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律·长征》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律·长征》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律·长征》教案

(一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思考,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MTV《七律长征》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描放MTV《七律长征》。

2、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诗歌《七律长征》(师板书:一七律长征毛泽东)。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通过朗读、思考,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老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认真自学,用心体会,—定能胜利达标。

二、初读,整体感知

l、老师:下面请同学轮流朗读诗歌,比谁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读错的地方,请随时帮助纠正。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老师板书读错的字。

学生可能读错字:岷逶迤磅礴

学生齐读板书的字词两遍。

3、老师:让我们一齐放声把诗歌朗读一遍。

师生齐声朗读诗歌。

三、研读,理解内涵

(一)自学指导

反复朗读诗歌,比谁六分钟后能:

1、流利地背诵诗歌;

2、回答探究·练习第一、二题。

[附:探究练习一、二题

探究—《七律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面。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探究二朗读诗句,讨论问题。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把五岭的“逶迤”、鸟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翻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三军过后”?)

(二)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激励、督促学生自学。

(三)检查、交流

1、背诵诗歌

老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下面检查自学情况。首先请同学背诵诗歌,比谁能正确背

诵,而且声音响亮。

若学生不能熟练背诵,则先让全体学生齐声背诵一遍。

老师:让我们一起把诗歌背诵一遍。

师生背诵诗歌。

2、交流探究练习一:

(1)老师:下面我们分两步检查探究练习第一题:第一步,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幅图的主要意思,先读诗句,再讲意思;第二步,请同学谈谈对其中某一幅图的

感受。要求回答问题语句通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概括画面的意思。

若学生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一幅图,待学生讲述完图画的意思后,老师问:这句话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句极有气势地统领全诗,以下各句都是围绕这—句写的。“五岭”“乌蒙”应“千山”,“金沙”“大渡”庄“万水”。气势磅礴的红军征难图]

若学生跳过第一句,老师则等到学生概括完所有画面的意思后问:那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这—句是什么意思?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概括图意时,老师适当板书,并相机投影剪辑的画面。

(3)指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放手让学生谈,可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乐观豪迈的情操;也可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方面体会红军精神,一方面激励自己学习红军,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交流探究练习二:

(1)指名回答第一小题。

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意思对,语言通顺即可)

(2)指名回答第二小题。

这是因为诗人坚信红一、红二方面军能够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张国涛的阴谋分裂活动,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顺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意思对,语言通顺即可)

若回答有困难,老师可以简要讲述历史背景。

四、美读,品味感情

1、自由准备两分钟。

五、作业: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编辑推荐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推荐读物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五、作业设计

1.完成小练笔。

2.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积极乐观

《七律·长征》表格式教案6(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七律·长征》表格式教案6(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标题

七律长征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体会并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突破重难点

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反复诵读)

难点: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比较法、联系生活)

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10-15分钟)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品《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观看的电影电视说说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欣赏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5-10分钟)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2、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全诗中有很多精彩的词语,你能至少找一个说说它的妙处吗?

示例:(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具体写山。“腾”“走”化静为动,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拍”“横”“暖”“寒”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激励评价,学用延展(8-10分钟)

1、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背诵全诗。

静听简记

看录像

自由发言

欣赏歌曲

听朗读录音,在文中注音

自由朗读

齐读课文

学习朗读技巧

标注停顿

有感情再读课文

看注释自学

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

自由发言

适当笔记

读文本思考

自由发言

全班讨论

简要笔记

读文思考

自由回答

全班交流

简写发言内容

自由发言

背诵

教学心得

《七律·长征》导学案7(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师生学习案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学科语文课题《七律长征》课型新授主备人主审人总第1课时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全诗关键词句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

3.联系诵读欣赏《诗人领袖》及其他作品,更加了解作者毛泽东

学习重点:

1.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件、实验器材、教具:

课前预习:

常识填空:律诗是由句组成,两句一联,依次是联、联、联、联。《七律长征》的颈联是,韵脚是

.读准下面的字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磅礴:

开颜:

4.结合课下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资料链接

长征背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导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从单元主题导入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长征之歌”,(可让学生读一下单元提示)我们将循着文字,去“重走”一遍长征路,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探究:

1.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险阻可想而知。诗歌中哪些词句表现出红军“远征难”?

点:为什么选取这几个地方和事件来表现“远征难”?

2.诗歌除了记叙长征的艰难,它还在表现什么?你可以从哪些细节中发现?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三、小组展示:

1.各小组分别展示,教师引导深入,做好笔记。

2.各小组朗诵竞赛

六.课堂检测

1.仿写:请你一句上联,结合《七律长征》的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里踏破;

下联:巧渡金沙夺泸定,万水等闲

2.是怎样的人写出这样磅礴的诗篇?结合“诵读欣赏”了解作者。

①朗读《诗人领袖》

②回忆背诵《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

五、小结检测:

1.默写《七律长征》

2.课后练习二1.2两题

课后作业:

阅读毛泽东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1.诗中哪一句与《七律长征》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达的意思和写作意图相类似?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课堂一得: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的山脉弯弯曲曲,就像奔腾的细流,乌蒙山气势磅礴,就像滚动的泥丸。金沙水拍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河上的铁索令人心寒。走过了岷山的千里冰雪,三军过后都笑口颜开

1.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险阻可想而知。诗歌中哪些词句表现出红军“远征难”?

(明确:颔联接“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以“逶迤”、“磅礴”极言其巍峨险峻,突现征途之“难”。颈联接“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描绘了两个经典战例。还有尾联“岷山千里雪”,论环境之艰险、跋涉之艰难、处境之险恶,莫过于“雪山草地”。)

点:为什么选取这几个地方和事件来表现“远征难”?(明确:这几个地方都是著名的天险,诗歌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万水千山”,只选择这几处,便能使人感受到长征中所历经的自然险阻,想像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讲一讲渡金沙江、大渡河的故事)

2.诗歌除了记叙长征的艰难,它还在表现什么?你可以从哪些细节中发现?

(明确: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

首联中“不怕”“只等闲”。

颔联——“五岭”、“乌蒙”,以“逶迤”、“磅礴”极言其巍峨险峻,突现征途之“难”。又以“腾细浪”、“走泥丸”极言其渺小些微,因为“不怕”、“只等闲”,逶迤千里的五岭、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腾”起的一道道“细浪”,滚动(“走”)的一颗颗小泥团!那还有什么可“怕”的!怎么不叫人“等闲”视之呢!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概!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表现出红军不畏艰险、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金沙水拍”一动,“大渡桥横”一静。“巧渡金沙江”,是“智取”,显示了红军的机智灵动,“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神奇的景象。“暖”字,既写出5月金沙江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飞夺泸定桥”,是“强攻”,经历了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寒”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一暖一寒,相对照,状写了红军战士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抒发了红军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

尾联_“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现。

八年级语文上册 1 七律·长征教学案 苏教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 1 七律·长征教学案 苏教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以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2.作者链接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韶山冲一個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基础知识

逶迤(wēiyí):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pángbó):气势雄伟的样子。

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地滚动。

三军:古代指上军、中军、下军三路军队。本诗中指红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开颜:颜,脸;脸上的表情。开颜,欢悦的意思。

【合作·探究·展示】

一、诗文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具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激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二、这首诗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有哪几幅?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三、本诗的写作特点

(1).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全面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二是正确处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夸张手法的巧用。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移动。

四、研究性学习

阅读《毛泽东诗词选》,了解毛主席诗词的艺术特色。

【反馈检测】

一、朗读你的诗歌。

1、读准字音。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逶(yí)磅(bó)mín山

2、读出节奏。请用“”正确划分下列诗句句读。

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⑵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读出感情。朗读诗歌,你觉得诗歌洋溢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感悟你的诗歌。

4、抓纲目。

《七律•长征》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这两句诗写得极有气势,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从中我们可看出全诗的诗眼是:

5、绘图画。

《七律•长征》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其巧妙地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

6、想诗境。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是全文的总纲,从这两句诗里你觉得全诗的基调是。

②,两句是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七律·长征》导学案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七律·长征》导学案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律·长征》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及长征的相关知识;掌握通过各种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意义,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

2、教学重难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包含的感情。

二、自主、合作、导学:

(一)走进文本:

1、明确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

2、了解作品的体裁:七律。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养成查资料的好习惯)

(1)、了解长征的相关情况。把你所了解的长征知识用你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

(2)、把重点字词写在下面。

(3)、用自己喜欢的字体把诗歌抄写一遍,并读出自己的特色。

(4)、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活动(二):(学法指导:品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字与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1、读课文,写下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哪些字让你感动,你读出了什么?

2、从哪看出“远征难”,又从哪儿看出“只等闲”?

活动(三):(学法指导:扩大阅读,追求个人感悟,创作并大胆地把它说出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关于毛泽东的诗句你还喜欢哪些?

2、如果你是红军,你怎样想,我们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三、小组合作总结:(学法指导: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遗憾)

四、当堂训练:(略)

五、巩固、拓展延伸:

1、默写《七律*长征》

2、摘抄并背诵《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

六:反思:

《七律长征》课堂练习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红军不怕远征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

更喜岷山千里雪,。

2、给加点字注音。磅礴()云崖()逶迤()()

泯()山

通过预习你觉得能够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

是:。

3、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结束答记者问时,引用毛泽东同志长征时期所写《忆秦娥娄山关》词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名句,抒发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雄心壮志。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唐代诗人杜甫《望岳》中的诗句是:

《七律·长征》导学案2(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省锡中匡村实验学校语文学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七律·长征》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全诗关键词句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

3.联系诵读欣赏《诗人领袖》及其他作品,更加了解作者毛泽东。

【学习重点】

1.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学习】

1.常识填空:律诗是由句组成,两句一联,依次是联、联、联、联。《七律长征》的颈联是,韵脚是

2.读诗歌三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磅礴:

开颜:

4.结合课下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的山脉弯弯曲曲,就像奔腾的细流,乌蒙山气势磅礴,就像滚动的泥丸。金沙水拍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河上的铁索令人心寒。走过了岷山的千里冰雪,三军过后都笑口颜开。

5.资料链接

长征背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课中学习】

一、目标导入:

从单元主题导入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长征之歌”,(可让学生读一下单元提示)我们将循着文字,去“重走”一遍长征路,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探究:

1.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险阻可想而知。诗歌中哪些词句表现出红军“远征难”?

(明确:颔联接“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以“逶迤”、“磅礴”极言其巍峨险峻,突现征途之“难”。颈联接“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描绘了两个经典战例。还有尾联“岷山千里雪”,论环境之艰险、跋涉之艰难、处境之险恶,莫过于“雪山草地”。)

点:为什么选取这几个地方和事件来表现“远征难”?(明确:这几个地方都是著名的天险,诗歌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万水千山”,只选择这几处,便能使人感受到长征中所历经的自然险阻,想像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讲一讲渡金沙江、大渡河的故事)

2.诗歌除了记叙长征的艰难,它还在表现什么?你可以从哪些细节中发现?

(明确: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

首联中“不怕”“只等闲”。

颔联——“五岭”、“乌蒙”,以“逶迤”、“磅礴”极言其巍峨险峻,突现征途之“难”。又以“腾细浪”、“走泥丸”极言其渺小些微,因为“不怕”、“只等闲”,逶迤千里的五岭、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腾”起的一道道“细浪”,滚动(“走”)的一颗颗小泥团!那还有什么可“怕”的!怎么不叫人“等闲”视之呢!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概!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表现出红军不畏艰险、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金沙水拍”一动,“大渡桥横”一静。“巧渡金沙江”,是“智取”,显示了红军的机智灵动,“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神奇的景象。“暖”字,既写出5月金沙江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飞夺泸定桥”,是“强攻”,经历了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寒”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一暖一寒,相对照,状写了红军战士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抒发了红军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

尾联_“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现。

(听歌曲《长征》,在歌声中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朗读

三、小组展示:

1.各小组分别展示,教师引导深入,做好笔记。

2.各小组朗诵竞赛

四、巩固拓展:

1.仿写:请你一句上联,结合《七律长征》的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里踏破;

下联:巧渡金沙夺泸定,万水等闲

2.是怎样的人写出这样磅礴的诗篇?结合“诵读欣赏”了解作者。

①朗读《诗人领袖》

②回忆背诵《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

五、小结检测:

1.默写《七律长征》

2.课后练习二1.2两题

【课后学习】阅读毛泽东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1.诗中哪一句与《七律长征》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达的意思和写作意图相类似?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其二其三

山,山,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倒海翻江卷巨澜。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奔腾急,天欲堕,

离天三尺三。万马战犹酣。赖以拄其间。

1.下列诗句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B.“山,倒海翻江卷巨澜”:骑着马在山中奔驰,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波浪。

C.“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D.“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三首词都是写山,第一首是写山的崇高,第二首写山的雄伟浩大,第三首写山的坚强。总起来都是写长征的红军。虽是三首,如同一首。

B.把山比喻为狂涛巨浪、奔腾的战马和刺破青天的利剑,极准确生动,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像余地,最有力地歌颂了伟大的红军战士。

C.毛主席诗词无论是咏雪的、咏梅的,都是通过物来咏人。这三首十六字令通过山来反映一个伟大的主题,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歌颂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D.第一首中“惊”字,不但表现了红军对山的高险的惊讶,更主要的还是表现红军战士征服了险阻的自豪心情。第二首描写的景象只有坐在奔驰的汽车上的人才能看到。第三首中,毛主席用坚强的山来比拟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工农红军。

【学习反思】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磅礴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全诗,理解诗意。通过诗句展开学生想像,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困难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红军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建立知识结构。

1、介绍作者

幻灯片出示人民币和毛泽东图片,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毛泽东。

2、介绍长征(由人物引入长征)

幻灯片出示长征有关资料,具体介绍长征,让学生初步了解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名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军长征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让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难)

3、导入课题,了解七律

(1)(过渡语)两万五千多里的长征,历时一年,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那么,作为领导人的毛泽东又是怎样看待长征呢?请大家翻到课本第 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生读,提示:缓慢、深情)

(2)学生再读课题,引导学生了解七律。

问题:大家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和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共8小句,每小句7个字。每两小句为一大句,共四大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初读诗歌,解决生字词,了解诗歌内容

1、检查学生词语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教师纠正错误和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

2、出示整首诗歌,学生自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学齐读、分小组朗读,师生评价)

3、听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诗歌节奏。

4、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同学根据画出的节奏再读诗歌。(同学齐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三、再读诗歌,了解主题展现长征难和不怕难

1、前后桌合作交流。要求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讨论后仍然不懂的做上记号。(教师随机指导)

2、提问: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提问:哪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理解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1、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2、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3、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4、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五、梳理诗歌,积累运用

1、小结诗歌。出示地图看红军走过的路线与省份。引导学生总结出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和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2、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了困难,能够发扬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和乐观的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六、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倔强的小红军》等)

板书设计:

远征难

只等闲

25、七律长征万水千山、千里雪 不怕困难 乐观、无所畏惧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七律·长征》导学案 苏教版


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中,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他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毛泽东诗词。

2.查阅资料,补全下面背景知识。

1934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史称“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的形势,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红军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骨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泥丸(wán)

云崖(yá)铁索(suǒ)岷山(mín)

拓展:与下列生字字形相近的字有哪些?请你列出并组词。

岷眠(mián)睡眠抿(mǐn)抿嘴泯(mǐn)泯灭

4.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1)万水千山:也作“千山万水”,形容山水很多或者路途遥远而艰难。

(2)等闲:平常、寻常。(3)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4)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5)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滚动。

(6)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7)开颜:欢悦。

5.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七律长征》学案


《七律长征》学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齐读课题:七律长征,背景音乐)

1934年10月,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长征路线图),翻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示范朗诵)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正确诗句。有疑问的地方注上记号。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哪些地方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交流交流。等会儿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赏读诗句,领略诗境

1、课文中有两行诗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默读全诗,用笔划出来。(交流)你划的哪两行?你们都是划的这两行吗?(

25七律·长征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5七律·长征》,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5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毛泽东主席。

师: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

指名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说一说。

2.回顾学过的课文。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吗?指名学生说一说。

3.简介本课时代背景。

师: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结合资料袋提供的信息说一说。(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

(一)初读诗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指名学生交流。

2.按照学习提示自读自悟,同桌之间合作学习。

师: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描写的呢?(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3.交流自读自悟的成果。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精读诗文,领悟意境。

1.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诗中哪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B.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C.品读此句诗。

2.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A.这样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什么?B.讨论腾能否换成流?C.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D.讨论走能否换成跋?C.品读此句诗。

3.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B.体会暖字表达的情感。C.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学生默读相关资料。D.体会寒字表达的情感。E.品读此句诗4.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这句诗写出了红军怎样的心情?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

B.学生讨论交流。C.品读此句诗。

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

A.齐读诗文,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

B.播放《长征》歌曲。听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C.交流感受。D.全体起立齐诵《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分析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律长征》教案分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七律长征》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初步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拓展学生对于毛泽东诗词的视野,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过程】

课前经典诵读清平乐六盘山

学生齐读后,师:这首清平乐六盘山是毛主席在带领红军翻越了六盘山后写下的诗歌,在这路上,他们遭遇了许多困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视频,问: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答后,教师补充:是的,大家说的没错。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展示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他们英勇无畏,他们百折不挠,他们乐观积极,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长征。(

《七律·长征》课文


长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科版第七册课文]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七律长征》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了生动的描述和热情的歌颂。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等闲:平平常常。

逶迤:蜿蜒曲折的样子。逶,wēi。迤,y。

磅礴:广大无边,气势大。磅,png。礴,b。

走:本诗中是滚动的意思。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岷山:山名。岷,mn。

尽开颜:个个脸上都显出高兴的样子。

认逶迤磅礴岷

《《七律·长征》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017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