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1届高考地理人口与环境考点专项复习5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1届高考地理人口与环境考点专项复习5,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按此标准,人口再生产类型可分为四种不同的再生产类型,具体列表对比如下:

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型(a)传统型(b)过渡型(c)现代型(d)

图示

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型(a)传统型(b)过渡型(c)现代型(d)

征出生率高高高低

死亡率高较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很低较低高很低

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型(a)传统型(b)过渡型(c)现代型(d)

社会历史时期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

形成原因①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②人们主要依靠天然食物来维持生存,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以及频繁的战争使死亡率很高③没有控制生育,出生率稳定在高水平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

②粮食供应和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死亡率下降③农业社会需要多生子女帮助从事农业生产,出生率仍很高①产业革命带来人类历史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

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进一步下降

③工业和城市人口比重增大,不再需要多生子女从事农业生产及节育措施逐渐普及,使出生率有所下降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及生育观念变革,使出生率降到与死亡率相当的水平,人口趋于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趋近于零,甚至降为负数)

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型(a)传统型(b)过渡型(c)现代型(d)

人均寿命―→延长

世代更替速度―→减慢

人口总数―→增加

目前具有

代表性的

国家或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如尼日利亚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巴基斯坦多数发达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少数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韩国

特别提醒

(1)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方法:①根据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判断: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和差别是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基本依据。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原始型和传统型的人口出生率都在3.0%以上,但传统型的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相对较低,据此可区分这两种人口再生产类型;过渡型和现代型的死亡率相差不大,大致都在1.0%左右,但过渡型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远高于现代型(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据此可区分这两种人口再生产类型;而传统型和过渡型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死亡率的差异,

传统型的死亡率一般接近2.0%,而过渡型则一般不足1.0%。②根据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分布判断:发达国家除南非、冰岛等国家或地区属过渡型外,人口再生产类型都属于现代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除中国、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属现代型外,基本都属于过渡型;整个世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过渡型。从各大洲看,欧洲除冰岛为过渡型外全部是现代型,亚洲除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为现代型外都是过渡型,非洲除西部的尼日利亚等少数国家为传统型外都是过渡型,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为现代型外全部是过渡型,拉丁美洲除古巴、乌拉圭为现代型外都是过渡型,北美全部为现代型。

(2)坐标图的分析:“坐标图”是地理数据的重要载体,形成辨析这种类型图表的能力将对地理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其读图方法可概括为“三看、三描、三析”。三看:一看名称,二看坐标,三看图例;三描:描述起点,描述转折点,描述终点;三析:析因果关系、析正、负相关性、析措施。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与人口数量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其具体关系如下所示:

特别提醒

(1)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人口问题,现汇总如下:

国家问 题影 响措 施

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使穷国更穷,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计划生育

青少年及儿

童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发达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不足、国防力量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

国家人口老龄化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 ②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开发时间长短、经济发达程度(工业发达、城市数目多、城市人口多、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务农人口少(精耕细作,务农人口多)、科技。

(3)世界人口集中于海拔0-200m之间的原因为:①地势平坦(地处平原);②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农耕;③交通条件便利,利于人们出行。

(4)我国人口密度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原因为: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适于人类居住;②地形为平原丘陵,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③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④交通便利、开发时间早;⑤工农业发达,城市众多,经济发展水平高,非农人口多。

(5)与北美洲相比,南美人口更集中于沿海地区原因有:南美洲低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广阔,而其它纬度陆地面积比较狭窄,低纬度地区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不适于人类居住。

(6)如果以距海岸线超过200千米为内陆,则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最高的大州为大洋洲,其自然原因为:大洋洲岛屿众多,澳大利亚中部为大面积的沙漠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2009广州5月)读下面我国2005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回答(1)~(3)题。

(1)下图是我国不同时期三个年龄组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能正确反映图中时期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2)在人口金字塔图中,有几处明显的凹陷处,影响M处的成因是()

A.战争 B.自然灾害

C.经济水平D.人口政策

(3)图中反映了我国当前人口正面临的问题是()

①青少年入学困难 ②就业人口压力大 ③社会福利负担重 ④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本题组主要考查判读人口金字塔图能力,以及对人口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能力,难度中等。第(1)题,从人口金字塔图中可以看出65岁以上人口增长较快,而14岁以下的年轻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中青年人口增长缓慢,则图③与这种情况相符。第(2)题,M出对应的人口年龄为20~30岁之间,由2005年倒推20至30年,就是1975至1985年,正是我国严格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之时。第(3)题,我国中青年人口多,必然导致就业压力大;老年人口多则社会福利负担重。

 (1)C (2)D (3)B

 (2009江苏徐州5月)读“甲、乙、丙、丁四地近年人口统计图”,回答(1)~(2)题。

(1)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

C.丁、丙、乙、甲D.丁、乙、丙、甲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低—高—低”型

B.乙地一定位于发展中国家

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

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本题组主要考查获取数据信息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难度中等。第(1)题,可以用排除法判断自然增长率高低,图中丁为负增长,乙接近零增长,甲丙都是正增长,由此即可判断答案。第(2)题,乙地虽然是接近零增长,但要注意其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

 (1)B (2)B

 (2009成都2月)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1)~(2)题。

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

人口数量温饱型消费水平②10亿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③8亿-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④7亿之内

(1)表中代表我国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第(1)题,分析表中提供的信息,①表示我国的人口容量,而②、③、④表示在不同消费水平下的合理人口容量。第(2)题,②、③、④数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消费水平的差异造成的,消费水平越高,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越少,说明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1)A (2)C

 (2009全国Ⅰ)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下图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

(1)甲市可能是()

A.西宁B.延安C.上海D.广州

(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第(1)题,本题考查人口再生产相关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结合题干叙述可知:甲市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人口负增长,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所给的四个城市中,上海符合以上情况。第(2)题,结合上图分析可知,①地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低,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

 (1)C (2)A

 (2009江苏)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下面图a、图b回答(1)~(2)题。

(1)图a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D.劳动力成本下降

(2)图b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

 第(1)题,图中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逐年下降,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导致人口老龄化。第(2)题,可以抓住我国生育高峰出现时间来排序,人口高峰期是逐渐上移的,不难选出D选项。

 (1)B (2)D

 (2007广东)读下面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1)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2),回答(1)~(2)题。

图1

图2

(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D.2004年以后

 第(1)题,从图1中看出,目前该省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说明人口总量仍在增加。第(2)题,注意题干中的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65岁人口达7%”,然后从图2中可知,2000年该省65岁以上人口是7.47%,1990年的比例是5.59%,说明1990~2000年之间,该省进入老龄化社会。

 (1)B (2)B

相关阅读

2011届高考地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考点专项复习8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1届高考地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考点专项复习8”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举例

件气候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农业产量主要受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一般不能发展农业世界农业发达地区位于光热与降水配合好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水田、旱田、灌溉农业的分布

地形平原——耕作业,地平土厚,有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山区——林业、牧业、副业、立体农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能发展种植业平原地区农业发达,如成都平源、三江平原;山地的立体农业

土壤土壤的肥沃程度和类型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平原农业发达;江南丘陵的茶树

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不足,需要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灌溉——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

特别提醒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从优劣两方面分析):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灌溉水源。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消费市场(含城市的发展及分布)、劳动力的数量、科技水平(包括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及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方面),机械化水平、国家政策(含贸易壁垒及绿色壁垒)、传统耕作经验、饮食习惯、工业的发展(工业为农业提供农业机械、化肥及电力)、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人少地多、土地租金低、机械化水平高、人多地少、种植单产高的农作物)。

(2)上海郊区农民人均收入距市区越远反而越小的原因为:距市区越远,交通通达性越差,农产品运输费用越高。

(3)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气候特征共同点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变化大及年际变化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降水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大容易产生旱涝灾害。

(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区位因素发生改变的因素是:①市场需求量大大增加(消费市场);②交通运输大大改善(交通运输);③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及农产品保鲜冷藏条件的发展(科技水平);④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国家政策);⑤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

(5)一个国家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是:①耕地面积(多、少);②地形、土壤;③气候、灌溉水源。

1.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

特点原 因

地域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不同的生物要求不同的自然条件;世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

季节性和周期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2.农业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是:

特别提醒

(1)WTO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农业劳动率水平比较低、农业综合生产力不高的现实,只有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发挥人多的优势,克服地少的劣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适应加入WTO后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新形势,抓住农业发展的新机遇。具体做法为:

①调整农业结构,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入WTO后,我国的粮食和棉花生产将受到冲击,油料和蔬菜等生产将更具竞争优势,养殖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各地农业在发展中,要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我国农业灾害比较频繁,抗灾能力较差。我国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我国农产品优质化程度还不高,与国际市场的要求不适应,必须加快品种的改良和科技推广,实现无公害生产,使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④加强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加快专业化经营的步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各地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在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加强协作,充分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⑤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实现农产品增值。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另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各地应当注意加快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农业生产的针对性;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冷藏保鲜技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切实保护耕地。

(2)河南省连续几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的原因为:①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②加大了科技投入,利用生物技术,培育了优良品种,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③实现了产业化经营(粮食规模扩大);④加强了农田基本建设,减少了旱涝灾害的威胁。

(3)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为保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我国应采取的措施为:①继续搞好计划生育,维持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②切实保护耕地,非农业用地尽量不占耕地,少占耕地;③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⑤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减灾防灾;⑥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

 (2009浙江温州5月)一浙商,早期是从乙地贩运蔬菜销往甲地;第二阶段是自己到乙地承包土地种菜销往甲地。完成(1)~(2)题。

(1)第二阶段浙商收益增多,主要得益于()

A.技术优势 B.运输优势

C.成本优势D.劳动力优势

(2)如果每年7月该浙商经营的是反季节蔬菜(与正常季节的蔬菜生产比较,其栽培和上市期比正常生长期及供应期提前或延后),则甲、乙两地可能分别位于()

A.上海、东北平原B.上海、云南

C.上海、江苏D.上海、海南

 本题组考查运用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分析具体问题能力,难度中等。第(1)题,第二阶段,浙商直接承包土地种菜,可以减少购买别人菜的交易费用,占有了种菜到销售的全部利润,也可以通过规模生产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受益增多。第(2)题,7月能发展反季节蔬菜,说明该产地在7月气温不会太高,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夏季由于地势高而气温不高,符合条件。

 (1)C (2)B

 (2009唐山5月)下图为2002年亚洲、欧洲、北美洲(除墨西哥)的谷物进、出口量和生产量占世界的比例。据此读图并结合下表完成(1)~(2)题。

(1)与①、②、③三幅图所示内容相符的是()

A.①进口量②出口量③生产量

B.①生产量②出口量③进口量

C.①出口量②生产量③进口量

D.①生产量②进口量③出口量

干湿程度极旱年干旱年平年湿润年极湿年

发生概率0.10.20.40.20.1

农作物

收益水稻100126180200220

小麦25021017012080

大豆120170230170110

燕麦118130170190210

(2)上表为亚洲某地干、湿年份出现的概率及农作物收益的统计。表中显示收益受干湿变化影响最小的农作物是()

A.水稻B.小麦C.大豆D.燕麦

(3)依上表也可知该地区经营者首选种植的农作物应是()

A.水稻B.小麦C.大豆D.燕麦

 第(1)题亚洲人多地广,粮食总产量较多但人均量不多,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北美洲主要包括美国和加拿大,这两国是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每年出口量占的比重较大,进口量自然很少。由此可判断①②③分别表示生产量、出口量和进口量。第(2)、(3)两题的关键是要以发生概率最高的平年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从数据中可看出燕麦波动最小、大豆正常年景收益最高。

 (1)B (2)D (3)C

 (2009山东青岛5月)读下面我国小麦分布区图,回答(1)~(3)题。

(1)①②③地小麦品种不一样,主要原因是()

A.居民的生产习惯差异B.国家政策的差异

C.地形的差异D.气候条件的差异

(2)③④两地纬度相当,但小麦品种却不一样,其主要原因是()

A.距海远近不一样导致降水量不一样

B.天气状况差异导致光热条件不一样

C.海拔差异导致温度条件不一样

D.主导产业差异导致生产方式不一样

 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冬季十分寒冷,小麦品种为春小麦;华北地区热量条件与南方地区不一样,使得冬小麦品种也不一样。青藏地区具有高寒的自然地理特点,由于地势高,终年气温较低,冬小麦无法生长,所以这里的粮食作物以青稞、春小麦为主。

 (1)D (2)C

 (2009上海)迎着金融风暴挑战,2009年3月浙江海宁某村农民在村干部带领下,共同集资参股购买某国土地种植大豆。村干部介绍说:“该国一半国土位于世界最大的高原,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可耕地开垦面积不到50%,该国政府鼓励外资从事土地开发……”据此回答(1)~(2)题。

(1)浙江海宁农民海外创业所去的国家是()

A.智利B.巴西C.阿根延D.秘鲁

(2)与该国相比,浙江农业区位条件不利的是()

A.耕地资源不足B.市场需求量不大

C.水热资源贫乏D.农业劳力短缺

 第(1)题,世界最大的高原为巴西高原,一半国土位于这个高原的国家为巴西。第(2)题,浙江多山,耕地少。巴西地形主要为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可开垦的耕地资源丰富。浙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虽然比不上巴西,但亦较丰富。

 (1)B (2)A

 (2009广东)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联系。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下图为以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为()

A.蔬菜带、混作带、粮食带

B.粮食带、蔬菜带、混作带

C.蔬菜带、粮食带、混作带

D.粮食带、混作带、蔬菜带

(2)该村最可能位于()

A.成都平原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1)题,蔬菜的单位面积产值高,要求靠近市场以保持新鲜,所以其空间布局最适宜靠近居民点;而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低,可以距离居民点稍远。第(2)题,本地种植春小麦,所以中温带的气候特征明显,故该村居民点位于东北平原。

 (1)A (2)B

 (2009全国Ⅱ)阅读分析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下图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2)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

(3)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第(1)题,地理位置应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大洲位置等来阐述;地形的特征应从地形的类型和地势特征等来描述;从该地区经纬度和图例判断地理位置,而地理位置和图例是地形特征判读依据。第(2)题,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需要气候温和,水量适宜等,该地区位于赤道地区,且地势海拔高,气候温暖,年温差小,蒸发较小,雨量较充沛,光照相对充足,适宜花卉生长。

第(3)题,花卉生产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和广阔市场,该地自身市场较小,只能利用航空运输;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广阔;该地劳动力廉价,成本较低;政府政策的扶持,有力地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1)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赤道从北部穿过(位于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西临太平洋。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高峰。(2)(地处低纬)雨量较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3)通过航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决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2011届高考地理地球的运动考点专项复习20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1届高考地理地球的运动考点专项复习20”,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相互关系

示意图自转 公转 ↓↓

赤道 黄道

平面__平面

黄赤交角

23°26′

太阳直射点

南北移动

(南北回归

线之间)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①恒星日,自转一周360°,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②太阳日,自转一周360°59′,24小时,是昼夜更替的周期①恒星年,公转一周36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②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①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他各点均为15°/小时。②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地理意义①昼夜更替。②地方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②昼夜长短变化。③五带划分。④四季更替

特别提醒

(1)地球上的某一地点的自转轨迹就是它所在的纬线圈,即自转是沿纬线圈自西向东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地球自转和经度的关系。

(3)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了360°;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由于一天中地球还要绕日公转,因此地球绕太阳旋转了360°59′,时间是24小时,这是地球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人类使用的基本时间单位。

1.图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位于中心的公转图。

(2)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公转简图。

2.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①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地点。②根据日期确定纬度,直射点每天移动的纬度约是0.26°;再根据地方时为12时确定经线。③根据出现极昼范围的边界纬度确定直射的纬线,如70°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则太阳直射点位于90°-70°=20°N纬线上,再根据地方时为12时确定经线。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日期北半球节气南半球节气直射点位置黄赤交角和回归线、极圈关系

6月22日夏至日冬至日北回归线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度数

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度数

出现极昼或极夜的最低纬度=90°-直射点纬度

9月23日秋分日春分日赤道

12月22日冬至日夏至日南回归线

3月21日春分日秋分日赤道

特别提醒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①黄赤交角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定值,目前为23°26′,但也略有变化。若黄亦交角增大α,回归线读数变为23°26′加α,太阳直射范围向南、向北各扩展α度;南北极圈度数为66°34′减α,极昼(极夜)各向较低纬度推进α度;热带范围增大2α度,南、北寒带范围各增大α度,南、北温带各减小2α度。若黄赤交角减小则反之。②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度数呈正相关,随黄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③影响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各地一年中昼长的年变化幅度随黄赤交角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而且纬度越高变化越明显。但是,赤道上昼长始终是12小时,黄赤交角变化前后的变幅为零,黄赤交角变化后的寒带范围内,仍然有极昼、极夜现象。

原因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特点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表现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

判定方

法(左

右手法

则)北半球用右手表示,

南半球用左手表示,

掌心向上,四指代

表物体原来的运动

方向,大拇指指向

即为物体运动的偏向

特别提醒

假若地球自转方向与目前正相反,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该如何变化?若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或变慢呢?

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将向左偏,南半球将向右偏。假如地球自转的速度加快,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将更为明显。假如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偏向将不太明显。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结果之一是形成了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考中占有突出地位,结合地球公转图、光照图考查,是主要的考查形式。

夏半年(北半球)春秋分冬半年(北半球)

图 示直射点

光照图

纬度变化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

季节变化北半球:太阳处于①段时: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太阳处于②段时: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相反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太阳处于③段时: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太阳处于④段时: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

特别提醒

(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以及晨昏线(圈)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圈)以地心为中心,在极圈和极点之间往复摆动,由此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2)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南或北),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正好相反。

(3)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极点大约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一天极昼或极夜。

(4)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

(5)纬度相同但分处南、北半球的两地,其中一地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降低。由于太阳直射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导致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什么时间离太阳直射点近,什么时间太阳高度就大;什么时间直射点向某地接近,什么时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增大;反之,则相反。

1.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某日太阳高度的全球变化规律

由直射点向四周递减,直至晨昏圈上为0°,呈同心圆分布。

(2)某日某地太阳高度日变化

日出时,太阳高度为0°;日出以后,太阳高度增大;正午(地方时12点),太阳高度达最大;正午以后,太阳高度减小;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

南北极点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中不变(极夜除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图解法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N时,求M地正午太阳高度。

①过M点作太阳直射点光线的平行光线。

②连接M和地心并延长,作其垂线,即地平面,则H即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③H=90°-(φ-δ)

(2)公式法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H=90°-|φ-δ|。

公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所求地点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特别提醒

(1)正午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角,即为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角。

(2)最小太阳高度角为地方时24时的太阳高度角,也就是一日中最小的太阳高度角。H最小=φ+δ-90°公式中H为最小太阳高度,φ为所求地点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如果所求出H最小≥0,说明此日该地区出现极昼。

(3)等太阳高度图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通过该点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上,则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时间,观测到的光照图不同。光照图的判读,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

1.日照图类型

(1)地球公转轨道图

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完整展现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一般结合地轴方向、近日点、远日点进行判读。

(2)公转轨道局部图

结合公转方向和昼夜分布判读。图中阴影为夜半球,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可确定为9月23日左右的光照图。

(3)地球侧视图

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赤道为一直线,居中,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并平分赤道。二分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两极点,二至日时,晨昏线起止于与南北极圈相切的两切点,除二分日以外的时间,晨昏线与极地的某两纬线圈(纬度度数相同)相切。

以上三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平分,下面的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不等分。

(4)极地俯视图

中心为极点,外圆为赤道,虚线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5)斜侧(俯)视图

观测点既不在赤道上空,也不在极点上空,观测到的光照情况即为斜侧(俯)视图。

(6)矩形投影图

矩形投影图是将南北极点、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放大到与赤道一样长,它与实际图相比有很大的变形,离赤道越远,变形越大。判读此类图的关键是晨昏线、极昼极夜和赤道上的日出(6点)、日落(18点)时间等。

(7)局部图

解题时把图像补充完整,可降低解题难度。

2.日照图的判读

(1)南北半球确定

对于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而对于俯视图或有关变式图,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来判断南北半球是常用的有效方法。

①根据“北逆南顺”来判断。如下图,甲为北半球,乙为南半球。

②从经度排列上看,东经度由西向东数值增大,西经度由西向东数值减小。下图中甲为北半球,乙为南半球。

(2)太阳高度的确定

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四周逐渐降低,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为0°。直射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心。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晨昏线与某纬线相切,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昼半球中间经线度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90°-相切点所在的纬度(直射点与发生极昼的地区在同一半球)。

(3)地方时的确定

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②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4)昼夜长短的确定

①纬度变化。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极昼范围是北纬(90°-直射点的纬度数)及其以北地区;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越往南,夜越长,南极地区出现极夜,极夜范围是南纬(90°-直射点的纬度数)及其以南地区。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相反。

②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直射点向南移动,则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无论直射点怎样移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③昼弧与夜弧的比例=昼和夜的经度数比

昼长=昼弧经度数/15°=(正午12时-日出时间)×2

夜长=夜弧经度数/15°=(子夜24时-日落时间)×2

特别提醒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极点和北极圈及其以内的极夜期除外)。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南极点和南极圈及其以内的极夜期除外)。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直射时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地球上出现极昼的地区,北半球太阳

正北升,正北落,南半球太阳正南升,正南落。南北极点上,出现极昼期间,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是不变的。(即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是与极点的地平圈平行,太阳在一天中没有升起和落下)。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2009山西太原4月)图甲中的大圆表示晨昏圈,虚线为纬线圈,P点是纬线圈与晨昏圈的切点,Q(0°,90°E)地方时是12点。读下图,回答(1)~(3)题。

(1)此时,以下地点位于昼半球的是()

A.45°N,90°WB.45°S,160°W

C.90°S,120°ED.0°,160°E

(2)若图乙中的曲线表示当日P地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这一天极昼的范围是()

A.82.5°N—90°NB.66.5°N—90°N

C.75°N—90°ND.75°S—90°S

(3)若此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则P点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还需()

A.约半年B.约三个月

C.约一个月D.约两个月

 本题组考查判读光照图,以及太阳高度与昼夜关系的能力,是一组典型的综合能力考查题。第(1)题,赤道永远昼夜平分,依据Q(0°,90°E)点为12时,可推出赤道上为昼的范围是0°向东至180°,则(0°,160°E)为昼。第(2)题,由图乙显示P地该日刚好极昼,且正午太阳高度为15°,由正午太阳高度公式H=90°-两地纬度间隔,P地纬度等于90°减去直射的纬度数,可计算该日太阳直射北纬7.5°,则P地纬度为82.5°N,可推出极昼范围。第(3)题,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P点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现在太阳直射点位于7.5°N,而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到北回归线大约需3个月,则由7.5°N到北回归线还需2个月左右。

 (1)D (2)A (3)D

 (2009昆明5月)下图中①~⑤为0°~66°34′N之间不同日期的昼长分布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曲线由①→②→③变化的时段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是()

A.从北回归线到赤道

B.从赤道到南回归线

C.从南回归线到赤道

D.从赤道到北回归线

(2)曲线由⑤→④→③变化的时段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缩短

B.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增长

C.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夜逐渐缩短

D.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逐渐增长

 本题组考查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的原因,属于核心知识点考查题,难度中等。对读图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第(1)题,图中显示北半球0°—66°34′N的昼长情况为:①②时期昼长小于12小时,③等于12小时,④⑤大于12小时;则曲线由①→②→③变化的时段内,昼长小于12小时但逐渐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运动。第(2)题,曲线由⑤→④→③变化的时段内,昼长大于12小时,但逐渐变短。

 (1)C (2)A

 (2009湖北武汉5月)下图表示某日北半球,a、b两纬线上不同经度的太阳高度示意图。(提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H=90°-|当地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读下图,完成(1)~(3)题。

(1)此日,太阳直射点和a纬线的纬度分别是()

A.0° 15°NB.5°N 30°N

C.15°N 45°ND.23°26′N 60°N

(2)对于图示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的气温接近一天中的最高值

B.日出方位为东南方

C.悉尼的太阳辐射强度达到最低

D.伦敦夏日艳阳高照

(3)6月22日,b纬线上的最小太阳高度为()

A.6°34′B.8°26′ 

C.21°26′D.21°34′

 本题组考查太阳高度判读和计算能力,要求对知识有较强的分析应用能力,难度较大。第(1)题,a、b两纬度都位于北半球,图中显示b地刚好出现极昼现象,且正午太阳高度为30度,计算可知,刚好出现极昼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则太阳直射点纬度为15°N;依据a地正午太阳高度可计算出a纬度为45°N。第(2)题,图示时刻90°E为12时左右,则北京时间为14时左右,接近一天中气温最高值时刻。第(3)题,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15°N,图中显示b纬线上太阳高度最小值为0°,当太阳直射点北移至23°26′时,即北移至23°26′时,b纬线上的最小太阳高度相应的升高8°26′。

 (1)C (2)A (3)B

 (2009云南5月)2009年3月28日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应对气候变化、倡导节约能源的集体活动。下图中①②③是甲乙丙丁四地两分两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据此回答(1)~(2)题。

(1)若活动时间是当地20?30—21?30,下列四城市中最早和最晚熄灯的分别是()

A.甲和丁B.乙和甲

C.乙和丙D.丙和丁

(2)如果只考虑日照条件,则甲乙丙丁四地楼间距最近的是()

A.甲B.乙C.丙D.丁

 本题组以新情景为背景,考查对地方时的理解和计算能力,以及对正午太阳高度应用知识的理解,是典型的能力型试题。第(1)题,地方时是随经度而变的时间,东经经度越大时间越早,西经经度越大时间越晚,则图中四地,乙最早熄灯、甲最晚熄灯。第(2)题,只考虑日照情况,则当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楼间距越近;图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角为当地冬至日的数值,比较可发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乙地,则该地楼间距最近。

 (1)B (2)B

 (2009湖北武昌5月)下图为同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据此回答(1)~(3)题。

(1)四个地点中,纬度数值相同的地点是()

A.甲、丁B.甲、乙、丙

C.丙、丁D.没有纬度相同的地点

(2)图中丁地的日落时刻是()

A.6时B.15时C.18时D.21时

(3)若乙地为北京,则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能

是()

A.23°26′B.56°C.72°D.88°

 本题组全面考查了昼长的纬度分布规律、昼长与日出日落时刻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知识;对锻炼学生获取信息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很有帮助,是一组经典的综合知识考查题。第(1)题,甲丁两地昼长相加为24小时,说明两地纬度数相等;第(2)题,丁地昼长为6小时,依据日落时刻=12+昼长/2,可计算丁地15时日落;第(3)题,乙地昼长接近15小时,若为北京,则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而丙地此日昼长为12小时,则丙地位于赤道,可估算出丙地正午太阳高度值。

 (1)A (2)B (3)C

 (2009上海)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据此回答(1)~(2)题。

(1)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是()

A.日月升落B.极昼极夜

C.月相变化D.四季转换

(2)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A.23小时56分B.24小时零4分

C.24小时56分D.24小时

 第(1)题,日月升落可以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极昼极夜和四季更替与地球公转相关,月相变化是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变化的反映。第(2)题,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一个太阳日,是24小时。

(1)A (2)D

 (2009广东)下图中a为晨昏线,c为经线,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读图回答(1)~(2)题。

(1)当a、c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

B.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

C.b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D.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2)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b地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

 第(1)题,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出现在春秋二分日,此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第(2)题,赤道上无地转偏向力,物体无偏转现象,运动方向保持初始运动方向。

 (1)A (2)C

 (2009四川)下图是经纬网图,已知M地位于赤道,N地比P地先见到日落;此刻,图中70度纬线以内为极昼,再过8小时,N地太阳高度达当日最大。读图回答(1)~(2)题。

(1)此刻,太阳直射()

A.世界著名渔场B.世界著名油田

C.暖流流经地区D.热带沙漠地区

(2)图幅范围内()

A.此刻,各地在同一日

B.此刻,大部分地区是黑夜

C.此日后,各地白昼逐渐增长

D.此季节,N地原野一片枯黄

 第(1)题,N地比P地先见到日落,可知N地位于P地的正东,进而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图中70°S以内为极昼,可推知阳光直射20°S;N地经度为30°E,再过8小时N地太阳高度达当日最大,可知此刻阳光直射经线为150°E。综上可知,此刻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为(20°S,150°E),该处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地区,故C项正确。第(2)题,据题干及上题分析知N点(30°E)此时地方时为4时,可推知0时经线为30°W,显然图示区域0时经线穿越,此刻图中各地分属两个日期,A错;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中纬地区,且地方时大都在4时之前,除70°S以南少部分极昼区外,大部分地区仍处在黑夜之中,故B对;该日阳光直射20°S,南半球为夏半年,N地(30°S,30°E)为热带草原气候,正值多雨时节,草原葱绿,D错。该日,阳光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方向不定,该区域昼长变化状况不能确定,故C错。

 (1)C (2)B

 (2009福建)读下图,完成(1)~(3)题。

(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A.0°—20°NB.0°—20°S

C.20°N—23°26′ND.20°S—23°26′S

(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3)若O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则E点的时间可能为()

A.5月23日8时B.6月22日18时

C.11月23日6时D.12月22日18时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P点位于北半球,其纬度数应为70°N。此时P点出现极昼现象,根据极昼圈变化规律可知,该点位于极昼圈上或极昼圈以内,得出太阳直射的范围是20°N—23°26′N。第(2)题,由图中信息不难得出,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0°。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地球上温带的范围将变大,B选项错误;黄赤交角变小时,全球极昼极夜的范围将缩小,所以C选项错误;黄赤交角变小时,北半球冬季昼长变长,南半球夏季昼长变短,位于北半球的福州冬季因太阳照射时间增加均温升高。第(3)题,因O为北极点,从北极上空俯视时,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旋转,E点的时刻比H点、P点的时刻早。由题意“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可知,HP之间的中心点的地方时是0时或12时。若HP中心点的地方时是0时,北半球应为昼长夜短,E点的地方时应为6时。若HP中心点的地方时为12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出现极夜,日期应为12月22日的18时。

 (1)C (2)A (3)D

 (2009重庆)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

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2)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

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

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

 第(1)题,根据地球公转方向(逆时针)可以判断该示意图为北极上空投影图,甲为近日点(1月初),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由甲到乙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向北移动,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故选项B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以判断地球在甲位置时,处于近日点附近,北半球为冬季,黄河流域为枯水期,南极昆仑站正值极昼时期,潘帕斯草原一片葱绿(南半球夏季),因三峡水库处于枯水期,水量较小,流速较慢,水质较清,故选项C正确。

 (1)B (2)C

2011届高考地理陆地和海洋考点专项复习18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1届高考地理陆地和海洋考点专项复习18”,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称为地质构造,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产生原因结构

特征构造

地貌地形倒置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

背斜

原本水平的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岩层向上弯曲,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地形上,常形成山岭“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体断裂破碎,容易被流水、风侵蚀成谷地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部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开采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变形,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地形上,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地质构造产生原因结构特征构造地貌地形倒置实践

意义原因或依据

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断开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大断层形成裂谷或陡崖;断层一侧上升的岩体,形成块状山地,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断层构造地带,易受侵蚀作用,常会发育成沟谷、河流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的回避处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易渗漏

特别提醒

地质构造的判读:

(1)区分背斜和向斜构造时,不应单纯从形态上去判断,而应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方面进行研究。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往往得出错误结论。而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则比较准确: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例如,下图中A、C为背斜,而B、D为向斜。

(2)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

地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也是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其基础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地质作用过程原生基础物质形成的新物质

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浆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沉积岩

变质作用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岩

高温熔化作用各类岩石岩浆

特别提醒

(1)花岗是良好的建筑材料,而玄武岩形成许多气孔的原因为: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岩浆冷凝而成;因冷却速度较慢,岩浆物质有充足时间结晶,所以花岗岩致密坚硬,成为良好建筑材料。而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快速冷凝而成,因没有充足时间结晶,其间气体填充部分还没有来得及被其它矿物填充,所以玄武岩多气孔。

(2)侵入岩更易形成矿产的原因为:因为侵入岩形成时,岩浆冷却速度慢,熔点不同的物质有充足时间分离结晶,易使某些化学元素富集形成矿产。

(3)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①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斜、向斜、褶皱山脉、断层、地堑、地垒、断层山脉、裂谷)及海岸山脉,岛孤链。②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喷发及内生矿床,金属矿床。③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④地震及地热资源。

(4)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及风力、流水、冰川、波浪对地表岩石及风化产物所造成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及堆积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化作用及风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明显,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明显。如: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形成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华北平原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5)流水、风力沉积物颗粒大小具有分选性,而冰川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是杂乱无章的。

 (2009山西太原)下图为某地段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在该地段拟打一口水井,则应选择在()

A.A处B.B处C.D处D.E处

(2)图中D处的地形平坦,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向斜槽部易接受沉积

B.内力作用

C.背斜顶部张裂易受侵蚀

D.地壳运动

 本题组考查地质构造判读及其意义,属于应用分析型试题,难度中等。第(1)题,依据岩层新老关系,B处同一水平面上岩石层由新到老变化,说明该处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第(2)题,同理判断D处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而易被侵蚀,所以地势可能较平坦。

 (1)B (2)C

 (2009天津4月)夏至日前后,一位画家在我国某地旅行,于日出时刻绘出如图所示的速写图。据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盛行风向最可能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关于该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A.此地区气候与阿拉伯沙漠区气候成因相同

B.此地区的河流与海河丰水期出现的季节相同

C.此地区地貌与华北平原地貌成因相同

D.此地区植物与撒哈拉地区植物种类相同

 本题组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能力,以及调用外力作用相关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第(1)题,我国夏至前后,日出东北,据图中太阳位置可判断方位,图中地貌景观为沙丘,盛行风由沙丘缓坡吹向陡坡,则当地盛行风向为西北风。第(2)题,由沙漠可推断该地气候干旱,而我国沙漠主要是因为深居内陆形成的,当地夏季冰雪融水多而河流径流量较大,海河受夏季风影响也是夏季径流量大。

 (1)D (2)B

 (2008长沙5月)2007年11月14日中午,下图中③国北部发生7.7级的强烈地震,2小时之后在同一个地区又发生5.7级强烈地震。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区域所示的板块个数为()

A.3B.4C.5D.6

(2)③所在国北部,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板块内部,地壳活跃

B.处于板块边界,地壳活跃

C.地处喜马拉雅地震带

D.海拔高,滑坡频繁,诱发了大地震

(3)下列关于图中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于印度洋板块

B.板块挤压处④地,地层年龄较轻

C.板块消亡边界附近②地,多石灰岩矿

D.③国附近的海域多岛弧链

 第(1)题,由经纬网及海陆轮廓定位可知,在30°S的太平洋海域自西向东有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第(2)题,③所在国家为智利,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跃。第(3)题,图中①位于海沟以西,属于印度洋板块;④是生长边界;②附近多内生矿,③附近海域没有岛弧链,但有高大的山系(安第斯山脉)。

 (1)B (2)B (3)A

 (2009江苏)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B.③C.④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B.Ⅱ——③

C.Ⅲ——⑤D.Ⅰ——⑥

 第(1)题,根据地球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表,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玉石和大理岩都是变质作用形成的,故选D。第(2)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死后其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然后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故选A。

 (1)D (2)A

 (2009广东)“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2)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流向B.含沙量C.汛期D.流量

 第(1)题,从图示可看到河湾处出现凹岸和凸岸。这是由于在河流发育成熟期,由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的缘故。因为该河地处北半球,由等高线凸出方向确定,河流流向应自北向南流。右岸冲刷较强烈,西岸为侵蚀岸,东岸为堆积岸,“数家新住处”就应位于地势平坦的堆积岸。第(2)题,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并形成高山和盆地。地势的高低,影响河流的流向。

 (1)B (2)A

 (2009上海)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过界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以上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A.东非大裂谷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D.落基山脉

(3)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板块的运动方向,可判断该处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得出该板块类型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东非大裂谷是张裂形成,日本列岛和落基山脉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故选C。第(3)题,海陆间水循环主要发生在水圈和大气圈,洋流发生在水圈,两者与板块构造无关;地震属地质灾害,有规律地分布于断裂构造带,矿产资源的分布遵循地质规律,故选C。

 (1)A (2)C (3)C

2011届高考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专项复习19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1届高考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专项复习19”,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地理环境各要素沿不同方向相互更替的现象,称为地域分异,其规律分别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1.陆地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对应分析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特别提醒

陆地自然带的特征及分布:

陆地自

然带气候

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典型土壤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猩猩、河马砖红壤赤道附近

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长颈鹿、

羚羊燥红土(热

带草原土)热带雨林带

南、北两侧

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袋鼠、

沙漠狐荒漠土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中西岸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

绿硬叶林阿尔卑斯

山羊、黇鹿褐土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陆地自

然带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

动物典型土壤分布规律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猕猴、灵猫红壤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温带季风

气候温带落叶

阔叶林松鼠、黑熊棕壤、褐土北纬35°~50°亚欧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

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

性气候温带草原黄羊、旱獭黑钙土中纬度的大陆中部

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

性气候温带荒漠双峰驼、子午沙鼠荒漠土

陆地自

然带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典型土壤分布规律

亚寒带针

叶林带亚寒带大

陆性气候亚寒带

针叶林紫貂灰化土北纬50°~70°

苔原带苔原气候苔原驯鹿、

北极狐冰沼土高纬度

冰原带冰原气候冰雪

裸地北极熊、

海豹未发育

(1)几种自然带的分布地区:①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区、印度半岛、马达加斯加岛西部。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东南地区)。③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区、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北美东北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④热带雨林带: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印度半岛西侧沿海地区、中南半岛沿海地区、西印度群岛、热带地区的岛屿等。

(2)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显著,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突出的原因:①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②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尤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陆地高山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异规律由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形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共同形成了陆地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1.地域分异规律:(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2)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带一致。(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4)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受热量条件的影响,一般阳坡较高,阴坡较低。积雪冰川带若主要受热量影响,分布同此规律,若两坡降水差别大,则主要受降水的影响,降水多的山坡冰川面积、体积大,雪线低。(5)同一自然带随着其所在山体所处纬度的增加,其分布高度不断降低。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模式(以乞力马扎罗山为例):

特别提醒

(1)以自然带(除积雪冰川外)的倾斜方向判定阳坡和阴坡(阳坡某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偏高)。(2)积雪冰川的倾斜方向除受热量(阳坡、阴坡)影响外,还受降水影响(降水多、湿度大,冰雪不易融化)。

 (2009四川绵阳4月)下面①②③④四图是“某大陆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的、沿45°纬度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指地形演变趋向)。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图④中大陆东岸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常绿硬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荒漠D.常绿阔叶林

(2)导致图①和图④大陆东岸植被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分布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

(3)与图④自然环境特征最吻合的是()

A.非洲大陆南端B.南美大陆南端

C.澳大利亚大陆D.欧洲西部

 本题组命题背景新颖,富有探究精神,能锻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是一组典型的能力型试题。图中信息“沿45°纬度、山脉宽约400千米,”以及现在山脉海拔约4000米,可判断最可能位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受西风影响而西岸降水多、东岸处于背风坡而降水少,出现荒漠化景观。

 (1)C (2)B (3)B

 (2009武汉3月)读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下图)不考虑其他非地带性因素,完成(1)~(3)题。

(1)下列说法可能与实地一致的是()

A.①位于新西兰 B.②位于欧洲某地

C.③位于亚洲某地D.④位于非洲某地

(2)下列关于四个地区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A.四地位置自北向南的排序为①②③④

B.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④③②①

C.位于南半球的是②④

D.位于北半球的是②③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地中向阳坡与迎风坡不一致的是②③

B.四地可能位于同一纬度

C.四地可能出现在一个大洲

D.四地近地面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为①②③④

 第(1)题,根据自然带南北坡高度,判断所在半球:①③南坡分布海拔高,说明是向阳坡,位于北半球,②④位于南半球。积雪冰川带与此不同的原因是降水多少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第(2)题,根据基带判断所在纬度:①②是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地区,③是针叶林,寒温带地区,④是高山草甸,极地附近。第(3)题,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受热量条件影响,一般向阳坡较高,背阳坡较低。积雪冰川带若主要受热量影响,分布同此规律,若两坡降水差别大,则主要受降水的影响;降水多的山坡冰川面积、体积大,雪线低。

 (1)C (2)C (3)A

 (2009济宁5月)读下图(图甲为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至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乙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在图甲中,A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A.纬度位置影响,属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海陆位置影响,属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2)在图乙中,大陆东部和西部沿岸地区都是森林,但是森林的种类不同,其影响因素是()

A.下垫面 B.洋流

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

(3)在图乙中,B处的大片荒漠、半荒漠中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C.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草地的生长

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第(1)题,该题以植被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从沿海到内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及非地带性规律。本题受局部地形因素的影响,出现局部植被与周围不同,是非地带性表现而非同一山地不同高度植被不同所呈现的垂直地带性。第(2)题,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受温带季风影响形成,两种气候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风带、季风等因素影响,属于大气环流因素。第(3)题,B处草原形成于高山周围,其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属非地带性规律。

 (1)D (2)D (3)C

 (2009北京)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回答第(1)~(2)题。

(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2)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A.①和②B.①和③

C.②和④D.③和④

 第(1)题,考查山地年降水量与海拔的关系及读图分析能力。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四个地区山地年降水量最大值所在的海拔不同。第(2)题,温带荒漠带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综合以上分析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1)C (2)B

 (2009天津)读下面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

C.稳定性D.脆弱性

 第(1)题,图中显示沉积物成层堆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直至消失。故选D。第(2)题,湖泊消亡导致当地的小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景观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D (2)A

 (2009山东)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2)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D.气候变干

 第(1)题,据图等值线数值的特征可知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与历史时期相比,艾丁湖湖区范围在缩小,所以艾丁湖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故选A。第(2)题,艾丁湖1万多年来的变迁,主要表现为湖区萎缩,湖面缩小。周期如此之长,其变迁有人为原因在内,但主要还是自然原因所致,气候变迁是主要的自然原因,故选D。

 (1)A (2)D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98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