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课题: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敌视中国;②60年代关系也急剧恶化;③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成就和影响:

时间

成就

影响

1964

第一颗爆炸成功

①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的垄断;②加强了中国的力量;③掌握核技术,和平利用核能。

1964

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1970

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开始进入时代。

1999、2007

载人航天、太空行走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个掌握载人

航天技术的国家;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带动中国其它行业的发展。注意:“两弹一星”中的“两弹”不是原子弹与氢弹,而是原子弹与导弹,“两弹一星”是针对当时美苏等国对核武器与空间技术的垄断而提出来的。

猜一猜:当今世界有哪些国家拥有核武器?还有哪些国家绝对有能力生产核武器?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研究过程: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选育出新品种——

2001年他获中国国家最高奖——

影响: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不仅大大提高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袁隆平因此享有很高的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领域

成就

影响

计算机

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亿次算机

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居于世界前列,加速国家化发展

生物技术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开辟人工合成时代

人类基因研究

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贡献

结合所学知识回忆归纳建国以来不同阶段的科技成就

1.1949——1966:2.1966——1976:

3.1978——20世纪末:

影响建国以来三个阶段科技发展因素分别有哪些?(分组讨论)

(1)(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20世纪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帕尔伯格

材料三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技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什么重要作用?

扩展阅读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二、预习内容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目的:为了打破、等国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反对核威胁。
2、成就:
(1)“两弹一星”: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成功。
③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实验成功。
④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2)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①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的战略决策。
②成就:2003年10月15日,载着杨利伟的“”飞船成功升空。
③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杂交水稻培育的背景: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关乎国计民生。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他们中杰出代表。
2、杂交水稻的培育的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发现水稻。
(2)1973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3)2001年,袁隆平获得“”
3、杂交水稻培育的影响:
(1)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的第一人,多次获得,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2)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的吃饭问题。
(3)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为,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
(1)背景:
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中国开始计算机研制工作。
(2)成就:
1983年,研制出“”
越来越先进的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3)地位:
中国高性能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4)意义:
加速了国家发展。
2、生物技术
(1)成就:
A、1965年,人工合成在中国首次,这是世界上第一个
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的时代。
B、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技术改良、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
①开辟了人工合成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和作出了贡献。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2、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练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二、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一:阅读本课内容,找一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过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回忆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科技战略制定战略原因取得的科技成果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合作探究二:结合历史背景,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合作探究三: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三、反思总结:新课程改革要求要转变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教学设计就是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设计而成的,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可取的地方:
1、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展现,且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填写,能迅速突破重点。
2、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既能深化课堂教学,突破难点,又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本质所在。
3、在导入中结合了现实,注意课堂气氛的渲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图片,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些不足,如没有照顾到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使得有少部分学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在实践中将会注意分组,由学习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真正实现合作而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

(四)当堂检测
1、邓小平在哪次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B.一届人大会上
C.全国科技大会上D.全国政协大会上
2、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实施“星火计划”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秦山核电站建立
3、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I号发射成功
C.“神舟”号飞船进太空D.“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
4、“两弹一星”是指
A.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B.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D.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5、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A.第一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B.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杂交稻解决国人吃饭和世界粮食问题D.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下列说法符合材料所阐述的观点的有①中国将不再发展核武器②中国不承诺不使用核武器③中国承诺不使用核武器④中国将继续必要的核试验⑤发展核武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⑥发展核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灭核工业
A③④⑥B①②⑥C②④⑤D②④⑥
2、下面所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能直接而充分说明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有:
A.一箭多星技术的掌握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葛洲坝水利工程建成D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和推广
3、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是因为:
A.邓小平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东方魔稻”
B.邓小平制定了拨乱反正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新型重合肥
C.邓小平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新型复合肥
D.邓小平制定了拨乱反正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东方魔稻”
4、下列科技成就,是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银河一I”型计算机诞生③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5、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几年中,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居世界之首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D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
6、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I号发射成功
C.“神舟”号飞船进太空D.“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

7、材料题
材料一:
两弹一星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书本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艰苦条件下科技事业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材料四:“谁掌握了科学进步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制高点,谁就可以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钱学森
(2)结合你身边发生的变化并联系材料说说建国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产生了哪些作用?

学案答案
合作探究一:
时间科技战略制定战略原因取得的科技成果
20世纪50~70年代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发展的方针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维护国家安全。1960年第一枚火箭(酒泉)
1960年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五)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成功(第三)
1979年“望源”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第四)
20世纪80年代方向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
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863”计划
星火计划
火炬计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教兴国”战略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神舟”5号、6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第三)
合作探究二:结合历史背景,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解题关键:中国发展高科技的战略的变化
思路引领:战略决策的制定基于特定的历史环境;针对不同的历史背景,党和政府制定了不同的科技发展决策
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80年代以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合作探究三: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的创造了前提;
(二)是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三)是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影响:
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促进了我国生存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四)当堂检测1-5:CCBAC
课后练习与提高:

教学设计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七单元第19课的内容,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及作用。本课在内容上承接了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又连接着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科技成果及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识记新中国在核技术、导弹、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领域的重大成就;通过列表归纳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归纳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成就在生产领域中的运用,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进一步探究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列表归纳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各项成就在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地位、意义;
借助多媒体,通过影视资料、图片等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表格分析、影视、图片等再现的历史情景,学生认识我国科技成就在许多领域内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有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培养危机意识,增强使命感、激发为振兴祖国发愤读书的志向。
本课重点:
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本科难点:
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注科学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Ⅰ、必修Ⅱ学习,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当时的世界格局已经有所了解,已经初步具备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知识。
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的学习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及地位、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已经有所了解,这将有助于理解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等
六、课前准备
七、课时安排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复习导入
1、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2、思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世界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几方面?为什么?
3、思考:从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看,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衰弱;制度腐败、经济落后、战乱频仍、列强侵略)
4、图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5、教师总结以上问题,归纳成下列图示。并由此引入新课。
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振兴)
(三)讲授新课
一、新中国科技发展概况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B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制订了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
1956年将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列为发展重点
1963年部署原子弹、导弹、氢弹的研究实验,安排人造卫星的研制;
1986年“863计划”及以后的“星火计划”
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D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雄厚了人才储备;
E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主要领域
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和农业新品种研究
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含义2、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作出“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出示下列材料,要求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
问题: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3、成果
计算机投影下列四幅图片。
图片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片2—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时的景象。图片3—大亚湾核电站;图片4—秦山核电站。
思考:你从上述四幅图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南优2号的选育
2、杂交水稻选育的意义

四、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主要成就及其地位与意义)

建国以来科技成就有什么重大作用和意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本课要旨”,掌握核心内容。同时强调指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要求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作用

3、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4、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2、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介绍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教学过程

导课:1、展示一些列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图片让学生感受

新课

一、教师出示科技一览表,学生看书完成

领域时间成就意义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

杂交水稻

计算机

生物技术

二、学生重点介绍以下成就

1、两弹一星

2、载人飞船——延伸到“神六”

3、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4、计算机和生物工程

教师点评。

三、学生讨论:新中国政府的科技战略

1、两弹一星战略

2、863计划

3、载人航天工程

4、科教兴国战略

小结:

从两个方面对教材加以小结,一是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战略决策,二是新中国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需要探究解决的一些问题而展开。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筛选,挖掘一些教材内容,设计适合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索,思考,实践,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识记新中国在核技术、导弹、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领域的重大成就;通过列表归纳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归纳分析能力;
(2)通过这些成就在生产领域中的运用,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进一步探究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列表归纳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各项成就在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地位、意义;
(2)借助多媒体,通过影视资料、图片等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表格分析、影视、图片等再现的历史情景,学生认识我国科技成就在许多领域内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有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培养危机意识,增强使命感、激发为振兴祖国发愤读书的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科技进步对我国的影响。
三、课型:新课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嫦娥二号升空视频。
刚刚大家看到的这个视频就是2010年的10月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给全国人民献上的一份节日大礼嫦娥二号。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成就对我国有何影响,从中我们又能得出什么启示?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大家将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强烈欲望和学习兴趣。接着,教师用投影展示出一系列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的问题:
(1)新中国为何要重点发展尖端科技?
(2)新中国在尖端科技方面有何重大成就?
(3)从纵向角度方面,认识我国科技发展经历的历程。
(4)从新中国科技的发展成就分析我国科技在80年代后的新特点。
(5)如何认识科技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各种不同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让学生敢想敢说,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充分利用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功能,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践探究,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
教师给出探究问题:
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小组之间的讨论后,开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1)合作探究一:
阅读本课内容,找一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回忆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2)合作探究二:为什么在旧中国科技长期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合作探究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原子弹等核武器的研究?你怎样看待核技术的发展?
在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知识后,教师要积极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发表各自对同一个问题的见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探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的表述加以点评,修正,并引导学生整理资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处理所得信息,强化学生的认知过程,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取得创造性的成果。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求知创新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更使学生的竞争合作的意识和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解疑释惑,评价概括
通过以上学生的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师生共同概括,完成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的学习。同时,教师对同学在交流中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答,对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要及时,公正,客观地给予评价,使他们体验到主动参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评价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程度,反思自己的思路与方法,并与其他同学对照,从而使自己的认知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完善自身认知结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回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激励他们进行新的探索。
(四)课堂小结
(五)随堂练习
1、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实施星火计划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秦山核电站建立
2.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用行动来回答上述问题的科学家是
A.邓稼先B.袁隆平C.李四光D.杨利伟
3、下列科技成就,是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银河型计算机诞生
③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七、教学反思:

必修三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必修三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学法指导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振兴。
2.两条线索:
(1)明线:从核研究、航天技术、农业新品种研究、计算机应用、生物技术五方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2)暗线:新中国成立后对党和政府发展科技的战略决策。
这两条线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决策,是科技成就取得的一个重要保证。
3.几点提示:
(1)课本所属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只是就几个不同的领域列举了几个例子,并不是只有这些科技成就。
(2)学习重大科技成就,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列表记忆,也可以分类如:生物、信息、航天等。
(3)弄清楚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目的在于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巩固新生政权。如果对当时的背景认识不清楚,会导致对根本目的理解不清楚,也进而影响对“两弹一星”成功研制的政治、经济意义理解不全面。
(4)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科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但是和国际科技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科技还相对落后;我们应当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树立振兴中国科技、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新课标第一网
1.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科技成果主要有:
(1)“两弹一星”的开发研制取得巨大成功。
①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③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这些成就反映了我国的高科技发展水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①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
②“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③“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3)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稻”。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推广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并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西方媒体因此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4)“银河”系列计算机
①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型机诞生。
②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5)生物技术
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6)建国以来科技成就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③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④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2.“两弹一星”研制的重要影响
尖端科技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当代社会激烈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两弹一星”研制的成功: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3.建国以来影响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
(1)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②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制订了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
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劳动;
④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雄厚了人才储备;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建国后不利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①主要在于“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②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③比较直接的是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
④相当一段时间闭关自守,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交流。
4.从背景、战略重点和成就等方面总结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时间背景战略重点重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文革
(1)国际环境恶劣: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
(2)为了巩固国防、维护安全。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方针
“两弹一星”
文革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1)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
(2)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原子能、航天工程、计算机等高科技方面,与世界整体差距明显缩小。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1.“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B.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C.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引起“第二次绿色革命”
D.2003年10月“神州”5号宇宙飞船发射场成功
答案:D。
辨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21世纪”,A、B、C都发生在20世纪。故答案为D。
例2.我国虽然与前两次科技革命擦肩而过,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积极抓住机遇,参与新的科技革命,除去同步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外,我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有()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C.“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答案:B。
辨析:题干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暗示时间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注意条件是“空间技术方面的成就”。故答案为B。
例3.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是因为()
A.邓小平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东方魔稻”
B.邓小平制定了拨乱反正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新型重合肥
C.邓小平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新型复合肥
D.邓小平制定了拨乱反正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东方魔稻”
答案:A
辨析:邓小平的在全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带来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期袁隆平继培育出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故答案为A。
例4.建国以来,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④“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技术成功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
答案:A。
辨析: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需要记忆重大科技成就的时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是在60年代初,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技术成功是在2003年。故答案为A。
例5.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指袁隆平
B.他的发明成果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C.他的发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D.他的发明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答案:B。
辨析:本题考查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这一科技成就的重大意义。故答案为B。
五、体验高考
例1.(2007江苏)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
C.细胞学说的提出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答案:B.
辨析:电子计算机由美国人制造,细胞学说由德国人提出,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只有B项是由中国参与各国共同努力的科技项目。故答案为B。
例2.(2006上海)人类上天揽月的梦想自古就有,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索工程的终极梦想。根据上述意境判断,该标志是()
答案:B
辨析:题干中有两大信息:第一是“一轮圆月”,四个选项均符合;第二是“一双脚印”,只有B项比较鲜明,而这样的组合又神似“月”字,能很好地体现“探索月球”的意境。故答案为B。
例3.(2005上海)顺应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新中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①原子能技术②航天技术③电子计算机技术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③④D.②④
答案:A
辨析:注意题干中的“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它的标志主要就是上面所列几个方面,中国方面,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③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一I号”;④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故答案为A。
例4.(2009广东)(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新华社
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新华社
问题:(1)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答案:(1)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
(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辨析:第(1)问需要结合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和课本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需要认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由此判断材料出现的时期,一是文革时期,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期。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845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