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6:聚落与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聚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4、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
教学重点
1、比较城、乡景观的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造成城乡差异的原因
2、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归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农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各位同学,你们老家住在哪里呢?
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
1.什么是聚落?
学生回答后老师讲解: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也就是人民生活居住的地方。这个词源于德文,意即居住地。
2.聚落分为哪两种类型?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的出现。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距今约6000年。
3.聚落仅是人们的居所吗?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4.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什么后有什么?
承转: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知,人类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那么,乡村是怎样形成的呢?
补充讲解: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可以构成聚居。最早的人类,为了躲避风雨,御寒免晒,逃避野兽的袭击,或凿木为巢,或洞居穴隐。在漫长的采集和渔猎社会,人类经历过上百万年的穴居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最初人们居住的是一种半固定的原始棚舍。当时的耕作方式落后,一旦地力衰竭,村落就需搬迁到新的适合耕作的地方。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聚落逐渐稳定下来,规模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常见的乡村聚落。
承转:当乡村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城市。
讲解:世界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500年这段时间,差不多与定居农业同时出现。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在城市出现之前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出现了闲余的劳动力。这部分闲余的劳动力不再从事种植业,而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目的的手工业为主,于是乡村就演变成为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进一步扩大,集市便发展成为城市。
探究: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各自有哪些类型?人们分别从事什么工作?
(多媒体出示图片)农村、渔村、牧村、林场以及城市
(承转)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回答:乡村和城市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样吗?
乡村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居民从事工业、服务业等。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总结:在乡村聚落里,既有农业村庄,又有牧民聚落,既有渔民之港,也有猎户之家。在城市聚落里有的偏重工业,有的偏重文化教育,有的偏重贸易,因此被人们冠以“工业重镇”、“文化之城”、“商贸中心”等美名。世界上还有许多具备多种职能的大城市,例如东京、纽约、巴黎、伦敦、墨西哥城等。
承转: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那么它们有什么差异呢?
讨论:指导学生看教材第86,87页图6.1“乡村和城市景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想一想城市和乡村在景观和职能上有什么不同?
(活动)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对抗赛,全班分为甲乙两大组,甲代表城市,乙代表乡村,各组说说自己的优点,看哪一组说得多,再让甲乙两组各说对方的缺点,看哪一组说的多。
(小结)甲乙两组选一名代表各总结一下各自的景观。通过刚才的了解,我们把乡村和城市景观对比一下,完成下表。
学生分组讨论后,列表比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
聚落
分类
景观差异
房屋
高矮
多少
道路
多少
宽窄
有无
农田
鱼塘
人口
密度
大小
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多少
自然环境保留情况
乡村
城市
职能差异:
聚落类型
职能→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乡村
农业
种植业、耕作→农村
牧业、放牧→牧村
渔业、捕鱼→渔村
林业、伐种→林场
城市
工业、服务业
偏重工业→工业城市
偏重文化教育→文化城市
具备多种职能→综合性城市
抢答:亚、欧、非三大洲的聚落形态有什么不同?(回答略)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为乡村聚落景观也是有差异的。城市和乡村之间不但景观上存在很大差异,而且主要职能也不相同。这就是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自己所在地区属于哪种类型?
承转:无论是城市聚落还是乡村聚落都有自己的特色,具备不同的职能,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聚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其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不同的聚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二、聚落与环境
多媒体出示观察思考:同学们,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甲、乙、丙三地你会选择哪里?请你说出理由
师:我们的祖先最早在定居时,也和同学考虑的差不多,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安家落户”,那这是为什么呢?
生: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从而推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师:同时这也都说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和环境密不可分的。
多媒体显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环境的主要因素”,说一说聚落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世界聚落是怎样分布的?
影响聚落的环境有自然环境(如地形、河流、土壤、气候条件等)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自然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多媒体展示:四大文明古国分布示意图,说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简单了解各地区的情况。
读图6.3“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探究:
1、聚落与环境到底什么关系?
聚落与环境要相适应。比如,河谷地带的村落,村落要建在水源充足且用水方便的地方。有的村落为了避免洪涝的威胁,村落就建在高地上。
2、不同时期影响聚落的环境因素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在人类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聚落多建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世界上一些河流冲击平原地区,由于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所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和聚落密集。目前,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和大城市主要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和冲击平原上。
在人类聚落发展的早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对聚落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人们仍然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例如,人们建筑城堡时,都非常关注城堡的安全和防卫。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与外界的联系都更密切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较小,而受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影响日益明显。例如,大城市更容易出现在交通便利人文荟萃、商业发达的地区。
承转:既然多种不同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世界各地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聚落的景观也是不同的。
(多媒体显示图片)观察几幅图片的景观一样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师: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各异。
承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由此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多媒体展示思考: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房屋为何不同,主要考虑何种因素?通过房屋景观图片回答
学生回答(略)
课堂练习
本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多方面了解了各地城市、乡村的景观,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所呈现的景观是不同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令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难以忘怀。我们已经了解到,早期聚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约束。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有哪些表现呢?
下节课我们会一起学习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布置作业:完成本章地理填充图册及P90积极参与
板书设计
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1、聚落的概念: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居所、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造成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原因:生产活动生产方式不同
列表比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
聚落
分类
景观差异
房屋
高矮
多少
道路
多少
宽窄
有无
农田
鱼塘
人口
密度
大小
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多少
自然环境保留情况
乡村
城市
职能差异:
聚落类型
职能→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乡村
农业
种植业、耕作→农村
牧业、放牧→牧村
渔业、捕鱼→渔村
林业、伐种→林场
城市
工业、服务业
偏重工业→工业城市
偏重文化教育→文化城市
具备多种职能→综合性城市
二、聚落与环境
1、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渐弱
2、经济水平对聚落的影响——渐强
教学反思
在上完第六章《人类的聚居地——聚落》6.1聚落与环境;这一课后,我对本课内容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是成功之处:一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是通过组织学生活动,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气氛。特别看到同学们根据老师要求,埋头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其专注的表情足以证明他(她)多么想首先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且不说学习结果,这个过程就足以让他们感到快乐。三是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切入点”,在深入剖析中进行知识传授和德育教育。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都会在课堂上不经意地提出:沙漠地方那么热,有人居住吗?这个问题一方面说明同学们关心聚落的形成,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学生缺乏对聚落形成的认识。我抓住学生的这句话,转入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的教学内容。
但也有三点不足之处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一是课时安排的问题:本章内容用一课时的时间去讲述太紧,要完成教学目标很勉强。若允许,最好用两课时来完成。若用两课时进行授课则游刃有余,可以用更多的实例来将问题予以阐释,而且实例也可以讲得更具体、更精彩,也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二是资料问题:本章内容要上得生动有趣,必须手头要准备多一点的资料,特别是用图片资料来展示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强烈差距。要是有较多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居民生活、环境等的照片,将给学生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不言的教育效果。但苦于手头资料的欠缺,使教学不能达到淋漓尽致的境地。三是课堂调控问题:由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较多,容易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从而不能很好地执行教学目标。
以上这些也是我日常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够将其克服,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与环境》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与环境》学案
6.1聚落与环境
(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比较项目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环境状况较自然人工化发展程度低高建筑物与道路密度低高人口数量的多少与人口密度少、低多、高功能单一多元化联系疏远紧密生活水平低高从事的主要工作农业工商业分布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早期城市在农业发达地区影响因素自然条件影响大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军事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二、聚落与环境
环节一: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2、9月26日我们迎来了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南通召开这样一个盛会,请分析讨论南通作为世界大城市带上海都市圈中的一员的形成因素。
环节二:看录像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我们刚才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如何发展和保护现有的聚落。
环节三:讨论关于北京四合院开发与保护的不同观点和做法。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工业、服务业
2.乡村: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布:河流中下游平原
2.影响因素:土壤、水源、地形、交通、自然资源等
(三)、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一)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有:
地形(2)气候(3)土壤(4)水源(5)交通(6)历史文化(7)宗教信仰(8)生活习俗(9)资源(10)植被
(二)调查了解:南通有没有古民居?在哪里?完成调查报告:南通古民居的保护。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初一(2)班个别学困生和初一(1)班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
八、反思与点评
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本课学教过程的设计,尽可能的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例,尤其结合家乡南通的情况,让学生倍感亲切,感受到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激发学生去探究的欲望。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学案2湘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学案2湘教版
第2课时
1.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说出温带和寒带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重点:对世界13种主要气候类型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明确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温带的气候类型
根据已学知识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g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中纬度(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广。特点: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2.h温带季风气候,分布: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和附近的岛屿地区(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i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中纬度大陆内部,特点: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
4.温带大陆性气候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的不同,自然景观差异巨大,从温带森林逐渐到温带草原,再过渡到温带荒漠。
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
根据已学知识结合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k苔原气候,分布亚欧大陆北冰洋沿岸,北美洲北冰洋沿岸。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
2.l冰原气候,分布:格陵兰岛和其他北极地区岛屿、南极洲。特点: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3.m高山高原气候,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山地高原地区。特点: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显著。
4.完成P97的活动题1。
巴罗角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该月平均气温大约是12℃。该地气温终年严寒的原因是地处北极圈之内,常年获得的太阳辐射很少。
1.比较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的特点。
不同点:(1)冬季气温不同,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最低气温在0℃以下,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最低气温在0℃以上。(2)降水的差异,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少。
2.读课本P94图4-52“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说明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原因。
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为典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的影响。
3.南半球有没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什么?
南半球没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因为南半球同纬度地区为海洋,缺少陆地。
4.为什么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气温都较低?
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气温都较低,但其形成的原因不同。寒带气候由于纬度高,气温较低,特别是南极的冰原气候区,是世界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高山高原气候区气温较低,是由于海拔较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45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