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1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情境设置:(图片)巍峨的珠穆朗玛峰、攀登珠峰的队员两幅陡峭程度不同的图片
2、问题:当陡峭程度不同时,登山队员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何用数学来反映山势的
陡峭程度,给我们的登山运动员一些有益的技术参考呢?
3、引入:让我们用函数变化的观点来研讨这个问题。
二、例举分析:
(一)登山问题
例:如图,是一座山的剖面示意图:A是登山者的出发点,H是山顶,登山路线用y=f(x)表示
问题:当自变量x表示登山者的水平位置,函数值y表示登山者所在高度时,陡峭程度应怎样表示?
分析:1、选取平直山路AB放大研究
若
自变量x的改变量:
函数值y的改变量:
直线AB的斜率:
说明:当登山者移动的水平距离变化量一定(为定值)时,垂直距离变化量()越大,则这段山路越陡峭;
2、选取弯曲山路CD放大研究
方法:可将其分成若干小段进行分析:如CD1的陡峭程度可用直线CD1的斜率表示。(图略)
结论:函数值变化量()与自变量变化量的比值反映了山坡的陡峭程度。各段的不同反映了山坡的陡峭程度不同,也就是登山高度在这段山路上的平均变化量不同。当越大,说明山坡高度的平均变化量越大,所以山坡就越陡;当越小,说明山坡高度的平均变化量小,所以山坡就越缓。
所以,——高度的平均变化成为度量山的陡峭程度的量,叫做函数f(x)的平均变化率。
三、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与应用。
(一)定义:已知函数在点及其附近有定义,
令;
。
则当时,比值
叫做函数在到之间的平均变化率。
(二)函数平均变化率的应用
例2.某市2004年4月20日最高气温为33.4℃,而此前的两天,4月19日和4月18日最高气温分别为24.4℃和18.6℃,短短两天时间,气温“陡增”14.8℃,闷热中的人们无不感叹:“天气热得太快了!”但是,如果我们将该市2004年3月18日最高气温3.5℃与4月18日最高气温18.6℃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两者温差为15.1℃,甚至超过了14.8℃.而人们却不会发出上述感叹。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前者变化得“太快”,而后者变化得“缓慢”。
问题:当自变量t表示由3月18日开始计算的天数,T表示气温,记函数表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那么气温变化的快慢情况应当怎样表示?
分析:如图:1、选择该市2004年3月18日最高气温3.5℃与4月18日最高气温18.6℃进行比较,,由此可知;
2、选择该市2004年4月18日最高气温18.60C与4月20日33.40C进行比较,
,由此可知
结论:函数值的平均变化率反映了温度变化的剧烈程度。
各段的不同反映了温度变化的剧烈程度不同,也就是气温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变化量不同。当越大,说明气温的平均变化量越大,所以升温就越快;当越小,说明气温的平均变化量小,所以升温就越缓。
(三)课堂练习:
甲乙二人跑步路程与时间关系以及百米赛跑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分别如图
(1)(2)所示,试问:(1)甲乙二人哪一个跑得快?
(2)甲乙二人百米赛跑,快到终点时,谁跑得比较快
四、瞬时变化率以及应用:
例3:已知函数,分别计算函数在下列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
解:函数的平均变化率计算公式为:
变化区间自变量改变量
平均变化率
(1,1.1)0.12.1
(1,1.01)0.012.01
(1,1.001)0.0012.001
(1,1.0001)0.00012.0001
………
结论:当时间间隔越来越小(趋于0)时,平均变化率趋于常数2
例4:一个小球自由下落,它在下落3秒时的速度是多少?
解:自由落体的运动公式是(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
当时间增量很小时,从3秒到(3+)秒这段时间内,小球下落的快慢变化不大.
因此,可以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地反映小球在下落3秒时的速度.
从3秒到(3+)秒这段时间内位移的增量:
从而,.
结论:越小,越接近29.4米/秒
当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29.4米/秒.
(一)定义:
设函数在附近有定义,当自变量在附近改变时,
函数值相应地改变
如果当时,平均变化率趋近于一个常数,
则数称为函数在点处的瞬时变化率。
(二)函数瞬时变化率的应用:
例:设一个物体的运动方程是:,其中是初速度,时间单位为s,求:t=2s时的瞬时速度(函数s(t)的瞬时变化率)。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本:预习: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周期。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3.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整理、分析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历史时期及近现代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及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看下面的网页新闻和材料。你认为导致图瓦卢的岛屿完全被海水淹没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图片和材料
图瓦卢的命运只是一个缩影。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低地岛国也面临着同图瓦卢一样举国搬迁的威胁,另一些大国,虽然不至于举国搬迁,但一些重要的沿海城市也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图瓦卢是一个珊瑚礁岛国。国土海拔很低,最高的地点仅4.5米。
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和高山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
激励性评价后指出:另一方面,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请同学们用倒推法写出这一过程。
回答如下:岛屿被淹没←海平面上升←冰雪融化←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化
可见海平面上升的罪魁祸首是气候变化。地球的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中,而且不同时期的变化也不同,我们现在就先来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情况。
板书: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史分为哪三个阶段?
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通过温度、降水量、风
等要素的变化来衡量。
按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史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三个阶段。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指怎样的时间尺度呢?
距今一万年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十万年以上。
(承转)冰期是指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间冰期是指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地质时期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那么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投影:教材P96图4—19“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请同学们读图并完成图示提出的三个问题:
1.在图4—19中标出几次大冰期,并大体估算其时间。
2.查阅相关资料,看一看恐龙繁盛的时期大约在哪个代的哪个纪,当时的气候有什么
特点。
3.据图4—19,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板书:一、全球气候变化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通过读图,让学生完成第l个问题,师巡视学生在图中的标注情况并及时纠错。
震旦纪大冰期,距今约6亿年以前;石炭纪——二叠纪,距今约2~3亿年;第四纪大冰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
多媒体播放,闪跳显出上述三次大冰期对应的地质时期。并请学生读图分析每次大冰期对应的干湿状况。
展示恐龙繁盛时期的相关资料,学生根据资料和图示回答第2个问题。
恐龙繁盛时期大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全球气候特征是温暖干燥。
通过上面的读图分析,可以看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
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那么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如何呢?
板书:(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设疑导学)1.什么叫雪线?其分布高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2.什么叫冰盖?目前主要分布在哪里?
(自主学习,交流后总结)雪线是长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受气温、降水量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冰盖指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由多年冰雪堆积挤压而成。冰盖目前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
多媒体播放P97图“l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提出要求:阅读两条曲线变化趋势,分析全球气候的波动。
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1500年的温暖期,当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3~4℃;另一次是l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其中1550~1850年属于十分寒冷的阶段,当时年均温比现在低l~2℃。
很好。我们通过下面这幅表格来了解我国历史时期的寒暖变化。多媒体播放我国历史时期的寒暖变化表:
第一次温暖时期
(公元前3500~前1O00年左右)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估计当时的气温和降水量数值都比现在高,是我国历史时期最温暖的时代
第一次寒冷时期
(公元前1000~前850年)据历史资料记载,汉水曾经两次结冰,紧接着又是大旱,气候寒冷干燥
第二次温暖时期
(公元前770~公元初)据历史资料记载,鲁国(今山东)冬天没有冰,当时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分布界限偏北,表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暖
第二次寒冷时期
(公元初~6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淮河曾结冰,从昌黎到营口的渤海海面曾三年结冰,表明气温下降
第三次温暖时期
(7~9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长安(今西安)无冰雪,梅和柑橘都能在关中地区生长,表明气候转暖
第三次寒冷时期
(10~12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华北已无野生梅,太湖曾全部冻结,苏州附近的南运河曾经常结冰,福建的荔枝曾两次冻死,表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冷得多
第四次温暖时期
(13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杭州曾几年无冰雪,西安等地有竹子生长,显示气候转暖
第四次寒冷时期
(15~l9世纪)这段时间长达500年。当时北京附近的运河封冻期比现在长50天左右
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原因不同,研究其变化的来源和分析方法也不同。近百年来.随
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的仪器被应用于气候观测,对气候的监测更加深入而绍钦。
下面我们学习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板书:(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投影:“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提出问题)自1861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
(自主探究后回答)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为1910~1945年和l976~2000年,l998年则是最暖的年份。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及海水升温膨胀,造成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卫星数据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冰雪覆盖面积减少了l0%左右;地面观测表明,20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测得数据表明,20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0.1~0.2米。
(承转)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升高,那么全球陆地降水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指导学生看教材P99图4—22“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学生读图思考,讨论交流。
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20世纪增加了约2%。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了0.5%~l%,热带地区平均每10年增加了0.2%~0.3%,亚热带地区则平均每10年减少了0.3%左右。
这种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变化,会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中纬度温带地区会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承转)那么全球气候变化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呢?
板书:二、气候变化的影响
多媒体播放如下网上新闻,说一说新闻中提到了哪些方面的危害?
投影:
干旱、洪水、疾病、海平面升高、食物短缺等。
对。全球气候变暖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改变体现出来。而气温和降水本身就是资源条件。因全球变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气候变化会加剧哪些自然灾害?通过哪些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影响人类?
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繁,增加了2%~4%,而在亚洲和非洲地区,近数十年干旱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通过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
合作完成后,教师播放如下知识结构:
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产生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最为显著。就农业而言,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投影:“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造成各系统间一系列的变化,使它们发生了紧密的内在联系.进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即全球气侯的变化及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目前全球气候正在逐渐变暖,变暖后的气候将使极冰融化,从而引起海平面的上升,由此,产生许多问题。具体到我国,海平面上升,会对天津市造成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一)地质时期气候变化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地理Ⅱ(必修)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变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必修)》的内容是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它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主要阐述的是人口问题。为什么把人口问题放在开始呢?因为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而人口问题又是产生另外两大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人口问题成为所有问题的焦点。人口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球资源的消耗,也影响着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保持地球上人口的适度规模,尽快实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和世界上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因此人口数量的变化是学习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两个方面阐述。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越来越频繁,而我国正在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必然随之出现,因此人口的空间变化也是学习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人口迁移过程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的。目前人口的日益增长,和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和空间的有限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十分紧迫。其逻辑关系如下:
第八章第2节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掌握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的内容、数学表达式;理解p-t图象的物理意义;。
二、预习内容
(一)、气体的等容变化
1、在国际单位制中,用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叫做温度。用符号表示,它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数量关系是:T=t+。
2、查理定律的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成比。
3、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状态变化过程叫做过程。表示该过程的P—T图象称为。一定质量的气体的等容线是线。
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不同体积下的几条等容线如
图8—12所示,其体积的大小关系是。
(二)、气体的等压变化
1、盖吕萨克定律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体积V与热力学温度T成比。
2、公式:、、。
3、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状态变化的过程,
叫做过程,表示变化过程的V—T图象称为。
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的等压线是线。图8—13
中是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不同压强下的几条等压线,其压强的大小关系是。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查理定律及其应用,理解P—T图象的意义
2、掌握盖吕萨克定律及其应用,理解V—T图象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1.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的内容、数学表达式、图象及适用条件是重点。
2.气体压强和摄氏温度不成正比,压强增量和摄氏温度成正比;气体原来的压强、气体在零摄氏度的压强,这些内容易混淆。
二、学习过程
1、法国科学家查理在分析了实验事实后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各种气体的压强与温度之间都有线性关系,从图8—11甲可以看出,在等容过程中,压强P与摄氏温度t是一次函数关系,不是简单的关系。但是,如果把图8—11甲直线AB延长至与横轴相交,把交点当做坐标原点。建立新的坐标系(如图8—11乙所示),那么这时的压强与温度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了。图乙坐标原点的意义为。可以证明,当气体的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时,坐标原点代表的温度就是。
2.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容变化过程中,压强随温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1)实验装置——查理定律演示器
??请学生观察实物。
??请学生结合实物演示,弄明白如下问题:
??①研究对象在哪儿?
??②当A管向上运动时,B管中的水银面怎样变化?
??③当A管向下运动时,B管中的水银面怎样变化?
??④怎样保证瓶中气体的体积不变?
??⑤瓶中气体的压强怎样表示?(当B管中水银面比A管中水银面低时;当B管中水银面比A管中水银面高时)
??(2)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
??p0=mmHg
??(注意水银气压计的读数方法。)
??请两位学生读出当时的大气压强值。
??(3)实验条件:一定质量的气体、一定的气体体积
??请学生讨论:怎样保证实验条件?
??(4)实验过程
??①将烧瓶置于食盐加碎冰溶化的混合物中,烧瓶要完全没入。(请学生估测发生的现象)
??现象:烧瓶中气体体积减小,B管中水银面上升,A管中水银面下降。气体压强减小。
??措施:请学生讨论此时怎样移动A管才能使B管中水银面恢复到初始的标记位置。
??记下此时A、B管中水银面的高度差。
??②将烧瓶完全置于冰水混合物中。(请学生估测发生的现象)
??现象:烧瓶中气体体积仍小于室温时的标记体积,B管中水银面仍高于A管中水银面,但A、B两管中水银面高度差减少。
??措施:仍请学生回答此时怎样移动A管才能使B管中水银面恢复到初始的标记位置。
??记下此时A、B管中水银面的高度差。
??③将烧瓶完全置于30℃的温水中。(请学生估测发生的现象)
??现象:B管中水银面低于标记位置,A管中水银面高于标记位置。
??措施:请学生讨论应怎样移动A管,才能使B管中的水银面恢复到初始标记位置。
??记下此时A、B管中水银面的高度差。
??④将烧瓶再分别完全置于45℃的温水中,60℃、75℃的热水中,重复上述过程。
??(5)实验数据表格
实验次数123456
气体温度(℃)-20030456075
气体压强mmHg
??p0=mmHg室温℃
??请学生计算:
??(1)以0℃气体压强为参照,气体温度每升高1℃,增加的压强值是0℃时气体压强值的多少分之一。
??(2)以0℃气体压强为参照,气体温度每降低1℃,减少的压强值是0℃时气体压强值的多少分之一。
??(6)图象(以实际实验数据为准,此处仅为示意图)
??
??由此图象,可写出如下方程:
??p=p0+kt
??其中k为斜率
???精确的实验指出t外推=-273℃
3.实验结论——查理定律:
4.讨论预习学案中的内容。
5.完成课本思考与讨论
[典型例题]
1、图8—15所示,气缸A中封闭有一定质量的气体,活塞B与A的接触是光滑的且不漏气,B上放一重物C,B与C的总量为G,大气压为P0。当气缸内气体温度是20℃时,活塞与气缸底部距离为h1;当气缸内气体温度是100℃时活塞与气缸底部的距离是多少?
2、如图8—16甲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由状态A经过状态B变为状态C的V—T图象。已知气体在状态A时的压强是1.5×105Pa
(1)说出从A到B过程中压强变化的情形,并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计算图中TA的温度值。
(2)请在图乙坐标系中,作出由状态A经过状态B变为状态C的P—T图象,并在图线相应位置上标出字母A、B、C。如果需要计算才能确定有关坐标值,请写出计算过程。
三、课堂小结
整理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如图8—17所示,竖直放置,粗细均匀,两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有一段水银,将空气隔成A、B两部分,若使管内两部分气体的温度同时升高相同的温度,则管内的水银柱将向哪个方向移动?
2、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温度由00C升高到100C时,其压强的增量为△P1,当它由1000C升高到1100C时,其压强的增量为△P2,则△P1与△P2之比是
。
3、设大气压强保持不变,当室温由60C升高到270C时,室内的空气将减少%。
4、使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按图中箭头所示的顺序变化,图线BC是一段以纵、横轴为渐近线的双曲线。
(1)已知气体在状态A的温度TA=300K,求气体在状态B、C、D的温度各是多少?
(2)将上述状态变化过程在图8—18乙中画出,图中要标明A、B、C、D四点,并且要画箭头表示变化的方向,说明每段图线各表示什么过程?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面图中描述一定质量的气体做等容变化的过程的图线是()
2、一个密闭的钢管内装有空气,在温度为200C时,压强为1atm,若温度上升到800C,管内空气的压强为()
A、4atmB、1atm/4C、1.2atmD、5atm/6
3、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压变化中体积增大了1/2,若气体原来温度为270C,则温度的变化是()
A、升高450KB、升高了1500CC、升高了40.50CD、升高了4500C
4、如图8—19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气体从状态A经B到状态C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A、PA>PB
B、PC<PB
C、PA>PC
D、PC>PB
5、如图8—20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气体从状态A经B到状态C的P—T图象,由图象可知()
A、VA=VBB、VB=VCC、VB<VCD、VA>VC
6、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下列有关气体的状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每升高10C,压强的增加是原来压强的1/273
B、温度每升高10C,压强的增加是00C时压强的1/273
C、气体压强和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D、气体压强与摄氏温度成正比
7、在密闭容器中,当气体的温度升高1K时,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了0.4%,则容器中气体原来的温度为
8、体积V=100cm3的空球带有一根有刻度的均匀长管,管上共有
N=101个刻度(长管与球连接处为第一个刻度,向上顺序排列)
相邻两刻度间管的容积为0.2cm3,管中有水银滴将球内空气与
大气隔开,如图8—21所示。当温度t=50C时,水银液滴在刻度
N=21的地方,若外界大气压不变,用这个装置测量温度的范围
是。
参考答案
[典型例题]
1、1.3h12、(1)200K(2)略
[当堂达标]
1、由A向B2、1∶13、74、(1)TB=TC=600KTD=300K(2)图略AB等压膨胀BC等温膨胀CD等压压缩
[课后练习]
1、C、D2、C3、B4、D5、B6、B、C7、250K8、-6.3℃到47.8℃
文章来源://m.jab88.com/j/4474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