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一节清朝晚期文化(一)”,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一节清朝晚期文化(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西学热”的出现。
2.严复及其译著。
3.科学技术的成果。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龚振磷、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成就。
4.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京师大学堂、《奏定学堂章程》、科举制的废除。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特点与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关系,使学生提高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寻找严复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及稍后的洋务派在学习西方上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能力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理清近代前期思想发展脉络,培养学生依据基本史实形成事物发展概念的能力和探究历史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与中国社会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增强唯物史观的教育。
2.通过严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先进人物始终不忘救国和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赤子之心。增强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受到继承并发扬先辈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
2.清朝晚期的教育改革。
(二)难点
1.严复译《天演论》的作用。
2.《奏定学堂章程》。
(三)解决办法
1.“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内容,教师可将清朝晚期时期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分为五个层次,即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冯桂芬、王韬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大力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维新变法主张的维新派,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等。了解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的背景和思想发展的轨迹——工艺技术十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从而启发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思想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分析思想主张的提出及其历史作用。
2.严复译《天演论》的作用,教师可用阅读法与谈话法,引导学生结合19世纪末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的时代特征,分析《天演论》中的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的观点,得出《天演论》的作用是企图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破除封建意识,唤起民族警觉,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天演论》的出版,震动了中国思想界,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通过《天演论》的内容分析,使学生提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能力。
3.清朝晚期的教育改革,主要抓住改革的三个环节,即新式学堂的建立。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的变化。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推行新学制,说明自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的发展得到了确定。教育改革的各个环节,要重点引导学生同时代特征相联系,分析、认识其社会意义。
4.《奏定学堂章程》。在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历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20世纪初封建科举制度已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清政府为维护统治,不得不对教育进行改革。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教师可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奏定学堂章程》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同以往的教育变革相比,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由于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所以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制作《清朝晚期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简表》,可制作活页表,或多媒体演示表。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理清“西学热”的基本线索,复习已学知识,启发学生联系中国社会的变化,归纳并分析、讨论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想及其影响。
2.运用阅读法与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教育改革与时代状况的关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认识问题,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准确掌握以下史实:“西学热”的出现;严复及其译著;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学技术成就;新式学堂及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奏定学堂章程》和科举制的废除。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归纳与比较能力;辩证地考察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自制图表能力。
(二)整体感知
一方面,正如章前引言所述:“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大量涌入,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封建文化。中西文化交汇、碰撞,这里面既有落后与先进的差异,又有侵略与抗争的分别。”另一方面,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努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章前引言部分的内容,使学生明确“西学热”出现的原因及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从整体上把握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特征。
“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一目,教师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是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开始关注时局,向西方学习。第二是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在学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是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自制《清朝晚期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简表》内容。
然后与教师准备好的简表进行对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三,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教师可用阅读法与谈话法,结合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正确理解《天演论》的历史作用和严复的历史地位,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
“科学技术的成果”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有关常识介绍,要求学生从新文化的角度去掌握有关知识。然后出示准备好的《清朝晚期的科学技术成果表》,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识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引进和走出去学习的必要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增加民族自信心。
“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设计问题,进行讨论。问题为:(二)新式学堂与旧式书院或官学的区别是什么?(主要引导学生从办学目的、教学内容、培养方向方面予以区别,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教育改革。)(2)清政府为什么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主要引导学生联系《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完全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通过封建科举制选录的官吏已经不适应需要了。清政府为维护统治,推行“新政”,要培养新型人才。“西学热”的发展的推动等。这些都促成了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3)《奏定学堂章程》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要点有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进步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从而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是它的局限性)。通过讨论,使学生增强唯物史观教育,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扩展
清朝晚期思想界的“西学热”和科学技术取得的成果,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为中国革命和科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七、布置作业
中国近代西学热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清朝晚期文化(-)
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
1.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2.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
3.《清朝晚期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简表》
科学技术的成果
1.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法
2.李善兰、华蘅芳和徐寿的成就
3.詹天佑和冯如的成就
《清朝晚期的科学技术成果表》
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
1.新式学堂的兴办
2.清末新率制的制定和科举制的废除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废除科举制
九、参考资料
《中国通史》(20卷),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近代思想史》,李华兴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杜石然等编著,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近代教育史》,陈景磐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清朝晚期文化
1.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随着西方势力大量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封建文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和侵略性在入侵中国的西方文化方面表现出来。大量涌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处于主动地位,中国封建文化处于被动地位。
(2)中西文化冲突带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先进和落后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侵略与反抗的冲突。
(3)扬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变革求生存、图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变的必由之路。先进的中国人为此做出的艰辛努力,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进步思想演变的进程及主要特征
演变进程:①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地主阶级先进人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②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
③19世纪90年代以后维新思想成为中国进步思想主流,以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
④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进步思想主流,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一战期间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较彻底地批判了封建传统文化。
特征:①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②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反侵略反封建特征。③由于历史剧变,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④以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为主流,没有为中国找到正确方向。
3.近代教育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主要成就、主要特点和影响
(1)历史必然性、主要成就:
近代中国,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及传统封建思想的冲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增强,科举制再也适应不了形势的发展,难以维持下去。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为举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人才,创办新式学校,从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方面打破科举制度的传统。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摧毁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科举制度,大力培养人才,革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变法法令中,规定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普遍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取士,要为发展资本主义、振兴国家培养人才。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渐兴起,清政府为缓和国内不满情绪,宣布实行“新政”。旧教育已是众矢之的,因而教育改革成为“新政”内容之一。建立了新学制。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从此,中国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完全结束,科举制度也随着社会发展走到了尽头,埋入坟墓。这是我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关键步骤,中国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主要特点:
①教育成就、教育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近代前期,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新旧更迭的急剧变化,反映在教育领域,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的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动摇,中国教育在扬弃中获得新生和发展。
②教育仍然是以一定经济为基础,为一定阶级统治服务。
③近代教育改革围绕救亡图存这个中心,以救亡图存为内容,为救亡图存培养人才。
(3)影响:
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以经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培养了大批从事实际业务的人才,便于西方科技和新思想的传入,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4.关于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不同评价
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停止科举、兴办学校。清政府下诏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关于科举制度的废除有不同看法,大致包括:(1)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2)主要是消极作用,但也有积极作用。
第一种看法。积极作用是: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使教育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了教育的功能;促进了新式学校的建立,使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促进了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加。新的知识分子群体逐渐形成一股力量,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接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把救国与向西方学习结合起来,推进中国的社会变革;科举制度的废除,使读书人放弃通过考试求功名的观念,使知识分子就职多元化。
第二种看法。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科举制度的废除,加重了社会危机,使一大批靠求取功名的群众断绝了出路,他们对今后的去向无所适从;有的甚至直接投身于反清革命斗争中。科举制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具有进步合理性,社会尊重科举功名的价值理论没有完全消失,人们痛恨八股取士,而未彻底否定科举制;科举制的废除改变了人们的名利观。
5.中国近代科技成就取得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历史条件:
①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西方科技文化进一步传播到中国。
②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翻译和介绍了西方科技知识,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④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⑤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刻苦学习,为国争光,报效祖国。
特点:一是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二是虽有所发展和进步,但十分落后。
6.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学说创造者达尔文提出的理论。他认为物种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选择(其要素是变异、遗传和生存竞争)。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即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7.洋务派和维新派创办的学堂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洋务派的京师同文馆,维新运动中的京师大学堂,使中国人增长了知识,了解了西方,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不同点:①目的不同,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维新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②办学内容、课程设置不同。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学堂,开设西文和西艺课程,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二节新文化运动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二节新文化运动教案第二节文化景观主要特征
教学目的:理解文化景观的空间性、时代性的表现,理解文化景观对人类社会具有功能意义。学会根据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判别文化事物(现象)与文化景观的不同与联系,学会分析文化景观所处地区文化与环境的历史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景观的空间性、时代性。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实例说明法、图示法
教学过程:
一、文化景观的功能性
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人类创造和使用每种文化景观都有一定目的,因而文化景观(不管是残破的还是完好的)对人类社会都具有功能意义。
例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学享受功能;烽火台可以传递信息;寺庙是宗教活动的场所。
许多文化景观具有多种功能,如城市既是人们居住的聚落,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场所。中国故宫既反映了当时封建等级、皇权,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艺术、科学文化水平等。
思考:农田、学校、壁画各具有什么功能?能否说凡是具有功能性的文化事物(现象)都是文化景观?举例说明。
答:农田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场所、学校是教育活动的场所、壁画具有美学享受功能。不能说凡是具有功能性的文化事物(现象)都是文化景观,如火车。
二、文化景观的空间性
具体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
(一)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不同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不一,甚至相差很大。如城市与烽火台
2、同类文化景观,彼此也可能相差很大。如同时雕塑景观,美国拉什莫尔山的雕塑高约百米,是上海市雕塑之一“金钥匙”的许多倍。
(教材47页图3.6)
(二)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由于文化景观具有这样的特点,人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相对稳定的文化差异和自然环境差异。
思考:读图(教材48页图3.7)“北方旱作与南方水田景观”,分析比较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和文化方面有哪些差异?
提示:可以从温度带、干湿地区、地形、河流水文特性等自然环境方面比较;再从耕地类型、耕作制度、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饮食、建筑、风俗、娱乐等文化差异比较。
三、文化景观的时代性
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创造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文化景观就如同社会文化史的“化石”。
文化景观的功能可能一直没有变化,也可能发生了某些变化。文化景观功能的变化,反映了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
例一:唐诗《枫桥夜泊》中提到的苏州城外寒山寺(教材49页图3.8)
该寺是宗教文化景观。一千多年来,除短暂的时期外,一直是当地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表明(宗教功能)佛教文化在当地的延续。
如今到达寒山寺的人群中,既有佛教徒,还有外地游客,说明寒山寺的功能更为丰富(佛教圣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例二:北京的居庸关(教材49页图3.9)
历史上是长城沿线的重要关隘,即为军事功能的文化景观;现在是作为旅游观赏的对象。即军事功能消失,而具有新的功能(旅游景观)。
课后练习
一、阅读以下材料:
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最大的工程建筑,也是堪称为世界奇迹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6350千米。明代长城不论建筑规模、体系、结构、设施完善和工程技术水平质量方面都是空前绝后的,可谓臻于完善。在建筑结构上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火台四部分结合为防御工程体系。
(1)(填空)长城属于______(物质、精神)文化景观,它的建筑规模、工程技术水平反映了我国古代的______(物质、精神)文化,当时建造它的功能是__________。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人们又赋予长城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长城也反映了我国的______(物质、精神)文化,它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现在长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______资源。
(2)长城是中华大地上雄伟的文化景观,除了经济、军事、政治、社会等人文意义外,它还与我国一些自然界线大致吻合,请分别说明其人文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界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界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图(教材50页图3.10)分析比较古今村落民居、宗教信仰景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一、(1)物质、物质、军事防御、精神、旅游
(2)人文意义是:长城是传统上农业文化与牧业文化的分界,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中原政权为防御北方游牧部落向南侵扰而采取的军事防御措施。
自然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分界;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
农业界线:冬小麦与春小麦种植分界线;农区与牧区分界线
二、明清民居主要集中在水塘与河流之间,而现代民居范围扩大了。说明村落规模在近现代才有大规模的发展。
宗教信仰景观主要分布在明清民居主要集中的水塘与河流之间,而在现代民居扩展的地区宗教信仰景观很少。
文章来源://m.jab88.com/j/3074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