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注:本专题含古代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与货币演变三个小专题,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古代社会生活变迁另见古今中外综合专题系列。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知识。
小专题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题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1.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耕作技术、发展原因及发展表现等):(1)商和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绝大部分的农具用木、石、骨、蚌制成,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2)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3)战国时期秦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二是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作用(如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等);三是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促进。(4)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三郡,即苏南和浙东一带)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北方农业总体上恢复和发展的主要表现是: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如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地区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利(如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处都要通渠灌溉);开发了边疆地区(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都取得了可喜成就)。(5)隋唐时期,农业较快发展,其特点表现在:一是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如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三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南诏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稻谷收割后,又种大麦,是我国农业史上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6)明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如棉花、烟草、花卉等)。2.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1)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稻、黍、稷、麦、豆),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2)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西域的葡萄、核桃、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胡萝卜等陆续移植内地。棉花原产地不在我国,大约在西汉时传入新疆地区,后在南方种植。(3)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等输入中国。有一些国外蔬菜品种传入我国,如来自地中海地莴苣,来自印度的刀豆,来自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4)两宋: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5)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3.水利技术与水利工程(1)灌溉技术与工具: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唐朝时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2)灌溉工程: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淮河流域修筑芍陂,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汉武帝时,在关中地区开凿了六辅渠和白渠;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3)运河工程: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秦朝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农业灌溉;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4)历代治黄工程: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西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5)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二)新课标版:发达的古代农业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西周时期,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人们的生活已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两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出现的犁壁,使铁犁可以向同一方向翻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西汉时赵过总结推行代田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方法先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这种耕作技术沿用至今。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的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中国古代的著名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人们创制和改进的农业灌溉工具有曹魏时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和明清时的风力水车等。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民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多数农民容易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二.规律小结
1.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旧的工具被淘汰、新的工具诞生,实质上是古代生产力进步的具体表现。2.纵观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新工具更加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已得到充分体现。3.生产工具的发明,体现了人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能够通过正确、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世界。4.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公共水利工程建设,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5.古代人类治理大河、修筑水利工程,体现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的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的哲学原理。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时期农业发展原因和水利技术与工程,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中国古代历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是高考的冷点。四.高考题例
01.(2005全国文综二卷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
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
02.(2004全国文综一卷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03.(2007江苏历史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
04.(2007江苏历史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始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05.(2005全国文综二卷13)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这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06.(2005全国文综二卷14)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A.三国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代D.南宋
07.(2004全国文综一卷1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08.(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09.(2009年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芍陂C.通济渠D.邗沟10.(2009年山东文综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1.(2008天津文综39题第(1)问)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D芍陂位于淮河流域。02.C应为弱化周王室统治。03.C从效果上看,这应是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04.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源于唐朝,在明清时较突出。05.C按教材,这应是邛沟。06.C唐代灌溉工具的革新应是筒车。07.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应是手工业发展的结果。08.A从该水利工程的功能和效果看。09.C熟悉大纲版大运河的“三点四段”划分。10.B题中含义是指农作物中经济作物比例增加,只能说是第②③两项。11.答案要点:(1)(指明整体水平,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环境来分析原因)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五.新题预测01.《史记河渠书》载:“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材料中的“渠”是指B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广通渠
02.白居易的《琵琶行》有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诗中提供的重要历史信息是CA.商人重金钱不重感情B.唐朝饮茶之风开始盛行C.唐朝茶叶商品化程度高D.交通不便,经商路途遥远03.大家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经济实质是AA.封建自然经济B.农业、手工业协调发展C.耕地织布出售产品D.重农抑商0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B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05.“其湖池不流水,……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引文所指的灌溉工具是B0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牟氏庄园,是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后裔高营建的住宅,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主庄园,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庄园内的每一项建筑都严格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观念布局:大厅供奉祖先,老爷居住楼阁,妻妾子女居于平房,一干佣人居于群房。粮仓、磨房、碾房、粉房、油坊、棺寿房等多在群厢,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1988年1月13日,修葺一新的牟氏庄园经国务院批准,憋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庄园全面对外开放,短短十几年间,观光旅游者已超过六百万人次。材料二战国时候,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办法招徕三晋(韩、赵、魏)之民到秦开荒,使秦国的荒地迅速得到开垦。——《中国经济简史》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南朝梁)沈约:《宋书》材料四明代《棉花图收贩》请回答:(1)据材料一,你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4分)(2)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业的什么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3分)(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4分)(4)从材料四中你能得到农业发展的哪些信息?结合史实,归纳这些经济信息对其他经济部门的主要影响。(4分)(5)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
答案要点:
(1)封建地主阶级孙艳的等级观念,自我封闭、自给自足,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成为旅游胜地。(4分)
(2)特征:大力垦荒以扩大耕地面积。(1分)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各国政府的鼓励性措施。(2分)
(3)变化:江南经济发展迅速。(1分)表现:耕地面积增多,耕作技术进步,单位产量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以丝织为主的纺织业技术高,产量大;出现了建康和扬州等大城市。(3分)
(4)信息: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2分)影响: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分)
(5)趋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1分)
小专题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专题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1.矿冶业的发展:(1)夏商西周三代: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夏朝青铜器目前尚未发现,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商朝青铜器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2)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青铜铸造工艺有更新的创造,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品;那时的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为精致美观。(3)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4)隋唐: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5)明清: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产铁量达到六七千斤。2.纺织业的发展(1)先秦:西周时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春秋战国时,纺织品纤维相当细密,如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2)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中心襄邑、洛阳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高;蜀锦,遐迩闻名,行销吴、魏。(3)隋唐:丝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有些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以丝麻织品著称的手工业城市很多,北方以定州、宋州、毫州为代表,南方以扬州、益州、宣州、越州最有名。(4)明清: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彩色印刷品;纺织业出现了地区性分工,如“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陶瓷业(1)先秦: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次飞跃。(2)秦汉:陶塑精品遗存丰富,最突出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另外还有东汉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秦汉大量的砖瓦、瓦当,也极具艺术价值。(3)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4)隋唐: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巩县的唐三彩最为有名;还出现了秘色瓷。4.造船业发展(1)先秦:夏朝时,船已作为水上交通工具。(2)三国:吴国造船技术很高,卫温曾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3)隋唐: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称为“海上霸王”;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洪州是著名的造船中心。(4)宋元:北宋时,海船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海船设有隔离舱,在局部撞坏时仍可抢修;南宋造船业中心有明州、泉州、广州,能制造载粮几万石的大型远洋海船。(5)明清: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表明,明朝造船水平十分高超。5.煮盐业、酿酒业的发展(1)先秦:甲骨文中有关于商周时期酿酒技术的记载。春秋战国时,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人们已能用曲造酒,是中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2)秦汉: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反映了盐在当时国家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3)隋唐:中原人从高昌学来酿造上乘葡萄酒的方法,据记载说魏征是酿制葡萄酒的高手。6.造纸业的发展(1)秦汉:西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2)南北朝:纸张质量提高,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造纸中心有洛阳、长安、建业、扬州。7.手工工艺专著:(1)战国时期——《考工记》: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2)明清时期——《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它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还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这表明海外技术的不断传入,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国外称《天工开物》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8.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经历了一个产生——缓慢发展——被打断发展这样一个过程。(1)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的出现①前提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直接原因: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30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②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如苏州)③含义: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④产生部门(最早出现的行业):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⑤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在当时的苏州,出现了所谓“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⑥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在全国占主要地位。⑦实质:机户与机工之间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⑧意义: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2)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①发展表现: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规模大。②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的根源;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重农抑商”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封建地租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产品,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措施(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流通不便;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3)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不利条件: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②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二)新课标版: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精美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中国古代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创造发明很多,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时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出现五大名窑。明清时瓷器种类丰富。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中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时丝织技术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时设在苏杭等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唐朝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元朝时民间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那时使用的花耧机,专用于织造精细的丝织品。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3.中国古代手工业品享誉世界: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出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手工业产生早、门类齐、技术先进、品种丰富。2.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农业、商业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这三种行业还互相促进。三.热点冷点
1.纺织业、矿冶业、陶瓷业、造纸业、手工艺专著和资本主义萌芽,是高考的热点。2.造船业、煮盐酿酒业等,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6广东历史2)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
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02.(2006江苏历史3)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
A吴、蜀丝织业闻名全国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
03.(2007重庆文综15)图六为隋唐时期局部图。A、B、C、D四城市中,同时以陶瓷和纺织品著称的是
04.(2004北京17)图5-图7出自我国古代同一部科技著作。读图,指出该书的作者是
A.贾思勰B.沈括C.徐光启D.宋应星
05.(2009年江苏历史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06.(2009年广东历史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07.(2009海南历史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的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春秋时期出现铸铁柔化处理技术。02.C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始于唐朝。03.DA处扬州(铜镜、造船);B处苏州和C处宣州(织锦);D处越州(青瓷、织锦)。04.D从弹棉图判断时间应在南宋以后,从农业、手工业并重判断为手工业工艺著作。05.C题中材料实际是指从南北朝时出现的灌钢法。
06.B明确“织造局”是官营手工业。
07.D商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是私营手工业在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五.新题预测01.“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结合下面的几幅图片指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B02.“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DA.丝B.毛C.棉D.麻03.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写下“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此诗句赞美的陶瓷品种是BA.唐三彩 B.青瓷 C.粉彩瓷 D.白瓷0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陶瓷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BA.魏晋南北朝北方的白瓷技术传到南方B.青瓷中的秘色瓷也在唐朝出现C.郑和下西洋,以瓷器作为对外贸易的惟一的商品D.《农政全书》介绍了中国瓷器生产的情况05.明朝后期,太湖地区出现了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A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06.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新“四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其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的发明应该是BA.瓷器B.丝绸C.青铜D.酿酒07.唐代李肇所著《国史补》:“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此材料提供的信息有B①唐代手工业生产发达,形成各具特色的手工业生产中心②唐代生产的瓷器只有白瓷③唐代瓷器已经得到广泛使用④唐代陶瓷工艺已经臻于成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08.中国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成熟的白瓷B.中国古代瓷器精品大部分出自官窑
C.唐朝时青花瓷、彩瓷大量行销海外D.清朝时期生产的珐琅彩闻名中外
小专题三: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及货币演变专题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1)先秦: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2)南北朝: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草市(农村集市)开始出现,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3)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三是市场发达(场所固定——市;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店铺限定——营业面积;时间限定——市的买卖时间;夜市草市——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四是商人众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4)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市场大——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贩运快——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向农村——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对外贸易艰难(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2.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3)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4)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5)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6)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二)新课标版:古代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业的发展。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时,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大量农副产品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出现了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要求。明清时期,统治者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3)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4)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2.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规律:(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圆形方孔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唐高祖李渊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清末出现机制货币,货币的铸造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流通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三.热点冷点
1.唐朝和清初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是高考的热点。2.历代货币的演变状况和规律是高考的冷点。四.高考题例
01.(2007海南历史2)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02.(2007海南历史4)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03.(2004全国二卷文综14)清代广州的“公行”是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B.官营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04.(2008北京文综16)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05.(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
06.(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07.(2009广东文科基础21)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08.(2009年重庆文综16)读图6,除北京外,在A、B、C、D四个城市中,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有09.(2005广东历史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某)累迁扬片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宋)洪迈《容斋随笔》
请回答:
(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6分)
10.(2009年北京文综37题第(1)小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4分)11.(2009年安徽文综36题第(1)小题)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日:“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10分)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A从“工商食官”的含义理解。02.C从严禁州治、县治以外的地方设商品交易市场可得出结论。03.C从教材的小字材料介绍可知。04.ABCD三项表述均有错。05.B熟悉宋代以前市、坊分区的城市商业格局。06.D出售、出租是商业服务。07.C商业税大增,是商业大发展的结果;商业大发展必须要政策上放松限制。08.A按大纲版,A处南京是当时全国性商贸城市。09.答案要点:
(1)(归纳材料要点)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根据材料从地理、政策方面分析)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10.
答案要点:
(1)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规定: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11.
答案要点:(1)市舶司;十三行。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可减轻百姓负担。清朝前期对外贸易因受到严格限制而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五.新题预测01.商朝的商业非常发达,下列历史信息不能说明这一点的是:DA.“商邑翼翼(繁盛),四方之极。”(《诗经商颂》)B.后人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C.甲骨文里与财富有关的字多以“贝”为偏旁部首D.青铜器数量惊人,技艺精湛02.“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陆游《杂赋》诗中提到的“草市”最早出现于BA.秦代B.六朝时代C.唐代D.宋代03.下列货币在我国古代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并影响深远的是A
①秦半两钱②隋五铢钱③开元通宝④民国银元A.①③ B.①④ C.②④D.③④04.电视剧《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A.明清商业的繁荣B.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的加强C.城镇商业繁荣D.区域间贸易的发展05.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使市场秩序一片井然。吴杨贩子“不敢朝饮其羊。”(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增加重量)。下列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CA.孔子关注民生B.当时商业有一定发展C.当时商业实行官营,禁止私营D.孔子主张“诚信”06.“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下列有关唐朝扬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A.江南的物产大多都在扬州集散B.繁华的夜市是扬州的一大特点C.大食、波斯等国商人在此云集D.扬州是全国最繁华的政治中心07.下列诗句中,可以反映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信息的是D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B.“夜市千灯照碧云,离楼红袖客纷纷”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08.下列古币中,你认为属于假币的是B
①唐币②宋币③明币 ④清币
图5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0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唐)李白《估乐客》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唐)王建《十五夜望月》(1)概括材料所反映出的唐代商业发展的情况(8分)材料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旁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锺,船中养犬长食肉。——(唐)张籍《野老歌》(2)依据材料,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6分)材料三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商感》(3)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4分)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2分)为什么?(4分)材料四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乾隆时《南江县志棉布谣》(4)材料表现出了哪些历史现象?(2分)它与唐宋时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答案要点:(1)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2分)水上贸易发达;(2分)出现不受时限的喧闹夜市;(2分)酒店和娱乐业兴旺(2分)。(2)赋税负担沉重,贫富分化加剧。(2分)农民陷入困境,纷纷逃亡山区,垦山为田。(2分)富商财富汇集,生活奢糜(2分)。(3)信息:商业发展渗入农村,出现草市,(2分)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得不到保障。(2分)政策:重农抑商(2分)。原因: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2分)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2分)(4)现象:清前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包买商打入生产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2分)不同: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2分)。
1.从新航路开辟到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2.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考点一:从新航路开辟到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新航路的开辟
A.新人教版——开辟新航路
东方的诱惑: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自《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对书中关于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深信不疑,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长期以来,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把东方的商品,如丝绸、茶叶和香料等,辗转运销西欧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令其他西欧国家的商人垂涎不已。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于是,很多西欧人都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那时西欧局势动荡,各国争斗激烈。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同时,教会也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而这一时期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更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为了到达东方,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组织了东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一支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葡萄牙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航行一段时间后,船队遇到风暴,一度远离海岸。许多船员感到害怕,但迪亚士坚持继续向前航行。当船队再次见到陆地时,船员们惊讶地发现,陆地的走向已经不是向南,而是往东,继而偏北。原来这里是非洲的最南端,迪亚士把它命名为“风暴角”;后来,葡萄牙国王把它改称为“好望角”,希望它能带来好运。10年后,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印度。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哥伦布以为这里就是印度。他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其实那只是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到达了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路,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走向会合的世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紧随其后,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历史上称这些变化为“商业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人民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新航路的开辟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客观原因是分散的文明(相对封闭的五大文明区域);主观原因是西欧人想获得东方的黄金和贵重商品——“黄金热”;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海外市场、资本积累);直接原因是土耳其控制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在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主观条件),当时具备了远航的一些物资和资金,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欧洲已出现了新型的快速、宽舱的大船,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
分散的文明(古代世界文明的分布及其特点):古代世界五大文明区域: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和南欧爱琴海沿岸地区。古代世界五大区域文明:东亚儒家文明、南亚佛教和印度教文明、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古代世界文明的特点:文明区域是相对封闭的;地域性和独立性特征相当明显;文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时间——14、15世纪。地区——威尼斯、佛罗伦萨、尼德兰等地区较早。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市场交换活动的频繁展开;外加科技知识普及(主要指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并普及)→→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的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生。表现:农业——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手工业——出现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工商业领域——包买商和公司出现。
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
时间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方向最终到达地
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向东
好望角
1497年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印 度
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向西
美 洲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西班牙西班牙环球航行
文明的链接(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导致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开始产生(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人类文明交流之路);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掠夺之路);“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思想震撼之路);以国家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融合的世界历史(整体世界之路)。
C.岳麓版——新航路的开辟
东方的诱惑:14—15世纪欧洲社会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欧洲人渴望得到更多的贵重金属和来自东方的贵重商品。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波罗游记》将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欧洲人相信这种说法,因为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一直是转口贸易。经过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倒手,香料的价格一般要提高8—10倍以上。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商路,发财致富。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把扩张的目光投向欧洲大陆之外的地区。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这也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具备了远洋航海的条件。
开辟新航路:为了发现与亚洲进行直接贸易的航路,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扶持了向东和向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1487年,迪亚士(约1450—1500)率领三艘轻便帆船抵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1497—1498年,达伽马(约1469—1524)从葡萄牙出发,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开通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1499年,达伽马船队返回葡萄牙,所贩香料获利为出航成本的几十倍。葡萄牙马上又派出一支更大的船队到印度去。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约1451—1506)率领三艘帆船,经过70天的艰苦航行,抵达美洲。在以后的8-10年间,哥伦布又三次西航。1519年,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葡萄牙贵族麦哲伦(约1480—1521)率领的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他们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作为欧亚大陆一端的西欧开始崛起。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先是里斯本、塞维尔,后来是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再后来是伦敦等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扩张活动中,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是,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新航路开辟后,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葡萄牙人在15世纪就开始把西非海岸的黑人卖给欧洲贵族。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送到美洲,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从此开始。最初欧洲殖民者只能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当时欧洲的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香料、染料等。白银的大量流人,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A.新人教版——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海上马车夫”:荷兰濒临大西洋,手工业发达,但自然资源稀缺,本地市场狭小。许多荷兰人外出从事商业活动,来往于世界各地,赚取了许多钱财。荷兰因此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1581年,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国王的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荷兰拥有的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成千上万的荷兰商船贩运着世界各地的商品,如东方的瓷器、丝绸和香料,美洲的皮货,欧洲的手工业品,为荷兰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在荷兰政府支持下,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在非洲,它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好望角殖民地;在亚洲,它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据点,夺得了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并一度占领了中国领土台湾;在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日不落帝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人海外贸易的竞争。当时,英国经常截击西班牙从美洲运送金银的船只,两国矛盾激化。1588年,西班牙派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讨伐英国,遭到惨败。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不久,英国爆发了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这个条例遭到了荷兰的强烈反对,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接着,英国又同法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这样,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世界市场的拓展: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它们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当时,西欧国家生产力还不高,仅仅依靠正常贸易,远远不能满足它们对财富的贪欲,于是,抢掠、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在美洲,西班牙殖民者抢夺大量财富的同时,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加勒比海一些岛上的印第安人甚至全部死亡。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卖到美洲为奴,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从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在印度,英国殖民者洗劫了当地国库。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B.人民版——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海上马车夫”(荷兰):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属地尼德兰进入大发展时期;尼德兰南部的安特卫普成为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尼德兰北部的荷兰省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省份;1581年,摆脱了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北部七省成立了“联省共和国”,又称荷兰共和国。荷兰的造船业非常发达,商船总吨位居当时世界首位,占欧洲的四分之三。荷兰对外贸易发达,阿姆斯特丹是其重要港口,是荷兰的经济中心,也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1588年,随着“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丧失了海上霸权,商业资本发达的荷兰取而代之。荷兰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一带夺取了广阔的殖民地;亨利哈得逊在北美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这成为纽约市的起源;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英国崛起: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出口,支持工商业者参与贸易竞争);占领殖民地;争夺海外利益(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印英间的贸易);推行圈地运动(通过圈地运动,英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地发展起来,为工业化或城市化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商品化的农产品)。1607年,英国在北美洲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7世纪上半叶,英国海外扩张主要方向有:地中海和东印度的商业贸易开发;纽芬兰的渔业开发;北美殖民地的农业拓殖;北爱尔兰的拓殖活动。
殖民霸权的角逐(争夺殖民地和海外利益):葡萄牙是早期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逐渐垄断了与东方的贸易;西班牙的殖民活动是和哥伦布的远航探险同时开始的;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者已在美洲中部和南部建立起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荷兰首先竭力排斥葡萄牙的殖民势力,夺取葡萄牙的殖民地;在东亚,荷兰殖民者还一度侵入中国台湾,在日本长崎建立贸易据点;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后,荷兰逐步取代了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17世纪初,荷兰执世界殖民贸易牛耳(霸主、老大);从17世纪中期开始,英、法两国迅速崛起,对荷兰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争夺航海与外贸利益);17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战争后,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也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英法签订《巴黎和约》(不能等同于1919年《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强盗的贸易(殖民主义的罪恶):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掠夺的罪恶主要有野蛮的掠夺屠戮(掠夺如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屠戮如西欧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大规模屠杀)、奴隶贸易(西班牙人最早从非洲掠贩黑奴,满足美洲劳动力市场的需要;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和不平等贸易(如英国人和葡萄牙人的商业控制与商业诈骗)。西欧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第一桶金),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商业活动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市场粗具规模。
C.岳麓版——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葡、西的早期殖民活动:新航路开辟之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始在东西两个半球进行殖民掠夺活动。16世纪,葡萄牙凭借武力垄断了从欧洲经非洲沿海到亚洲的海上贸易路线。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殖民者为了掠夺当地的金银,先是残酷地屠杀土著居民,后来采用奴隶来开采金银矿藏。西班牙殖民者还建立农业大庄园,驱使印第安人劳动;在美洲热带沿海地区建立大种植园,役使非洲黑人奴隶来生产单一的作物,以供应欧洲市场。
“海上马车夫”:16世纪时,荷兰已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其贸易范围包括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公司资本雄厚,又有政府作为后盾,击败了葡萄牙人,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
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与美洲之间的海上运输十分繁忙。英国人对西班牙船只进行海盗式的劫掠。这种海盗行为得到了政府的鼓励,以致英国被称为“海盗国家”。17世纪英国实力逐渐增强,开始夺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为此,与荷兰、法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建立了包括北美、加勒比海岛屿、印度和大洋洲等地殖民地在内的帝国。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是英国对外贸易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到18世纪,欧洲的殖民和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北美、大洋洲都卷入了世界市场。欧洲内地和亚洲内地(如印度内地)也越来越多地为世界市场而生产商品。世界市场的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过去,欧洲与美洲、亚洲进行着大规模的三角贸易:欧洲从美洲获取金银,再用金银换取亚洲的香料、瓷器、纺织品等。到18世纪,大西洋三角贸易突飞猛进,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不仅把欧、亚、非、美的商业活动联系起来,而且促进了欧洲,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
A.新人教版——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珍妮机到蒸汽机: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当时,越来越多的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很多商品供不应求。由于呢绒出口剧增,刺激了羊毛需求,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许多人把在殖民掠夺中获得的财富投资于手工工场,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飞梭出现以后,人们希望提高棉纱产量。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一次能纺出多根纱线的纺纱机,他把这种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珍妮机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快在纺织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并迅速被推广到其他工业生产部门。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从工场到工厂: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工业革命进程中,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革命也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于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很快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后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B.人民版——“蒸汽”的力量
“大工业”的狂飙时代: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的进行,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扩大;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棉纺织业的技术不断革新(如珍妮机、第一座水力纺纱厂);大工厂制度的产生和推广(工业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促进英国经济的发展);蒸汽机的广泛应用(1782年,瓦特改良的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新);交通工具的发展(如汽船、火车)。生产力方面,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社会生活方面(城市化、工业化、廉价化),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劳动力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多;机器化大工厂生产效率高,物价低廉。文化思想方面,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起来。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使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领先地位(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制造滑膛枪)。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打造“世界工厂”:英国打造“世界工厂”的措施(多样性、全方位):①民主改革(进行民主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三次议会制度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建立了职业警察制度,以保持社会的稳定;英国最终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②自由主义(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③法制建设(进行法制化建设,在法令上废旧立新;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④炮舰政策(对外推行“炮舰政策”,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⑤大工厂制(英国企业界利用大工厂制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⑥教育科技(大力兴力教育,传播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表现:工业生产能力世界第一;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1851年,“水晶宫”,向全世界炫耀财富和工业技术)。
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19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到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中国被迫“门户开放”。世界市场逐渐成熟的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C.岳麓版——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
蒸汽时代的到来:“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工场手工业十分兴旺。到18世纪中期,随着海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张,许多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开始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工业革命的时代到来了。新兴的棉纺织业没有太多的束缚,首先出现了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的速度,使得棉纱供不应求。18世纪60年代,织工哈格里夫斯和理发匠阿克莱特先后发明了手摇纺钞机(即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的工效,接着出现了水力织布机等纺织机械。棉纺织业的各个生产部门实现了机械化。在冶金业和采矿业,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大大提高了炼铁和采煤技术。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变革成就是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1885年,这种蒸汽机开始在工厂使用。它消耗煤和水而产生动力,可以被普遍应用,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蒸汽动力的使用,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1814年,矿工出身的史蒂芬孙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用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19世纪中期,英国以及欧陆、北美掀起兴修铁路的热潮,人们迎来了“铁路时代”。在海上交通方面,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轮也问世了,它对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世纪中期,一个新的工业部门一一机器制造业诞生了。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革命使生产力飞速提高,新兴工业部门涌现,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英国成为“世界工场”,令世人惊异和羡慕。欧美国家纷纷效仿,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工业革命,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一):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时代。工业革命前,欧洲的工场手工业大部分是以发包形式分散在家庭里生产,集中生产的工场非常少见。进人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工厂实行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在工业时代早期,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他们雇佣十几个、几十个工人进行生产。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A.新人教版——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欧美各国的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新的科学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不久,出现了集中供电的发电厂,输变电技术也日益完善,电可以输送到很远的地方,供给人们使用。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令人瞩目。科学家们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更为迅猛,也更为广泛。它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汽车越来越多,火车和轮船越来越先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1870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晶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B.人民版——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影响)
电气时代的来临: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如电磁感应原理),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最主要的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并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电作为高效率的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钢作为制造业和建筑业等方面的新材料风行全球)。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工业发展起来并占据工业主导地位,塑料、绝缘材料、人造纤维开始使用。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电力设施、机械设备、化学肥料、农药,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伴随着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19世纪中期以来,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资本家纷纷通过兼并或联合的方式组成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性质)。垄断组织能够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推进了大工业发展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作用)。
瓜分世界的狂潮: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经济实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拉大了与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西方大国的垄断资本集团大规模向海外扩张,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引发了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争。到1900年为止,世界殖民地面积共计7300万平方公里,英法俄在殖民地占有量中排前三位。到19世纪末,德美日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呼声最高。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英国的殖民地有北美的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印度、缅甸、阿富汗、也门等,非洲的埃及、苏丹、南非等。法国占有非洲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马达加斯加等。意大利占有非洲的利比亚、索马里等。德国占有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坦噶尼喀(莫桑比克)等。美国早期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建立美洲体系。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门罗主义”,拒绝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涉。1889年,美国召集了第一次泛美会议,成立了“泛美同盟”,美国在“泛美主义”的旗号下,一步步把拉丁美洲变成了自己的后院。19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海权论”。1898年,美国发动了美西战争。20世纪初,美国建立了西半球霸权。美国是新殖民主义的倡导者和设计者。19世纪中期美国提出新殖民主义的“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三不”:不垄断、不分割、不直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1899年提出“自由贸易”原则,在1900年重申“公平贸易”原则,这就是“门户开放”政策。
世界连接为一体(世界一体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一体化,是指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性、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个整体性世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这一体系促进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人口流动、物种交流),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国际劳动分工、生产社会化)。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世界一体化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
C.岳麓版——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二)
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在英国、德国、美国和法国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出现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促成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和生产力的大发展,史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重要发明大多出自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手工业者的实践经验。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项标志性成就。电力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能源,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而且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也是这—时期的重要成就。这个时期,新兴的化学工业取得显著的发展。技术革新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大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产生了以纺织、机器制造、铁路运输和煤炭等部门为主的工业体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兴起,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旧的工业部门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造而得到飞跃发展。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
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大企业时代到来了。美国的摩根、洛克菲勒、梅隆、杜邦等“八大财团”,日本以家族财阀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法国的“二百家族”以及德国的通用电气、西门子电气、莱茵一威斯特伐里亚煤业等都是规模空前的大企业。它们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这些大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开始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的格局和规模都发生巨大变化。19世纪最后30年,国际贸易额增长了3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即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欧美投资国与资金接受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欧美工业国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经常动用武力逼迫一些落后的国家满足它们通商、投资的要求,甚至直接实行殖民统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日本,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赢得政治独立的拉丁美洲在经济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强。欧美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把全球卷进了世界市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们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它们之间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它们中的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这样,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考点二: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
一、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复故爵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抑制商人;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鼓励农耕。
(4)东汉:多次下达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减轻赋税,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裁并地方官衙,削减官吏,复员军队,大批劳力返乡从事农业生产。
(5)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积极发展西南经济。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重视水利
(7)北周:武帝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强制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
(8)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玄宗,大力发展生产
(9)五代十国(南方):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抵御钱塘潮
(10)五代(后周):世宗,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力大为增加
(11)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12)辽:大力发展农业,采取赐贫农耕牛,垦荒免赋等措施
(13)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完备的灌溉系统
(14)金:迁汉人到东北垦荒,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15)元:元世祖重视农业,中央设立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颁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16)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鼓励垦荒;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二、农业发展表现
1.工具进步
(1)原始社会
元谋人、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旧石器;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钻孔技术;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骨、石器种类很多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到来。
(4)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5)汉:铁农具样式增多,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用上了铁农具;
耕犁安上了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赵过发明耧车
(6)魏晋:(北方)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
(7)隋唐:筒车,曲辕犁;
(8)北宋:圆头尖头的犁铧出现;使用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作物推广
(1)原始社会:河姆渡种水稻;半坡种粟,蔬菜和麻
(2)奴隶社会:商周种五谷
(3)汉:稻麦种植推广,东汉出现双季稻
(4)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推广到江淮地区,
(5)元:农作物品种增多,
(6)明清: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代引进,清代推广
3经济作物
(1)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园规模大,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2)五代十国(南方):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
(3)北宋: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4)元: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5)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推广到江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农业技术
(1)商周时: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2)战国:牛耕得到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汉:牛耕广泛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牛耕法出现。耕作技术进步: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及时收割,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技术
5水利
(1)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孙叔傲修芍陂;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
(2)汉: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如:漕渠,六辅渠,白渠;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为主;西北修建坎儿井;汉武帝汉明帝时,大规模治黄;
(3)魏晋:(江南)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北方)马均发明翻车;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要求,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4)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不少水利工程;
(5)五代十国: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
(6)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较完备的灌溉系统
(7)元:中央设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
6江南农业的发展
(1)魏晋
表现:开发范围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充实江南劳力,带来先进技术,南方民族融合,统治者重视农业,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2)隋唐:
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普遍,放火烧山现象很多;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安史之乱之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
表现: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圩田发展;粮食产量提高;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南迁,增加南方劳力,南方统治者采取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
(4)南宋: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肉刑等。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像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四赋税制度
(一)过程
1夏商周:贡赋制度分封的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交纳贡赋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
2春秋: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3秦汉: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4隋唐:(1)租庸调制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2)两税法分为夏秋两季征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统一税制,扩大征税面,保证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放松人身控制,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是赋税制度的变革和进步。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5北宋: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向应该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募役法减轻农民负担,保证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增加政府收入,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
6明后期: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和人丁的多少收税,纳银代役的规定,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反映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7清前期:摊丁入亩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刺激人口的增长
(二)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直至取消人头税(两税法)
2征税形式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一条鞭法)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两税法)
4征税对象由征收实物为主到征收货币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5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代役(以“庸”为标志)
6商品税逐渐加重
五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在商朝时已经存在,西周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进一步推广。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种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井田制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2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他们。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一个重要原因。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汪洋大海。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制经济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大致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均田制主要在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其主要特点有: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和劳动力,这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不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受田农民必须纳租调服役,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六土地兼并问题
A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土地兼并是其基本特点,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在封建社会不可能根除土地兼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B原因:1、允许土地买卖是其根源。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3、人们观念的影响。4、国家政策的局限性。
C影响:政治上,1、削弱中央集权。2、使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1、国家财政收入锐减。2、加剧农民的贫困,影响购买力,制约市场的扩大。3、影响人们的观念,将财富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成为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严重障碍。
七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制度
(1)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主”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C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国土地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终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2)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
A土地改革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社会主义改造背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C人民公社化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惩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八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
中国以农立国第一,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第二,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
九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1、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①由北方草原向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五胡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②北方人民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如东汉末年、唐朝中期、两宋之交。③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④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⑤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①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②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③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④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边防。④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⑤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4、清代前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耕地面积扩大,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种植,粮食产量增加,封建经济恢复发展。③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制度,刺激人口增长。④疆域版图的扩大和巩固。
5、建国后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①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建设。(上山下乡)②农村大量人口自发移向上海、北京、广东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工潮”)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要点透析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识记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
3、鸦片战争的经过:鸦片战争形势概况;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3、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法两国挑起战争的借口:英法联军在广州的殖民统治。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中英、中法《北京长约》的主要内容。
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五、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太平军从金田到南京进军路线;定都天京。
3、《天朝田亩制度》。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太平军北伐及其意义;太平军西征、东征。
六、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1、天京变乱:天京变乱发生的原因、简况。
2、重建领导核心。
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三河镇大捷;李秀成进攻上海,英法侵略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安庆失陷和陈玉成就义。
4、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
七、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2、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的《康輶纪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3、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
B、理解
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所具有的新特点。
C、分析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2、《天朝田亩制度》的积极意义及其空想性。
3、《资政新篇》评价。
D、综合
1、评价林则徐的主要活动。
2、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的主要变化。
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A、识记
二、洋务运动
1、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洋务运动的起迄时间;洋务运动前后期的旗号;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时间、地区和早期代表性企业。
2、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中国无产阶级产生的时间、地点及无产阶级的主要来源。
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五、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
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旅顺大屠杀,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4、三国干涉还辽。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七、戊戍变法
1、戊戍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康、梁的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和他们的主要思想、著作:“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成立。
3、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4、百日维新:《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定国是诏》;戊戍变法的主要内容。
5、戊戍政变:封建顽固派反对新政: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戍六君子。
6、戊戍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八、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袁世凯镇压义和团;京津地区义和团发展;请政府对义和团的“招抚”策略。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八国联军进犯京津;中国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义和团;八国联国在北京的暴行。
4、《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B、理解
1、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
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条件。
3、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C、分析
1、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历史条件分析认识其各自的阶级特点。
2、《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
3、戊戍变法的性质,进步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4、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D、综合
简要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A、识记
二、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1、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
2、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3、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
三、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摇篮;湖北军政府。
四、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帝国主义和干涉企图和扶植袁世凯;“南北议和”。
2、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告各友邦书》。
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宣统帝退位;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B、理解
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及意义。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C、分析
1、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胜利的原因。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D、综合
1、评价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2、比较戊戍变法和辛亥革命和主要不同。
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
A、识记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袁世凯专权。
2、二次革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二次革命”。
3、袁世凯称帝:《中华民国约法》;“五九国耻”;“中华帝国”。
4、护国运动;《讨袁宣言》;《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蔡锷与护国军;《第二次讨袁宣言》。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历史背景。
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爱国思潮;张謇、周学熙、荣德生等。
3、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B、理解
1、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C、分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
D、综合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捍卫民主共和而进行的主要斗争。
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识记
一、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二、五四爱国运动
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2.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爱国学生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运动中心的转移;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3.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和与会主要人物;会议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2.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B.理解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前后两个阶段思想宣传的主流及影响。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C.分析
1.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D.综合
1.中共“一大”和“二大”党的纲领的主要区别。
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A.识记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国共合作的条件和方针。
2.国民党“一大”的举行:《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意义。
3.黄埔军校的建立:黄埔军校的办学特点。
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冯玉祥北京政变:军阀混战;“北京政变”。
2.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3.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五卅运动;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省港大罢工。
4.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两次东征;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革命军。
三、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1.北伐军胜利进军:北伐目的、对象;北伐胜利进军概况;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2.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帝国主义的干涉。
2."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B.理解
北伐战争胜利发展的原因。
C.分析
1.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2.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区别。
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134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