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3.1.2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两 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教学方法: 自学分析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 复习、导入]
回顾一下上节课上节课学习基础知识。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掌握了如何去研究一个区域。如果给你两个区域,你从那下手,分析哪些方面,如何去分析呢?我们这节课就以日本和英国为例,学习区域差异比较 方法。
[新授课]
一、依据学案展示课前预习成果
1、区域差异
。。。。。。
附件下载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1、学生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水平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2、学生运用“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垂直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3、阅读“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相关图表资料(亚热带地区的水田图、温带地区的草场图),分析、说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4、通过学习,举例说出人们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学思路:
结合景观图片或视频,明确自然带和地域分异的概念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体现—陆地自然带
以非洲大陆为例,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赤道到两极分布规律及成因
以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为例,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沿海向内陆分布规律及成因
列表归纳比较陆地环境地域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读“喜马拉雅山垂直地域图”,说出山地垂直分布规律及成因
教学方法:以自主学习和启发式讲授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赏景观图片,说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2、学生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水平方向分布规律;
3、学生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结合景观图片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教学流程:
解读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展示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板书并明确自然带概念
观看景观图片,说出地理环境的差异
从事实中感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非洲为例,分析说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分析归纳
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展示课件,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板书:
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分析说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分析归纳
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展示课件,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板书:
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
学生填表总结
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反馈
提问:我国西北地区种草好还是种树好?利用资料说明理由。
阅读P98页活动资料,回答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板书设计(见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运用“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垂直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2、阅读“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相关图表资料(亚热带地区的水田图、温带地区的草场图),分析、说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通过学习,举例说出人们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流程:
解读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我们学习了哪些地域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回忆上节课内容
承上启下,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运用“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垂直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指导学生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思考以下问题:
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分析说明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3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选用)板书:
展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和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比较自然带谱的数量多少和基带的差异。
读图分析,回答问题从地形、海拔高度变化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
学生填表总结
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问: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
阅读P99页材料,回答问题
让学生了解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提问:你还能举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吗?
发言
培养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出示课堂练习(见课件)。做练习
检查本章节知识落实情况章节小结板书设计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差异—热量
垂直地带性
山地:海拔差异—热量、水分
由沿海到内陆:海陆差异—水分附表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更替方向
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
——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
板书:4、后工业化阶段:
(这个时期新技术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环境质量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何影响?(1、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2、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有哪些?(如:美国硅谷、德国南部、日本九州等。)
(第2课时)
板书:二、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1、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海上交通、海洋资源渔业、矿产、能源、空间等)
——在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
(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障碍、疆界、海域不被重视。
(2)航海技术发达阶段:交通通道、人口与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渐超过内陆原有经济中心地区。目前,世界上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3)海洋开发技术进步阶段: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海洋权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解决海洋权益纷争的法律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解读图1-2-10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货物运输中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使用集装箱,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并运送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换车船时不必从箱中取出换装,减少货物搬运次数,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包装材料和费用,有利于实现杂件货物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是交通运输专业化的表现。)
(解读图1-2-12海底石油和锰结核的分布)
(石油: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以西北太平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几内亚湾、东北大西洋沿岸。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底部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锰结核蕴藏量最丰富,占了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解读阅读材料:领海和大陆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按照本公约规定的从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的界限为止。领海海域是沿海各国领土的一部分。大陆架:沿海国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即在可捕捞阶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上不能移动或者其躯体须与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触才能移动的生物。中国在1958年9月4日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中国的大陆架最宽处达400海里。东海2/3的海底是中国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
[补充: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管辖权和义务:1.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a)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b)本公约有关条款规定的对下列事项的管辖权:⑴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⑵海洋科学研究;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板书:2、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岛屿对人类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岛屿本身具有的自然资源、港口、旅游景观资源、周围海域的归属权等)
——在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呢?
(1)工业化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岛上居民、文化、技术传入;旅游地。
(2)工业化后:利用港口发展经济(如日本、英国);利用海洋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取专属经济区权益。
例如:“冲之鸟”是太平洋上的一处珊瑚礁,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冲之鸟”,从前在涨潮时可有5块岩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长年冲蚀,现在在涨潮时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石勉强露在海面之上。
“冲之鸟岛”高约1米,由直径仅为数米的两块岩石组成,日本政府担心该“岛”被海浪侵蚀,特意在两块岩石上浇铸水泥,以保证可按日方一贯主张,以此岛为中心划定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冲之鸟”的消失,从1988年开始花费近500亿日元,以铁制设施及水泥等防护工事将“冲之鸟”加固加高,并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造成“岛”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无人驻守。日本如此煞费苦心地保持“冲之鸟”的存在,并坚持其为“岛屿”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如果“冲之鸟”是岩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岩礁不具备主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那么日本在资源开发与海洋调查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周围的40平方公里);如果“冲之鸟”是岛屿的话,那么以此为圆心的方圆200海里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全部专属经济区面积的10%,比日本陆地面积还要大)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
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
——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
——三个地区分别为何种生产方式?三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导致三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
练习:选择题1、下列因子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的是()①平坦的地形②勤劳的人民③肥沃的土壤④宽广的道路⑤充足的水源
⑥适宜的气温⑦良好的习惯⑧精细的耕作⑨充分的日照⑩美丽的村庄A.①②⑤⑧⑩B.①②③④⑨C.①③⑤⑥⑨D.③⑤⑥⑦⑧
2、在后工业化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布局在()A.环境质量优越地区B.矿产资源丰富地区
C.人口资源充足地区D.劳动力低廉地区
3、海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被人们重视的原因是()A.海洋深度大,容易淹死人B.航海技术落后,难以逾越C.海洋里没有什么资源D.海洋水为咸水,不能饮用或用于灌溉4、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的原因是()A.人类对海盐的需求与依赖B.海洋成为人类交往的通道C.海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D.海洋有丰富的水资源5、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下列四组城市都属于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是()A.鞍山、包头、攀枝花B.武汉、唐山、呼和浩特C.马鞍山、上海、鹤岗D.本溪、重庆、石家庄7、从地形上看,世界城市分布状况是()A.主要分布于地势平坦的高原上B.主要分布于地势低平的热带平原和盆地C.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D.山区基本上没有城市分布8、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以海洋为媒介进行物资、信息的交流B.在航海技术发达的阶段,沿海地区经济均高于内陆地区C.海洋资源的开发已不受海洋环境的影响D.海洋中石油、锰、钴的储量比大陆丰富9、有关岛屿权益的叙述,错误的是()A.拥有国可划定12海里的领海主权B.拥有国可划定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C.拥有国可划定200公里的专属经济区D.若该岛无人居住,则最先发现的国家拥有该岛主权10、有关日本工业发展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本国丰富的资源,发展钢铁工业B.利用港口优势,发展本国工业C.工业分布集中在沿海地区D.在环境质量较好、知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形成新兴工业区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
教师:学生:时间:年月日段
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
1.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理解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授课内容: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
⑴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a):
时期[1]气候变化特点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是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气候的波动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上升,热带和亚热带北扩。
寒冷期:欧洲传统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
注:[1]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历史时期(近1万年)和近现代(近一两百年)三个阶段。
⑵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图示(c):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全球陆地降水量普遍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迅速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二氧化碳吸收量下降。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如下:
①使资源条件发生变化,改变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②加剧了自然灾害,提高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③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使生物的多样性受损。
④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主要生产领域都将产生显著的影响。
⑤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从不同角度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具体如下:
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按再生性质分: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按成因与发生过程,自然灾害大致可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危害
自然灾害是阻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它不仅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三、本次课后作业:
相关练习附后
四、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
○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
学生签字:
五、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好○较好○一般○差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好○较好○一般○差
教师签字:
主任签字:
文章来源://m.jab88.com/j/3680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