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电流和电路
授课时间
第5周第1课时
授课者:郭中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l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l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l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l观察简单的电路,尝试用开关控制一个用电器的工作
l尝试用符号来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最简单的电路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电流、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难点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教学器材
分组:小灯泡、小电动机各一个、一个开关、两节电池(带电池盒)、
一些导线、发光二极管
演示:各种电源
板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电流和电路
注意: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1.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2.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3.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4.电流方向:正极用电器负极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后感
引入课题
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也许你会感到它很神秘。为什么收音机通上电就能放出音乐?为什么电视机通上电就能看到影像?为什么电饭锅通上电就能做熟米饭?为什么洗衣机通上电就能转动?
实际上,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合而成的,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界看一看,试一试吧!
[板]第一章第一节电流和电路
想想做做
请大家看一看,你们的台面有什么器材?你能否将这些器材连接,分别使小灯泡发光、电机转动?看谁做得最快。
注意: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否则会烧坏电池,甚至会发生危险。
学生阅读P90的“要求”后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电机转动。
电流和电路
[问]为什么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灯泡会亮、电机会转动?
[设问]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微观上来说,道理是这样的,导线、灯丝,都是金属做的,金属里面有大量电子,其中有的可以自由移动。平时它们运动的方向杂乱无章,可是接上电池之后,它们就受到了推动力,出现了定向移动,于是形成了电流。
[问]从宏观上来说,刚才你们怎样做才能使灯泡和电机里有电流通过?
对,[板]1.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但在电路中,若开关是打开的,电路中是否有电流?
对,[板]2.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在物理学中,经常用图来直观地表示物理现象和过程,画图时如果把电池、电灯等物体原样画出来,非常麻烦,所以我们常用符号代表它们,这样画出来的就是电路图。(图5.1-2)
练习:
1.读图5.1-3,完成《一课一练》P44第2题
2.P92想想议议
答:因为有电流流过了灯泡和电机。
答: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连接起来就有了电流。
答:没有,必须将开关合上,使电路闭合才能有电流。
学生完成练习题。
电源和用电器
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用电池对小灯泡提供电流,所以电池是一种电源,你知道的电池有多少种?
教师补充:(新型电池)
锌银电池、锂电池、太阳电池、原子电池(图5.1-5)、学生电源(小资料)
【问】在电路中,电源和用电器各是什么样的装置?
【实验】电动机的转速随电源电能的消耗而变慢。
练习:《物理套餐》P82第一题
学生列举:
干电池、蓄电池
答:
【板】3.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导体和绝缘体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听说过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词,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哪些?请大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一下。然后完成练习:
《物理套餐》P833(4)、(5)
学生阅读、讨论后回答:
导体是指善于导电的物体;绝缘体是指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学生完成练习。
电流的方向
前面说过电路中有了电流,用电器才能开始工作,电流就象水流、人流一样,是有方向的。电流方向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一找。
回答得非常对。(图5.1-8)
4.电流方向:正极用电器负极
对于灯泡来说,电流在灯丝中无论沿什么方向流动,都能发光。但是有一种叫做半导体二极管的电子元件,电流只能从它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不能反向流动。下面请大家通过实验判断一下发光二极管允许电流从它的哪端流入,哪端流出。
学生阅读、找出答案:电流沿着正极、用电器、负极的方向流动。
学生实验发现:二极管只能单向导电。
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1、2、3题
课堂完成
作业
《物理套餐》及《一课一练》中的相关题目
课外完成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小结: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强调:此结论绝对不能倒过来说。
2.公式: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3.公式的理解:公式中的I、U、R必须对于同一导体(同一段电路)的同一过程(即要满足“同一性”),才能代入公式中计算;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
同一电阻的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其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R=U/I只是R的确定式,而不是决定式)。
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串得越多,总电阻越大)
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电压:U=U1+U2(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电阻:R=R1+R2(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如果n个等值电阻(R)串联,则有R总=nR
注: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其原因是电阻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实际意义:用多个小电阻串联起来代替大电阻。
分压作用:U1/U2=R1/R2(阻值越大的电阻分得电压越多,反之分得电压越少)
比例关系: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对各部分电路(用电器)所做的功、产生的热量、做功的功率与其电阻成正比,即W1/W2=Q1/Q2=P1/P2=R1/R2U1/U2=R1/R2
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并得越多,总电阻越小)
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电阻:1/R=1/R1+1/R2(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
注: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小,其原因是电阻并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
实际意义:用多个大电阻并联起来代替小电阻。
变形式R=R1.R2/(R1+R2)此变形式只适用于两个电阻并联的情况,多于两个电阻并联则不适用。
如果n个等值(R)电阻并联,则有R总=R/n
分流作用:I1/I2=R2/R1(阻值越大的电阻分得电流越少,反之分得电流越多)
比例关系:在并联电路中,电流对各部分电路(用电器)所做的功、产生的热量、做功的功率与其电阻成反比,即W1/W2=Q1/Q2=P1/P2=R2/R1I1/I2=R2/R1
第三章声和光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一课时〗
第二节执教者: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2、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20℃时的声速。
3、解回声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传播及速度。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及速度。
教学方法
谈话法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准备
音叉2只、小重锤1只、小乒乓球1只,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筋、录音机1只,磁带1盒。
教学过程
引入: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优美的画面又是怎样进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学习了声和光的内容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引出课题。
教师设疑: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的小球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板书)
学生实验:
1、用手触摸喉部,发Goodmorning,Wearethebest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教师板书: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
2、一人绷紧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感觉橡皮筋的振动,教师板书: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
归纳上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振动会发出声音。除固体外,其它物体振动时,是否也会发出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也就是说: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板书)。
教师设疑:声源发出的声音又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中的呢?
(板书)二、声音的传播
演示课本P48图3-3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
1、随着抽气机的不断工作,玻璃罩内的空气的量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听到的铃声又有什么变化?
2、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能听到铃声吗?说明:不能传声。
演示实验:两支固有频率相同的音叉,用小锤敲击一音叉的叉股,观察紧靠另一音叉的小球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能传声。
教师提问:是否只有气体能作媒介传播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
声音是靠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物质作媒介进行传播的。(板书)
教师设疑;上述物质是如何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出示投影片并讲解:一块石头扔进水中,会引起水的振动,形成水波。同样,声源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比如在空气中,物体不断振动时,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的变化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让学生接着回答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具有一定的速度。我们把声音传播的速度叫做声速。(板书)
投影课本P49表3-1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速度。提问:
1、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哪些物质中声速较大?
2、2、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什么关系?2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3、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得到:
1、声速:V固〉V液〉V气
2、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20℃时,空气中V声=344米/秒
教师设疑:声波由声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会怎样?学生自学P49回声一段,有疑难的地方向老师提出。
巩固练习:
1、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静,两人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什么?
2、把一只耳朵贴在长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让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能听到两次敲击声,这是为什么?
课堂小结:依板书进行
作业:作业本P28:1--7,精选P84:1--5
教学心得:
课前备课一定要充分,尤其是演示实验,应多动脑筋尽量使实验现象清晰、完美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874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