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上课铃打响,学生全体起立)

(大屏幕显示)

再别康桥

生齐说: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要一起重温徐志摩的一篇名作,它的题目叫——

师生齐:《再别康桥》!

师:我知道大家不久前刚刚学过这首诗歌,但是我今天要告诉大家,经典就像一坛好酒,越放它的味道越醇香,徐志摩的这一首《再别康桥》就像这样一坛美酒一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它,再次品尝这历久弥新的一种醇香。

师:那么,我先给大家把这首诗再来朗读一遍。让我们再来进入这首诗歌的意境。

(大屏幕缓慢随朗读显示《再别康桥》全文)

师(激情范读):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掌声)

师:我想大家的掌声不仅仅是给我的,更多的是被《再别康桥》的美所深深地感染和陶醉了,然我们暂时先从这首诗歌里走出来,我们今天先让大家看这样一首诗歌,也是同样来写和康桥告别的一首诗:《康桥,再会吧!》。有没有同学在这节课之前读过这首诗?

(无人回答)

师:有没有?都没有。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好吧,我们集体来读这首诗。我来起个头:

(大屏幕显示)

师(深情):康桥,再会吧!1——2——

生齐诵:

65康桥,再会吧;65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

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65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65难忘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65淹没了寺塔钟楼,长垣短堞,65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65难忘茂林中老树纵横;

巨干上65黛薄茶青,却教斜刺的朝霞,65抹上些微胭脂春意,忸怩神色;65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65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65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65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65难忘榆荫中深宵清啭的诗禽,65一腔情热,教玫瑰噙泪点首,65满天星环舞幽吟,款住远近65浪漫的梦魂,深深迷恋香境;65难忘村里姑娘的腮红颈白;65难忘屏绣康河的垂柳婆娑,

师:好了,大家读得非常的精彩。我想问一下大家,读了一遍之后,能不能非常简单的了解到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绪呢,能读出来么?什么情感?来,(点起一名女生)你来说一下。

生1:我觉得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他很难忘,很依恋。

师:难忘和依恋这种感情,是吧。你从什么地方看得出来?

生1:他在好几段句首都写到了“难忘”这几个词,然后还有在,“我心中盛满了别离的情绪”,还有“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以及倒数第二段这个“浪漫的梦魂,深深迷恋香境”都表现了作者对康河的深深难忘和依恋。

师:这位同学读课文非常能抓住重点,大家听出来没有?她抓住那些词汇了?

生齐答:难忘!

师:而且这种直接传达出作者情感的词语直接把握住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吧。好了,非常好。那么,我现在就要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了:在这两首诗歌里面,你喜欢哪一首会多一点?哪一首?

零星学生:前面那首。

师:《再别康桥》?为什么?

(无人应答)

师:你们知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能不能猜得出来是谁?

生2:徐志摩。

师:他非常的聪明。因为有了《再别康桥》自然有第一次离别。大家都知道,徐志摩实在1922年求学完了以后离开康桥的,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歌。当他1928年重游故地的时候,才有了今天这首作品:《再别康桥》,这是6年以后的诗作了,那么6年以后的诗作为什么在文学史上要比他第一次的作品更广一点,这个奥秘到底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个问题。我先让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通常来读一首诗或者来比较诗歌作品的时候,一般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呢?你会比较它的哪些角度?(点一名学生)来。

生3:我觉得,如果要比较两首诗的话,应该可以从它的情感还有表现手法。

(师在黑板上写下)

情感,手法

师:还有么?

生3:语言风格

(师在黑板上写下)

语言

师:好了,还有么。

生3:我回答完了。

(另一名同学举手)

师:好,来。

生4:我觉得我可能首先会从题目的角度。

师:题目?还有什么?

生4:再有就是文章的开通和结尾,就是整首诗的开头和结尾。

师:它属于哪一个角度,开头和结尾是不是一个角度?

生4:结构。

师:哦,结构的方面。

(师在黑板上写下)

结构

还有吗?

(生4摇头,后一人举手,师点头示意起立回答)

生5:我觉得让我分析,我可能会从诗中的形象来分析,就是这首诗它到底是以作者本人为原象还是说他选择了一个意象。然后根据抓住意象的特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可能就会把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好……呵呵,我板书形象还是意象?

生5:我觉得形象就分了人物和意象。

师:好。

(师在黑板上写)

形象

那个男同学。

(生5坐,另一学生起立)

生6:首先,我认为比较这两首诗的时候,这些都是看到诗上面的文字意象和认识上面比较的,但我认为比较这两首诗的时候,首先要比较他写这两首诗的不同背景于环境然后进行一个比较。恩,通过这些环境和背景的一些资料,通过理解会加深对两首诗不同的认识。(指了指板书)然后才能进行这些方面的比较。

师:你说到了一个,咱们比较诗歌的一个基础,是吧,好,这个刚才我已经简单介绍了一下,没有做详细的一个深入。来,这位同学。

生7:假如说让我来比较这两首诗的话,我首先会从它们不同的意境上来比较,因为每一首诗作者都会通过一些特别的意象,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而表现出一种特别优美的意境。

师:对这种意象所达成的一种特殊的意境,你会比较它们,是吧。

生7:是。

师:好了,非常好,我觉得同学已经说得特别特别全面了。现在呢,咱们是做这样的一个工作,我们把我们刚才的这种梳理把它深入下去,我们前后四个人一个小组,你们商量一个你们自己觉得最有感触的角度,然后进行细致深入的一些阅读,看它在这些方面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好吧。恩,最后一个小组因为不够四个同学,没有办法组成一个小组,你们最后一排四个同学一个小组,其他的前后四个同学一个小组。

师:你们先商量一个最感兴趣的角度。

(学生积极讨论,老师来回巡视)

师:我刚刚和几个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我觉得,咱们有些小组是达成一致的共识了,做了更深入的探讨,有些小组的同学是没有达成共识,他们互相把自己的看法向同伴是诉说了一下,这也是一种方法。都可以,好吧。那就我请咱们,恩,如果是达成一致的小组,你们就推荐一名同学,谈谈你们的最后的结论。如果要是有个人的观点,那你就说说你自己的观点,好吧,来,哪一组?

(一同学举手,起立)

生8:我们更喜欢《再别康桥》这首诗,因为把《康桥,再会吧》和《再别康桥》我们进行了一次对比。我们就看到《康桥,再会吧》这首诗的辞藻特别的华丽,而《再别康桥》这首诗它就比较清新淡雅一些,如果说拿一个比喻来做比吧,我愿意把《康桥,再会吧》比作一个画很浓装束,但是空有华丽外表却没有很多实质内涵的一个女子。而《再别康桥》呢,我愿意把它比作一个本来就是天生丽质的一个女子,就是画一种淡淡的装束,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我们认为在《康桥,再会吧》这首诗里面它的感情是比较单一的,整首诗看下来呢,有很多个难忘,就只是抒发了他对康桥的一种眷恋之情。但是呢,他把这个很直白的表现出来了,都是难忘,我们就觉得这种感情已经太过于直白了,没有能够深入到我们的内心。但是呢《再别康桥》这首诗,它并没有很明确的点出我对康桥有多么的依恋跟眷恋,但是呢,正是因为这种很深刻的内涵,可以使这首诗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而且这首诗呢,他不仅仅是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他的思想层次还上升了一个台阶,比如说吧,就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梦呢,实际上就是讲他一生中实际的追求,他对于爱,对于美,对于自由的一种追求。所以这首诗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思想层面上都是要高于《康桥,再会吧》这一首的。

师:太佩服她的表达能力了。非常细致,有一点,会说比喻的人一定是最聪明的人。这位同学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来阐述她对这两首诗语言的不同理解,是吧。我们把她刚才的回答梳理一下,这位同学回答了几个层面上的意思,你们听出来没有,几个层面?她说了那几个方面呢?

生齐答:语言。

师:语言是吧,(在板书语言后面画了一个大括号)先说第一首诗再回到第二首诗《再别康桥》好吧。先把她的回答回忆一下,他说另一首诗在语言上怎么样,稍微华丽一些是吧。(写下华丽)那第二首诗用了什么样的词汇,语言怎么样?

生齐答:淡雅,清新。

师:淡雅一些,清新一些。(写下淡雅)这是语言的感觉,两个是不太一样的。

师:她还谈到了那个层次?

生齐答:情感!

师:你们听得非常认真,对,情感的层面。情感她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在情感后面打了一个大括号)你们听明白了没有?来,我请你说一下。(叫起来一名同学)

生9:我觉得她是从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的不同来分析的。

师:方式不同,也就是他的什么不同,抒发的什么不同了,方法不同,是不是?她说一首诗含蓄,一首诗什么了?

生齐答:直白。

师:是直白,这是从情感的抒发方式上比较的,是不是?(写下抒发方式,并在后面又画了一个大括号,写下含蓄、直白)还有呢?她还说到了情感的哪些方面?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齐答:内容!

师:内容!这点提的非常好。内容或者内涵也是不同的,这位同学或者她们小组的同学认为(一边说一边写下内容二字)《再别康桥》这一首诗,她说第一首诗的这个情感比较怎么样,单一。而这首是更加什么?

生齐答:丰富。

师:对,丰富,他是这样来比较的,是吧。(写下,单一、丰富)

师:说到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我们先不提其他组的看法,先对她们的看法,你们有没有异议?

(一同学举手)

师:来,这位同学。

生10:恩,我有异议。就是,对于一首诗的好坏的判别不能从它的抒情方式上来判别,诗它的抒情方式直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古代的诗歌,像《上邪》这样的爱情诗,它的抒情方式也是非常直白的,但它却流传千古,所以,她不能从一首诗的抒情方式是直白还是含蓄上来判别诗的好坏。

师:好了,挺清楚了没有?

生齐答:清楚了。

师:同意吗?这个小组,你们有说法么?

(一人举手)

师:那你来说一下。

生11:恩,就是我们小组就感觉到,他这个直白和含蓄的表达方式并不是一个方式的问题,而是通过一种表达方式,我们能看出来诗人情感的一种前后的变化。就是说是,当他刚刚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可能记忆中呢,还是那些有代表性的东西,但是离开6年以后,记忆中剩下的就是只和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一些东西,那时候,这个地方,就不再是作为一个自己曾经在那里生活过得地方,而是作为一个精神寄托、一个精神家园存在的。所以呢,他这两首诗才有表达方式中直白和含蓄的不同。因为这首是里面呢,他只是难忘,他只是不舍在康桥的那一段记忆,但是,在《再别康桥》这首诗里面呢,它却充满了,有不舍,有爱恋有伤感,还有喜悦。这个感觉呢,就是离开了康桥多年之后,把它当做一个精神家园的一种混合体,所以我觉得《再别康桥》更好。

师:但是我听出来她的观点奥,其实你更多的是从什么角度来分析的?情感的内涵,内容是吧。而没有说他那种抒情方式到底是谁优谁劣。是不是?好了。谁对这个问题有看法,现在举手。到底对诗的这种含蓄的抒情方式会怎么看。

(一人举手)

师:来,这位同学。

生12:就我觉得,抒情方式它直接影响着一个诗的它内涵的表现。因为他那个,直白是一种抒情方式吧,它就像一个人喝的那个白开水一样,你看它就是那个平平淡淡的味儿,不会品出那种深层次的内涵。而比较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就像那个酒一样,你喝完之后,你可以去细细的品味他,可以去领会它,他可以引发你更多的思考,和对这首诗内涵的更多的一种理解。而直白的表达方式,它太过直白,不符合这首诗的特点。而作为诗呢,它应该比较讲究那种含蓄,重点在让我们去体会去感受。太直白的话,它不能让我们去深入感受,我觉得,诗歌还是含蓄一点比较好。

师:含蓄多一点,我们的参与性就会强一点,是这个意思吗?

生12:恩,是。

师:那你怎么说刚才他的观点,你能否认上面那首诗是一首好诗么?他表达的,恩,“上邪,长命无绝衰”是吧。很直接的。

生12:我觉得,恩,他那首诗和这首诗是不一样的,他那种情感,恩,爱情和思念这个情感是不一样的,思念这个情感的话,我觉得,含蓄一点可能会引发人的一种忧伤之类的感触。

师:那种忧思绵绵的感觉?这个同学讲的,他谈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意识到了没有?就是你的抒情方式的好坏一定和你的什么有关系呢?和你的感情的特点或者性质有关系是吧。是不是这个意思,一定是要匹配的。好吧,那位同学同意吗?(另一个同学举手)

生13:我觉得我们不可以拿《上邪》和《再别康桥》的直白和含蓄作对比,但是我可以拿《康桥,再会吧》和《再别康桥》的直白和含蓄做对比。因为不能评价一首诗,就是诗人写一首诗,这整个诗的一种地位的好坏,但是我可以评价我读完两首诗我自己的感觉的好坏。因为读完《康桥,在会吧》就是,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呈现在我脑子里面的画面,只是,就是应该是康桥的金柳,康桥的榆荫,康桥的老树,但是当我读完《再别康桥》我看到的是,诗人站在榆荫旁,或者是诗人坐在老树下,诗人在夕阳西下当中,跟康桥做告别。我觉得这种直白和含蓄直接影响我们读完这两首诗之后闭上眼睛脑子里之中的这种画面感。甚至是多年以后,我们再想到康桥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的想到的是《再别康桥》这首诗,而不是《康桥,再会吧》。

师:她刚刚谈了这两首诗,就是诗中一定要有非常重要的两种境界,是什么了,就是古人评价的诗歌中,有我和无我的两种境界,谈得非常到位。好了那对于这个,我们就做这样的一个讨论。可能对于这种浓浓的离别之情的话,这种含蓄可能更加合适一些,我们只能这样说。我也不否认,那些直抒胸臆的诗也是好诗,是吧。好了,正如那个华兹华斯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华兹华斯是西方一个非常著名的一个诗学家,他对中国的新诗发展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当时的中国的诗人,把华兹华斯的这句话奉为经典,就是这个,“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我们会在那个时候读到很多那种爆发着的那样的诗歌,当然,走到徐志摩这块呢,他已经有所改变了,因为徐志摩记住了华兹华斯的另外一句话,“诗歌里,情感是要经过层次的提纯”。刚才同学都谈到这一点了,它更含蓄一些,是吧。恩,所以说啊,这一首诗的传达的一种方式上,有自己的独特性了,刚才我们对这一点已经做了一个掌握和分析。那么下面对于这个内涵方面,其实刚才有几个同学都谈到了,那么就来进一步谈谈这个问题。谈谈,单一和丰富的区别。你们同意吗?来,你说说。

(一同学起立)

生13:我同意这个观点,就是说,《再别康桥》这首诗,它体现的是是人一生的这个追求,从开始“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第一小节就体现了诗人的一种悲伤,一种落寞,以及对康桥要离别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情,而到后来则“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这里,我看到的是诗人一种很释然的情怀,也就是说这首诗从头到尾体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细腻的变化,它不仅包含了对康桥的的一种留恋对康桥的爱,还包含了世人对更多的,比如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自己美丽梦想的一种向往。而《康桥,再会吧》这首诗,他仅仅是用很多词汇来描写康桥的美景,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的只是康桥的美景,以及他对康桥的难忘和留恋。并没有更多的,更丰富,更上升,更升华的一些内心情感。所以我觉得《康桥,再会吧》这首诗的情感太单薄,不能引起我们内心更深层次的共鸣。而《再别康桥》这首诗,他的思想更具有一种境界,更能打动我们内心。

师:我觉得非常了不起,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的非常的完整,很好,她其实在说一个问题,大家听明白她的观点了没有,我刚才强调的什么了,是这首诗歌更多的是一种,难忘,而另一首在难忘上还有什么?

部分生:留恋,自由。

师:来这位同学,你说说。

生14:我觉得她刚才说了对自由的追求,还有自己情感的一种变化,还有对美的一种追求。

师:对美的追求?还有没有,来你说。

生15:对梦想的追求。

师:恩,你能不能把你的感觉在具体一些?

生13:就是《再别康桥》它表现得就是诗人内心经过挣扎,经过蜕变的一种过程,而《康桥,再会吧》仅仅只是一种直接的难忘和留恋并没有更多的丰富的感情。

师:你能不能回到《再别康桥》这首诗里面呢?

生13:《再别康桥》比如说“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分明就是一种不舍还夹杂着淡淡的悲伤,落寞。在比如说“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是一种很美好的事物,而夕阳却又是一种近黄昏的事物,让我想到,美丽的忧伤这个词汇所以我觉得他夹杂了诗人内心的很复杂的情感,而到了后来“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就体现了他内心里已经释怀了,他觉得经过了悲伤之后,他内心已经适应了那种情感,再到后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体现了他经过沉思之后,他带着一种很不舍但又很释然的一种心情离开了康桥,所以我觉得有这样的一种思想历程在里面。

师:大家同意吗?

(一同学举手)

师:有不同意,来。

生16:我觉得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的历程,只不过一个表现的多,一个表现得少。比如说像《康桥,再会吧》,我注意到这样一句话“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他既然把康桥作为生命的泉源,他既然把康桥比作生命的泉源的话,那说明徐志摩在写《康桥,在会吧》这首诗的时候,他也是注入了很深的情感。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把,《再别康桥》比作像《离骚》一样的浪漫主义,把《康桥,再会吧》比作像《诗经》一样的现实主义,在《再别康桥》这样的浪漫主义中还夹杂着少许现实主义。但在《康桥,再会吧》却是大量的现实主义夹杂着少许浪漫主义。在《再别康桥》他主要的是把情感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在《康桥,在会吧》它主要是把康桥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在情感方面都是有所涉及。

师:这个同学非常聪明的,他也能使用比喻,但他的比喻能够把我们平时学到的东西聪明的嫁接过来,做的非常成功,他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感觉两首诗歌的不同的感觉,当然我们先不探究这个比喻或者说法是否恰当,但是我觉得他传达的感情特别的细腻,是吧?他说这首诗的情感非常强烈,而这首诗的情感是什么?

生16:有所涉及的。

师:恩,请坐。其他同学怎么看?来,这位同学。

生17:我们这组的想法也是从情感上来说,我们觉得这个《康桥,再会吧》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它有一个“会”,就说明他知道他还会再回来,而《再别康桥》它有一个“别”,感觉他好像就说是,“我这次就分离了”,他好像就不会再回来似的这种感觉。然后,我觉得,我想从一个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两首诗。恩,《康桥,再会吧》它整体像是一个Y=X这样一个图像,比如是Y=1,Y=2这样的很平直的一个图像,因为他一直是“难忘,难忘”,他感情很单一,而这个《再别康桥》它的开头前几个字就是“轻轻地”,在底下有一个“寻梦”,有一个“放歌”,然后再后来又有一个“但”,“但我不能放歌”。就像那个二次函数一样,还是一个a0的二次函数,它有一个上凸。它先是低低的,然后变高,又变低,然后就感觉有一个,恩,很婉转的感觉,为什么我们学二次函数要比一次函数或是正比例函数像Y=1、Y=2这样的函数要学的时间长呢?就说明它这个二次函数,它更丰富、更复杂,所以我觉得《再别康桥》这篇文章的情感更复杂。

(掌声)

师:很好,很好。你们把数学的一种思维转移到了诗歌的鉴赏里面,并且比喻的还特别恰当,恩,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来,就是这首诗歌的情感(指着《康桥,再会吧》)虽然强烈,但是怎么样?

生齐答:单一。

师:我觉得我刚才我上课前就做了一个比喻,你们还记得吧?“酒一样”,它强烈但它就像清酒一样,它不冲是吧,但是它会怎么样,它会出现一冲崩裂,是不是这个样子了?而这首诗歌(指着《再别康桥》)虽然不强烈,它怎么样了?它很醇香。它更纯洁,更耐人寻味了,是不是这个意思?

(在板书“情感”后写下“浓烈”)

师:它更浓烈一些,我用这个词吧。它的感情更丰富一点。好了,那就是我们同学对这个感情的体悟我想起来一句话了。

(大屏幕显示)(师念到)

至情言语至无声

师:我也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这是我的感觉,大家可以提出异议的,我觉得,我再次把《康桥,再会吧》读完后,我就觉得像一杯茶,刚刚跑出来那种感觉,泡沫翻飞着,茶叶翻滚着,而这个《再别康桥》,是6年以后,这杯茶中,每一滴水里面,都溶解了这个茶的味道。是不是这种感觉?好了,这是我们同学对于情感的一种体会。但是我要说了,其实情感的体会,更多的是来自于什么,对意象的理解,对吧。有没有小组当时分析它们两首诗的意象的不同点?有没有?65(一同学举手)

师:来这个小组。

生18:我们小组,就是从意象上的分析和比较来感受这两首诗的。《再别康桥》里面他就是通过一些,像如“金柳”“青荇”“水草”“柔波”还有“清泉”这些意象,融入了作者,就是,对康桥的留恋,还有自己对梦想,对爱情,对美,对自由的一些追求。描绘了一种,甜美的,柔和的清新意境。而在《康桥,再会吧》这首诗里,他通过一些“初阳”还有“钟楼”“老树”等等这些意象很直观地,恩,非常直接的,就是表达了作者的难忘的情感。

师:直接是抒情的手段,是吧。你觉得它的意象上面的区别是什么,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18:恩,就是,《再别康桥》里面它所表露出的意境是更加柔和的,更加甜美的,而在《康桥,再会吧》里面就是,恩,更加直接一些,就是,不那么柔和,给人感觉,就是不会有那种柔和,就是,也就是浓烈的感觉吧。

(后面一同学举手)

师:好,后面那个同学。

生19:我想,他刚才所说的就是,在《康桥,再会吧》这首诗中,首先,看到诗以后,它表达的一些景物,包括作者在记忆中康桥的一些景物,都非常的多,其次可以看出来,这些景物的颜色都很浓烈,一读完这诗,首先这些景物就会直接的冲入自己的脑海里面,就感觉,很冲,就是,恩,老师你刚才说的,喝清酒一样,很冲的一种感觉。就他的表达情感的话,它也有一种伤痛,当这种伤痛它是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抒发出来的。而在《再别康桥》里他所面写的一些包括“金柳”“青荇”这些景物,就感觉,让你感到,非常的柔软,非常的柔和,能表达出一种委婉的情感,但是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的同时,通过一些,恩,对于这些纯洁的一些事物的描写,我觉得他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一种心情,恩,能在平淡中看出作者内心的一种强烈,就像一句话所说的一样“你欣喜伤痛的时候,就会连眼泪都掉不下来”这样的,而《再别康桥》和《康桥,再会吧》这样子一比较,我觉得更能体现出这句话所表现的一种美感。

师:我非常喜欢你刚才说的那句话,但是,我还要说,你刚才的分析可能更多的还是偏重于情感。你能不能调整一下你的思维?就说是,这种情感和意象它到底有什么关系么?

生19:首先,一些直白的意象,恩,可以直接的表现出他情感的,单一,而在《再别康桥》这首诗里,恩,它相对于《康桥,再会吧》它描写的景象,就是,相对于后者它少了一些,就是,能让读者他产生一种思考,或者某种联想。

师:好了,刚才听清楚他的说法,大家同意不同意?就是《康桥,再会吧》这首诗的意象它特别多是吧,而《再别康桥》它的意象要少一点,是吧?

(旁一同学举手)

师:好了,旁边的那个同学。

生20:我感觉这个《再别康桥》,它所描绘的一些意象,它都是朦朦胧胧的一种意象,比方说“金柳”“柔波”“天上虹”甚至于“长篙”“星辉”这些,都是非常朦胧,非常柔美的,更适合表现这种含蓄的情感。而《康桥,再会吧》中的意象大多比较直白,例如“白水青田”“老树”等等,是让人脑子中明显有这么一个景象,所以更多的不是侧重于同学前面说的情感那种,刻画的更多的是康河的那种形象。而《再别康桥》中那种朦朦胧胧的意象,可能更会让人们了解到它其中的一种情感。

师:他的情感的什么方面?

生20:情感的那种变化。

师:也就是说他的情感更加的怎么样了?

生20:更加的深邃了。

师:深邃了,对,还有什么,就像刚刚这位同学说的,丰富了。对,所以这里我们看到一个规律啊,有时候多不一定就是丰富,有时候少不一定就是简陋。是不是这个意思?好了,这个同学还要说。

生21:我就是受前面同学的启发,我想到了一个很简单的话来概括这两首诗的意境,就是《再别康桥》给人感觉它就是一个“梦境”,它带领我们,穿梭于其中感受诗人内心的一种心境,它是写意的,而《康桥,再会吧》它是一首写实的,在我感觉,它更像一首解说词,更像一个导游,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康桥的景物。

师:我觉得非常好。来,后面的同学也想说。

生22:我还用一个比喻来说吧。刚才老师就是拿茶来作比,我现在还是拿茶来作比,首先呢,《康桥,再会吧》我愿意比作一种放了很多很繁杂的茶,他来介绍这个茶是什么,或许这个茶很名贵,好像它是龙井,很名贵,它是碧螺春,很名贵,但是,你对这个不感兴趣,你不愿意去试。但是呢,在《再别康桥》里,我愿意把这首诗比作一个泡功夫茶的一个过程,而第一节,他说“轻轻地,我走了”就像泡茶当中的第一步,当那个热气蒸腾开来的时候,你也被它带到了康河的梦境当中。而他下来呢,就是,像泡功夫茶的第二步,“观音入宫,悬壶高冲”,这是其中的洗茶部分,而他在洗完茶之后,他的感情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沉淀之后,变得很清澈,很清透了。而下来呢,就是我们在倒茶过程中的“关公巡城”,它这个景啊,就是一步一步的这样子排列开来,再下来就是“韩信点兵”它重点就点出了我们对“寻梦”我的那个“彩虹似的梦”。而下一步呢就是我们在泡茶中的“鉴赏汤色”,就是,它刚刚煮出来的时候,你会在心理面就是慢慢地品味,而最后一步,就是“品啜甘霖”,就是,他最后说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你当轻轻地咽下这一口茶的时候在你的心底,你会久久地回味这个茶的余香。而这首诗也是这样的,当他这样子一步一步带你走了,当你看完之后,你也会默默地在品尝这首诗带给你的香。

师:非常独到,有空向你学习茶道。咱们很快把刚才的话语总结一下。其实这个同学,她不但比喻的非常恰当,而且有一个升华,你们体会到没有。我们刚才体会的角度更多的是从那个方向进行的,是不是“单一”一项了?而这位同学,把意象怎么样了,连续起来了,是吧,她体会到了整首诗的意象是一个什么了?是有个有机的,序列。对。

(在黑板上写下“有机的序列”)

师:这一点就很难得了,能体会到这点非常难得。而那一首诗《康桥,再会吧》那首诗的意象,好像就是什么了,并行的在滑行,是吧。它是有层次的,有序列的,是不是这个意思?非常好。

师: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今天这节课的收获,可能我今天手法上,结构上还没有谈到,同学肯定有更精彩的发现,但是我们抓住了诗歌中间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情感和形象。其实,融合了情感的形象,也就是诗歌中最核心的话题,什么了,意象。于是,这首《再别康桥》才会变成经典的。其实上,《再别康桥》它所带给我们的享受不仅仅是这些,让我们最后,让同学用一句比喻句,来描述一下这首诗在你们心中的一种印象。来,这位同学。

生23:恩,我觉得《再别康桥》这首诗,它就像一条木舟,带着我们划过康河的柔波。

师:像一个木舟一般,带着我们滑行,她还是想到序列性了,是吧,来这位同学。

生24:我想就是《再别康桥》就是像老师刚说的,一杯茶一样,它古朴醇香,让人回味无穷。

师:让你回味无穷。你来。

生25:我觉着《再别康桥》它就像一只暖炉,它虽然不名贵,但它却能在冬天温暖我们的心田。

师:温暖我们的心田,是吧。还有吗,你。

生26:我觉得《再别康桥》就像是一组娟秀的山水画,第一幅是康河的柔波,第二幅是河畔的金柳,第三幅是作者面对这些的无奈和留恋的叹息。

师:像一幅画一样,徐徐的展开。你有没有?

生27:我觉得《再别康桥》在我心中是一个美丽的梦,诗人用它的每一个文字,带我们穿梭其中,带我们感受他内心的平静与美好。

师:像一场梦一般,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其实上我也感觉,这首《再别康桥》是一场梦,梦幻一般的,虽然这个梦,带着忧伤,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但是,我们每一个活在当下的人,都应该做一个远离喧嚣的梦。就像朱自清用他的荷塘一样,郁达夫用他的破屋一样,在这个喧嚣的城市里,给自己一方安放灵魂的康桥。

师:好了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到这里,好吧,谢谢大家,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

延伸阅读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之一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之一”,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

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明确:

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2、诗人情感高潮在哪节诗中体现出来?

明确:

第五节诗,诗人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条水草,尽情的享受康河爱的轻抚,,一任康河波光里的艳影,在他的心头荡漾。正所谓沉醉不知归路,似乎已经忘却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他撑着一枝长篙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的梦,等到兴尽归舟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飘逸、洒脱之情,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一同快乐着,达到极致。

三、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进一步体味诗歌的诗意美

四、讨论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桥,诗人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康桥,诗人心中有自己梦牵魂绕的情人,在康桥的秀丽风景中,有诗人幸福的生活。诗人曾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弥盖我爱的康桥,

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摘自《康桥,再会吧!》)

徐志摩游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期间,不仅深受康桥周围的思想文化气氛的熏陶,接受了英国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他还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发现了人的灵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诗人离英返国时,康桥已成了诗人难得的知己,诗人称康桥为自己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此时的诗人,心头盛满离愁别绪。在诗里,诗人热烈而又缠绵地倾诉自己对康桥的精神依恋。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对美和爱、对和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

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没有盘错的根柢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

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桥》)

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自然似乎有着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诗人与自然交流,将自己的留恋全部融入对康桥瑰丽风光的尽情描绘中,是他对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诗人在康河边徘徊,正是追寻美、自由与爱于一体的理想。康桥,于躯壳,徐志摩是过客,但于灵魂,正是他诗意的栖居地。

五、小结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美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

《再别康桥》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课前预习

一、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榆阴()沉淀()长篙()

漫溯()满载()斑斓()笙萧()

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诗中的情感,和小组成员交流初步印象。

2、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徐章垿,字槱森。“志摩”这个名是1918年作者赴美国留学前,他父亲另起的。这个名字有点怪,据说小时候,徐志摩被一个叫志恢的和尚摸过头顶,于是就叫“志摩”,表现了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

3、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二、探究问题:

1、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2、《再别康桥》在第二节是怎样抒情的呢?(朗读第二节,“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作者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作者的感情有关系?“艳影”是什么?“荡漾”是什么意思?)

小结:意象是:

理解意象要:

3、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这一节应怎样读?

4、第四小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怎么理解“揉碎”“沉淀”的梦?

5、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铭刻心头的往事。诗人也是这样,提到“梦”,他就好像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让他难以自持。于是他就去寻找那昔日的梦。昔日的梦究竟是怎样的美好呢?作者告诉我们了么?

6、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吗?“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7、八、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怎么写的?

诗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束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互换,可以吗?

8、合作探究:《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三、拓展延伸

思考: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请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参考答案:

二、1、抒情诗

2、由“金柳”联想到“新娘”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意象”: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

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

“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为联想,就适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同学们“荡漾”过吗?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作者用词之妙。哪位同学荡漾过?不妨说说。

3、作者的感情有变化,是进一步了,感情更强烈了,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这种变化。“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相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说着别人永远听不懂的话,诉说彼此之间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草这一节着意表现“意象”。是在“柔波”里呀!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是有其特殊含义的。

“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老师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

4、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梦。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变成现实。正是因为没有变成现实,所以才在是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读这样的句子,似乎有一些伤感。

这种写法,叫做“移情”。景随情迁,以情入景,以我观物,则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诗人唯恐读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当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处,所以才用这样的写法来提醒读者。在诗人眼里,这的确不是一般的泉水,那里有作者的“梦”。作者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作者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市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的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5、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想我们眨眼睛。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联系上一节,我们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作者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作者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和景。

6、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遗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么办?“悄悄”地离开。“悄悄”就是我的“笙箫”,憋在心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夏虫了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个康桥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还是藏在心底吧,就让我一个人知道。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

7、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作者就这样走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轻手轻脚走来,又轻手轻脚离开的身影。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无限的留恋。

全诗第一节先点“作别”,交待别离“康桥”的情境。诗人想起自己在热切的渴望中带着青春的梦幻来此学习,在精神的极大满足中又要告别心中的圣地。此情此景,抒情主人公内心难以平静,万般感受涌上心头,又怕惊扰了自己心中的梦幻之境。诗人是在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激动之情,在看似平静中回顾起了过去在康河度过的欢乐时光。

连那河畔的柳树,都为我打扮成了美丽的“新娘”;

连那河中的水草,都为我舞动起了热情的舞蹈;

连那榆荫下的潭水,都明晰我心中的理想,为我映现出彩虹似的的美景;

我在星空下的康河泛舟放歌,这一方天地星光,都为我亮起了斑斓的光彩。

这片风物和我的心音一起跳动、一起欢愉,这是多么快乐迷人,多么让人心醉的情景啊!但自己却要“在别”而去,在这别离时刻,这里的一切突然都静下来,“笙箫”、“夏虫”、“康桥”,它们好似都读懂了我的心,理解了我“不能放歌”的怅惘,一切都“沉默”下来,进入了“悄悄”的情景。所以,诗的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轻轻”非常符合情境,同时又和开头一节形成呼应,创造出了诗歌韵律前后贯通,情感变化高低波动的意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美感。

8、

四、(1)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2)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的凄迷之情;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孤寂与伤感。

重读《再别康桥》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重读《再别康桥》》,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摘要:《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诗作,全诗是对“三美理论”的忠实践行。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全诗,仅仅分析“三美”是不够的,必须牢牢地把握住徐志摩对康桥的“情”的主线,即诗人当年的爱情、对康桥的留恋之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

关键词:文本重读《再别康桥》“三美”情感主线

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的领军人物,其抒发真情实感同时又揭示人生哲理的诗作能够让人忘却人间的“烟火味”。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的《再别康桥》就是这样一首名诗。在以往的授课中,教师在讲这首诗歌的时候,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到赏析诗歌的“三美”上,如:“《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这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引导学生理解“三美”是正确的,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忠实地实践了闻一多所提倡的新格律诗理论,但如果忽视本诗丰富的意蕴,单纯地谈“三美”,却是肤浅的。

一、彰显“三美”

早期的自由诗多“非格律化”,新月诗派的格律诗在新旧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从闻一多和徐志摩开始,诗人创作从非诗化转向了诗化,使诗歌真正地成为了诗。他们提倡理性节制感情,主张诗歌回归诗歌本身的格律化,继而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新格律诗的“三美”是闻一多提出的,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而他的《死水》一诗也是对“三美”的完美实践。同《死水》相比,《再别康桥》虽然也践行了这一理论,但要比前者略差一些。首先在“建筑美”方面,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句字数相差不多,实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其次在“音乐美”上,音节上比较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每节有二至四句尾韵相同,一三句押韵或二四句押韵。《再别康桥》的这两方面虽然没有《死水》规范,但也符合新格律诗的要求。只有在“绘画美”上,《再别康桥》才达到了色彩和构图的一致,实现了诗中有画。诗中出现了金柳、青荇、彩虹、青草、星辉、云彩等景物,同时也出现了各种表示颜色的词语,各种物象色彩绚丽,使人闭上眼睛脑海中马上就能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真正实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外,《死水》和《再别康桥》这两首诗在绘画美方面有不少相同之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大量的描写色彩的词语,如《死水》中如“绿”“白”“花”,《再别康桥》中的“金”和“青”,这些词语增强了诗歌的色彩感。第二,除了描写颜色的词语外,这两首诗中还出现了大量景物,如《死水》中的破铜烂铁、翡翠、铁罐、桃花、油腻、罗绮、云霞、绿酒、白沫、花蚊、青蛙;《再别康桥》中的云彩、柳树、青荇、水草、虹、青草、长篙等。难得的是,这些描述的物象都具有十分鲜明的色彩感,因而在人脑中也就具有了画面感。可见,《再别康桥》一诗是对新格律诗“三美理论”的完美彰显。

然而,对于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仅有的“两首半好诗”中的一首,仅从“三美理论”方面赏析《再别康桥》是远远不够的!

二、处处显情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重访剑桥后在回国途中写下的。两年的剑桥生活使作者对剑桥充满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连续三个“轻轻的”和三个“悄悄的”的使用,仿佛怕自己惊动打扰了康桥似的,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因为康桥不仅是诗人开始梦想自己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有过令其难以忘却的一段爱情。徐志摩曾经说“康桥的性灵全在一条河上”,所以诗中所描写的金柳、青荇和潭水全都寄托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之情。

值得关注的是,诗人选取的这几个物象每一个都是爱情的象征。“金柳”,柳树自古就是女性的象征,女人也多以杨柳自喻,如将女人行走比喻成风摆柳,将女人腰身比喻成杨柳细腰,又如柳叶眉等,后又有花柳、花街柳巷之词。同时,柳树又有“留”之意,即“折柳挽留”,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夕阳西下时披上金色阳光的柳树仿佛是娇美的新娘在招手挽留诗人,遥想当年的相恋情景,诗人自然地忘却了现实。徐志摩的诗歌“有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便是这让人忘却烟火的神仙般的句子。一个女人一生最美的一天便是做新娘的那一天,而一天中最美好的时间段就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夕阳无限好,黄昏更美妙。夕阳西下,渔歌唱晚,牧童晚归,炊烟袅袅。诗人将一个最美的人———新娘,放在一天最美的时刻———黄昏,这句诗所创造出来的那种意境的确能“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

除却金柳外,“青荇”也是爱情的象征之物。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就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诗句。当年诗人和恋人荡舟康河,青荇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此时再见青荇,如老友相见、挥手相邀,故诗人发出“甘做一条水草”的感慨。

再说“潭水”,诗中的潭水指的是拜伦潭,姑且不说此潭本身的故事,单就潭水来说,由潭及水,由水及情,人们就常常用它来代表爱情。两情相悦的男女,常常以水为盟,誓曰爱得比天高、比水深,更有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为佐证。故地重游,思恋故人,情景交融,物我相衬,虚拟梦境,实幻不分,诗人倚栏遥望满天星辉,在虚拟的快乐幻境中禁不住要放歌。但梦长梦短俱是梦,明早满天星辉就要散去,因此离愁别绪涌上心头,“悄悄”成为康桥之夜的主基调,连夏虫也为诗人的离愁所感动。于是,康桥及康河上所有的景物都被诗人感动,“夏虫也为我沉默”。这里,所有的一切都被恋情、离情所包围。最后,诗人为了不破坏康桥在心中美好的构图,“不带走一片云彩”。

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历来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要抛开文本外的一切,完全从文本入手;另一种意见是要结合文学史和具体的创作情境来分析文本。笔者认为两种意见都有道理,不过要针对不同的作品具体分析。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就适用前一种意见,鲁迅的作品则适用后一种。而对于《再别康桥》的分析,在介绍新格律诗理论的同时,还必须介绍徐志摩从美国到英国弃金融从文学的经历,以及他和林徽因的一段交往,用情感的线索连接“三美”来分析诗歌。只有这样,对此诗“三美”的理解才不流于表面,才能体味那“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的神仙般的诗句。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教材分析】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教学方法】
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5分钟)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设计意图:对徐志摩的个人经历的了解是感知诗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2分钟)

人教版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同步检测题


《再别康桥》是中国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新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再别康桥同步检测题,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一、基础题

1.填空

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

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三、课文阅读题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当时、昔日)的梦。

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最后,希望语文再别康桥同步检测题对同学们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有所进步。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胡适《追悼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

志摩这一回真走了!①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

我们初得着他的死信,都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死的这么惨酷。但在那几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过去之后,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的走了,也不忍想志摩

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式,更悲壮的了。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他常说: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们也不知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可是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去了,永远不回来了!

这十几天里,常有朋友到家里来谈志摩,谈起来常常有人痛哭,在别处痛哭他的,一定还不睡。志摩所以能使朋友之样哀念他,只是因为他的为人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叶公超先生说:他对于任何人,任何事,从未有过绝对的怨恨,甚至于无意中都没有表示过一些憎嫉的神气。陈通伯先生说: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他是我们的连素,他是粘着性的,发酵性的。在这七八年中,国内文艺界里起了不少的风波,吵了不少的架,许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的不能见面。但我没有听见有人怨恨过志摩。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粘着性。他才是和事老,他有无穷的同情,他总是朋友蹭的连索。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会妒忌,使这些多疑善妒的人们十分惭愧,又十分羡慕。

他的一生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

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

《再别康桥》探微


一般认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告别母校之作,作者以为它是写惜别恋情的。

一般认为,彩虹似的梦是暗指作者昔日的愿望和理想,笔者以为是指昔日的恋情。

笔者的意见可以从诗中所用的典故中找到答案。

1、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其中青草更青化用了汉代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中青青河畔草的诗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原句是少妇因见到青青的河畔草儿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绵绵情思。徐志摩当然明白青草的特定含义,青青河畔草自然要勾起他绵绵的恋情,自然要到青草更深处去寻找过去的影子。耐人寻味的是,徐志摩将古诗青青河畔草拆开,巧妙地用在两处,以此来遮人眼目。但是,有心人的眼睛是遮不住的:青草更青扣青青河畔草中的青青草,而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中,则直接用了青青河畔草中的河畔。徐志摩煞费苦心的将青青河畔草嵌入《再别康桥》中,可见,《再别康桥》是写恋情的。

2、寻梦?撑一枝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寻梦,应从南宋女词人聂胜琼的《鹧鸪天寄李之问》中来: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这寻梦的梦无疑也是指的恋情。

3、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青荇应是从《诗经关雎》中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梦寐求之。求之不得,梦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关雎》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位男子思慕一位女子。这青荇自然也是为写恋情而设的。

4、开篇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中的云彩和段末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中的云彩,以及中间的是天上虹中的虹和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的彩虹,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是祝英台跳入梁山泊的坟中时被人扯下的一条彩带,这条彩带飞升上天而为彩虹,它是一种悲剧美的化身。本来是悲剧美化身而成的彩虹,又被揉碎,则更见凄美,这正是徐志摩这段恋情的写照。失去了的是最美的,于是作者将这种圣洁恋情沉淀在榆阴下的清泉里,上面覆之以浮藻,叫人不要去玷污她,窥视它,就连自己也不想去惊扰她。徐志摩在开篇要作别的、在末段要挥掉的,就是这种舍不得也得舍的恋情。

5、悄悄是别离的笙箫,送别吹玉笛,奏笙箫,常常也只是用来表现送别友人、恋人的,如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聂胜琼《鹧鸪天答李之问》)。这与彩带化虹一样,典型的中国特色。

从用典的角度看,徐志摩的诗,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诗中通过典故表达恋情,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行的推论,但这种鉴赏性质的推论在史料中仍可以找到答案。

在王先霈先生的《林徽音的才气与真情》(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这篇文章中,介绍了徐志摩与林徽音的一段情缘。文中说,徐志摩曾为林徽音割断了与发妻的伉俪之情,而林徽音却在梁启超与林长民两位父辈的撮合下1922年和梁思成订了终身。文中还介绍了林徽音1930年写的《那一晚》和1934年写的《别丢掉》两首诗的部分章节。

在《那一晚》中,林徽音怀念她16岁时与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康河游玩时的情景: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照着秘密的星/那一晚两岸映着灯光。诗中的情景,从时空上来看,与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完全相同。徐在诗中不用星光,而用星辉,也可以窥见徐志摩对辉(徽)字的怦然心动。

满载一船星辉,这一情景,林徽音还在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三年后写的《别丢掉》中再次提起过: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一样是满天的星/只是人不见/梦似的挂起其中梦似的挂起的梦应是指《再别康桥》中彩虹似的梦的梦,只有彩虹才能挂起,这里用彩虹指已远去的徐志摩如隔云端那样可望而不可即。林徽音说的丢别掉,应是针对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徐志摩要惜别的这段恋情,林徽音却要他别丢掉,足见她对这段感情的珍稀。《别丢掉》最后一句是: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其中的回音应是谐徽音,林徽音把自己比着是山谷中自己说话声的回音,声音虽然停了,回音还在;自己人虽然离开了,影子却留下来了。足见星光下的那份情缘是让她刻骨铭心、没齿难忘的。据此,我们可以认定,《再别康桥》不是告别母校的,而是写惜别恋情的。

再别康桥——徐志摩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徐志摩”,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美读全诗。

2、学会鉴赏本诗的美。.

3、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爱的个性。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

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鉴赏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

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深情美读,感知全诗:

(一)教师范读全诗。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鉴赏全诗

探究的中心问题: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

探究的难点问题:怎样领悟本诗的意境美?

1、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你对哪一种美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就近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一)音乐美派的同学先谈谈吧。

1、学生发言(略)

2、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建筑美派的同学接着发言。

1、[导]建筑美是就诗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诗句和诗节的排列。

2、学生发言(略)

3、教师小结: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绘画派的同学,你们有何高见呢?

1、学生发言(略)

2、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美

[导1]

⑴哪些美丽图画让诗人心醉神迷?

——挥手作别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星辉寻梦图。

⑵这些图画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的风景画。

⑶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补充。

金柳夕照图:以人喻物,诗人一任夕阳脉脉的余辉把他心目中的新娘映照的彩妆辉煌,似乎连发丝也透明,给人恍如仙子的感觉,即写出柳树的温婉柔情又包含“至美如金”的情感。

水草招摇图:以物喻人,写出青荇的快活自由;诗人情不自禁,唯愿能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多么彻底地对所爱的投诚!

小结:在这样一个物我相融、自然与人和谐的优美境界里,抒发了诗人对康河深深的眷恋,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性灵美的向往。

[导2]老师最喜欢的是星辉寻梦图

与学生交流感悟: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导3]诗人在回国6年之后,带着累累伤痕——追求英国式民主的政治愿望破灭,追求个人情感的幸福自由落空——第三次徘徊在自己钟爱的康河边上,想在青草更青处寻找到“彩虹似的梦”,这个“梦”到底是什么呢?读诗歌的第四、五节后,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略)

明确:徐志摩要追寻的“彩虹似的梦”就是外化于康桥的美好愿望和人生理想——对美、爱和自由的执着而徒劳的追寻。

教师小结:动态立体,意境鲜明,体现了绘画美。

[导4]理想的幻灭是极其痛苦的,诗歌中能看到诗人极其痛苦的身影吗?闪现在我们眼前的诗人作别的背影是怎样的?它美在哪里呢?

四、整合小结,评价诗歌

(一)小结:

1、导:如果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着陶渊明的动人幻想,那么,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这是他现实中的桃花源。

2、小结:康桥——诗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词,是诗人理想王国的象征。

《再别康桥》——诗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桥理想的告别曲。

这首优美而哀婉的抒情诗的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诗人性灵的诗化,

也是诗人执着而徒劳的追寻单纯信仰——爱、美和自由的歌吟。

(二)欣赏黄磊(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的朗读。

五、联想迁移,拓展诗歌

(一)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二)点击相关网站,查阅徐志摩更多精彩诗作。(略)

[若不能上网,则调出“精彩诗作”版块,供学生欣赏。]

七、结束,欣赏歌曲《再别康桥》。

同学们,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放飞心灵到康桥,去追寻徐志摩那永不泯灭的诗魂吧!

八、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

音韵和谐、旋律完整——音乐美

动态立体、意境鲜明——绘画美

错落有致、曲折回旋——建筑美

梦——追求爱、美和自由的美好愿望和人生信仰

《再别康桥》——诗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诗人康桥理想的告别曲

《再别康桥》教案17


再别康桥

一、设计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要求,针对新诗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诗歌积累为基础,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并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体会“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难点:以意向为突破口,鉴赏本诗的意境美。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高中阶段,阅读并背诵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学习过一定的诗歌知识,对韵律、对仗等常识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具有阅读、鉴赏优美诗歌的主观愿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的人生经历,熟悉新诗的基本特点,掌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诗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的优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五、教法设计

诵读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方案等

六、媒体选择

CAI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诗歌朗诵会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寻找有关离别的诗歌,在新课前配合古人吟诗画面和FLASH音乐当堂朗诵,教师点评。

总结:同学们找到了许多离别诗,真可谓“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就让我们带着离愁别绪走进现代离别诗的经典名篇《再别康桥》。

二)新课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本诗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活动:思考初读之后对本诗的特点、主旨、手法的感受和认识,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大屏幕:播放作者简介、写作缘起,促进学生理解。

4、学生听示范朗读:FLASH课件

学生听的过程中注意停顿、语气、重音和节奏。

5、学生分节试读,读后自评,然后学生讲评。

6、教师点拨,讲解每节停顿、语气、重音和节奏,初步渗透“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及本诗的情感基调。

7、设疑:读过本诗的人,都用一句话来形容读诗的感受,那就是“怎一个美字了得”,那么请大家思考,本诗美在何处?

8、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先小组内讨论,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全班提出。

9、释疑:引出“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音乐美:双行押韵,逐节换韵,叠词的运用。

建筑美:全诗七节,每节4行,平行两级台阶。

绘画美:意象绚丽,动词的使用。

10、熟读成诵:全班配乐朗诵《再别康桥》

三)总结

轻轻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轻轻的来,他虽然不曾带走一片云彩,却把永恒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也让我们在七十三年后的今天真正体验了诗歌的美,好,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诗歌品读课充分体现了创新教学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诵为突破口的教学主张。

“诗歌朗诵会”复习了知识,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读、初感”,保护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利于深层教学。

“写作缘起”放在初读、初感后,在学生个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豁然开朗。

“示范朗读”的FLASH画面精美,音乐轻盈,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学生读后自评”,直接指向停顿、重音等难点,使诵读教学落到了实处。

“鉴赏评价”中学生先思考,后讨论使讨论极具实际效果,激发出思维的火花。

“熟读成诵”对整节课的学习是一种检验,这是比较成功的新教材典型课例。

“课件制作”画面优雅轻盈,音乐舒缓宁静,给学生美的感受。

整节课,诵读教学抓得比较实,真正体现了诵读教学为突破口的教学主张,不过,后期在点拨的过程中,讲解稍多,学生思考的时间稍少,如能把这种讲解变成学生探讨的话,相信效果会更好。

《再别康桥》教案91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一、导标明学(见上)

二、导入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

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形近字讲解一下)

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

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四、导问助学

1、把古人的离别诗和本诗比较一下,在送别对象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处:诗人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诗人与康桥里的哪些景物作别?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笙箫、夏虫等。

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着特殊情感的,而这些日常所见的景一旦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产生了。

3、品读诗歌,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描写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又传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并试着把你体会出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小组为单位,选取意象,可从关键词语、修辞、意境等方面入手)

教师范例:云彩是康桥的化身,不直说与康桥离别,却与“云彩”轻轻的作别,显得清新脱俗。三个“轻轻的”表现了环境的宁静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所以动作都是轻轻的,表达了诗人离别的淡淡的惆怅。

教师范读

……(在分析过程中结合反复的朗读)

分小组讨论2-6诗节。(千万不要忘了小组争星)

教师以第7小节做结:最后一小节与开头在结构上呼应,也是通过云彩这个意象来传情。语句上略有变化,经过中间一部分感情上的回荡,诗人珍爱康桥、不愿惊动康桥的眷恋之情,更加显得哀婉缠绵。

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

每一诗节都是一个色彩绚丽的画面,画面中的一草一木都倾注着诗人至纯的情感。

明确:阅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抓住意象、体会情感。

在读诗的时候,学会去探寻意象背后的诗人情感,那你便离诗人的心又近了一步。而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此次重返母校,虽未见故交,但康桥熟悉的风景依然让他驻足流连的原因。

(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情感的起伏变化。)

五、导思慧学

归纳以往所学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内涵。

月——思乡,怀人

大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荷花——高洁的情操,

鸳鸯——永恒爱情的象征

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蝉——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柳树——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

六、导练评学

1、尝试背诵全诗。

2、搜集关于离别的意象。

七、结束语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诗人的生命中曾有过有康桥的金柳、青荇、斑斓的星辉作伴,那也是一件幸事了。

《再别康桥》说课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再别康桥》说课”,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说课

说教材

(一)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体悟山水神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的典范之作,他很好的体现了徐志摩的人文思想。学习本诗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和体悟山水神韵的能力帮助很大。

(二)教材分析

本诗是新诗中的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其诗节的安排、韵律的变化以及意象的选择,均典型的体现了新格律诗关于新诗创作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所以,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反复品味诗歌语言,并借助反复诵读来准确的理解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提高学生艺术情操,激发文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

[板书]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语言美

挖掘意象内涵,感受诗歌意象美

声情并茂背诵此诗,体悟山水神韵

教学重点:背诵此诗

难点:对意象的理解

说教法

品读法:诗歌是读出来的,因此,声情并茂诵读贯穿整个过程。

探究法:鉴赏诗歌要鉴赏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对高一学生此点较难,因此只要求探究。

说学法,欣赏,研读体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诗坛上有位才子诗人,他悄悄的来又悄悄的走,却把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新诗《再别康桥》。

(二)赏读文章

1、放欧洲田园音乐,配乐诵读,感受其魅力。

2、学生跟读两遍。

(三)赏析文章

先让几个学生自我推荐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教师评价其诵读,再让学生找美点(可从形式美、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方面考虑)。

举例:1、节拍上要准确,轻轻的/我/走了

形式上既整齐又错落有致,叠字的运用造成音乐之美

2、意象选择

云彩金柳-→新娘[形似神似]

(飘逸之美)拜伦谭-→天上虹

彩虹似的梦[美好而易碎]

品味情感

抓诗眼:再别康桥别

理感情:留恋→喜爱→伤感→依恋

五、背诵文章放抒情音乐,在音乐中背诵。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语言美

挖掘意象内涵,感受诗歌意象美

声情并茂背诵此诗,体悟山水神韵

飘逸灵动

意境别情建筑

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徐志摩)

《再别康桥》教案15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15”,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再别康桥》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长篙……

星辉……

…………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件展示:

色彩明丽

绘画美

立体、动态

第六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

第七步:迁移应用。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

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冯红玉时间:2004.5.16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长篙……

星辉……

…………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件展示:

色彩明丽

绘画美

立体、动态

第六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

第七步:迁移应用。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729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