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剃光头发微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剃光头发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M.jAB88.COm

剃光头发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发微、睥睨、丰姿、濯濯、差池”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文章的主旨。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脉络,整体地把握文意。
2.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3.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与讽刺意味,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多观察,善思考,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敢于直面黑暗,鞭挞丑恶,做一个深思慎取,思想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学习作者善用类比,联类引申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1、3、4段与课文主旨的关系。
2.品味本文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凭他们的智力、思维品质是可以妥善解决问题的。即便有奇谈怪论,相信在集体交流时,自会得到纠正,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查缺补漏,定会获益不匪。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品读法。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作品,既体会杂文的思想性,又赏析其文学性,逐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合作研讨,探究本文所包含的道理,体会其思想性;揣摩语句,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与讽刺意味,体会杂文的文学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杂文在立意选材上常常以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谈重大的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看看作者从剃光头事件中发现了什么。
二、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画出关键语句,画出不懂的地方。
教师督促学生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
发微:从细微的事物说开去。
睥睨(pìnì):斜着眼看,形容高傲。
丰姿:风度姿态,也作风姿。
濯濯(zhuó):光秃秃的样子。
差池(chāchí):差错、错误。
2.理清行文脉络。
提问:文章着重谈了哪两项内容?
明确:谈了“剃光头”“掌权”两项内容。
提问:说说本文从“剃光头”谈到“掌权”的行文脉络。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本文先从头发谈起,从清末的剃发留辫谈到石达开对理发师的平等对待,引出本文的话题——剃光头的报道。接着开始分析论证,从罪犯剃头谈到现在“不剃”是为了保护头颅、讲究美观,从理发师拒绝给乡下人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平头谈到理发师握剃头刀而为所欲为,然后巧妙联结,类比引申,由剃头谈到掌权。
三、合作研讨,探究本文的深意
1.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2.提问:本文所谈的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指什么?
明确:指有少数人玩弄权术、以权欺人,为所欲为,危害民众利益,破坏党的形象。
3.合作研讨,突破难点
提问:如果只保留关于剃光头的读者来信和结尾处谈掌权这两部分文字,把其他内容全部删去,也能构成一篇文章,你觉得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要求学生举手示意,统计认可这种改法的人数,然后持相同观点的人组成一个方队,两个方队展开现场辩论,各自陈述理由。
甲方:我方认可这种改法。理发师轻视乡下人,只给乡下人剃光头,由此生发开去,握剃头刀的人有权决定剃与不剃,那掌权的人就有权决定一切,一事一议,主题更集中,结构更明了。
乙方:我方反对。这种改法将会影响文章主旨的表达、结构的安排。
理发师由于一己之见决定剃还是不剃,这一己之见是偏见,不可取。理由如下:一,理发师对剃光头认识不清。历史上虽曾有剃光头的罪刑,但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罪犯剃头,不是刑罚,而是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大胆假设,罪犯剃头也只是出于卫生考虑。综合以上几点,剃光头已绝无政治、人格的因素,只是一种客观的普通的生活习惯。二,理发师仍有城乡的等级观念。殊不知,理发师受社会轻视的地位已发生了质的改变,理发师有了权,又如何能倚仗这种握剃头刀的权轻视他人呢?
理发师手握剃头刀就随意决定剃与不剃,那掌权的人手握大权随意处置他人,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去掉1、3、4段,会削弱文章的批判力度,使议论空泛,不够具体,而且缺少了文章特有的历史厚重感和浓浓的文化气息。
原文结构漫而有序,杂而不乱,开合有致。去掉1、3、4段,结构过于单薄。
学生集体评议,并做现场点评。
教师总结:理不辩而自明,两方同学各陈其词,让人信服。相比之下,乙方同学理由充足,思路清晰,表现较为出色。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们的精彩发言。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幽默与讽刺的意味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句,品析一句)
1.“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
这不是问题的“深奥”问题,表现了作者的不屑、不满。剃光头已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它只是普通的客观的生活习惯,实在谈不上“配”与“不配”。
2.……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简单的剃头实在挖掘不出什么新意来,作者借自谦之辞讽刺了那些手握剃头刀随意决定剃与不剃的人。
3.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作者用手握剃头刀的人类比手握大权的人,理发师在“读者来信”栏里亮相,那随心所欲弄权的人也就只得屈尊受人鄙弃与指责了。“亮相”“剃头”,幽默的言辞中尽含辛辣的嘲讽,表现了作者对随意弄权的人的奚落、不满与指斥。
学生自选几例仔细涵咏品味,体会语言中讽刺与幽默的意味。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谈起,谈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举重若轻;善用类比、联类引申的写法让人啧啧称奇;杂而不乱,漫而有序的结构、平易而又不乏幽默与讽刺的意味的语言以及那浓浓的文化气息更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杂文佳作,也是一篇极好的写作范文。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何满子的其他杂文,并写一篇读书随笔。
2.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从某一生活现象谈开去,思路要清晰,须言之有理,表现一种积极的思想意识。
3.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记得有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诗人要做诗,就如植物要开花,因为它非开不可的缘故,(甲)如果你摘去吃了,即使中了毒,也是你自己的错。
这比喻很美,也仿佛很有道理的。但再一想,却也有错误。错的是诗人究竟不是一株草还是社会里的一个人,况且诗集是卖钱的,何尝可以摘。一卖钱,这就是商品,买主也有了说好说歹的权利。
即使真是花罢,倘不是开在深山幽谷,人迹不到之处,如果有毒,那是园丁之流就要想法的。花的事实,也并不如诗人空想。
现在可是换了一个说法了,连并非作者,也憎恶了批评家。他们里有的说道:你这么会说,那么,你倒来做一篇试试看!(乙)
这真要使批评家抱头鼠窜。因为批评家兼能创作的人,向来是很少的。
我想: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颇有些像厨师和食客。厨师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要说话,或是好,或是歹。厨师如果觉得不公平,可以看看他是否神经病,是否厚舌苔,是否挟夙嫌,是否想赖账。或者他是否广东人,想吃蛇肉;是否四川人,还要辣椒。于是提出解说或抗议来;自然,一声不响也可以。但是,倘若他对着客人大叫道:“那么,你去做一碗来给我吃吃看!”那未免有些可笑了。
诚然,四五年前,用笔的人以为一做批评家,便可高踞文坛,所以速成和乱评的也不少。但要矫正这种风气,是须用批评的,只在批评家这名目上,涂上烂泥,并不是好办法。不过我们的读书界,是和平的多,一见笔战,便是什么“文坛的悲哀”呀,“文人相轻”呀,甚至于不问是非,统谓之“互骂”,指为“漆黑一团糟”。果然,现在是听不见说谁是批评家了。但文坛呢,依然如故,不过它不再露出来。
(鲁迅《看书琐记》)
(1)第一自然段中的诗人所用的比喻,看似有理,实质是错误的。错误的要害是什么?
(2)第六自然段中写厨师和食客的关系,要说明的是什么?
(3)末段“文坛的悲哀”“文人相轻”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本文作者的观点。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诗人要做诗,就如植物要开花”,其意思是说写诗是自然产生的,对诗的好坏不必负责。
B.文中甲、乙两人的说法实质是一样的,只是乙的说法更为无理。
C.对有害的作品需要批评,如同园丁拔去有毒的花草。
D.文艺界的“谩骂”会冤屈许多好人,但糊糊涂涂的扑灭“谩骂”也会包庇一切坏人。
E.诗与花的本质区别是:诗是商品,可以出卖;花不是商品,可任意采摘。
参考答案:
(1)借此拒绝文艺批评,逃避文艺作品的社会责任。
(2)文艺批评家有评品的权利,不必自己会创作。
(3)文艺界因观点不同而产生的争论。
(4)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如果不对,就可以有反批评。如果扼杀文艺批评,健康有益的文艺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5)DE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入世”与诚信
沙叶新
用了漫长的15年,加入了世贸组织。精诚所至,“世贸”为开,我不弃“世”,“世”必我入,我们终于不再“横空出世”,融入了世界大家庭,真是可喜可贺。兴奋之余,想起“诚信”二字,进而想起两则故事。
先说第一则,记得是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的,说的是在战场上,某战士为部队开拓前进道路,不惜以自己身体引爆敌人埋下的地雷阵,以致身负重伤,命在旦夕。报纸上连续不断报道他的事迹,称他为黄继光式的英雄。当部队老将军得知这位战士生命垂危,将不久于人世时,便去医院探望,并给他颁发军功章。将军问战士还有什么话要说,战士说:“有句话,指导员不让我说。”将军问:“为什么?”战士说:“指导员说已经报道了,全国都知道我是英雄了,说了影响不好。”将军追问:“怎么回事?你说!”战士说:“我不是用身体引爆地雷阵的,而是自己不小心,跌倒在地碰上地雷的。我不是英雄。”将军受到极大的震动,沉思良久,最后说:“把事实真相说出来和用身体引爆地雷阵同样需要巨大的勇气。你是勇士,你仍然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军功章应该是你的,你受之无愧!”
再说第二则,记得是我读初中时语文书上的故事,说的是一天晚上,一个中尉军官看到一个小孩站在路口哭,于是问他是不是迷路了,小孩说不,又问为什么不回家,小孩说我在站岗,不能回家。原来这个小孩是在参加一群孩子所玩的军事游戏,小孩负责站岗。游戏结束,其他孩子都已回家,却把他忘了。此时尽管天黑无人,他仍坚守岗位。中尉对小孩说:“游戏结束了,你回去吧。”小孩说:“不,我没接到命令。”中尉对小孩说:“你看,我是军官,是真正的军官,现在我命令你,回家!”小孩做了个立正的姿势,说了声“是!”又向中尉行了个礼,就回家了。
战士的诚实,小孩的守信,令我感动,使我难忘。孔子说:“民无信无以立。”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关键)也。”可见诚和信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其实也是世界各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就以WTO而言,它要求所有“入世”的政府都必须政策透明,信息公开,不作假,不欺瞒,言行如一,信守承诺,不食言,不毁约,可见也是以诚与信来要求和制约所有会员国的。没有诚信的国家,被视为“流氓国家”,将为世贸组织所抛弃,也为世界大家庭所厌恶,这是非常非常耻辱的。中国是最讲诚信的国度,可是我们现在的诚信度如何呢?是降低了,还是提升了?这确实是个很尖锐的问题。在“入世”后的此时此刻,大家都在问:我们现在都准备好了吗?我以为在种种准备之中还应该有个包括诚信在内的国民素质和政府素质的准备。
现在在进行任何国际交往中都说要讲“游戏规则”,而“游戏规则”的基础就是诚和信;现在要办什么事情都说“要从娃娃抓起”,我以为诚信二字更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像做军事游戏的那个小孩那样言必信,行必果,如果我们所有的成人都能像那个战士那样重真实,摈虚假,那么我们的国民素质、政府素质将会大大提高!
(选自《解放日报》)
谈谈这篇杂文的构思特点。
参考答案:
这篇短文构思很巧妙。作者先讲了两则小故事,一是战士的诚实,二是小孩的守信,并以此为切入点,将笔锋转为“入世”各国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方面来。“入世”不能只简单地理解为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而是要严格履行“入世”的承诺,其中包括政策透明,信息公开,不作假,不欺瞒,不食言,不毁约等等。之所以这样,就是要以诚信来规范和制约所有成员的行为。在指出这些要义之后,作者进而写道:“没有诚信的国家,被视为‘流氓国家’,将为世贸组织所抛弃,也为世界大家庭所厌恶,这是非常非常耻辱的。”“入世”与诚信的重要性、严肃性,被作者十分透彻地点了出来。

精选阅读

第11课与微之书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1课与微之书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1课 与微之书
在所有抒写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唐诗中,元稹和白居易的友情之作数量最多。品读这些凝结着血泪深情的诗作,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宦海沉浮中世路凶险时友情的高贵和伟大、生命的坚强和圣洁。我们震惊于元稹和白居易之间那种超越生死、荣辱与共的友情,我们惊叹于元稹和白居易之间那份天各一方、灵犀相通的默契,是诗歌带我们走进了友谊的光辉殿堂,是人格为我们铸就了生命的华彩诗章。

美字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赏美文
白居易与元稹
元稹,字微之,洛阳人。他天资聪慧,十五岁便明经及第。元稹与白居易是患难与共的好朋友,其情之深、其意之厚,在当时的文人当中非他们俩莫属。二人相识约在贞元十九年(803),当年,白居易有《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白居易集》187页),诗一开始就这样说:“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接着又自注:“贞元中,与微之同登科第,倶授秘书省校书郎,始相识也。”白居易年长元稹七岁,是年,白居易三十二岁,元稹二十五岁。

白居易和元稹有着相似的经历:
803年,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第,授校书郎。
809年,白居易在长安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稹任监察御史。
810年,白居易改授京兆尹户曹参军;元稹贬江陵士曹参军。
815年,白居易贬江州司马;元稹改授通州司马。
820年,白居易在长安任主客郎中;元稹任祠部郎中。
829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生子阿崔;元稹生子道保。
白居易与元稹一起登科,一起在朝任职,又在同年被贬,同年生子,相似的经历,一样的文学素养,把他俩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二人成为挚友后,无论谁在哪里,赠、寄、酬、唱、和、答诗总是不断。大和二年(828),共同编纂了元白唱和总集《因继集》共十七卷。
白居易与元稹间的诗文来往最多,下面选取几首看一看二人间情同手足的真挚友情。
最富传奇色彩的是元和四年(809),元稹到东川出差,白居易还在长安。好像两个人“心有灵犀一点通”似的,这天竟各写了一首诗。元稹恰巧到达梁州,他在诗里说:“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诗里是说元稹夜里做梦梦见白居易、李卓直和白行简三个人一起到曲江游玩。而这一天白居易等三人的确就真的去曲江游玩去了,他们在喝酒时想起了元稹,白居易写《同李十一(即李卓直)醉忆元九》诗:“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计算得很准确,那天元稹就真的到了梁州。长安、梁州山水相隔,白居易与元稹两个人的心理感应竟然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千古奇闻。
(选自心香梦远的博客,有删改)

【课内挖掘】
西湖白堤
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灌溉农田;每到下大雨,又会湖水泛滥,不能积蓄。这种情况使西湖不能尽到最大的效用,造成农用和民用的水源都发生问题。
白居易是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杭州做刺史的,到任以后,就把彻底治理西湖这一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他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绩之一,就是在西湖东北岸一带筑成捍湖大堤,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证农田有水灌溉,人民有水喝。
这个筑堤蓄湖的工程在白居易离任前的两个月得以竣工。824年三月,白居易亲自写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这篇碑记就成为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堤,人们就称它为“白公堤”,表达了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
【课外运用】
走过白居易的像前)

推开阳台上的窗户,放眼远眺,就可看见依江而立的琵琶亭。这座琵琶亭是为了纪念白居易写《琵琶行》而建的。当年,“浔阳江头夜送客”,就发生在这里。每天上班的时候,当我从它身边经过时,都要看看那立在亭前的白居易老先生。古朴壮观的琵琶亭里,高大的汉白玉石像,白老先生的相貌栩栩如生,挺拔的身姿,飘动的长衫,似乎,一位风尘仆仆的智者朝我走来……
(选自庄烂煌的博客)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阔如此 离阔:阔别
B.牵挛乖隔牵挛:牵制,拘牵
C.终论平生交分交分:分别
D.危惙之际危惙:病危
解析:C项,交分:交情。
答案:C
2.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 ②牵挛乖隔,各欲白首
③置于胡越之身 ④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②均为副词,就要、将要;③为助词,的;④为指示代词,这。
答案:B
3.下列加点的称谓中,属于敬辞的一项是()
A.又见家兄言B.安道与予在楚州
C.不见足下已三年矣D.仆初到浔阳时
解析:A项是谦称,B、D两项均指自己,可译为“我”。
答案:C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坠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
D.与元稹极善胶漆善:善于
解析:D项,善:友善。
答案:D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词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扬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解析:D项,“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说法有误,应是先“儒”后“释”。
答案:D
6.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白居易“忠诚耿直”的一组是()
①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 ②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③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④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⑤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 ⑥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D.①③⑤
解析:②从权贵的角度来说,是间接表现;④说其修养志趣;⑥是白居易自请外放。
答案:D
7.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理解:(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B.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理解:(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官员们又都是年轻人,大家的心情都消沉了。
C.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理解: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
D.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理解: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
解析:B项,“官员们又都是年轻人”理解有误,应为“遇到的都是年少君主”。
答案:B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他任翰林学士一职,接着任职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为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白居易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三、创新语用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进入2012年,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____①____,大数据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____②____?一组名为“互联网上一天”的数据告诉我们,一天之中,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发出的邮件有2940亿封之多……大数据虽然孕育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日渐普遍和成熟,但它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绝不只限于技术层面,本质上,____③____,即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 ②大数据到底有多大 ③它让决策行为更加理性(它改变了决策行为的依据)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学设计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回顾历史,重温秦晋郑三国发生的故事。
本文课题是“烛之武退秦师”,请在“退”的前面加一个词或者短语,使文意更加明确。
一、检查学生熟悉程度
 烛之武()退秦师
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每段用四个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
二、整体感知
1.点拨关于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古语
2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
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利害之辨]
烛之武退秦师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
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参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2)以“害”巧析形势。
一从现实状况来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真是气势凌厉,锐不可当。
(3)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
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灭掉郑国对秦并没好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灭郑国对秦也没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是晋国的信义有问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四是晋国最有野心,扩张称霸,是晋国的本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观烛之武之论,由“若”、“且”、“夫”三字连贯起来的四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相生,如早春的惊雷,醒脑益智,又如搏击的雄鹰,敏捷有力。这四层意思包含有巨大的智慧力量,因而能给对方以有力的冲击。一番议论之后,秦穆公是如拨云雾见青天,不但不再围攻郑国,反而命令三位将领留守下来。秦晋联盟出现裂痕,两国关系从此渐行渐远。三年之后双方在崤山正面交锋,秦军三位主帅被俘,士卒无一生还。归结起来,烛之武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烛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导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军万马也不过弹指一挥间的问题,他的自信来源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洞悉,他的智慧当在众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说理透彻,他从容不迫,超然淡静,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实在是世俗世界生长出来的一株仙花奇草,异香满面,清爽可人。
四、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1.你最欣赏烛之武哪一点?
如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义”
“夜缒而出”——“勇”
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
烛之武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3.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拟几幅对联。
如: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秦伯和晋侯;

20xx高考物理复习微专题02牛顿运动定律与图象综合问题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xx高考物理复习微专题02牛顿运动定律与图象综合问题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微专题02牛顿运动定律与图象综合问题
已知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图象分析受力情况
1.v-t图象
根据图象的斜率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进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合外力.
2.at图象
要注意加速度的正负,正确分析每一段的运动情况,然后结合物体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20xx全国新课标Ⅰ)(多选)如图(a),一物块在t=0时刻滑上一固定斜面,其运动的vt图线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及图中的v0、v1、t1均为已知量,则可求出()
A.斜面的倾角
B.物块的质量
C.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D.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
解析:选ACD小球滑上斜面的初速度v0已知,向上滑行过程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末速度0,那么平均速度即v02,所以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远距离s=v02t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向上滑行过程v0t1=gsinθ+μgcosθ,向下滑行v1t1=gsinθ-μgcosθ,整理可得gsinθ=v0+v12t1,从而可计算出斜面的倾斜角度θ以及动摩擦因数,选项AC对.根据斜面的倾斜角度可计算出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ssinθ=v02t1×v0+v12gt1=v0v0+v14g,选项D对.仅根据速度时间图象,无法找到物块质量,选项B错.
(1)弄清图象斜率、截距、交点、拐点的物理意义.
(2)应用物理规律列出与图象对应的函数方程式,进而明确“图象与公式”、“图象与物体”间的关系,以便对有关物理问题作出准确判断.
(20xx漳州八校联考)如图甲所示,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从零时刻起,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在0~3s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a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则()
A.F的最大值为12N
B.0~1s和2~3s内物体加速度的方向相反
C.3s末物体的速度最大,最大速度为8m/s
D.在0~1s内物体做匀加速运动,2~3s内物体做匀减速运动
解析:选C第1~2s内物体加速度恒定,故所受作用力恒定,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合=ma知合外力为12N,由于物体在水平方向受摩擦力作用,故作用力F大于12N,故A错误;物体在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加速度方向始终为正,与速度方向相同,故物体在前3s内始终做加速运动,第3s内加速度减小说明物体速度增加得慢了,但仍是加速运动,故B错误;因为物体速度始终增加,故3s末物体的速度最大,再根据Δv=aΔt知速度的增加量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在at图象上即为图象与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Δv=12×(1+3)×4m/s=8m/s,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加速运动,故最大速度为8m/s,所以C正确;第2s内物体的加速度恒定,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0~1s内物体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2~3s内物体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故D错误.
1.(20xx重庆理综)若货物随升降机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竖直向上为正),则货物受到升降机的支持力F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可能是()

解析:选Bv-t图线斜率表示加速度,所以加速度图象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mg=ma,所以支持力F=ma+mg,重力保持不变,所以Ft图象相当于at图象向上平移,B正确.
2.(20xx海南卷)沿固定斜面下滑的物体受到与斜面平行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其下滑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所示.已知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在0~5s、5~10s、10~15s内F的大小分别为F1、F2和F3,则()
A.F1<F2B.F2>F3
C.F1>F3D.F1=F3
解析:选A由vt图象可知,0~5s内加速度a1=0.2m/s2,沿斜面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θ-f-F1=ma1,F1=mgsinθ-f-0.2m;5~10s内加速度a2=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θ-f-F2=ma2,F2=mgsinθ-f;10~15s内加速度a3=-0.2m/s2,沿斜面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θ-f-F3=ma3,F3=mgsinθ-f+0.2m.故可得:F3>F2>F1,选项A正确.
已知物体的受力图象分析运动情况
1.Ft图象
要结合物体受到的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分析每一时间段的运动性质.
2.Fa图象
首先要根据具体的物理情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两个量间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关系式结合图象,明确图象的斜率、截距或面积的意义,从而由图象给出的信息求出未知量.
(多选)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块,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设物块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都是1N,则()
A.在0~1s时间内物块的加速度逐渐增大
B.在3s时,物块的加速度最大
C.在3s时,物块的速度最大
D.在8s时,物块的速度最大
解析:选BD在0~1s时间内,F小于或等于最大静摩擦力,可知物块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t=3s时,拉力最大,且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故物块所受合力最大,物块的加速度最大,故B正确;t=3s后,拉力仍然大于最大静摩擦力,物块仍然做加速运动,速度仍增大,t=8s后,拉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物块做减速运动,所以t=8s时,物块的速度最大,故C错误,D正确.
(多选)如图(a)所示,用一水平外力F拉着一个静止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的物体,逐渐增大F,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a随外力F变化的图象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根据图(b)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计算出()
A.物体的质量
B.斜面倾角的正弦值
C.加速度增大到6m/s2时物体的位移
D.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时的外力F
解析:选ABD对物体受力分析,受水平外力、重力、支持力,如图所示.
x方向:Fcosθ-mgsinθ=ma,
y方向:N-Fsinθ-mgcosθ=0,
从图象中取两个点(20N,2m/s2),(30N,6m/s2)代入解得m=2kg,θ=37°,故A、B正确.当a=0时,可解得F=15N,即最小拉力为15N.题中并未说明力F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故无法求出加速度为6m/s2时物体的速度大小,无法求出位移,故C错误,D正确.
3.(20xx黑龙江哈师大附中月考)“蹦极”是一项刺激的极限运动,运动员将一端固定的长弹性绳绑在踝关节处,从几十米高处跳下.在某次蹦极中,弹性绳弹力F的大小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其中t2、t4时刻图线的斜率最大.将蹦极过程近似为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弹性绳中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遵循胡克定律,空气阻力不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t2时间内运动员处于超重状态
B.t2~t4时间内运动员的机械能先减小后增大
C.t3时刻运动员的加速度为零
D.t4时刻运动员具有向下的最大速度
解析:选B在t1~t2时间内,合力向下,运动员加速下降,处于失重状态,故A错误;在t2、t4时刻图线的斜率最大,说明弹力变化最快,由于弹力与弹性绳的伸长量成正比,说明伸长量变化最快,即速度最大,而速度最大时弹力与重力平衡;由于整个过程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动能的总和保持不变,而t2~t4时间内弹性势能先变大后变小,故运动员的机械能先减小后增大,故B正确;t3时刻弹力最大,运动员运动到最低点,合力向上,故加速度向上,不为零,故C错误;t4时刻运动员受到的重力和弹力平衡,加速度为零,具有向上的最大速度,故D错误.
4.(多选)如图(甲)所示,物体原来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用一水平力F拉物体,在F从0开始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体先静止后又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a随外力F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m=2kg
B.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6
C.物体与水平面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3N
D.在F为10N时,物体的加速度a=2m/s2
解析:选AD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μmg=ma,F1=7N,a1=0.5m/s2;F2=14N,a2=4m/s2,联立解得m=2kg,μ=0.3,A正确,B错误.最大静摩擦力f=μmg=6N,C错误.当F=10N时,代入得a=2m/s2,D正确.

20xx高考物理复习微专题04“传送带模型”和“滑块_木板模型”问题学案


微专题04“传送带模型”和“滑块—木板模型”问题
“传送带模型”问题
传送带模型问题包括水平传送带问题和倾斜传送带问题
1.水平传送带问题
求解的关键在于对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就是物体所受摩擦力发生突变的时刻.
2.倾斜传送带问题
求解的关键在于分析清楚物体与传送带的相对运动情况,从而确定其是否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当物体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有可能发生突变.
水平传送带被广泛地应用于机场和火车站,如图所示为一水平传送带装置示意图.紧绷的传送带AB始终保持恒定的速率v=1m/s运行,一质量为m=4kg的行李无初速度地放在A处,传送带对行李的滑动摩擦力使行李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随后行李又以与传送带相等的速率做匀速直线运动.设行李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A、B间的距离L=2m,g取10m/s2.
(1)求行李刚开始运动时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
(2)求行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
(3)如果提高传送带的运行速率,行李就能被较快地传送到B处,求行李从A处传送到B处的最短时间和传送带对应的最小运行速率.
解析:(1)行李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Ff=μmg=0.1×4×10N=4N,
加速度大小a=μg=0.1×10m/s2=1m/s2.
(2)行李达到与传送带相同速率后不再加速,则
v=at1,
得t1=va=11s=1s.
(3)行李始终匀加速运行时,所需时间最短,加速度大小仍为a=1m/s2,当行李到达右端时,有
v2min=2aL,
得vmin=2aL=2×1×2m/s=2m/s,
所以传送带对应的最小运行速率为2m/s.
由vmin=atmin得行李最短运行时间tmin=vmina=21s=2s.
答案:(1)4N1m/s2(2)1s(3)2s2m/s
如图所示为货场使用的传送带的模型,传送带倾斜放置,与水平面夹角为θ=37°,传送带AB长度足够长,传送皮带轮以大小为v=2m/s的恒定速率顺时针转动.一包货物以v0=12m/s的初速度从A端滑上倾斜传送带,若货物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且可将货物视为质点.
(1)货物刚滑上传送带时加速度为多大?
(2)当货物的速度和传送带的速度相同时用了多少时间?这时货物相对于地面沿传送带方向运动了多远?
(3)从货物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到货物再次滑回A端共用了多少时间?(g取10m/s2,已知sin37°=0.6,cos37°=0.8)
解析:(1)设货物刚滑上传送带时加速度大小为a1,货物相对传送带向上运动,所以货物受到的摩擦力沿
传送带向下,货物受力如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θ+Ff=ma1,FN-mgcosθ=0
又Ff=μFN
解得a1=g(sinθ+μcosθ)=10m/s2
(2)货物速度从v0减至传送带速度v所用时间t1=v-v0-a1=1s
位移x1=v2-v20-2a1=7m
(3)解法1:t1=1s后货物所受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上,设此时货物的加速度大小为a2,同理可得a2=g(sinθ-μcosθ)=2m/s2,方向沿传送带向下.
设货物再经时间t2速度减为零,则t2=0-v-a2=1s
沿传送带向上滑的位移x2=0-v2-2a2=1m
上滑的总距离为x=x1+x2=8m
货物到达最高点再次下滑时的加速度为a2,设下滑时间为t3,
由x=12a2t23解得t3=22s
则货物从A端滑上传送带到再次滑回A端的总时间为t=t1+t2+t3=(2+22)s
解法2:过了t1时刻,货物的加速度变为a2,从t1到货物滑回A端的过程,加速度保持不变,则-x1=vt2-12a2t22,代入数值,解得t2=(1+22)s,货物从A端滑上传送带到再次滑回A端的总时间为t=t1+t2=(2+22)s.
答案:(1)10m/s2(2)1s;7m(3)(2+22)s
1.(20xx辽宁东北育才学校三模)如图所示为粮袋的传送装置,已知A、B间长度为L,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工作时逆时针运行,速度为v,粮袋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正常工作时工人在A点将粮袋放到运行中的传送带上,关于粮袋从A到B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A.粮袋到达B点的速度与v比较,可能大,也可能相等或小
B.粮袋开始运动的加速度为g(sinθ-μcosθ),若L足够大,则以后将以一定的速度v做匀速运动
C.若μ≥tanθ,则粮袋从A到B一定是一直做加速运动
D.不论μ大小如何,粮袋从A到B一直做匀加速运动,且a≥gsinθ
解析:选A粮袋在传送带上可能一直做匀加速运动,到达B点时的速度小于v;也可能先做匀加速运动,当速度与传送带相同后,做匀速运动,到达B点时速度与v相同;也可能先做加速度较大的匀加速运动,当速度与传送带相同后做加速度较小的匀加速运动,到达B点时的速度大于v,故A正确,D错误.粮袋开始时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μmgcosθ,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加速度a=g(sinθ+μcosθ),故B错误.若μ≥tanθ,粮袋从A到B可能是一直做加速运动,也可能先做匀加速运动,当速度与传送带相同后,做匀速运动,故C错误.
2.一水平的浅色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0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假设传送带足够长)
解析:设煤块在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为a,根据题意知a<a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μg.
设传送带由静止开始加速到速度等于v0,经历的时间为t,
则v0=a0t,此时煤块的速度v=at.
由于a<a0,故vv0,煤块继续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仍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运动.设再经过时间t′,煤块的速度由v增加到v0,有v0=v+at′.
设煤块的速度从0增加到v0的整个过程中,煤块和传送带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分别为x和x0,
则x=v202a,x0=12a0t′2+v0t′,
传送带上留下的黑色痕迹的长度l=x0-x,
由以上各式得l=v20a0-μg2μga0.
答案:v20a0-μg2μga0
3.(20xx湖南娄底五校联考)如图甲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1运行,一质量m=1kg,初速度大小为v2的煤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处滑上传送带.若以地面为参考系,从煤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煤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g取10m/s2,求:
(1)煤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2)煤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
解析:(1)由题图乙的速度—时间图象可知,煤块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a=ΔvΔt=1m/s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
解得煤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
(2)由题图乙的速度—时间图象可知,传送带速度大小v1=1m/s,煤块初速度大小v2=3m/s,
煤块在传送带上滑动t1=4s后与传送带相对静止.
前3s内煤块的位移s1=v22t=4.5m,方向向左,
3~4s内煤块的位移s2=v12t′=0.5m,方向向右,
4s内煤块的位移s=s1-s2=4m,方向向左,
煤块接着在传送带上向右匀速运动,时间t2=sv1=4s,
故煤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t=t1+t2=8s.
答案:(1)0.1(2)8s
“滑块—木板模型”问题
1.模型特点
涉及两个物体,并且物体间存在相对滑动.
2.两种位移关系
滑块由木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若滑块和木板同向运动,位移大小之差等于板长;反向运动时,位移大小之和等于板长.
设板长为L,滑块位移大小为x1,木板位移大小为x2
同向运动时:如图甲所示,L=x1-x2

反向运动时:如图乙所示,L=x1+x2

3.解题步骤
审题建模→弄清题目情景,分析清楚每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清楚题给条件和所求

建立方程→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准确求出各运动过程的加速度两过程接连处的加速度可能突变

明确关系→找出物体之间的位移路程关系或速度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上一过程的末速度是下一过程的初速度,这是两过程的联系纽带
(20xx全国卷Ⅲ)如图,两个滑块A和B的质量分别为mA=1kg和mB=5kg,放在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的木板的两端,两者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5;木板的质量为m=4kg,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某时刻A、B两滑块开始相向滑动,初速度大小均为v0=3m/s.A、B相遇时,A与木板恰好相对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求
(1)B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的速度;
(2)A、B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
解析:(1)滑块A和B在木板上滑动时,木板也在地面上滑动.设A、B和木板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f1、f2和f3,A和B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A和aB,木板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为a1.在物块B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前有
f1=μ1mAg①
f2=μ1mBg②
f3=μ2(m+mA+mB)g③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1=mAaA④
f2=mBaB⑤
f2-f1-f3=ma1⑥
设在t1时刻,B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其大小为v1.由运动学公式有
v1=v0-aBt1⑦
v1=a1t1⑧
联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式,代入已知数据得
v1=1m/s⑨
(2)在t1时间间隔内,B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为
sB=v0t1-12aBt21⑩
设在B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v1后,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2.对于B与木板组成的体系,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1+f3=(mB+m)a2
由①②④⑤式知,aA=aB;再由⑦⑧式知,B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时,A的速度大小也为v1,但运动方向与木板相反.由题意知,A和B相遇时,A与木板的速度相同,设其大小为v2.设A的速度大小从v1变到v2所用的时间为t2,则由运动学公式,对木板有
v2=v1-a2t2
对A有
v2=-v1+aAt2
在t2时间间隔内,B(以及木板)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
s1=v1t2-12a2t22
在(t1+t2)时间间隔内,A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
sA=v0(t1+t2)-12aA(t1+t2)2
A和B相遇时,A与木板的速度也恰好相同.因此A和B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为
s0=sA+s1+sB
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得
s0=1.9m
(也可用如图的速度—时间图线求解)
答案:(1)1m/s(2)1.9m
4.(多选)如图甲所示,长木板B固定在光滑水平面上,可视为质点的物体A静止叠放在B的最左端.现用F=6N的水平力向右拉A,经过5sA运动到B的最右端,且其v-t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A、B的质量分别为1kg、4kg,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加速度大小为0.5m/s2
B.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
C.若B不固定,B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
D.若B不固定,A运动到B的最右端所用的时间为52s
解析:选BD根据v-t图象可知A的加速度大小为aA=ΔvΔt=105m/s2=2m/s2,A错误;以A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μmAg=mAaA,解得μ=F-mAaAmAg=0.4,B正确;若B不固定,假设A、B不发生相对滑动,则有F=(mA+mB)a′,a′=1.2m/s2,对A有F-f=mAa′,得f=4.8N>μmAg,假设不成立,故A、B会发生相对滑动,则B的加速度大小为aB=μmAgmB=0.4×1×104m/s2=1m/s2,C错误,由题图乙可知B的长度l=12×5×10m=25m,设A运动到B的最右端所用的时间为t,根据题意可得12aAt2-12aBt2=l,解得t=52s,D正确.
5.(20xx安徽蚌埠二中模拟)如图所示,地面依次摆放两个完全相同的木板A、B,长度均为l=2.5m,质量均为m2=150g.现有一小滑块以速度v0=6m/s冲上木板A的左端,已知小滑块质量m1=200g,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g取10m/s2)
(1)若滑块滑上木板A时,木板不动,而滑上木板B时,木板B开始滑动,求μ1应满足的条件.
(2)若μ1=0.4,求滑块运动的时间(结果可用分数表示).
解析:(1)滑块滑上木板A时,木板不动,由受力分析得
μ1m1g≤μ2(m1+2m2)g,
滑块滑上木板B时,木板B开始滑动,由受力分析得
μ1m1g>μ2(m1+m2)g,
代入数据解得0.35<μ1≤0.5.
(2)若μ1=0.4,则滑块在木板A上滑动时,木板不动.设滑块在木板A上做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1,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1m1g=m1a1,解得a1=4m/s2,
由-2a1l=v21-v20,得滑块到达木板B时的速度v1=4m/s,
设滑块在A板上运动的时间为t1,由v1=v0-a1t1,解得t1=0.5s,
滑块滑上B后,B开始运动,
由μ1m1g-μ2(m1+m2)g=m2a2,解得a2=23m/s2,
当滑块与B速度相同时,有a2t2=v1-a1t2,解得t2=67s,
相对位移Δx=v1+v共2t2-v共2t2=127m<l=2.5m,
故滑块与木板B能达到共同速度,v共=a2t2=47m/s,
然后两者相对静止并一起做减速运动,有μ2(m1+m2)g=(m1+m2)a共,
解得a共=2m/s2,
t3=v共a共=27s,所以t=t1+t2+t3=2314s.
答案:(1)0.35<μ1≤0.5(2)2314s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161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