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田园诗情》教学反思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田园诗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荷兰美景的散文。荷兰一向以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风车之国而闻名于世。文章中着重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抓住了原野上的动物来进行教学,以突出荷兰牧场之国的特点。然后抓住其它几处句子,让学生体会水之国和花之国的美丽。

当讲到第二节有关草原的描写“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时,这时我就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以各种形式来读,圈画关键词语“极目远眺”“碧绿”“丝绒般”“黑白两色”,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自然地感受:“极目远眺”读出草原之广,一望无边;”碧绿“,这是怎样的一种绿?不必用语言描述,把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丝绒“摸过吗?什么感觉?读出了草原的平整、柔软。

对于教学,学生的自主体验才是“重中之重”。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荷兰牧场之国的“五幅美图”。我提问:“五幅美图你喜欢哪幅?找到那段,美美地读一读,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觉美?”每到一处,引领学生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此时,课文已清晰的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师生互动,也可老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最后,我紧紧围绕“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入手,把自己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文为本,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领会课文。学生不仅进一步把握了文中描绘的田园风光,而且认识到了“只有懂得享受宁静的人,才不会去破坏自然,才能拥有这样美好的生活环境”。

小编推荐

田园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难点:

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两天我们跟随课文先去了泉城济南,见识了那天下闻名的泉水,又去了人间仙境九寨沟,领略了那儿神奇的美景。今天,我们要去哪儿呢?

2、板书课题:田园诗情

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

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

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质疑过渡:这田园诗情的地方是哪儿呢?对,就是把郁金香定为国花的荷兰。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查看学生书写是否正确、规范。教师注意提醒写法。

(2)学生练习自己写错的和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词语

出示词语

极目远眺 仪态端庄 绿意盎然 剽悍强壮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默默无闻 舒缓平稳

(1)读词,说说词语的意思。

(2)学生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说几句连贯的话,要求简洁清楚。

3、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积累好词,在好词下面做记号。

4、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相机正音,学生评议。

交流圈画到的好词,多读几遍。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读后交流,汇报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三、精读感悟,感受荷兰的田园风光、诗情画意

1、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2、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3、自读自悟

4、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6.轻声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荷兰牧场的?

(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了白天的牧场,接着写了傍晚的牧场,最后写了夜晚的牧场)

7.你最喜欢哪一部分?那我们就随着你的心愿先来欣赏白天的牧场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自由读24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

A.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好似牛群的家长。我喜欢这句话,因为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在茫茫辽阔的大草原上,有许许多多的,姿态各异的奶牛。(你真会用词姿态各异用的非常贴切。)

B.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的郁金香。我喜欢这句话,因为从这句话中体会到这里的风光特别得美。

教师小结:是啊,茫茫的大草原,一望无垠,站在高处极目远眺看到的是那如丝绒般的草地,一头头姿态各异的奶牛,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鲜艳的郁金香。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美,安静,祥和---的感觉)请你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板书:安静)

C.白天的牧场除了奶牛还有什么?(骏马)读一读描写骏马的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了这里的骏马,特别健壮)。老师佩服你有一双慧眼,这里的骏马为什么这么健壮呢?(环境好)

师小结:深深的野草,长长的运河,给这些骏马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草肥、水美,一匹匹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它们在这里无忧无虑的生活,自由驰骋,简直就像在天堂一般,试着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D.草原仅仅是牛、马的王国吗?(不,还有许多别的动物)

拓展练习:( )的( )

8、白天的牧场是那么的安静,祥和,温馨,同时又生机勃勃,充满活力。那么到了傍晚、夜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怎样的荷兰呢?(默读5、6自然段)用你自己最满意的词语来描述。(教师随机板书:寂静、宁静)

9、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1、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花之国水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2、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到荷兰感受那里的田园风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去世界各地旅行,去领略异国风情,去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同一的美,这就是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这就是语文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它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齐读课题。

五、拓展小练笔。

自拟一个自己熟悉的场景写一写。

板书设计:

田园诗情

奶牛图郁金香图

骏马图动物世界赞美

挤奶图夜晚图向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田园诗情》教材分析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田园诗情》教材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建议】

1、本文作者是捷克的卡尔恰彼克。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描绘出具有牧场之国称号的荷兰的美丽的田园风情。你看,碧绿的草原,黑白的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的夜,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幅站在读者面前。这一切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牲畜之间是那么的安详静谧,天然和谐,优游自得。

2、本文是自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在独立自学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荷兰印象这一话题交流读文的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中重点描写的牛群与第4、5节中描写的人们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牛与荷兰人民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到牛在荷兰的独特地位。

3、本文每一小节的内容都是一幅恬美的田园画,那些画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的内容画出来,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将自己所画的荷兰风情画上的内容介绍给大家,从而促使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若干个。运用各种方法理解万籁俱寂、骠悍、悠然自得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自主选择课文的段落熟读成诵。

3、感受荷兰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情,受到美的熏陶。

小学四年级语文《田园诗情》同步练习(上册)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田园诗情》同步练习(上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好其它课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整理了四年级语文田园诗情同步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合理的使用!

一、比一比再组词。

碧()顽()芒()牲()

壁()玩()茫()性()

载()架()挡()稳()

栽()驾()铛()隐()

二、将词语补充完整。

极目远()()态端庄骠()强壮

()然自得绿()盎然舒缓平()

()()无言()阔无垠腿粗如()

三、在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后面打“√”。

⒈玩皮牲畜挡板闪烁()

⒉勃子装载漆黑马蹄()

⒊田园骏马严肃遮掩()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草原()的骏马

()的低地()的牲畜

()的原野()的小鸡

()的郁金香()的绵羊

我们精心为广大小学生朋友们准备的四年级语文田园诗情同步练习,希望可以作为大家课后练习和考前复习的参考资料!

诗情画意《芦花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情画意《芦花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选文简析】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文中老头子的形象因其个性鲜明而丰满,在充满神奇色彩的芦花荡的映衬下,尤为奇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芦花荡》进行初始阅读时,就不难把握老人的英雄形象,因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相反,对于这么一个干瘪老头身上的人情、人性之美,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这恰恰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扫描教材插图中白洋淀的图片,同时配上音乐。

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或想到了谁?

生1:我想到:我独自一人泛舟其上,小舟飘呀飘呀,一直飘向水的深处。

师:真美,你的描述让老师也不由神往了。

生2:我想到:双休日,我和几个好友驾船来到此处,戏水玩乐,好不自在。

师:说到戏水,老师突然想到《水浒》中的一等一的戏水高手,有和老师英雄所见略的吗?

生3:我还真想到了浪里白条张顺。

生4:还有人称阮氏三雄的阮氏兄弟。

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这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概括故事,整体感知

师: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那好,我们就一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讲讲这位老人的故事。每个小组,每位同学说一句,到最后一位同学得把故事讲完。

(每一小组热烈而有秩序地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视情况参与若干小组的活动;学生声音渐轻。)

师:好,现在我们打破组与组的界限,进行全班接龙游戏。

生5(组1第一生):老头子靠着自己水上的本事,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

生6(组3第二生):一次,他要护送两个女孩子进入芦花荡。

生7(组7第三生):在护送途中,大菱受伤了,老头子很自责、很难过。

生8(组8第四生):老头子发誓要为大菱报仇,他做到了,打得鬼子哭爹喊娘。

师:四个组中的四位同学已完成了故事接龙,大家来评一评:简洁吗?完整吗?

生9:我认为还可以更简洁,比如讲到人物感受的文字可以不要。

师:评得有理,具体说说哪几句可以不要。

生9:比如老头子很自责、很难过。这样的语句可以精简。

师:很好,当大家在概括故事梗概时,将故事讲清即可,故事中人物的感受不需要涉及。还有谁再来说说?

生10:老师,我不是评点,而是有疑问。刚才第一位同学所讲关于老头子的情况需要讲吗?

师:能提出疑问真好。同学们觉得呢?

生11:我认为不用讲,因为这与故事无关。

生12:怎么无关,不是有联系的吗?应该讲一讲。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刚才大家接龙式的故事讲述,其实就是在概括故事梗概。在概括故事梗概时,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除此外,故事的背景也可以讲一讲,而刚才大家提及的老人的有关情况就是属于背景。

三、赏析人物,深入研读

师:讲完老人的故事,喜欢这位老人吗?最喜欢他的哪一点?读有关语句,并说说你的感

(适当提示:主要可以从老人的性格等方面去考虑。要求学生迅速跳读课文,从文章中找根据,形成自己见解后再小组交流。要求学生能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感受去分析人物,这样的分析才显得真切。)

组1:我喜欢老人的自信。课文中说: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多么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础的,他的水上工夫确实了得。

组2:如果我是那个受了伤的女孩,我喜欢老人说到做到,为我报仇。你看,文中老人是这么说的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到了。

组3:我喜欢老人的智勇双全。文中这么写: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你看,一个老人就这么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不就靠老人的智勇双全吗?看着觉得真解恨!

师:老人就没有让人不喜欢的地方?

(评点:这一问题引领学生换一个角度去分析人物,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让人物在学生进一步的品读中逐步显得丰满起来。)

组5:我们组在讨论时,就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老人有点过于自信了,而且就是老人的过于自信使两个小姑娘受了伤;而且当大菱受伤后,老人又表现得过于自尊。但讨论后意见还是不能统一,想请教大家。

师:你们觉得老人的过于自信自尊表现在哪里呢?

组5一生:过于自信表现在: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么危险的时候怎么能洗脸发出声音来呢;再如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可结果照得雪亮;还有呢,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最后还不是挂了花。

组5又一生:我说说过于自尊。当大菱受伤后,老人觉得面子下不来,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后来又说:我没脸见人。这不就是过于自尊吗?

师:还真有理有据。哪个组来谈谈?

组6:我们组赞成你们组这位同学的意见,老人是有点过于自信,害得其中一位小姑娘受了伤;而且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竟然要抛下两个女孩不顾了。

师:以上文字让我们读到的难道仅仅是老人的过于自信自尊?

(学生陷入沉思。)

组7:我们不同意。像刚才所提到的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仔细读,多么俊更多能读到的还应该是老人对两个孩子的喜爱,也正是这份喜爱才让他忘了这是多么危险的时候了。

组8:这么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除了理解为老人过于自信外,联系上一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那更应该是老人为了安慰惊慌的孩子,这不也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吗?

组9:对,应该联系上下文。老人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句话时,是柔和地说的。用柔和的语气说话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同学们可以看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亮。这显然是白洋淀上的一条硬汉子,这柔和一词已足以说明问题了。

组5:那老人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又说我没脸见人。那该如何理解呢?难道这也不能说明老人的过于自信而导致的过于自尊吗?

师:看看下文有一处集中写老人心理感受的──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这说明老人有着高度的责任感,而且以前的确没有失过手,因为非常自责才会这么说。

组7:而且这也是老人的个性之所在呀。这样的老人不可敬吗?

师:真好,同学们能有这样的感悟,老师打心眼里为你们高兴。

组5:那得谢谢老师的指点才对。我明白了,课文中的老人的确自信,但真正使小姑娘受伤的不是老人的自以为是,而是老人对孩子的喜爱。也正是这一点使老人的形象更有立体感,不但不应该成为让我们不喜欢的理由,相反该是最让我们喜欢的地方。

师:对,老人既是白洋淀上的一条硬汉子,却又柔情似水。这样一位率真而又个性鲜明的老人怎么不值得我们喜爱?

四、品味景物,适当延伸

师:老人的形象有个性、真实,无处不折射出可贵的人性之美,但老师要说:芦花荡的映衬使老人的形象更美,谁能来印证老师的这句话?

生1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多么静谧的夜景,让人陶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怎么会不美呢?

生1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样美的芦花,不正因为老人为大菱报了仇,他眼前之景才会那么轻松、美丽的吗?

师:大家已经谈得很不错了,不过老师还想补充一点──文中人物美,景物也美,两者相映成趣,极为和谐。更神奇的是,文中似乎很难找到战争时期原本应有的火药味,相反同学们感受的更是其中特有的温馨。

(生或点头,或微笑。)

师:无独有偶,孙犁的《荷花淀》中景物与人物之间也极为和谐。追问:为什么在孙犁的笔下,虽然是反映战争时代的作品,其人物、景物都是这么美?

(评点:此一追问重在让学生感受作者所追求的光明的人生以及对人情的向往。学生思维被激活,自由地谈。)

五、教学检测,拓展学习

要求学生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体会作品中人物个性、人性之美。

2、关注你的生活,捕捉独具魅力的个性、人性之美,抒写下来。

(评点:这一设计既是拓展学习,又是课堂教学检测的延伸。)

【专家评点】

从英雄形象的定性上升至人性之美的探讨,进而领略人物形象的丰满,这是本课教学构思;而生成性的、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则是实施手段。显然,设计者是站在文学高点及教育理论前沿完成本案的。所谓高点,即是立足于荷花淀派及孙犁特色进行人性定位;所谓前沿,则是在教学中引进学生本位的先进教育策略,在交流中进行人物成像。

这种居高临下而又植根学生理解的教学设计使本课大气而从容。从现代阐释学看,任何文本的阐释,都立足于解释者的立场、观点、趣味和思想方法。在《芦花荡》教学进程中,第一阐释者是学生而非教师。以学生的先结构(海德格尔语,即认识水平)而言,显然无法站至文学史的高点。文本提供给八年级学生的最佳入口应该是人物形象的初步评论。学生本位的前沿意识使教师设计了最喜欢和不喜欢两大导入性问题,这使得阐释沿着学生认知甚至感受水平顺利展开。同时,设计者非常注意避免超越文本的主观臆断式阐释,要求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找出根据。伽达默尔曾说:艺术的语言意味着在作品本身存在着意义的过量。重视文本的存在,才能让阐释获得意义保证,并引领学生到达初始阅读所无法到达的高度。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札记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札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

一、直面经典,反复诵读。

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因此我设计了问题:你学过哪些描写农村的诗吗?引导孩子说农村,领略农村生活的多姿多彩。过渡到范成大看到的农村是个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指导学生读诗,围绕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完成对诗的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看注解、看插图的方式读懂诗的意思,从而再读诗,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二、品出诗味,想象诗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范成大这首诗只是截取了农村生活的几个画面,犹如刚刚揭开农村画卷的一个小角,我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卷看去,那是一个活脱脱的农村田园连环画甚至是连续剧。

三、学以致用,多元表达。

我们学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语文。教学中,我关注学生个性的表达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耘田的亲身体会,充分的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并能够创造性的改写诗句。达到快乐语文,快乐成长。正如诗人所看到了也傍桑阴学种瓜。学中有玩愉悦,玩中又有学长进。

希望这些诗的语言能够在孩子的精神生命中扎根、发芽、成长,就如同这季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能腻得流出水来。

《美丽的田园》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美丽的田园》”,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丽的田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提出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创设情境,练习口算。

(1)同学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

课件出示画面:一只丑小鸭抬头仰望着天空中飞过的白天鹅,眼里流露出悲伤、郁闷的眼神。

(2)丑小鸭多想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啊,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3)怎么帮呢?你们看,每只丑小鸭都带有5道口算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目都解答对了,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试试吧!

课件逐一出示口算题(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5道口算题得数正确后,就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学生积极性更高了。

2.铺垫引入。

(1)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高兴地与同伴们一起飞呀飞,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板书课题:美丽的田园)

(2)课件出示画面:美丽的田园。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出示“美丽的田园”主题图,让学生自己感受田园的美丽后提问:谁能用最美的语言说一说在田园里都看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老师同时画简笔画:树、鸟、鹅、羊、花)

3、小结并提出要求: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的也非常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到田园里寻找快乐,发现数学问题。你能在田园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4、小组合作:

从五种景物中选择一种本组最喜欢的提出问题,并简单纪录好,写出解答的算式。

5、小组汇报,师生共同板书算式(解答问题可形式多种)。

提出的数学问题有:

(1)白羊有多少只?黑羊有多少只?

(白羊有6只,黑羊有5只)

(2)白羊和黑羊一共有多少只?

算式为:6+5=11(只)或5+6=11(只)

(3)一共有11只羊,白羊有6只,黑羊有几只?

算式为:11-6=5(只)

(5)一共有11只羊,黑羊有5只,白羊有几只?

算式为:11-5=6(只)

(6)岸上的鹅和水里的鹅一共有几只?

算式为:6+8=14(只)

(7)一共有14只鹅,水里有8只,岸上有几只?

算式为:14-8=6(只)

(8)一共有14只鹅,岸上有6只,水里有几只?

算式为:14-6=8(只)

(9)左边有8棵大树,右边有9棵大树,一共有多少棵大树?

算式为:8+9=17(只)

(10)一共有17棵大树,左边有8课,右边有几棵?

算式为:17-8=9(棵)

(11)一共有17棵大树,右边有9课,左边有几棵?

算式为:17-9=8(棵)

(12)树上的小鸟和天上飞的小鸟共多少只?

算式为:12+5=17(只)或5+12=17(只)

(13)一共有17只小鸟,树上有5只,天上有几只?

算式为:17-5=12(只)

(14)一共有17只小鸟,天上有12只,树上有几只小鸟?

算式为:17-12=5(只)

(15)黄花和红花一共有多少朵?

算式为:13+6=19(朵)或6+13=19(朵)

(16)一共有19朵小花,黄花有6朵,红花有多少朵?

算式为:19-6=13(朵)

(17)一共有19朵小花,红花有13朵,黄花有多少朵?

算式为:19-13=6(朵)

同学们在美丽的田园里发现了这么多数学问题,并且在小组同学的合作下很好地解决了,你们可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最近一段时间学的知识很扎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下面我们再来练习解决几个问题。

三、课堂总结,升华提高。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大家说得真好!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就会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用学过的知识很好地解决它。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游戏:送信。

1、游戏准备:每个小组一个邮箱,邮箱上分别贴着6,7,8、9四个数字,每组一叠空白的纸片。

2、游戏要求:

(1)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邮箱上的号码进行编写算式,把编好的算式写在卡片上,投入相对应的邮箱中。如1组选择数字8,就可以写出4+4=8,10-2=8,12-4=8等等。信为8的2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

(2)小组合作完成后,各小组负责检查本组信箱中的算式,如果能查找错的算式并订正,给予这个小组奖励。全部选对的小组相互比一比哪个小组送的信最多,就给胜出的小组奖励一面小红旗。

二、练一练。

1、课本85页第1题。

(1)先引导学生看着一幅图,写出算式。

(2)结合图意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3)比较3个算式,找出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4)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幅图,然后同桌交流,集体反馈。

2、课本85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扮演啄木鸟医生,相互给对方抓虫子。全对的奖励一颗智慧星。

3、课本85页第3题。

(1)指导学生看书,弄清题意。

(2)看看书上关于数字“9”是怎样说的。

生1:9比10小。

生2:比5大4的数。

生3:18-9=9。

生4:3本书和6本书加起来是9本书。

(3)关于9,你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1:比6大3是9。

生2:倒6是9。

生3:5个苹果和4个苹果加起来是9个苹果。

(4)一个数字,竟然有这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数字可真神奇。现在小朋友换个数,再说一说。

(教师在20以内任意写几个数,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

4、拓展思维:

(1)老师这儿有个字谜,想让小朋友猜一猜:这两个数相加是15,这两个数相减是1。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

生:一个数是8,一个数是7。

(2)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把相加是15的算式写出来,然后找一个算式是两数相减等于1的。

(3)很好,下面小朋友也试一试,编个字谜让大家来猜一猜。

(学生第一次编字,只要编得合理,老师就肯定、鼓励。)

三、总结。

这节课咱们通过游戏,练一练,说一说,猜一猜,加深了对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别着急,只要你继续努力,相信你明天会有更大的进步。

板书:美丽的田园

(板书学生提的问题)

美丽的田园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丽的田园,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美丽的田园》是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综合练习课,目的是使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利用这一载体,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知识,使学生的计算能达到正确与熟练的要求。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上。

成功之处:

一、以闯关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一年级孩子的注意持久性很差,如果没有讲究一些方式方法来吸引他们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的话,很难有好的效果。而且这些方式方法要时常更新和变换,如果老是使用一种方法的话孩子们会感到厌烦。于是我在本课教学中利用课件,以还没使用过的闯关形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课前谈话:老师想带领大家去参加美丽的田园,可是守门员要求大家要闯过他设置的几个关卡,才能进入,你们想不想接受挑战。此时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于是开始了本课的学习。由于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所以进入美丽的田园后:比比看谁提的数学问题又多又好?很多孩子也是信心满满的。

二、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一年级的孩子观察能力还不是很强,观察方法的掌握还需长时间的训练。本课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了观察时丢三落四,我很注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如从左到右进行。因此孩子们对主题图中所包含的景物都能观察到,有羊、花、鹅、小鸟、树等,且每一种景物的数量多少都能尽量地做到准确无误。

三、给孩子自主探究的时间

把课堂还给孩子是我们一直以来不断追求的目标。本课教学中我也尽量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用自己的语言和同桌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之后再来讨论交流。这样,孩子们在主动参与下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并尝试着描述和解决,在老师的鼓励和小红花的激励下,提的问题越来越全,如草地上的羊就有这么多个问题:黑羊和白羊共有多少只?黑羊比白羊少几只?白羊比黑羊多几只?总的有11只羊,白羊6只,黑羊有几只?有11只羊,黑羊有5只,白羊有几只?这样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在思考和成功体验中构建了知识,而且在交流、讨论、探索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提高了综合能力。

上完了这一节课,自我感觉还不错,但美中不足的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都是根据同类问题间的数量关系,没有出现不同种类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如鸟与羊只数间的数量关系,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我也没过多的引导,这只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再逐渐渗透。

四时田园杂兴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时田园杂兴”,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片头。

二、欣赏诗歌

现在我们就走进古代诗人范成大为我们描绘的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播放课文朗读。

三、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四、解释诗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这里的兴是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

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五、理解诗意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生动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⑥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一个学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请你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六、领会诗境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吟诵古诗。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这是我们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让我们一起走进田园感受此情此境吧。

七、归纳学诗方法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查找跟诗有关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古诗内容,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认会9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

一、导言:

一年之中有哪几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吗?(学生交流)是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

二、新授

1、介绍作者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下面老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看谁听的最认真?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还记得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古诗《夏日》吗?那就是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让我们一起背一下吧!(学生齐背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

同学们背的真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请同学们把书端起来,听老师读古诗,注意听清本课生字的字音,听清古诗的重音和节拍。(读毒:昼、夜、各、供、学)

3、学生自读古诗,圈画并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生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注意古诗的停顿,并用喜欢的符号圈画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然后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4、检查认字情况

A、指名认本课生字:杂、昼、耘、绩、供、织、傍、桑、阴

B、交流识字方法

同学们能这么快就认识本课生字,你一定有好的办法,愿意把你的方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吗?

教师抓住契机总结识字方法:

①熟字加偏旁:供、织、傍、阴、耘、杂、绩。

②熟字换偏旁:洪把三点水去掉换上单立人就念供

明----阴运----耘职---织哄---供

运---耘仇---杂

③熟字组新字:九+木=杂

同学们真棒,交流了这么多识字好方法,老师猜想现在你们一定能记住这些字了,下面我们各小组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快,认得对。

你认为哪个字的字音在读时要特别注意?

杂(平舌音)昼织(翘舌音)供(多音字)

C、小组比赛识字

D、接力识字:比一比,看谁认得既对又快。

E、找朋友:你能给这些字找到一个朋友,组成一个词语吗?

5、默读古诗、交流探究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把你读懂的说给同学听听,好吗?

理解:昼(白天)耘(耕种)绩(搓)未解(不懂得)傍(靠近)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6、指导背诵古诗

我们已经理解了古诗的内容,那么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把它背下来?

三、拓展(比较两首古诗)

背诵《夏日》和《四时田园杂兴》,在这两首古诗里,你都知道了什么?(农民伯伯热爱劳动)

四、总结: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这种美德,在我们的校园或家里应该怎么做呢?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并且书写正确美观。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难点: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一、复习导入:指名背古诗

谁愿意把古诗背给同学们听?

二、书写生字

我们已经能流利、有感情的背诵这首古诗,那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本课生字写的更漂亮。

⑴学生观察范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⑵你认为哪个字在书写上要特别注意

⑶教师重点指导:家、耕、杂(强调木字底的变形)

⑷学生练些

⑸评比小小书法家

三、练习

同学们能把生字写得这么漂亮,那么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准本课出现的词语。

1、读词

耕耘桑树杂乱无章丰功伟绩阴天当家白昼供认织布

A、男女声比赛读B、小组赛读

2、读句子、

当我回来的时候,他已经睡了。

小鱼把荷叶当做伞。

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告诉同学们什么?

这样的多音字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本课也有这样的一个多音字,你还记得吗?强调供ɡōnɡ供应ɡnɡ供认

3、背一背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谁愿意读给同学们听?

小组比赛读,你能背下来吗?

4、看一看,说一说

教材71页,你看懂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引导学生练习用像说话,蒲公英像一把降落伞。

蘑菇像一把雨伞。树叶像一把扇子。

你还说出这样的句子吗?(学生练习用像说话)

5、古诗诵读

你都积累了哪些古诗?你愿意背给同学们听吗?(指名背诵古诗)

让我们一起背一下《四时田园杂兴》。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我们知道只有春天付出劳动秋天才会硕果累累,我们现在的年龄就是一生中的春天,让我们抓住现在时间勤奋学习,相信你们都会有美好的未来。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杂 昼 家 耕 织 桑 阴

供ɡōnɡ 供应

ɡnɡ 供认

秋天:六种不同的古典诗情(下)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经典之作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全文没有一个字提到秋,但恰恰写出了经典的秋天景象,其感受也是传统的忧愁,阅读者关注的核心应该是:这里的忧愁,和前面几篇有什么不同?全文只有五句,一眼望去就可感到,其特点首先在句法上,前面三句都是名词(意象)的并列,没有谓语。但是,读者并不因为没有谓语而感到不可理解。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这三者,虽然没有通常的谓语和介词等成分,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因此而混乱。它调动着读者的想象,构成了完整的视觉图景。三者在音节上是等量的,在词性上是对称的,枯、老、昏在情调的悲凉上是一致的,所引起的联想在性质上是相当的。小桥、流水、人家,也一样,只是在性质上不特别具备忧愁的感觉。(有入解释,这是诗人看到别人家的生活,是反衬。)后面一句: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互相之间没有确定的联系,但与前面的枯藤、老树、昏鸦在性质上、情调上有精致的统一性,不但相呼应,而且引导着读者的想象进一步延伸出一幅静止的国画。这时,在静止的图景上,出现了一个行人和一匹马。如果是俄语、德语或者法语,就不能这么简洁,人家的语言要求明确性数格。昏鸦是一只还是数只,瘦马是一匹还是多匹,而且还得交代:鸦和马,乃至风和树,是阴性还是阳性;断肠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本来,骑马可以引起生气勃勃的感觉,但却是瘦马,反加深了远离家乡(漂泊天涯)之感。这种感触,又是在西风中。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西风,就是秋风,秋风肃杀的联想已经固定。所以作者没有正面说肃杀,而是把联想空间留给读者。古道,是古老的,或者是从古以来的道路,和西风、瘦马组合在一起,在感情的性质上,在程度上,非常统一、和谐。

也许有同学会提出疑问,这样的每子是一种破句,为什么有这么多好处呢?因为这是汉语抒情诗。诗比之散文,要给读者留卞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的想象参与形象的创造,参与越自然,越没有难度,诗歌的感染力越强。比如,古道、西风、瘦马,这匹马是骑着的,还是牵着的,如果交代得清清楚楚,反而煞风景。这就产生了一个现象,在散文里看来是不完整、不够通顺的句法,在诗歌里却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促使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这正是汉语古典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也是很大的优点:前面范仲淹词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这种手法,在讲究对仗的律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唐朝已经十分普及,精彩的例子唾手可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这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一联。虽然构不成完整的句子,但上联提供的三个意象,却能刺激读者的想象,构成完整的画面,鸡声和月亮足够说明,这不是一般的早晨,月亮还没有落下,这是黎明。茅店,更加提醒读者回想起诗题早行,是提早出行的旅客的视觉。下联的人迹和霜联系在一起,互为因果,进一步强化了早行的季节和气候特点,虽然自己已经是早行了,但是还有更早的呢。而板桥,则是作者聪明的选择,只有在板桥上,霜迹才能看得清楚,如果是一般的泥土路上,恐怕很难有这样鲜明的感觉。

西方诗歌,语法和词法的规律与汉语不同,他们在诗歌里,也很讲究语法和词法的统一性。西方诗歌中,像《天净沙》这样的句法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即使有个别句子,也是十分偶然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诗歌语言,在二十世纪初,受到了美国一些诗人的特别欣赏,他们把我们这种办法叫做意象并列,并且由此发展出一个流派来,叫做意象派。这个流派的大师庞德,还用这种办法写了好多相当经典的诗。其中最著名韵是《地铁车站》,原文是这样的:

InaStation0ftheMetro

Theapparil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

Petalsonawet,blackbough.

有人把它翻译成这样:

人群中这些面孔骤然显现

湿漉漉的树枝上纷繁的花瓣

在原文中,两个词组之间没有介词和谓语,这显然是学习汉语诗歌意象叠加的办法。有人不满意这样的译法,改译成:

在这拥挤的人群中,这些美丽的突现

一如花瓣在潮湿中,如暗淡的树枝

香港诗评家璧华就认为前者是不朽的,后者是平庸的。他看重诗歌中空间的空白,这对读者想象的调动,是十分关键的。

从写作实践上来说,以这样的并列,以不完整的句法来表现诗人的直觉,最大的好处,就是留给读者的想象比较自由。第二种译文把本来留在想象中的词语补充出来,反而窒息了诗的想象p同样的道理,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补充为在古老的驿道上,西风紧吹,来了一匹瘦马,诗意就可能损失殆尽,变成散文了。

当然,如果一味这样并列下去,五个句子全是并列的名词(或者意象),就太单调了。所以到了第四句,句法突然变化了,夕阳西下,谓语动词出现在名词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句子。但是,其他方面并没有变化,仍然是视觉感受。后面如果继续写风景,哪怕句法有变化,却因为一味在视觉的感官上滑行,也难免给人肤浅之感。故作者不再满足于在视觉感官上滑行,而向情感更深处突进,不再描绘风物,而是直接抒发感情断肠入在天涯。这里点出了秋思的情绪特点,不是一般的忧愁,而是忧愁到断肠的程度。这就不仅仅是凄凉,而且有一点凄苦的感觉了。人在天涯,也就是远离家乡。被秋天的景象调动起来的马致远的心灵和范仲淹、杜牧是何等的不同,他对大自然的欣赏只限于凄苦,不涉及国家的责任,故悲而不壮。对家乡的怀恋,倒是相近的,虽然没有明净的图景,但并不妨碍它的动人,诗人个性化的生命就在这不同之中。这首小令幸亏有这最后一句,使它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有了层次,避免了单调。

相比之下,白朴、张可久和无名氏同样曲牌的作品,大抵都显得浅。白朴的诗,五句都在描绘风景,停留在视觉感官上: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尤其是最后两句,完全在玩弄色彩(青、绿、白、红、黄),甚至给人以为色彩而色彩的感觉。这里看不出作者情绪的主要特点,是马致远式的忧愁,还是杜牧式的对秋景的赞叹。读者很难感觉到情绪是悲凉的还是明快的。如果说是明快的,为什么在明快的景色中夹入老树寒鸦呢?如果要强调老树寒鸦,为什么不贯穿到底,让山水带上和老树寒鸦相近的性质呢?而且,五句都属视觉感知,没有在视觉感知饱和的时候,深入到情绪层面。文字的色彩脱离了人的情感,就难免空洞了。

古诗诵读 四十田园杂兴


古诗诵读 四十田园杂兴
【教材简析】
 范大成的《四十田园杂兴》共六十首,课本上选的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致。诗从写景入手,点明时令。通观全诗,诗人在动静结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机盎然、景色优美的田园图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四十田园杂兴》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大成)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范大成(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秀雅清婉,自具一格。在当时就广受称赞。
课本上选的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致。诗从写景入手,点明时令。通观全诗,诗人在动静结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机盎然、景色优美的田园图画。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正值江南初吓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鲜黄的油菜花也开始落花结子了。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白天越来越长,农民们都忙于农事,篱笆边很少有过往的行人,只看见蜻蜓和蝴蝶在飞动着。
(3)悟诗情。
师: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这首诗三句写景,都显得很优美,只一句叙事,不直接写劳动,却从侧面透露劳动情况,很有意味。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诵读。

诵出诗情 ——以《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为例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诵出诗情 ——以《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为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诵出诗情——以《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为例

教学思路:

苏教版语文高中第三模块的前两个专题涉及到中外很多诗歌,我认为有必要在进入这个“领域”前给同学们一些学习上的方法论的指导。诗歌的特点在于它表达的情感强烈,注重读者与文本及作者的心灵碰撞,而我们以往的诗歌阅读教学可能存在着强调文本研习的惯性思路,遗憾地越过“感性层面”直达“理性的彼岸”。

诗歌的缘起,无论是否带有音乐性,都具有强烈的表演性质,很难设想一首动人的诗歌静静地躺在无声的文字里能表现出它的所有特质,所以本课就想结合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一个问题:如何能够把一首诗歌朗诵好?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诵来感悟诗歌本身,得到一些结论,然后再用这些结论指导我们的诗歌朗诵。

教学重、难点:

1.《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本诗表现了对林肯总统的崇敬和哀悼。歌颂林肯的功绩,实质是赞美、肯定什么精神?

2.通过对本诗的朗读与文本分析,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朗诵水平。

诗歌诗歌,顾名思义,过去在古代是演唱出来的。而现在无论是否带有音乐色彩,都具有强烈的表演意味。那么,同学们我们这样才能把诗歌朗诵好呢?试着归纳看看:

预习本诗《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时你提出了哪些问题?现在可以解决一些了吗?

你知道其他同学提出了哪些问题吗?想一想解决这些问题对我们朗诵诗歌有哪些帮助?把解决过程记录下来吧!

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再试着诵读这首诗歌,自己感觉如何?有何变化?想一想这种变化是因为什么?

通过对本诗歌的学习,朗诵诗歌时需要注意(结论):

秋天:六种不同的古典诗情(上)


读作品,要真正读懂,最起码的就是要读出个性来,读出它的与众不同。读过之后;感觉不到经典文本的独特,就是没有真正读懂。孤立地欣赏经典文本,可能造成对作者和读者两方面个性的蒙蔽。为了剖析经典文本的个性,一个最方便、起码的方法,就是同类经典文本共组。其目的是提供现成可比性,帮助读者从被动接受进入主动分析和评价。比较是分析的前提,分析建立在可比性上。一般情况下,作品之间缺乏可比性,须要相当高的抽象力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可比性。但是题材同类的作品有现成的可比性,这就为我们进入分析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果仅仅把杜牧的《山行》拿来分析,未尝不可,但是充其量,读者感到这首诗不错,很可能并不能感觉到杜牧这首诗的个性。这不能完全怪读者水平低。

没有参照系,孤立地考察任何事物,都是难以讨好的。

最简单的比较,就是同类比较。

同样写秋天,你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叫做落入套路,你这样写,我偏不这样写,叫做别具一格。这个格,也许是人格,也许是作品的风格,不管是人格还是风格,都是突破,都是出格。

我们这里,选择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同样写秋天的诗词,把现成的差异和矛盾摆在面前,这有利于激发感悟思考。正是因为同中有异,才显出个性的多彩,心灵的丰富,语言运用的出奇制胜。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这首诗的可贵就在于:1.他打破了多年来天经地义的想象机制。在一般人的想象中,花肯定比叶子美好,而杜牧却说,叶子比花更美。在一般人看来,秋天肯定不如春天美好,而杜牧却说,秋天比春天美好,不但比一般春天的景色鲜明,而且比春天最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这表现了一个诗人精神的活跃,不为常规所拘,这是诗人艺术想象的突破。2.这首诗的灵魂,全在最后这一句,以一个比喻而使这首诗经受了千年的考验,保持住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力。这个比喻的生命的奥秘在于,它是一种远取譬。

比喻分为近取譬和远取譬。所谓远取譬,是从空间距离来说的,为了求新,不在人身近处,而是在人身的远处,在人的想象遥远的、为流行的传统的想象所忽略的空间展开。严格说来,远取和近取,是许慎第一个在《说文解字叙目》中提出的。但是,许慎说的不是比喻,而是传说中文字的创造,近取诸身,远取诸大自然。

实际上,从文学,尤其从诗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个心理观念。有时从空间而言并不远,但是,从心理来说,却处于被遗忘的地位。杜牧把秋天的叶子比作春天的花就是一例。从秋天想到春天,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是远取譬,但是,从叶子想到花却是近取。我们之所以觉得它新异,是从心理、从想象和联系的角度来说的,这是被忽略了的,因而是出奇制胜的,是突破性的,个性特别突出,是很有创造性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能不从根本上来研究一下比喻的特殊规律。

比喻的矛盾是:第一,它发生在两个东西(秋天的叶子和春天的花朵)之间。用修辞学的术语说,是本体(叶子)和喻体(花)。所以朱熹对比喻下过一个定义,说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这话说对了一半。并不是任何两个不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都能联系得起来。要成为比喻,还得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让这两个东西,在共有的一个特点(红)上联系起来。这是从正面来说的,从反面来说,要构成比喻就得有一种魄力,除了这相通的一点以外,其他的一切性状都暂时略而不计。在这里就是,不管叶子和花的区别有多大,都放在一边,而把红当作全部。第二,这从表面上来说,是很有点粗暴的,但是,从深层来说,又是很精致的。这个联系必须是很精确的,不但表层的性质要相同,而且隐含的联想的意味也要相近。据《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天下大雪,谢安和他的侄儿侄女聚会。谢安说,下这样大的雪,如何来形容它好呢。一个侄儿就说了:撒盐空中差可拟。但是,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赞成谢道韫的。这是因为,盐和雪在白的字面意义这一点上虽然是相通的,但盐所引起的联想却和雪花引起的不太相同。盐有一定的重量,是直线下降的,速度也比较快,而柳絮比较轻,下降的速度不但比较慢,而且运动的线路飘飘扬扬,方向是不固定的。就霜叶和二月鲜花而言,它们在红这一点上,不但相通,而且在红所引起的联想上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也是自然而然的。

通过对红色的强调,杜牧表达了从秋天的叶子感受到的生机勃勃的情致,这表现出诗人的内心迥异于其他诗人的特点。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美的欣赏,对生命中哪怕是走向衰败的过程,都充满了热情,以美好的语言加以赞美。

从这里可以得到启发,要把作品写出个性来,并不完全靠观察、贴近生活,而要通过贴近生活来调动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经验、记忆和思想。这个过程与其说是贴近生活不如说是贴近自己,贴近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思。也许有人感到这是一句怪话,一句废谲,自己就在身边,不是已经很贴近了吗,还要贴近什么呢?不然。这恰恰是人类的一个弱点,越是自己内心的、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东西,越是难以接近。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会被一些现成的套话包裹住,一开口,一写文章,这些套话就自动冒出来,因为它很现成,不费劲。因为不费劲,所以它有一种自动化韵、自发的倾向。正是因为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如果不排除现成的(别人的)套话,自己的个性就不能顺利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章、诗歌中的个性是排除现成套话的结果,同时又是自觉调动自己被套话淹没的深层情思的结果。会写文章的人,善于调动自己内心深处的储存,能超越感觉的近处,从感觉的远处找到自己的话语。

杜牧这首诗之所以动人,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样一个为读者赞叹了千年的比喻,还因为诗的结构很有层次。诗人并没有把这个比喻放在第一层次的前景位置上,而是把它安排在第二层次的位置上。在第一层次,他先引诱读者和他一起欣赏寒冷山坡上的石路。一个斜字,有很大的潜在量,不但写出了山的陡(不陡,就不用斜,而用横了),也表现了人家的高,居然在云端里。这样的人家,有诗的味道,是因为它很遥远,有的版本上是在白云深处,有的则是在白云生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像白云生处,更有遐想的空间。它更缥缈。对于读者,这很能引起超越世俗的神往。

如果作者满足于这样的美景,就很可能使有修养的读者产生一种缺乏个性、没有特殊心灵感悟的印象,虽然在文字上(构图上)不能说没有功夫,但是,对于诗来说,心灵感悟的特殊性好像不够。如果写到这里为止,就不能不令人产生比较平庸的感觉。在唐诗中,有许多这样的诗,文字可以说无可挑剔,但因为缺乏心灵微妙的感兴,而只能处在很普通的水平。

这首诗的杰出在于,在用目光欣赏着自然的美好景色的时候,情绪上突然来了一个转折。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固然是美好的,但诗人一直让车子按常规行进着。后来他突然把车子停了下来,原因是枫叶竟美丽到如此程度,需要停下来慢慢品味,让视觉更充分地享受。这首诗动人的奥妙就在于用突然停车的动作,表达他内心对美的瞬间惊异和发现。从结构上说,这不是以单层次的平面,而是以第二个层次的提升来强调心理的转折。从这个意义上说,白云深处,不如白云生处。因为深处,只是为远处、超凡脱俗之境所吸引,而白云生处,则是深而又深的境界,这种吸引,有一种凝神的感觉。这个凝神的感觉,有一点静止的暂停,和后面的突然发现的惊动,是一个对比。多少人对霜叶司空见惯而无动于衷,或有动于衷而不能表现这种心灵深处的突然惊动。而诗人却抓住了这突如其来的无声的、只有自己才体验得到的欣喜,把它表达了出来,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所以经受住了千年以上的历史考验,不仅由于这句诗本身,还应该归功于前面的铺垫,没有这个铺垫,就没有心灵转折的过程了。

景色的美好固然动人,然而,人的惊异,对美的顿悟却更加动人。

文学形象凭什么感动人?当然要靠所表现的对象的特点,但是比之对象的特点更加重要的,是人的特点,人的心灵特点,哪怕这特点是无声的、瞬时的触动,潜藏在无意识中的。如果不加表现,它也许就像流星一样,永远消逝了。而一旦艺术家把它用独特的语言表现出来了,就可能像这首诗一样,有千年的,甚至像一些入说的那样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艺术家在想象和语言上的成功,这种成功是不可重复的。后世的诗人就是满足于把它当作典故,也是没有出息的。也许是杜牧把枫叶的想象水准提得太高了,从杜牧以后,拿枫叶作文章,似乎就很少杰出的。可能唯一的例外,就是王实甫。他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让他的女主人公崔莺莺送别自己的心上人,又一次勇敢地把枫叶放在了她的面前,崔莺莺的唱词就成了千古绝唱: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不仅是对女主人公情感的一次成功的揭示,而且是一次成功的突围。同样的枫叶,不再从美好的、花一样的春色方面去想象,而从悲痛方面去开拓,千古绝唱就这样产生了。

《《田园诗情》教学反思》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098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