它们都是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
(二)声音与音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
1、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语言。
2、对声音的研究也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3、结合P41的图2-37,知道“双耳效应”的作用及“立体声”的形成。
(三)听不见的声音
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学超声和次声。它们都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控制和减少烦恼的噪声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知道噪声的概念、现代城市的主要噪声源及控制和减少噪声的三个途径。
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四、巩固练习:当堂完成本节的自我评价和作业。
五、反思:文中对次声的应用没作介绍,可向学生适当补充一些这方面的信息。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295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