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

一、东欧剧变:(80年代末90年代初)

3、实质: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国家性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阶段:80年代后期,各国经济困难,引起政局动荡--各国政党改革,放弃社会主

义,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通过大选上台。

3、概况

波兰:最早--团结工会执政(瓦文萨);民主德国:先剧变,后并入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罗马尼亚:唯一发生突发性事件和流血事件发生剧变的国家;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并爆发地区性战争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4、原因:

(1)内因:长期受制于苏联,教条主义地沿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弊甚多;改革没有突破就框架,酿成经济、政治危机,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2)外因: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二、苏联解体:

1、经过:

(1)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2)1988年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以"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实际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复辟资本主义

(3)1990年苏联共产党放弃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4)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日益严重(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

(5)八一九事件爆发,大大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6)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7)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告独立

(8)1991年建立独联体,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

(2)直接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三、苏东剧变的影响

1、标志着二战以来的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各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中遭受的挫折

①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

②原有的社会主义大国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非资本主义道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

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要比历史上任何革命都要困难的多,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④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遏制和颠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带来严重影响。

⑤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绝不应拘泥于唯一的苏联模式。

⑥苏东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五、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
(一)苏联社会的四大矛盾

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的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扩大

理论上的民族团结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

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推行

理论上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实践上的苏共领导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

(二)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典型例题

1、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无此改革,苏联还能依然保持统一和强大,依据事实对这种观点加以分析评价。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解体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把苏联解体的主要错误推到他的身上则是错误的。

①在改革问题上,戈尔巴乔夫确有重大过失:指导思想有重大偏差--用"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了一系列的混乱;没有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完全否认了苏共的光荣历史;对西方和平演变掉以轻心。

②然而,这不是戈尔巴乔夫一人的过错,这是苏共的过错,苏共没有把马克思的普遍原理和苏联的国情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以对苏联的解体,苏共要负主要责任。

"如无此改革,苏联还能保持统一和强大"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很多问题和矛盾,经济政治危机问题严重;加之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搅乱了群众和干部的思想,所以仍然保持苏联的统一和强大是不可能的。

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有人预言社会主义制度将在人类历史上消失,你认为此预言是否正确?请选择一相关事例说明。

(一)判断:预言错误。

(二)理由:①未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叶障目,以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受挫,而否认社会发展规律。②苏联、东欧解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略),不能据此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因此,苏东剧变最多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行不通;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并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三)例如: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这一过程长达几百年。(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到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

3、20世纪初到90年代,红旗从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①这一升一降的原因是什么?②对世界历史发展各有什么影响?③你对红旗升降有什么看法?

①由于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成功,并且粉碎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红旗升起。

②这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世界历史进入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鼓舞推动了一战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1991年苏联解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这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未能纠正的结果;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所造成。加上长期以来西方反共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实施的结果。

④这打破了雅尔塔体系的两极格局,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使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明显增加,使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

⑤红旗在克里姆林宫的升降说明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其发展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前进的。苏联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而是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在挫折中吸取教训。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建设和外交政策上有何不同?两国建设后果怎样?中共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经济建设:

(苏)①苏俄在社会主义革命后,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②后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采取过分打击富农的政策。

扩展阅读

第8课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第8课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剧变历程

(1)第一阶段:实行政治多元化——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民主社会主义”;

(2)第二阶段:反对派势力大增,通过大选取得政权;

(3)第三阶段:共产党、工人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剧变方式

剧变方式

主要国家

和平演变式

(主要方式)

①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具体体现在:通过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发生剧变;

②标志:1990年10月,团结工会执政;

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民主德国;

统一合并式

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国实现统一;

国家

分裂式

南斯拉夫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

一分为五,地区冲突激烈,以波黑内战时间最长;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和黑山);

捷克斯洛伐克

一分为二:捷克和斯洛伐克;

暴力夺权式

罗马尼亚

通过突发性事件和流血冲突推翻政权;

3、剧变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政治方面:实行多党制为基础的民主;

(2)经济方面:否定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开始实行市场经济;

(3)政党方面:共产党性质蜕变;

4、剧变特点:

(1)范围广,速度快;

(2)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质变;

(3)多数是和平演变,只有罗马尼亚是暴力方式;

(4)欧洲版图再次发生大变化;

5、剧变原因

项目

具体体现

内部原因

历史因素

沿袭苏联体制,受制于苏联,实际上没有独立自主的地位;

经济因素

受苏联体制影响,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缓慢;(根本原因)

政治因素

缺乏民主法制,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外部

原因

苏联因素

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推动了东欧各党的蜕变;

西方因素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凭借根源是经济实力)

※归纳总结:两德统一

(1)统一原因:

①人民要求民族统一的愿望不可抗拒;

②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促使其统一的重要推动力;

③东欧剧变,东西缓和,冷战结束提供了外部条件;

(2)统一影响:

①标志着以德国分裂为特征的欧洲战后历史从此结束;

②为欧共体的一体化建设产生了新的推动力,使欧洲历史进入新时期;

③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3)两德统一的相似原因:

①经济发达为统一的基础;

②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力强;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氏上台: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2)经济改革:经济领域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3)政治改革:

项目

基本概况

政改时间

1988年至1989年;

指导

思想

以“民主社会主义”

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实质是否定马列主义,是改良的资本主义思想;

主要

手法

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实际把斗争锋芒指向苏共本质本身,改变了苏共指导思想;

政改

后果

①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否定了十月革命;

②丑化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③造成1990年局势的动荡;

①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

②苏联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

③激发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分离活动

④导致苏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化和公开化;

2、苏联解体过程

(1)“八·一九”事件:

项目

基本概况原

因①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造成国家混乱;

②苏联全民公决,大部分公民赞同保留联盟;

时间

1991年;

实质

反映人民反对分裂国家苏联;③《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时间

1991年8月;

内容

①将苏联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②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影响

①激起了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强烈不满;

②成为“八·一九”事件的导火线和直接原因;

维护原联盟体制,避免苏联解体;

实质:是苏共党内坚持社会主义,维护苏联联盟统一的最后努力,是苏共党内争权夺利的斗争;影

①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苏共处于分崩离析,丧失了执政地位;

②叶利钦威信大增,掌握了中央机构大权;

②苏共被排挤出政府,使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③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明斯克协定》:

①签订时间:1991年12月8日;

②签约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

③签订地点:明斯克;

④主要内容: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

(3)《阿拉木图宣言》:

①签署时间:1991年12月21日;

②签署地点: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

③主要内容:“独联体”扩大到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

④突出影响: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提示:“独联体”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国家的联合组织。

3、苏联解体的原因

项目

具体体现

内部

原因

历史

因素

苏联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

因素

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主要原因)

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客观原因)三、苏东剧变的思维

1、苏东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大挫折;

2、苏东剧变对世界的影响

(1)直接导致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和多极化发展;

(2)社会主义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向健康方向发展;

(3)世界总趋走向缓和,但和平与动荡并存;

(4)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地区冲突加剧,局部战争不断;

3、苏东剧变的启示

(1)苏东剧变,表明苏联体制的失败,但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2)社会主义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不可能一帆风顺;

(3)最大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4)社会主义要通过符合国情的改革,才能不断完善,发挥优越性;

4、苏东剧变的共性

(1)剧变根源:苏联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新思维”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4)都是由于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激化;

(5)都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

(6)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根本变化;

5、中苏改革成败的原因

关键原因

苏联

中国

①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提出民主人道社会主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②是否有正确的发展策略;

发展军工,对外争霸;

狠抓经济,和平外交;

③是否有正确的民族政策;

搞大俄罗斯民族主义;

实行民族平等、自治;

④是否有正确的思想路线;

破坏民族法制,没有变革旧体制

实事求是,改革开放

6、苏东剧变对中国建设的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

(4)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5)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执政党身躯建设,坚持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8)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和强权;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一节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一节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案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东欧剧变的实质和方式;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要求学生认识: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3.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今天,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还在实践和发展。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波兰、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剧变的经过,找出三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并以此深化学生对特定历史进程的分析和认识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苏联的解体。

二、本课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要点(板书,可制成投影片出示。)

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显示教学提纲及资料

教学过程

引言导读:

本章引言共有三段。

第一段指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和消极影响。请同学们具体说明。内因是苏联东欧改革进程中的重大挫折;消极影响是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第二段说明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的政治形势。请同学们说出其特点。(1.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局面和走向缓和的世界形势的总趋势;2.美国的霸权主义,一些地区、一些国家固有矛盾的激化,导致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3.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争取世界和平。)

第三段指出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经济局势的特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为改变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斗争。)

复习小结:导入新课

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为美苏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做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而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指出东欧制度的实质。)

课本的楷体字部分提供了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四国的变革情况,请同学们阅读后比较四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①因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②面对动荡的政局,执政的共产党、工人党的妥协退让,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③反对派最终得逞,取得了政权。反对派夺权的方式有所不同。波兰等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而罗马尼亚则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交替。)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德国统一,而南斯拉夫则分裂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奇维那、南斯拉夫联盟五个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即捷克和斯洛伐克。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来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东欧诸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东欧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所以,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即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2.西方因素。

“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东欧是西方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用的手法有: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内政,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导致东欧剧变的多方面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相比,现实的因素是主要的;内因和外因相比,内因是主要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比,主观因素是主要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经济因素是主要的。所以,东欧剧变诸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

二、苏联解体

(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曾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它的经济实力却一直不如美国。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苏联的经济实力,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就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改革困难重重,成效不大。

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而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则是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这种“新思维”的认识,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致使全国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混乱、民族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恶化和社会秩序全面动荡。苏联的政治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二)苏联解体

1.过程:“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在苏联行将毁灭的时候,一些试图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避免苏联解体的苏联高级官员于8月19日发动事变。这是在悬崖边上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但仅为期3天就宣告失败,“八一九”事件的悲剧性在于,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苏共被排挤出政权机构,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的速度骤然加快。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六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复存在”。12月22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为几代苏联人熟睹的镰刀锤子旗开始徐徐下落、下落……,一面三色旗(俄罗斯联邦国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

2.原因

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有关知识来议一议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

(答案要点:不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全力发展军事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民族政策中的偏差;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

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这里需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成功,所凭借的,归根到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如果说在苏联解体前欧洲处于两极对峙状态,而苏联持进攻态势,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的话,那么在苏联解体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俄罗斯居防守态势,北约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其三,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伟大运动的终结。苏联解体充其量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时,仍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自己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人们正从苏联的兴亡中研究它的经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寻找更为正确的道路。

本课小结

1.列表小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表格如下:

2.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由学生讨论进行。经验教训的要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D)

A.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B.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1990年苏联局势的动荡直接表现在(D)

①苏共中央全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②国民经济大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苏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是(B)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高二历史第三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高二历史第三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目标引导:

掌握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勃列目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失败的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及影响;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需要政治经济政策的及时调整,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但不能偏离方向。

教学过程: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2、内容:

政治上:

经济上:

3、结果:成效甚微。原因:没有真正触动斯大林模式,1964年,黯然不台。

4、评价: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处这一模式。②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③但一味否定斯大林,又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内容:

政治上

经济上

2、结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己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3、原因:仍然坚持在国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下采取一些小修小补的措施。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年上台。

2、首先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但是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3、政治体制改革

(1)1988年,提出了。结果:反共势力掀起了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社会主义的浪潮;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党内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2)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修改苏联宪法的决议,从苏联宪法中删去了关于的条文。

(3)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上,宣布要在苏联实行、和;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结果: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更加严重。

(4)1991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5)1991年12月21日,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了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4、结果:存在了74年的苏维埃政权不复存在

四、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根本):苏联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2)内部原因(直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同步练习: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领导人进行不断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

A.斯大林模式束缚生产力发展B.斯大林个人崇拜不利于民主政治建设

c.苏联不断面临新的社会问题D.后继者要不断否定前任的成就

2.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B.改革效果良好

C.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的改革者D.农业是改革的重点

3.勃列日涅夫前期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后期进入停滞时期,其停滞的原因不包括

A.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B.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

c.霸权主义外交,与美国争霸D.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4.戈尔巴乔夫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其直接影响包括①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掀起否定苏联、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浪潮②民族主义势力泛滥③两极格局结束④苏共党内斗争激烈并公开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导致苏联社会历届领导人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提出的口号与目标不切实际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c.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D.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6.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直接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C.西方和平演变策略D.苏联社会经济、政治危机的总爆发

7.揭开苏联改革序幕的是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 C、安德罗波夫 D、戈尔巴乔夫

8.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B.改革没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C.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改革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线

9.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

B.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的“八一九”事件

10.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

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过程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确立过程,认识新的国际金融、货币与贸易秩序的确立,既是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体现,同时也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共同原则的雏形,是世界经济迈向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教学过程: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建立的原因:(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势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西欧国家左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势力空前增强,并成为最大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美国和英国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发表了各自的方案,即"怀特计划","凯恩斯计划"

2、1943年7月,美英的两个方案,反映了的目的。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12月成立,1947牛3月开始运作,同年11月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

宗旨:;任务: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1945年12月成立,1946年6月开始营业,1947年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宗旨:

4、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标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时间、地点:

(2)性质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同时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3)宗旨是:

(4)影响: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美国则试图通过它来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影响:①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华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②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3、归纳: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

(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同步练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

A.美元B.英镑C.法郎D.欧元

2.右图是哪个国际组织的标志

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关贸总协定D.世贸组织

3.下列关于《关税贸易总协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B.它形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

C.它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D.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

4.二战后,构成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

①世界银行②布雷顿森林体系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④《关税贸易总协定》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特点是:

A、以英镑为中心B、以法郎为中心C、以美元为中心D、以日元为中心

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A、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B、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

C、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D、包括中国在内的44个国家代表共同签订

7.怀特计划和凯恩思计划反映了

①英美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②英美两国争夺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A、①和②都是正确的 B、①正确,②不正确C、①和②均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

8.美国为建立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或步骤不包括: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提出怀特计划

C、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D、主持通过《国际贸易组织宪章》

9.下列国际组织中,以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为主要宗旨的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清算同盟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10.战后初期,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不包括:

A、世界银行 B、世界贸易组织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1.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建立的?

第七单元第三课答案1-5ABDBB6-10BABAA

第八单元第一课答案1-5AABCC6-10CADCB

1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膨胀,英国却遭到重创,为维护各自的利益,英、美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但迫于美国强大的国力,英国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根据美国的方案,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并分别于1947年3月、1946年6月开始营业,至此,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课题: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①农业方面:

②工业方面:

3.评价:

①积极:

②局限:

4.结果:

二.勃烈日涅夫改革

1.目的:

2.内容:

①工业方面:

②农业方面:

3.评价:

①积极:

②局限: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

2.方针:

2.内容:

①开始阶段:

②后来:

3.评价:

4.结果:1.请思考:赫鲁晓夫为何率先在苏联进行改革?2.你认为导致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特点?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1.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①它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忽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

②它脱离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提高和苏联经济发展。

③它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忽视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到轻工业生产和消费品的供应。

④斯大林和他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强行把这一模式硬搬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些都给后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2.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一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孕育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二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背叛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路线,一步步把苏联引向深渊,并由他们亲手毁掉了苏共和苏联;

③三是外部原因,即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得手。

1.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发展生产力

C.表明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和牛奶

D.讽刺苏联的僵化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

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苏联方面最有可能谈论的是

A.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B.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C.余粮收集制度D.粮食税制度

3.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4.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5.下表是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6.5

7.8

5.7

4.3

3.6

——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长期争霸

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

A.导致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B.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

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D.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7.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

①这是由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产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有着重要影响④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体制都必须讲究稳定,不能更改动

A.①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②④

8.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9.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愿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C.东欧剧变影响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0.导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提出的口号与目标不切实际B.未能触动原有体制

C.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D.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1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玉米运动”。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开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3分)

(2)“玉米运动”推行后,许多地区种植的玉米不结穗,导致计划破产,原因是什么?(3分)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8分)

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C

C

D

C

C

C

A

B

11.(1)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开荒地区风蚀、水蚀严重,土壤严重退化。(3分)

(2)纬度偏高,日照期短、光照不充足(3分)

(3)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3分)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3分)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3分)

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重点在工业领域。(6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428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