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赤壁之战》教案

2024-10-15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赤壁之战》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赤壁之战》教案 篇1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赤壁之战》中,多次巧妙运用伏笔,使文章一波三折,回环照应,颇具特色。

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文章一开始就交待了双方驻兵的地理位置,为后文周瑜火烧曹营埋下伏笔。

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曹军把船连起来,是曹操克服不习水战的措施,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曹军的致命弱点,使周瑜有机可乘。这又为下文周瑜火攻做了铺垫。

另外,文中四处提到的东南风也很重要。不但与前文双方驻兵位置呼应,而且为火攻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一天,东南风很急这一句点明了风向、风力,伏下重要的一笔;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这是借风行船;二十条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这是借风火攻。可见,没有东南风的帮助,火攻计策难以成功。

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这一伏笔同样很重要,一方面可迷惑曹操以为是追兵,从而对黄盖的船不加防备;另一方面和文章后面写周瑜带兵追杀曹军回环照应。

可见,文章中恰当运用伏笔,不仅可以使文章曲折生动,结构严密,而且使人读起来有趣、有味,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之妙。

《赤壁之战》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吴怎样以少胜多的。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读后评议。

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防备?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9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出示挂图,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4、火攻这一战的结局怎样?

(1)“锣鼓震天”?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三、总结段意。

(1)朗读课文第三段。

(2)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赤壁之战》教案 篇3

思考练习2和思考练习3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火攻可分为四步: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②选择刮东南风的一天,船上装上引火的材料,驶向曹营;③船接近曹营时,黄盖命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曹营火光冲天;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第3题要求学生找出写东南风的句子,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也是实施火攻的关键条件。说明东吴的将领善于利用天时和地利等自然条件。如果没有这一关键条件,火攻就不可能实施。如果东南风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对方有了防备而失败。所以,火攻计策之所以能取胜,归根结底是东吴的将领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时之利的结果。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公元2xx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赤壁历史上发生赤壁之战的地方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的赤壁山。其山高五十多米,岩石皆呈赭红色,是约一亿年前因砾石、砂子与铁质、钙质等物沉积胶结氧化而成,又因地质断层而露出地面,这种特殊的地貌被后人传说为火烧赤壁时烧成红色的,因而更增添了赤壁之战的神奇色彩。此外湖北黄岗县西北的江滨有一赤鼻矶,也是悬崖峭壁赭红如火烧一般,兀立临江,因与赤壁同音,相传为赤壁古战场。宋朝苏轼贬官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曾经游历此地,追怀古事,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文章,其实此处并非真正的赤壁古战场。

曹操(155220)三国时着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史称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县,小名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扩张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汉献帝迎至许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xx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战被刘备孙权击败后回北方重整势力。公元2xx年自封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封其父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长于诗歌,以诗抒发报负,今存诗20余首。其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成为英雄老当益壮,志气冲天的代言,堪称千古绝唱。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庐江舒县(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辅佐孙策、孙权建孙吴政权,又与孙权为连襟。在建安xx年曹操大军压境时与鲁肃等人力主迎战,并亲率大军破曹操于赤壁,赢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病去世。

黄盖字公覆,吴国宿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赤壁之战中,他率领数10艘装满芦苇、火硝和硫磺等引火之物的小船诈降,趁机点火以火攻之计破了曹军船阵和兵营。

华容道华容是县名,设于西汉,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因曹操赤壁之战后取道华容县北归,故称华容道。

火硝又称土硝或硝石,白色或灰色,含有一种叫硝酸钾的化学物,受热分解后可释放大量氧气,是一种强氧化剂,可助燃,因而常用于制火药、火柴等。又因其中含有氮和钾,且易溶于水,故又可作化肥使用。

硫磺硫的统称,为浅黄色结晶体,可用来制造硫酸、火药、焰火等,可作杀虫剂,又可用于治疗皮肤病。许多温泉水或地热井中抽出的热水中就含有硫的成份,因而可以治疗皮肤病。

《赤壁之战》教案 篇4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我本次说课的开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课是人上出来得,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点。教书5年,听过将近10位老师上这一节,其中的感受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归结为一句话:上好一堂课,难!上好一堂好课,更难。

一、教材分析

《赤壁之战》,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同时,本文又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简要的复述课文。而要学会复述课文,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取其精华,去其无用。因此,在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时,必须围绕(熟悉课文,理清脉络,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这一训练重点展开。

此外,《赤壁之战》一文虽叙事较长,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道理深刻。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本节课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开放式、主体式教学法,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内容,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而教师通过问题,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指导思想。

1、演好重头戏

这一课时教学主要围绕说英雄、论英雄、谈英雄、评英雄、成英雄展开,是本节教学的重头戏。

(1)、课的开始,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打开本节课的话茬。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

(2)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一个新动向。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另一方面,引出本文的重点争论谁是英雄。(在此要说明一下:英雄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定义。)是周瑜,是黄盖,是曹操。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结合课文的分析,据事论事。从本文内容所反映出的,称的上英雄的应当是周瑜、黄盖。

(3)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来说,如果没有一条主线,任由学生讨论,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散沙一盘,没有主次。因此,切中要害,适时提问。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之处。围绕着以展开的争论英雄,提出的两个问题。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让学生积极的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4)分段的指导。当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了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整理课文,进行分段。本节课的分段正是基于此。

(5)朗读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指导,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赤壁之站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6)重视课外知识的延伸。成英雄成为本课的高潮。本人在备课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们课堂上得以运用。如:《春晓》可运用于第七册的18课《小镇的早晨》,《寻隐者不遇》可应用于11册《三顾茅庐》等。包括本人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诗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这也是比较新鲜的教学设计。(三国时期乱纷纷,曹操率军欲灭吴。黄盖献计用火攻,以少胜多定大局。)

(7)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赠送苏东坡的作品,激励学生更认真的学习课文,认真读书。这也是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8)、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原则。我的设想是:既需要制造明星,同样也需要制造炮弹。

落实了以上的环节,本节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我的一点教学感受

三年前的11月19日,本人曾经第一次上过这节课。那次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是不创新,不钻研,不吃透。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混昏沉沉的听课的学生的尴尬,一个老师千奇百怪的提问和一群学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明白了这些,便也明白了语文教学的本源: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更好的学习。从于永正《草》的教学,从王凇舟《草船借箭》的教学,从支玉恒《第一场雪》的教学。我们可以领略教育专家们在语文教学上的独巨匠心、潇潇洒洒。当然,我们不能够像他们那样上的那样潇洒,那样有水平。但通过钻研,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的许多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教育专家支玉恒说: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就是无法无天。我只是平平一书生,以上言论,仅是本人一席浅谈。借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总结我本次说课: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愿与各位一道,共同钻研语文教学。

《赤壁之战》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内容导入。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 曹操 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讲读第1段——鲁肃献策

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2、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

地点——赤壁;

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

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

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3、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

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4、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5、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6、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1、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2、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3、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4、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鲁肃献计

鲁肃说孙权

鲁肃会刘备

荆州的地位:各派的情况

对付的办法:应取的行动

劝备与孙权联合

与亮定邦交

齐心抗曹

备用肃计

二、讲读第2段——诸葛回访

1、第一段重点写鲁肃,这二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三、讲读第3段——降战之争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确: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古人云:“骄兵必败。”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

明确:“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四、第四段——周瑜论战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②“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①讲门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②讲幅员辽阔,③讲实力。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①操有后患: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②操扬短避长:舍鞍马,仗舟楫。③天时不利:盛寒,马无槁草。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jab88.cOm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五、第5段——孙权决断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

明确: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

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

明确: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六、布置作业:

1、整理判断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译:

①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赤壁之战》教案 篇6

《赤壁之战》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周瑜用火攻的方式打败了曹操。

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文学家。要不然,他怎能统治整个北方呢?可是他的八十万大军却被周瑜的三万人马打败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曹操正因为自己手下有八十万大军,便产生了骄傲轻敌的心理。周瑜手下的黄盖正是抓住了曹操这一致命的弱点,采取了诈降的心理战术写信假投降,为火攻奠定了基础。

那么,身为一个军事家的曹操,难道单凭这一封信就会相信吗?

同学们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个歇后语就是说的周瑜火攻曹营前,为了骗取曹操对黄盖的信任,而巧施的苦肉计。课文中没有详细叙述,只是说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这计策大概也包括这一点吧。

正因为上述原因,所以当曹操接到黄盖的信后,便欢喜得不得了,以至于火烧曹营的帆船来到了江心时,曹操还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结果,曹操的船队被大火烧了个干净,他自己也只好从华容道上逃跑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火烧赤壁一战,也是一次智取。

《赤壁之战》教案 篇7

在学校生活中,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对智慧没有挑战的课堂不具有生成性;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课堂教学,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题记

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下午,我们五年级要举行一场拔河比赛,我们班需要推选3名代表,对手是五年级平行班的80位同学,你们谁愿意去?

生:不会搞错吧?那怎么可能?我们必输无疑

师:在我国历史上,东吴的周瑜、黄盖就以三万军队大胜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想不想研究研究东吴何以能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赶快读一读《赤壁之战》吧。

教学片段二

(生阅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一自然段总共三句话,读懂了吗?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没有。

师追问:真的没有?

生(很肯定):没有。

师:是啊,这一自然段一个生字都没有,三句话也都挺短,好像太平常不过了。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看看第一句话: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请大家把非字圈出来,再读读这句话。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生重读非字。)

师:能不能加上表情读一读?

(指名两位学生读,生边读边皱了皱眉头。)

师:能不能再加上个动作读一读?

(生练读,边读边作了个很用力的手势。)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明白了些什么呢?

生1:曹操的兵士要过江,是一定要坐船的。

生2:曹操的兵士必须坐船才能过江,否则他们就没法取胜。

生3:船与这次作战能否取胜,关系实在太密切了。

师:平平常常一个非字,这样多读几遍,感受可就深多了。那么第二句、第三句话呢?你们也能这样找个词读读吗?

(生在第二句中提到铁索、一条一条、连等词,第三句中找到只等、就等词多次练读,师均认可、鼓励。)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们觉得曹操战前准备作得怎样?

生:充分考虑到了自己军队的实际,想了好多办法。(师板书:自己。)

师:东吴这一方准备工作如何?也能这样逐词逐句仔细研究研究吗?

(生抓住才、相差太远了、长期相持,对我们没好处、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只要等处仔细研读。)

师:你们觉得谁的准备工作更充分?

生:周瑜他们。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不仅想到自己,还分析了敌情。

生2: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弱势,也看出了曹操一方的破绽。

生3:他们已经意识到抢时间,曹操却还在等。(师板书:自己、对方。)

教学片段三

(听师绘声绘色描述火烧赤壁的经过之后。)

师:这一战打得漂亮吗?

生:相当漂亮。

师:请你们想一想,如果把文中有些地方改动一下,这个历史的结局有没有可能改写?

生:(速读课文)能!(很肯定。)

师:那你们改改看。

(生非常投入,仔细查找,改动。)

师:把你找到可以改动的地方写到黑板上。

(生自由写,非常踊跃,直到黑板上基本写满。)

师:同学们,可以改动的地方这么多,能不能请你们自己归归类,我们把头绪简化一些。

生1:(思考、发现、惊喜)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可以归在一起,这些都是写曹操的。

生2:还有这一天东南风很急、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这几处也可以并成一点,因为都与当时的天气有关。

(学生在自己研读、改写、归纳、思辨与梳理、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原来火烧赤壁之所以成功,既要识人,又要识天,方方面面都必须考虑得极为周到。)

评析

任何教育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在支撑。本课教学,意在用鲜活的实例努力作答:课堂是什么?课堂教学的根本意义何在?如何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教师又该如何角色定位?

首先,课堂不是一个进行简单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课堂应该关注的不是既定知识结论的有效传递,而是应该关注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以及学生作为人在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切成长。由此,课堂教学的本质意义,也不在于教知识、教技能,而在于努力地促进学生智慧、精神、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生成。

以往许多老师执教《赤壁之战》,往往纠缠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目标指向的是火烧赤壁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即让学生知道这样一个结论,获得一种认识。本课执教者却让学生置身于与教材、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视阅读教学为师生共同经历、共同生成的重要生命活动,其目标指向的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参与、内心体验、智慧生成、精神启迪等。

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中应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基础上,经历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生成。

教学中,曹操与周瑜双方的战前准备孰优孰劣,就是让学生在直接面对教材、反复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自己比较得出的。学生初读课文觉得一目了然,大致意思已懂,可实际此时学生只是站在文字外围,读懂的也仅是文字的表面意思。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些看似平常实则颇须玩味的词句,让学生经历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解疑的多次阅读过程,学生的感受就越来越深刻,思考也越来越见深度。

再如教学火烧赤壁的经过,教师采用改写方式,让阅读过程成为充满智慧、挑战的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成为学生充满热情与作品及作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创造性的阅读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兴味盎然地研读、思考、发现、改写、交流,结论的得出是如此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次,在师生关系上,执教者努力追求一种我你平等的对话关系。纵观整堂课,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专制的权威,而是学生阅读的点拨者、引导者、激励者,教师积极地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在经历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阅读。

我们清晰地看到:课堂伊始,执教者就以3比80、3万与80万这两组对比悬殊的数字,巧妙地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的探究欲望顿时生起,情感的启动顺理成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学生思维的火花便被点燃。而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切切实实体验到认认真真读书,仔仔细细揣摩,原来感受如此不一般。学生的智慧之旅就开始了。这时候,执教者顺势给了学生一个仔细读书,扣词深究,思维碰撞,智慧交锋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读、思、比较、交流中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原来作战前准备,不仅要充分考虑自身情况,还要仔细分析对方形势,怪不得有个成语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此时此刻学生的收获已是多方面的了:既有方法的习得,又有方法的尝试运用;既有读书之乐,又有发现之喜。可是执教者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再通过让学生改写教材,促成学生情感与智慧的进一步生成。当学生将自己零星找到的需要改写处非常自信、自豪地写上黑板,相互交流、相互启迪时,教师大大赞赏学生是发现者,更是创造者;随后一句能把你们写的东西归归类吗,又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思维的零星、无序,朝清晰、有序提升。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与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引领、促进和发展。

《赤壁之战》教案 篇8

一、课文理解:

本文是历史故事,是依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

有关情节改写的。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于赤壁的故事。

1、课文一开头告诉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写出两军隔江相对的形势。然后点出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于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这就是火烧赤壁的起因。

2、黄盖向周瑜献策,提出火攻之计,这是因为:曹军80万,我军才3万,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另外,曹操把船都连接在一起,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却能打败曹军80万。因为黄盖、周瑜知已知彼,看准了敌人的弱点,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二、重点学习: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会简要复述课文。怎样做到长话短说呢?例如,对《赤壁之战》我们要抓住时间:东汉末年;主要人物:曹操、周瑜、黄盖。课文的第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包括两点:1、曹操率兵南下,要夺取东吴,与周瑜的兵隔江相对。2、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曹操叫人把船连起来,铺上木板,练水上打仗的本领。第二段虽属于事情发展的基本过程定计,但不是重点,可以复述得简略些,只要点明黄盖定了什么计就可以了。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分五个步骤简要地复述清楚,注意哪些该复述,哪些可删去,哪些可合并。

三、难点分析:

(难句理解)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具体的内容?因为下文有这一计策的描写:黄盖写信向曹操假降,趁东南风起的这天,用20只船,都用幔子遮着,船上装满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后面拖着几只小船向北岸驶去。等船队离曹营很近时,就命令士兵把火点着,士兵们上了小船,解开缆绳,让20条火船冲进曹操的船队。

课文这样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内容的重复,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简洁,引人入胜。这是写文章的一种技巧。

四、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描述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开始,到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公元280年)止,前后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各个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小说结构宏伟严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流畅,以至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顶峰之作。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太原人。他根据《三国志》和有关传说资料,经过再创作写成了这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赤壁:在今湖北武昌县西北(一说在嘉鱼县东北),位处长江南岸,峙立江边,山岩石壁呈赭红色。

曹操:三国时候的政治家。汉献帝(190-220)时做丞相、大将军。

华容道:地名、在湖北省坚利县西北。

五、词语注释:

相持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抵挡抵抗的意思。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波浪滔夭滔,大水弥漫。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

迎风眺望迎着风在高处向远方看。

隐隐约约看到的或听到的模模糊糊,不很清楚。

定睛集中视线。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绒等。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银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赤壁之战》教案 篇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三)疑点

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观点,求得最佳理解效果。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

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

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17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

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

(三)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

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

2.设计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介绍?

(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四)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回答。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习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让提出办法的学生领头,自由组成创作编写小组进行活动。

(3)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学生口头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成果写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

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辩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曹操一方为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赢,却赢了?

(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积累词语。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次伟大的战役,其中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一个“成语栏”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启发学生:除了课文中现有的成语,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语。(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2.欣赏佳句。

让学生读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欣赏的内容和原因。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的原因这一中心,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生动地描绘下来,以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这样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六)布置作业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1.复述《赤壁之战》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附: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教案 篇10

●课文题解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位处长江两岸,山有一石峰伸延到江中,上面镌刻着赤壁二字。《赤壁之战》这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章节改写的。公元2xx年冬天,孙权手下的周瑜、黄盖等针对曹操的弱点,在赤壁用计打败了曹操。这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难点: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

●重点生字

率:shui

带领:率领。统率。率队。率先(带头)。率兽食人(喻暴君残害人民)。轻易地,不细想,不慎重:轻率。草率。率尔。率尔操觚(觚,供写书用的木简;意思是轻易地下笔作文)。爽直坦白:直率。坦率。大概,大略:率常。大率。遵循:率教。率礼。模范,楷模:表率。漂亮,俏皮(亦作帅):这字写得率。姓。率lǜ比值,两数之比:效率。税率。概率。圆周率。出勤率。增长率。

笔画数:11;部首:玄

造句:不要轻率得做决定。

瑜:y

美玉。〔瑜伽〕a.大乘佛教的派别之一,称瑜伽宗;b.印度哲学的一派,此派注重调息、静坐等修行方法。玉的光泽,喻优点:瑕瑜互见。瑕不掩瑜。

笔画数:13;部首:王

造句:瑜加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健身术。

遣:qiǎn

派,送,打发:派遣。遣送。差(ch乮)遣。调(di刼)遣。遣返(遣送回到原来的地方)。遣散(s刵)。遣词(说话、写文章运用词语)。排解,发泄:遣闷。消遣。遣兴(x宯g)。遣怀。

笔画数:13;部首:辶

造句:他已经被安全遣送到后方。

渡:d

横过水面:渡船。渡桥。渡河。摆渡。强渡。远渡重洋。由此到彼:渡过难关。转手,移交:引渡。过河的地方:渡口。渡头。

笔画数:12;部首:氵

造句: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渡过难关。

策:c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鞭打:策马。鞭策。激励,促进:策动。策勉。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策问。杖:策杖。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计谋,主意,办法:上策。献策。决策。政策。策划。束手无策。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姓。

笔画数:12;部首:竹

造句:政策好了,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

滔:tāo

弥漫,充满:滔天。滔滔。倨慢:士不滥,官不滔。

笔画数:13;部首:氵

造句:他恶行滔天,一定会遭到报应。

眺:tio

望,往远处看:眺览。眺瞩。眺望。远眺。目不正,斜视。

笔画数:11;部首:目

造句:站在这里眺望远山,真是别有一番风景。

幔:mn

张在屋内的帐幕:幔帐。幔子。布幔。窗幔。帷幔。

笔画数:14;部首:巾

造句:这里的夏天家家都挂幔帐来防蚊虫。

遮:zhē

挡:遮蔽。遮挡。遮拦。遮阳。遮没(m)。遮阴。掩盖,掩蔽:遮丑。遮盖。遮瞒。遮掩。遮人耳目。古同庶,众多。古同者,这。

笔画数:14;部首:辶

造句:这里的树叶遮住了阳光,正是乘凉的好地方。

苇:(葦)nzizhēzhchb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瑜()遣()策()硝()硫()喻()遗()束()消()流()

缆()眺()幔()渡()壁()览()跳()慢()度()璧()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将波浪()天无心()战

自不()力丢()弃甲不计()数

●思维创新训练

据说国民政府刚建立时,办事人员常在机关大院内随便小便。时任政府要员的于右任先生写了一张纸条,贴在院墙上,纸条上写着不可随处小便。于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有人仰慕他的字,就把字条揭下来,颠之倒之,裁拼成警句,裱装之后,竞然堂而皇之地高挂在厅堂之上。

亲爱的读者,你知道那人是如何将这句话组成警句的吗?

《赤壁之战》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并运用克、遗、闻、次、为、以、乃、等文言实虚词

2、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3、能辩认出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能力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

2、能确切概括文本大意。

3、培养学生再创作能力。

情感目标:

1、汲取民族智慧,理解文言文作品的内容价值。

2、领悟到作品写古讽今的初衷。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并运用重点字词。

2、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并发展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层次。

课时安排:两节课

备注:文言文讲解必须建立在学生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可抽一个早自习带读,课下学生预习。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这节课,我们进入新的主题单元:解读昨日战争。历史风起云涌,战争的硝烟曾经弥漫,我们学过的描写战争的作品有:(师生共同回忆)《曹刿论战》。曹刿的计谋是(共同回忆):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在战争中,计谋是决定胜负的一个关键。古人将战争分为四种,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解释:战争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挫败其外交,其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最下才是攻城)

今天我们所学的《赤壁之战》就是围绕着伐谋和伐交所展开的,其中有深谋远虑,有舌战群儒,也有针锋相对。好,让我们一起解读三国鼎立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赤壁之战。

二、概括归纳再创作(设想是,模仿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起标题)

教师:我们对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可分几幕?请给每幕起一个标题,要求字数保持一致。或四言,或五言/六言/七言……不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确定:课文可分为七幕

现将学生当时的成果展示如下:

第一组

1、鲁肃献计促联军

2、备从肃计入樊口

3、孔明舌战东吴将

4、战降不定权忧心

5、公瑾回吴助仲谋

6、联军备战抗曹操

7、火烧赤壁成霸业

第二组

1、鲁肃献计,分析天下大势

2、公见刘备,共讨联盟大事

3、形势危急,孔明舌战群儒

4、意见不一,孙权陷入困顿

5、周瑜回归,安主抗敌之心

6、箭在弦上,积极准备作战

7、火借东风,曹操败走华容

教师:(其他略,交流之后)请同学们选出你们喜欢的一组,写在书上,我们也将用那一组的成果讲解课文。剩下的小组,请将你们的成果贴在墙报上,供大家参考,欣赏。

三、理解一篇文言文必须要扫清字词的障碍,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知识卡片(或积累本)积累你不熟悉的,或是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学生读书,积累。

教师提示:

1、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都应该作为你积累的重点,看一看你能不能独立地正确地找出。

2、不确定的字词义,可以借助课下注释或古汉语字典。

3、请积累“次、闻、以、乃”这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四、结语:

下节课,我们将解答同学们的疑惑,一起解读昨日战争。

五、作业:

课下完成知识积累。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模仿古代章回小说的题目,为《赤壁之战》起了小标题,并且请大家做了知识积累,这节课我们先共同解答大家的疑惑。

二、学生提问题,先请同学解答,解答不了的,教师解答,作补充。(略)

确定的知识点:

次:①驻扎: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②次序:余船以次俱进。

闻:①听见: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听说:鲁肃闻刘表卒。

③见闻:博闻强志。

④名望:先达德隆望尊。

以:①用:夫以疲病御狐疑之众。

②因为:时操军兼以饥疫。

③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④连词,表目的或结果:挟天子以令诸侯。

⑤按照:余船以次俱进。

乃:①才: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②甚至: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③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④于是: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通假字:

a)将军禽操:禽--擒

b)卿能办之诚决:诚--请

c)烟炎张天:炎--焰

d)雷鼓大震:雷--擂

词类活用(典型):

1、晨夜兼道:晨、夜,名作状,日夜。道,名作动,赶路。

2、敬贤礼士:贤,形作名,贤能的人。礼,名作动,以礼相待。

3、必蹶上将军:蹶,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4、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共,作动词,共有。

5、甚失孤望:失,使动用法,使……失望。

6、除残去秽:残、秽,形作名,坏人。

7、可烧而走也:走,使动用法,使……逃跑。

8、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轻锐,形作名,精锐部队。

文言句式(典型)

判断句: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

1、恐为操所先。

2、受制于人。

宾语前置句:

1、豫州今欲何至?

2、何以言之?

定语后置句:

1、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在各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可见其重要性和关键地位。那么,在如此至关重要的战争中,以天壤之别的悬殊力量,东吴最终使居高自傲的曹操败走华容。那么在你看来,这场战争的胜负,哪个人物起了关键作用?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各抒己见)

参考:

1、鲁肃:鲁肃是思度弘远的伐谋和伐交高手,而伐谋和伐交均是战争中的上上策。正是由于他的审时度事,及时地向孙权出谋献策,才使得东吴由最被动的局面逐渐取得有利的时机。鲁肃为人严谨又善言论,由开始的献计到战争酝酿时的坚持和表现出来的智慧,由座下独不言到召回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鲁肃功不可没。

2、诸葛亮:(学生对诸葛亮最为熟悉,也最感兴趣)诸葛亮舌战群儒推动了东吴主战的事态,也更加坚定了孙权主战的意志,他把孙权心中酝酿的主战思想激发出来了。诸葛亮是一个外交高手,面对孙权,他表现得不卑不亢且层层逼近,他也是一个心理专家,洞察了孙权心中所想,用激将法把孙权推到了主战的风口浪尖上。一向神机妙算的诸葛此次也是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3、周瑜:虽说既生瑜何生亮,但在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却尽现大将气慨。与鲁肃的缜密,稳重相比,周瑜的直斥曹操更显其大将的胆气,而对于曹操虚夸的八十大军,也是令张昭们闻风丧胆的八十万大军,周瑜既有少年无畏的勇,又有切实分析的谋,可以说在《示壁之战》中的周瑜,绝对是有勇有谋的大将。

4、孙权:其实孙权是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也是课文中隐藏着的一个高手,可以说上述人物均是围绕孙权所写。课文中没有描写他的大段对话,有的只是只言片语,但是在详写采纳鲁肃建议派其拉拢刘备,听取双方意见当机立断主战中,已经将孙权的政治家风度跃然纸上了。孙权在朝中主战不定的情况下早已暗中准备下了三万精兵,等待着战争时机的成熟,可以说,孙权是赤壁之战的关键所在。连被孙权打败的曹操也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结语:历史已经远去,战争的硝烟也早已散尽,然而英雄们的深谋远虑,豪迈气慨却是为后人们所传诵至今。他们为后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计谋,一场胜败,更多的应该是古人的智慧与气魄。问天下谁是英雄?我想同学们心里都有自己敬仰的英雄。

作业:同样是赤壁之战,《资治通鉴》是一种写法,《三国演义》又是一种写法。请课下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比较二者的不同,要求形成书面,五百字以上。

《赤壁之战》教案 篇12

一、课文分析

本文是历史故事,是依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于赤壁的故事。

1、课文一开头告诉“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写出两军隔江相对的形势。然后点出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于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这就是火烧赤壁的起因。

2、黄盖向周瑜献策,提出火攻之计,这是因为:曹军80万,我军才3万,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另外,曹操把船都连接在一起,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却能打败曹军80万。因为黄盖、周瑜知已知彼,看准了敌人的弱点,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二、重点学习: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会简要复述课文。怎样做到长话短说呢?例如,对《赤壁之战》我们要抓住时间:东汉末年;主要人物:曹操、周瑜、黄盖。课文的第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包括两点:1、曹操率兵南下,要夺取东吴,与周瑜的兵隔江相对。2、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曹操叫人把船连起来,铺上木板,练水上打仗的本领。第二段虽属于事情发展的基本过程——定计,但不是重点,可以复述得简略些,只要点明黄盖定了什么计就可以了。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分五个步骤简要地复述清楚,注意哪些该复述,哪些可删去,哪些可合并。

三、难点分析:

(难句理解)“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具体的内容?因为下文有这一计策的描写:黄盖写信向曹操假降,趁东南风起的这天,用20只船,都用幔子遮着,船上装满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后面拖着几只小船向北岸驶去。等船队离曹营很近时,就命令士兵把火点着,士兵们上了小船,解开缆绳,让20条火船冲进曹操的船队。

课文这样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内容的重复,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简洁,引人入胜。这是写文章的一种技巧。

四、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描述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xx年)开始,到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公元2xx年)止,前后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各个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小说结构宏伟严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流畅,以至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顶峰之作。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太原人。他根据《三国志》和有关传说资料,经过再创作写成了这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以上就是《《赤壁之战》教案》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赤壁之战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986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