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之战》”,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赤壁之战》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进住鄂县之樊篱口。(住,通“驻”,驻扎)
2、将军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
3、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
4、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
5、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
6、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雷,通“擂”,敲击)
二、古今异义
1、鼎足之形成矣(古义:形式确立;今译:逐渐发展成某种事物)
2、刘琮束手(古义:投降;今译:没办法)
3、权起更衣(古义:上厕所;今译:换衣服)
4、初一交战(古义:刚刚开始;今译:农历每月第一天)
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古义:中原地区;今译:中华人民共和国)
6、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译:妻子)
7、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古义:老交情;今译:与“新”相对)
8、兼仗父兄之烈(古义:功业;今译:强烈,猛烈)
9、引次江北(古义:驻扎;今译:次序)
10、荆州与国邻接(古义:疆域;今译:国家)
11、致殷勤之意(古义:恳切慰问;今译:热情而周到)
12、割据江东,地方数里(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译:方位词)
1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他实际上;今译: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14、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官职名,这里指一般属官;今译:致力于,投身到事业中)
15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义:一旦,万一;今译:偶然遇见,不期而遇)
三、一词多义
资:多载资粮(物资)
此帝王之资也(凭借,资本)
能:表恶其能(才能)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能够)
盖:英才盖世(超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
抚:权抚其背曰(抚摸,轻拍)
上下齐同,则以抚安(安抚)
难:五万兵难卒合(不易)
安能抗此难乎(灾难)
次:引次江北(驻扎)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卒: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死)
五万兵难卒合(仓猝)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
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
当横行天下(应当)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会)
方:助画方略(方法,计谋)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将要)
操军方连船舰(正)
挟天子以征四方(地区)
并:行将为人所并(吞并)
将兵与备并立逆操(合)
事: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北面而事之(侍奉)
事急矣(事情)
足:不足与图大事(值得)
精兵足用(充足)
走:预备走舸(轻快的)
备南走,肃径迎之(逃跑)
可烧而走也(使逃跑)
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
乃罢会(于是就)
骑乃得过(才)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
四、词类活用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名词作状语,向南)
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实际上)
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名词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
4、敬贤礼士(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5、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6、为汉家除残去秽(形容词用作名词,都指坏人)
7、瑜等率轻锐继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
8、敬贤礼士(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
9、兵粮精多,足以立事(使动用法,使建立)
10、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用法,使逃跑)
11、必蹶上将军(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12、操悉浮以沿江(使动用法,使漂浮)
五、特殊句式
1、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断句)
2、曹公,豺虎也(判断句)
3、且此帝王之资也(判断句)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
5、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句)
6、我,子瑜友也(判断句)
7、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
8、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
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
11、嬴兵为人马所践踏(被动句)
12、逼兵事耳(被动句)
13、卿欲何言(宾语前置句)
14、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
15、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句)
16、今战士所还者(定语后置句)
17、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句)
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句)
19、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定语后置句)
20、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句)
21、裹以帷幕(状语后置句)
22、败于长坂(状语后置句)
23、亮见孙权于柴桑(状语后置句)

精选阅读

高一语文上册《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


高一语文上册《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

【设计说明】
“赤壁之战”为我国古代战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此战以孙刘联军获胜、曹操一方失败而告终,自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课文较长但是比较浅显易懂,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用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是本文的鲜明特点。本文中对话部分约占了一半的篇幅,对孙、刘、曹三方的情况及战事发展,很多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叙述出来的。特别是曹操的活动,几乎全由诸葛亮、鲁肃、周瑜的谈话告诉读者,这就在叙述上节省了很多笔墨,同时,这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显现出来。因此将学习的重点放在通过师生互动深入理解对话从而体会主要人物的个性特征上。讲课过程中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同时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2.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复习巩固文言文的倒装句式。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读课文,对照注释明白文章大意。
2.熟读人物对话,小组合作分析人物性格。
3.通过朗读体会主要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汉末时期英雄豪杰在强敌面前从容不迫的大无畏气概。
2.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请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三、小组合作讨论:分别找出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等人物的语言并分析人物性格。
四、精讲: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五、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1.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读鲁肃语:1)对孙权
a.言荆州之利,谈应变措施。
b.设身处地为孙权着想。
不怀私虑,忠诚可见。
2)对刘备
a.不露焦急神色,示亲近关怀。
b.介绍孙权仁义贤德,实力雄厚,非吴巨可比,晓之以理。
3)对诸葛亮
以亲情拉拢。
六、讲读第2段。
要求学生试译这一段,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读诸葛亮语:1)对刘备
实话实说
2)对孙权
a)将刘备与孙、曹并举毫不示弱。称刘备“英雄无用武之地”兵之事一笔带过。表面上政法分析,实则激孙权决断。语含机锋,咄咄逼人。
b)盛称刘备,再激孙权。
c)先言刘备实力犹存,再说曹军三大弱点:远来疲敝,不习水战,军心不齐。
七、讲读第3段。
学生朗读并试译这一段,教师纠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确:挟天子令诸侯,战事节节胜利,夸张兵力进行恐吓。
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
2.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3.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八、讲读第4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武功才干,地理条件,兵力情况,人才条件。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后方未安,以短击长,盛寒无草,水土不服。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5.读周瑜语:轻蔑的口吻(年轻气盛、少年得志、自负豪迈)
九、讲读第五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2.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
明确: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3.读孙权语:a.对诸葛亮
(1)反唇相讥,心有不甘。
(2)决计一搏,出语痛切。问语归于理智,可见其稳重。
b.对鲁肃
无限感喟,略释愁怀。
c.对周瑜
(1)决计抗曹,并以大任自许。拔刀斫案,以示决断。
(2)与张昭等人对比,深感鲁、周二人不负己意。
(3)期望周瑜成功,又不推卸责任,大有君王之风。
十、讲读第二部分(6—7段)
1.第6段只用七个字概述孙、刘联军向西挺进的过程。
明确:一个“进”字省却了无限文字。因本文重点在于写战前准备(孙刘联盟的形成过程),故进军过程写得十分简略)。
2.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全文作答)
明确:曹军失败的原因是:①劳师远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宁;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⑥军纪不整,骄傲轻敌。第6条是最根本的原因。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致,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条。
十一、分析写作特点。
十二、拓展延伸:
1.根据课文复述故事。
2.学习英雄人物的什么品质?讨论交流。

高一语文上册《赤壁之战》复习要点鲁人版


高一语文上册《赤壁之战》复习要点鲁人版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禽——擒)
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
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张,同涨,布满)
4.雷鼓大震(雷——擂)
5.进住夏口(住——驻)
6.卿能办之者诚绝(诚——请)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孙权所统治的地区)
2.备南走(逃跑)
3.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
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
6.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
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9.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
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1.邂逅不如意(一旦)
12.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3.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
14.北军大坏(溃败)
15.莫不响震失色(改变面色)
三.指出并解释活用词.
1.名——动:
a.敬贤礼士(以礼相待,礼遇)b.犹且守义不辱(被动,受侮辱)c.水路具下(向下,来)
2.使动:
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b.乘犊车,从吏卒(使……跟从)
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d.可烧而走也(使……走)
e.必蹶上将军(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作动词,使……受挫)
f.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连词,而)
3.形——名:
a.瑜等率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b.敬贤礼士(贤德的人)
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d.除残去秽(残暴、丑恶的坏人,互文)
4.名——状:
a.备[南]走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c.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
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表面上;内心实际上)
5.意动:a.英雄乐业(以……为乐)
6.形容—动:a.恐为操所先(抢先)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2.二子不协(和睦)
3.与操有隙(嫌怨)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
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8肃宣权旨(传达)
9.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10.权以示群下(给……看)
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12.不复料其虚实(估计)
13.今以实校之(核对)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
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16.上建旌旗(插)
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18.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19.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
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投降)

(二))多义实词
1、卒:a.鲁肃闻刘表卒。(死亡,动词)b.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
c.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
2、士:a.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读书人)b.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士兵)
3、将:a.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打算,v.)b.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率领)
c.行将为人所并(将要)
4、抚:a.及说备使抚表众。(抚慰、安抚)b.权抚其背。(抚摩)
5、治:a.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率领)
6、足:a.岂足托乎(值得)b.兵精足用(充足,动词)
7、次:a.引次江北(驻扎,停驻,)b.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8、数:a.统兵数万(数词,几)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
9、烈:a.兼仗父兄之烈(功业)b.火烈风猛(大,形容词)
10.事:a.北面而事之(侍奉)b.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c.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形势)
11.计:a.今为君计(考虑、打算,v.)b.备用肃计(计策、谋略,n.)
12.难:a.今操芟夷大难(灾难)b.五万兵难卒合(困难)
13.略:a.略已平矣(大致) b.助画方略(策略)
14.方:a.操军方连船舰(正在) b.地方百里(方圆,面积)
c.助画方略(办法,谋略) d.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
e.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15.济:a.宜别图之,以济大事(成就,完成)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功)
c.朝济而夕设版焉(过河,渡)
16.今:a.今为君计(现在)b.今不速往(如果)
17.引:a.引次江北(退却)b.引军北还(率领)
18.若:a.若水之归海(好像,如同)b.若事之不济(如果)
19.众:a.众士仰慕(众多的)b.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士兵)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等到)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
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

(四)多义虚词
1、而:a.若据而有之(承接,占据并拥有)b.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c.备必喜而从命(修饰)d.事急而不断(转折,却)
2、以:a.权以示群下(介词,把)b.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
c.挟天子以征四方(表示目的)d.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来)
e.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f.动以朝廷为辞(拿,介词)
3、为:a.今为君计(替,介词)b.为操后患(是,动词)
c.安能复为之下(处于,做)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
4、其: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代前所说之事,代词)
b.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那里,代荆州之地)
c.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代刘邦)d.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代刘表)
e.其实汉贼也(代曹操)f.失其所与,不知(代自己)
g.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揣测)h.其可怪也欤(加强语气)
i.吾其还也(表婉商,还是)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a.刘备天下枭雄b.我,子瑜友也
c.子瑜者,亮兄瑾也d.田横,齐之壮士耳
e.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f.曹公,豺虎也
g.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h.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被动句: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b.行将为人所并
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e.操军破,必北还
f.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3.省略句:a.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
b.交游(于)士林c.避乱(于)江东
d.裹(之)以帷幕e.权以(之)示群下
f.操当以(吾)还付乡党
4.宾语前置:a.豫州今欲何至b.卿欲何言
c.何以言之(介词的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b.豫州虽败于长坂
c.裹以帷幕
6.定语后置: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荆州之民附操者

殽之战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殽之战”,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殽之战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字词,加深对古汉语语法的理解,培养语感。

2.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常识。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体现出的《左传》的艺术成就。

说明:

作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把它看作语言材料,要通过课文巩固学过的语言知识,培养语感。所以必须进行课前预习,先要过字词关,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全文翻译,并且应该反复诵读以培养语感。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要将语言背后的东西挖出来。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教给学生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不仅仅是历史著作,更是文学著作,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依托,通过细读文本来总结《左传》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字词过关对课文理解准确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写战争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难点:对课文中外交辞令的理解与赏析。

说明:

因为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被刘知几在《史通》中称为“叙事之最”。《左传》叙事很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战争描写在这一点上特别突出,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描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以及对各国关系的影响。《左传》的记人也是十分出色的,将人物放在历史事件中体现其性格特征。课文中的许多人物如蹇叔、穆公、弦高、原轸都栩栩如生,总结这些任务的个性有助于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婉而有致,有时妙趣横生,可谓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对此进行赏析,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更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介绍《左传》

提供背景

1.“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春秋》记事太简,《左传》就是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另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2.“殽之战”发生的背景: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结盟,有时开战。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后来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晋献公的儿子——流亡在外的重耳,并支持他回国取得政权,重耳也就是晋文公。“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秦穆公却背着晋国,单独与郑结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郑防守,以对付晋国。

1.学生回忆学过的《曹刿论战》,回忆“五经”是哪五部经书。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春秋的形势和对秦晋两国的认识。

1.知识性的东西要掌握。

2.课文内容距离现实比较远,不进行背景介绍将使学生无法理解殽之战中各国的反应,也难以理解人物的语言行为如栾枝所说的“未报秦施”。

分析情节

解读人物

1.细读课文,分段解析,然后宏观概括课文内容。请同学总结文章写了哪些片段。总结叙事特点:和《曹刿论战》类似,文章对战争前的准备、交战双方及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花费笔墨很多,真正的战争过程却比较简略,这也是《左传》描写战争经常采用的方法。

2.秦穆公为何询问蹇叔的意见?他对蹇叔的态度体现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3.你从王孙满论师中读出了什么?

4.弦高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先轸的特点是什么?

6.秦伯悔过体现出什么?

补充:《尚书·秦誓》中秦穆公解释自己为何急着要出征:“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那是因为自己忧愁时间流逝,霸业未成。又面对全军将士检讨自己未听蹇叔的意见:“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

7.蹇叔的话在情节的展开中是如何一一得到印证的?

1.学生课堂阅读概括。主要内容:蹇叔哭师、王孙满论秦师、弦高犒师、郑穆公逐客、殽之战、文嬴释囚、秦伯悔过。

2.秦穆公已经打定主意袭郑,“访诸蹇叔”只是为了寻求支持,而非真正想听不同的意见。这体现出他的刚愎自用。

3.体现了王孙满的聪明敏锐,观察细致,也为秦军的失败做好了铺垫。

4.弦高能够随机应变,十分机智,并且具有爱国精神。

5.先轸与栾枝的论争体现出他的多谋善断,对国君释囚的愤怒体现出他的耿直刚烈。

6.知错能改。

7.“弦高犒师”和“郑穆公逐客”印证了“郑必知之”、“远主备之”。“败秦师于郩”印证了“晋人御师必于郩”。这些体现了蹇叔的高瞻远瞩,料事如神。

只有细读文本,才能体会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叙述方式、详略处理的方法及人物个性的塑造方法等等,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妙处。

分析片段

体会语言

1.细读“郑穆公逐客”部分,体会皇武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2.细读阳处父追孟明一段。为何阳处父要释左骖,以晋襄公的名义赠孟明?孟明的话中“三年,将拜君赐”到底是什么意思?

1.学生讨论如果家里有自己不喜欢的客人,想逐客,会用什么方法。可能是暗示,如看表等等。皇武子是客气地赶杞子等人走。

2.阳处父赠马,是想要骗孟明下船。以晋襄公的名义更正式,按礼节孟明要下船拜谢。孟明看透了这一点,不肯下船,在船上稽首。孟明的话明含感激,暗藏杀机。拜君赐的意思其实是复仇。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里面体现出来的外交辞令之美,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读出味道来,激发学习兴趣。

课后作业

扩展阅读

1.熟读课文。

2.阅读《左传》中《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及《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泛读,了解大意。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前两篇可以帮助进一步了解左传写战争的艺术。后一篇与本文的背景有关,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左传》记人的艺术。思路点拨

作为文言文,语言层面的教学任务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先字词再思想和艺术,一种是两者穿插。前一种的好处是比较明确和集中,后一种的好处是不枯燥。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在分析文章时,也可以不采用按段分析,而采取全文总体概括的方式。当然也可以重点分析作者如何处理详略,写人记事用什么手法或者人物语言与身份地位以及当时形势有何关联等等。

练习举隅

1.假定你是郑国的大夫,请你试着为国君分析此次战争的情况,并就国家以后的外交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2.请分组合作将“文嬴释囚”部分写成一个剧本,并在课下排演,进行课本剧表演比赛。

《淝水之战》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淝水之战》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淝水之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2、积累文言词语;
3、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4、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四、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
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名词作动词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使动用法
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
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
意动用法
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三)特殊句式
1、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
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
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
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
二、分析人物形象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1、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明确:不是害怕。谢安围棋别墅,外示镇定。正是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北府兵的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对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
2、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
【甲】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申。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别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补充文言语段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八》
注释:①盘桓:滞留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隐居。
【丙】惮其旷远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②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③。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九》
注释:②祚:皇位,国统。③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
明确:谢安: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
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谢太傅盘桓东山、惮其旷远,是谢安年轻时的事。这里面,“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难道惊慌就能解决问题?难道偏要沿阵以待,举国上下如临大敌?那样就能打败苻坚?谢安一生都是推崇老庄的,举重若轻,是他一贯的作法。而想一想,这做法是很正确的,甚至对现代人做事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拓展探究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偶然因素。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四、总结
题淝水之战
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
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
补充资料
文言文参考译文:
【甲】文:那时,秦兵气势旺盛,都城震恐。谢玄进京向谢安问计,谢安十分平静,答道:“我已经另有安排。”接着就不说话了。谢玄不敢再说什么,就请张玄重新向谢安问计。谢安于是命令驾车到山间别墅游玩,亲朋都齐聚一起,谢安与张玄下围棋赌博,以别墅作赌注。谢安的棋艺平常比不上张玄,这天张玄害怕了,便旗鼓相当,赢不了谢安了。谢安于是登山游玩,深夜才还。
……
谢安得到驿书,指导秦兵已败,当时正跟客人下围棋。叠了驿书放在榻床上,一点喜色没有,照常下棋。客人问他什么事,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下完棋回到内宅,跨过门槛的时候,连木屐的齿牙碰断了都没有发现。
【乙】文:谢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和孙兴公(孙绰)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提议叫回去。太傅这时兴致正旺,吟啸不语。船夫觉得太傅散淡高兴,就继续向前划去。不久,风越发大了,浪也猛起来,众人都大声叫嚷,坐立不安。太傅徐徐说道:“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
【丙】文:桓公(桓温)埋伏好甲兵,摆下宴席,请朝中的大臣都来赴宴,准备趁此杀掉谢安、王坦之。王很害怕,问谢安:“有什么办法吗?”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行。”于是和他一起赴宴。王坦之内心的恐惧,越发在脸上显现出来。谢安的沉着从容,也更是表露在外表。他望着台阶,走到座位上,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高远的气度所慑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王坦之、谢安以前齐名,自此以后,二人的优劣就分辨出来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192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