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出示飞机图、蝴蝶图、奖杯图。
提问: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指着蝴蝶图提问: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的?(指名到讲桌上折纸并回答) 把蝴蝶图贴在黑板上,提问:谁能指出这幅图的对称轴?(学生指出后,教师用点段相间的线画出对称轴,并板书:对称轴)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重点研究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把课题补书完整)
二、教学例题
1.谈话:首先我们研究长方形的对称轴。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折纸画图,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折法。
2.指名到投影仪前展示自己的折法和画法。 提问:你能告诉同学们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画对称轴时应该怎么画吗?对他的发言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谁还有不同的折法吗?也来展示一下。(指名展示)为什么这条线(指着学生画出的对称轴)也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对称轴?
3.谈话:这样看来,我们已经找到了长方形的两条对称轴,它还有另外的对称轴吗?用纸折折看。通过操作我们发现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
4.出示黑板上画好的长方形,谈话: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现在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吗?在小组内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如果有学生提到用和黑板上的长方形同样大的纸对折找到对称轴后再在黑板上描画,指出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不用折纸的办法,还能不能直接在黑板上画长方形的对称轴?如果学生提到先量出长方形对边的中点再连线,画出对称轴,对这种想法予以表扬,并提问:你能说一说是怎样想到先找对边中点的吗? 如果学生想不到取对边中点连线的办法,拿出长方形纸,谈话:想一想我们在把长方形纸这样对折的时候,长方形的这条边(例如指一条长边)被折痕分成了几段?这两段的长度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折痕与这条边相交的这个点是这条边的什么?同样地我们能找到折痕与这条边的对边的交点吗?找到了这两个点能不能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 指名到黑板上量长方形的边,取中点。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画,画成如右形状,并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
5.让学生各自在课本上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画好后同桌检查,并提问:你能画出长方形的几条对称轴?
三、教学“试一试”。
谈话:下面我们研究正方形的对称轴。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 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书上画出正方形的各条对称轴。尽量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研究。 先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图形,提问: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对称轴吗? 再展示画出四条对称轴的图形,指着两条对角线所在的对称轴,提问:这两条线也是正方形的对称轴吗?让没画出这两条对称轴的学生折纸看一看这两条线是不是正方形的对称轴,并让他们补画出这两条对称轴。
提问: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四、教学“想想做做” 。
1.做第1题。
(1)指名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2)让学生各自按题目要求操作。
(3)提问: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各画了几条对称轴? (可补充说明: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它有2条对称轴)
2.做第2题。
(1)让学生自己读题。
(2)提问:题中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第几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3)看一看每个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在书上画出来。 (4)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从左往右三个图的对称轴分别有3、4、5条)
3.做第3题。
(1)让学生读题后自己在书上作图。
(2)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3)提问:谁能以左图为例说一下作图的步骤?(先找出三个对应的顶点再连线)
4.做第4题。
(1)谈话: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四个图形各是什么图形,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说第一个图形是三角形,要追问: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第三个图形学生可能会说是五边形,谈话:这个图形不是一般的五边形,它的五条边都相等,五个角也都相等,它是正五边形。同样的,第四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2)让学生各自画每个图形的对称轴,能画几条画几条。
(3)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4)提问:每个图形各画了几条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与边数相等)
5.做第5题。让学生自己制作,然后在小组内观赏评议,每组找出最佳作品,在班内展览。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学到了什么本领?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轴对称》优质教案【新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优质教案【新版】
教学目标:
1.能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根据对称轴判断已知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中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飞机图、蝴蝶图和奖杯图。
提问: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指着蝴蝶图问: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的?
指名学生到讲台前折纸演示。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取出课前从教材第113页剪下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
形,折一折,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汇报交流。
(3)指名演示并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平行四边形经过对折后,折痕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提出问题: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2)指名汇报不同的折纸方法,并说说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画对称轴。
请学生在长方形纸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引导: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
(5)完成“试一试”。
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课本上画出正方形的各条对称轴。
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正方形,提问: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对称轴吗?
小结: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课件出示例题5。
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图上画一画。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①交流作图思路。
②交流作图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用描点的方法。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方法二:用涂色的方法。左边是个什么图形就在右边涂一个什么图形。
……
提问:你觉得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4)小结。
我们在方格图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画出方格图中几何图形的对称轴,第一个图形有1条对称轴,第二个图形又1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又2条对称轴。
练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来帮助判断。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与例5一样的练习,是要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平移》优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平移现象,理解图形平衡的方向与距离参数,能正确判断图形的平移变换,掌握把简单图形沿着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方法
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践、探索图形平移现象与特征过程,培养增强观察、思考、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增强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与学习信
二、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认识平移的现象与特征,能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图形。
教学难点:平移简单图形,并能说出平移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作业纸。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动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图形平移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课件出示升降观光电梯、电缆车、直线马路上的汽车、滑梯等图片,并通过讲台演示粉笔盒的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相关物体的运动的现象有什么特征?(物体沿直线移动,方向和大小不改变,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
2、教师谈话引题:数学中把这种物体沿直线方向移动,物体移动方向、大小不变,只是位置改变的现象就我们二年级时学习的“平移”。物体平移中有两个重要问题: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所以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平移”的知识。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移特征
1、认知平移的方向与距离
(1)观察思考讨论:结合课件展示,动态呈现平移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方格纸中图形水平左右和竖直上下平移现象,质疑激思:图形向什么方向平移的?平移了几格?图形平移前后之间相距几格?图形在平移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图形平移的距离就是平移前后间的距离吗?
(2)汇报交流(图形沿……方向平移了……格,图形平移前后相距……格,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大小和方向没变)——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图形平移的方向、距离。
(3)教师小结:物体图形的平移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图形平移中位置变了,形状大小和方向都没变。图形平移的距离是图形平移前后对应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图形平移前后间的距离。谁大谁小?(前者大于后者)
2、画平移图形
(1)课件呈现方格图中的小房子(大实心箭头)及平移要求图,引导观察思考讨论:构成方格中图形的关键点有哪些?如何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学生汇报交流画法,结合课件展示
(3)小结平移图形的画法步骤:1)选点:选取确定图形形状大小的关键点;2)描点:根据要求平移方向和距离(平移规定格数)描出平移对应的关键点;3)连线成形:依次连接各平移对应关键点即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强化新知
1.学生独立完成习题二十一第1题,说出平移方向和距离。
2.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并说画法;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
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板书:平移方向、大小形状不变.位置改变
六、教学理论依据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更牢固的掌握。
2.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知识领域的角度回顾梳理知识,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养成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感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二、主要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单元由3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成长小档案,二是数学活动,三是针对全册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即练习二十五)。
1.成长小档案。
这部分内容是对本册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教材呈现的四幅图基本涵盖了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关系,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运算;图形与运动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统计知识中的平均数内容。因这些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故教材在回顾与整理时将这些内容做了重点提示,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当然,教材中还有一些知识虽然没有在图示中呈现,如四则混合运算、观察物体、平移、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中的鸡兔同笼问题等,但在回顾整理时同样需要重视。
2.数学活动。
教材在总复习的第二部分安排了4个数学活动,基本涵盖了本册教材所学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知识间的练习,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活动一是四则运算的关系及运算定律的相关知识,以四则运算的关系为复习整理的起点,并将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融合在其中,同时在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整合了运算定律的复习内容;活动二是小数与整数的比较活动,通过表格整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较为系统地认识小数的特点,把握小数和整数的关系;活动三是三角形分类的相关知识,同样以表格整理的方式复习,在引导学生回顾特定的三角形特征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体会这些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活动四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复习统计表的信息,完成复式统计图的绘制,既有画图技能的要求,也有信息解读的要求。
3.综合练习。
在对全册教材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练习二十五编排了21道习题,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进而达到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时要注意尽量给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练习时间,抓好基本训练,强化基本技能,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被减数减小数需要补0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购物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去超市买过东西,买完东西是谁算的价钱呢?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逛超市,选购我们需要的物品,请你们亲自算一算物品的价钱。
二、探究算法
1、出示商品的价格表
师: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出示部分商品价格表)
谁向大家介绍这些商品的编号,名称及单价?(指名介绍)
编号
商品名称
单价
1
矿泉水
0.90元/瓶
2
果冻
2.00元/袋
3
火腿肠
0.67元/根
4
巧克力
5.15元/块
5
面包
5.60元/袋
2、探究小数加法的算法
⑴独立尝试计算
出示要求①选择你最喜欢的两种物品,填写在购物单中
②先估算结果,再把你计算总价的方法写在购物单中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比比,你和同桌的算法相同吗?
(2)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生1 元+元,角+角,分+分
生2 元换算成角或分,再相加
生3 竖式计算
师:老师也选择了两种物品算总价,我的计算方法是列竖式
0.67+5.15=5.82
0.6 7
+ 5. 1 5
5.8 2
(3)优选算法
全班交流:怎样算既合理又简便?为什么?
(4)口算与竖式对照,说说为什么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相加了?
讨论得出: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
3、探究小数减法的算法
(1)师:比较同桌两人的消费,看谁花的多?多多少?大家合作学习。
出示要求①先比较,再独立计算。
②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全班交流汇报,归纳小数减法算理
4、小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板书: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5、师:同学们,我们通过逛超市,在买东西中学会了计算小数加减法,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情况位数不同的小数相加减及其他类型。
师:小数加减法有一些不同的新情况,我们一起来挑战。以往事老师出一道,大家做一道,今天咱们改改,老师不出,你们出,怎样?
要求:每人编一道一步的小数加法和减法题,看谁编的题能给大家带来新情况,先写横式,再写竖式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编题,探寻新情况
师:大家编出了很多好题,很有研究价值。我们不能只满足算对,还得知道为什么这么算,那现在就围绕同学们自己编的题展开研究。
1、 小数部分位数不同
1.12+1.5=2.62
1. 1 2
+1. 5 0
2. 6 2
提问:将1.5改写成1.50,依据什么?
为什么不末位对齐?(整数末位是个位,末位对齐就是个位对齐,而小数的末位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不能末位对齐)
没有把末位对齐,但把谁对齐了?(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小结:相同数位对齐背后的道理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减,你们不仅找到了方法,还理解了方法背后的数学道理,真了不起。
2、 小数部分位数少减位数多的(或整数减小数)
师:刚才同学的题编的真好。这个新情况让我们收获多多。还有呢,我们算算看。
17.4-0.08=17.32
17. 4 0
-0. 0 8
17. 3 2
师:有同学给17.4后面添了一个0,根据什么?(小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做的价值是什么?主要是哪一位好算?(百分位)
师:别小看这个小小的0,添上它不仅一眼就能看出是几减8,而且还变成可以末位对齐的情况,新情况转化成熟悉的情况,真是好方法。
板书:位数不够,用0补齐。
3、 欣赏更多新情况
(1)2.28-1.38=0.9 1.18-0.18=1
2. 2 8 1. 1 8
-1. 3 8 -0. 1 8
0. 9 01. 0 0
说明:当小数加减法结果出现小数末尾有0的情况,就要化简,这也是数学简洁美的一种体现。
计算结果是整数,不仅可以小数部分的0化简,小数点也可以藏起来。
(2)9.99+0.01=10
9. 9 9
+0. 0 1
10. 0 0
师:这次在化简时,整数部分的0能不能划掉?
(3)很多数位的小数加减法
连续退位和连续进位
(4)改错交流
师:请带着你的收获,回顾刚才自己做过的题,同桌两人互相检查,有问题的快改正过来。
(5)小结
大家开动脑筋,自己编题,这些好题使大家对小数加减法有了全面的认识。同学们编的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方法和道理都一样。相信大家有了这些认识,一定能够正确而灵活地解决各种新情况。
四、练习
1、小卡车请你来喊停
(1)6.18+0.52 (2)5.73-0.8 (3)12-0.43
2、师:小卡车的问题你们解决的不错,下面更有挑战性了。没有竖式,请你直接计算结果。
口算 5.55+0.02
5.55+0.2
5.55+2
师:三道题看上去挺像,都有2和5,怎么结果不一样?
(三个2所在的数位不同,所以结果不一样)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小数的加减法,可贵的是,我们通过自己算题,自己编题,自己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真了不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祝贺你们!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②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管,叫做减法
加数 + 加数 =和 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加数 被减数-差 =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2、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②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管,叫做除法
因数 因数 =积 被除数除数=商
积因数=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3、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6、算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二、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 c = a (bc )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ac+bc (a-b)c=ac-bc
(三)简便计算
1、常见乘法计算:
,254=100 1258=1000
2、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
3、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
,50+98+50 488+40+60
=50+50+98 =488+(40+60)
=100+98 =488+100
=198 =588
4、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
5、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
,25564 991258
=25456 =99(1258)
=10056 =991000
=5600 =99000
6、含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
,65+28+35+72
=(65+35)+(28+72)
=100+100
=200
7、含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
,2512548
=(254)(1258)
=1001000
=100000
8、乘法分配律简算例子:
①分解式 ②合并式
,25(40+4) 135121352
=2540+254 =135(122)
=1000+100 =13510
=1100 =1350
③特殊1 ④特殊2
,99256+256 45102
=99256+2561 =45(100+2)
=256(99+1) =45100+452
=256100 =4500+90
=25600 =4590
⑤特殊3 ⑥特殊4
,9926 358+356435
=(1001)26 =35(8+64)
=10026126 =3510
=260026 =350
=2574
9、 连续减法简便运算例子:
,5286535 52889128 528(150+128)
=528(65+35) =52812889 =528128150
=528100 =40089 =400150
=428 =311 =250
10、连续除法简便运算例子:
,3200254
=3200(254)
=3200100
=32
11、 其它简便运算例子:
,25658+44 25084
=256+4458 =25048
=30058 =10008
=242 =125
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产生: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3、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4、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6、小数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最高位是十分位。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个位。个位和十分位的进率是10。
7、 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8、378的计数单位是0.001。(最低位的计数单位是整个数的计数单位)
9、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按照原来的读法),再读小数点,再读小数部分。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10、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原来的写法),再写小数点,再小数部分: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写几个0。
11、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注意: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取近似数时有一些末尾的0不能去掉。作用可以化简小数等。
12、小数的大小比较:
(1) 先比较整数部分;
(2)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
(3)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4)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
13、小数点的移动
小数点向右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 00倍;
小数点向左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1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10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100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14、生活中常用的单位:
质量: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长度: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面积: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人民币: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长度单位: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新|课 |标|第 |一| 网
15、小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1)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是要把小数部分省略,要看十分位,如果十分位的数字大于或等于5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小于五则舍。
(2)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就要把第一位小数以后的部分全部省略, 这时要看小数的第二位,如果第二位的数字比5小则全部舍。反之,要向前一位进一。
(3)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就要把第二位小数以后的部分全部省略,这时要看小数的第三位,如果第三位的数字比5小则全部舍。反之,要向前一位进一。
(4)为了读写的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向左移4位,即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往左移8位即在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注意:带上单位。然后再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零去掉即可。
(5)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四、三角形: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或重合),叫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三角形只有3条高。重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三角形的特性:物理特性:稳定性。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
4、边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可表示成三角形ABC或△ABC。
6、三角形的分类:
按照角大小来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照边长短来分:三边不等的△,等腰△(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
等边△的三边相等,每个角是60度。(顶角、底角、腰、底的概念)
五、小数的加减法:
1、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结果是小数的要依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2、竖式计算以及验算。注意横式上要写上答案,不要写成验算的结果。
3、整数的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简算)
六、统计:
1、租船问题
共有32人,租小船每条24元,限乘4人;租大船每条30元,限乘6人,怎样租最省钱?
(1)比较哪种船的租金便宜
小船:244=6(元/人) 大船:306=5(元/人)
经比较大船便宜
方案一:全租大船
应租大船只数:326=5(条)2(人)
这2人还要租一条小船,那么总租金就为:
,530+24=174(元)
如租5大船和1条小船,小船没有做满,还空2人这时不是最省钱的,还可在调整成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这是大小船刚好做满
租金为430+224=168(元)
答: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最省钱。
2、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
(1)根据船的租金和限乘人数,先计算哪种船便宜
(2)再假设所有人都租便宜的船,如果全部做满无空位并且人全部做完,那么这种租法就是最省钱的。
(3)就要调整,尽量做到两种船刚好做满,这时是最省钱的。
七、鸡免同笼问题:
笼了里有鸡免若干只,从上面数有10个头,从下面数有32只脚。问鸡和免各有多少只?
1、用列举法:
鸡只数
免只数
脚总数
2、假设法:
(1) 假设全是鸡,那么就有102=20只脚
(2) 这样与实际相差32-20=12只脚
(3) 当我们把一只鸡想成一只免就多想了4-2=2只脚
(4) 说明笼了里122=6只鸡被想成了
(5) 那么鸡应有10-6=4只
3、抬脚法:
(1) 把鸡和免都抬起两只脚,这时一共抬起了102=20只脚
(2) 这时还剩下32-20=12只脚,这些都是免子的
(3) 一只兔子还剩下4-2=2只脚,说明笼子里有122=6只免子
(4) 那么鸡应有10-6=4只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四(1)班有30人,数学月测试总分是2496,四(4)班有35人,数学月测试总分2687。问通过以上信息哪个班成绩好?为什么?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经历、感悟到了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这一点我深感欣慰,孩子们在自学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比起以前单纯地教给孩子们解题方法,更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
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再次,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河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
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再次,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河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一) 创设情境,感知对称
本课的引入,课件展示一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提出问题:这三幅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唤醒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原有认识,引导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板书关键词: 对折 完全重合
并揭题:图形的对称
这里多媒体演示的精美图片配以逼真的声效,是传统教学形式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二)引导探索,研究对称
这部分我分为两个层次来教学:
1、探索长方形对称轴,指导学生画对称轴。首先第一部分探索长方形的对称轴,学生通过折一折并得出结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可以上下对折,也可以左右对折。并向学生介绍,这样的折痕在轴对称图形中是特有的,被称为对称轴。(板书:对称轴)。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同时课件演示折法,这样的演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长方形的两条对称轴的位置。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第二层次指导学生画对称轴上。教师在展示台示范用点划线画一条对称轴。并让学画对称轴。要求把另外一条也画出来。生自折自画自悟。教师深入,要是长方形在方格纸上,你还能找到别的方法画对称轴吗?(生说,师课件演示在格子图上数格子。)
教师继续深入,如果没有折痕,你能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吗?在小组内讨论,得出取对边中点连线的方法。在交流时,课件出示用4把直尺测量找出长方形长和宽的中点,以此画出对称轴。
2、探索正方形的对称轴。
在第二层次探索正方形的对称轴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操作验证,再在书上画出结果。
展示的时候,先交流画2条对称轴的图形。
然后展示画4条对称轴的图形补充,指着两条对角线所在的对称轴,提问:为什么正方形的对角线是它的对称轴,而长方形的对角线却不是对称轴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展示课件正方形4种对折方法的动态演示。
师总结:正因为如此,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而长方形只有2条对称轴。(板书)
【设计意图: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多媒体起到了粉笔和板书无法代替的引导作用,它使动作直观化,理论形象化,抽象具体化,明确了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的位置,在格子图上呈现三维动态来数格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配以动态演示和电脑展示台的交互功能,学生可以很好的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样很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 探究提高,巩固对称
练习部分,我比较注重对习题的开发和利用,进行适当地顺序调整,拓展和延伸,使练习部分成为本课的亮点。主要分为3个层次来练习。
1.基础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6个图形,折一折,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是轴对称图形的,画出它的对称轴。接着学生在交流时可以使用展示平台,学生可以完全看清操作过程。
这一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2.提高练习(想想做做第4题)
题目要求学生先画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对称轴,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根据部分学生的答案,课件填表格。我适当追问,引起学生思考:按照这样推断,那正七边形会有几条对称轴? 正十边形呢? 正一百边形呢?
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规律:正多边形,对称轴的条数与边数相等。
3.综合练习
①比较复杂图案的对称轴。(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4个复杂图形,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对称轴)
②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怎样找关键点最准确。配合课件和学生的回答,动态演示先找到对应的关键点,然后将这几个点相连。
【设计意图:针对所学知识重组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阶段性地提高认识。越复杂的图形学生会觉得越困难,这时课件演示是最好的教学手段,让每一条对称轴都能直观、清晰呈现在图形上。】
(四) 总结反思,升华对称
首先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
其次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整理,梳理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地知识结构。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感受生活中的美。】
(五)创新设计,运用对称
请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方格纸)。
【设计意图:经历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最后安排学生自主设计轴对称图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重点突出,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辅助,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学生有较强的指导性。
图形的对称
对称 完全重合
长方形 2条
对称轴 正方形 4条
正几边形 几条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也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值得参考!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汇总(33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 材 分 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思维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借助“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和形式,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内容。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知识回顾
(1)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口答。师强调公式的完整性。
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你能写出它的另外两个变式吗?速度等于什么?时间等于什么?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生: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二、探究新知
师:用文字表示这些计算公式比较麻烦,你能想个简洁一点的表示方法吗?生: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他们。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字母先表示一下“路程=速度×时间”这个公式,写完后可以同桌看一看。
指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写法。预设可能的写法有:c=a×b,Z=xy,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板书标题)
刚才同学们的表示方法都不错,但在今后的学习中,一般用一个固定的字母来表示一个量,通常我们用s表示路程,用v表示速度,用t表示时间。那这个公式就可以表示为?
生:s=vt师:那这个公式还能怎样变化?生:v=s÷t,t=s÷v师:大家看这,我把s=vt写成vt=s行不行?
生应该有争论,师直接说明:这个公式求的是路程,在数学上通常把要求的量写在前面。师:那求路程直接写成vt行不行?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见机点评,引出正确答案。师:第3个同学说的非常棒,咱们表示的是路程、速度和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vt不能反映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咱们在表示公式时一定要把三个量都写出来。师:下面请你试着用字母表示一下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汇报,师总结并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C=(a+b)×2长方形的面积:S=a×b
正方形的周长:C=4a正方形的面积:S=a×a
师:a×a可以写成错误!未指定书签。a2,读作“a的平方”,表示两个a相乘。它跟2a一样吗?生:不一样。2a表示两个a相加。
师: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小兄弟,大家可以从表示的意义上区分一下。师:小组内交流一下咱们还学过哪些数量关系,并试着用字母表示一下。
三、课堂小结
师:对照板书,回想一下咱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四、作业设计
课本P11第5题
设计说明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推广,让学生理解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连贯性。
1.促进知识迁移,探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通过创设购书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然后让学生根据解题思路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该怎样算,从而归纳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总结方法,都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效果会更好。
2.在比较、推理中实现减法性质的推广
在比较、推理中可以使数学知识条理化、清晰化。在教学第二个问题时,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算法的比较,发现计算结果的一致性,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整数连减法的经验,推理出整数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减法同样适用,并通过举例来验证,感悟不完全归纳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筛选信息
课件出示购书信息表。
小丽、小林和小刚购书情况统计表
姓名
购书种类及价钱
付款总数
小丽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
《童话选》4.29元
10.74元
小林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
《神奇的大自然》8.3元
20元
小刚
《少儿绘画ABC》7.45元
《太空漫步》5.8元
《海洋世界》4.69元
?元
2.提出问题
看统计表,除了提出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问题外,你还能提出关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小刚买这三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2:小林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需要,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合作解决。
(1)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2)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
第一个问题:
方法一列竖式计算。
7.45+5.8+4.69=17.94(元)
方法二脱式计算。
7.45+5.8+4.69
=13.25+4.69
=17.94(元)
第二个问题:
方法一用总钱数依次减去两本书的价钱。
20—6.45—8.3
=13.55—8.3
=5.25(元)
方法二用总钱数减去两本书的价钱和。
20—(6.45+8.3)
=20—14.75
=5.25(元)
3.观察第二个问题的两种解题思路,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不同,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生2:也就是说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20—6.45—8.3=20—(6.45+8.3)。
生3:我发现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小数减法。
生4: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生5:我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面积单位。
2.能选择正确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格子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
(1)师:同学们你们的脸面是指哪一部分?
学生摸脸,但也有学生比划出脸的一周
师强调:脸的一周的长度叫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2)师:黑板的表面是指哪部分?
(3)师:你们还可以摸出哪些物体的表面?
2、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封闭图形,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为什么你们一看就知道谁大谁小?你们看的是哪一部分?
指名学生上讲台比划三个图形的大小是指哪部分。
3、提问:有谁知道什么叫做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不同学生说己不同的理解。
4、同桌合作寻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有面积?
学生回答:书面、桌面、地板、瓷砖……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知道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3.引出面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老师提问教室及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面积。
(1)提问: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有多大?
感知数学课本封面有多大。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学生1:大约三个手掌大小。
学生2:大约有我玩耍扑克6个那么大。
……
(2)我们的黑板有多大?
学生1:黑板的面积大约有两个教室门那么大。
学生2:黑板的面积大约有4平方米
学生3:黑板的面积大约有10个课桌那么大
……
师:同学们,你们的回答各种各样,知道用身边的物体大小来比较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如果老师不了解你身边的物体,我就无法相象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大小?谁有好办法?
学生回答: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
(1)量: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它的边长。
教师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同时介绍1平方厘米的读法和写法。
(2)看:看一看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大小。
(3)摸;让学生摸一摸1平方厘米的面积有多大。
(4)想: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在脑海里回想1平方厘米的形状,大小。
(5)应用: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盖,中方格)
(6)估:估一估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7)猜: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把三个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44页中的第1、2、3题
四、课时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由整数加减法迁移到小数加减法,并发现异同,掌握正确的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整数加减法)
1、(板书加减法)初次见面我们互相还不太了解,就从简单的加减法开始吧!
有同学的表情十分纳闷:老师太小瞧我们了!你们都会加减法?那我来考考你们。谁要接受挑战?(板书一道加法)
他的加法算对了吗?谁来验算?减法会吗?(板书一道减法,计算并验算)
你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2、今天我们要探究的是小数的加减法。能不能用计算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
二、自主探究,大胆尝试。
1、小丽买了两本书(《数学家的故事》单价6.45元、《童话选》单价4.29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1)思考整理信息
(2)怎么解决
(3)说说计算方法(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并汇报。
3、观察这两道题发现这些小数的位数相同,总结方法。
4、及时检测
2.98+0.56=12.53+4.67=
5.64-1.78=7.2-0.8=
三、探索提升
1、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会算了,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时怎么办?
(小林买了两本书《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神奇的大自然》8.3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这两个小数的数位不相同,怎么计算?应注意什么?
2、《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钱?
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3、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巩固练习
计算并验算
12+0.5=12.56+5.8=
27-0.8=16.4-3.2=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小数点对齐)
从右边算起
满十向前一位进1
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当10
(注意:小数部分位数不同时,根据需要在小数末尾添0再计算)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计算器》优秀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四年级《计算器》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2.在利用计算工具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体验转化思想方法。
3.在探索知识过程中,激发探索数学奥妙的情趣,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
1.课件出示:
2.师:这是计算器,还记得这些是什么键吗?说一说。
(二)引入
师:你会用计算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一)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1.用计算器的方法
(1)课件出示:
386+179=825-138=26×39=312÷8=
(2)师:这道题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3)师:说说你是怎么用计算器计算这道题的。(学生边说边到前面演示)
(4)课件出示:
师:依次按数字键3、8、6,然后按“+”,再依次按数字键1、7、9,最后按“=”,屏幕上就显示出结果了。
2.试一试
(1)课件出示:825-138=26×39=312÷8=
师:自己用计算器算出这几道题的结果。
(2)订正答案。
(3)学生质疑
①师:在使用计算器计算时有问题吗?(如:按错了怎么办?)
②师:对呀,万一按错一键怎么办?(学生可能会想出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按退格键“←”,清除输错的数字,然后输入正确的。
方法二:按“CE”键,清除然后再重新输入。
【设计意图:对于计算器大部分学生并不陌生,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在学习这节课之间就用过。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并采用学生间互问互答的学习方式,解决用计算器计算时会遇到的按错键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方法。】
(二)用“M+”“MR”进行四则计算
1.尝试计算
(1)课件出示:2034-1368÷9
师:你会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了吗?那试试这道题。
(2)师:这道题等于多少?(1882、74)
师:哪个结果是对的?怎么做的。(先算1368÷9=152,再用2034-152=1882)
(3)师:实际上是这样的(课件出示:2034-1368÷9=2034-152=1882)。这道两步计算的题目,用一般的计算器计算,就必须先记住这个除法的结果,有没有好办法?
2.用“M+”“MR”和“MC”键
(1)师:一般的计算器上都有“M+”和“MR”这两个键,有的计算器上“MR”和“MC”合用一个键“MRC”。有了“M+”和“MR”这两个键我们就不用记住中间的结果了。怎么用呢?
(2)师:先按“1368÷9=”,屏幕上会显示出计算结果1882,然后按下“M+”,计算器就会把“1882”这个结果存储下来,然后输入“2034-”,再按“MR”或“MRC”,就把刚才存在计算器中的结果提取出来了,最后按“=”,就能显示出最终结果。
(3)师:自己试一下。(学生用这种方法尝试)
(4)练习:672÷(139-115)37×12+46×9
师:计算新题前,先按“MC”清除存储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是用计算器计算也要注意运算顺序。通过介绍“M+”和“MR”的用法,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计算。】(三)计算比赛,合理使用计算器
1.课件出示:128+28445×7728÷42345514-0
师:大家会用计算器了吗?我们进行比赛,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
2.订正结果。
3.师:有的同学还在按计算器呢,你就算完了,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后两道题不用按计算器,口算就可以了)
师:大家同意吗?看来,不是我们学习用计算器,所有的题就都用计算器,而是要用到改用的时候。
【设计意图:采用计算比赛的形式,并在题目中设计了两道口算就能得出结果的题目,使学生感悟什么时候用计算器计算,学会合理使用计算器。】
三、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一)尝试计算
1.课件出示:111111111×111111111
师:算算这道题等于几?
2.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计算器没有显示出完整的结果
3.师:结果是多少?(1.234567898765432e+16,不同的计算器显示出的会不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答案?(屏幕显示不下了)
4.师:计算器帮我了我们了,只能靠我们自己了,怎么办?
(二)化繁为简,探寻规律
1.化繁为简
(1)师:这道题中,两个因数位数太多了,数太大,怎么办?(把数变小)(2)师:真好,我们可以把数变小,算一算,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可以从几开始?
2.探寻规律
(1)课件出示: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师:可以从1×1开始,自己算一算
(2)订正答案。1×1用计算器吗?(课件出示答案)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3)师:回头看一看,发现什么规律?(从1开始,因数有几位就写到几,再倒过来写到1)
(4)师:这道题等于几?(12345678987654321)
3.小结
师: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算不出结果,为什么?(数太大了,位数太多)我们怎么解决的?(把数变小了,找规律)
师:数太大,我们先把它变小,变容易了,发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难题。
4.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9999×1=9999
9999×2=9999×5=
9999×3=9999×7=
9999×4=9999×9=
【设计意图:当计算的数目很大时,计算器也显示不出结果,此时,可以把大数转化成较小的数,找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并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28页第3题
3.做一做第2题
4.教材第28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使学生关注对运算意义及其关系的理解;在掌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合理地选择进行简算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的移动、以及求近似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能正确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复习,使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使学生在用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明晰,内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关注对运算意义及其关系的理解;在掌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合理地选择进行简算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的移动、以及求近似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能正确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合理地选择进行简算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的移动、以及求近似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梳理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0.45。
教师:在学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后,看到这个小数,你都可以想到什么呢?
预设:
这个小数读作零点四五;
0.45表示45/100;
4在十分位上表示4个十分之一,5在百分位上表示5个百分之一;
如果0.45保留一位小数,那么0.450.5;
0.45=0.450=0.4500,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如果把0.4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0.45乘10,小数就扩大到0.45的10倍,是4.5;如果把0.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0.45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0.45的1/10,是0.045;
如果给0.45加上单位,可以进行单位换算,如0.45平方米=45平方分米;
教师:看到一个小数,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现在咱们就一起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有序地梳理一下。
预设:
教师:通过对小数单元的学习,丰富了我们对数的认识。小数和整数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整数部分没有最高位,最低位是个位,计数单位是一(个);小数部分没有最低位,最高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都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四则运算。
教师:想一想什么是加法、减法?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预设:
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师:想一想什么是乘法、除法?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预设: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因数因数=积,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出示:
(1)根据316+59=375这个式子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2)根据3753=125这个式子写出一个乘法和一个除法算式。
(3)你会根据316+59=375,3753=125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吗?
(4)还能再根据3753=125,12516=2000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吗?
预设:
(1)375-316=59,375-59=316。
(1)白菜和萝卜一天共卖多少钱?
(2)白菜比土豆多卖多少钱?
预设:
(1)60.45+29.75=90.2(元)。
答:白菜和萝卜一共卖90.2元。
(2)60.45-37.6=22.85(元)。
答:白菜比土豆多卖22.85元。
教师:在竖式计算时,有什么要注意的?
预设:
在竖式计算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出示: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5.95+4.7=5.3+□+5.95 (3.5+12.8)+7.2=□+(□+□)
预设:5.3+5.95+4.7=5.3+4.7+5.95;(3.5+12.8)+7.2=3.5+(12.8+7.2)。
小结: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可以用在小数的加法中。
教师:谁来说一说,小数和整数在加减运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都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中是小数点对齐,整数加减中是末尾对齐。
【设计意图】重视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在比较中体验数学的内在联系。
(二)巩固与提升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3.李逸只有15元,她能买哪两本书?
【设计意图】注重基本训练,关注错误资源,强化基本技能。
(三)布置作业
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1、2、3、7、21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2课时
课题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P82图形运动(二)轴对称(例1、例2练习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画、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特征及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轴对称的知识,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和特征。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解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备注
一、复习导入
1.引语: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
2.问题:
(1)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画出课件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轴对称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3.合作讨论:
4.汇报:对称轴我发现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了。
二、探索新知
1.研究学习例题
(1)观察课件例题
(2)你看到了些什么?
(3)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2.合作探究:点A与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
3.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
⑴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⑵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⑶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⑷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三、知识运用
1.动手操作:
剪下教材附页上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
2条4条3条6条1条
2.课本P85第5题
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3.课本P84第3题
像下面这样把一张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是什么图案?对折4次呢?
剪出的是4只蝴蝶的图案。
2.生活中的轴对称:(课件播放)
(1)动物、植物、昆虫身体,花纹等都是轴对称
(2)人们生活的用品许多都是轴对称
(3)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建筑都是对称的。
例如:英国塔桥中国赵州桥印度泰姬陵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和同学们说一说。法国埃菲尔铁塔。
四、课堂小结
1.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2.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
五、布置作业
1.第83页“做一做”第1题
2.剪出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板书设计轴对称(2)
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⑴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⑵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⑶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⑷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方格纸画出完整的轴对称图形,从自己作图过程中领会作图方法,并总结出画轴对称图形的步骤和方法。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轴对称》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05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