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革命烈士诗两首》探究感悟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革命烈士诗两首》探究感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探究

1、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第一节写出了革命者面临的是坚贞不屈与苟且偷生的考验。

人在这里指坚贞不屈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里的叛徒。一个声音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朗读这节诗应注意紧锁、敞开对比的语气。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读出敌人引诱革命者投降的语气。

2、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M.JaB88.coM

第二节讲革命者坚定的选择。渴望表现了革命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深深地知道是说彻底地、真正地懂得。革命者决不能为了活命而向敌人屈膝投降。

3、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第三节表达了对革命蓬勃发展,扫荡黑暗世界的热烈期望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这句的意思是:为了坚守革命气节,宁愿献出生命,让革命的烈火把这样的牢狱连同自己一起烧毁。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说的是自己在革命烈火中,在革命者的流血牺牲中,得到永久的生命。

感悟

①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

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写出了儿子出生时祖国和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到处荒芜,兵荒马乱,而孩子长大了也要像父亲一样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和众多革命者一起拯救这片土地。

②今夜,我要与你永别了。满街狼犬,遍地荆棘,给你什么遗嘱呢?我的孩子!

第二节直接写今夜,我要与你永别了。表现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满街狼犬是指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和特务们。遍地荆棘是指当时的社会现状,人们生活在一块没有安全感的土地上。

③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第三节:春天是播种、耕耘、希望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父亲希望儿子永远都满怀希望地参加革命,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奋斗。

编辑推荐

《古诗两首》探究感悟


探究感悟

1、泉眼无声息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开头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头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花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蜻蜓早已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花相依相偎的情景。

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首句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仅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着几重山了,不远了,暗示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4、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5、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四句写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毛泽东诗词两首》探究感悟


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分别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试概括《七律长征》的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3、说说《清平乐六盘山》的意思。

作者站在象征长征胜利的六盘山顶,站在中国工农红军从战略转移走向抗日战场的转折点上,充满了积极乐观的壮志豪情。

上阕是对长征胜利的总结。作者以豪言壮语入诗,抒发了红军要开赴抗日前线、保卫国家的坚定决心和急切心情。

下阕是对未来前景的展望。这里边包含着共产党当时发动群众、团结抗战的政策思想和一定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远大预见和坚强自信。

纵观全词,结构自然,语言质朴,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感情浓郁,意蕴深远。

感悟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这两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②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胜利,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

③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里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苍龙:一种凶神。《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此句画龙点睛,道出了整首词的意义和思想。今日长缨在手,表示了革命力量的强大,这里边包含着共产党当时发动群众、团结抗战的政策思想和一定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远大预见和坚强自信。

《革命烈士诗二首》备课资料


《囚歌》

叶挺被捕入重庆中美合作所,对威胁利诱全然不理,于渣滓洞集中营二号牢房壁上,大书一首《囚歌》,以表心志: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鲜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名将。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生平

■北伐时他连战连捷,从团长被破格提为少将

■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当了两天的总司令

叶挺,原名为询,字希夷。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阳县一个农家,父亲开过药铺,到南洋打过工。他从小过着贫寒的生活,养成勤俭朴实的作风。7岁时,他上了刚由私塾改成的小学,15岁时考上了免费的惠州蚕业学校。辛亥年受广州起义影响,他带头剪辫子而入狱一次。此后,他感到救国应从军,于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五年时间逐级升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和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在校期间,他喜欢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黑暗的军阀式教育中向往新思想的光明。

1917年,叶挺回广东后不久参加粤军。1922年,他任孙中山的警卫团二营营长。翌年,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叶挺率部苦战,保护孙中山和宋庆龄脱险。1924年,孙中山为了培养国民党的军事人才,亲自决定让叶挺去苏联学习。他先入东方大学,受到李大钊和同学中共产党员的影响。翌年,他又与聂荣臻等人进入军事学院,在那里提出入党要求并得到批准。

1925年秋,周恩来、陈延年领导的中共广东区委,经过争取得到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同意,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独立团(起初番号为第三十四团),派刚回国的叶挺担任团长。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叶挺率独立团作为先锋首出湘南,连战连捷,一路攻下武昌。他以团长职务被国民政府破格提为少将。随后,该团扩编为两个师,他任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南昌起义时,他率部作为主力,部队受挫后潜往香港。同年12月,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任总司令。两天后,广州起义失败。组织上对叶挺有不适当处分,调他到莫斯科学习后又对其进行批判。叶挺一气之下出走西欧,与党脱离关系。

背景

■在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

■“革命好比爬山……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

叶挺脱党后到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旅欧五年后回到澳门。国民党要人们得知后纷纷送礼拉拢,叶挺一概拒绝并积极寻找共产党。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马上赶到延安。毛泽东主持为他召开欢迎大会。会上,叶挺激动地说:“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险,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

叶挺受中共中央的委托,以非党员的身份向国民党交涉,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并担任军长。

在皖南抗日前线,新四军副军长、中共东南局书记项英用对党外人士的眼光看待叶挺,两人关系不融洽,国民党乘机挑拨。毛泽东却一直要求项英等尊重叶挺。周恩来亲自出面劝说后,叶挺为顾全大局还是留下工作。1941年,国民党在皖南围攻新四军军部的危急关头,毛泽东致电决定全军由叶挺指挥。叶挺对中央的信任非常感激,率军血战,最后奉命去谈判时被国民党扣押。经中共中央长期交涉,他于1946年3月获释。

出狱第二天,叶挺便致电中央请求再次入党,两天后得到批准。1946年4月8日去延安时,因飞机在大雾中撞山遇难。

故事

■1955年授衔时,陈毅对叶剑英感叹说:“若是叶挺同志还在,就该有两个叶帅了!”

■毛泽东、朱德等经过长期实践,提出适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一整套独特的原则。但是,就我军历史的延续性来讲,这里面也应该包含叶挺在军事上的开拓和探索

任何一支军队的历史都有着继承性,如同子体都脱胎于母体。尽管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军队正式诞生日,但此前的叶挺独立团已经奠定了组织基础,而北伐时期在武昌城下等一系列血战中也已积累了战争经验。

叶挺从军的时代,正是中国军事制度的新旧交替之际。在他的同学大都为军阀服务的时候,他却把才能献给了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军队的事业———他使军事与最先进的政党相结合。

应该承认,叶挺从正规军校中没有学到适合共产党军队进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作战时硬打硬拼吃了亏。这在全党都缺乏军事经验的时候,也不能过于苛求前人。毛泽东、朱德等后来经过长期实践,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一整套独特的原则。但是,就我军历史的延续性来讲,这里面也应该包含叶挺在军事上的开拓和探索。讲人民军队的建设,不能忘记这位虽然只正式当过两天“总司令”、未等到授元帅衔就不幸遇难的北伐名将。

■陈炯明叛变时,叶挺手持一支“花机关枪”,为当时已怀孕的宋庆龄杀出一条血路

■北伐时有人说:“打仗千万不能后退,小心叶挺的手枪!”

叶挺从小就喜好练拳习武,此后又是多所军校的正规科班出身。他不仅精通陆军业务,作战时还身先士卒。1923年,陈炯明进攻广州总统府时,叶挺率兵先掩护孙中山脱险,随后亲自手持一支“花机关枪”(即冲锋枪)扫射叛军,为已怀孕的宋庆龄突围打开通路。

在北伐战争开始后,双方部队火力均不强,叶挺强调遇敌后就猛烈射击,然后迅速冲进敌阵将其打乱,乘其未及整顿再长途追击,后来总结成“猛打、猛冲、猛追”。他鼓励部队向前冲,对那些临阵退缩者毫不留情地执行战场纪律。当时,一些学生兵上了战场怯场,别人都告诫说:“打仗千万不能后退,小心叶挺的手枪!”后来的红军一向能以少胜多,其中继承了叶挺铁军的这种战斗精神,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叶挺被押往重庆时,手持一盏油灯,他说这是因为“天还未明”

■叶挺遇难,毛泽东伤感不已,将其在延安的两个儿子接到家中安慰说:“我的家也是你们的家。”

叶挺救过孙中山夫妇,又是北伐名将,在国共两党中都享有盛誉。国民党一再拉他,而且许以高官厚禄,但走上革命道路后的叶挺,从没向国民党的威逼和利诱屈服过;另外,虽然叶挺在党内受过委屈,也走过弯路,但依然执著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叶挺被扣押。随后,他被解往上饶牢房,接着又关入桂林一个潮湿的山洞中。他为表示抗议拒绝理发。一年多后,蒋介石认为他尝够了苦头可能会被软化,下令押往重庆。据当时的军统特务头子沈醉记载,叶挺下飞机时头发胡子都很长,手持一盏油灯。别人问白日为何举灯,叶挺回答说天还未明,对国民党的黑暗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叶挺先被送进“优待室”,蒋介石当面劝他“悔过”,陈诚还许以战区副司令长官之职。叶挺断然拒绝,只要求释放被囚的新四军人员。蒋介石恼羞成怒,又把他关入“中美合作所”单独监禁。后来,叶挺曾在特务监视下被流放到恩施、桂林等地,对国民党给的钱拒绝领取,只向朋友借生活费,并说明将来共产党会归还。有的国民党高官到监房探问他日后想干什么,叶挺说,如果能恢复自由,“第一件事就是申请中共中央恢复我的党籍”。他出狱时,解放军各战区都发来贺电。可惜一个月后,叶挺与夫人及一子一女不幸遇难。毛泽东得知后伤感不已,将叶挺在延安的两个儿子接到家中安慰说:“我的家也是你们的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这是年青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士陈然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在狱中留下的题为《我的“自白书”》的著名诗篇。

陈然,1923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抗战爆发后,他随家人流亡到湖北宜昌等地。1938年夏,15岁的陈然在鄂西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剧团”。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初,在中共南方局文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在重庆参与筹办了《彷徨》杂志,引导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1947年7月,重庆地下党决定编印《挺进报》,他先任《挺进报》特支组织委员,后任书记,负责报纸的油印工作。

1948年4月22日,由于叛徒的出卖,陈然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被囚禁于军统白公馆监狱。国民党特务对他使用了老虎凳等种种酷刑,他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两腿受了重伤,但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在狱中,他把从国民党高级将领黄显声那里得到的消息写在纸条上,秘密传给难友,被称为“狱中挺进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监狱时,他和难友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亲手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28日,陈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重庆渣滓洞附近的大坪刑场,牺牲时年仅26岁。他以自己的生命履行了对党的庄严誓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斗争到底!”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2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2”,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2、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目标1、2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想

从国庆55周年入手,简单介绍渣滓洞的情况导入课文。学生通过写诵读脚本指导朗诵,小组朗诵展示。最后由一新闻引发思考,换起学生爱国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再过三天就是我们祖国55岁的生日了。在这55年里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为了中国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渣滓洞的那段历史。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监狱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

该监狱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最多时达七百余人。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作了一面红旗。红旗做好以后被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重庆解放时高举红旗冲出去。可是早在8月24日,蒋介石就秘密下令:一旦重庆不保,第一是炸毁兵工厂和重要电力设备,第二是屠杀关押的全部政治犯。于是这场震惊中外的集体大屠杀就开始了,从1949年9月到11月29日一共293人惨遭杀害。这些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诗篇的同时,还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的追求。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革命烈士诗二首》。

二、诵读

1、以你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2、选你喜欢的一首诗写诵读脚本,并用它指导你的朗诵。

3、小组展示,评选出最棒的在全班展示。

4、老师展示诵读脚本并朗诵

5、分组朗诵

6、你认为这两首诗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三、荆楚在线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刘长风杨峰洲)荆州中山公园景点“渣滓洞”竟出现如此一幕:游客只要投入硬币,就能让“美蒋特务”鞭打“革命烈士”。请你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为了追求一己之私,置民族感情于不顾,这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是对革命者的侮辱。如果没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怎能容忍这种形式的历史再现呢?胜利果实来之不易,祖国的希望、民族的事业、振兴中华的责任都落在我们的肩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五、课外拓展

读《红岩》一书

查资料收集革命诗篇。

革命烈士诗二首——《囚歌》《我的“自白”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革命烈士诗二首——《囚歌》《我的“自白”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革命灵魂,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甘为共产主义献身的革命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课后题目的要求。

教学重点

领会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革命烈士诗二首》是革命烈士叶挺将军和陈然同志在狱中写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忠心耿耿,英勇顽强,坚定机智,最后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在狱中面对死亡,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写下了动人的诗篇。这两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囚歌》。

㈠揭题、解题:

《囚歌》是叶挺同志1942年11月21日写的。(出示《囚歌》)“囚”是什么意思?“囚歌”是什么意思?(囚,被囚禁的人。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㈡简介作者:

叶挺:广东惠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因负伤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同年4月8日自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㈢录音范读。

㈣讲读《囚歌》。

1.讲读第1节。

①指名读第1节。划出一组对比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这两句用什么和什么对比?(用“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作对比)

诗中“人”指什么样的人?“狗”又是比喻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把叛徒比作狗?(作者把叛徒比作狗,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

“门”和“狗”各自比喻什么?

“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分别是什么意思?(“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出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

②敌人对待革命者和叛徒各持什么态度?从诗句中哪两个词语中年看出来?(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从“紧锁”和“敞开”看出来)(板书:紧锁敞开)

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意图是什么?从诗中找出有关诗句。(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一个声音”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他们高叫:“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爬”字有什么含义?(让革命者屈膝投降,当叛徒)

③指名连贯说说体会。

④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⑤这一节揭露了什么?(揭露了敌人对革命者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和丑恶嘴脸)

⑥从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者的处境怎样?(板书:面对威逼)

2.讲读第2节。

①轻声

读第2节。思考: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者态度怎样?

②讨论思考题。(革命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敌人的卑鄙目的,不怕威逼利诱,革命的气节坚定不移)

③革命者想不想得到自由?哪个词反映了他的心情?作者为什么渴望自由?(作者想得到自由,从“渴望”一词看出作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因为革命者有了自由,便可以投入人民革命的洪流;有了自由,就可以更有力地参加埋葬蒋家王朝的战斗)

④但是,作者深深地知道什么?(板书:深知)

⑤“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句反问句,意思是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样写强调了决不能为了活命而向敌人屈膝投降)(板书:怎能)

⑥这一节写什么?表现了什么?

⑦教师小结。(结合板书:立场坚定)

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讲读第3节。

⑴自读课文,并思考:

①“地下的烈火”和“活棺材”分别比喻什么?(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②“永生”是什么意思?(永久的生命,指革命者的理想气节永存世间)

⑵讨论思考题。

⑶齐读“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理解“烈火”与“热血”的含义。(烈火,指革命的烈火。热血,指革命者的流血牺牲)

⑸从“应该”“永生”等词语中看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节中还有哪些词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板书:一齐、应该、永生、甘愿献身)

⑹联系整节思考:“有一天”指什么样的一天?(革命胜利的一天,也是准备自己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一天,也是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崩溃的一天)

⑺试讲诗意。

(作者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燃烧起来,把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边同自己一起烧毁。我虽然在革命斗争中牺牲了,但我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万古长青,永世长存的)

⑻这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愤慨,坚信革命必胜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

(五)、总结学法:读全诗-理解重点词语-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三、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囚歌》。

2.回顾学习《囚歌》的过程:

读全诗-理解重点词语-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二、学习《我的“自白”书》

1.按上述自学步骤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读全诗。结合正音。

⑵讨论第1节。

①“带血的刺刀”指什么?

②“沉重”、“高高”这两个词说明什么?

③“任”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作者什么态度?(任,由着,听凭。说明革命者坚贞不屈的坚强意志)

④“自白”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作者什么态度?(自首,向敌人投降。这里的“自白”加上引号,表示不是敌人的要的那种自白)

⑤诗中哪句话直截了当地回绝了敌人的诱降?

⑥试讲整节的意思。(任凭敌人的严刑拷打,铁镣紧锁,都动摇不了革命者的坚强意志。即使用那带着革命鲜血的刺刀对着我的胸口,我也决不自白,因为“我不需要”用“自白”换“自由”)

⑦这节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质?

⑧这节主要讲了什么?(革命者不怕严刑拷打,严词拒绝写自白书。板书:受刑不自白)

⑨有感情朗读第1节。

⑶讨论第2节。

①这里的“人”是谁?“高贵的头”指什么?(人,指革命者。高贵的头,指崇高的理想,坚强的革命意志,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

②“怕死鬼”是指哪种人?(贪生怕死的叛徒)

③作者拒绝自白的原因是什么?(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④“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第2节最后为什么用感叹号?(强烈表达了作者不自白的决心)

⑥学生试讲整节意思。(革命者不能在敌人的迫害之下丧失革命气节,只有贪生怕死的叛徒,才会乞求反动派给予的所谓自由。对于志坚如钢的革命者来说,毒刑拷打算不了什么,即使死亡来临,也决不会自白)

⑦这节表达了作者什么品质?(结合板书:宁死不低头)

⑧感情朗读第2节。

⑷讨论第3节。

①“魔鬼的宫殿”指什么?(比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②“放声大笑”什么?“死亡”有几层意思?(死亡有两层意思:自己的牺牲和蒋家王朝的末日来临)从这句你看出什么?

③“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又是指什么?

④“高唱凯歌”表明了什么?(结革命必胜的信念)

⑤试讲诗意。

⑥齐读第3节,说说这节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板书:高歌葬敌人)

⑸轻声读全文,说说题目中为什么加引号?

⑹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待敌人需要的“自白”的态度怎样?决不乞求“自由”-决不低头-宁死不写“自白”书-笑看蒋家王朝灭亡-高歌迎接胜利)

⑺感情朗读全诗。

三、总结全文。

这两首诗共同表达了烈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用词造句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m俰z刵gk僫gqigmgugu乶c俰k僶ddx妌gtili刼

()()()()()()()()

二、形近字组词。

拷()棺()囚()刑()躯()烈()渴()低()

烤()馆()因()形()驱()列()喝()底()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为人进出的门为狗爬出的洞地下的烈火活棺材高贵的头魔鬼的宫殿

四、写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1.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2.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3.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4.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板书设计:

革命烈士诗二首

紧锁敞开高叫(面对威逼)

渴望深知怎能(立场坚定)

一齐应该永生(甘愿献身)

受刑不自白

宁死不低头

高歌葬敌人

诗两首(2)


诗两首(2)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

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

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

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

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

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

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

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

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

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圃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

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

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

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


在《女神》时代那一阵强烈、亢奋的情感喷发之后,郭沫若进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这时,他对过去曾以涌溢的热情歌唱过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艺术诱惑。

在当时的中国,郭沫若是宇宙意识最强烈的作者。不同于当时的一些青年作者困惑于人生究竟的奥秘,常常陷进自造的烦闷、焦虑和悲绪。郭沫若在生命沉思中调动起丰富的审美想像力,他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对应物──夜空。

在他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恒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许变换!/美哉!美哉!/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而《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则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 平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洁净的想像世界的图画。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诗的第2段至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像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像,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一定是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因而牛郎织女可以双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在诗人郭沫若的心灵视野中,天上的世界对应着地上的世界。当地上的世界给他留下眼儿泪流心中作呕的印象:游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写了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1、诗两首


主备

二备

累计(1)课时,共计()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1、诗两首—乡愁

教学日期

年月日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2、理解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过程

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

态度

领悟诗歌的主旨,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

(多媒体出示小诗)“……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简介作者:

(多媒体展示)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老师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畅谈自己离开家离开父母时的感受,触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了解诗人诗作的风格特点。

结合教师的诵读提示,自由朗读本诗

划分节奏和重音

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把握诗的情感

互读评价

全班齐读

聆听

配乐朗读

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引入课堂教学

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这样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品、贴近诗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通过节奏和重音的把握,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情感内涵

现代诗歌的学习,朗读是走进诗歌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读,读熟、读透。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

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照这首诗,写一首题为《童年》的诗歌。

认识本诗中,作者情感的载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理解不同人生阶段乡愁的不同含义

学生思考

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学习象征手法的作用

思考诗中数量词的的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

齐唱《我的中国心》

分析诗中不同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表达,是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构思特点:作者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品味现代诗中形容词、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触动学生爱国之情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家国之思

教学反思

海大演讲即席赋诗余光中岛城续写《乡愁》

演讲时应海大学子之邀续诗:

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昨天,诗人余光中应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作题为《诗与音乐》的讲座,并朗诵了《乡愁》等十多首诗作以及英文诗歌。在与海大学生对话交流时,他还现场续写了一段“乡愁”: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让在场的1000多名学子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

20分钟写成乡愁

昨天,余光中教授透露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他当年写出那首著名的《乡愁》,只用了20分钟。看到现场学生发出一阵惊叹,余教授称,写这首诗时,他44岁,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写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氏诗作风味各异

《乡愁》可以说是余光中教授的“招牌菜”,但听了余光中教授朗诵的他的其它诗作就会发现,他的“店”里有许多风味不同的“菜”,有历史的、有古典的,有调侃的,还有环保的,风格多变,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如《甘地纺纱》,铿锵壮阔,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如《等你,在雨中》,则细腻柔绵。

压轴朗诵的是余光中的《民歌》,他先是自己朗诵,第二遍请大家一起应和,应和的句子是“也听见。”“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当余光中的声音与众人的声音相应和,此时此刻的“民歌”都仿佛是从大家的内心唱出,整个讲坛回荡着诗歌的力量。

人物简介

左手为诗右手为文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余光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涉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之为“四度空间”,他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是当代诗坛健将兼批评家、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有人称余光中“左手为诗,右手为文”,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人物对话

想写一首《青岛》

昨天,3名幸运的海大学生获得了与余光中教授对话的机会,余光中教授幽默、精彩的回答再次折服现场的听众。

海大学生:您的“乡愁”现在还有吗?

余光中:写《乡愁》时我离开大陆20年,感慨比较多,诗里带点淡淡的哀愁。自1992年至今,我多次回大陆来,而且一年比一年的次数多。今天,我就在“这头”。我去过北京、成都、厦门、大连等很多都市,希望将来也能写一首《青岛》。

海大学生:您写过“小时候”,写过“后来”和“现在”,如果续写“将来”,您会怎么写呢?

余光中: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温家宝总理访美曾引用《乡愁》

2003年1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纽约,与华侨相聚言及台湾省,他感慨不已: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场合,中国总理引用余光中的著名诗句《乡愁》,拉开了他首次正式访美的帷幕。本已流传甚广的《乡愁》,因为被温家宝总理引用,流传得更广了。

五年级语文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五年级语文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棺、叛、乾、坤、罕”,会写“囚、躯、棺、叛、逆、颠、罕”。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练、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和尊严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两首诗艺术上的不同风格

2、学习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了解他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战士在与敌人作斗争时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用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诵读欣赏两首革命烈士的诗。

2、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囚歌》,体会创作意图

1、学生互相交流诗题的含义

师:“囚”字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2、揭题、解题

(1)师: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

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出示叶挺图片。

(2)师:大家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请向大家介绍。

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的高尚品质。

补充:叶挺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同时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5月,在皖中(安徽中部)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初,日军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将敌击退。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入狱,在狱中写下有名的“叶挺囚歌”。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1946年3月4日获释。

说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那个战乱不休的年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适当地补充介绍一些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能体会叶挺将军英勇的革命壮举。

3、自由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2)初步解决疑难问题。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精读感悟,深入学习

1、指名读《囚歌》一至四行。引导学生体会“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2、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再指名连贯说说体会。

(“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走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

3、从这四行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者的处境怎样?

(敌人对其威逼利诱,一面是释放,给与自由的承诺,另一面则是酷刑的折磨。)

4、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怒对叛徒的厌恶的感情)

教师小结:这四行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和丑恶嘴脸。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选择哪一条路呢?作者在五至八行诗里明确地作了回答。

5、轻声读五至八行,思考: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者态度怎样?

(革命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敌人的卑鄙目的,不怕威逼利诱,革命的气节坚定不移)

7、第四、五行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自由的态度?

(作者想得到自由,从“渴望”一词看出作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

8、体会关键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我渴望着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一句表现了什么?

板书:坚贞不屈

说明:第1节诗,教师抓住几组鲜明的对比,展开教学。重点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中,“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由于鲜明的反差,形成了诗的独特风格。只有引导学生了解这种对比的写法及其意义,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深深的内涵。

9、自学第二节,总结学法

(1)出示自学提示:

读全诗——质疑——理解重点词句——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2)自读课文、讨论交流:你觉得这一小节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3)师:“有一天”指什么样的一天?“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

(4)试讲诗意。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维护了谁的尊严?

师:作者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燃烧起来,把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一起烧毁,他虽然在革命斗争中牺牲了,但他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万古长青,永世长存的。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愤慨,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

小结:这是被囚革命者的信念、意志、人格、生命价值的记录。

《诗两首》 习题精选


《诗两首》习题精选

[文笔精华]

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艾青

[自主积累]

1.给加黑的字注音。

嘶()哑喉()咙汹()涌

2.根据拼音写汉字。

fǔ()烂悲fèn()坟mù()

3.简答。

《乡愁》中,诗人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意象来表达浓浓乡愁的。

4.文学常识填空。

(1)《我爱这土地》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_人,著名___________。

(2)《乡愁》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地方)诗人。

[阅读探究]

(一)课内精读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5.联系当时形势,“暴风雨”指什么?

6.诗中“悲愤”“激怒”等词表现了什么?

7.诗中写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应该怎样理解?

8.结尾一节有什么作用?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课外拓展

给太阳

艾青

早晨,我从睡眠中醒来,

看见你的光辉就高兴;

——虽然昨夜我还是困倦,

而且被无数的恶梦纠缠。

你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

照在我久未打开的窗上,

把窗纸敷上浅黄如花粉的颜色,

嵌在浅蓝而整齐的格影里,

我心里充满感激,从床上起来,

打开已关了一个冬季的窗门,

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

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

于是,我惊喜看见你:

这样的真实,不容许怀疑,

你站立在对面的山巅,

而且笑得那么明朗。

我用力睁开眼睛看你,

渴望能捕捉你的形象,

多么强烈,多么恍惚,多么庄严!

你的光芒刺痛我的瞳孔。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

你把快乐带给人间,

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

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

你是时间的锻冶工,

美好的生活镀金匠;

你把日子铸成无数金轮,

飞旋在古老的荒原上……

假如没有你,大阳,

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

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

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

我爱你像人们爱他们的母亲,

你用光热哺育我的观念和思想——

使我热情地生活,为理想而痛苦,

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带走。

经历了寂寞漫长的冬季,

今天,我想到山巅上去,

解散我的衣服,赤裸着,

在你的光辉里沐浴我的灵魂……

10.作者为什么热情地讴歌“太阳”?

11.“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诗中“太阳”有什么象征意义?

14.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你把快乐带给人间,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请仿照这样的句式,再仿写一个句子。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你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真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

(一)阅读链接(2005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题)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赵丽宏

果然,你喜欢那几株腊梅了,我的来自南方的朋友。

你的钦羡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我的书桌上,停留在那儿株刚刚开始吐苞的腊梅上。你在惊异:那些看上去瘦削干枯的枝头,何以竟结满密匝匝的花骨朵儿?那些看上去透明的、娇弱无力的淡黄色小花,何以竟吐出如此高雅的清香?那清香不是静止的,它无声无息地在飞,在飘,在流动,像是有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一首无形无韵然而无比优美的诗。腊梅的清香弥漫在屋子里,使我小小的天地充满了春的气息,尽管窗外还是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都深深地陶醉在腊梅的风韵和幽香之中。

你久久凝视着腊梅,突然扑哧一声笑起来。

假如下一辈子要变成一种植物的话,我想做一株腊梅。你呢?

你说着笑着就走了,却留给我一阵好想。假如,你真的变成一株腊梅,那会怎么样呢?我默默地凝视着书桌上几株腊梅,它们仿佛也在默默地看我。如果那流动的清香是它们的语言的话,那它们也许是在回答我了。好,让我试着来翻译它们的语言,你听着——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族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么?

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么?

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的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为了在万物肃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地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你能么?

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你才被世界注目。即便是花儿盛开之时,你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卉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好花须得绿叶扶,这样的格言与你毫不相干。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绿叶扶衬着竞相开放,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记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

假如你问我:那么,你们何必要开花呢?

我要这样回答你:我们开花,绝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然,我们的傲骨里也蕴藏着温柔的谦逊,我们的沉默中也饱含着浓烈的热情。这一切,人们未必理解。你呢?

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

哦,我的南方的朋友,我把腊梅向我透露的.一切,都写在这里了。当你在和煦的暖风里读着它们,不知道你还会不会以留恋的心情,想起我书桌上那几株腊梅。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

15.读完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

16.作者在文中所赞美的腊梅,具备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17.作者所阐述的腊梅开花的原因是什么?

18.文章倒数第二段写道:“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就是作者的朋友,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理由。

19.文章的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新题链接(2005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题)

20.下图是北京申奥会徽,请仔细观察,用一句话概括其象征意义及内涵。

[创新写作]共鸣中挥笔、放飞思想的小鸟……

21.回想从小到大,你一定也有过离开家乡的日子,你在旅途中会有淡淡的乡愁吗?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要求:400字左右,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参考答案

1.sīhóuxiōnɡ

2.腐愤墓

3.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1)《艾青诗选》艾青浙江金华诗人(2)余光中台湾

5.抗日战争。

6.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憎恨。

7.表现了愿意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和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

8.收束全诗,点明主旨,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感情。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热爱和愿意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10.因为它给人安慰,给人温暖,给人光明。

11.比喻和拟人;赋予阳光以生命,将阳光比作“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写出了早晨阳光的金黄、明丽,表现出了对光明和温暖的向往。

1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13.象征着光明和温暖。

14.温暖带给人间,即使是最贫困的人,也在心里感受到你的温暖。

15.借梅花吟咏人生,启迪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16.①坚忍顽强。②奉献牺牲。③忍受寂寞。

17.我们开花,绝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18.①想,只有像腊梅那样,经过风雨和严寒的磨砺与锻炼,人生才会完美。②不想,因为做腊梅太辛苦、太寂寞,有时不被人们所理解。

19.作者高度赞美了腊梅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不论人们是否留恋,都一如既往,展示自己的“风韵和清香”,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作者在写腊梅的同时,也在写我们的人生。

20.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extPart

《诗两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体会这两首诗的写作特色。

【导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导学难点】

体会这两首诗的写作特色。

【课时】2课时

【预习导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笑(nì)沐浴(mù)祷告(dǎo)并蒂(dì)姊妹(zǐ)

莲蓬(péng)菡萏(hàn)(dàn)攲斜(jī)荫蔽(yìn)

2.解释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沐浴:洗澡。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3.朗读这两首诗,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4.把你阅读课文时不理解之处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母亲爱孩子,但作为孩子,应该怎样爱自己的母亲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歌《金色花》,看看在他的笔下,孩子是怎样爱自己的母亲的?

二、泰戈尔简介。(多媒体投影)

泰戈尔(1861一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三、检查预习。

见预习1、2.

四、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指名朗读,评价。

3.齐读。

五、探究质疑: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

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3.为什么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讨论并归纳:

因为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做了好事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而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他说:“你这坏孩子?”

讨论并归纳:

因为妈妈找不到孩子,是多么着急。何况一整天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讨论并归纳: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六、再次朗读《金色花》,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课外作业:

以“我为妈妈做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要求:有新意,有文采,有丰富的想像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冰心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让我们沿着她铺起的爱的长途,感受她内心对母亲至真至纯的感激和爱。

二、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

1919年9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1921年发表的《笑》,委婉地抒写了洋溢在心中的对于生活的爱,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2年,发表《往事》。这组散文叙写了童年时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后来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这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研读课文:

1.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

讨论、明确:

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2.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

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二看红莲

环境: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

心情:不适意,徘徊(为什么徘徊呢?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在风雨中的红莲是不是也会凋零呢?一起读一下三看红莲)

三看红莲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雨势并没有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3.理解最后一节的含义及作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

五、拓展延伸

1.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以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2.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教学反思】

诗两首基础练习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两首基础练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课诗两首

基础练习

一、你是一个专注的倾听者吗?

(仔细听材料,朗读三遍,完成答题。)

1.分析语言尤其要注意什么?

2.什么是意象?

3.评价写作技巧要注意哪些方面?

4.把握作品思想内容要从哪两方面入手?

5.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不超过15字。

6.材料中说“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请写出一首这样的唐诗,并注明作者。

7.材料中针对意象举例,“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请再举一例,说明某种意象在诗歌中常表达的情感。

二、你也能做一个真诚的朗诵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就是要在反复的吟诵中入文、入情,在音韵的抑扬顿挫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请你在理解这两首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尽量调动内心情感的积淀,朗诵诗歌。

提示:《我爱这土地》缓慢,悲愤,激昂,沉郁,坚定。

《乡愁》深沉,徐缓,低回,哀婉,如怨如诉。[来源:学。科。网Z。X。X。K]

用“/”给下列句子画出停顿;用“·”标出重音;用“↗”或“↘”分别标出上扬语调或下降语调。

例如:

1.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4.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6.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三、写好字,写准字。

有些同学,能够很流利地背诵诗歌,但是提起笔就犯了难----总是有几个字词跟笔尖过不去,老写错。为此,请你认真读课文,注意那些易错的字词,然后关上课本,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词语,再打开课本用心订正。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的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着的土地,

这永远着我们的的河流,

这无地吹刮着的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乡愁》:……乡愁是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浅浅的海峡

四、知人论世。

要准确把握思想内容,就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这是“知人”;了解作品写作的社会状况,这是“论世”,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关于作品蕴含的一些深层情感,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请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艾青和《我爱这土地》的写作背景,了解余光中和《乡愁》,尽可能的全面一些。

1.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2.余光中和《乡愁》:

五、整体感知。

1.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抒发了;《乡愁》咏叹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六、解读意象。

抒情是诗歌的写作目的,抒情的方式很多,其共同点就是借助特定的形象表达特定的情感,所以,想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首先就要准确地解读诗歌中的意象。

例如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一边》,其中的“山”与“海”的形象就不单单指自然界的高山、大海,在此之外还象征了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挫折,美妙奇幻的人生理想。

解读课文中两首诗歌的意象,完成下列练习。

《我爱这土地》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2.“土地”、“河流”、“风”、“黎明”这都是我所歌唱的对象,作者为分别加了哪些修饰语?根据这些修饰语,请你概括诗人所要歌颂的是什么?

3.诗歌中的“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乡愁》

4.诗歌把浓浓的乡愁寄托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上?

5.诗歌中的几个形象的顺序可不可以前后调换?为什么?

6.请注意诗歌中的这些词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看来作者的乡愁也不见得就很深嘛,不然,为什么不用“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实践与探究

一、品读诗歌之美。诗歌是文字的精灵,其中的美妙怎可忽略?

我们可以从它的音韵、节奏、用词、形象、构思等等方面品读。请用“《……》美在……。”这个句式写话。例如:

《我爱这土地》美在“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写出了鸟儿奉献一切的决心。

好!该你来了!

《》美在。

《》美在。

《》美在。

《》美在。

《》美在。

《》美在。

二、分析诗歌结构。优秀的诗歌一定会有一个内在节奏,节奏就会表现为诗歌的整体结构,解读诗歌的结构也是读诗的一个有效方法。

1.《我爱这土地》只分两节,两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2.《乡愁》的四节看上去很整齐,第四节的开头为什么要多出一个“而“字?这四节是并列关系吗?

3.阅读下面这首看似前言不搭后语的“颠倒诗“,相信你读完最后一句,就能感慨诗歌表达了。

认真刷脸,

仔细洗牙,

走上台灯,

打开房间,

走进了门

关掉楼梯,

脱去被窝,

爬进衣服,

闭眼睡觉。

因为爸爸刚才答应我:

周末

绝不加班,也不出差,

看我和小狗在院子里赛跑。

比较《我爱这土地》与这首“颠倒诗”的结构方式,分析归纳两诗结构的相同点,并请你给这种结构方式命名。

4.请你结合课本第二十四课的《诗经两首》,其中《蒹葭》与本课的《乡愁》结构方式很相似,请你也来分析归纳两诗结构的相同点,并给这种结构方式命名。

三、妙笔生花。读别人的诗,写自己的情。

1.泰戈尔说:“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艾青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一位小学生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要飞过田野来到草原。我看到天的尽头是和草原尽头在连着,我会听到动听的牧羊歌,声音是那么嘹亮,那么动听。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好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翠色入流,轻轻流入云际。”

你说“假如我……”

请以“假如我……”为开头,写一首小诗,传达你对生活的感悟。

2.优美的歌曲配以优美的画面就是“MTV”,优美的诗篇配以优美的画面就是“诗歌TV”,下面是给《乡愁》的第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编写的“诗歌TV”拍摄文字脚本: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摇晃着,映照着他湿润的双眼。窗外,月光清冷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张邮票,信封上,写着母亲的名字----他会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依偎母亲怀抱的温馨?是倾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依恋,还是应答母亲日日家门口的翘盼?……

他粘贴的哪里仅仅是一张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的遥遥思念;他邮寄的哪里仅仅是一封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赤子之心!

请你在《乡愁》的另外三节中任选一节,编写“诗歌TV”拍摄文字脚本。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张艺谋哦!

《诗两首》练习答案

基础练习

一、朗读材料:(朗读三遍,完成答题。)

面对优美诗篇如何去鉴赏呢?我认为要在下面几点下工夫——

1、分析语言

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注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2、分析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的具体艺术形象。如“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把握诗词的意象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3、评价写作技巧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三个方面: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等。

4、评价思想内容

首先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如辛弃疾在抗金前线出生入死,南归后又遭到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慨情绪慨。另外,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国力衰微,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我们只要充分调动感觉器官,准确把握的诗的意象,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乐其所乐,苦其所苦,在感情上与作者达到共鸣,凭借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去拓展诗歌的意境,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审美享受,这样,我们都能成为品读诗歌的高手。

1.注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2.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的具体艺术形象。

3.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4.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时代的风貌。

5.怎样鉴赏诗歌。

6.略7.略(答案不一定用原文,意思明确、完整即可。)

二、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4.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6.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三、(略)

四、1.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0年去台湾。。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于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五、1.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热爱;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眷恋。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不可以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阂他个人难以改变。

六、1.诗人把自己比作“鸟”,却和古典诗词中鸣翠柳的黄鹂.啼血的杜鹃等大异其趣。他没用“珠圆玉润”、“啁啾”、“婉转”等词,而是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喉,是颇具匠心的。诗人将自己与鸟为一体,试想,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里怎能听到或听出”珠圆玉润“的叫声?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执着的爱。

2.作者歌颂的是遭受蹂躏、屈辱和践踏,饱经忧患的祖国,永不屈服而且永远充满希望的祖国。

3.一个热爱祖国,心甘情愿为祖国奉献出一切的人。(意思明确即可)

4.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5.不可以,因为这是时间推移的过程,也是感情加深的过程。

6.“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是形式上的小窄矮浅,实质上隔开了千重山万重水,难以穿越,才更令人悲伤。

实践与探究

一、(略)

二、1.第一节作者将自己假设为一只为灾难的现实和美丽的理想而歌唱的鸟,第二节是对全诗的概括,以设问的形式使全诗的主题得以升华。

2.“而”字表示转折,意味着乡愁内涵的转变,前面是家愁,现在是国愁。

3.一个小孩子盼望爸爸放下繁忙的工作与孩子相处的愿望。

两首诗的结构特点是前面铺陈渲染,结尾点明原因和主题。命名略,优美雅致即可。

4.两首诗的结构特点是每一节诗歌句式相似,内容层层推进,反复咏叹,情深意长。

三、(略)

诗两首-乡 愁


学科

语文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2、理解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过程

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

态度

领悟诗歌的主旨,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

(多媒体出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简介作者:

(多媒体展示)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畅谈自己离开家离开父母时的感受,触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了解诗人诗作的风格特点。

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引入课堂教学

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这样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品、贴近诗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老师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

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结合教师的诵读提示,自由朗读本诗

划分节奏和重音

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把握诗的情感

互读评价

全班齐读

聆听

配乐朗读

认识本诗中,作者情感的载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理解不同人生阶段乡愁的不同含义

学生思考

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学习象征手法的作用

通过节奏和重音的把握,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情感内涵

现代诗歌的学习,朗读是走进诗歌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读,读熟、读透。

分析诗中不同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表达,是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构思特点:作者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思考诗中数量词的的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

齐唱《我的中国心》

品味现代诗中形容词、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触动学生爱国之情

1、背诵这首诗。

2、仿照这首诗,写一首题为《童年》的诗歌。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家国之思

演讲时应海大学子之邀续诗:

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昨天,诗人余光中应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作题为《诗与音乐》的讲座,并朗诵了《乡愁》等十多首诗作以及英文诗歌。在与海大学生对话交流时,他还现场续写了一段“乡愁”: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让在场的1000多名学子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

20分钟写成乡愁

昨天,余光中教授透露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他当年写出那首著名的《乡愁》,只用了20分钟。看到现场学生发出一阵惊叹,余教授称,写这首诗时,他44岁,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写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氏诗作风味各异

《乡愁》可以说是余光中教授的“招牌菜”,但听了余光中教授朗诵的他的其它诗作就会发现,他的“店”里有许多风味不同的“菜”,有历史的、有古典的,有调侃的,还有环保的,风格多变,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如《甘地纺纱》,铿锵壮阔,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如《等你,在雨中》,则细腻柔绵。

压轴朗诵的是余光中的《民歌》,他先是自己朗诵,第二遍请大家一起应和,应和的句子是“也听见。”“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当余光中的声音与众人的声音相应和,此时此刻的“民歌”都仿佛是从大家的内心唱出,整个讲坛回荡着诗歌的力量。

人物简介

左手为诗右手为文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余光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涉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之为“四度空间”,他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是当代诗坛健将兼批评家、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有人称余光中“左手为诗,右手为文”,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人物对话

想写一首《青岛》

昨天,3名幸运的海大学生获得了与余光中教授对话的机会,余光中教授幽默、精彩的回答再次折服现场的听众。

海大学生:您的“乡愁”现在还有吗?

余光中:写《乡愁》时我离开大陆20年,感慨比较多,诗里带点淡淡的哀愁。自1992年至今,我多次回大陆来,而且一年比一年的次数多。今天,我就在“这头”。我去过北京、成都、厦门、大连等很多都市,希望将来也能写一首《青岛》。

海大学生:您写过“小时候”,写过“后来”和“现在”,如果续写“将来”,您会怎么写呢?

余光中: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温家宝总理访美曾引用《乡愁》

2003年1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纽约,与华侨相聚言及台湾省,他感慨不已: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场合,中国总理引用余光中的著名诗句《乡愁》,拉开了他首次正式访美的帷幕。本已流传甚广的《乡愁》,因为被温家宝总理引用,流传得更广了。

《《革命烈士诗两首》探究感悟》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两首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142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