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2.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方法指导:综合判读、自主学习
知识连接:回忆英国、日本的地理位置、气候地理环境等
自主探究:
一、区域差异
A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完成:
1、形成原因
2、表现
二、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
(一)、自然环境的比较
读课本P10日本和英国地图,完成下列要求:
A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

B(2)差异性:(合作展示)
表现:
日本英国
地形
气候
植被
水文
矿产
B产生的原因:(合作展示)
日本、英国气候形成原因

2、经济发展的比较
读课本P12英国、日本工业分布图,并结合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差异,完成下列问题:
A(1)相似性

B(2)差异性(合作展示)
表现:
日本英国
经济发
展特点
工业
布局
农业
人口
与城市
B产生的原因:(合作展示)
1、日本、英国工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

2、2、日本、英国农业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

C区域差异比较方法总结:(师生交流)

自我反思:m.JAB88.com

当堂检测:
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相同点:(1)(2)
(3)(4)
不同点:(1)
(2)
(3)
2.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
相同点:(1)(2)
(3)
不同点:(1)
(2)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相同点:①——;②——;③——;④——。不同点:①——;②——;③——。
(2)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
相同点:①——;②——;③——。不同点:①——;②——;③——。
(3)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思路分析:第(1)题.所考查知识点不难也不偏.但关键在于从哪四个方面比较两国的差异。题目中要求比较自然环境特征,而自然环境特征则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资源四个方面,而地理位置又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只要抓住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从容做题。
第(2)题,解题的思路在于影响一个地区开发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有资源、能源、交通状况及自然特征。第(3)题,要求有开阔的思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中国西部开发无外乎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的发展及保护环境的措施。以此为基础,再联系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就可得出结论。
答案:(1)
相同点不同点
美国西部中国西部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相近(温带、亚热带)濒临海洋地处内陆
地形均以高原、山地为主山脉南北纵列分布山脉东西走向为主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西海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缺失大陆西安气候类型
资源石油、天然气、水能、铜、铅锌等均丰富缺少稀土、铁等矿产有稀土、铁等矿产
(2)
相同点不同点
美国西部中国西部
开发条件有利能源、有色金属矿山丰富西濒太平洋,海运便利有第二亚欧大陆桥与国际联系
不利多山、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3)立法管理:加强国土立法,实行科学管理
保护环境: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或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农业:农业走向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业: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
交通: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
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进程。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回答1——2题
(1)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的区域差异叙述,正确的是(B)
A.秦岭一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一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D.秦岭一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2)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C)
A.地形差异B.海陆位置不同C.纬度位置不同D.山地阻挡作用
思路分析: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和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也是我国8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和1月份O℃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方。该线以北的年降水量小于800mm,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暖温带和中温带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既有冬小麦,也有春小麦,东北地区的典型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以及草甸草原为特色,华北为落叶阔叶林。该线以南的年降水量大于800mm,属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华中地区的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华南为热带季雨林。造成秦岭一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不同,而不是海陆位置,从而导致了气候出现差异。
下图所示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按区域分布方位)。读图,判断下列各题。
A.甲区比乙区纬度高,故热量较乙区少(D)
B.乙区比甲区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甲区强
C.乙区与丙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为两区分界线
D.甲区比丙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与北部为界
思路分析:解答此题的第一步是根据甲、乙、丙三个自然区的位置和比例判断出甲地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乙为青藏高寒区,丙为东部季风区。第二步是逐个判断四个选项是否正确。A选项中甲区纬度位置比乙区高,但由于地势较低,年平均气温比乙区高;B选项中乙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比甲区要多的主要原因是乙区地势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C选项中乙区与丙区的界限却是以地势的高低来确定的,因为这里地势的差异是最基本的差异;D选项中甲区与丙区北部由于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异,且由此而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明显不同,故以降水因素为划界依据。
课后练习:
1.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摹依据是(A)
A.地形和气候B.水文和土壤C.植被和土壤D.气候和土壤
2.既属于东部季风区.又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貌单元有(C)
A.塔里木盆地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华北平原
3.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A.热量条件的差异B.水分条件的差异C.垂直高度的差异D.非地带性差异
4.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主要依据是(C)
A.人口密度B.自然条件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D.地理位置
5.下列省区属中部经济地带的是(B)
A.晋、秦、陇B.晋、豫、皖C.豫、湘、渝D.桂、湘、鄂
6.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突出表现在(D)
A.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B.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速度
C.气候条件和人口数量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7.从社会和经济因素考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东部地带近代工业起步早、基础好B.西部地带沿边疆多邻国,人们的开放意识强烈
C.中部地带能源材料生产较多,生产结构较优D.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关系不大
8.有关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B)
A.中国改革开放首先从西部起步B.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到内陆逐步推进的
C.东部沿海首先开放是因其失业人口多,经济落后D.东部经济地带的快速发展对西部开发意义不大
9.有关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
A.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最大B.东部第三产业比重最小
C.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越小D.产业结构能反映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劣
10.中国近20年来,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最主要原因是(B)
A.东部人才资源丰富B.区位优越,政策优先C.资源丰富,交通方便D.气候湿润,农业丰收
11.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下列自然区的名称。A,B。
(2)写出下列山脉的名称。D,E。
(3)B区的主要地貌单元是。
(4)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分布于区。
(5)荒漠化最严重的是区。
(6)A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
(7)A区与C区的界线与哪些地理分界线大致吻合?
(8)试分析人类对C自然区的影响为什么比A、B两区更深刻,更广泛?
(1)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
(2)阿尔金山祁连山
(3)高原盆地
(4)A (5)A( 6)水资源缺乏
(7)400mm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分界线草原带与森林带分界线
农耕区与牧区分界线
(1)C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宜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口的密度大,工农业发达,发展历史悠久,对自然的影响深刻。
而A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C区为高寒区,自然条件恶劣,居住条件差,人口密度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微弱。

延伸阅读

3.1.2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3.1.2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两 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教学方法: 自学分析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 复习、导入]

回顾一下上节课上节课学习基础知识。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掌握了如何去研究一个区域。如果给你两个区域,你从那下手,分析哪些方面,如何去分析呢?我们这节课就以日本和英国为例,学习区域差异比较 方法。

[新授课]

一、依据学案展示课前预习成果

1、区域差异

。。。。。。

附件下载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1、学生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水平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2、学生运用“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垂直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3、阅读“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相关图表资料(亚热带地区的水田图、温带地区的草场图),分析、说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4、通过学习,举例说出人们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学思路:

结合景观图片或视频,明确自然带和地域分异的概念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体现—陆地自然带

以非洲大陆为例,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赤道到两极分布规律及成因

以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为例,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沿海向内陆分布规律及成因

列表归纳比较陆地环境地域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读“喜马拉雅山垂直地域图”,说出山地垂直分布规律及成因

教学方法:以自主学习和启发式讲授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赏景观图片,说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2、学生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水平方向分布规律;

3、学生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结合景观图片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教学流程:

解读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展示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板书并明确自然带概念

观看景观图片,说出地理环境的差异

从事实中感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非洲为例,分析说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分析归纳

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展示课件,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板书:

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分析说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分析归纳

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展示课件,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板书:

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

学生填表总结

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反馈

提问:我国西北地区种草好还是种树好?利用资料说明理由。

阅读P98页活动资料,回答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板书设计(见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运用“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垂直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2、阅读“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相关图表资料(亚热带地区的水田图、温带地区的草场图),分析、说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通过学习,举例说出人们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流程:

解读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我们学习了哪些地域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回忆上节课内容

承上启下,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运用“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垂直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指导学生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思考以下问题:

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分析说明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3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选用)板书:

展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和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比较自然带谱的数量多少和基带的差异。

读图分析,回答问题从地形、海拔高度变化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

学生填表总结

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问: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

阅读P99页材料,回答问题

让学生了解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提问:你还能举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吗?

发言

培养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出示课堂练习(见课件)。做练习

检查本章节知识落实情况章节小结板书设计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差异—热量

垂直地带性

山地:海拔差异—热量、水分

由沿海到内陆:海陆差异—水分附表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更替方向

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

——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

板书:4、后工业化阶段:

(这个时期新技术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环境质量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何影响?(1、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2、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有哪些?(如:美国硅谷、德国南部、日本九州等。)

(第2课时)

板书:二、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1、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海上交通、海洋资源渔业、矿产、能源、空间等)

——在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

(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障碍、疆界、海域不被重视。

(2)航海技术发达阶段:交通通道、人口与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渐超过内陆原有经济中心地区。目前,世界上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3)海洋开发技术进步阶段: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海洋权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解决海洋权益纷争的法律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解读图1-2-10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货物运输中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使用集装箱,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并运送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换车船时不必从箱中取出换装,减少货物搬运次数,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包装材料和费用,有利于实现杂件货物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是交通运输专业化的表现。)

(解读图1-2-12海底石油和锰结核的分布)

(石油: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以西北太平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几内亚湾、东北大西洋沿岸。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底部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锰结核蕴藏量最丰富,占了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解读阅读材料:领海和大陆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按照本公约规定的从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的界限为止。领海海域是沿海各国领土的一部分。大陆架:沿海国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即在可捕捞阶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上不能移动或者其躯体须与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触才能移动的生物。中国在1958年9月4日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中国的大陆架最宽处达400海里。东海2/3的海底是中国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

[补充: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管辖权和义务:1.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a)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b)本公约有关条款规定的对下列事项的管辖权:⑴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⑵海洋科学研究;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板书:2、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岛屿对人类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岛屿本身具有的自然资源、港口、旅游景观资源、周围海域的归属权等)

——在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呢?

(1)工业化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岛上居民、文化、技术传入;旅游地。

(2)工业化后:利用港口发展经济(如日本、英国);利用海洋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取专属经济区权益。

例如:“冲之鸟”是太平洋上的一处珊瑚礁,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冲之鸟”,从前在涨潮时可有5块岩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长年冲蚀,现在在涨潮时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石勉强露在海面之上。

“冲之鸟岛”高约1米,由直径仅为数米的两块岩石组成,日本政府担心该“岛”被海浪侵蚀,特意在两块岩石上浇铸水泥,以保证可按日方一贯主张,以此岛为中心划定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冲之鸟”的消失,从1988年开始花费近500亿日元,以铁制设施及水泥等防护工事将“冲之鸟”加固加高,并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造成“岛”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无人驻守。日本如此煞费苦心地保持“冲之鸟”的存在,并坚持其为“岛屿”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如果“冲之鸟”是岩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岩礁不具备主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那么日本在资源开发与海洋调查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周围的40平方公里);如果“冲之鸟”是岛屿的话,那么以此为圆心的方圆200海里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全部专属经济区面积的10%,比日本陆地面积还要大)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

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

——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

——三个地区分别为何种生产方式?三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导致三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

练习:选择题1、下列因子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的是()①平坦的地形②勤劳的人民③肥沃的土壤④宽广的道路⑤充足的水源

⑥适宜的气温⑦良好的习惯⑧精细的耕作⑨充分的日照⑩美丽的村庄A.①②⑤⑧⑩B.①②③④⑨C.①③⑤⑥⑨D.③⑤⑥⑦⑧

2、在后工业化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布局在()A.环境质量优越地区B.矿产资源丰富地区

C.人口资源充足地区D.劳动力低廉地区

3、海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被人们重视的原因是()A.海洋深度大,容易淹死人B.航海技术落后,难以逾越C.海洋里没有什么资源D.海洋水为咸水,不能饮用或用于灌溉4、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的原因是()A.人类对海盐的需求与依赖B.海洋成为人类交往的通道C.海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D.海洋有丰富的水资源5、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下列四组城市都属于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是()A.鞍山、包头、攀枝花B.武汉、唐山、呼和浩特C.马鞍山、上海、鹤岗D.本溪、重庆、石家庄7、从地形上看,世界城市分布状况是()A.主要分布于地势平坦的高原上B.主要分布于地势低平的热带平原和盆地C.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D.山区基本上没有城市分布8、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以海洋为媒介进行物资、信息的交流B.在航海技术发达的阶段,沿海地区经济均高于内陆地区C.海洋资源的开发已不受海洋环境的影响D.海洋中石油、锰、钴的储量比大陆丰富9、有关岛屿权益的叙述,错误的是()A.拥有国可划定12海里的领海主权B.拥有国可划定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C.拥有国可划定200公里的专属经济区D.若该岛无人居住,则最先发现的国家拥有该岛主权10、有关日本工业发展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本国丰富的资源,发展钢铁工业B.利用港口优势,发展本国工业C.工业分布集中在沿海地区D.在环境质量较好、知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形成新兴工业区

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1课时●从容说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才是绝对的。地球表面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地区,只有相似的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教材主要剖析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向上的变化。其中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都属于水平方向上的分异规律,还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教学时可选取恰当的视听资料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如教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我国南北向的大铁路——京九线沿途景观的变化让学生体会这种景观的过渡是由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教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我国东西向的大铁路——陇海线沿途景观的变化,使学生理解从森林—草原—荒漠的景观变化是由于水分的差异而引起的。在教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山体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些山体的垂直带谱丰富程度相差很大?最后得出结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跟山地的高度以及山地所处的纬度有关,并深刻理解这种现象的地理成因。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立体、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师精讲]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2课时●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1.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性?

答:陆地上不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组合—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着与之统一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2.在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下,哪些自然带是横穿整个大陆的?它们分布在什么纬度?

答:高纬度的苔原带、针叶林带和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带横穿整个陆地。

3.在中纬度地区自然带的分布有着怎样的规律?

答:在大陆的东岸、西岸和大陆内部各自形成了特定的组合。在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西岸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部为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及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

[教师精讲]

师: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同学们长途旅行过吗?现在让我们沿着中国东西向的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做一次旅行。

(出示图片“陇海铁路”)

(在陇海铁路东端、中部、西端相应的地方各出现一幅典型景观图)

(东端动画出示图片“温带落叶阔叶林”,中部出示“温带草原”,西端出示“温带荒漠”)

师:请同学们思考,沿陇海铁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三类景观的更替?

(生讨论,师总结)

从沿海向内陆,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干湿状况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的变化。

师:这种变化在什么纬度体现得最明显?

生:中纬度。

(活动)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议种植灌木。请讨论,哪种主张较合理,并说明理由。

(生讨论)

师: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生长的典型植被是高大的树木,而西部地区则是以草原和荒漠景观为主?

生:水分条件不同。东部地区水分充足,而西部地区水分缺乏。

师:对。森林、草原、荒漠植被三者对比,它们生长的速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森林生长得最快,因为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最大,光合作用的产物最多。荒漠植被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最小,光合作用的产物最少,因此生长得最慢。草原介于森林和荒漠植被两者之间。

师:事物都是辩证的,森林虽然生长得快,可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最大,耗水量也最多。荒漠植被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最小,需水量也最少,草原的需水量则介于森林和荒漠植被两者之间。那么,在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中究竟应该种植什么呢?

生:不一定。

师:为什么?

生:因为西部地区也因地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水分条件,要结合当地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师:很好!北京奥运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请同学们结合北京的气候和所处的自然带,想一想,这样做合适吗?

生: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在北京的绿化中,应该以种植温带落叶树种和适应温带地区的草类植物为主。常绿阔叶树种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的气候,成活难度大,养护费用会很高。

师:对。因此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过渡)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都是水平方向的分异规律。在地球表面上有许多高大的山岭,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分布规律。

师:请同学们看P101“活动”,分析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有着很大差异?

(生思考讨论)

师:查看地图,请说一说喜马拉雅山的纬度大约是多少,属于什么气候带。

生:大约处于北纬30°,属于亚热带气候。

师:对。这里平地上应该是怎样的植被景观?

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师:对。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的山麓地带为什么自然带不同?

生:南坡山麓的海拔低,只有1000米左右;而北坡的山麓海拔高,达4000米。

师: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有。南坡处于北印度洋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而北坡处于背风坡。

师:很好。为什么南坡的自然带谱比北坡丰富得多?

生:因为北坡相对高差小,而南坡相对高差大,水热变化的空间大,因此南坡的自然带谱比北坡的复杂得多。

师:很好,而且南坡的纬度也比北坡低。综合以上原因,所以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

师:查看地图,思考为什么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谱非常丰富?

生:乞力马扎罗山的纬度很低,山麓属于热带草原,海拔高,水热状况垂直变化明显。

师:对。因此,山麓与水平带是一致的,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的数目就越多,垂直带谱也就越完整。

(P101“阅读”)

师:农业生产为什么要因地制宜?

生: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要求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师:我国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在气候要素上有着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如何影响我国的农业的地域差异?

生:我国自南向北热量条件越来越差,自东向西降水越来越少,这种热量和水分条件自东南向西北的逐渐变化,引起了我国自东南向西北动植物种类、生长期、耕作方法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生产力也呈现地域性差异。

师:对。在我国贵州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为什么?对农业有着怎样的影响?

生:贵州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垂直高差显著,气温和水分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变化,水热的垂直差异使土地形成了立体利用。

师:对。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有地域差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规律性。请大家用一幅简略图总结本节的知识结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680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