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整体概述]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从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的中国人在思想界奏响了救亡图存的旋律。
本课分三目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第一目开眼看世界,阐释了鸦片战争结束、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洋务派的措施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过程。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从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电脑、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
方式一:今天大家对外国人一般怎么称呼?老外是比较常用的。一般称呼中加老显得亲切,比如老乡老表老婆老公,同时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友善的态度,博大的胸怀,说明我们把你当做自家人,没拿你当外人呀!但是100年前,我们喊他们什么?洋人、洋鬼子!这其中包含着排斥、惊羡、效仿和痛恨的复杂情感。200年前呢?夷、洋夷,这是拥有辉煌文明和强大国力的中国对外国的一种蔑称。但是就是这蛮夷之邦中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把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打得一败涂地,颜面尽失。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大潮,奏响了向西方学习的新乐章。
方式二:视频复兴之路片段(2分钟)。三千年之变局指什么变局?
投影显示列强侵华,民族危机
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掀起了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的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投影显示学习西方,思想解放
学生讨论,老师整理:中国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主导、对外闭关锁国,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加紧殖民扩张。
投影显示
一、看世界,雾里探花
师夷长技以制夷
探究:世界如何?雾是何意?从视频中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直接三个方面总结背景。(为何看?谁在看?如何看?看到了什么?)
1.背景(19世纪40-50年代)
(1)国际:欧美崛起,侵略扩张
(2)国内:封建危机,妄自尊大
(3)直接: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2.表现:人物、活动、观点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问: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个人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系统介绍世界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展示材料:
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叙》
合作探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是什么?(手段、内容、目的)
手段向西方学习;内容军事科学技术;目的抵制侵略,维护统治
魏源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
周兴旺
3、影响:引导国人、开阔眼界、关注世界、启迪思想。
展示《资政新篇》和《瀛环志略》的图片,说明其影响。
提问: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他们看到的主要是船坚炮利,更悲哀的是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没有能付诸实施。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展示图片:1860年咸丰帝颁布的学习西方技术的上谕
中国在错失了20年的发展机遇以后,才开始了师夷长技的实践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二、学器物,移花接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20世纪60年代)
展示图片: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太平天国运动,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总结:必要性:内忧外患加剧
可能性:西学逐步传播
2、含义
分析材料,师生合作探究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李鸿章
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材料三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可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四维是也。
张之洞《劝学篇》
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儒家)
西学: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根本;
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西学为用应该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它的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3、目的: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加深理解
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正确理解是
A、以自强和求富为基本出发点
B、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价
C、借助西方科技维护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度
D、用中学来对抗西学的传播
(过渡)是否所有的清政府官员都支持洋务派?请判断下面言论的派别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
洋务派与顽固派派的异同
提示:
同目的、阶级立场
异态度、手段
那中体西用思想和林则徐、魏源思想有何差异呢?(学思之窗)
(给出提示,学生自主回答)
继承(同):学习内容、根本目的、阶级立场、影响
发展(异):学习领域、首要目的、实践程度
论从史出:看材料,谈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洋务运动中诞生的近代中国第一
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
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图片:晚清留美幼童
提问总结影响
(1)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
(2)推动洋务运动开展,迈开了中国经济,教育,军事近代化的第一步。
(3)促进西学传播,推动思想解放
但是洋务运动成功了吗?
展示图片: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失败的原因何在?有一位思想家是这样分析的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这位思想家认为中国富强是什么?
变革制度
三、变制度,昙花留香
兴民权,行立宪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自主学习背景、代表、主张、意义、缺陷
强调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体现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但是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没有付诸实践。
(过渡)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淅多了。由此,假如你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既要政治变革,又要救亡图强。两者结合起来。看看康梁谭领导的维新运动。
展示《时局图》和《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师生合作分析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背景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
⑴背景:
①政治:民族危机加重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③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概况(阅读课本,结合材料,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时诸侯皆祭天地,孔子定为天子祭天地
康有为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天演论》敲响了危亡警钟:生物不断在变、不断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严复
人物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思想特点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论证变法合理
西儒结合
托古改制
梁启超
《变法通议》
抨击专制,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变法和图存相结合
严复
《天演论》
人民主权
以西方进化论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武器
合作探究1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他为什么要跪着造反?
答案
1、意思:(1)借助孔子(2)保留、依靠皇帝
(3)宣传反封建专制的维新变法思想
2、原因:①封建势力强大②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资产阶级力量较弱,没有自己鲜明的旗帜。③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借助它可以为变法减少阻力④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
合作探究2
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合作探究3
洋务派思想与维新思想的不同(提示:学习内容、阶级属性、根本目的)
器物制度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维护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展示图片:光绪帝和《定国是诏》,戊戌六君子,简单介绍戊戌变法经过。
介绍谭嗣同的死,进行情感教育,过渡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展示图片谭嗣同。(维新变法失败后)日本使馆派人表示可以为谭嗣同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正如鲁迅所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展示材料,探究影响
材料一康有为思想引起极大震动,成为思想界一大飓风,梁启超喻为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沈渭滨《百年戊戌变法研究回顾》
材料二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据统计,1895年以前全国报刊只有15家,但戊戌时代三年之间,据初步统计,数量跃至64家。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时务报》发行最高达到一万七千份,成为中国第一大报。
三则材料分别说明维新思想的范围之广,冲击之大,理论之新,构成了进度中国启蒙、觉醒、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四这些年来中国国民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这说明中国的民族意识、民主意识逐步增强。
展示图片:京师大学堂牌匾、戊戌变法时期的报刊杂志、梁启超创办的经正女学堂、废除妇女缠足的天足会奖章,说明
带动了大众传媒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认知空间;
推动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较快发展;
引领了较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出现;
由此总结维新思想影响
思想:形成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政治:推动戊戌变法,促进政治民主化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总结全课: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被本课的历史人物所感动,下列奖项你想颁发给哪位思想先驱?请选择一下,并用简短的一两句话说明理由。
感动近代中国
勇于探索奖、思想创新奖、勇于实践奖、最佳宣传奖、最佳西学奖、崇高爱国奖
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李鸿章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材料一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老师整理: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过渡: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讲授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②有识之士(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下,面向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概况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问: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②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展示材料:
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叙》
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内容。
3、意义(影响)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提问: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通过这个设问,是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林则徐、魏源等只是引导了人们关注世界,而没能付诸实施。
展示材料:
1841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海国图志》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全面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以及科技、经济发展状况的书籍,它使得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终于有了一次质的改变。魏源也成为引领国人放眼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位先行者之一。
但是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反而传到日本去了。日本人从这本书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翻刻了25版,这本书对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变强大了,反过来侵略了中国,这确实是个历史的悲剧啊。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局内忧外患。
材料1:所谓“体”是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是指由主体派生,或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张之洞(洋务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材料2:“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语
材料3:京师同文馆旧址(图)
自主学习:结合材料一、二和教材,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的。
问题解答:“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西学为用”应该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它的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综合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模块链接:必修2第2单元第1课第29页。回顾洋务运动的内容及评价)
问题解答: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在于没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层面。
过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从而过渡到维新变法。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①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郑观应《盛世危言》:“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提问:早期维新派为何会从支持洋务派到与之分道扬镳?
在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也不面对现实,早期维新派则从“中体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教师强调:在深化认识洋务思想及洋务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早期维新派必然要从洋务派中分裂出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之后,影响更深远更猛烈的维新思潮将西学东渐推向新的高潮。
②归纳: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背景①洋务运动的展开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
经济思想
文化思想
政治思想
③评价: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过渡:早期维新派提出的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师生齐读:《日落紫禁城》,以烘托课堂气氛。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①背景
设问: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过渡: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淅多了。由此,假如你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既要政治变革,又要救亡图强。两者结合起来。看看康梁谭领导的维新运动吧。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设计表格,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三人的主要思想,掌握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物著作思想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学生填写表格,进而探究。
探究1:顽固派指责康有为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来宣传变法维新,你对此如何评价?
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西方政治学说蒙上一层儒学的外衣。其目的是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从而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它既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的精神,及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探究2: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诗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和君主立宪制,科举改革
探究3:
《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胡适
严复的思想:系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进化论。
3、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①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②评价: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课堂小结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
学案参考答案
学法导引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等资料,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
4、洋务运派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5、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主张在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6、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7、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变法。
8、戊戌变法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经典题型:
例1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为了减轻阻力,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之一是“托古改制”,他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其实就是借孔子之名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根据。选B。
例2(2007年上海卷)下图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C)
A.①⑤B.②④C.③⑤D.①③
解析:本题形式新颖,考察学生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因此选C。
双基训练: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A.林则徐B.魏源 C.孙中山 D.洪秀全
2.下列著作中首次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B)
AB
CD
3.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是(A)
A.林则徐的《四洲志》 B.魏源的《海国图志》
C.洪仁玕的《资政新编》D.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4.曾国藩在奏折中称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D)
A.镇压人民的反抗B.抵抗外来侵略
C.发展民族工业D.维护清朝的统治
5.下列表述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C)
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6.康梁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C)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D)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有何联系?
(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答案:(1)变化:由鄙夷到师夷。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西方联系扩大。(2)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面对民族危机,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新。(3)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西方的政治制度。说明:学习西方由技术(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能力拓展
一、选择题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C)
A.讲究训诂考据B.提倡“经世致用”
C.主张重新认识世界D.力主变革“祖宗之法”
2.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主要表现在(A)
A.军事技术方面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D.思想文化方面
3.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C)
A.魏源B.张之洞
C.郑观应D.梁启超
4.洋务派与维新派的相同点有(C)
①学习西方以自强②师夷长技以制夷③变革封建制度④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⑤维护清朝统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②④D.①④⑤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海国图志》
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是怎样的背景下提出这种思想的?
(2)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郑观应的说法对吗?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
(4)材料四中的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个派别的代表人物?材料四与材料一、二的观点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3)不对。郑观应的思想虽然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封建势力还很强大,更没有付诸行动。
(4)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四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材料一和材料二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教材分析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近代中国的进步思想主张,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体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难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必修三已进行系统的学习,基本掌握思想文化各时期的变化和发展。本课所讲的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等思想家的思想相对系统条理便于掌握,所以讲解时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主要提出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问题探究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学案导学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初步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情景导入
图片:紫禁城的庄严肃穆鸦片战争的炮火纷飞
19世纪上半期,当西方列强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高歌猛进的时候,古老东方的中国依然恪守着农业文明。东方古老刀矛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掀起了东西方文明、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文明与野蛮的巨大撞击。在残酷的征服面前,古老的中国渐渐低下了妄自尊大的骄傲的头颅: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三)教学设计
问题1: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教师投影人物插图。
教师同时出示表格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维新
变法
思想19世纪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一、“开眼看世界”
依表格顺序逐层、有重点地分析后学生完成
1、代表:请同学回忆,你了解多少林则徐?抗英、禁烟、开眼看世界(民族英雄)。
2、思想主张是重点:两本书的地位。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方法是向西方学习;长技内容有三(军事科学技术);目的是制夷。(资料回放)
3、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背景简析。教师适当举例清朝君臣的无知
4、看眼看世界虽然阻力很大,但它开了向西方学习之窗,产生了深刻影响------。
5、从林魏“师夷长技”来看思想特点: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原因鸦片战争直接看到的是西方的“船坚炮利”
过渡:虽然没有真正的实践并且只停留在器物层次,但为中国
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分析填表:
1、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决定——“师-------”
2、代表:所做4项重大实践活动——洋务运动
3、为什么会形成洋务派,而且是清朝的势力派,甚至连晚清封建顽固派慈禧太后也支持洋务运动——背景简析。
4、结果原因回忆,意义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甲午战争至少宣告的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失败,但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
总之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6、课本[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魏的继承者,是否有道理?——引出特点
过渡:1、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
2、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分析填表(简单处理)
1、代表属于什么阶层
2、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主张实际上就是要求在中国进行变革维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
3、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70年代出现?——原因
4、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尽管如此,对康、梁维新思想有何影响?——意义
维新思想的发展
过渡: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联系进化论)已经属于名正言顺的什么阶级?
2、与早期维新思想相比更具体、更系统。请学生列举:反对封建专制。实行维新变法: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补充:1、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
2、实践活动:戊戌变法-------。
3、19世纪90年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有了质的飞跃,其政治活动震撼中国大地,究其原因?
4、维新思想推动下的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这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什么?
展开: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小结〗
鸦片战争后,从魏源、林则徐,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逐渐从器物技艺走向社会制度的变革,,并最终走向化心理,在依次递进中,中国逐渐融入世界近代化的滚滚大潮中。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由学生整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上交,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的能力。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那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近代思想发展的历程。下节我们将学习新文化运动,课下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了解新文化运动发展历程及内容,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
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初步了解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和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或者思想。
二、预习内容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2代表
林则徐(1)成就
(2)地位
魏源(1)成就
(2)地位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2代表
3目的
4主张
5实践
6影响
(三)维新变法思想
1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2)代表
(3)主张
(4)评价
2发展——康梁维新思想
(1)代表
康有为思想内容
思想特点
思想影响
梁启超
严复思想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二、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
材料一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老师整理: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过渡: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讲授新课:
探究一“开眼看世界”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找出看眼看世界的背景、和代表及其主张
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叙》
1、背景
①
②
2、概况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问: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意义(影响)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提问: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通过这个设问,是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林则徐、魏源等只是引导了人们关注世界,而没能付诸实施。
探究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局内忧外患。
材料1:所谓“体”是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是指由主体派生,或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张之洞(洋务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材料2:“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语
材料3:京师同文馆旧址(图)
自主学习:结合材料一、二和教材,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的。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综合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模块链接:必修2第2单元第1课第29页。回顾洋务运动的内容及评价)
探究三、维新变法思想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自主学习:1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有哪些?
背景:
合作探究:2早期维新派为何会从支持洋务派到与之分道扬镳?
在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也不面对现实,早期维新派则从“中体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教师强调:在深化认识洋务思想及洋务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早期维新派必然要从洋务派中分裂出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之后,影响更深远更猛烈的维新思潮将西学东渐推向新的高潮。
3归纳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经济思想
文化思想
政治思想
4评价:
探究四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背景
设问: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三)反思总结
学生填写表格,进而探究。
人物著作思想
(四)当堂检测
1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2.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主要表现在()
A.军事技术方面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D.思想文化方面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林则徐B.魏源 C.孙中山 D.洪秀全
2.洋务派与维新派的相同点有(C)
①学习西方以自强②师夷长技以制夷③变革封建制度④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⑤维护清朝统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②④D.①④⑤
3.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是()
A.林则徐的《四洲志》 B.魏源的《海国图志》
C.洪仁玕的《资政新编》D.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4.曾国藩在奏折中称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镇压人民的反抗B.抵抗外来侵略
C.发展民族工业D.维护清朝的统治
5.下列表述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6.康梁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有何联系?
(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9.材料一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海国图志》
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是怎样的背景下提出这种思想的?
(2)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郑观应的说法对吗?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828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