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总结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试3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会议决定改北平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考点33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最恰当的制度。
★考点34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考点3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③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他进行了会谈
④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⑤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双方达成了"九二共识"。
⑥1995年初,江泽民就现阶段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进程提出八项主张。jAB88.cOm

相关推荐

高一历史知识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高一历史知识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1)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2)时间:1949、9、21;地点:北平

(3)主要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

(4)《共同纲领》的内容:(识记小字部分第一段共6点内容)

(5)职能: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2、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新政权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注意课本本段中新政权的组成人员)

4、历史意义:(见教材P91大字第四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颁布:1954一届人大召开

3、内容:四部分(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

4、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5、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历史意义:(见教材P92大字第三段)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政体

1、正式确立时间: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

2、方式:以根本大法的方式确立

3、性质: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4、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5、组织形式:分为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6、人大代表产生:人民普选

7、意义:(教材P93大字第四段)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合作基础: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时间:初步建立1949年;正式建立1954年。

3、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4、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5、职能变化:建国初期,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后,成为参政议政的舞台。

6、指导思想:(1)1956年“八字”方针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各民主党派已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7、历史意义:(见教材P94大字最后一段)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存在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2、确立:(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3、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4、五大省级自治区:(记住名称)

5、历史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使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点归纳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点归纳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1949年10月1日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特点)。
它的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主席,周恩来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
①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③1956年提出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1982年中共十三大: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统战方针,
进一步完善了多党合作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
3.①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②1954年宪法也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④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是最早建立的。
注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两项基本政治制度
3、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B)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两项基本政治制度
4、“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A)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5、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99-100页)(A)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82年中共十三大: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统战方针,
进一步完善了多党合作制度
1989年《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6、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B)
(1)确实保障人民参与政权的决策管理,促进国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3)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人民的民主才能得到更可靠的保障,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统一。
7、“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B)(102-104页)
(1)理论:①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方针
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1997.7.1,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12.20,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标志洗雪百年国耻;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4)两岸关系发展
1979年,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倡议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年,大陆海协会成立。
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1993年,“汪辜会谈”(汪道涵和辜振甫)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会见他,双方重申“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8年12月基本实现“三通“。
7、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C)
(1)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民族复兴创造条件。
(2)维护了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3)能够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表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新中国成立时提出。对当时及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
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述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4、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内容
含义
意义“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1.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和缅甸,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
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4.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莫定了基础。
②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
时间成就意义
1949.10—1950.10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极力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②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过程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优势通过了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代表的提案,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
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是美国孤立封锁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

③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较大的发言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我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过程: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2.意义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的发展,许多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西方国家对中国长达20多年的封锁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①提出和平与发展战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②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具体表现为实行不结盟政策;(就是中国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因为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结盟就会在某种程度受制于别人,就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如果中国同任何国家结盟,就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世界形势的稳定。)
③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④积极开展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
⑤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政策
二.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
①谋求国际热点地区问题的公正解决;
②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③推动裁军;
④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的席位;
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
㈡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重视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3.加强与欧盟的关系
4.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组建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41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