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指导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2)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充分准备,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记录结果,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成果展示、汇报、提高,课后实验探究的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与团队精神;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1、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二)完成下列题目。
1.生物的生存空间统称为_________。生物生存_________离不开_________,同时受到_________。_________生物能_________,也能_________。
2.环境中_________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对于生活在池塘水底同一处的两种水草来说,它们的_________因素相同,_________因素不同。
3.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因素。
4.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某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_________。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变量是_________,对照实验的实验条件分别_________是_________。
5.对于生长在农田中的青蛙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A.农田中的植物、蛇、昆虫等B.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C.上述A和B的总和D.上述A和B的总和加上其他的青蛙
6.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影响海洋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D.温度C.气体D.盐度
7.大雨过后蚯蚓常常爬到地面上,影响蚯蚓生活的因素是()
A.温度B.空气C.水分D.阳光
8.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分B.温度C.阳光D.大气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光B.水分C.温度D.湿度
10.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分B.空气C.温度D.土壤
12.生物因素是指()
A.所有的环境因素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
C.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D.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一切因素
13.在农田中,对田鼠有直接影响的生物因素是()
①青蛙②蚯蚓③黏虫④蛇⑤甘薯⑥猫头鹰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④⑤⑥
14.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水稻和稗草B.猫和老鼠C.人和猪D.蚂蚁和蚱蜢
15.下列这些相互关系中,属于寄生现象的是()
A.一只鸟在树上筑巢B.蝙蝠给仙人掌传授花粉
C.蚊子吸人血D.血吸虫在人体内生活
16.沙漠里的一种鼠白天躲在洞里并且将洞口封住,夜间才出来活动。能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鼠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B.鼠类捕食行为的一种方式
C.鼠类白天在为繁殖工作作准备D.鼠类对沙漠环境的一种适应
17.北极熊体色为白色,这是它对环境的()
A.影响B.适应C.改变D.影响和适应
18.下列实例哪项不能反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相像B.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
C.企鹅、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极地,它们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
D.鱼离开了水一段时间后就会死亡
二、课堂探究
(一)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成果展示汇报)
1、汇报之前明确:日常生活中见没见过发霉?在哪儿见过?学生们争着抢着发言。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物品容易长霉菌?.谁知道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2、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
 
3汇报结束后,其他组成员可针对实验设计或结果进行质疑、评价。
(二)下面大家把书翻到第16页,快速阅读16页至17页的课文,思考从书上的文字和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根据我们所做的实验探索共同归纳一下:
1.实验法应包括哪几个步骤?

2.进行实验设计时最关键的是要注意什么?
JAb88.CoM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与收获?

 三、知识反馈
1.海水深处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五彩世界,形态各异的海生动物应有尽有,但唯独不会有绿色植物。请你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你能对诗中所描述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吗?
3.“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能对这两句话描述的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吗?
4.将生物现象与其所表现出来的关系用线连起来。
狮子捕食斑马
田里的水稻与杂草合作关系
猫捉老鼠竞争关系
蚂蚁搬家捕食关系
雄梅花鹿争夺配偶共生关系
海葵与蟹互惠互利
四、拓展延伸
1.葫芦藓只能生长在背阴、潮湿的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分
2.松、杉、小麦等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人参、三七等植物在弱光下生长得好。对此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
A.光照B.温度C.空气D.土壤
3.农民种水稻的田里经常长一种叫“稗”的杂草,在相同条件下,其种子的萌发率比水稻高,长势好,成熟早,因此,很难把它从水稻田里驱除干净。从中可以得知,稗和水稻之间的关系是()
A.合作关系B.竞争关系C.捕食关系D.共生关系
4.在实验设计中,下列选项不能作为一组对照的是()
A.25℃和0℃B.有光和无光C.有空气和无空气D.温度和水分
5.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树的叶纷纷落下,而松树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A.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它们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D.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第1章第2节第一课时答案
一、1.环境环境环境的影响适应环境影响和改变环境
2.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非生物生物
3.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
5.对照实验温度低温潮湿和温暖潮湿
6.D(青蛙的环境不仅指它的生存环境,而且还指影响它生活的各种生物因素。)
7.A(不同藻类植物对光的需求量不同。)
8.B(大雨过后,土壤板结,空气不流通,土壤中缺少氧气。)
9.A(错选B。因为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不是温度。)
10.C(考查影响开花的外界因素。因为山寺温度较低,所以开花较晚。)
11.A12.C
13.D(考查了田鼠与农田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田鼠被蛇和猫头鹰吃,田鼠又吃甘薯,不吃蚯蚓和青蛙。)
14.A(竞争关系是同种生物间为争夺食物、空间和配偶而发生争斗的关系。)
15.D16.D17.B18.D
三、1.海水深处没有阳光。绿色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所以海水深处没有绿色植物。
2蝶黄与菜花颜色相近,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3橘只适于生活在温暖的地方;春天到来气温升高,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考查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
狮子捕食斑马
田里的水稻与杂草合作关系
猫捉老鼠竞争关系
蚂蚁搬家捕食关系
雄梅花鹿争夺配偶共生关系
海葵与蟹互惠互利
四、1.D(错选A。影响葫芦藓生存的决定因素是水,因为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都离不开水。)
2.A
3.B(“稗”与水稻争夺空间和养料。)
4.D(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不能有两个变量。)
5.D(错选A。法国梧桐落叶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有利于度过寒冷的冬季。)

延伸阅读

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学会使用干湿计,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对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情境导入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多媒体演示

澳洲本没有兔,1859年,一英国人引进十几只,6年以后,他杀死了约20000只,留下了约10000只,1887年,杀死了约20000000只,但兔仍大量繁殖,兔群遍布澳洲各地,为患植被,严重妨碍畜牧业。1950年,澳大利亚从南美洲引进了感染粘液瘤病毒的兔。南美洲的兔是此种病毒的天然寄主,感染后只有轻微症候。此种带病毒的兔进入澳洲后,澳洲兔对病毒高度敏感,因而大量死亡,于是植被逐渐恢复。从这个事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生活在环境中生物,又能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

引导学生分析“屎壳郎出国”及以上材料,分析生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讨论1:牛、蜣螂各自对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
讨论2:澳大利亚政府为什么要引进蜣螂,而不用人工的方法消除牛粪和喷洒灭蝇的杀虫剂?说说其中的道理。
讨论3:生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师生共同小结P11页讨论题:
讨论1:大量的牛粪污染了澳大利亚的草原,破坏了植被,还导致苍蝇等害虫的孳生,容易传播疾病,该地区生态失去了平衡。中国屎壳郎以牛粪为食,消除了牛粪,还草原以生机,也切断了苍蝇等害虫孳生的场所,使环境变得清新优美。
讨论2:由于澳大利亚本地的屎壳郎不以牛粪为食,若用人工的方法处理大量的牛粪必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用杀虫剂杀蝇又会带来杀虫剂的环境污染问题。从我国引进屎壳郎去处理牛粪,这是一种生物防治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污染。
讨论3:生物对环境有影响。如蚯蚓能松土,增加土壤的肥力;植物能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秃鹫是自然界的清洁工等等。

课前分小组进行探究,在探究前引导学生思考:
1.空气湿度是怎样表示的?如何用干湿计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如何精确地读出有关的数据?
2.应该选择怎样的时间、地点进行测量?
3.如何统计数据?如何根据数据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是否存在影响?在整个测试中,哪组数据是对照组?
4.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另外选择3个地点进行测量?(注意:裸地作为对照组,必须进行测量。)

探究:分小组选择3个不同环境(灌木丛、草坪、裸地)。在一天内,选择早、中、晚的时间分别测试3种环境的湿度。填写在下表内。
植被状况
裸 地草 坪灌木丛
早中晚早中晚早中晚
第一次
测试
第二次
测试
第三次
测试
平均值

讨论1:分析测量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同一时段(如早晨)不同植被湿度不同,裸地最小,灌木丛最大。从整天看,仍然是裸地湿度最小,灌木丛湿度最大。可见,植物越多,空气湿度越大。说明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
讨论2:为什么要选择3种不同的植被环境进行测试?为什么不能在有水源的地方进行测试?
选择不同的植被,才能正确地找出植物与湿度的关系。如果旁边有水源,就会增加空气中水分的来源,干扰对植物与空气湿度的关系的测定。
讨论3: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哪组数据起对照作用?
整个测试过程中,裸地作为对照(无植物)。
讨论4:植物对环境还能产生哪些影响?
植物对环境影响很多,如制造氧气、固定二氧化碳、吸收毒物、杀灭病菌、减弱噪音、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加速降尘、调节气候、增加降水,监测环境,美化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图片:森林砍伐、过度放牧、草原鼠害、兔子的危害、防风的白杨树。
多媒体展示动画: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视频:环境与生物是统一的整体

素能训练
下面的表格中是某组同学进行“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实验记录。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折线图。
地点

项目不同植被
裸地草坪灌木丛
早中晚早中晚早中晚
温度℃182013141610162012
相对湿度464551606264707266

⑴分析数据,你得出什么结论?
⑵植物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4人一组,阅读分析材料,讨论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后小结,表达交流

根据探究任务明确探究要点,操作干湿计,课前进行测量,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交流与讨论测得的数据,分析其中的规律,小结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总结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实验数据,课上讨论问题,表达交流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观看图片、视频和动画,了解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讨论完成
深化课内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智慧需要智慧的启迪,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学生非常感兴趣。因而,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和引导讨论,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二课时)(附教学反思)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二课时)(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量、分析、归纳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2)经过小组合作,得出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
(3)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产品说明和实际操作,掌握干湿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和数据统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运用处理数据的不同方法,具有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环境测量和调查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养成坚韧的品质;
(2)通过调查研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验合作学习,养成关爱他人的情感。
〖课程资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这节课包括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课时,现从第2课时的内容进行分析,教材包括“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探究活动;小资料:我国的自然保护法规;课外读:湿地生态系统;思考与练习;章的小结等内容。教材的基本资源较丰富,尤其是“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探究活动,是继“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后的第二个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活动完成的程度直接影响下一个探究活动,即“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顺利进行,因此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能力的关键。本节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如我市的气候特征(刮风),学校周围环境,市一中校园植被的调查等都是本节课应开发的课程资源,为此在深入研究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确立三维教学目标。
〖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分课内、课外两部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实施探究。首先设计测量计划,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分工合作,全班为一个整体,分成6个小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坪和灌丛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通过测量、分析、归纳,使学生认同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我市风沙大气候干燥的问题),完成课内知识重组与能力创新的过程;通过收集资料了解生物对环境还有哪些影响,在实践、探究和合作中完成本节拓展提升的学习。
设计意图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探究式学习是我们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要为学生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勇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情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建议
1.对各小组长进行干湿计使用的培训,指导学生阅读干湿计说明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学会利用产品说明;
2.建议学生分工合作,实事求是;
3.测量时应注意安全;
4.测量时不能让阳光直射到干湿计;
5.在裸地、草丛测量时,干湿计应直立地面,测灌丛时应到枝叶茂密的地方测量。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合作意识淡薄,但学习热情高,对本节内容了解不够,但是对于统计数据的方法(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在小学有所接触,只是运用得少,从没接触过干湿计,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学生有室内养花等经验常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演示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郁郁葱葱的长白山和滚滚大漠的景象,让学生观察思考不同地区气候不同的原因。学生分析认为与植物有关,下面请同学们汇报调查结果。
(二)活动
王晓贞走上讲台,大屏幕上展示了小组的调查报告。她用精练的语言向同学们汇报。她说:我组由聪明伶俐的9人组成,分成三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地、灌丛的温度和湿度,然后把记录的结果汇总并形成结论。请看我们的实验报告。
 测量嫩江公园不同植被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调查人:王晓贞、曾雪、王浩博、孟繁志、容宇、郭丹、张鑫鑫、张旭
时间:2003年9月15日天气:晴
调查目的:通过测量裸地、草地、灌丛中的温度和湿度,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
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有影响。
裸地


我们的探究结果是:裸地一天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最明显,中午湿度最小;草地、灌丛的湿度较大,灌丛的湿度大于草地的湿度;草地、灌丛中午湿度较大。中午裸地温度高于草地温度高于灌丛温度。我们的探究结论是:植物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同学们对她的汇报报以热烈的掌声。她谦虚地说:“同学们对我们的探究有何问题,请批评指正。”思维敏捷的孟月说:“你们调查的是植物对空气的影响,为什么还要测量裸地温度和湿度?”王晓贞说:“这是与草地和灌丛作对比。”于是我趁机指出科学研究应有对照实验,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验前应确定变量而且保证变量只有一个。你们组是如何保证变量只有一个呢?”“出发前我们共同对表,定好测量时间、间隔时间和次数。”“不同的组所测的数据不太一样,那么以谁为准呢?”孙子豪问。这时我没有说话,而是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同学们。活泼的张明朗说:“每一个组的数据都可能有误差,应该计算小组的平均值,这样误差会小些。”他的观点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我乘机引导“那么全班的测量结果呢?”于是各小组纷纷汇报数据,并很快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值,并得出结论。“同学们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处理数据是科学工作者必须有的科学态度。处理的方法很多,同学们用图表、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等进行处理,老师要祝贺你们又掌握了一项本领。为什么草地、灌丛中午的湿度大于早晚?哪位同学能解答?”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观点。于天乐说:“是因为植物会吐水。”“因为植物会吸收光。”同学们争论不休。于是一场讨论又开始了。经过老师的引领和激烈的争论最后形成结论,即植物通过蒸腾作用由叶子散失水分,中午温度高,水分散失快,空气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气湿度大。
我接着又真诚地说:“同学们,于天慧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的学生,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小组的论点。”于天慧等来到讲台前,她说:“我们测量的结果与前几个组大体相同,但是在我们测量探究的时候发生一件事,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原因。上周六我组准备到市一中校园测量,我们刚出教学楼,一阵大风刮来,尘土飞扬,夹杂着纸屑。顿时校园内一片灰暗。我们赶紧捂着嘴跑到了学校对面的市第一中学,那里却是另一种景象――几乎没有风,而且空气让人觉得很舒服。而我们自己的校园呢,校门前风沙卷着废纸、废塑料袋打着旋,我们往返两次对比两处的场景。我校与市一中只一道之隔,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谁能帮我们分析一下?”同学们跃跃欲试,高举小手,有的甚至站起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于天慧能叫到他。我没有阻止。这时荣宇迫不及待地自己站起就说:“那是因为我校校园内没有植物,而一中校园内四周都是植物。”于天慧高兴地说:“你说对了。那么如何解决呢?”孟繁志说:“多植树,多种花草。”“你的建议很好。”“我组除测量干湿度外,因以上原因又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我校与一中的植被差异:

通过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植被除增加空气湿度外,还可防风,绿化环境。为此我们设计了未来校园的绿化方案。”于是他们把未来校园模型抬到台前,并描绘未来的校园,重在突出环保理念(绿草地、隔音墙、体育馆、生物园等),并体现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龙头喷泉)。同学们为他们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我也激动地拥抱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第6组的代表梁雪来到台前说:“我同意以上各小组的观点。我组的测量数据就可以证明。我们的题目是测量室内空气湿度和温度与植物的关系。我们分别测量了不同居室的温度和湿度,结果如下: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植物能增加空气的湿度。我建议居室内应放些植物。”张强突然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据我所知居室内养花并不好,花与人争夺氧气。”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反对,有的赞成。那么究竟好不好呢?我灵机一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对植物是吸氧还是放氧搞不清楚,于是适时点拨,最后终于达成共识,认为白天卧室内可以放植物,因为植物不仅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且还能增加空气湿度;晚间不放植物是因为植物晚间只进行呼吸,与人争夺氧气。心灵的交融、智慧的碰撞拉近了师生关系,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我激动地说:“我祝贺你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懂得尊重他人,并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你们逐渐成熟了。”“老师,我还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植物不仅能影响空气的湿度,还有许多作用。”“那好,你来说一说吧。”“我在少儿百科全书中看到圆柏这种植物能分泌杀菌素,能净化空气。”张文轩的观点又启发了更多人的思维……
〖小结〗
同学们又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和分享。然后归纳出植物能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收灰尘、杀灭细菌、阻降噪音等。学生通过亲自测量、质疑、讨论,认同了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最后通过开放式作业(常听人说:齐市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6个月,你如何认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留下了进一步探究的空间。
〖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了本节教学,使我对探究式教学及对学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我的感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三点。
第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又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彻底更新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使自己成为帮助者、指导者。教学就是使学生更好地生活。
第二,不要低估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可塑性极强,而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发挥的前提。应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让他们进入社会、接触自然、感悟人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第三,在使用教材上应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应多层次开发教学资源,本节课开发和挖掘了学生生活资源(居室内空气与植物的关系)、社会资源(本市及我校气候干燥现象及解决办法)及教学资源中潜藏的人文资源等,尤其是课堂上新生成的资源更是可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研讨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许多新的观点,并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处理测量数据。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使学生增长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成为人格健全、发展和塑造的过程。
〖教学点评〗

一、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本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是丰富且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教者从探究“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入手,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课程资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和知识积累――家里养花与空气湿度的关系、对第一中学和本校四十二中植被的调查、感受和建议等基础性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注重捕捉在互动质疑中生成的问题、观点和方法――草丛和灌丛中午的湿度为什么大于早晚的湿度、有误差时怎么办、实验变量的设计、数据统计的方法和同一风力下的两种环境等等新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挖掘潜在的人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意义构建,形成解决“校园风沙干燥”“室内干燥”等实际问题的心向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合理化的建议等,更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在探究第一中学校园植被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时,却发现“成旋涡的风沙校园”,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参与探究,实地进行对比观察、交流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无不说明孩子们学习的责任和已形成的环境意识,这不就是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吗!这定会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探究了。可见,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在愉悦的体验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环保道德价值观。
二、科学探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生命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亲历科学,这成为本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案例中石老师引领孩子们亲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在意其结论,她关注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将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识,获得哪些探究的方法,体验哪些情感,提升哪些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问所解均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经验与享受中展现出来,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园环境问题、中午草丛和灌丛的湿度等问题的发现、辨析及解决……这样的一个“过程”经历,不仅会使他们感受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探究“测量不同环境的植被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探究、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进入到了生命领域,没有孩子们亲自去嫩江公园、第一中学等地的探究,没有开发与孩子们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程资源,又怎么能拨动情感的琴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感受探究与创造的快乐呢?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北师大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北师大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北师大版)
教学目的;1、通过探究实验,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3、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相同的数据。
教学重点: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观察、探索、思考、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的概念
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生物因素:同种生物之间:互助;斗争
不同种生物之间;互惠互利;捕食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叫生态系统?(答;略)
导入;
那么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呢?
进行新课
同学们请考虑一个问题:鱼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在什么环境下生长情况良好?在什么情况下生命又会受到危险呢?
(答案五花八门)
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什么是环境?(答:略)
讲述:
所谓环境,就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很多因素影响到了鱼的生活。大家猜测一下?(答:略)
对,有阳光、空气、水、温度、植物、动物、人等。
提问:
根据大家的经验,这些因素又可以分为几大类?(答:略)
很正确。这些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根据它是否有生命,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生物因素,它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请同学们看图(P161--6)
进行归纳(略)
讲述:同学们归纳的很好。生物之间彼此的影响分为二类,一是同种之间,一是不同种之间的(举例说明)同种之间有种内互助、种内争斗。不同种动物之间互惠互利,捕食的关系。
下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来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讲述: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看书P15进行小组组讨论,根据实验步骤,设计出你组的实验方案,课后按照方案,实施实验,下节课进行交流。(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
1选取的材料应湿润,营养物质丰富。
2实验中只探究一个可变因素的作用,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这一个因素来观察该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的关系。
3作好记录。
课后记:
通过实例入手,同学比较容易理解环境的的概念及生态因素,并教给初步的探究方法,使同学们切实感受到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712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