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8.1欧洲的联合导学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8.1欧洲的联合导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8.1欧洲的联合
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客观规律所产生的现象。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是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需要加强合作的结果,也是世界经济竞争激烈的表现。通过学习本专题,使学生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和客观上存在的分工,促使一些国家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集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双重影响:既具有排他性,但从整体上来看也促进着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
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一方面,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现象。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集团化发展掀起了新的浪潮,进入了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要求掌握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基本情况。

1、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2、简述欧洲国家从“欧共体”走向欧盟的历程,认识欧洲联盟成立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3、概述欧元产生的影响,培养多角度、多层次理解问题的能力。

1、通过讨论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借鉴其合理的方法与正确的经验,学习用联系的方法看待问题,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搜集“欧共体”及“欧盟”成立的资料,了解整个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1、通过对欧洲走向联合这段历史的学习,认识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
2、通过对欧洲走向联合的史实的归纳,得出一个别国家或地区怎样才能快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进一步探讨一下我们可以借鉴哪些做法,从而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

重点:
1、欧洲走向联合过程及影响。
难点: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全球经济化发展的进程中,区域经济合作或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进入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中的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加速发展之势。欧盟,前身是欧共体,它是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区域集团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全球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历史上,欧洲许多大国的统治者,都曾试图以武力统一欧洲,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二战后,美、苏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面对欧洲相对衰落的形势,欧洲各国领导者又一次发出了欧洲统一的呼声。从欧洲经济共国体到欧洲联盟,表明了欧洲经济的一体化到政治一体的进程,从当时的六国的合作到今天共有25国加入欧盟,尤其是统一货币欧元的流通……,这一切表明了欧洲正走向了联合之路。
本课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主要讲述:二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西欧各国经济在恢复的基础上,进入调整增长期,被称为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主要是欧洲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货币王国的世界公民”主要以欧元的流通为例,进一步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趋势。


一、欧洲的联合
(一)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
1、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指的是

2、西欧经济“黄金时代”的表现:
(1)英国: 
(2)法国: 
(3)联邦德国: 
3、探究:西欧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
探究:西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4、惨痛流血的历史
(1)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
(2)1870年普法战争;
(3)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4)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探究: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得到?
(二)欧洲一体化进程
背景: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欧洲在二战前在世界中处于主导的中心地位被美苏所代替。西欧大国沦为二三流国家。在新的格局下,西欧国家想要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大影响,必须联合成一个整体。为此,欧洲各国领导人发出了欧洲统一的呼声。希望通过欧洲各国的联合,加强彼此间的经济与政治的合作,通过联合提高国际影响力。同时,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分工越来越细,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同其疆域面积有一定的联系,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无论在国小国都存在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大体一致,文化传统相似,地理疆域联成一片,比较容易适应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要求,组建超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实体。
1、欧洲联合的原因:
探究:从内部、和外部因素分析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2、“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1)1951年,
(2)1958年,
(3)1967年7月,
3、“欧洲联盟”的成立
(1)1991年
(2)1993年
(3)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欧盟成立的影响

②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统一货币-------欧元
(1)欧元诞生的过程
①1969年
②1971年
③1979年
④1989年
⑤1991年
⑥1995年
⑦1999年
⑧2002年
(2)欧元诞生产生的影响(两个有利于)
探究:在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其规模与合作领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扩展阅读

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课题:8.1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第八单元 8.1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学生活动讨论法

课前准备:搜集、阅读世界九大公害的资料;调查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

提问: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根据收集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

学生活动:介绍收集的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提问:本地区有哪些存在的环境问题?同周边地区(城市或农村)相比有哪些不同?

学生活动:汇报调查情况

提问:读“环境问题案例”图,分析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工业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地区面对的环境问题有何差异?

讨论:哪些原因造成这种差异?哪些环境问题会影响到全球范围?思考人与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阅读资料:人与自然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分类和特点

比较项目

史前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时间段

公元前200万年~公元前1万年

公元前1万年~公元18世纪

公元18世纪~今

信息革命之后(近40年)

生产模式

从手到口

简单技术和工具

机械化生产

高科技

经济发展特质

采食渔猎

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

协调经济

人与自然的关系

依附自然,对环境无破坏、干扰

半依附,环境缓慢退化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

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

提问:读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和以上材料,讨论该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

欧洲西部主要的国家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欧洲西部主要的国家”,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十八课时欧洲西部---主要的国家
一、荷兰
1.位置:西临北海,东邻德国,南邻比利时.
2.农业发达:
(1)乳畜业发达:饲养奶牛.
(2)出口畜产品:奶制品,鸡蛋,土豆,猪肉,蔬菜.继美,法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
(3)鲜花王国:
地位:花卉占世界总出口的60%(世一).
条件:自然: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温带海洋气候.
社会:市场广阔,技术先进,规模大,交通便利.
3.风车之国:
4.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
5.填海造陆:
二、英国:
1.位置:
海陆位置:位于欧洲西部,东临北海,西临大西洋,东南隔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
经纬度位置:北纬50°——60°,西经8°——东经2°;0°经线经过英国.
2.领土:英国是大西洋上的岛国.领土由大不列颠岛与爱尔兰岛东北部组成,还包括周围5500个小岛.
英国分区:英国共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个部分,其中英格兰是英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口占全国80%.
3.地形:
(1)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半岛,岬角——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进出口贸易发达.
英吉利海峡:位于大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之间.
海底隧道:位于英吉利海峡最狭窄处——多佛尔海峡.
作用:①.使英国与欧洲大陆的交通更为方便;
②.促进了英国与欧陆各国的贸易往来(交流);
③.促进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3)地形区:大不列颠岛——北部和西部为山地(奔宁山脉)和高原;英格兰东南部为丘陵(切维厄特丘陵)和平原(伦敦平原);北爱尔兰——以高原和丘陵为主.
4.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特点:终年湿润多雨,降水较多,分配均匀,日照较少,多雾.
差异:降水西部多于东部——原因:西部为迎风坡,降水较多,东部为背风坡,降水较少,光照较充足.
对农业影响:西部地区:因阴雨天多,日照较少,气温较低,不能满足谷物生长,而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乳畜业比较发达.
东部地区:因降水较少,光照较充足,可以满足小麦的生长.
5.河流:泰晤士河.
6.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曼彻斯特的纺织和伯明翰的钢铁工业(煤炭产地)。二战后,出现的汽车、飞机、电子工业分布在伦敦周围以及英格兰中部、苏格兰南部、石油加工业在北海沿岸地区,原油自给有余
7.农业
西部——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乳畜业发达:降雨较多,日照较少,多汁牧草生长好。
东南部——种植业集中地区(小麦、大麦):降水较少一些,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季节较长。
8.首都伦敦
伦敦跨泰晤士河两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雾都,现在工厂大多将燃煤改为使用石油、煤气或电能,雾已少见。
三、法国
1.自然地理环境
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为丘陵平原、东部南部山地高原(阿尔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纳河流经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峡,水量丰富航运便利
2.工业、农业都发达的经济
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
农业有利条件: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盛产葡萄。
矿产:里尔煤矿区——北部;洛林铁矿区——东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核电比重达70%
3.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
地中海沿岸——马赛(港口、福斯的东侧)、福斯
福斯敦刻尔克(临海型钢铁工业----日本福山、意大利塔兰托、中国宝山)
四、德国
1.欧洲大陆上“十字路口”本区邻国最多的国家(9个)
2.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异: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势低平,气温较低,冬冷夏凉、土壤较贫瘠,主要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人口较稀;
中部谷地和宽广的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
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广布森林和草地
3.发达的工业
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有利:丰富的煤炭、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进口,产品一半依赖国际市场
分布:莱茵——鲁尔区: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宇航、飞机、微电子
分布特点: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
鲁尔区的兴衰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区位优势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
⑤广阔的市场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是基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
衰落原因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综合整治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4.主要城市
柏林: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
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业中心,德

8.1~8.2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成因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8.1~8.2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成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明确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分布和成因。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分析说明环境问题上城乡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其成因。

2.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分布和成因的学习,形成科学的环境观与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分布和成因。

难点:分析说明环境问题城乡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

启发性教学方法和讲练结合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设计

新课导入。环境问题是世界的热点问题,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使人口、资源、经济能够共同发展,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一、人类与环境

多媒体投影右图。

学生读右图讨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总结: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

1.分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2.分析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师提示:在进行具体环境问题的分析时,要对不同区域不同的环境问题和表现进行对比,并针对差异区别对待。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学生回答:

1.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等。

2.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源枯竭、物种减少、海洋生态失调、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等。

教师进一步启发:根据所学知识,世界性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学生回顾与思考。

学生讨论与回答: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教师提问: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的成因、影响有哪些?

多媒体展示表格。

学生填下表。

大气环

境问题

原因

影响

全球变暖

自然原因:气候的变化。

人为原因: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森林破坏。

①海平面上升。

②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农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臭氧层

空洞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

人为原因:氟氯烃在平流层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酸 雨

人为原因:燃烧化石燃料排放SO2及氮氧化物的酸性气体。

自然原因:南方多山地丘陵,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①河湖水酸化,鱼类生长繁殖受影响以至死亡。

②危害植被和农作物。

③土壤酸化。

④危害人体健康。

⑤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教师解说承接过渡: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很大差异,并且由于各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

学生阅读课本。

教师提出问题:环境问题的分布有何特点?城市和乡村各自面临什么样的环境问题?从人类活动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举例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对的环境问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并回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环境问题的差异:在城市地区,由于人口多,交通拥挤,工业布局集中,人类的聚居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在乡村地区,由于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以往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生态破坏。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加严重、普遍。

教师结合实例并总结:环境问题由局部转向全球,形成全球化的分布特征。

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承转过渡:环境问题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教师启发引伸: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存在密切联系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课堂练习:

1.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据此回答:

(1)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2)我国北方一些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

答案:(1)B(2)D

2.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和℃。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A预案 天然气广泛取代煤

B预案 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

C预案 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答案:(1)0.30~0.32;1.1~1.5;1.6~2

(2)

(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板书设计

一、人类与环境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表格填写

大气环境问题

原因

影响

全球变暖

臭氧层空洞

酸 雨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1.城乡环境问题的差异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7488.html

更多
上一篇:《看浪花》教学设计 下一篇:东半球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