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半坡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的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以及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能力目标
以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到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进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思想目标: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种植水稻和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这不仅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对中国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
教学设计:学习本课正文前,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提要,明确聚落、氏族的含义。接着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教师提供自学要点:三个专题(半坡聚落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河姆渡氏族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并汇报自学所得,并鼓励学生画一幅想象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课文提示,指导学生看书上“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我们刚刚了解了什么是氏族聚落,并指出继山顶洞人之后,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很多氏族聚落。我们刚刚了解了什么是氏族聚落,由于这些氏族聚落的居民的辛勤劳动,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么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氏族聚落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是怎样的呢?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他们会种植什么作物?他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等等。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自学探究这些问题。

板书:

氏族聚落位置生活状况生产状况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大汶口原始居民

注意讲解:1、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居民都是中华大地上距今六七千年出现的典型氏族聚落,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孕育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2、我国在约七八千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处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这时社会生产力的标志是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所谓“普遍使用”有三层含义:第一是磨制石器的数量大,第二是磨制石器的种类多,第三是出现带有钻孔装有木柄的磨制石器。
3、关于农耕文化的出现可以结合每课一得的内容讲解,并指出原始农业出现于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畜牧业的出现要晚一些,出现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农业和畜牧业已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
4、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成的,一说起源于我国的云贵高原,一说起源于我国云南和印度阿萨姆地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水稻,已经有了籼(xīɑn)稻和粳(jīng)稻之分,说明我国水稻栽培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
5、粟是由野生狗尾草逐步培养成的,起源于黄河中上游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半坡原始居民种粟已有相当的规模,说明在此之前粟的栽培也已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期。
6、强调指出水稻和粟是几千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成就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7、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居民生活状况:可补充由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仍处在比较原始的水平,因此,打猎和捕鱼仍占有重要地位。弓箭已经的到普遍使用,标志着狩猎技术的重大发展。而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发展起来的。由于弓箭的发明,猎物多了,人们一时吃不完,就把受轻伤的动物(或活捉的)驯养起来,慢慢成了家禽、家畜。
8、陶器的烧制,重点讲半坡彩陶,彩图《半坡人面网纹盆》要求学生记忆。
9、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经学会制造房屋和凿井,过着定居生活。这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要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讲清它们的结构。结合阅读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10、“大汶口原始居民”一目,课文用小字叙述,在学生自学总结的基础上补充大汶口遗址属于同一类文化的遗址,在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还有多处,也通称大汶口文化。并强调此时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在这里补充《大汶口墓葬贫富对比图》。为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讲:第一,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大汶口坟墓中随葬猪头、猪下颚骨的墓占总数的34%,少者一两个,多者有14个猪头。此外,这一时期随葬的物品还有陶器、生产工具、各种装饰品等。这些东西应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财产。第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课内活动:按照书上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画一幅原始居民定居生活想象图。并请画好的同学用投影仪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作评价。
课后活动: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讲一讲中国远古时代都有哪些传说,下节课开一个小型的远古时代历史传说故事会。

相关知识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
一、课程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我文化的特征。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住房特征;比较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了解新石器时代相对旧石器时代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根据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归纳、总结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在洞穴和丛林中生活的人们,来到了平坦的原野之后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体会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这是我国先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增加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
1、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产和生活。
2、难点:对于“农耕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参考: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四:知识结构
㈠、半坡社会
1、时间、地点:半坡遗址发现于陕西省市的半坡村,反映了距今约年的半坡社会的风貌,是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2、经济生活: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里200多个储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这说明了半坡人过着以为主的生活。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主要食物是(世界最早),还有白菜、芥菜。还饲养猪、狗等家畜。4、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时代;是那时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在它们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5、社会组织形式和居住:居民按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社会群体,称为。他们的住房大多是,适应了北方地区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㈡、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1、地点、时间: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县河姆渡村,距今约年,是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2、使用工具:河姆渡人已普遍使用石器,还用制作工具。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河姆渡人主要种植(世界最早),饲养猪、狗和等家畜。4、建筑:住式建筑。
㈢、大汶口原始居民
1、得名:大汶口遗址因发现于山东而得名。
2、年代:大汶口遗址反映了距今约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
五、课堂训练:
㈠选择题
1.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的生活。右图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A.元谋人B.北京人
C.河姆渡人D.半坡人
3.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贝贝的头部纹饰,借鉴了我国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这种鱼纹装饰彩陶的制作者是……()
A.北京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4.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
5▲.促使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A.使用陶器B.农业生产的发展C.能够制造房屋D.火的使用
㈡辨析题:
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错误:。
理由(1)。
(2)。
㈢知识拓展1.想一想:在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受到江南水乡地理条件的影响?

2.想一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3.说一说:大汶口墓葬中随葬品的不同,说明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4.问题探究: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有哪些进步?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知道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的不同。

2、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掌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学会细致观察课文的图片,从中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7-10页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特征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所在地区粮食品种住房样式(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1、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共同点。①都使用磨制石器,都处于__________时代。②主要从事_______生产,还饲养家畜,兼营捕渔、采集、狩猎。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_________;半坡原始居民,种植__________(上述史实得出结论: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国家;半坡遗址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③都过着_________或半定居的生活。⑤都懂得制造陶器。

※2、半坡人、河姆渡人与北京人的不同生活北京人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劳动工具劳动方式食物活动区住所生活器皿外貌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一、课程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
本课重点:
了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简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本课难点:
对原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饲养的禽畜品种、房屋特点和彩陶艺术。
2.通过了解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内容特点,本课采用综合课型的方式进行教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展示文字、图表,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强信号刺激,使之专注投入,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3.通过分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调动思维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氏族聚落时期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教学准备:
1.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
2.查阅、收集有关氏族聚落时期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3.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
2.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它们生活的集体是按什么关系结合起来的?
(启动思维,学生回忆第1课的内容)
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呢?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差别?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讲授新课:
(投影)“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大屏幕)
(讲述)山顶洞人以后1万年过去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时候,祖国境内的氏族聚落逐渐繁荣起来。东北至黑龙江,西北到新疆,西南到云南和西藏,东南到台湾,先后出现了祖国各民族祖先的氏族聚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的生活,生动的展现了那时的情景。(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巩固第1课所涉及的知识,并在大屏幕上找到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的分布地点)
(一)半坡聚落
(提问)半坡人距今约多少年?生活在哪里?吃什么?是怎样获得食物的?住在哪里?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1.距今年代:约六千多年前。
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3.房屋的建造和定居生活。
(投影)“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教师指出,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看“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并阅读课文第8页小字部分和材料)
启动思维——原始农牧业发展,人们衣食来源稳定了,要求生活相对安定;改善了生存
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磨制石器。
(投影)“钻孔石斧”“石磨盘”等。学生仔细观看,认真听讲。
(讲述)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已懂得了磨制和钻孔技术,到半坡居民时,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这时,磨制石器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制作技术有了发展。考古学上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旧石器时代吗?
学生回忆,思考并回答,巩固已学知识。
比较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总结)在制作方法上,旧石器主要采取打制方法,形态粗糙,新石器则是在打制的基础上采取了磨制技术,工具更加精细。在功能上,旧石器是与采集渔猎生活相适应的,效率低,新石器则是与农耕生活相适应的,劳动功效要高得多。
5.粟的种植。
(讲述)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半坡人以农业为主,还兼有饲养等。
学生阅读课文第8页小字部分,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6.陶器的制作。
(投影)“鱼纹彩陶盆”。
(提问)同学们知道陶器是怎样出现的吗?知道什么叫彩陶文化吗?
(归纳)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了主食,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氏族聚落后的一项重要成就。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大多是红色底子,上面画着青蛙、鹿形等黑色和褐色的花纹,所以称为彩陶。科学家把发现了彩陶的原始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半坡聚落的几个知识点,下面我们将继续学习河姆渡聚落。
(学生认真观看,阅读课文第9页小字部分,思考并回答)
(二)河姆渡聚落
(学生根据已学习的半坡聚落的知识点,自己阅读第2目及小字部分,探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合作精神)
师生共同归纳:
1.距今年代:约7000年前。
2.生活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房屋建造:干栏式。
按自己的理解画一幅想像图,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力。
4.水稻的种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投影)“栽培稻谷的遗存”。
5.磨制石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并凿孔,用来捆绑木柄,这是工具制作技术的又一进步。
(投影)“骨耜”。
6.陶器制作:黑陶。
(投影)“刻划猪纹黑陶体”。
(讨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归纳)共同之处: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期:都以农业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都普遍地能制作和使用新石器、陶器等等。不同之处:处于不同地理环境;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代表性农作物不同;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等等。
(过渡)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斗争中,顽强拼搏,不断前进。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2.生活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学生阅读第三目,了解这时农业已是重要的生产部门,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通过思考题对本课进行小结)
(提问)同学们知道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吗?
学生阅读课文第11页的“每课一得”,通过自己探究所得知识点,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特征,加深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理解,主要从概况、生产状况、生活状况三个方面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农耕文化是指在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虽存在一些差异,但更具一致性,它们共同创造了中国农耕文明。
五、教法建议
1.本课考古材料较多,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因此,应以学生阅读和教师启发式讲述为主。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课件等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112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