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单元第2章探索生命

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技能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情感目标:

认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尝试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捕捉蚯蚓。

2、教师准备探究器材:硬纸板、玻璃板、湿棉花球。

3、FLASH: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4、视频文件:探究过程的举例——“什么驱策大白鲨撕咬猎物?”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引言]:探索生命的方法有很多,如对一些复杂现象的研究往往可从简单的操作入手。取样调查就是一种探究方法。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人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问]:科学探究应怎样进行呢?

[播放视频]:“什么驱策大白鲨对猎物进行撕咬”的探究。

产生困惑,带着问题观看一段视频。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提问]:能说说这项科学探究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讲解]:对“蛆是从哪儿来的?”的问题探究过程进行讲解。

[小结]:

提出问题:提出对生活和生产中发现的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

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它不是事实,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

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包括实验、观察、调查及搜集证据)等。

得出结论:分析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讲述]: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即变化的因素。

[提问]:(1)“蛆是从哪儿来的?”探究实验中变量是什么?(2)播放的视频文件中“什么驱策大白鲨撕咬猎物”的探究实验中变量又是什么?

[讲述]: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提问]:“蛆是从哪儿来的?”探究实验中对照实验是怎样设计的?

[讲述]:在实施计划时,应根据计划,通过进一步观察、调查或实验,做好记录(包括数据和现象)。

[探究]:让我们也一起

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仔细聆听,从中总结出科学探究的步骤。

做好笔记,在书上勾划。

了解变量的含义。

(1)中变量是猪肉和外界的蝇是否能够直接接触。(2)中变量是猎物的形状、气味和在水中引起的振动。

将两块大小相同的猪肉分别放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碗里,其中一个碗口覆盖有纱布,另一个碗口敞开,这就是对照实验。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尝试一个探究过程吧!

[提问]: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蚯蚓?

背景知识: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并且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探究器材]:蚯蚓(课前学生捕捉的),硬纸板,玻璃板,自来水,棉花。

[探究指导]:

1、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用手指在蚯蚓的体表来回抚摸,感知刚毛的存在。

2、尝试探究

(1)探究问题: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2)作出假设:蚯蚓在硬纸板(玻璃)上爬得快。

(3)实验: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搜集实验证据。

(4)得出结论:分析证据,各抒己见,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的现象。

[注意]:活动结束后,把蚯蚓放回大自然!为什么?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饶有兴趣地回答。

根据探究指导进行分组探究。

观察到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距离头部较近的有较粗的环带。用手摸其腹部,感觉到刚毛的存在,认同刚毛是运动器官。

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表面运动得快。

从蚯蚓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益处,以及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回答。

五、板书设计:

第1单元第2章探索生命

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六、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科学探究是人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在制定实验方案时,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起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主要方面。

二、简答题

1.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活动结束后,为什么要把蚯蚓放回大自然?2.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假设总是和实验结果相一致吗?3.蝙蝠是老鼠吃盐后变成的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验证。

精选阅读

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的:

1.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掌握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部分有关计算。

重点难点:

1.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及关系式的含义。

2.难点:溶液组成的含义。

教学过程:

[引言](1)在本章已学习了溶液的特征、组成、分类、物质的溶解度等知识,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

(2)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碰到溶液的“浓”或“稀”的问题。例如,使用农药时,太浓了可能伤害农作物,太稀了则达不到杀虫效果。这就要求了解溶液中溶质的确切数量,以便掌握。

(3)提出课题,溶液的“组成”究竟是什么含义呢?这是本课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溶液的组成

[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简单的“浓溶液”、“稀溶液”的粗略划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很多情况下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例如,在一定数量的农药中究竟含多少溶质才能既满足杀虫的要求,既节约农药并且又不伤害作物。这就产生了从量的方面研究溶液的需要。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溶液组成的意义的内容。

要求学生理解:(1)溶液的“浓”或“稀”是由溶质和溶液的量共同决定的。

(2)当溶液中溶质的量和溶液的量都确定了,溶液的组成也就被确定下来了。

例如:已知50g氯化钠溶液里含2gNaCl和50g氯化钠溶液里含4gNaCl,我们就能确切知道后一种溶液的溶质比前一种溶液的溶质多一倍。

[引导讨论]

就上述例子展开讨论:由于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所以当溶质或溶剂的量有所变化时,会有以下情况:

1.如果溶质量增大,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会增大,溶液会变浓。

2.如果溶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会减少,溶液会变稀。

3.如果溶质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会增加,溶液会变稀。

4.如果溶质量不变,溶剂量减少,则溶液量会减少,溶液会变浓。

从而我们可以知道溶液的组成变化是由溶质、溶液量的关系决定的。溶液和溶质的量总要选取一定的单位来表示,例如质量单位克或体积单位升等,选用不同的单位时就会有不同的组成表示法。

我们主要学习溶质、溶液的量都用质量单位表示的溶液的组成及有关计算。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指导阅读]教材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溶液的质量(g)=溶液的体积(cm3)×溶液密度(g.cm-3)
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注】在了解溶液组成时,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水溶液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2)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3)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4)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4)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比较项目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度量,受到外界温度、压强等影响。

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温度要求

一定

不一定

溶剂量要求

100g

不一定

溶液是否饱和

一定达到饱和

不一定

单位

g

关系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g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第二节重力


第二节重力

从容说课

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师]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

[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重力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图12.1-1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生]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掉.

[师]无云的夜晚我们总能看到月亮,我们知道那是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是不是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呢?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师]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crsalgraviton).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生]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想想做做]

[师]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为我们做什么吗?

[生]盖大楼打地基时,就是把夯举高释放,夯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运动就能将地基夯实.

[生]跳水运动员走到高高的跳台上向下跳时也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种动作后入水.

[生]人和各种动物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没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飞船中的宇航员一样到处漂了.……

2.重力的大小

[师]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力的三要素,还记得吗?

[生]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

[生]一般看上去越大的物体越重,所以我认为重力和体积有关.

[生]我认为是和密度有关,一小块铁比一大团棉花要重很多,密度大的重力大.

[生]密度相同的物质,体积大时质量就大,体积相同的物体,密度大时,它的质量就大.所以我认为是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

[师]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

[生]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

[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针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

[师]同学们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生]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生]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生]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师]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一名同学板演)并说明单位是什么.

[师]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N/kg.

[投影]

练习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练习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N/kg)?

练习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3.重力的方向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时都要落到地面,

[演示]

(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师]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

(1)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它们方向是否相同?

(2)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3)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平行,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师]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生]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

[生]建筑工人之所以用重垂线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竖直,就是因为重垂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生]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想想议议]

[师]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生]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圆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生]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4.重心

[师](出示一根粉笔)问:这根粉笔受不受重力的作用?

[生]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粉笔也受重力.

[师]将一根粉笔分成几段后.各段粉笔受不受重力?

[生]将粉笔分成几段后,每一小段粉笔仍然受重力作用,物体的每一部分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

[师]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centergravity).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

[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集中在重心,所以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生]重力的作用线一定通过重心,所以可以用类似重垂线的悬挂法确定物体的重心.

[师]请同学们确定一块方形薄板的重心,并交流自己的做法.

(学生操作,然后交流)

[生]先用细绳系住木板的一点悬挂起来,沿着细绳的方向在木板上画出一条线;再用细绳系住木板的另一个点悬挂起来.按刚才的方法在木板上画出另一条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这个木板的重心.

[师]物体的重心位置和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用悬挂法可以确定各种物体的重

心.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出示粗细均匀的细木棒和木球)如这两种物体的重心在哪儿?

[生]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师]如将一粗细均匀的长棒从中间弯折成90°角,重心还在棒的中点吗?重心在哪儿?

[生]弯折后重心不在棒上,重心的位置可以用悬挂法确定.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双脚分开站好,大家一定能很稳地站在地面上,如果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不动,只让你抬起一只脚,还能站稳吗?试一试,根据自己的体验讨论“不倒翁”为什么不倒.走钢丝的演员为什么要握一根长杆?

(同学们试验、讨论,然后交流)

[生]如果身体不动,抬起一只脚后就站不住,要想一只脚稳,身体就必须倾斜,身体倾斜时,人体的重心位置也会跟着移动.

[生]走钢丝的演员的重心位置必须落在钢丝上时才不会倾倒.

[生]人走路,脚下不稳时会自然地伸开双臂保持平衡,因此我觉得走钢丝的演员手握一根长杆是为了借助加长了的手臂调整重心,保持平衡.

[生]不倒翁身体的下部有一个很重的物体,上部几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将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会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师]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继续展开讨论.

[师]随着我们国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胜利发射与回收,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引起了世人的瞩目.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上天揽月.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有关航天的知识,阅读书后的“科学世界”“万有引力与航天”.

三、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小,g=9.8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略

2.略

3.解一:利用直角三角尺和重垂线.

将直角三角尺的一直角边平放在地面上,看重垂线和直角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是否平行若平行,则地面水平;若不平行,则不水平.(图一)

解二:用图二所示自制水平器,A是刨得很光滑的平板,B是垂直固定在A上的木棒,上面刻着与木板A垂直的直线.

检查时将水平器A放在桌面上,在刻线的上端挂一根重垂线,若重垂线与刻线重合,则说明桌面是水平的.

五、板书设计

重力(gravity)

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9.8N/kg

三要素: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的重点

第二节细菌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第二节细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节细菌课题:细菌
(知识、能力、品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能说出细菌的形态结构。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的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关系。
(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一、重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
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
二、难点:
能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板书设计示意框图(第一课时)第二节:细菌
细菌的发现:法国人巴斯德,巴氏消毒法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叶绿体)、未成形细胞核
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
时序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一、情境导入:
用生活实例引出细菌的发现:“夏天吃剩的肉汤过一段时间会变质,我们知道是因为里面有了细菌,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手上如果不洗,就会有许多细菌。那么细菌又是从哪里来的?”
二:课前预习:
细菌个体是不是很微小,人的肉眼看得见吗?
用什么仪器可以看见细菌?
细菌很小,为什么分布却十分广泛?
三、合作探究:
1、提问:“夏天吃剩的肉汤过一段时间会变质,我们知道是因为里面有了细菌,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思考:
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巴斯德要是没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能作出这个简单而精彩的实验吗?并指导学生和自己的学习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同知识的学习,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道理。
2、细菌的形态如何:
“细菌很小,究竟有多小?我们能不能看见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观察与思考。指出:“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十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人的肉眼看不见细菌,只有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说出细菌的几种形态:杆状、球状和螺旋状等。
3、细菌的结构怎样?它和动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问引入:“细菌有不同的形态,那么这些不同的形态的细菌其内部结构是不是也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课件,观察顺序可由外到内,看各有什么结构?
再将细菌的结构图与动植物细胞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看有什么不同,观察顺序还是由外到内。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菌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4、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先复习动物细胞是什么营养方式,细胞是什么营养方式?为什么不同?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是自养方式;而动物细胞内无叶绿体,无法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是异养方式。
再对照细菌的细胞结构,根据细胞内有无叶绿体,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再提示学生思考,既然细菌是利用现成的有面物来生活,那么,在生态系统中,它处于什么地位?
5、细菌的生殖方式
提问:细菌非常小,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水分、温度、有机物丰富,有的还需要有氧。为什么细菌分布却十分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并讨论其原因。
播放细菌生死的录像。提问,让学生总结出细菌的生殖特点。
细菌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生殖的?
适宜的时候,多长时间分裂一次?
当环境不良时,细菌会形成什么结构?
细菌为什么会无处不在?
6、技能训练:
计算细菌的数目,进行卫生习惯的培养。
四、达标反馈
1.细菌的发现者是()。
A.荷兰人列文虎克B.英国人罗伯特虎克
C.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D.沃森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菌细胞特点的是()。
A.个体是单细胞的B.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C.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D.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芽孢是细菌的()。
A.分泌物B.休眠体C.后代D.生殖细胞
4.用罐头来保存食物是根据()的实验发明的。
A.达尔文B.列文虎克C.巴斯德D.弗莱明
5.外科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为标准。
A.球菌B.杆菌C.螺旋菌D.芽孢
6.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有鞭毛,生活在水中B.都有荚膜,都能形成芽孢
C.肺炎双球菌是多细胞的生物体D.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中的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7.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例如能引发咽喉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呈,大肠杆菌呈,小螺菌呈。
8.细菌的以下特点与它们的广泛分布有关:
(1)细菌的个体,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
(2)进行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3)能形成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



记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细菌是如何度过恶劣环境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一、二题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让学生回忆人的呼吸等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第三题,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712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