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东亚和西亚和封建国家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东亚和西亚和封建国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亚和西亚和封建国家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李成桂建李朝并改国号朝鲜;大和统一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和幕府统治的开始;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

2.思想教育目标:

①新罗统一和李朝的建立,都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朝两国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

②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奥斯曼土耳其普国是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形成的;它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3.能力培养目标:(dm566.com 66职场网)

①通过新罗统一和朝鲜王朝的建立的教与学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的教与学,培养学生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和拜占延帝国的灭亡。

2.难点:

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伊斯兰教对阿拉伯的统一有什么作用?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拉伯帝国的有关内容,领略了充满神秘色彩的阿拉伯的历史风情,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悠久和灿烂。在亚洲的历史舞台上,西亚除阿拉伯外,还有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奥斯曼土耳其;东亚除中国外,还有与中国联系密切的朝鲜和日本。现在,我们就来学习……

[讲授新课]

朝鲜是东方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人民唇齿相依,关系密切。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朝鲜历史的发展轨迹。

一、古代朝鲜(板书)

公元前后,居住在半岛北部的高句丽人的原始公社制度瓦解,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后来居住在半岛北部的韩人,在半岛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先后建立了百济和新罗两个奴隶制国家。从此,在朝鲜半岛上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时代”。几百年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7世纪时,新罗联合唐朝,先后灭掉了百济、高句丽。676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的地区。9世纪时,新罗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赋税日益沉重,许多地方发生农民起义。10世纪,朝鲜半岛重新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称后三国。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废掉高句丽国王自立为王,建立了朝鲜王朝,定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朝鲜王朝是朝鲜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结束了朝鲜王朝的统治。

古代朝鲜王朝在政权不断更替的过程中,经济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课本小字部分作了介绍,同学课后阅读。这一时期,朝鲜的文化之所以得到发展,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新罗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二是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影响。

除朝鲜之外,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的历史发展也深受中国的影响。

二、古代日本:(板书)

日本是亚洲东北部的一个岛国,大量的旧石器时代的文物和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说明在日本列岛上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日本的古代居民除土著居民外,有一部分是从亚洲大陆移去的。远古时代的日本列岛曾一线相连,它的南、北两端与亚洲大陆接壤,一万五千年前才与大陆分离,这种地理条件有利于移民的迁徒。中国史书记载(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曾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并带五谷、百工和生产工具等东渡日本。这一史实在日本史学界有不同看法,但在日本民间却广泛流传至今,甚至将徐福神化,并经常举行祭祀活动。这一切史实都说明了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公元前3世纪到3世纪间,日本从中国、朝鲜传入了青铜器、铁器以及水稻种植和铸造金属的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而逐步完成了日本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当时,日本列岛上有100多个小国,到曹魏时,同中国通使交往的有30国,其中最大的是邪马台国。3世纪时,在日本洲中部出现了另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大和”。

1.大和奴隶制国家(板书)

2世纪以后,大和成为中国文化输入本洲的门户,亚洲大陆移民也不断移来,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大和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扩张,到5世纪,统一了日本。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天皇。在孝德皇统治时期,日本实行了大化改新。

2.大化改新(板书)

①(板)

7世纪时,日本奴隶社会的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混乱。一是阶级矛盾尖锐,当时,人们的生活困苦,受到天皇和奴隶主的压迫,人们反抗情绪强烈,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当时,天皇所能直接支配的只限于自己的领土和上面的居民。皇室和奴隶主贵族之间为了争夺劳动力和土地不断进行斗争。这些矛盾、斗争往往又因发生大灾荒而加剧,造成了社会动乱,生产荒废,日本奴隶社会面临严重危机。日本社会的出路何在呢?日本皇帝和一部分留学中国的人,主张仿效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中央集权。645年,皇室和一部分要求改革的贵族发动政变,杀死了掌权的守旧大臣苏我入鹿,迫使皇极天皇退位,拥立孝德天皇,确立了改革派的统治。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孝德天皇的年号是大化,史称大化改新,那么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是哪些?(阅读)

②内容:(板书)

大化改新一方面围绕土地问题进行改革,效仿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班,是分、赐的意思。它规定,土地属于国家,国家每六年按人口把田地分配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受田者死后归还。另一方面,改革行政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大化改革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土地、人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天皇成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贵族成为政府的官吏,职务不能世袭,他们的势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同时,由于实行了班田收授法,班田的农民有了田园、宅地,可以使用山林、池沼,在经济上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成为自由农民。所以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这是其重要意义之所在。

3.意义:奴→封(板)

日本在政治改革方面效法隋唐,在文化上也积极吸收文化的营养,在教育、宗教、建筑、美术、文学等方面,都受到中国影响。(读60—61小字)(看图)《屏风仕女图》所绘仕女体态丰满,充分反映了受中国唐朝绘画风格的影响。空海擅长汉字书法,他的书法手迹《信风帖》,神彩飞扬,笔力刚劲,挥洒自如,是书苑艺术中的珍品。这说明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之大。也说明了古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引为自豪的。

大化改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很多豪强地主贵族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大量土地,建立起庄园。随着封建兼并的进行,到10世纪中期,农村大批破产,庄园数量越来越多。国家已无田可班,班田收授法被废除。封建庄园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统治地位。各地的庄园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蓄养武士,作为私人武装。武士有佩剑的权利,不从事生产,平时进行训练,一旦主人需要,就要为主人作战,甚至不惜牺牲生命。P61图为武士披甲佩剑,跃马持弓外出训练的场面。武士的力量不断壮大,地位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武士对日本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终于导致了幕府统治的建立。

3.幕府统治的建立(板)

随着武士力量的膨胀,形成了几个大的武士集团,互争权势和领地。12世纪末,天皇封武士大头领为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将军的政厅叫幕府。从此,日本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依靠武士作为支柱,自己设置官吏,分掌行政、军事、司法权力,还派人到首都京都监视朝延。幕府实际上是朝延以外的政府,幕府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天皇成为傀儡,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前夕,持续将近700年的时间,幕府统治实质上是军事封建贵族专政。

在封建时代的亚洲,除了朝、日个封建国家外,还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对古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三、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板书)

1.兴起(板书)

奥斯曼土耳其的祖先是突厥族,约5世纪,居住在天山和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势力强盛,成为横亘亚洲北部的大国。隋朝时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唐朝时,突厥族西迁,一支西迁到小亚细亚,建立了罗姆素丹国;一支留在了中亚西亚,后来也西迁到小亚细亚,投奔了罗姆素丹国,得到了一块不大的封地。13世纪末,奥斯曼成为首领,宣布独立,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国。奥斯曼土耳其是个军事封建国家,以伊斯兰为国教。国家的首领称为素丹,意思为“最有权威的人”,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

奥斯曼土耳其的军事封建性与其土分封制度紧密相联。素丹是全国最高的土地所有者,他把土地封给很多封建主,这些封建主必须率领武装跟随素丹外出征战。图中的土耳其战士跃马持弓,身背盾牌,正在前往战场。奥是个极富军事侵略性的国家。

2.扩张(板书)

(出示《奥……扩张》)奥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占领了整个小亚细亚,又逐渐渗入欧洲和巴尔干半岛,威胁到已经衰微的拜占延帝国。1453年,攻占拜占延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延帝国灭亡。奥……以君士坦丁堡作为首都,改称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此后,继续扩张,到16世纪,它的领土已从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黑海北岸,延伸到两河流域,非洲北部从埃及到阿尔及利亚的广大地区,成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17世纪时,版图达到最大规模(读P62关于君士坦丁堡之战的故事)

奥斯曼土耳其的征服对内外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征服的后果之一是,由于实行严厉的统治和残酷剥削,使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被征服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导致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土耳其的国力逐渐剥削,到了近代,它不但没有力量发动战争,而且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的对象。后果之二是,奥随着在地中海东部霸权的确立,控制了西亚和里海的重要商路,向过境商人征收重税,阻碍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巩固小结]

封建时代的朝鲜、日本和奥,同中国一样,丰富了世界古代历史的内容,这些国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程度上,深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646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之后逐步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它们比西方封建制度的确立要早得多,说明亚洲在封建时代处于世界发展的前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衰过程,说明仅靠军事征服是难以维持国家和社会的强盛与发展的。

(六)板书设计:

第十课东亚和西亚和封建国家

一、古代朝鲜676

二、古代日本

1.大和奴隶制国家

2.大化改新646



③意义:奴→封

三、奥……的兴起:

1.兴起

2.扩张

(七)作业: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

相关阅读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农业开发及其影响;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北方农业与畜牧业的状况;新农具的创制与新技术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边疆地区的开发。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丝织业的发展;冶炼技术的进步;南方的青瓷与北方制瓷业;造纸技术的改进;造纸中心;商业的发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学会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归纳相关历史事实,总结诸多历史现象共同构成的时代总体状况,得出正确结论的思考方法,进一步提高归纳综合能力。

2.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与研究本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同时拓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掘其潜能。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有进一步的发展,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但是社会物质生产仍在发展,从而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

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民的创造,许多新工具、新技术的出现,都反映出中国人的超凡智力与钻研精神。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提高民族自豪感,并且进一步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要点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

1.江南农业的开发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

3.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北方农牧业的基本状况

2.新农具与新技术

3.水利事业的发展

4.边疆地区的开发

四、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概况

2.纺织业的发展

3.冶炼技术的进步

4.制瓷业的进步

5.造纸业的进步

五、商业的发展

六、社会生活的变化(指导阅读)

1.特点:胡汉交融

2.饮食

3.服饰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江南农业的开发。

二、由于本节一开始就切入概括性较强的内容,思维强度较大。因此,本节的新课导入要有利于学生较为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本章前几节的内容,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引入新课。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于学生水平普遍较一般的班级,教师应积极诱导他们归纳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如确有困难,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地点明本章总标题,以此作为提示,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本节的开篇提纲挈领地叙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这是本节内容的总纲。教师应结合时代特征,逐次展开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第一,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点。第二,庄园经济占有主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大融合的加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融合中汲入了新的发展能量,又为下一时期,即隋唐的繁盛提供了新的台阶。各民族经济交融会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另一突出特点。

四、关于“江南农业的开发”

在讲授本目时,教师应首先讲清六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小字的内容,指导学生先阅读小字部分,然后再归纳江南农业开发的表现: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闽粤地区也得到开发,其中以长江流域荆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农田水利兴修较多,既有灌溉、蓄洪,也有防汛的;耕作技术进步,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其次,教师要说明江南经济开发的意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但直到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仍是经济重心。六朝江南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正因为落后的江南经济赶上了中原地区,所以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后,才有必要开凿大运河,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六朝时期江南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直接条件。

本目最后部分分析了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江南地区的气候、日照、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宜于发展农业生产,而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民族融合也有发展;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南方比北方相对安定。这样,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小字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以加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对南方经济发展影响的认识。

五、关于“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发展情况比较复杂。一是当时北方农业的发展几经起伏。它几度被战乱破坏,但在曹操统一北方后,在西晋初年,在前秦短暂统一北方的期间,在北魏中期,在北周的时候,又几度得到恢复与发展。很明显,统一安定和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二是游牧民族的南下进入中原农耕地区对当地的农牧业有很大影响。他们南下之初,由于这些民族世代游牧,不习农耕,同时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落后,因此对中原农耕文化造成破坏。但是,游牧民族南下,客观上又使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有所缓解,黄河沿岸的自然植被有所恢复,而且畜牧业有了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强,这些少数民族也由原来以游牧为生逐渐转变为定居农耕生活,与汉族共同恢复和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

在讲授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的具体表现时,要向学生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的新农具、新技术;曹魏、北魏对水利的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其中,可以突出新农具、新技术推广的成就。这一时期创制或推广的新农具,种类较多,用途广泛(涉及农业生产的许多环节和粮食加工等),各具特点(有的节省人力,有的利于深耕细作,提高质量),有些农具一直到近代,我国和东亚一些国家还在广泛使用。

六、关于“手工业的发展”

本目首先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的基本状况:手工业部门上承秦汉,但品种更多,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当时,南北手工业多以官营为主。钢铁冶炼、养蚕丝织、制瓷、造纸的技术都有显著进步。

教师还应分门别类讲清各手工业部门的发展情况。其一,纺织业以丝织为主。曹魏在襄邑、洛阳等纺织业中心设有专门的官营作坊。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汉生产了闻名的蜀锦。其二,冶炼技术进步。相比而言,钢铁冶炼比有色金属的生产更明显些。由于兵器制作、农具生产等方面的需要,冶铁炼钢受到各朝政权的重视,技术上的改进,能工巧匠的涌现也就更突出。这时,还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其三,制瓷业兴旺起来。瓷器的烧制技术大约在三国、西晋时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制瓷技术传到北方后,北方不仅学会制作青瓷,而且还制成白瓷。其四,造纸术有了重大进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但东汉三国时期纸的制造和使用尚不普遍。由于文化发展的需要,东晋南朝造纸业发达,造纸技术有重大进步,经过压光、染色处理的纸张质地优良。东晋后期,桓玄下令“诸用简者,悉以黄纸代之”,纸张的使用更加普遍。

七、关于“商业的发展”

本节概括地叙述了这个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指出北方由于长期的战乱,不少城市遭到破坏,至北魏后才有所恢复;而南方由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商品经济显得比较活跃。课文用小字叙述了北魏的洛阳和南方荆、扬、益州的商业和当时南北商人周流天下从事贸易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以了解具体史实,印证大字的概述。

八、关于“社会生活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反映出胡汉杂陈,又相互交融的特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惯风俗也是多姿多彩的。这种状况也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又对后世有所影响。以饮食而论,北方产麦,主食为面食,南方产稻,主食为米饭;北方主食品种多,南方菜肴品种多;茶的培植与茶叶制作逐渐推广,饮茶习惯盛行,茶成为人们的主要饮料。以服饰而论,贫富差异、民族差异很大,北方多著胡服,鲜卑男子披发左衽(衣襟),足登胡靴,鲜卑妇女穿夹领窄袖短袄,襟上缘饰锦边,腰束革带,胡帽种类很多,有珠帽、毡帽、搭耳帽等。后来,到隋唐之时,北朝胡服的一些特色也融入汉族服饰,贞观至开元年间,妇女以胡服、胡帽为时髦。

九、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处理具体史实,使全课教学内容形成整体,最忌单纯列举史实。建议教师:全节教学要以时代特征为纲,以社会经济诸方面为目,以具体史实为点,时时以纲来统率史实,做到纲举目张。

建议教师:在全节教学中,还应始终贯穿魏晋南北朝承上启下的思想。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承秦汉,虽有曲折、反复,但是总的趋势是发展、前进的,而且这时在一些行业、部门也多有开创,它又为隋唐时期的繁荣鼎盛准备了条件。

西亚和北非


2.8西亚和北非
★学习目标
1.西亚和北非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2.埃及的地理特征
3.理解并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图表落实

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国家的名称:
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
上述国家,主要生产石油的有____(填字母)。
(2)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水域名称:
⑥____、⑦____、⑧____、⑨____、⑩____、○11____。
(3)写出海峡、河流的名称:
a____海峡、b____海峡、C____运河、d____河、e____河。其中,d、e河流流经的平原叫____平原,也叫____平原,是古文明王国的所在地;图中另一个古文明源地是____。这两处文明都是农业文明,所在区的共同的地理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埃及②③④⑤
(2)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波斯湾
(3)土耳其霍尔木兹苏伊士幼发拉底底格里斯美索不达米亚两河古巴比伦古埃及都濒临大江大河,在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光热条件好

考点一◆西亚和北非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本区处于12N-42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N以南的低纬地区
(2)海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两洋指大西洋和印度洋。三洲是指亚洲、非洲和欧洲。五海是指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和里海(实为内陆湖)。
[海上交通要道]
(1)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它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2)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
(3)霍尔木兹海峡:石油运输的重要航道,霍尔木兹海峡被看作是世界油库的“总阀门”。
(4)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门户。
[重要经纬线]
23°26′N纬线穿过撒哈拉沙漠、阿斯旺大坝、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
40°N纬线穿过土耳其海峡、小亚细亚半岛北侧、里海
30°E经线穿过黑海西侧、小亚细亚半岛西侧
40°E经线穿过黑海东侧、麦加
50°E经线穿过里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
60°E经线穿过伊朗、阿拉伯海
2.范围
西亚国家包括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约旦、阿富汗、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也门和塞浦路斯。
北非包括:西撒哈拉、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
[西亚读图识记]
①主要国家(石油、战争),沙特、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卡塔尔首都,伊拉克的邻国;②阿拉伯半岛、安纳托利亚半岛(高原)、伊朗高原、两河平原、河流;③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五海;④4.北回归线
[北非读图识记]
①五国;②北回归线;③运河、海峡、地中海、红海
3.地形
1.以高原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小亚细亚高原等,平原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及两河流域
2.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400m),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是由于断裂陷落而成的。
3.撒哈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表植被稀少,地下石油资源丰富。
4.无流国——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
[思考]为什么撒哈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干燥的下沉气流控制,大气比较稳定,加上西岸的寒流,降水更少。另外,这个地区气温高,相对湿度很小,即使偶有降水,也很快蒸发干了。这与世界上其他地带性沙漠的成因是相同的。那么为什么这个地区的沙漠面积特别大呢?这首先是因为世界上其他副热带地区没有如此宽广平坦的陆地。撒哈拉地区东西长约5500公里,南北宽约1500公里,而在如此宽广的地域内,地势高差却很小,这在世界上副热带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与欧亚大陆联系在一起,因此吹过这个地区东部的东北信风是从大陆上吹来的干燥气流,受不到海洋的影响,以至于沙漠可以从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到阿拉伯海沿岸,横贯整个大陆。
4.气候
(1)西亚和北非气候分布及气候成因
分布特点成因
热带沙漠气候北纬2326′到30之间,主要分布于北非和阿拉伯半岛终年炎热干燥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受西风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伊朗高原、安纳托尼亚高原(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寒冷,气候干燥,降水稀少位于北温带,高原周围有高山。水汽难以进入
(2)西亚和北非气候干热的主要原因
(1)读“西亚和北非位置图”,确定其纬度位置:本区处于12N-42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N以南的低纬地区,这是造成本区气温高的主要原因。
(2)读“西亚和北非地形图”,确定其地形结构:从北非到阿拉伯半岛,地表起伏小,海岸线平直,加强了气候的干旱性。红海虽处于北非和阿拉伯半岛之间,但其面积小,海洋水汽影响少;伊朗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虽濒临海洋,但周围被山脉环绕,地形闭塞,阻挡了海洋湿润空气的进入。
(3)联系“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确定其大气环流形势:本区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一月,本区大部分被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稳定少雨,此时,虽然地中海地区受西风控制,气旋活动频繁,降水较多,但范围较小;七月,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到地中海地区,本区受自陆到海的东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湿度低,降水很少。
[思考]
(1)为什么撒哈拉沙漠成为全球炎热中心?
位于北半球副热带,7月太阳直射点移至北半球,这里的太阳高度角大,白昼时间长,太阳辐射强;降水稀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面缺乏植被的保护,陆地升温快。
(2)死海的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与死海的盐度大小有何联系?目前死海海平面每年下降幅度约为1米的主要原因是?
死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由于断裂下陷使谷地较深,加之气候干燥使湖面低于海平面400米。正是由于气候干燥才使水面低,所以死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湖泊。目前死海海平面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异常,降雨量下降,河流径流量减少;从约旦河抽走的灌溉水量日增,注入死海的水量急剧下降。
读西亚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用图中给出的图例,画出西亚的非阿拉伯国家(除以色列外)和西亚的5个产油国。
(2)西亚5个产油国中不是阿拉伯国家的是____。
(3)图中A河的名称是____,B国的名称是____。
(4)阿拉伯国家分布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____。图中C城市的名称是____,所在地区气候炎热干燥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
(5)世界陆地最低点位于____地沟,该地沟是由于____形成的,它位于____板块与____板块的____地带。

注意8个非阿拉伯国家除以色列、塞浦路斯外,其他6国连成一片;5个产油国位于波斯湾沿岸。

(1)如下图
(2)伊朗
(3)底格里斯河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4)热带沙漠气候巴士拉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5)约旦断裂作用印度洋非洲张裂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四城市中,____(填城市代号)是沙特阿拉伯首都。
(2)城市②所在地区属于____气候,该气候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
(3)城市①所靠近的海是____海,其表层海水的盐度____(高于或低于)35‰,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了考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解答本题首先考生要正确判定该图所示地区的位置——阿拉伯半岛。该地区大约地处北纬20°~25°附近,北回归线穿过其中部;且深居内陆。独特的位置决定了该地区终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气候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这个地区降水十分稀少,一般全年不足2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几年不降一滴.雨,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七国,由于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成为无流国。导致城市①麦加所靠近的红海,由于没有淡水河流注入再加上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

(1)②
(2)热带沙漠全年高温少雨
(3)红高于降水和注人的径流量少,蒸发强烈
5.人口和经济
(1)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居民:白色人种,半数为阿拉伯人,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本区共有25个国家,除土耳其、阿富汗、伊朝、以色列、塞浦路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8国外,均为阿拉伯国家。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是伊斯兰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看作是圣城。
(2)地形、气候和农业
本区的农业生产和分布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主要分布在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边缘山区,主要畜产品有土耳其的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的紫羔皮、伊朗的地毯;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尼罗河谷地,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本地的特产;地中海沿岸则是重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主要产品有油橄榄、柑橘、葡萄等。橄榄之邦―摩洛哥。
(3)世界最大的石油库和磷矿库
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西亚和北非
①分布:西亚石油分布在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巨大石油带上。①里海沿岸和伊朗高原北缘②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③北非地中海沿岸
②储量、产量、出口量:西亚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所产石油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出口占世界的60%。干旱少雨、地形平坦的自然环境有利石油开采。
③西亚石油的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④石油的输出路线:输出量占生产量的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霍尔木兹海峡,被喻为“石油海峡”。东可到东亚、南亚和大洋洲地区;西可绕好望角到达西欧和北美洲各地;还可过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到欧洲。但由于水浅多礁,常常交通阻塞。
地中海沿岸,原本就是北非石油输出港的分布区,近年来许多西亚国家都在自己国家和地中海之间铺设了石油管道,直接从地中海输出石油。③红海,石油王国沙特阿拉伯,把石油管道铺设到红海。向北过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到欧洲各地;向南出亚丁湾到世界各地。
北非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占世界的3/4,磷酸盐生产是该国的经济支柱
[注意]北非是非洲工矿业最发达地区
(4)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①亚非的“陆桥””,巴勒斯坦地区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地中海东岸,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②先进的灌溉农业:灌溉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为解决水资源问题,以色列政府修建了水渠和输水管线,还大力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
[注意]中东问题:领土、石油、水源、宗教、外国势力插手等。
[思考]
①西亚地区为什么成为西方国家激烈争夺的重点地区?
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东西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就是由我国经西亚去欧洲的贸易通道。现在这里有铁路、公路、国际航空线连接三大洲,还具有沟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枢纽地位。
西亚的石油资源特别丰富,是世界的石油宝库。以波斯湾为中心,有一条巨大的石油库存,向南北延伸。西亚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西亚石油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90%以上的石油出口到日本、美国和西欧。
西亚的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左右着一些发达国家的兴衰。
②西亚和北非的农牧业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西亚和北非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干燥。本区人民在当地干旱和半干旱条件下发展了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沙漠中有地下水可以灌溉的绿洲。畜牧业主要分布在高原上较湿润的地区,或是沙漠中有地下水出露的地区。其人地关系可总结如下:
③西亚与北非地理特征的比较
地区地形气候居民主要资源农业生产工业部门
西亚以高原为主,平原面积小降水很少,气候干燥多为阿拉伯人,多信仰伊斯兰教石油资源十分丰富灌溉农业,畜牧业工业薄弱,炼油业较发达
北非以高原为主,平原面积狭小炎热干燥多为阿拉伯人,多信仰伊斯兰教石油资源、磷矿丰富沿海为地中海型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民族工业有一定的规模

考点二◆埃及

(1)地跨亚、非两洲;埃及境内90%以上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尼罗河由南向北纵贯全境,农业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和尼罗河三角洲。农作物有棉花、小麦、水稻、椰枣等。首都开罗是非洲最大的城市。
[读图识记]1.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亚非分界线);2.尼罗河、纳赛尔水库和阿斯旺水坝3.北回归线;4.金字塔、开罗(非洲第一大城市)、亚历山大(埃及最大海港)
位置和领土: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
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现在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收入
[注意]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弊:尼罗河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现在农业需要灌溉和施肥,海浪使尼罗河三角洲受到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2)近年来,埃及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及原因
①棉花:是埃及的传统出口商品。得益于炎热少雨的气候、尼罗河的水源及河流冲积平原平整疏松的土壤。
②石油:北部油田的大量发现,开采并出口。
③苏伊士运河主权被收回并不断挖深、拓宽,通过的船只日益增多,收入增加。
④侨汇收入:埃及劳动力丰富,前往西亚各国家工作的人很多,每年可获得大量的侨汇。
⑤旅游收入:首先,埃及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金字塔等丰富的名胜古迹;尼罗河两岸独特,优美的风光;还有沙漠奇景。其次,埃及地处两洋、三洲地带,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这是埃及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因此,埃及的旅游收入与日俱增。
读尼罗河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河名称是____,②河名称是____,③城市是____,④水库是____。
(2)①发源于____高原,属赤道多雨区,又有湖泊调节,所以水量比较____。
(3)②河发源于____高原,全年有明显的____两季,水量变化____,____月至____月河流涨水,历史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与____河涨水的时间是一致的。
(4)为解决尼罗河下游定期泛滥问题,埃及人民采取的措施是____。但这一措施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
(5)埃及____平原和____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一条著名的“绿色走廊”,这里居住着埃及人口的____%以上,主要农作物有____等。

(1)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喀土穆阿斯旺水库
(2)东非稳定
(3)埃塞俄比亚干湿很大610青尼罗
(4)修水库减少下游和河口的泥沙,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海浪使河口三角洲被侵蚀,海岸线退缩,危及河流原有生物的生存
(5)尼罗河沿岸尼罗河90棉花、小麦、水稻、椰枣

◆热点追踪

中东地区位于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一般指西亚沿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和非洲的埃及等地。它联系着亚、非、欧三大洲,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其中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等海上交通要道更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匮乏的水资源对中东各国的生产以至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关河流、湖泊水资源的分配和争夺,成为中东地区的又一个焦点。
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中东问题的核。心就是巴勒斯坦问题。
在对中东问题的分析中往往是以大比例尺的区域背景为载体,所以认准地图,掌握区域地理特征是做好这类题目的基础。由于中东丰富的石油、重要的战略位置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这里往往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焦点。
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石油的产区、运输的路线;中东地区的环境特征如气候、地形、农业、工业等;中东的战略地位;另外,约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资源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费,导致巴勒斯坦人生活和生产用水十分紧张,水资源争夺成为巴以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水资源也是重点考查之一。
(2007年高考江苏卷)下图为“l271~1295年马可波罗东行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东行途中经过A、B、C三地,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____,B____,C____。其中A地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可波罗乘船返回途中,途经的D处为____海峡,E处位于____板块和____板块的交界处附近
(3)途经的F处比E处的海水盐度____(高、低),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题为选做题,只可从A、B两题中选做一题。
A题:马可波罗途经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的喀什时,得知当地“有美丽的花园、果园、葡萄园,棉花、亚麻产量十分丰富”。请简要分析当地棉花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B题:马可波罗往返途中都经过西亚地区。请简要分析
当今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结合A、B、C所在区域气候即可作答。(2)马六甲海峡相对板块的位置可结合板块分布作答。(3)F位于阿拉伯海北部,终年受副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盐度高;E位于孟加拉湾东南部,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盐度较低。(4)A题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棉花种植有利的自然条件。B题属课本基础知识记忆考查。

(1)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2)马六甲亚欧印度洋
(3)高.F处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4)A题: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热量充足,灌溉便利,地势平坦。B题;处于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是世界石油运输的重要通道

A级双基过关

一、远择题
1.关于西亚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濒临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
B.两河流域是指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
C.地形由两个高原和一个平原组成
D.国家都属于阿拉伯国家
2.从科威特海运石油至阿拉伯海之前,依次途经()
A.波斯湾曼德海峡阿曼湾
B.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亚丁湾
C.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曼湾
D.波斯湾红海阿曼湾霍尔木兹海峡
3.埃及生产长绒棉的有利条件有()
A.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酸性土壤
B.灌溉便利,阳光充足,冬季无霜
C.科技发达,有优良的棉种
D.劳力充足,精耕细作,交通便利
4.下列关于埃及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领土包括亚洲的西奈半岛
B.全国最大的海港是苏伊士港
C.地下水是农业的主要灌溉水源
D.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大金字塔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5.西亚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
A.油橄榄B.柑橘
C.葡萄D.枣椰树
二、综合题
6.阅读下列材料和地图,回答问题:
以色列国土面积1.49万平方千米,50%以上为沙漠,盐碱地面积广。农业以种植业尤为发达。该国有一种智能的节水压力灌溉系统。这种系统不但可以通过塑料管直接把水送到植物的根部,而且在灌溉前可先将化肥溶入水中,使水、肥灌溉同时完成,用少量的水肥就可达到最佳效果,整个过程由计算机控制。
(1)图中A为____海,该海区在不断____(扩张或缩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70年代,在B河兴建了一座著名的大坝,并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工水库。大坝建成后,带来的影响可能有____(选择填空)。
A.得到发电、灌溉、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
B.有效防止河流下游的洪水泛滥
C.人海泥沙增多,河口三角洲不断扩大
D.由于泥沙淤积,水库的储水量下降
(3)以色列所在的西亚地区沙漠广布,与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相比,成因有何不同?
(4)从自然条件考虑,以色列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该国发展农业的经验对我国西北地区有什么借鉴意义?

7.西亚历来是西方强国激烈争夺的地区,读西亚地理简图,回答:
(1)2003年,美国先发制人对西亚国家____(填图上英文字母代号)发动战争。该国的____平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是世界著名的____农业区。
(2)西亚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周边有许多重要的海上交通和战略要地,其中,____海峡扼主要产油区石油运输重要通道的出口处;曼德海峡是____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道。
(3)西亚油田集中分布在____及其周围地区。世界上五大储油国中惟一的非阿拉伯国家是____(填图上英文字母代号)。西亚石油主要运往西欧、____和美国,石油运输方式主要有____和____。丰富的石油资源带动了西亚大部分地区经济的发展,除产油国外,有些国家通过____,或____,或____,都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B级能力跃迁

一、选择题
读地中海及其周围地区图,回答l~3题。
1.图①、②、③三点盐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③②①
C.①③②D.②③①
2.图中①海区盐度最小值出现在()
A.1月B.3月
C.8月D.12月
3.下列关于④所在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绒棉是居首位的出口物资
B.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位于撒哈拉沙漠中部
C.苏伊士港位于苏伊士运河南端
D.旅游业产值已超过工农业总产值
下图是沿31.5°N纬线所作的世界某一地区的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4~6题。
4.甲地是()
A.里海B.死海,
C.黑海D.咸海
5.关于乙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多信仰伊斯兰教
B.社会稳定,经济高度发达
C.终年温和多雨,有利于畜牧业发展
D.夏季炎热干燥,水资源紧张
6.图中城市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其名称是()
A.梵蒂冈B.圣地亚哥
C.耶路撒冷D.麦加
(2008年海淀区期末卷)2006年12月1E1,第l5届亚运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读下图,回答7~10题。
7.卡塔尔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其主要原因是()
A.受来自阿拉伯半岛的盛行西风影响,空气干燥
B.沿岸高山环绕,湿润气流难以进入内陆
C.近岸海域水温较低,海水蒸发量较小
D.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8.20世纪90年代中期,卡塔尔人口约为54万,而现在的人口近80万,十年间增加的人口约为90年代人口的一半。造成卡塔尔人口短期内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医疗水平的不断改善
B.大量外籍人口的迁人
C.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提高
D.城市化发展迅速
9.卡塔尔宣布在其北部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块天然气田,使该国天然气储量达到2578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3位。天然气可作为世界主要能源之一,属于()
A.可再生能源
B.新能源
C.清洁能源
D.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
10.若将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通过海轮运往我国渤海沿岸港口,沿途必经的海峡是()
①曼德海峡②霍尔木兹海峡③白令海峡④马六甲海峡⑤直布罗陀海峡⑥土耳其海峡⑦台湾海峡⑧朝鲜海峡
A.①③⑤B.②④⑦
C.①④⑥⑧D.②③⑤⑦
二、综合题
11.下图为尼罗河水系及主要干支流流量过程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白尼罗河发源于____(地形区)上的____湖,它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与青尼罗河会合后,始称尼罗河,向北自埃及境内人海。
(2)青尼罗河的汛期出现的时段是,从气候因素分析其形成原因。
(3)从图中可看出,青、白尼罗河的流量过程曲线明显不同,分析白尼罗河年径流量比较平稳的原因。
(4)说明历史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对埃及农业生产的特殊意义。
12.(2005年全国高考卷)下图是西亚及其周边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①是海③是运河。下图中反映伊兹密尔气候特征的是图。
(2)简述伊兹密尔的气候特点及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图中铁路②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组成部分。写出第二亚欧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的铁路线和东端港口名称,简述该铁路对世界交通运输的意义。
(4)通过图中③处的交通运输方式与铁路运输方式相比有何特点?

答案

A级双基过关
1.A2.C3.B4.A5.D
6.(1)红扩张该海区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张裂地带)
(2)ABD
(3)西亚地区沙漠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干旱,属热带沙漠;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成因: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水汽不易到达,属温带沙漠
(4)灌溉水源依靠科技,发展节水农业。
7.(1)C美索不达米亚(或两河)灌溉
(2)霍尔木兹红
(3)波斯湾E日本海运输油管收取油管过境费进口原油加工后再出口向产油国输出劳务
B级能力跃迁
1.A2.C3.C4.B5.D6.C7.D8.B9.C10.B
11.(1)东非高原维多利亚
(2)8~11月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北移,非洲北部热带草原气候区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进入湿季,青尼罗河流域内降水明显增多,河流水量逐渐增大,进入汛期。
(3)自尼罗河源于赤道地区(或赤道多雨带),上游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河流补给量稳定,流经地区有湖泊(及沼泽)对径流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故年径流量稳定
(4)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肥沃淤泥,使土壤肥力提高,:降低土壤盐碱度。故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地区成为主要的农耕区
12.(1)地中,苏伊士乙
(2)特点:冬温多雨;夏热干旱。分布: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
(3)陇海——兰新线连云港意义:沟通大西洋东岸地区与太平洋西岸地区(亚欧大陆东西岸)之间的联系
(4)速度慢,运量大,投人少,成本低

2012届高考历史封建国家的繁荣单元复习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封建国家的繁荣单元复习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12届高考历史封建国家的繁荣单元复习教案
单元四封建国家的繁荣(隋唐)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589隋朝统一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包括短暂的隋朝和唐朝两个历史阶段。隋朝时间虽短,历史地位十分重要,为唐朝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唐朝前期,形成封建社会繁盛局面,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多民族国家得到重要发展和巩固;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封建科技文化辉煌灿烂。
(一)、政治-封建国家统一安定;
1、隋朝完成大统一,从各个方面巩固了统一。
2、唐朝初期,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行程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3、隋唐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开创和完善了封建制度,包括三省六部,科举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府兵制和募兵制。
(二)、经济-封建经济全面繁荣。
1、原因:国家统一,交通发达,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民族交流,中外交往。
2、表现:农业上经济重心南移和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唐三彩和秘色瓷,商业的货币,市场发达,城市四大都市兴旺。
(三)、民族-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
1、特点: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边疆各族都获得了重要发展建立了政权;中原和边疆交流密切,促进了双方发展;中央王朝政策开明加强了管辖和联系;唐朝的疆域空前广阔。
2、中央采取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包括战争,管辖,册封,和亲,会盟,经济文化交流等。具体参看后表。
(四)、外交-盛况空前。
这一时期,海陆交通空前发达畅通;交往的国家地区空前广阔,交往的形式和深度空前发展,交往的影响空前深远。具体参看后表。
(五)、文化-辉煌灿烂
这一时期,应用型科技继续领先世界,唐诗辉煌灿烂,艺术多彩多姿。
二、一分为二的评价隋炀帝.
功过都相当突出.
功显著:促成南北统一;设进士科,形成科举制度;修驰道,加强和北方联系;兴修大运河加强南北联系;加强和突厥,西域等的民族联系,并派人去台湾;对外开放,和日本,中亚,西亚等交流密切.
过突出:好大喜功,奢侈腐化,暴政,繁重的兵役劳役,严刑酷罚导致隋朝灭亡.
三、封建社会盛世的出现的原因和认识.
原因:根本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适应,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具体来说,(1)经过前朝农民起义冲击,农民得到一定生产资料;(2)后继统治者进行政策调整励精图治-①经济上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和资料,包括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等.
②政治上革新制度,善于用人,革新吏治,反对腐败等;③民族上,政策开明,相互交流促进民族融合;④对外开放,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前提.(4)其他方面,如生产工具改良,水利兴修等.
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和睦,外交开放交流.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
认识:盛世的创造者是劳动人民,但统治者也参与了创造,有时候还起到关键作用;盛世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协调;封建盛世由于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内在矛盾,注定难以持久.要形成盛世,要注意协调方方面面的矛盾.

2012届高考历史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单元复习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单元复习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12届高考历史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单元复习教案
单元五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宋元)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907唐朝灭亡到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包括三个历史阶段,907年到979年是五代十国,979年北宋局部统一到1279年元朝大统一期间是两宋和辽夏金元的对峙时期,1279年到1368年是元朝的统一。
(一)、政治-分裂走向统一和中央集权强化;
1、分裂走向统一: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分裂时期,但逐渐走向元朝的大统一,而且统一的范围和深度远超秦朝和隋朝。元朝对边疆的管辖达到空前水平,特别是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
2、中央集权强化:北宋从中央到地方采取分权和收权的方法强化了中央集权,基本防止了篡权和割据的政治现象;元朝形成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对后代影响至今。
3、改革变法:一种是汉族政权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包括范仲淹的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啊;一种是少数民族采取的封建化和汉化改革,例如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和忽必烈的改革。
(二)、经济-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三)、民族-民族大融合局面
1、多个民族争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加强了交流和融合。
2、元朝大统一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民族迁徙频繁,汉族到边疆,少族到中原;形成新的民族回族。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范围广,程度深。
3、元朝空前加强边疆的管辖,特别是西藏和台湾正式归属中央。
(四)、外交-海贸空前。
(五)、文化-高度繁荣
1、应用性的科技三大发明外传对世界文明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2、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阶段,理是本源,气是材料,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3、文学突出了世俗性,宋词元曲发展。
二、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战争和和议。
民族战争:这些战争属于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不能采取侵略反侵略来评判;但存在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由于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财富,破坏经济发展,岳飞等领导的属于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也符合两族人民根本利益.但不宜采用民族英雄的称号.可称抗金英雄.
民族和议:
这些议和不能认识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不是外交条约,是民族和约.对于两宋来说,政治上具有屈辱性,也加剧了人民经济负担,但积极意义是主要的,政治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局面,经济上有利于双方贸易交流,最终促进民族融合.
三、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四大发明对中西的不同影响
(1)宋元时期,由于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在继承前一时期发达的科学技术成就技术上,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文化成就,三大发明是其中最突出的成就。(2)马克思精辟地评价了中国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杠。这就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三大发明给欧洲历史进程带来的巨大影响。(3)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我国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火药在中国不仅没能轰塌封建专制制度,反而成为娱乐的烟花爆竹,成为宋元时期民族战争的武器。火药传入欧洲后成为消除欧洲各地封建割据的有力武器,西方殖民者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印刷术对于中国社会文明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划时代作用,对欧洲科学文化的普及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文章来源://m.jab88.com/j/3737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