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一章 有理数复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
一、【课标要求】
考点
知识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
理解
掌握
灵活应用
有
理
数
有理数及有理数的意义
∨
相反数和绝对值
∨
∨
有理数的运算
∨
∨
科学计数法和近似数
∨
二、知识结构
有理数
概念
有理数
相反数
大小比较
绝对值
倒数
数轴
运算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乘方
混合运算
科学记数法
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三、主要考点
考点一:有理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零
负有理数
正整数
正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有理数
含正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含负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有理数的另一种分类
整数
分数
正整数
负整数
0
负分数
正分数
自然数
1、填空
①_____________统称整数。_____________统称分数。_____________统称有理数。0既不是,也不是。
②增加-20%,实际的意思是。
甲比乙大-3表示的意思是。
③月球表面的白天平均温度为126℃,记作+126℃,夜间平均温度零下150°C,记作℃.白天比夜间高℃
想一想:零是整数吗?自然数一定是整数吗?自然数一定是正整数吗?整数一定是自然数吗?
零是整数;自然数一定是整数;自然数不一定是正整数,因为零也是自然数;整数不一定是自然数,因为负整数不是自然数
2、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额大括号内:
1,-0.1,-789,25,0,-20,-3.14,-590
正整数集{…}
负整数集{…}
正分数集{…}
负分数集{…}
正有理数集{…}
负有理数集{…}
自然数集{…}
3、判断正误
①不带“-”号的数都是正数()
②如果a是正数,那么-a一定是负数()
③不存在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
④0℃表示没有温度()
考点二:数轴
1、填空
①规定了,和的直线叫做数轴。
②比-3大的负整数是_______;已知m是整数且-4m3,则m为_______________。③有理数中,最大的负整数是____,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最大的非正数是__。
④与原点的距离为三个单位的点有____个,他们分别表示的有理数是________。
2、选择题
①下列数轴画法正确的是()
②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所表示的数是()
A整数B负数C非负数D非正数
③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B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分数
C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有理数D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考点三:相反数
1、填空
①-2的相反数是;它的倒数是;它的绝对值是。
②|-3|的相反数是;它的倒数是;它的绝对值是。
③相反数是它本身的数是;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是;绝对值是它本身的数是。
2、选择
①的若a和b是互为相反数,则a+b=()
A、–2aB、2bC、0D、任意有理数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4的相反数是0.25B、4的相反数是-0.25
C、0.25的倒数是-0.25D、0.25的相反数的倒数是-0.25
③用-a表示的数一定是()
A、负数B、正数C、正数或负数D、都不对
④一个数的相反数是最小的正整数,那么这个数是()
A、–1B、1C、±1D、0
3、判断
①互为相反的两个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两旁()
②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它就成了一个负数()
③只要符号不同,这两个数就是相反数()
4、计算:已知和的值互为相反数,求x的值。
考点五:绝对值
1、绝对值的意义是(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一个负数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0的绝对值是0;(4)|a|大于或者等于0。
2、化简
(1)-|-2/3|=_____;
(2)|-3.3|-|+4.3|=___;
(3)1-|-1/2|=___;
(4)-1-|1-1/2|=______。
3、填空题。
①若|a|=3,则a=____;|a+1|=0,则a=____。
②若|a-5|+|b+3|=0,则a=___,b=___。
③若|x+2|+|y-2|=0,则x=___,y=___。
④绝对值小于2的整数有________。
⑤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有___________。
⑥绝对值不大于3的负整数有__________。
⑦数a和b的绝对值分别为2和5,且在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表示b的点左侧,则b的值为
考点五:有理数加减法
1、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符号,并把绝对值。
②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
④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
2、计算
⑷-(-12)-(-25)-18+(-10)
⑸⑹
考点六:乘除法法则
1、填空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异号得,并把绝对值。0乘以任何数,都得。
②几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负因数的个数为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为时,积为负。
③两数相除,同号得;异号得;并把绝对值。
④乘以一个数等于除以一个数的。
2、计算:
3、化简:
考点七:乘方
1、填空
①这种求n个的运算,叫做乘方。
②中,底数是,指数是,幂是;读作:。或读作:。
③23中,底数是;指数是;结果是;读作:。
④(-2)2中,底数是;结果是;
⑤-22中,底数是;结果是。
⑥5中,底数是;指数是。
⑦中,底数是;指数是;幂是。
⑧中,底数是;指数是;幂是。
⑨18表示个相乘,结果是。
2、计算:
32=;-23=;-14=;
(-3)2=;05=;0.13=.
考点八:运算律及混合运算
1、基本知识
v加法交换律:
v乘法交换律:
v加法结合律:
v乘法结合律:
v乘法分配律:
v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再;最后算。
有括号,先算;同级运算由。
2、计算
(5)
考点十:科学记数法
1、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叫做科学记数法。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______。
(1)-9800000=-9.8×106;
(2)298.6=2.986×102
3、把下列各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4、写出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原数
考点十一: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1、在近似数中,从左边第一个的数字起,到止,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2、按括号中的要求对下列各位取近似数
(1)0.34082(精确到千分位)
(2)1.5064(精确到0.01)
(3)0.0692(保留2个有效数字)
(4)30542(精确到百位)
3、填空题:
1、2.008(精确到0.01)≈.
2、320400(保留2个有效数字)≈.
3、近似数3.05万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数学上第一章1.4有理数的乘除法(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有理数的乘法
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了解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
2.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3.能熟练的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阅读教材P28~30,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知识探究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通过有理数的乘法,进一步体会有理数运算包含两步思考:先确定积的符号,再计算积的绝对值.
3.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如:-3的倒数是-13,0.5的倒数是2,-212的倒数是-25.
自学反馈
计算:
(-114)×(-45)=1,(+3)×(-2)=-6,
0×(-4)=0,123×(-115)=-2,
(-15)×(-13)=5,-│-3│×(-2)=6.
(1)运用乘法法则,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2)0没有倒数.
活动1小组讨论
例1计算:
(1)(-3)×9;(2)8×(-1);(3)(-12)×(-2).
解:(1)(-3)×9=-27.
(2)8×(-1)=-8.
(3)(-12)×(-2)=1.
例2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km气温的变化量为-6℃,攀登3km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解:(-6)×3=-18.
答:气温下降18℃.
活动2跟踪训练
1.计算:
(1)(-5)×0.2=-1;
(2)(-8)×(-0.25)=2;
(3)(-312)×(-27)=1;
(4)0.1×(-0.01)=-0.001.
2.若a×(-56)=1,则a=-65.已知一个有理数的倒数的绝对值是7,则这个有理数是±17.
3.判断对错:
(1)两数相乘,若积为正数,则这两个数都是正数.(×)
(2)两数相乘,若积为负数,则这两个数异号.(√)
(3)互为相反的数之积一定是负数.(×)
(4)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
活动3课堂小结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个有理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负倒数:乘积为-1)
第2课时多个有理数的乘法
进一步学习有理数乘法运算,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的确定.
阅读教材P3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知识探究
体会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
1.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
2.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
自学反馈
计算:(-2)×(-3)×(-5)=-30,
(-723)×3×(-123)=1,
(-9.89)×(-6.2)×(-26)×(-30.7)×0=0.
活动1小组讨论
例计算:
(1)(-3)×56×(-95)×(-14);
(2)(-5)×6×(-45)×14.
解:(1)-98.(2)6.
活动2跟踪训练
计算:
(1)(-59)×0.01×0=0;
(2)(-2)×(-5)×(+56)×(-30)=-250.
活动3课堂小结
1.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第3课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1.进一步应用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能自主探究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在有理数运算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教材P32~33,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知识探究
乘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达: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的字母表达:ab=ba.
乘法结合律的文字表达: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ab)c=a(bc).
乘法分配律的文字表达: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a(b+c)=ab+ac.
自学反馈
1.计算:(-3)×56×(-95)×(-14)×(-8)×(-1).
解:-9.
2.计算:
(1)-34×(8-43-1415);
(2)191819×(-15).
解:(1)-4310.(2)-299419.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活动1小组讨论
例计算:
(1)(-0.5)×(-316)×(-8)×113;
(2)(-10556)×12;
(3)(-34+156-78)×(-24);
(4)317×(317-713)×722×2122;
(5)(23-49+527)×27-1117×8+117×8.
解:(1)-1.(2)-1270.(3)-5.(4)-4.(5)3.
活动2跟踪训练
1.运用分配律计算(-3)×(-4+2-3),下面有四种不同的结果,其中正确的是(D)
A.(-3)×4-3×2-3×3
B.(-3)×(-4)-3×2-3×3
C.(-3)×(-4)+3×2-3×3
D.(-3)×(-4)-3×2+3×3
2.在运用分配律计算3.96×(-99)时,下列变形较合理的是(C)
A.(3+0.96)×(-99)B.(4-0.04)×(-99)
C.3.96×(-100+1)D.3.96×(-90-9)
3.对于算式2007×(-8)+(-2007)×(-18),逆用分配律写成积的形式是(C)
A.2007×(-8-18)B.-2007×(-8-18)
C.2007×(-8+18)D.-2007×(-8+18)
4.计算1357×316,最简便的方法是(D)
A.(13+57)×316B.(14-27)×316
C.(10+357)×316D.(16-227)×316
5.计算:
(1)(-4)×8×(-2.5)×0.1×(-0.125)×10;
(2)(134-78-112)×117;
(3)(-5.25)×(-4.73)-4.73×(-19.75)-25×(-5.27);
解:(1)-10.(2)1921.(3)250.
活动3课堂小结
1.有理数乘法交换律.
2.有理数乘法结合律.
3.有理数乘法分配律.
1.4.2有理数的除法
第1课时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1.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阅读教材P34,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知识探究
1.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自学反馈
计算:
(1)(-18)÷9=-2;
(2)0÷(-35)=0;
(3)2.25÷(-1.5)=-32.
活动1小组讨论
例计算:
(1)(-36)÷9;(2)(-1225)÷(-35).
解:(1)(-36)÷9=-(36÷9)=-4.
(2)(-1225)÷(-35)=(-1225)×(-53)=45.
在做除法运算时,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若算式中有小数、带分数,一般情况下化成真分数和假分数进行计算.
活动2跟踪训练
1.两个不为零的有理数的和等于0,那么它们的商是(B)
A.正数B.-1C.0D.±1
2.计算:
(1)-0.125÷(-38);(2)(-215)÷1110.
解:(1)13.(2)-2.
活动3课堂小结
1.a÷b=a1b(b≠0).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仍得
第2课时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1.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能够化简分数.
2.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阅读教材P3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自学反馈
1.化简:(1)204=5;(2)-255=-5.
2.计算:(1)5÷15=25;(2)(-12)÷3×4=-16.
活动1小组讨论
例1化简下列分数:
(1)-123;(2)-45-12;
解:(1)-123=(-12)÷3=-4.
(2)-45-12=(-45)÷(-12)=45÷12=154.
例2计算:
(1)(-12557)÷(-5);(2)-2.5÷58×(-14).
解:(1)2517.(2)1.
活动2跟踪训练
1.化简:
(1)-729;(2)-30-45;(3)0-75.
解:(1)-8.(2)23.(3)0.
2.计算:
(1)(-45)÷(-43)×0;
(2)-112÷34×(-0.2)×134÷1.4×(-35).
解:(1)0.(2)-310.
活动3课堂小结
1.化简分数.
2.乘除混合运算要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第3课时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1.能熟练地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准确计算.
2.能解决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应用题.
3.了解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阅读教材P36~37,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知识探究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自学反馈
计算:
(1)6-(-12)÷(-3);
(2)3×(-4)+(-28)÷7;
(3)(-48)÷8-(-25)×(-6);
(4)42×(-23)+(-34)÷(-0.25).
解:(1)2.(2)-16.(3)-156.(4)-25.
在做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时:①先将除法转化为乘法;②确定积的符号;③适时运用运算律;④若出现带分数可化为假分数,小数可化为分数计算;⑤注意运算顺序.
活动1小组讨论
例1计算:
(1)-8+4÷(-2);
(2)(-7)×(-5)-90÷(-15).
解:(1)-8+4÷(-2)=-8+(-2)=-10.
(2)(-7)×(-5)-90÷(-15)=35-(-6)=35+6=41.
例2一架直升机从高度450米的位置开始,先以20米/秒的速度上升60秒,后以12米/秒的速度下降120秒,这时直升机所在高度是多少?
解:210米.
活动2跟踪训练
1.计算:
(1)(-3)×(-12)-(-5)÷(-2);
(2)|-512|÷(13-12)×(-111).
解:(1)-1.(2)3.
2.高度每增加1千米,气温大约降低6℃,今测量高空气球所在高度的温度为-7℃,地面温度为17℃,求气球的大约高度.
解:4千米.
3.某探险队利用温度测量湖水的深度,他们利用仪器侧得湖面的温度是12℃,湖底的温度是5℃,已知该湖水温度每降低0.7℃,深度就增加30米,求该湖的深度.
解:300米.
活动3课堂小结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无括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五节有理数的乘方(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五节有理数的乘方(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提高学生正确运算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方法
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巩固和加深对有理数运算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解题技巧,发展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情景引入】
1、复习回顾:
(1)、指出下列各幂是正数还是负数:
指出: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2、师生共同玩“24点游戏”,教师介绍游戏规则:从一副牌中(去掉大、小王)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为24或-24,其中红色代表负数,黑色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11、12、13.比如现在抽到一张黑桃1,一张黑桃3,一张方块6,一张梅花9,可通过(1+9÷3)×(-6)的方法把它们凑成-24.
例如:对1,2,3,4,可进行运算(1+2+3)×4=24
现有4个有理数3,4,-6,10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不同方法的运算式使其结果等于2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在这个式子中,存在着哪几种运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这道题应按什么顺序运算?前面我们已经学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知道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现在又多一种乘方运算,你们认为在做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注意哪些运算顺序?请分小组讨论(4人一组).
1、小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最后归纳出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如下:
①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②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③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注意: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乘方和开方(今后将会学到)叫做第三级运算。
可以应用运算律,适当改变运算顺序,使运算简便.
2.试一试:指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运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运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6);运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7)运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例题分析:
例1(1)(-2)3+(-3)×[(-4)2+2]-(-3)2÷(-2);
(2)(3)
解:(1)原式=(-8)+(-3)×18-9÷(-2)=(-8)+(-54)-(-)=-57
(2)
(3)
这里要注意三点:
①小括号先算;
②进行分数的乘除运算,一般要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把除法转化为乘法;
③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这一点十分重要.
例2计算:(1)
解:原式=
=
=3+(-)-1
=
(2)
解:原式=
=[1-]×(-7)
=×(-7)
=
(3)计算:
解:
=
=
=-2+1+-
=-3
例3、观察下面三行数:
-2,4,-8,16,-32,64,…;①
0,6,-6,18,-30,66,…;②
-1,2,-4,8,-16,32,….③
(1)第①行数按什么规律排列?
(2)第②③行数与第①行数分别有什么关系?
(3)取每行数的第10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
解:(1)第①行数是-2,
(2)第②行数是第①行对应的数+2,即
第③行数是第①行对应的数的0.5倍,即
(3)每行数的第10个数的和是
=2562
【课堂作业】
1.计算
(1)-2+2×(-4)2(2)-22+(-7)÷()
(3)(4)
(5)
2、下列计算有无错误?若有错,应该怎样改正?
(1)74-22÷70=70÷70=1()改正
(2)2×32==62=36()改正
(3)6÷(2×3)=6÷2×3=3×3=9()改正
(4)()改正:
3.m为任意有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1)2的值总是正的B.m2+1的值总是正的
C.-(m+1)2总是负数D.1-m2的值总比1小
4.计算:
(1).(2)
(3)2×-4×(-3)+15.
(4);(5);
(6);(7)
5、一杯饮料,第一次倒去一半,第二次倒去剩下的一半,……如此倒下去,第八次后剩下的饮料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参考答案:
1.⑴30⑵0⑶-8⑷⑸-25
2.(1)错。改正:74-22÷70=70=(2)错。改正:2×32=2×9=18
(3)错。改正:6÷(2×3)=6÷6=1
(4)错。改正:
3.B
4.⑴⑵10⑶-27⑷⑸-6⑹-8⑺
5.
【教学反思】
1、有理数的运算是数学中很多其他运算的基础,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加、减、乘、除、乘方这几种运算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学生进行混合运算,首先应注意的就是运算顺序的问题,教师应告诉学生这几种运算可以分成三级:其中加减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是第二级运算;乘方与开方是第三级运算.
2、小组讨论有理数运算法则后,教师应提醒学生牢固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几项规定,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运算上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加入乘方以后,学生对乘方运算不熟悉,容易出错.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玩24点游戏,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文章来源://m.jab88.com/j/4967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